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唐朝有哪些歷史典故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53W

歷史故事即生動又有趣,符合現代國中生的心理狀態,而且也更符合現代國中思維發展的需要,同時,巧妙地講解歷史故事也符合歷史教學的特點,最後,講故事的題材也進一步符合歷史課程的需要。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唐朝歷史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唐朝有哪些歷史典故

唐朝歷史典故篇一: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0xx年7月2日),李淵決定次日詢問二人。李建成得知情況,決定先入皇宮,和李世民對質。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執行禁衞總領常何本是太子親信,卻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親自帶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門內。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臨湖殿,發覺不對頭,急忙拔馬往回跑。李世民帶領伏兵從後面喊殺而來。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連射三箭,無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遲恭也射死李元吉。東宮的部將得到消息前來報仇,和秦王的部隊在玄武門外發生激烈戰鬥,尉遲敬德將二人的頭割下示眾,李建成的兵馬才不得已散去。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620xx年)。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後,李淵詔立世民為皇太子,下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悉聽皇太子處置。不久之後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關於“玄武門之變”,有人説是秦王李世民被逼無奈,不得不奮起反抗,可歷史真相到底如何呢?

在一些史籍中,對太子建成的記載,多是荒淫無恥,碌碌無為之人,且是對李世民多次無理攻擊,李世民是因為處處受迫害,迫不得已才後發制人,發動政變的。

李淵諸子中,李建成是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傳統,當然應該以他為嗣君。高祖即位之初,也的確是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問題。李建成既然立為太子,如果不發生意外,可以順利繼承皇位的,沒有李世民的咄咄逼人,李建成不會發動政變的。問題是,在太原起兵以後,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中,李世民的功業遠遠超過了李建成,且李世民本人又氣度不凡,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不甘心,也不滿足於僅僅當一個秦王,必然企圖登上權利的頂峯。因此,玄武門之變應該是李世民採取主動,要負主要責任的。

歷史是按照勝利者的利益編纂的,玄武門之變的最後勝利者是李世民,所以房玄齡等人“刪略國史”,編纂《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時“語多微文”(《貞觀政要》),而後世的不少史書均取材於這兩部《實錄》與國史,因此,史書的記載有很多不實之處,漏洞百出。

以司馬光如此嚴謹的的史官,雖然發現《實錄》有歪曲史實的地方,亦有很多上當的地方。據《通鑑》記載:上(李淵)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做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及為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為世子。上將立之,世民固辭而止。太子建成,性寬簡,喜酒色,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上面這段引文非常不合情理,偽造之處不少。

首先,“晉陽起兵,皆秦王之謀”的説法就不符合事實。實際上李淵留守太原,具有起兵的良好軍事基礎,早有起兵的想法,原不待世民的一再苦勸。晉陽劉文靜早就發現李淵“有四方之志”(《舊唐書》,《劉文靜傳》),崔善為是樓煩司户書佐,“以隋政傾頹,乃密勸進”,李淵“深納之”(《舊唐書》,《崔善為傳》)。由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誅殺兄弟,逼父退位,不合法地登上帝位,為了替他的奪權進行辯護,史臣所修的《國史》和武德,貞觀二朝的《實錄》,就儘量貶低李淵在起兵中的貢獻,把起兵的首功過多的歸於李世民。兩《唐書》和《通鑑》因襲了這種歪曲,故多失實之處。

其次,既然起兵之事不是李世民首謀,李淵在起兵之初,成敗毫無把握的時候就預許立李世民為太子也是完全不近情理的。尤其是李世民平定全國的功業在當時還毫無蹤影,李淵怎麼可能拋棄立嫡長子為太子的傳統,先許了李世民呢?由太原南下,西渡黃河,攻打長安的一系列戰爭中,李建成與李世民常常是並肩戰鬥,一起向李淵獻策,即使李世民的功業稍稍超過李建成,亦相差無幾,李淵完全沒有必要違反立嫡長子的傳統,立次子為太子,自亂其步。況且,當時唐朝新建,李淵父子面臨着全國林立的武裝勢力,在嚴重的戰爭面前成敗未卜,根本沒有可能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仔細斟酌。義寧元年十一月李淵進封唐王,立即以隴西公李建成為唐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次年,李淵即位,立即於六月“立世子建成為皇太子”(《舊唐書》)。由此可見,最初李淵是按照嫡長子為太子的傳統,立李建成為太子的。

