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史部 > 續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宋紀七十五 起上章涒灘正月,盡十二月,凡一年

欄目: 續資治通鑑 / 發佈於: / 人氣:1.46W
《續資治通鑑》宋紀七十五 起上章涒灘正月,盡十二月,凡一年
◎宋紀七十五 ∷起上章涒灘正月,盡十二月,凡一年。

  ○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元豐三年遼太康六年

  春,正月,乙丑朔,以太皇太后在殯,不視朝。

  癸酉,升許州為潁昌府。

  遼主如鴛鴦濼。

  癸未,審官東院言:“大理寺丞申天規昨乞長告,訪求其父。今已迎歸侍養,乞許天規不候歲滿朝見。”從之。天規少失其父,至是訪得之,年百歲矣。

  己丑,高麗國遣使來貢。

  白虹貫日。

  辛卯,于闐來貢。

  遼耶律伊遜以改封王爵,赴闕入謝。遼主即日遣還,改知興中府事。

  二月,丙午,以翰林學士章惇參知政事。

  丙辰,始御崇政殿視朝。

  丁巳,命輔臣禱雨。

  三月,乙丑,工部侍郎、平章事吳充罷,為觀文殿大學士、西太一宮使。

  癸酉,葬慈聖光獻皇后於永昭陵。

  甲戌,命王珪提舉修兩朝國史。

  丙子,南丹州人入貢。

  庚辰,復置晉州趙城縣。初,熙寧中,廢入洪洞縣為鎮,至是知州王説言百姓輸納詞訴回遠,歲輸税課不便,兼考趙城乃是國家得姓始封之地,不與他縣邑比,故復之。

  乙酉,祔慈聖光獻皇后神主於太廟。

  己丑,以慈聖光獻皇后弟昭德軍節度使曹佾為司徒兼中書侍郎、護國軍節度使,餘親屬加恩有差。

  庚寅,遼主出皇侄淳于外,立皇孫延禧為樑王,加守太尉兼中書令,時年六歲。以忠順軍節度使耶律頗德為南院大王,以廣德軍節度使耶律仲禧為南院樞密使,以户部使陳毅參知政事。

  夏,四月,乙未,觀文殿大學士吳充卒,年六十。贈司空兼侍中,諡正憲。充為相,務安靜。將終,戒妻子勿以私事幹朝廷。世謂充心正而力不足,譏其弗能勇退雲。

  丁酉,封宗暉為濮陽郡王,濮安懿王子孫皆進官一等。

  乙巳,以瀘州夷乞弟侵擾,詔邊將討之。戊申,乞弟寇戎州,兵官王宣等戰歿。

  御史台言:“奉詔復置六察,察在京官司。今請以吏部及審官東、西院、三班院等隸吏察;户部、三司及司農寺等隸户察;刑部、大理寺、審刑院等隸刑察;兵部、武學等隸兵察;禮、祠部、太常寺等隸禮察;少府、將作等隸工察。”從之。

  甲寅,罷羣牧行司,復置提舉買馬監牧司。

  乙卯,遼主獵於炭山。

  五月,甲子,翰林學士兼詳定禮文張璪言:“伏見天地合祭,議者不一。臣竊謂陽生於十一月,陰生於五月。先王順陰陽之義,以冬至日祀天於地上之圓丘,夏至日祭地於澤中之方丘,以至牲幣、器服、詩歌、樂舞、形色、度數,莫不仿其象類,故天地神祇可得而禮。由此觀之,夏日至祭地於方丘,而天子親蒞之,此萬世不可易之理也。議者以為當今萬乘儀衞加倍於古,方盛夏之時,不可以躬行,乃欲改用它月;不惟無所據依,又失所以事地順陰之義。必不得已,宜即郊祀之歲,於夏至之日,盛禮容,具樂舞,遣冢宰攝事;雖未能皆當於禮,庶幾先王之遺意猶存焉。”詔禮院速詳定以聞。禮官請如璪議,設宮縣樂、文武二舞,改制樂章,用竹冊、匏爵,增配帝犢及捧俎分獻官,廣壇壝、齋官,修定儀注上之。

  而判太常寺王存、知禮院曾肇言:“古之祭祀,或天子親行,或有司攝事,不過此二者而已;今於攝事之中又分隆殺,蓋古所未有也。且遣官雖重,終非親祀,恐於天地父母之義有所未順。璪本以合祭非禮,欲革去之;然其所陳,於禮亦未見其可。今夏至日逼,即乞且依舊制。其親祀之禮,仍乞詔詳定郊廟禮文所精加講求,裁定其當,以正後世之失,庶合先王之意。”判太常寺李清臣亦言:“天地之祀,萬國觀法,未易輕言。今夏至已近,而樂舞未修,樂章未制,八變之音未及習,齋祭之服未及成,齋宮未及立,壇壝未及廣,牲犢未嘗在滌,竊慮有司速於應辦,或致滅裂,有失嚴恭。伏乞更加詳酌。”御批:“張璪之議,在今固無以易。可如清臣言,逡巡以盡眾説。”遂詔禮院更加講求。

