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子部 > 道家老子

關於道德經的來歷介紹

欄目: 道家老子 / 發佈於: / 人氣:2.21W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關於道德經的來歷介紹,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關於道德經的來歷介紹

關於《道德經》起源的傳説【1】

尹喜與老子

老子西遊,過函谷關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後遂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

尹喜,字公文,相傳是西周王朝中的一位賢大夫。他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曆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見天下將亂,他便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以藏身下僚,寄跡微職,靜心修道。尹喜上任後,在關旁結草為樓,稱之為樓觀,每天在這裏觀察天象。有一天夜裏,尹喜在樓觀上凝視,忽見東方紫雲聚集,長達三萬裏,形狀猶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十分驚喜,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裏,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駕車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知有大聖人將從此經過,他便立刻召見守關兵卒孫景説:“傳令下去,九十天內將有大聖人路經此關,汝等要時刻留意,如有形容奇特、車服異常者從東而來,要求度關,切勿放行,立即稟報,不得有誤。”同時,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尹喜自己也天天沐浴,日日齋戒,淨身等待。

七月十二日午後,日已偏西,光華東射,關卒孫景不敢懈怠,仍在關上守望,忽見行人中有一青牛之車,其牛大而車小,車板薄而載人重。車上坐着一位白髮老翁,紅顏大耳,雙眉垂鬢,鬍鬚拂膝,身着素袍,道骨仙貌,非同凡人。孫景飛奔下關稟報。尹喜聞報大喜,迎接在牛車數丈前,跪拜道:“關令尹喜叩見聖人!”老子有意試其神智,故意説道:“吾乃一介貧賤老翁,如此非常之禮,不知有何見教?”尹喜道:“請大聖人暫留神駕,到關中小住,指點修行之道。”老子説:“老夫家居關東,田在關西,今往田中取點柴禾,怎麼會是聖人呢?”尹喜道:“尹喜早得神明示象,已掃路焚香、沐浴淨身,在此恭候多日,誠望聖人賜教。”老子笑道:“你説的聖人是古先生,此人善修施教,有綿綿永存之術,老夫正欲西去求教,還望大人放行。”尹喜再拜道:“今視聖人真姿超絕,望聖人略為尹喜指路,尹喜感恩不盡。”老子道:“汝何以知道老夫是神仙?”尹喜道:“尹喜好觀天文,略知變化。今月之初,和風立至,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紫氣浩蕩,滾滾如龍,長達三萬裏,知來者至聖至尊絕非一般之神;而紫氣之首有白雲繚繞,聖人當為白髮,是老翁之狀;紫氣之前有青牛之星相牽,聖人必乘青牛之車來也。”數試尹喜之後,見其態度誠懇,所言真切,確是可度之才,便怡然含笑答道:“汝知老夫,老夫知汝,當得度汝也。”尹喜聞言大喜,叩頭問道:“敢問大聖人姓名?”老子道:“吾姓字渺渺,無世不出,本人現在姓李,字伯陽,號老聃。”尹喜焚香叩首,行拜師大禮,做了老子的入室弟子。

老子在函谷關住下後,見尹喜心慈人善,氣質純清,於是融靜修、服藥、畫符之效為一體,取其精華而為尹喜著書,名為《道德經》。《道德經》寫成後,老子對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藴神鬼應驗之祕;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藴長生久視之道。研習不止,苦修不懈,終有所成!”言罷,老子飄然而去。

老子去後,尹喜辭去關令之職,終日在樓觀之上修習,初時不甚明瞭,誦之口熟,漸漸品出其中妙藴。後終於悟出真諦,修成大道,成為文始先生無上真人。

尹喜在昇天之前,來到老子故里,並把自己的軀體留在這裏,讓自己的忠魂永遠守護恩師的家門,以報答五千至言教誨之恩。

老子、尹喜作為道家早期代表人物,他們以著《老子》而名垂青史,留芳後世。老子是河南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尹喜是天水人,他們因共同的追求,後半生形影不離。從函谷關相遇,到周至樓觀台結草為樓,過寶雞經散關入隴,到尹喜家鄉天水(渭河流域)拜藹伏羲故里、秦之發祥地,講道、論經、教化、修渠、著《老子》等。後因崇拜天竺另一位聖人釋迦牟尼,尋訪其故里,西至流沙,因年邁、路途遙遠未果,返回途中,到甘肅的另一個文化區域——洮河畔的臨洮,終老其鄉。因此,隴上至今道觀林立,道家人才輩出。諸如七真人,全真道士李志堅、董志希,馬宜元、丘處機徒裔樑志通(天水市玉泉觀為其主持修建),陳志隱等。特別奇妙的是,時空跨越2500多年後,由老子、尹喜始創的樓觀台,它的主持竟然仍是隴上(今天水市麥積區鳳凰)人——任法融。道家這種與隴上結緣的文化現象,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文化的一脈相承!

