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哲理散文

有關會考哲理散文

欄目: 哲理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7.06K

歲月,是一首詩,一首藴含豐富哲理的詩,讓人寫下豐盈的一筆。下面是有會考哲理散文閲讀題,歡迎參閲。

有關會考哲理散文

會考哲理散文閲讀題:秋天的心

①我喜歡《唐子西語錄》中的兩句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這是説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計算甲子日曆,只知道觀察自然,看到一片樹葉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從前讀賈島的詩,有“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之句,對秋天蕭瑟的景象頗有感觸,但説到氣派悠閒,就不如“一葉落知天下秋”了。

②現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説是“落葉滿天不知秋,世人只會數甲子”,對現代人而言,時間觀念只剩下日曆,有時日曆猶不足以形容,而是隻剩下鐘錶了,誰會去管是什麼日子呢?三百多年前,當漢人到台灣來墾植移民[微博]的時候,發現台灣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沒有日曆,甚至沒有年歲,不能分辯四時,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開為一年,過着逍遙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漢人想當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後,逐漸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為歷史名詞,他們有了年歲,知道四時,可是平埔族後裔有很多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刺桐花了。

③對歲月的感知變化由立體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讓人興歎?以現代人為例,在農業社會還深刻知道天氣、歲時、植物、種作等等變化是和人密切結合的。但是,商業形態改變了我們,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經沒有任何差別了。這雖使人離開了“看天吃飯”的陰影,卻也多少讓人失去了感時憂國的情懷和胸懷天下的襟抱了。

④記得住在鄉下的時候,大廳牆壁上總掛着一冊農民曆,大人要辦事,大至播種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牀沐浴、立券交易都會去看農民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農民曆差不多翻爛了,使我從小對農民曆書就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一直到現在,我還保持着看農民曆的習慣,覺得讀農民曆是快樂的事,就看秋天吧,從立秋、處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極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黃昏林園裏清黃的落葉,不都是在説秋天嗎?所以,雖然時光不再,我們都不應該失去農民那種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沒有秋天,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就會知道,本來從東南方吹來的風,現在轉到北方了;早晚氣候的寒涼,就如同北地裏的霜降;早晨的旭日與黃昏的彩霞,都與春天時大有不同了。變化最大的是天空和雲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漸漸地加深藍色的調子,雲更高、更白,飄動的時候彷彿帶着輕微的風。每天我走到陽台抬頭看天空,知道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園記憶中的那個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開的那個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見到落葉的同一個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與落葉飛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謙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熱鬧的城市。秋天也不會遠去,如果眼裏只有手錶、金錢、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葉擊中,也見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帶點瀟湘之意,就像宋人吳文英寫的詞“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般人認為秋天的心情會有些愁惱肅殺。其實,秋天是禾熟的季節,何嘗沒有清朗圓滿的啟示呢?

⑧我也喜歡韋應物一首秋天的詩: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⑨在這風雲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麗清明的季節,要在空山的落葉中尋找朋友的足跡是多麼困難!但是,即使在紅磚道上,淹沒在人潮車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跡,更是艱辛呀!

1.本文在開篇和接近結尾兩處各引用了詩句,請分析這樣寫各有什麼作用。(4分)

2.作者筆下的“秋天的心”,體現在哪些方面?(4分)

3.理解下面兩句話的含義。(4分)

(1)可是平埔族後裔有很多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刺桐花了。(2分)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經沒有任何差別了。(2分)

4.作者認為“即使在紅磚道上,淹沒在人潮車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跡,更是艱辛呀”,談談你的理解。(6分)

會考哲理散文閲讀題:鄉土情結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逢節,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土情結。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鄉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裏。鄰里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瞭然,橫豎呼吸着同一的空氣,濡染着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着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金窩銀窩,不如家裏的草窩。”但人是不安分的動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氣盛,橫一橫心,咬一咬牙,揚一揚手,向戀戀不捨的家鄉告別,萬里投荒,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事業,富有浪漫氣息。有的只是一首朦朧詩,——為了闖世界。多數卻完全是沉重的現實主義格調:許多稚弱的童男童女為了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淚打發出門,去串演各種悲劇。人一離開鄉土,就成了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但鄉土的夢,卻永遠追隨着他們。浪蕩乾坤的結果,多數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黃金、美人、虛名、實惠,都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但百餘年來,許多人依然不得不離鄉別井,乃至漂洋過海,謀生異域。有清一代,出國的華工不下一千萬,足跡遍於世界。美國南北戰爭以後,黑奴解放了,我們這些黃皮膚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勞、廉價的特質,成了奴隸勞動的後續部隊,他們當然做夢也沒有想到什麼叫人權。為了改變祖國的命運,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發軔於美國檀香山,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很多曾在法國勤工儉學。改革開放後掀起的出國潮,洶湧澎湃,方興未艾。還有一種頗似難料而其實易解的矛盾現象:鴉片戰爭期間被割棄的香港,經過一百五十年的滄桑世變,終將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於斯、食於斯、慘淡經營於斯的香港人,卻寧願拋棄家業,紛紛作移民計。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遊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側影,歷史浩蕩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並不取決於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作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之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捐助,表示休慼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