  陸佃言:“竊觀張璪所請,陛下親郊,夏日至祀地,自如璪議。其冬至祀天之明日,準古方望之事,因令祀地北郊,而以海嶽、四瀆、山林、川澤之神,凡在圓丘壝陛舊從祭者,皆得與享;亦遣冢宰攝事,並如夏至祀儀。是則親行大禮,合祭雖革,而天地之神自得用類以禮從祀,以昭陛下尊天親地之義。然而郊後必有方望之事,經證明白,固當考復。至於祀地雖未有顯據,而以倫類求之,方望且祀,則地祇助天布功,又其大者,安得而遺也!謹案《舜典》,類有上帝而無日月星辰,禋有六宗而無太祖,望有山川而無大祇,《周官》大宗伯祀有上帝而無五帝,有司中、司命而無司祿,祭有社稷、五祀而無大祇,有嶽而無四瀆,有山林川澤而無丘陵墳衍,享有先王而無先公,則祀所秩上下,比義皆從可知故也。”詳定所以佃所稱未有顯據,難以施行。

  乙丑,閤門言:“每歲盛暑御後殿,便於決事。乞自五月一日至七月終,當御前殿日,閤門取旨。如得旨御後殿,即放朝參。”詔:“今三伏內,五日一御前殿。”

  荊湖南路安撫司言知邵州關杞,議於溪峒徽、誠等州鎮立城寨屯兵及守禦招納之策,乞下轉運使相度。詔謝景温、朱初平、趙楊相度利害,及處置後經久不致生事,保明以聞。其後建置如杞議。

  壬申,遼以平州民初復業,免其租税一年。

  己卯,蜀國長公主薨。主下嫁王訁先,事訁先母至孝,中外稱賢。主疾甚,太后、皇后臨問,帝繼至,見主羸瘠,伏席而泣,親持粥食之,主為帝強食。翼日,不起。帝未朝食,即駕往,望第門而哭。賜主家錢五百萬,轟朝五日,追封越國,諡賢惠。訁先以侍主疾與婢奸,落駙馬都尉,責授昭化軍節度行軍司馬,均州安置。

  甲申,覆命韓存寶經制瀘夷。

  詔改都大堤舉導洛通汴司為都提舉汴河堤岸司。

  庚寅,詳定朝會儀注所言:“今定大慶殿之後門內,東西設幄為閤,又於殿扆左右設帟於東西房,以為乘輿出入所由之地。”又言:“朝會所陳平輦逍遙,舊設於西朵殿,今宗室坐西朵殿賜酒,欲移平輦等陳於東西龍墀上。”並從之。

  遼主以旱禱雨,令左右以水相沃,俄而雨降。

  六月,戊戌,禮院言:“越國長公主薨在慈聖光獻喪制之內。按禮,重喪未終遭輕喪,自當易服以示恩意,卒事則復常。真宗諒陰,為乳母秦國夫人服緦,禫未除,亦為許國長公主成服。今為慈聖光獻太后服,已在易月之外,宜為越國長公主舉哀成服。”從之。

  是日,遼主駐納葛濼。

  庚子,同判太常寺王存言:“近詔祕書監劉幾赴詳定郊廟禮文所議樂。伏見禮部侍郎致仕範鎮,嘗論雅樂,乞召鎮與幾參考得失。”從之。初,鎮致仕,居都城外之東園,每遇同天節,即乞隨散官班上壽。尋有詔:“鎮班見任翰林學士上,仍自今致仕官遇誕節及大禮,許綴舊班。”後鎮遷居潁州,於是入對,閤門奏鎮失儀,有詔放罪。仍詔:“自今致仕官造朝失儀勿劾,著為令。”

  詳定禮文所言:“請自今皇帝親祠郊廟,搢大圭,執鎮圭。每奉祀之時,既接神,再拜,則奠鎮圭為摯,執大圭為笏。當時搢笏,君尊則不搢,別於臣下也。所有儀注皇帝搢鎮圭,皆沿襲之誤,乞從改正。”詔:“候制到大圭日施行。”又言:“自今親祠郊廟,羣臣冕服助祭執笏,或當事則搢笏,陪位官亦合冕服助祭。”從之。

