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大全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9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大全15篇)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

今天,在媽媽的指導下,我誦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合上課本,我想了很多,

宋濂是明初著名的詩文家、政治家,年幼家境貧寒,但勤勉勵學,終成一代文豪、政治家。是什麼讓這個窮孩子取得如此之成就呢?我讀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勤奮和執着,還有對知識和有學識的老師的認真態度。

小時候,宋濂就十分好學,但因家貧,無錢買書,只得向別人借,親手抄錄,並在規定時限歸還,在酷冬時節寒風撲面。抄書抄的手指僵硬也不敢鬆懈,為了定時把書還給人家,得到好的信譽,以便借到更多的書來讀,獲取更多的知識,但是宋濂並不滿足於死讀書,還認識到應該有名師的指導才能全面的掌握知識,為此,他外出百里求學,在求學過程中,他尊師重教,不因老師的.壞脾氣而拂袖而去,而是態度謙恭,認真請教老師,使他學有所成。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倍感羞愧,宋濂在家境貧寒、求學甚難的艱苦條件下成才,比起他,我們在優越的今天,在家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日子,學校裏有老師悉心的教導,我們還成天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總想着怎麼偷懶,趁媽媽不在家能多玩會電腦該多好啊!把大好的光陰都浪費在玩耍上了,古人説“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不能真的等到“白了少年頭”才感歎學無所成啊!

讀宋濂的文章,讀出他的一份對學習知識執着,一份堅持不懈的精神,而就是他的這份堅持和執着,終成一代學問大家。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2

作者宋濂十分的愛學習,可是由於家裏貧苦,導致宋濂不能去學習,沒有書看。從幼時的讀書難,加冠的叩問難,從師的奔走難和住宿的生活難;從遍觀羣書到獲有所聞,再到路途遙遠到最後吃穿不好。種種表現突出宋濂對讀書的喜歡與堅持不懈。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這句話令我深有感觸。宋濂在天氣那麼寒冷,手指都不可以屈伸的情況下,他依舊不放鬆抄書的腳步,深刻的突出他對學習的愛和對學習的毫不懈怠的精神。

本文雖是宋濂勸告馬生的一篇文章,可我覺得更像是他寫給我們的。宋濂言傳身教,告訴我們學習的艱苦。我們應該感知到宋濂當初學習的艱辛,更應該加倍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及優越學習環境的來之不易,認真學習,努力進取。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個人認為,在努力學習的同時,更應該保持一種“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勞逸結合,玩學不誤”心態。不要相互攀比,不必追求那些莫須有的奢侈品,珍惜目前所擁有的,拋棄虛榮,實事求是,才是當下最真實的。

“蓋餘之勤且艱苦此”意思是:我以前也是這麼勤勞,這麼艱苦的。宋濂在那種環境下學習,最終成才了,那我們現在的生活,比宋濂好多少倍?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習呢?

我們現在首要任務就是學習,也是我們這個年齡段所必須面臨的頭等大事,讓我們手挽着手,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3

前些時候,我又預習了一篇名叫《送東陽馬生序》的古文,讓我獲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子,使同為學生的我感到這似乎不是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邊事,更使我知道求學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們應不畏艱辛,勇於探索,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

從文中我們知道,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鬆,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終於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而面對着父母為我買的.一大堆書,我卻很少細心地讀過,真不敢與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遇到先生訓斥、呵責時,他的態度變得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説一句話來辯解,直到先生高興了,才再次請教。面對古人在如此艱難的求學條件下,對知識的渴望與決心,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古人為了求學,不畏天氣寒冷,即使四肢都凍得動彈不得,一日只吃兩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們豐衣足食從不為受凍捱餓擔憂,也沒有奔走的勞累,更不必親手抄書,但仍學業不精通,那隻能怪我們用心不專一了。

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把心思放在比吃穿上,對自己的成績毫不在意,每逢考試都一心思地想着多抄幾道答案,多對幾道題目,卻從不肯自己好好用功讀書,真是可悲啊!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拉扯大,費盡了他們所有的心思和精力,為的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殊不知我們卻弄巧成拙,辜負了他們的期望,這能怪誰?怪的只能是我們自己。單單是嘴裏説着,自己長大以後要出人頭地,找一份好工作孝敬父母,可是實際行動呢?天上永遠不會掉下黃金,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不要做説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4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書可讀,“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好“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於是,不論寒冬酷暑,宋濂總是堅持抄書,及時送還,因為只有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師可求,“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因此,只能“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求師之途艱辛無比,“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夠自得其樂,終成大儒。

