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實用工具 > 蒙學

《弟子規》讀後感11篇

欄目: 蒙學 / 發佈於: / 人氣:2.99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弟子規》讀後感11篇

《弟子規》讀後感1

當我讀了弟子規以後,使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在讀弟子規的同時,使我學到了很多。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他告訴了我善百孝為先,做人應當知恩圖報。

在對待父母的`責備時,我們因當順從的接受,而不是理直氣壯的頂撞父母,當父母有什麼過失時,作為子女應當耐心地勸説,而不是大聲的責備父母,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就等父母性情好了再勸。

對待兄長時,因用尊重的態度來面對兄長,稱呼兄長時不能直接稱呼兄長的姓名,這樣使我們很沒禮貌與對兄長的不尊重。長輩見識多,閲歷深,我們因當多聽他們説話,不要自己誇誇其談,好像什麼都懂一樣。人生短暫轉眼間我從少年變成青年,從而使我懂得珍惜此時此刻的寶貴時光,在衞生方面,早上起來一定要洗臉。刷牙。衣服整齊乾淨,這種良好習慣因從小養成。

對於食物我們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因為偏食會使我們營養不良,但吃東西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而在我們年輕時,千萬不要喝酒,因為喝酒會使我們醜態百出而丟臉。

對別人説話,要真是不虛,講求信用,如果對別人説話不真實,別人就不會與你説話。遠離你,多説話不如少説話,因為言多必有失,所以説話要合理恰當。符合實際。不能花言巧語,否則別人就會討厭你,對我們來説,最要緊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這些方面不如別人就要不斷磨礪自己,盡力趕上,在我們無意中做錯了事,這就叫“錯”,而故意去做,這就叫“惡”。

讀了弟子規以後,使我感受到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去做,有什麼不足就補足什麼,從而使自己的道德、素養得以提高。

《弟子規》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弟子規》一兒童經典誦讀,這本書主要講了作為一名兒童應怎樣孝順父母,幫助父母。讀完這本書,使我想到了許多小故事。孔融讓梨是我印象最深的。

孔融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和學者。孔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孔融四歲那次,全家人圍着吃梨,哥哥們讓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拿好的,不拿大的,偏偏揀了一隻最小的梨子。他的'父親問他:"這麼多的梨子,你為什麼拿一隻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一個最小的梨,大的應該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弟弟不是比你小嗎?"孔融説:"我比弟弟大,我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親朋好友知道這件事以後,紛紛讚揚孔融説,四歲的孩子就知道讓梨,長大後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孔融長大後的確成了著名的文學家,學者。

這個故事和弟子規一樣,都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兒童孝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應該愛他們自己的父母。令我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父母呼,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意思就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行動不要慢吞吞的,父母命令我們的時候,不要懶惰這不行動。父母經常呵護着我們,而我們如果不去孝順父母,那麼他們的苦心不就白費了嗎?父母教育了我們,難道我們還要反過來忘恩負義,虧待他們嗎?

《弟子規》這本書也像我們的另一對父母一樣,時時教育着我們,使我們不會犯更多的錯誤,我們應該常看看《弟子規》,背背《弟子規》,使我們的規矩常記在心中,同時也要記住我們不能忘記父母對我們的愛,報答父母。

《弟子規》讀後感3

又到讀書時間,我們拿出了《弟子規》大聲地朗讀了起來:“弟子規,聖人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當我讀到這句時,媽媽的呼喚聲猶在耳邊。

每天媽媽都在我耳邊叫“快點起牀了,不然會遲到了”“快點吃吧,不要再説話了”“快出來吧,你已洗澡快半個小時了”……我一聽媽媽這些話就覺得厭煩,經常愛理不理,也不回答她,叫我做事我老是慢吞吞的,搞得媽媽經常生氣。還記得有一次爸爸回到家興沖沖地對我叫道:“妹妹,出來,我有東西給你看。”我聽了還在房裏一聲不吭,繼續玩我的東西。爸爸又叫了我兩聲,我還是沒答應,爸爸在房間找到了我,但是掛在臉上的喜悦沒有了原來,他想送我一份小禮物,因為我的'態度,後來他給了哥哥。想到這裏我的臉開始發紅了。

當我讀到“兄弟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時,更恨不得在地裏找個洞鑽下去。昨天,我才因為一點小事和哥哥吵架甚至打了起來,氣的媽媽怒火中燒。原來在遠古時候,我這些行為對父母已經是不孝,而在今天,爸爸媽媽一再的寬容着我。每次寫文章寫日記的時候,我都寫如何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可是現在連平常這些小事都沒做好,又怎麼能成為一個孝子呢?我陷入了沉思。