  丙午,詔中書詳定官制,罷兵部句當公事官。

  詔:“河北、河東、陝西路各選文武一員,提舉義勇保甲。”

  戊申,遼以度支使王績參知政事。

  庚戌,女真貢於遼。

  壬子,詔罷中書門下省主判官,歸其事於中書。

  乙卯,參知政事章惇上《導洛通汴記》,以《元豐導洛記》為句,刻石於洛口廟。

  己未,詳定禮文所言:“皇地祇、神州地祇、大社、大稷,其祝版與牲幣、饌物,瘞於塪坎。”又言:“郊廟明堂告神冊,使中書侍郎讀之,非是,請改命太祝。”又言:“親祠郊廟,執事之官,皆一切臨時取充位而已;宗室及陪祠官則無預於執事,不應古義。請親祠南郊,薦徹籩豆、簠簋、俎饌,以朝臣充;太廟,以宗室遙郡刺史以上充。”又言:“今禘祫以功臣配享,而冬烝不及,與經不合。請每遇冬烝,以功臣配享,其禘祫饗皆罷。”詔:“讀冊以史官攝太祝;郊廟執事官選無過人,冬享禘祫及親祠並以功臣配享。”餘皆從之。

  秋,七月,戊辰,遼主觀市。

  庚午,河決澶州,澶州孫村、陳埽及大吳、小吳埽決,詔外監丞司速修閉。初,河決澶州也,監丞陳祐甫謂:“商胡決三十餘年,所以河道,填淤漸高,堤防歲增,未免氾濫。今當修者有三:商胡一也,橫壠二也,禹舊跡三也。然商胡、橫壠故道,地勢高平,土性疏惡,皆不可復,復亦不能持久。惟禹故瀆尚存,在大伾、太行之間,地卑而勢固。祕閣校理李垂與今知深州孫民先皆有修復之議,望召民先同河北漕臣一員自衞州王供埽按視,訖於海口。”從之。

  丁丑,詳定禮文所言:“明堂儀注,設御位於中階下之東南,西向。謹案古者人君臨祭,立於阼。其臨祭就位於阼階下,大夫士禮也。自曹魏以來,有司失之。伏請設皇帝版位於阼階之上,西向;太廟、景靈宮亦如之。”從之。

  癸未,遼主為皇孫樑王延禧設旗鼓伊喇六人衞護之。

  甲申,遼主獵於沙嶺。

  丙戌,以彗星見,避殿,減膳,詔求直言。

  丁亥,詔中書曰:“朕惟先王制行以赴禮,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配天一也,而屬有尊親之殊,禮有隆殺之別。故遠而尊者祖,則祀於郊之圓丘而配天;邇而親者禰,則祀於國之明堂而配上帝。天足以及上帝,而上帝未足以盡天,故圓丘祀天則對越諸神,明堂則上帝而已。故其所配如此,然後足以適尊親遠邇之義。而歷代以來,合宮所配,既紊於經,乃至雜以先儒六天之説,皆因陋昧古,以失情文之宜,朕甚不取。其將來祀英宗皇帝於明堂,惟以配上帝,餘從祀羣神悉罷。”

  戊子,太白晝見。

  户部侍郎致仕範鎮言:“乞下京東、京西、河東、河北、陝西轉運司,量立賞格,求訪真黍,以審音樂。”

  己丑,詳定禮文所言:“請自今乘輅不執圭,及乘大輦亦不執。”又言:“古者宗廟室中為石以藏主,謂之宗祐。請遷廟主藏於太祖太室北壁中,帝后之主各共一石室。《禮記》曰:‘天子之席五重。’今太廟几筵皆不應禮,請改用筦筵,紛純加繅席,畫純加次席,黻純左右玉幾。祭祀皆繅、次各加一重,並筦筵為五重。”並從之。

  庚寅,熙河路經略司言西界首領禹臧結逋藥、蕃部巴鞫等以譯書來告夏國集兵,將築撤逋達宗城於河州界黃河之南、洮河之西。帝曰:“若如所報,乃屬河州之境,豈可聽其修築!深慮經略司不詳上件所指地分,都無為備,驅逐約闌次第,可速下本司多備兵馬禁止之。”

  八月,辛卯朔,詳定禮文所言:“明堂吳天上帝禮神之玉,當用蒼璧。今用四圭有邸,請改用蒼璧禮天。其有司攝事五帝,亦乞依大宗伯禮神之制,陳玉各仿其方之色。”從之。

  戊戌,詔:“兩制、台諫至總管、監司,各舉堪應武舉進士一人,以名聞。”