然,今日之學子,讀書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學的決心和毅力,卻不及宋濂之萬一。抄書的做法雖然不再提倡,但優美的句段還是應該積累吧?步行百里雖然已經不太現實,按時到校的要求應該一點也不過分吧?可是,看看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個自覺設置了讀書筆記?又有多少因一點小事就不見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宋濂的求學態度——“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現在的學生有幾個對老師如此謙恭?頂撞老師、辱罵老師,甚至毆打老師的現象,又在多少學校不斷上演?當然,這裏面不乏老師的教育方法失誤,教育言辭激烈,但這就能夠成為學生頂撞、辱罵、毆打老師的理由嗎?學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師的人格就可以漠視嗎?

唉,不説了,誰叫咱是老師呢!説不定有很多讀者看了我的這些感慨,還把所有的罪過都歸結到老師身上呢!哈哈,隨便吧,反正老師的地位已經夠低了,再多聽上幾聲叫罵也無所謂了!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

古人學習時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他們的求學之路是否一帆風順?這個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你就知道了。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是作者宋濂為了勉勵同鄉晚輩馬君則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所寫的一篇贈序。文中寫了作者得書之難,從師之艱和求學之苦。令人不禁感歎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

結合現在我們的生活,要比作者好上百倍甚至千倍。不用千里迢迢去求師,也不用想盡一切辦法去得書。我們現在的條件優越,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想看書直接去書店買,到上學的年齡是會直接去學校報名,有老師來指導你。可我們卻唯一少了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文中寫道:“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弗之怠。”充分表現了作者學習的刻苦。我們不用抄書,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可是,有些同學卻從未好好多過,他們與宋濂相比,多了一份優越,少了一顆好學的心。

文中有一句話:“餘則温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表現了作者對學習的痴迷,對衣着打扮的不在乎。而我們呢?有些同學不比學習,只比吃,比穿,看誰打扮的“靚”打扮的“帥”,存在明顯的`攀比心理。這樣一來,學習成績一定有所下降。你可否想過,衣着只是一個外表,而內心的美才是最令人着迷的。我們喜歡美麗,沒有錯,但不要過分追求美麗,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在內心上給自己增加美麗,有知識的人是美麗的。我們應當學習作者,學習他那以學為樂的精神。記住,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同學們,看看《送東陽馬生序》,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是美好的,告訴我們要擁有一顆好學的心,讓我們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來,為了明天而努力奮鬥!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6

宋濂先生小時家窮,有句話叫“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今讀《送東陽馬生序》徒生若干感慨!先生幼時艱難若此與我等幾乎一致,可他立志求學之心無從減少一分一毫,卻日益努力,鞭策自我,頗有孔夫子所言“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氣概。直至終有成就,成為一代理學大師,此間種種奮鬥事蹟令我輩感佩至深,此乃世間之大人也!

予自幼貧苦,自小盼望學有所成。今日觀來,至難!小時上國中須到家外十幾裏地的學校讀書,三日一回,母親備好饅頭,乾淨衣服等我拿走。夏秋之際還好,温度適宜,直到秋冬季節,北風怒號,冰雪益深,我獨自一人騎着自行車走在黃河大堤上,毫無遮擋,徹骨的涼意浸透身體。有時車子壞了,還要扛着車子走,幼小的'肩頭容不下這重量,曾棄車一旁哭號不止,無法,繼續前行,疲憊不堪,到學校時遲到已久,老師責罵,罰站一節課,雙腿痠軟,滿眼淚珠,委屈至深,不能訴冤。今日思來亦感觸頗深,苦日子待在心底很深了,沒讀到先生這篇文章以前,很少從心底泛上來,今日如遇摯友,一吐為快!

與先生相同,我求得一良師益友,便是書籍。自高中起,讀得錢鍾書、梁實秋,還有竹林七賢,便覺得有頓開茅塞之感。後追求學業十幾年直至見日仍一事無成,有愧於父母親友!