至於“及為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為太子。上將立之。”亦不可信。請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將佐是誰?史無記載。如果真有這樣的將佐,一定會在日後受到李世民的殊賞,其事績必然在兩《唐書》中大書特書,然而遍查個傳,卻無一人涉及此事。可見將佐請立李世民的事亦屬子虛烏有。

而對李建成,李元吉的記錄也有失實的地方。李建成的才幹可能不如李世民,但他曾與李世民一起向李淵提出過一些正確的建議,共同建立過不少戰功,而且幕下網羅了魏徵等一批日後的名臣,絕不是單純的酒色之徒。李元吉其人的確有不少嚴重的缺點,但亦“力敵十夫”(《隋唐嘉話》),在軍事上也不完全是無能之輩。

史籍上一再誇大李建成與李元吉的缺點,杜撰李淵企圖立李世民為太子,而李世民一再表示辭謝的目的,就是意在掩蓋李世民發動政變,奪取皇位繼承權的不合法性,不道德性。

關於這次政治鬥爭李世民處於主動,負主要責任的情況,還可以找到其他很多證據。武德四年,李世民攻下洛陽後,杜淹本來是要“委質於隱太子”的,而當時封德彝典選,知道杜淹是個人才,“以告房玄齡,恐隱太子得之,長其奸計”,“於是邃啟”李世民,引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舊唐書》)可見那時李世民就已經與李建成展開了爭奪人才的鬥爭。李世民以秦王的身份網羅了這麼多學士,而且與他們“討論墳籍,商略前載”,儼然是一派君臣氣氛,如果不是為了奪取帝位,有必要這麼幹嗎?

可見,李世民主動發難是蓄謀已久的,並不象史料中記載的那樣,是一個可憐巴巴的受迫害者。

唐朝歷史典故篇二:常勝將軍李靖

衞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着名軍事家。後封衞國公,世稱李衞公。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佑,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諡曰景武,陪葬昭陵。着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生平事蹟

李靖出生於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於受家庭的薰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説:“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着他説:“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後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讚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軍事家、左僕射楊素也撫着坐牀對他説:“卿終當坐此!”[2]

大業(605—617)末年,李靖任馬邑郡(治今山西朔縣東)丞。這時,反隋暴政的農民鬥爭已風起雲湧,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李密,江淮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三支主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滌盪着隋朝的腐朽統治。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也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遂“自鎖上變”,將往江都,以告發此事。但當到了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淵於太原起兵(參見李淵太原起兵),並迅速攻佔了長安(參見李淵攻取長安之戰),俘獲了李靖。李靖滿腹經綸,壯志未酬,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疾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世民愛慕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衞。

主要成就:

擊滅突厥,平定吐谷渾滅蕭樑,破輔公佑,平定江南

評價

李靖軍功卓越。上元元年(760),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武成王(姜太公)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唐太宗曾給予高度評價:“……尚書僕射代國公靖,器識恢宏,風度衝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運始,效績邊隅,南定荊揚,北清沙塞,皇威遠暢,功業有成。”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衞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着作

唐朝歷史典故篇三:房玄齡是怎麼死的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自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玄齡少年時代隨父親去京師,當時隋文帝當國,天下寧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齡已經對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對父親講:“隋帝本無功德,只知誑惑百姓。而且他不為國家長久之計,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終會互相誅夷傾軋。現在國家康平,但滅亡之日翹足可待。”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獲封羽騎尉。由於父親常年卧榻重病,房玄齡一直伺奉左右,為人極其孝順。李世民領兵過渭北,房玄齡謁于軍門投靠。兩人一見,便如平生舊識,馬上任其為記室參軍。房玄齡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惟獨房玄齡四處訪尋英傑人物,並把他們薦於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謀臣猛將,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齡推薦之恩,盡死力報效。