  庚子,檢正中書户房公事畢仲衍上所修《備對》,言:“周家冢宰,歲終令百官府正其治,受其會;小宰以敍受羣吏之要。所謂會要者,正今中書之所宜有也。自漢至唐,曠千百年,莫知議此,故有決獄、錢穀之問而不克對者。創自睿意,俾加纂集。臣捃遮故實,僅就卷秩,凡為一百二十五門,附五十八件,為六卷,事多者分上中下,共為十卷。”詔中書、門下各錄一本納執政,仍分令諸房揭帖。初,書成,仲衍欲求上覽以冀功賞,帝以為此書乃臣備君問之書,不當奏御,故有是詔。

  乙巳,詔中書:“朕嘉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祿,萬事條理,監於二代,為備且隆。國家受命百年,四海承德,豈茲官政,尚愧前聞!今將推本製作董正之原,若稽祖述憲章之意,參酌損益,趨時之宜,使台省寺監之官實典職事,領空名者,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因以制祿,凡闕恩數,悉如舊章。其應合行事件,中書條具以聞。”

  祕書丞、同知禮院楊傑言:“十二者,律之本聲也;四者,律之應聲也。本聲重大,應聲輕清;本聲為君父,應聲為臣子,故其四聲或曰清聲。自景祐中李照議樂以來,鐘磬簫始不用四聲,是有本而無應,有倡而無和,八音何從而諧也?今巢笙、和笙,其管皆十有九,以十二管發律呂之本聲,以七管為聿中之應聲,用之已久,而聲至和協。伏請參考古制,依巢笙、和笙例,用編鐘、編磬、簫,以諧八音。”又言:“今大樂之作,琴、瑟、壎、篪、笛、委、簫、笙、阮箏、築奏一聲,則鎛鍾、特磬、編鐘、編磬連擊三聲,於眾樂中聲最煩數。請鎛鍾、特磬、編鐘、編磬並依眾器節奏,不可連擊,所貴八音無相奪倫。”又言:“本朝郊廟之樂,先奏文舞,次奏武舞,武舞容節六變:一變象淮揚底定,所向宜東南;四變象荊湖來歸,所向宜南;五變象邛蜀納款,所向宜西;六變象兵還振旅,所管宜北而南。今舞者非止發揚蹈厲、進退俯仰不稱成功盛德,兼失所向。又,文舞容節,殊無法度。乞定二舞容節及改所向,以稱成功盛德。又乞依《周禮》奏律歌呂,合陰陽之聲。”又言:“今雅樂古器非不存,太常律呂非不備,而學士大夫置而不講,考擊奏作,委之賤工,如之何不使雅、鄭之雜也!伏請審調太常鍾,依典禮用十二律還宮均法,令上下曉知十二律音,則鄭聲無由亂雅矣。”詔送議樂所。劉幾等言傑所請皆可施行,詔從之。

  戊申,祕書監致仕劉幾等言:“太常大樂鐘磬凡三等:王樸樂一也,李照樂二也,胡瑗、阮逸樂三也。王樸之樂,其聲太高,此太祖皇帝所嘗言,不俟論而後明。仁宗景祐中,命李照定樂,乃下律法以取黃鐘之聲;是時人習舊聽,疑其太重,李照之樂由是不用。至皇祐中,胡瑗、阮逸再定大樂,比王樸樂微下,而聲律相近;及鑄大鐘,或譏其聲弇鬱,因亦不用,於是郊廟依舊用王樸樂。樂工等自陳,若用王樸樂,鐘磬即清聲難依,如改制下律,鐘磬清聲乃可用。益驗王樸鐘磬太高,難盡用矣。今以三等鐘磬參校其聲,則王樸、阮逸樂之黃鐘,正與李照樂之太簇相當。王樸、阮逸之樂,編鐘、編磬各十六,雖有四清聲,而實差黃鐘、大呂之正聲也。李照之樂,編鐘、編磬各十二,雖有黃鐘、大呂而全闕四清聲,非古制也。聖人作樂以紀中和之聲,所以導中和之氣。清不可太高,重不可太下,使八音協諧,歌者從容而能永其言,乃中和之謂也。臣等因精擇李照編鐘、編磬十二參於律者,增以王樸無射、應鐘及黃鐘、大品清聲,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之四清聲,俾眾樂隨之,歌工兼清聲以詠之,其音清不太高,重不太下,中和之聲,可以考矣。欲請下王樸樂二律以定中和之聲,就太常鐘磬擇其可用者,其不可修者別制。”從之。