近幾年日讀書漸多,涉略廣泛,文史哲皆可通讀,智識愈多,見解也深刻起來,與丈夫切磋並給予孩子很多指導,三人同時進步,家庭裏增加了更多討論與辯解之聲,此亦蒸蒸日上,漸有起色,深感欣慰!

而立之年,日日三省吾身,今日雖食飽寢暖,卻不忘時時讀到自己,勿忘初心,努力前行,終有一日可厚積而薄發矣!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7

在少年時期有幸拜讀這篇佳文,我受益匪淺。從這篇文章裏,我懂得想要取得成就必先吃苦,還有怎樣對待老師才是尊重。

讀完這篇課文後,我思緒飛揚,回到五百年前明朝,感受作者——宋濂艱辛求學的經歷。“負篋曳屣,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我為他對知識的熱愛與追求而感動。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必定先經苦後方能成功。他對知識已達到痴迷的境界,“既加冠”仍不忘汲取知識,曾“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這種精神乃是我們青少年學習的榜樣。

更難得是,先達對他態度不好,可他“色愈恭禮愈至”,這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與之相比,現在有的學生打着“人人平等”口號,向老師叫板,不把老師放在眼裏。曾發生過學生毆打老師的事,轟動一時,難道我們不為自己的類似行為而反省嗎?

現在有的學生不想學習,總找藉口推辭,什麼家裏沒錢買教材書等等,為何不能像宋濂“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呢?就算是現在也有些因家境窮困不得離開教室的孩子嗎?看着他們對知識的渴望的眼睛,我們身處於條件不錯的`環境為何不更加努力?何要把光陰浪費在追星Computergame等等上?

回看宋濂最後取得很高成就,這些絕不是投機取巧,而是和他刻苦勤奮的精神分不開的。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把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夢想實現……

身在花苞時期的我們,積累養分,開出一生最美的花兒吧!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8

今晚心血來潮,拿來一本《古文鑑賞辭典》來讀,偶然間再讀《送東陽馬生序》,頗有感慨。

這篇文章被選為國中課文,意在激勵國中生勤奮苦學,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永不言棄。但我們大人在編書的時候卻只想到怎麼教育孩子,殊不知自己才是學習的對象,大人要在孩子面前作一個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少年時代的宋濂,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他渴求知識的慾望驅動着他親自抄錄,親自謄錄,而且計算着日子,這需要付出都麼艱辛的勞動和毅力呀!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個人,寫《五人墓碑記》的張溥,被稱為“七錄齋”先生,他讀書有一個特點,每讀一本書,必親自抄一遍,抄完便焚燒掉,如是者六,一直到第七次才保存下來,所以稱“七錄齋”先生。古人讀書態度之嚴謹,毅力之堅韌、勤奮之精神,令今人望塵莫及,自慚形穢。“書非借不能讀也”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顯和證明。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冰雪飛舞的季節,宋濂從未放棄過抄錄,手指都不能屈伸了,也不敢有任何懈怠,因為他要在規定時間內把書還上,他要取得借書人對他信任,俗語説“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大學時代一位師兄,每到冬天,寒風徹骨,他在圖書館學習,無法抵禦寒冷,便用抄書來驅趕寒冷,讓自己置身事外,忘卻寒冷,一遍又一遍的抄書,他最終以專業最高分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能吃苦方能成才,能吃苦命運才會青睞,能吃苦才能風雨之後見彩虹。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9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文言文,叫做《送東陽馬生序》,是明朝文學家宋濂寫的。宋濂因為刻苦讀書而中舉,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

這篇文講的是宋濂的學習經歷。宋濂從小就喜歡讀書,因為家裏沒錢,就只好借書來讀,用筆抄錄下來。到了成年以後,宋濂就更加喜歡讀書了。時常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向有學問的老師請教,刻苦鑽研。

當宋濂從師求學時,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雖然雪深數尺,凜冽寒風,他依然堅持到學舍去讀書,往往是四肢被凍得不能動彈。

宋濂那時候的環境那麼糟糕,他都還堅持讀書,從不放棄,最後終於有了出息。我們今天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好多少倍,都不肯認真讀書,缺少的就是他那種刻苦精神。我們應該更

加努力,刻苦的讀書,將來才能有出息,才能為國家效力。

當然,宋濂的學習生涯也有很多困難,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等等,但他並沒有灰心喪氣,一切為了學習。

所以,他得遍觀羣書。

得遍觀羣書了,便開始了他求師之路,常常跑到百里之外去向知識淵博的人請教,雖然路途艱辛遙遠,有時老師脾氣也不好,但他還是學有所獲。最後幾句他也説了,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前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夠快樂的事,便不覺得吃穿不如人。生活之苦,但苦中有樂!