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而且於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全,不用草稿。高祖李淵也對房玄齡深加歎賞,對侍臣講:“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世民)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後來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宮屬,房玄齡與杜如晦一併被驅斥於外任。“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化裝成道士入閣祕計,最終贊畫計成。貞觀元年,官拜中書令。論功行賞,太宗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候君集五人功為一等,進爵邢國公。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不服,説:“義兵初起,臣率兵先至。現在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吏(這位皇叔不敢提長孫無忌,因為他是太宗小舅子;也不敢提尉遲敬德和侯君集,二人都是武將,而且尉遲敬德老拳連世民弟弟臉上也不能倖免),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李世民也不客氣,當廷駁斥道:“義旗初興,人各有心。叔父您雖率兵前來,也是因為懼禍怕被誅連殺掉,而且從未親自上陣打過仗。與竇建德交手,您全軍陷沒(還被俘獲,只是建德仁德沒殺他。李世民給他面子沒點破);後來劉黑闥起兵,您又望風敗逃。如今論功行賞,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定社稷,攻比蕭何,雖無汗馬之勞,但能以大計居功一等。叔父您國家至親,朕並不吝惜封賞,但不能因私情濫於功臣同受獎勵!”一席話,講得這位常敗皇叔慚愧退下,好沒面子。

貞觀二年,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房玄齡盡心竭誠,夙興夜寐。加之他明達吏事,法令寬平,任人惟賢,不分卑賤,論者皆稱之為良相。他任宰相十五年,女為韓王妃,兒子房遺愛尚高陽公主,顯貴至極,但常常深自卑損,不敢炫人傲物。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親征遼東高麗,命房玄齡留守京城。貞觀二十三年,房玄齡舊疾復發,當時李世民在玉華宮,聞訊命人用自己的擔輿把房玄齡抬入御座前,兩人相見,感懷流淚,哽咽不能言。太宗命太醫療治,每日以御膳供房玄齡食用。聽説他病有好轉,太宗就喜形於色;聽見病情加重,太宗馬上愁容頓現。臨終之時,房玄齡對諸子説:“當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東討高麗不止,正為國患。主上含怒意決,臣下莫敢犯顏。我知而不言,就會含恨而死啊。”於是抗表進諫,請求太宗以天下蒼生為重,罷軍止伐高麗。太宗見表,感動地對房玄齡兒媳高陽公主説:“此人病危將死,還能憂我國家,真是太難得了。”臨終之際,李世民親至其病牀前握手訣別,立授其子房遺愛為右衞中郎將,房遺則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時能看見二子顯貴。房玄齡受遇如此,死時定當含笑。卒年七十,誠為喜喪之年。太宗為之廢朝三日,贈太尉,諡曰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齡一直告誡兒子們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驕奢沉溺,並集匯古今聖賢家戒,親書於屏風上,分給各房子嗣,説:“如能留意上面的內容,足以保身成名。”長子房遺直嗣爵,高宗初年做到禮部尚書的大官。次子房遺愛在太宗活着的時候,由於老婆高陽公主特受寵愛,他作駙馬時與皇室別的女婿也大不相同,禮賜恩寵異於諸婿。高陽公主驕恣成性。高宗繼位後,她想自己老公承襲房遺直的公爵爵位,就誣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禮(不知是講房遺直調戲她還是不尊重她)。高宗還真當回事,讓舅舅長孫無忌鞠審此案,這一下子不得了,竟審出高陽公主和房遺愛兩人想要謀反的事情。可惜房玄齡一世忠貞,家族終為逆子惡婦所累,公主賜自盡,房遺愛伏誅,諸子都作為刑徒流配嶺南(金枝玉葉,自此後都成了講鳥語的土著了)。房遺直因父親之功,總算保得不死,除名為庶人。

可惜房玄齡本人死都死了,大紅的牌位被下令從太宗廟中撤出,失掉配享的資格。

Tags:唐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