  丙辰,太常寺言:“近乞留王樸鐘磬,今修大樂所已集工匠,備爐炭,恐即銷變磨鑢。況大樂法度之器,其度量聲律,秒忽精微,已修之後,或陛下躬臨案聽,萬一如有未協,即更無舊器考驗。本寺每遇大禮,見用王樸樂外,自有李照、胡瑗所作樂器及石磬材不少,自可別制新樂,以驗議者之術。”詔許借王樸樂鍾為清聲,毋得銷燬磨鑢。”

  初,劉幾、楊傑欲銷王樸舊鐘,意新樂成,雖不善,更無舊聲可校。後執政至太常寺案試,前一夕,傑乃陳樸鍾已敝者一縣。樂工皆不平,夜易之。而傑弗知。明日,執政至,傑厲聲雲:“樸鍾甚不諧美。”使樂工叩之,音韻更佳。傑大慚沮。

  王安石上改定《詩》、《書》、《周禮義》誤字,詔錄送國子監修正。

  戊午,彗不見。

  九月,壬戌,增宣祖定州東安墳地二十頃及守園户。

  丙寅,御殿,復膳。

  庚午,知諫院舒亶言:“中書檢正官張商英與臣手簡,並以其婿王溈之所業示臣。臣職在言路,事涉幹請,不敢隱默。”詔商英落館閣校勘,監江陵府江陵縣税。初,亶為縣尉,坐手殺人,停廢累年。商英為御史,言其才可用,乃得改官。至是反陷商英,士論惡之。

  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新權知湖州陳侗言:“陛下崇奉郊廟百神之祀,考求典禮,尤為嚴備。惟五嶽四瀆之兆未設,欲乞依《周禮》建四望壇於四郊,以祭五嶽、四鎮、四瀆,庶合於經,而且以稱陛下奉祀之意。”詔送詳定禮文所。詳定所“請以國朝《祠令》所載嶽、鎮、海、瀆兆四望於四郊。岱山、沂山、東海、大淮於東郊,衡山、會稽山、南海、大江、嵩山、霍山於南郊,華山、吳山、西海、大河於西郊,常山、醫巫閭山、北海、大濟於北郊。每方岳鎮則共為一罈,海瀆則共為一次,以五時迎氣日祭之,皆用血祭瘞埋,有事則請禱之。又以四方山川各附於當方岳鎮海瀆之下,別為一罈一次。山共一罈,川共一坎,水旱則禱之。其北郊從祀及諸縣就祭如故。”詔:“四方岳鎮共為一罈望祭,餘依奏。”

  乙亥,正官名。詳定官制所上以階易官寄祿新格:“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為開府儀同三司,左、右僕射為特進,吏部尚書為金紫光祿大夫,五曹尚書為銀青光祿大夫,左、右丞為光祿大夫,六曹侍郎為正議大夫,給事中為通議大夫,左、右諫議為太中大夫,祕書監為中大夫,光祿卿至少府監為中散大夫,太常至司農少卿為朝議大夫;六曹郎中為朝請、朝散、朝奉大夫,凡三等;員外郎為朝請、朝散、朝奉郎,凡三等;起居舍人為朝散郎,司諫為朝奉郎,正言、太常、國子博士為承議郎,太常、祕書、殿中丞為奉議郎,太子中允、贊善大夫、中舍、洗馬為通直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為宣德郎,光祿、衞尉、將作監丞為富議郎,大理評事為承事郎,太常寺太祝、奉禮郎為承奉郎,祕書省校書郎、正字、將作監主簿為承務郎。又自開府儀同三司至通議大夫以上無磨勘法,大中大夫至承務郎應磨勘。待制以上,六年遷兩官,至大中大夫止;承務郎以上,四年遷一官,至朝議大夫止,候朝議大夫有闕次補;其朝議大夫以七十員為額,選人磨勘,並依尚書吏部法;遷京朝官者,依今新定官。其祿令並以職事官俸賜祿料舊數與今新定官請給對擬定。”並從之。

  故事,兩制不轉卿監官,前行郎中即超轉諫議大夫;前行郎中於階官為朝請大夫,諫議大夫於階官為太中大夫。帝以為磨勘者,古考績之法,所與百職事共之,而禁近獨超轉,非法也。於是下詔:“待制以下並三年一遷,仍轉朝議大夫、中散大夫、中大夫三官。”

  丙子,詔:“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不繫大敕銜。見任宰相、使相,食邑實封通及萬户,前任宰相,食邑及萬户,並封國公,宗室如舊例。”

  又,中書奏:“官制所申,朝旨除三公、三司外,餘檢校官並階散並罷。所有宗室及武臣正任至內常侍以上,內臣供奉官以下,選人、伎術官、將校、中書樞密院主事以下,及諸司吏人所授敕留官衙校等,各有見帶文散階、檢校官及憲銜,欲併除去。其僧官並谿峒蠻人知州鎮及化外蕃官所帶散官等,合自朝廷指揮。”從之。其後遂詔:“文式散階,除化外人依舊除授外,餘並罷。”

  辛巳,大享明堂,以英宗配。

  癸未,薛向、孫固併為樞密副使。

  乙酉,詔即景靈宮作十一殿,以時王禮祀祖宗。

  以王安石為特進,改封荊國公,王拱辰落開府儀同三司,並以官制行正名故也。詔拱辰判大名府,拱辰辭曰:“臣老矣,不足以任事。”帝曰:“北門重地,卿舊治也,勉為朕行!”

