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晉朝有什麼歷史典故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43W

歷史故事即生動又有趣,符合現代國中生的心理狀態,而且也更符合現代國中思維發展的需要,同時,巧妙地講解歷史故事也符合歷史教學的特點,最後,講故事的題材也進一步符合歷史課程的需要。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晉朝有什麼歷史典故,希望能夠幫到你!

晉朝有什麼歷史典故

晉朝歷史典故篇一:陶侃運磚頭

祖逖死後,東晉王朝接連發生幾次內亂。晉元帝想抵制王氏勢力,王敦起兵攻進建康,殺了一批反對他的大臣。元帝的兒子晉明帝即位後,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失敗,自己病死了。到了晉成帝(明帝的兒子)的時候,歷陽(今安徽和縣)鎮將蘇峻起兵叛變,攻進了建康。東晉的一些大臣束手無策,後來依靠荊州刺史陶侃出兵,花了兩年時間,才平定了蘇峻的叛亂。

陶侃在王敦得勢的時候,本來是王敦的部下。那時候,陶侃立了戰功,做了荊州刺史。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説他壞話。王敦把他調到廣州。那時候,廣州還是偏僻的地區,調到廣州實際上是降了他的職。

陶侃到了廣州,並沒有灰心喪氣。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頭(文言是“甓”,音pì)從書房裏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磚頭一疊疊運到屋裏。人們看到他每天這樣做,感到很奇怪,忍不住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陶侃嚴肅地説:“我雖然身在南方,但心裏想的是收復中原。如果閒散慣了,將來國家需要我的時候,還怎麼能擔當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這個練練筋骨。”

王敦失敗以後,東晉王朝才把陶侃提升為徵西大將軍兼荊州刺史。荊州的百姓聽到陶侃回來,都高興地互相慶賀。

官雖然做得大了,可陶侃還是十分小心謹慎。荊州衙門裏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親自認真檢查,從來不放鬆。他常常對他的部下説:“大禹是個聖人,還愛惜一寸光陰。像我們這種普通人,論智慧和能力,都跟大禹差得很遠,更應該愛惜每一分光陰,怎能貪圖安逸。如果活着對國家沒有貢獻,死了沒有留下什麼好名譽,那不是自暴自棄嗎?”

他部下有些官吏,喜歡吃酒賭博,往往因此耽誤了公事。陶侃知道了非常生氣。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賭具都收起來,一古腦兒扔到江裏去;還把那些官吏鞭打了一頓。打這以後,大家都嚇得不敢再賭博喝酒了。

有一次,陶侃到郊外去視察,看見一個過路人一面走,一面隨手摘了一把沒有成熟的稻穗,拿在手裏玩弄。

陶侃叫住他問:“你拔了這棵稻子,幹什麼用?”那個過路人只好實説:“沒有什麼,順手拔一點玩玩罷了。

陶侃聽了,勃然大怒説:“你自己不耕種,還無緣無故毀壞人家的莊稼,真是豈有此理!”

説罷,就命令他的兵士把那人捆綁起來,狠狠地鞭打了一頓,才把他放了。

人們聽到刺史這樣保護莊稼,種田就更勤快了。荊州地方就漸漸富裕起來。

荊州地方在長江邊上。官府造船,常常留下許多木屑和竹頭。要是在別人手裏,不是打掃掉,就是燒了。但是陶侃卻吩咐人把它收拾起來,收藏在倉庫裏。人們見了,不懂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也沒敢問。

後來,有一次新春過節,荊州的官員都到官府來拜見陶侃。恰好前幾天下了幾場大雪。天氣放晴,積雪融化後,大廳前面又濕又滑,不好走路。陶侃就吩咐管事的官吏,把倉庫裏的木屑拿出來鋪地,這樣,走路的時候就再不怕滑交了。

又有一次,東晉水軍造一批戰船需要竹釘。陶侃又叫人把收藏起來的竹頭拿出來給兵士去做造船用的竹釘。

到這時候,大家才知道陶侃收集木屑和竹頭的用處,佩服他考慮得周到。

陶侃前前後後帶兵四十一年,由於他執法嚴明,辦事認真,誰都佩服他。據説,在他管轄的地方,社會秩序安定,真做到了“路不拾遺”哩!

