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哲理散文

關於捨得的哲理性散文

欄目: 哲理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02W

所謂捨得,舍即是得,舍在得中,得在舍中。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關於捨得的哲理性散文,供大家欣賞。

關於捨得的哲理性散文

關於捨得的哲理性散文:捨得

捨得,捨得,無舍怎得!

古語云,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世界上沒有什麼兩全其美的事。

曇花一現就是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曇花是一種美麗的花,它只開放在夜間,而且花期十分短暫,也許你精心養一盆曇花,需要好好多年才開一次,但是這都是值得的不是麼!有些事物只有付出才會有回報,而付出的多少恰恰是一個未知數,所以只有捨得付出才有回報。

如今學習是一門精美的藝術,也可以説是痛苦的奮鬥。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非常誘人的誘餌,它引誘高中生學會了娛樂,而且有人對此非常痴迷,但是如果不放下着誘人的“美食”你的前途將會“前途無量“,所以舍下那些娛樂吧,那樣你會得到美好的前途。所以如果你放下一些事物,那結果是你必然會得到另一些東西。

託尼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老闆讓他和同事到一家欠他們公司錢的公司去要錢,同事們都紛紛搖頭回了公司,只有託尼要到了。這是因為他們臨走是他們的老闆説過,只要你們要了他們欠我們公司的二十萬,剩下的十萬利息你們能要回多少都是你的。貪心的同事們一個個自告奮勇,高興的去了,結果和對方談得不和都紛紛的放棄了。而託尼捨棄了九萬元只要了二十一萬,他自己也得到了一萬,公司的欠款也回來了。這就是託尼的捨得。

只有放棄了遊遍羣山萬壑才能細看眼前。陶淵明非常愛菊,有一次他把長在菊花旁的牽牛花都拔了,他的妻子很不解,問道:你為什麼把好好的花給拔了?”於是陶淵明説馬上就要到初秋之時了,牽牛花不會再長的,而菊花此時是菊花的生長之季,你若不除那大片大片惹人喜愛的牽牛花,那我們的句話就不會開出美麗的花朵。“妻子聽罷搖搖頭走了。秋天,一簇簇的菊花爭先開放,路人看見連連稱讚。試想如果陶淵明沒有除掉那惹人愛的牽牛花,怎會得到讓人過目不忘的菊花!所以有舍才有得。

捨去一輪皎潔的明月,才會得到那耀眼而美麗的星辰。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關於捨得的哲理性散文:忘記是一種風度,捨得是一種智慧

只有懂得感恩和珍惜的人,才能獲得人生最大的收穫——快樂和幸福!學會忘記,讓身心輕鬆;懂得捨得,讓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麗。

更要懂得捨得的真諦,懂得忘記的心靈昇華,讓精神得到提升,懂得捨得會活得很精彩。學會忘記,懂得捨得。

記得有一句話説得非常好:牢記是一種責任,淡忘是一種智慧。

忘記是一種記憶的灑脱,一種胸懷的和境界的開闊,一種紳士的風度和勇氣的超脱,一種對過去和成功的淡然處之,一種對痛苦和憂愁的嘲諷和不屑,一種對人生輕輕鬆鬆處世之真諦。

其實,生活的本身就是在於不斷地吸取、積累和淘汰。生命是一種過程,一種吐故納新的過程。就是吸取有道理的,積累應該堆積的,淘汰那些個糟粕。正是因此,人生難免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學會忘記,也就不會記住;這是生活的辯證法,也是生活本身的規律所在。我認為在很多時候,人們不僅要學會忘記,更要學會懂得捨得。

人要想讓自己的一生過得快樂和幸福,就必須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夠改變的。這不僅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境界。忘記是一種心靈超脱的修養,捨得就是一種心靈的昇華;忘記是一種優秀的品德,捨得就是一種絕好的心態;忘記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捨得就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最高境界。

正所謂: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隨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人生若能如此,那麼將會是多麼的完美和幸福呀!靠得住,實為可貴,珍惜的事務切勿忘記;丟得下,實為應該,廢棄的東西應早摒棄。忘記別人對自己的不敬,牢記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和幫助,忘記自己過去的輝煌和成就,銘記今天的責任。

學會捨得,捨得身外的名利和虛榮,捨得一時的風光和瀟灑,捨得誘人的利益和榮譽。只有懂得舍的人,才能獲得卓越的成就。

做到能忘記處且忘記,能饒人處且饒人;能捨得之時,就一定要捨得,絕不回頭。能牢記的一定要銘刻在心底,能施人處且施人。只有懂得感恩和珍惜的人,才能獲得人生最大的收穫——快樂和幸福!學會忘記,讓身心輕鬆;懂得捨得,讓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麗。

不僅要學會忘記,更要懂得捨得的真諦。那樣人生將會更加的真實與完美!因為無慾無求,活得淡然,活得舒坦,也會活得很精彩!

關於捨得的哲理性散文:學會捨得,放下才有收穫

我們的慾望,把長虹絢爛的色彩,借給了只不過是煙花般的人生。

--題記

學會捨得,放下才有收穫。古語説:“捨得,舎而得之。”這句話很簡單:“捨得,要先有舍,而後才有得。”這個道理説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人都是具有佔有慾的。有時候很難放下自己想要的東西,尤其是名利。雖然人在生活中,想要佔有的東西很多;但是人只有放下一些,才會得到更大的收穫,這是一種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更是一種人生智慧。

佛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相傳説人在去世後,靈魂會離開陽間來到陰間,閻王會為他們安排新生。陰間的規定是,在陽間時多行善少行惡之人會在來世繼續做人;少行善多行惡之人來世便託生為動物。這一天,兩個靈魂來到了陰間,閻王檢查了他們的“功過簿”之後説:“你們兩個都是行善之人,因而來世都可以託生為人,只是陽間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舍”,一種是“得”,舍就是捨棄、付出,得就是索取、得到。你們兩個選擇哪種生活呢?”最後一個選擇了舍,一個選擇了得。

結果是:選擇“得”的人,真正過上了一味索取、得到、毫無付出地生活。他成了人間乞丐,嚐盡了人世的心酸悲苦,而且失去了做人的尊嚴;選擇“得”的人,一輩子樂善好施,積善積得。他成為了一個施財行善的富人,衣食無憂,而且贏得了全村人的尊重。

正如哲人所言:“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須捨棄城市的舒適;要想得到永久的掌聲,必須捨棄眼前的虛榮;捨棄了薔薇,你會擁有玫瑰;捨棄了小溪,你會擁有大海;捨棄了一棵大樹,你會擁有一整片森林。”人只有在名利面前懂得捨得藝術,學會捨得,你才會有更大的收穫!

正所謂:“有舍而得,無舍無德。”當你的人生面臨各種選擇時,你要記住:“對於一些名利,一些慾望,一些貪念,唯有捨得放下,才可以成就日後的“得”。”學會捨得,放下才有收穫。這是一種處世哲學,生存之道,正所謂“熊與魚掌不可兼得”,你不能捨棄其一,又如何得到其一呢?因而,人要正確對待人生的得失,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得失,以一顆從容心放下欲,那麼你一定會有更豐厚的收穫。

※本文作者:※

Tags:哲理性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