是啊,古代人都這麼好學,積極樂觀,那我們又何嘗不可呢?人人都會遇上困難,難能可貴的是遇上困難的以後克服困難的那種勇氣。有時我經常會遇上不會做的數學題,本想空着不做了,可是想到做出來之後的那種快樂,我還是會耐心的鑽研下去。

我不知道宋濂説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教育了我,不知道那馬升序有沒有被教育。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0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至今我都沒有真正讀懂“勤”、“苦”的真正含義。我自詡聰明絕頂,任何老師講的東西,只需稍稍意會就能學透,於是乎,對學習很不用心,幸遇幾位良師,成績才沒有下滑。但當我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了。

宋濂,明朝著名詩文家、政治家,官至宰相。年幼時家境貧寒,但勤勉苦學,終成一代文豪。是勤奮、是信念、是執著成就了他。

宋濂“幼時即嗜學,”但“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得“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且“計日以還”。當讀到“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依舊“弗之怠”時,我被他的勤奮和執着而震撼了。想想自己的境況,較之宋公好上不止百倍,可面對學習,就是惰性十足,怕苦,下不了決心。因而學業平平,所得知識就十分有限。

成年後的宋濂外出求學,那求學的艱苦,更是不可想象——老師態度的嚴厲,路途遙遠,環境惡劣,在校生活的粗劣,都沒有讓他放棄刻苦求學的'念頭。即使在與同舍生天壤之別的條件對比中,他“略無慕豔意”,依然執着於自己的信念,以“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聊以自我安慰。他憑藉着自己的勤苦專一,百折不撓,開創了自己的美好未來,實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轉折。這不正應驗了“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嗎?

捧讀在手,反覆品味,書中的字字句句,每個細節,無不撞擊着我的心扉,使我倍感羞愧,無地自容。宋濂能在物質條件極度困窘,無師諮詢的艱苦條件下頑強成才,身處條件優越的今天的我們,是不是該考慮考慮自己的未來呢?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1

《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們真切地瞭解到了宋濂的求學之苦。比其他,處於當代社會的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

宋濂小的時候家境貧寒,買不起書,所以去借書,拿回來抄;又沒有學識淵博的老師來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當地有學問有道德的老師去請教。儘管他每天只有兩頓粗茶淡飯,儘管他每天都只穿着一身破舊的衣服,儘管他飽受了風霜之苦,但他卻不羨慕有錢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學習上,最終成為了一名學識淵博的人。

這個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勵了我,它同時有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環境多麼的惡劣,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

可是現在,有太多的學生都普遍的認為;自己家中的學習條件差,因而成績不如學習條件好的學生。這種想法是特別得錯誤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學習雖受環境條件影響,但只要肯去克服,惡劣的環境是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這使我想到了‘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他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艱苦甚至連書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四處借書看,他很希望能夠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無法點燈讀書,正當他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成一個小洞,然後捧着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讀書,從此,匡衡每晚就藉着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了著名的學者

這是個催人奮進的故事,但同時又印證了那句話:無論環境多麼惡略,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獲得成功。

所以,讓我們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跨越環境的障礙,打開一片新天地。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2

讀完《送東陽馬生序》後,我覺得,宋濂也是一塊金子。而這塊金子,是因為它經歷了無窮的磨難還有還有它那堅持不懈的精神,才得以煥發出永遠奪目的光芒。

宋濂從小就特別愛好學習、讀書,但因為家庭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如願以償。勤奮好學的他不得不借書抄書,就算天氣再惡劣,也不會有一絲鬆懈,也要把書及時歸 還。因為他的守信,許多人都把書借給他,他也因此得以廣泛遍讀羣書。長大後,宋濂的求學經歷更是艱難,他聽從前輩的批評,認真地吸取知識,最後收穫了很多 學問。他曾因為求學路途漫長、天氣寒冷而倒下,但他好學、堅定不移的心卻熱情着、跳動着。他從來不顧自己的生活,他覺得能讀書就是最快樂的。