晉朝歷史典故篇二:駁難第一的皇帝

東晉時候,有個叫司馬昱的皇上,非常聰明好學,常與臣子駁難,朝廷上下無人能敵。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有個姓牛的宰相,為了拍皇上馬屁,提出請皇上召集天下辯士到京一會,一來好選拔人才,二來也揚揚萬歲的才名。

皇上被牛宰相吹捧得得意忘形,點頭同意,於是牛宰相擬了一張皇榜,貼遍全國各地:

當今萬歲才高八斗,智過孔明,駁難第一,天下無雙。今誠召海內善辯之士,若能駁倒皇上,要官得官,要富得富。

有個叫許玄度的名士看到了皇榜,哈哈大笑,立即上京去了。

許玄度到京城那天,朝堂內正在舉行駁難大會。各路好手輪番登台,就是沒有一個能難倒皇上。

此時,堂官大聲報進朝堂:“名士許玄度請求與皇上駁難。”皇上一聽,連忙宣許玄度進殿。

許玄度進了朝堂,行了君臣之禮,立在旁邊的牛宰相發問:“來者何人,現居何職?”

許玄度答道:“草民許玄度,沒有官職。”

“大膽刁民,竟敢私闖朝堂與萬歲駁難!”牛宰相大怒,一揮手,“來人,把這個刁民打出去!”

許玄度面不改色,説道:“慢!草民揭榜而來,榜上沒有寫明要居何職。既然皇榜上沒有明文規定,草民與朝官一樣可以與萬歲駁難。”此話一出,眾人議論紛紛,很多人痛恨奸相當權,所以你一言我一語,都替許玄度説話。

牛宰相一看勢頭不對,換了話題:“你要與萬歲駁難,先過老夫這一關。你能駁倒老夫,方有資格與萬歲駁難。如若駁不倒老夫,哼!”

許玄度馬上答應,請牛宰相出題。牛宰相眯起老鼠眼,斜睨了一眼許玄度,腦袋一搖,出口成章:“東南一乞丐,上京露賤態。討得半碗羹,卻被惡狗追。”

只見許玄度清了清嗓子,念道:“惡狗咬布衣,朝堂露媚態。胸無半點墨,只作汪汪吠。”

話音剛落,朝堂裏立即鬨堂大笑起來。許玄度問眾人:“在下的駁辭能否通過?”

眾人齊聲道:“通過!通過!”

牛宰相沒法,只好讓許玄度與皇上駁難。許玄度念道:“人有一丸藥,只能救一命。君父同得疾,試問救何人?”

許玄度的難題一出,朝堂內鴉雀無聲。這是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命題。如果救了皇上不救自己的父親,就是不孝,百善孝為先,不孝子孫要被趕出祠堂;假如救了自己的父親不救皇上,那是不忠,不忠者重則殺頭,輕則充軍。

皇上被許玄度問得無話可答,牛宰相一看形勢不對,趕緊轉移話題,念道:“萬歲皇榜選賢良,許公匆匆下首陽。窮酸不知自家醜,賣弄半篇破文章。”

許玄度聽了,回敬道:“牛相對我眼眯眯,笑我窮酸穿布衣。一身綾羅包媚骨,唯恐馬屁拍不及。”

許玄度的詩一出,四周又鬨堂大笑。司儀官趁機宣佈退堂,許玄度出了朝堂,離開京城回到了家鄉。

許玄度是走了,可皇上天天思索許玄度出的難題,想解開卻找不出答案,日也想夜也想,過了三個月,竟得了怪病,渾身無力,卧牀不起。牛宰相藉機派出捕快,命他們押解許玄度回京問罪。

捕快把許玄度送到宰相府,牛宰相大喝一聲:“給我拿下,推出去斬首!”許玄度大聲叫道:“容我一稟,死而無怨!”

牛宰相道:“死到臨頭,有何分辯?”許玄度道:“草民是來給皇上治病的,你身為相爺,怎可殺我?”

“你不是郎中,怎能治病?”

“我敢立軍令狀!”

牛宰相想,你舞文弄墨,耍耍嘴皮子還行,想治好皇上的病,真是痴心妄想。也好,讓他死無怨言!

牛宰相嘿嘿一笑,道:“好,我口述,你書寫!”隨即高聲念道,“萬歲之病,因我所生。病根治得,前罪赦免。違逆相爺,自認死罪。”

之後,牛宰相帶着許玄度進了宮,稟告許玄度立軍令狀看病之事。稟畢,把軍令狀遞了上去。

皇上看了許玄度的軍令狀,不覺哈哈大笑。這一笑,心情大好,病也輕了三分,當即宣許玄度覲見。

許玄度來到龍榻前,皇上用手一指,道:“大膽許玄度,竟敢戲弄牛宰相,你可知錯?”