  丙戌,進封岐王顥為雍王,嘉王頵為曹王,併為司空。文彥博為太尉。封曹佾為濟陽郡王,宗旦為華陰郡王。

  馮京為樞密使。薛向罷知潁州。會詔民畜馬,向既奉令,旋知民不便,議欲改為。於是舒亶論向反覆,無大臣體,斥知潁州,又改隨州。

  丁亥,以呂公著為樞密副使。公著與馮京、薛向、孫固同在西府,三人者屢於上前爭論,公著獨不言。及帝問之,乃徐為開析可否,言簡而當,帝常納之,三人者亦不能違也。帝數與輔臣論天下事,一日,謂公著曰:“民間不知有役矣。”公著對曰:“上户昔以役多破家,今則飽食安居,誠幸矣。下户昔無役,今率錢,則苦矣。”帝曰:“然則法亦當更也。”

  戊子,熙河路經略司言,乞先團結蕃弓箭手;從之。是年詔:“凡弓箭手、兵騎各以五十人為隊,置引戰旗頭、左右傔旗,及以本屬蕃首、將校為擁隊,並如正軍法。蕃捉生、蕃敢勇、山河户亦如之。凡募弓箭手、蕃捉生、強人、山河户,不以等樣,第募有保任年十七以上、弓射七鬥、任負帶者。鄜路新舊蕃生、環慶路強人、諸路漢弓箭手、鄜路歸明界保毅蕃户、弓箭手,皆涅於背。”

  閏月,辛卯,御史範鏜言:“曹佾以外戚封郡王,祖宗以來,未有佾比。陛下所以富貴寵祿之厚矣,所以致孝愛於慈聖之情至矣。佾雖不王,乃以保安曹氏;命行而改,抑為為子孫萬世之成憲也。”不從。

  壬寅,遼主祠木葉山。

  己酉,遼主駐藕絲澱。

  乙卯,加文彥博河東、永興軍節度使,以富弼為司徒。

  冬,十月,辛酉,詳定官制所檢討文字、光祿寺丞李德芻上《元豐郡縣誌》三十卷,《圖》三卷。

  遼耶律仁杰久在相位,貪貸無厭,時與親戚會飲,嘗曰:“無百萬兩黃金,不足為宰相家。”耶律伊遜既外出,遼主漸悟仁杰奸,丁卯,出為武定軍節度使。

  庚午,遼參知政事劉訁先致仕。

  癸酉,遼以陳毅為漢人行宮都部署,王績同知樞密院事。

  癸未,詔翰林學士並聽佩魚。

  十一月,己丑朔,日有食之。

  癸卯,遼主召羣臣議政。遼主曰:“北樞密院軍國重任,久闕其人,耶律阿蘇、蕭額特勒二人孰愈?”羣臣各譽所長,契丹行宮都部署蕭託輝獨默然。遼主曰:“卿何不言?”託輝曰:“額特勒懦而敗事;阿蘇有才而貪,將為禍基。不得已而用,敗事猶勝禍基。”遼主曰:“託輝,雖魏徵不能過也,但恨朕不能及唐太宗爾。”

  壬子,直龍圖閣、句當三班院曾鞏上言曰:“宋興,六聖相繼,與民休息,故生齒既庶,財用有餘。且以景德、皇祐、治平校之,景德户七百三十萬,墾田一百七十萬頃;皇祐户一千九十萬,墾田二百二十五萬頃;治平户一千二百七十萬,墾田四百三十萬頃。天下歲入,皇祐、治平皆一億萬以上,歲費亦一億萬以上。景德官一萬餘員,皇祐二萬餘員,治平並幕職、州縣官三千三百餘員,總二萬四千員。景德郊費六百萬,皇祐一千二百萬,治平一千三百萬。以二者校之,官之眾一倍於景德,郊之費亦一倍於景德。官之數不同如此,則皇祐、治平入官之門多於景德也;郊之費不同如此,則皇祐、治平用財之端多於景德也。誠詔有司按尋載籍而講求其故。使官之數,入者之多門可考而知,郊之費,用財之多端可考而知,然後各議其可罷者罷之,可損者損之,使天下之人如皇祐、治平之盛,而天下之用,官之數,郊之費,皆同於景德,二者所省蓋半矣。”