宋濂能夠有現在的成就,正是因為他的勤奮好學和堅持不懈,正是因為他對學習的認真態度和對老師的`恭敬.......這一切都成為他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宋濂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都學有所成了,當今我們的學習環境及條件都非常優良,是不是更應該刻苦學習、珍惜學習環境呢?即使我們做不到宋 濂那樣大的成就,但我們應該使自己在提升一個層次、讓自己的學習態度再端正一些、使自己的讀書熱情更高漲。其實,客觀的條件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主觀 上的努力。

宋濂的成功也離不開他的言必行的優秀品質。他不管天氣有多惡劣,都不放棄抄書,也不把書晚些歸回。所以,他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他,這正是他用實際行動換來的行必果。

勤勵奮勉是我從宋濂身上看到的刻苦;勤學好問是我從宋濂身上學到的態度;言必行,行必果是我從宋濂身上得到的忠告。

我會用這些收穫,換取一個更加愛學習、更加會學習的自己。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3

我十分佩服古代的那些為科舉考試而讀書人,我佩服他們能夠有那麼有恆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可是他們度不會感到厭煩,他們認為想要為國家做貢獻,做這點努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也許有許多人讀書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有人會認為他們很貪財,會鄙視他們。其實這並不可恥,因為他們能夠吃國家的糧食,拿國家的銀子,都是他們那麼用功的讀書,所換來的報酬。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運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沒有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着,我喜歡我此刻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十分地同情他。他小時候因為家貧以至於買不起書,他只好把從別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手指都很難彎曲,他依舊會依照約定的時間抄完後送還給人家。他怕沒有名師指導,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問題。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膚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破爛爛,但他從來都不羨慕那些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看看我們此刻的條件,你如果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如果有問題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我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可是學習卻沒有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為90後的我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條件太好了,讓我們只懂得享受,卻不懂得利用。我們總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細的想一下,中國古代時的人為什麼能受得了,而我們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種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念而已。此刻的我們很幸運,我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4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封建社會,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長期獨領風騷,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類在封建時代所達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

在“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時期,明初的文學家宋濂,在這篇贈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勉勵後人在優越的學習環境中更應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

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子,使同為學生的我感到這似乎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身邊事,更使我知道求學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們應不畏艱辛,勇於探索,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鬆,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終於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而面父母為我買的一大堆書,我卻很少細心地讀過,真不敢與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遇到先生訓斥、呵責時,態度變得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説話來辯解,直到先生高興了,才再次請教。面對古人在如此艱難的求學條件下,對知識的.渴望與決心,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古人為了求學,不畏天氣寒冷,即使四肢都凍得動彈不得,只吃兩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們豐衣足食從不為受凍捱餓擔憂,也奔走的勞累,更不必親手抄書,但仍學業不精通,那隻能怪我們用心不專一了。

從發生在古人身上的件“平凡”的事我終於明白勤奮與艱苦是相互聯繫的,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克服。在我們科技飛速發展的,我們仍然勤奮求學,這樣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將來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一份力。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5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老師(包括家長)對學生灌輸的是一種功利的東西。為了工作,為了生存,為了離開農村,為了過上幸福(物質上)的生活……

教育應該是為學生的成長奠基,為學生有質量的生命奠基。讀書能夠帶來很多功利性的東西,但這並不是讀書的'目的和結果。

在教《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的讀書經歷應該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在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在宋濂看來並沒有把讀書當作解決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説“以中有足樂而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樂”是一種讀書之樂,是一種精神之樂,是一種收穫之樂。

宋濂開篇即説“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即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宋濂是怎麼讀書的?借別人的書,無論天多寒冷,都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宋濂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質:好學上進,講信用,積極主動,能吃苦,能堅持。

再來看我們的説教,學生始終處在重壓如同面臨幾座大山,哪來的愉悦之感,哪來的讀書之趣?

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還是停留用讀書對學生進行物質利誘上,那麼我們的觀念已經嚴重停滯在以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中長期發展綱要都要求我們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對學生説實在的話,對學生的精神引導,讓學生處在正確的價值觀中去學習,不僅對現在,對將來也是很有必要的。

應試教育已經讓教師異化了,讓教育異化了。

教育只有迴歸真實,教育才是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