許玄度一笑:“萬歲,錯有時對,對有時錯。就像忠與孝,孝子才能出忠臣,忠臣未必是孝子……”

皇上聽到這裏,豁然開朗,一拍腦袋:“許愛卿,你上次那難題,我有駁辭了!”

“請萬歲開示。”

皇上大聲道:“君臣天與地,父子血肉連。三皇五帝后,忠孝不兩全!”

許玄度“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萬歲英明,機智過人,玄度服輸。”

皇上聽了精神倍增,撩開被子,下牀扶起許玄度,對牛宰相道:“牛宰相,你還不認罪!”

牛宰相跪在地上,“臣罪該萬死……但不知今天所犯何罪?”

皇上叫太監朗讀許玄度的軍令狀:“萬歲之病因我,所生病根治得。前罪赦免違逆,相爺自認死罪。”

牛宰相一把抱住皇上的大腿,“萬歲,這是許玄度……”

許玄度打斷他,道:“這還不是你牛宰相口授的?我何曾改過一字?”

晉朝歷史典故篇三:晉孝武帝司馬曜如何登基

晉孝武帝司馬曜,字昌明,生於晉哀帝隆和元年(362年)。他的祖父是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父親是會稽王司馬昱(後來的簡文帝),母親是李陵容(孝武文太后)。司馬昱共有七個兒子,但前五個都早亡,只有司馬曜和胞弟司馬道子存活下來。興寧三年(365年)琅玡王司馬奕繼承皇位後,司馬昱徙封琅玡王,四歲的司馬曜則繼其父會稽王之位。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大軍閥桓温帶兵入京,發動宮廷政變,通過崇德太后褚蒜子之命廢司馬奕為東海王,並擁立琅玡王司馬昱即皇帝位,是為晉太宗簡文帝,司馬曜也就成為皇子。

東晉自司馬睿開國江左以來,一直處於士族門閥的輪流支配之下,形成門閥政治的格局,而除了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稍有作為以外,其他皇帝都是幾乎傀儡般的存在。到了簡文帝司馬昱時,這種皇權不振、士族專權的局面更達到極點,桓温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政,連謝安都視其為“君”,史稱“政由桓氏,祭則寡人”,而他的野心則是要簡文帝“禪位於己”,達到傾移晉鼎的目的。簡文帝登基僅八個月便得了重病,於鹹安二年(372年)七月二十三日連發四詔,催促尚居姑孰的桓温入朝輔政,桓温故意推辭;五天後,簡文帝病情加劇,遂冊封會稽王司馬曜為皇太子,並遺詔“大司馬温依周公居攝故事”,又説:“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此時的晉朝國運可以説到了千鈞一髮的地步,因為桓温完全可以憑藉簡文帝遺詔而篡晉自立,這是其他士族所不願看到的。因此,出身太原王氏的侍中王坦之當着簡文帝的面撕掉了這封詔書,簡文帝被迫同意將遺詔改為““家國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諸葛亮)、王丞相(王導)故事。”隨即簡文帝駕崩。但羣臣中仍有懾於桓温淫威的人提議:““當須大司馬處分。”出身琅琊王氏的尚書僕射王彪之正色説:“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面諮,必反為所責。”於是朝議確定,皇太子司馬曜登基為帝,是為孝武帝。崇德太后又以司馬曜年幼,又在為大行皇帝服喪為由,再次命桓温行周公居攝故事,命令下達後,王彪之説:“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讓,使萬機停滯,稽廢山陵,未敢奉令,謹具封還。”此令遂未施行。就在晉室命懸一線、不絕如縷的關鍵時刻,各家士族門閥聯手阻止了桓温篡晉的陰謀,確保了司馬曜的順利即位及東晉王朝的延續。

孝武帝司馬曜剛繼位三個月,就發生了道教徒盧悚率眾三百人攻入建康殿庭,略取庫兵,欲復辟海西公司馬奕的變亂。此亂矛頭直指桓温,客觀上增加了王、謝等士族抗拒桓温的效果。桓温在寧康元年(373年)二月自姑孰入京,風傳他有誅王、謝,移晉鼎的打算,王坦之、謝安等嚴陣以待,桓温也只就前一年冬所謂彭城妖人盧悚率眾突入殿庭一事窮加究治。稍後桓温生病,病中猶要求朝廷為其加九錫,王坦之、謝安等延宕其事。是年七月,桓温死。孝武帝繼位之初的危機期總算有驚無險地過渡了。

Tags:晉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