據《史記》記載:李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其故鄉屬古陳國地,後人以國為姓,也稱其陳氏。約公元前571年農曆2月25日誕生,河南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即現址太清宮鎮)。在天水人尹喜的協助下著《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百六十餘歲,或説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另一説老子,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 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後半生史書僅一句“入夷狄不知所終”一筆代過。事實上,老子的後半生在隴上度過,天水有許多老子的傳説和遺蹟,今臨洮有老子逝世的“飛昇”處(一説去逝於敦煌三危山,今敦煌附近建有老君堂)。天水柏林觀是紀念老子的道觀,麥積區的伯陽鄉,就是為紀念老子,按老子的字起名伯陽的。

後世道家信徒和民間對老子在隴上的活動知之甚少,將其神聖化,説老子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等等。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來,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在尹喜的請求和協助下,在入隴的路途中,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被道教徒神化成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相傳老子在函谷關點化了關令尹喜。後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峯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説經。樓觀台沿傳至今,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稱道教發源地。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與尹喜同被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尊稱為“古之博大真人。”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與尹喜、莊子等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5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尹喜,字公文(公渡),號文始先生。甘肅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曆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見天下將亂,他便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以藏身下僚,寄跡微職,靜心修道,或稱“關尹”。

《甘肅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天水縣誌》等書記載

傳奇版

崇山峻嶺,綿延起伏,象一條巨龍盤踞在西北大地,這就是“萬里終南山”。在這鬱鬱葱葱,綿延不斷的.崇山之中,在周至縣的一處山麓修着一區草樓別墅,這就是周大夫關令尹喜“隱德修行”之所。

尹喜字公文,自幼聰穎好學,善觀天象,遇事沉着,長於思考。瘦削的面孔上嵌着一對深邃明亮的眼睛。他喜愛凝神沉思,能把一切世事看穿,度大量寬,以德化人,故而下人對他無不五體投地。遇有疑難之事,都要去請教於他。

一天,尹喜正在草常和夫人弈棋,忽聽門外吵吵嚷嚷,接着便有下人神色慌亂地路進門來,語不成句地説:“大夫……大……夫,大事不好 !”

喜將手中舉着的棋子穩穩地落在棋盤上,扭過臉來不慌不忙地問道:“什麼事,如此慌張,這樣大驚小怪 ?”

下人説:“東方天空突然湧出一股紫色雲霞,形狀奇異的很,活似龍蛇遨遊太空,滾滾西來,勢不可當。小人們想,如今戰亂四起,這股紫色雲霞,不知主何吉凶 ?請大夫上樓觀望!”

尹喜聽説有這等事情,便站了起來,隨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樓,舉目遙望。果然見一股紫氣如蛟龍騰舞,自東西邁。喜觀後,掩不住心頭的興奮,連聲讚道: “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氣,真人將至矣!”

尹喜本善於天文祕緯,仰觀俯察,莫不洞徹。他自言自語地説: “夫陽氣盡九,星宿值合,歲月並王,復九十日之外,法應有聖人經過京邑,吾當於函谷關遮迎之”。於是便上書朝廷願為函谷關令,遂蒙恩準。到關,敕門吏曰:“若有老翁從東來,乘青牛,勿聽過關,當稟我知。”

關令尹喜計算時日將至,便令下人全部齋戒,恭侯迎接。至期,果見一老者,天庭飽滿,鶴髮童顏,兩耳垂肩,眉長三寸,目光炯炯射人。青牛嘀嗒嘀嗒,邁着有節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遙自在,悠然自得。喜見之,趕緊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參拜: “聖人來矣,有請!”