百善孝當先。“入則孝”不但要求我們心裏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而且還要用心照顧好父母。爸爸媽媽,對不起,我一定會用我的實際行動來報答你們對我的養育之恩的!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堅信,也會堅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堅信的,也再不敢堅信了。看,他説得多有道理啊!在“信”這一章,古人這樣説:“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教育我們開口説話時,誠信為先。我們答應別人的事情,必須要遵守承諾。當我們沒有潛質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我們更不能用來騙人。《弟子規》的“信”篇還教我們怎樣説話:“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切戒之。”説話多不如説話少和好。説話要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該説的就説不該説的就決對不能説。在我們跟他人交談時,談話的資料要實事求是、口齒清晰。不好聽信花言巧語,正因

這些話雖然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下流骯髒以及無賴粗俗的語言,都儘量不好沾染。誠信並不難做到:我心想。只要人人認真去做,那麼誠信的世界離我們還會遠嗎。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説:“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讀後感6

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小書。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麼意思。今日,在教師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先《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儉,寬容很多,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後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幹什麼嘛。”媽媽説:“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後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裏幹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遊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説:“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今日,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後悔。尤其是有看見後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説“父母叫我們,應當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我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於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此刻,我已經認識到了自我的缺點。

《弟子規》讀後感7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從小就喜歡讀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經典美文《弟子規》中的名句“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句話告訴我們事情雖然很小,也不要為所欲為,如果任性而為,這就是不對的行為了。

在生活中,這種事比比皆是。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記得那是我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因為橡皮丟了,爸爸讓我自己再買一塊,我便從存錢罐裏拿了一元錢買橡皮。也許是有初次買東西的愉悦,於是,第二天我未經爸媽的允許,私自又拿了兩元,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我拿着錢買“熱狗”、買玩具、買筆……漸漸地存錢罐裏的錢越來越少,存錢罐也越來越輕了。

那段時間,這件事雖然沒有被爸媽發現,可我心裏一直有個聲音:“你做的不對,現在改還來的及……直到我讀到《弟子規》中的“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句話時,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過錯。於是,我鼓起勇氣,主動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媽媽摸着我的頭説:“知錯就改是個好孩子……這時,我才感覺心裏踏實多了。

《弟子規》告訴我們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而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它時刻提醒着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那一個個故事,一篇篇文章,讓我從無知漸漸的走向有知。

是呀,生活中這樣的小事隨處可見。隨便丟一片垃圾,隨口説一句髒話,隨意踩一下花草……認為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正是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影響了個人品行修養。作為國小生,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與人互助互愛,學會感恩。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

一件普通的小事,體現的是一個人高尚的品質,反映的一種文明的風尚,正所謂小事不小。

《弟子規》讀後感8

俗話説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下面,我來説説《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麼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儘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麼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範,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範,不要以為事小而可以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國古代人民是如何孝親父母的,古代人民勤奮好學的故事。它不只有一個故事,而是有很多故事,比如説湧泉躍鯉、孟宗泣竹、孔融讓梨、温公警枕……很多很多故事。

湧泉躍鯉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姜詩的孝子,侍奉母親十分周到。姜詩的媳婦龐氏,對婆母更是孝順。婆母非常愛喝江水,龐氏便不怕路途遙遠,到江邊挑江水回來給婆母喝。母親特別喜歡吃切細的魚肉,姜詩夫婦便把魚精心製作後讓母親吃,並且每次都要請鄰居的母親來作陪。有一天,在他們住的屋子旁邊,忽然噴湧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和江水一樣,泉水中每天還蹦出兩尾鯉魚,姜詩夫婦正好可以取來供母親食用。人們都説是姜詩夫婦的孝心感動了上蒼,才出現了“湧泉躍鯉”。

孟宗泣竹講的是從前,楚國有個叫孟宗的孝子,和後孃一起生活。後孃經常打罵他,鄰居都為孟宗打抱不平,可孟宗卻説:“那是娘心情不好。”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後孃突然病了,什麼也不吃。孟宗很着急地問:“娘,你想吃什麼?”後孃説:“我只想喝一碗新鮮的筍湯。”孟宗聽完,馬上來到一片竹林。他跪在地上,用手扒開泥土到處找,可就是找不到筍。他急得哭,眼淚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忽然他聽到一種聲音,原來孟宗的眼淚融化了雪,地上長出了嫩綠的筍。他趕緊把筍挖出來,回家做了一鍋鮮美的竹筍湯,後孃喝了湯,病就全好了。

其中,孟宗泣竹的故事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為孟宗的後孃對他那麼壞,而孟宗卻還那麼孝親他後孃,真是個孝子!

《弟子規》讀後感10

讀完《弟子規》後,我感覺它主要是規範了人的行為,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啟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要有責任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規》讀後感11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着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並不能為企業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於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麼呢?眼前的“三鹿”,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