  已而再上議曰:“陛下謂臣所言以節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也,令付之中書。臣待罪三班,按國初承舊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為三班,立都知、行首領之,又有殿前承旨,班院別立行首領之。端拱以後,分東、西供奉,又置左、右侍禁及承旨,供職皆領於三班,三班之稱亦不改。初,三班吏員止於三百,或不及之,至天禧之間,乃總四千二百有餘,至於今,乃總一萬一千六百九十,宗室又八百七十。蓋景德員數已十倍於初,而以今考之,殆三倍於景德。略以三年出入之籍較之,熙寧八年,入籍者四百八十有七,九年,五百四十有四,十年,六百九十;而死亡退免出籍者,歲或過二百人,或不及之。則是歲歲有增,未見其止也。臣又略考其入官之繇,條於別記以聞,議其可罷者罷之,可損者損之,惟陛下之所擇。臣之所知者三班也,吏部東、西審官與天下它費,尚必有近於此者,惟陛下試加考察,以類求之。使天下歲入億萬,而所省者什三,計三十年之通,當有十五年之蓄。夫財用,天下之本也,使國家富盛如此,則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以陛下之聖資而加之精勤,以變因循苟且之弊,方大修法度之政,以幸天下,詔萬世,故臣敢因官以講求其損益之數,而終前日之説以獻,惟陛下裁擇。”帝頗嘉納之。

  十二月,甲子,遼以耶律德勒岱為孟父房敞袞。乙丑,以蕭託卜嘉為北府宰相,耶律世遷知北院樞密使事,耶律慎思同知北院樞密使事。

  庚午,遼免西京流民租賦一年。

  甲戌,減民賦。

  丁亥,遼豫行正旦禮。

  戊子,遼主如混同江。◎宋紀七十五 ∷起上章涒灘正月,盡十二月,凡一年。

  ○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元豐三年遼太康六年

  春,正月,乙丑朔,以太皇太后在殯,不視朝。

  癸酉,升許州為潁昌府。

  遼主如鴛鴦濼。

  癸未,審官東院言:“大理寺丞申天規昨乞長告,訪求其父。今已迎歸侍養,乞許天規不候歲滿朝見。”從之。天規少失其父,至是訪得之,年百歲矣。

  己丑,高麗國遣使來貢。

  白虹貫日。

  辛卯,于闐來貢。

  遼耶律伊遜以改封王爵,赴闕入謝。遼主即日遣還,改知興中府事。

  二月,丙午,以翰林學士章惇參知政事。

  丙辰,始御崇政殿視朝。

  丁巳,命輔臣禱雨。

  三月,乙丑,工部侍郎、平章事吳充罷,為觀文殿大學士、西太一宮使。

  癸酉,葬慈聖光獻皇后於永昭陵。

  甲戌,命王珪提舉修兩朝國史。

  丙子,南丹州人入貢。

  庚辰,復置晉州趙城縣。初,熙寧中,廢入洪洞縣為鎮,至是知州王説言百姓輸納詞訴回遠,歲輸税課不便,兼考趙城乃是國家得姓始封之地,不與他縣邑比,故復之。

  乙酉,祔慈聖光獻皇后神主於太廟。

  己丑,以慈聖光獻皇后弟昭德軍節度使曹佾為司徒兼中書侍郎、護國軍節度使,餘親屬加恩有差。

  庚寅,遼主出皇侄淳于外,立皇孫延禧為樑王,加守太尉兼中書令,時年六歲。以忠順軍節度使耶律頗德為南院大王,以廣德軍節度使耶律仲禧為南院樞密使,以户部使陳毅參知政事。

  夏,四月,乙未,觀文殿大學士吳充卒,年六十。贈司空兼侍中,諡正憲。充為相,務安靜。將終,戒妻子勿以私事幹朝廷。世謂充心正而力不足,譏其弗能勇退雲。

  丁酉,封宗暉為濮陽郡王,濮安懿王子孫皆進官一等。

  乙巳,以瀘州夷乞弟侵擾,詔邊將討之。戊申,乞弟寇戎州,兵官王宣等戰歿。

  御史台言:“奉詔復置六察,察在京官司。今請以吏部及審官東、西院、三班院等隸吏察;户部、三司及司農寺等隸户察;刑部、大理寺、審刑院等隸刑察;兵部、武學等隸兵察;禮、祠部、太常寺等隸禮察;少府、將作等隸工察。”從之。