原來,這騎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系東周守藏室史。因周室內亂,去官,準備西行,路過函谷關。他見面前這位官員,清奇不俗,氣度非凡,躬身迎迓,便問道: “你是何人?為何得知老夫將至?”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關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見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見紫氣東來狀如龍蛇,知真人將西行,故於此迎之。”老君曰:“吾亦知子之奇”。遂相與入關。

關令尹喜在老君前執弟子禮甚恭,不時請問道要。一日長跪請曰:“子將隱矣,強為我着書”!於是,棄卻關令,同回草樓,老君為之“着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其他問請之精義,喜另行整理成為,名《關尹子》。

現在樓觀台的青牛柏,即是老君到草樓觀系他青牛的柏樹。

因老君還要西行,告喜曰:“你好好修道‘予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

尹喜將此話牢牢地記在心中,千日後果於青羊之肆再會老君。

這就是“紫氣東來”的故事。

《道德經》的來源【2】

首先講《道德經》到底是怎麼來的。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不要神化老子,我們中國人特別喜歡神化一個人,這個人出了名,有了成就以後,我們就開始神化了。比如他出生的頭一天晚上,什麼金光照耀他們家的房子,他媽媽夢到了一個雲彩怎麼來到他們家等等,這種故事太多了,歷代文獻翻開多如牛毛。老子的傳説也很多,説老子的媽媽懷孕很久好多年都不生,一生下來是個老頭,不是嬰兒,長着白鬍子,所以生下來管他叫老子。這就不能這麼説了,老子的“子”只是對尊敬的人的稱謂,我們管老聃叫老子。各種説法都有,但是我們不能神化這個人。

《道德經》的來源是什麼呢?實際老子並不是完全的《道德經》的寫作者,我認為只能説他是編纂者、編輯者,他寫的內容是什麼呢?《道德經》的源頭應該是上古時代,國家君主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總結出的領導者法則。當時這些領導者,比如上古時代堯舜禹、夏商周時代,這些領導者總結出一些法則來了,這些法則總結出來以後,要教育孩子,將來孩子要管理國家的,未來接班人要管理國家,怎麼辦呢?他們就把這些整理出來,刻在太廟裏面金人背後,這個內容叫《金人銘》當時在好多器具上都有這些銘文,比如寶劍上有劍銘,鼎上有鼎銘,有一些記錄什麼事的,有一些是格言。這個《金人銘》據説是在太廟裏面那個金人背後,金屬的人背後刻的銘文。這個內容據説孔子也見過。《金人銘》裏邊的內容今天我們能看到一點兒,不多,但能看到一點兒,看到的內容跟《道德經》一比較好多地方非常相似,甚至有些話也一樣。 比如説,《金人銘》説,“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那麼老子《道德經》裏面怎麼講呢?老子就説,“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人們這麼教育孩子、教育後代,教育管理者的,我也這麼教育,怎麼説呢?“強梁者不得其死”,大家看,“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話跟《金人銘》裏是一致的。 再比如,《金人銘》裏説:“夫江河長百穀者,以其卑下也”,什麼意思?江河為什麼能統帥百穀呢?因為江河它低下。那麼老子怎麼講呢?“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大家看這兩個句子實際是很一致的,説明什麼呢?説明老子當年他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他見到了這些國家重要的文獻,他因為看到當時時代亂了,領導者沒有這些美好的品德,互相爭奪利益,發起各種戰爭,所以老子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了,希望後世的領導者學習,所以《道德經》裏講的都是上古時代的領導者法則,這些內容,我覺得作為一個公司的管理者、公司的領導一定要學,這是最基本的品德修養,最基本的一些領導者的規律、法則,學了以後對管理大有好處,所以應該説我聊的內容是隨便聊的,但是聊的內容應該是《道德經》與管理。

剛才給大家講的是《道德經》的來源,所以我們後世把《道德經》每一個流派或者各個領域的人,把《道德經》引用以後會為我所用,比如説道家用來修煉,有練氣功的,有人説這個《道德經》講的全是運氣的事,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講法,但是實際上我們要知道,老子《道德經》最早寫的時候並不是給大家修煉用的,而是告訴一個國家領導者,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應該有什麼樣的品性,如何修煉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好的領導,它講的是領導者法則,這個是我的核心思想。我以後在聊《道德經》的時候會不斷地聊這些內容,就是老子講的是領導者法則,大家一定要記住,這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