“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此中情味,離故土越遠,就體會越深。科學進步使天涯比鄰,東西文化的融會交流使心靈相通,地球會變得越來越小。但鄉土之戀不會因此而消失。

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本文以不會褪色的鄉土情結開篇,開門見山;以鄉土情結的形成和表現為主線,脈絡清晰;以不會消失的鄉土之戀結篇,首尾呼應。

B.第二段寫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故鄉的山水草木、鄉鄰的音容笑貌……這一切決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動,很有説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遠離鄉土的遊子們孤苦無助的境遇。

D.“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的比喻,舊典活用,極富新意,為中華民族安土重遷這一傳統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據。

E.最後一段,寫鄉土之戀不會因科學的進步、東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變小而消失,筆法生動具體,細緻入微,讀來發人深思,回味悠長。

2.從文中看不屬於鄉土給人們打下了“童年的烙印”的一項是(5分)

A.父母親族的愛。

B.家鄉的山水草木。

C.悲歡離合的家史和善良純樸的鄰里鄉親。

D.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地球變小。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寫的少年離別家鄉的情況有哪幾種?請概括説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遊的潮流,並讚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慼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會考哲理散文閲讀題:媽媽的樹

①春雨如絲,萬物復甦,又是一個栽樹的好時節。

②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老家的那些樹。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適合栽樹。每到春天,媽媽在勞作之餘都會偷閒栽樹,栽過榆錢樹、桑樹、桐樹,還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樹。我不知道媽媽到底栽過多少棵樹,只知道媽媽對每一棵樹都精心栽培,像呵護孩子似的呵護每一棵樹。我們把這些樹叫做媽媽的樹。

③離開老家多年,許多樹都在記憶中漸漸淡去,唯有白楊樹、香椿樹和柿子樹常常出現在我夢中,因為它們都是有故事的樹。

④在我的記憶裏,白楊樹的葉子是我童年最好的玩具。過家家的時候,我們把葉子做成佳餚,用草莖把葉子串成項鍊。夏日寂寞的午後,白楊樹銀白色的樹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的光圈。一陣風過,樹葉唱起了輕柔的搖籃曲,讓我安然入眠。秋天寂靜的清晨,白楊樹葉隨風起舞,飄飄悠悠落了一地,腳踩上去發出“沙沙”的聲音,我一圈一圈繞着樹走,樂此不疲。

⑤弟弟最喜歡香椿樹。香椿樹長得很高,每年春天發芽的時候,採摘它就很費事,要爬得很高才夠得着。而香椿樹的樹幹又很光滑,爬樹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弟弟喜歡爬樹,每到做飯的時候,不等媽媽採摘,他就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這時,媽媽總要急急地從灶台邊跑過來,站在樹下大聲叮囑:“小心啊!可要踩實啦!”夜晚的飯桌上,在媽媽“不能上樹啦”的絮絮叨叨中,我們快樂地吃着香椿炒雞蛋,那滋味,太美啦!

⑥柿子樹是我和弟弟都喜歡的一棵樹。秋天來臨的時候,滿樹金黃色的柿子掛在樹上,黃燦燦的柿子在綠葉的掩映下是那樣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繞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場景,在我幼小的心靈裏,簡直就美得無與倫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後鄰的孩子為了摘我家的柿子,從院牆上摔了下去,送進了醫院。那天晚上,媽媽。第二天早上,柿子樹倒在了院牆邊,金黃的柿子滾落一地。

⑦如今,媽媽老了,可媽媽依然栽樹,家裏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子前的池塘邊,院子後的斜坡上,村子邊的小山上,都有媽媽的樹的身影。媽媽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樹已經成林,每年秋天,那裏就成了全村孩子的樂園。

⑧每次給媽媽打電話,媽媽總是愛和我們説她的樹。我一邊接着電話,一邊望着窗外都市狹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現了一片蒼翠。在許多年前的春雨裏,媽媽已經把她的樹栽進了我們的心裏。無論我們走了多久,走得多遠,那些樹,它們總在那裏。

1.第③段中“唯有白楊樹、香椿樹和柿子樹常常出現在我夢中,因為它們都是有故事的樹”一句中的“故事”有哪些?根據文意,分別用一句話概括。(2分)

2.品味第⑥段“那場景,在我幼小的心靈裏,簡直就美得無與倫比”一句,請説説“美”的含義。(2分)

3.請在第⑥段橫線上添加一段符合語境的細節描寫。(50字左右)(2分)

4.文章第⑧段寫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麼?(2分)

5.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媽媽”的形象。(2分)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