  甲寅,罷羣牧行司,復置提舉買馬監牧司。

  乙卯,遼主獵於炭山。

  五月,甲子,翰林學士兼詳定禮文張璪言:“伏見天地合祭,議者不一。臣竊謂陽生於十一月,陰生於五月。先王順陰陽之義,以冬至日祀天於地上之圓丘,夏至日祭地於澤中之方丘,以至牲幣、器服、詩歌、樂舞、形色、度數,莫不仿其象類,故天地神祇可得而禮。由此觀之,夏日至祭地於方丘,而天子親蒞之,此萬世不可易之理也。議者以為當今萬乘儀衞加倍於古,方盛夏之時,不可以躬行,乃欲改用它月;不惟無所據依,又失所以事地順陰之義。必不得已,宜即郊祀之歲,於夏至之日,盛禮容,具樂舞,遣冢宰攝事;雖未能皆當於禮,庶幾先王之遺意猶存焉。”詔禮院速詳定以聞。禮官請如璪議,設宮縣樂、文武二舞,改制樂章,用竹冊、匏爵,增配帝犢及捧俎分獻官,廣壇壝、齋官,修定儀注上之。

  而判太常寺王存、知禮院曾肇言:“古之祭祀,或天子親行,或有司攝事,不過此二者而已;今於攝事之中又分隆殺,蓋古所未有也。且遣官雖重,終非親祀,恐於天地父母之義有所未順。璪本以合祭非禮,欲革去之;然其所陳,於禮亦未見其可。今夏至日逼,即乞且依舊制。其親祀之禮,仍乞詔詳定郊廟禮文所精加講求,裁定其當,以正後世之失,庶合先王之意。”判太常寺李清臣亦言:“天地之祀,萬國觀法,未易輕言。今夏至已近,而樂舞未修,樂章未制,八變之音未及習,齋祭之服未及成,齋宮未及立,壇壝未及廣,牲犢未嘗在滌,竊慮有司速於應辦,或致滅裂,有失嚴恭。伏乞更加詳酌。”御批:“張璪之議,在今固無以易。可如清臣言,逡巡以盡眾説。”遂詔禮院更加講求。

  陸佃言:“竊觀張璪所請,陛下親郊,夏日至祀地,自如璪議。其冬至祀天之明日,準古方望之事,因令祀地北郊,而以海嶽、四瀆、山林、川澤之神,凡在圓丘壝陛舊從祭者,皆得與享;亦遣冢宰攝事,並如夏至祀儀。是則親行大禮,合祭雖革,而天地之神自得用類以禮從祀,以昭陛下尊天親地之義。然而郊後必有方望之事,經證明白,固當考復。至於祀地雖未有顯據,而以倫類求之,方望且祀,則地祇助天布功,又其大者,安得而遺也!謹案《舜典》,類有上帝而無日月星辰,禋有六宗而無太祖,望有山川而無大祇,《周官》大宗伯祀有上帝而無五帝,有司中、司命而無司祿,祭有社稷、五祀而無大祇,有嶽而無四瀆,有山林川澤而無丘陵墳衍,享有先王而無先公,則祀所秩上下,比義皆從可知故也。”詳定所以佃所稱未有顯據,難以施行。
熱門文章
推薦內容
《續資治通鑑》元紀四 起玄黓敦牂七月,盡閼逢涒灘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六 昭陽協洽九月,盡閼逢涒灘七月,凡十一月 《續資治通鑑》宋紀六十八 起上章閹茂七月,盡重光大淵獻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二十五 起玄黓掩茂正月,盡十二月,凡一年 正月十五 十一月十二月的治癒句子 正月二十吃春捲 《續資治通鑑》宋紀七十一 起旃蒙單閼正月,盡柔兆執徐十二月,凡二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二十九 起上章閹茂五月,盡重光大淵獻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十 起強圉大淵獻正月,盡上章攝提格十二月,凡四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十三 起著雍閹茂正月,盡上章困敦十二月,凡三年 《續資治通鑑》元紀十五 起上章掩茂正月,盡重光大淵獻十二月,凡二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七 起閼逢涒灘八月,盡旃蒙作噩九月,凡一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元紀二十七 起柔兆掩茂二月,盡上章攝提格十二月,凡五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八十八 起玄黓敦牂七月,盡閼逢涒灘四月,凡一年有奇 正月十五作文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一 起著雍涒灘正月,盡五月,凡五月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三十八 起昭陽協洽正月,盡閼逢涒灘九月,凡一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八 起上章掩茂七月,盡十二月,凡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