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勸學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2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勸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勸學讀後感15篇

勸學讀後感1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自己嚴格要求,足夠優秀,才有資格給別人提意見。

我曾學過一篇文章——《孫權勸學》,讓我受益匪淺。《孫權勸學》出自司馬光的著作《資治通鑑》。在老師的引導和我個人的思考下,我發現這篇文章中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孫權勸學》中,孫權作為呂蒙的頂頭上司,勸説呂蒙多讀讀書,使得呂蒙從一介武夫,成為了一個能文能武的大將軍,個人修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許會有人認為,這只是呂蒙自身的學習能力強,又能虛心地聽取別人意見的結果。但我卻認為,勸説呂蒙的人是關鍵,勸學的.是孫權。可以試想,若當初孫權不拿自己的親身經歷擺在呂蒙面前,呂蒙怎麼可能輕易地改變?促使呂蒙改變的,正是孫權勤奮好學的榜樣。因為孫權有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成功的履歷,才能夠成功勸説呂蒙。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就拿我個人來説吧,在班級,我是團支書,若我沒有足夠的能力,又怎麼能讓同學們心服口服?在家裏,我是弟弟的好姐姐,若我不會照顧別人,不夠優秀,我又怎麼成為弟弟的榜樣?在社會,我們是青少年的一分子,若我們不努力上進,又怎麼讓大家不看低我們青少年?

我認為,不管在哪裏,不管作為什麼人,我們都應該像孫權一樣,在教導別人之前,先做好自己。

《孫權勸學》讓我真真切切地明白,先律己,後才能誨人。

勸學讀後感2

今天早晨,媽媽在黑板上寫了一首《勸學詩》,讓我和妹妹背誦,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我和妹妹在看電視,都不願意背誦理解,後來媽媽生氣把電視關了,我和妹妹才開始不情不願的讀這首詩:

勸學詩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媽媽告訴我們,這首詩的意思是,少年很容易就變老了,而想學業有成卻很難,所以一點時間都不能浪費,時間飛逝,我們還在夢見春天裏池塘的小草綠油油,可是過了春天像沒過夏天似的.,秋天就來到了。

讀了這首詩,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後,我對自己早晨起來就看電視的行為非常後悔。時間過得真快,我從小時候上幼兒園,一眨眼到現在快四年級了,但是我都沒有好好學習。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首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了只能後悔了,但是後悔也沒用了。少年正是讀書發憤圖強的好時機,從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長大了以後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做社會主義的合格的接班人。

妹妹也紅着臉説:“我以後也要好好學習,我要和姐姐比賽,看誰能更珍惜時間!”外婆笑了,説:“這才是好孩子!”

勸學讀後感3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鼓勵學習。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懂得了: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實在是可惜了!像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連光陰都搭進去了,知識卻未獲得。這真是太冤了。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專心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你若是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奮發當詩人,後天又苦練鋼琴,但即使你再接盡全力做到樣樣持之以恆,恐怕由於精力有限也只會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要求人們對於事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要我們在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的學習,全方位的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碑接的人物,這都是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究其原因,就是這樣。

勸學讀後感4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便只帶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你的啼哭。除此外,我們每個人便都是一樣的了。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我們無法去評論這幾千年前的聖賢孰是孰非,可是我們瞭解自己內心的想法,我認為可能我的心裏更偏向於“人本惡”的,至少這樣我可以告訴自己社會沒有那麼不堪。人性本惡,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這正是學習的原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既然各種客觀條件在提高自己的道路上為我們敞開了大門,那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在我們迷茫時,《去哪學》給了我們答案,首先是心態,從心中真正瞭解學習的意義,接受學習,享受學習,這不是負擔,而是提高自己,改變“性本惡”的工具,專心學習。

其次是積累,世上無一座山不是土石堆積成的。一磚一瓦,一土一石均是鑄就台階的原料。一本一本書讀下去,便“腹有詩書氣自華”了。

再者是堅持,無堅持便更無積累。世上先賢均將堅持看作是極重要的。若紅軍沒有堅持,那麼如今這政治局面將會如何?若八年抗日沒有堅持,那麼如今這泱泱中國豈非淪為小小日本的蠶食之物。堅持邊能成功,是再簡單而又再難不過的了。

勸學,勸學,勸而知學,別讓自己一直“惡”下去。

勸學讀後感5

在七年下冊的語文書中,我們學習了兩篇相反的文章《傷仲永》與《孫權勸學》。

《傷仲永》主要講:方仲永是一個天資聰明的孩子。他擁有超出常人的天賦,七歲所作的詩被全縣秀才稱讚。然而急功近利的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於是,仲永的天賦一天天消磨,最終“泯然眾人矣”。

《孫權勸學》講的完全相反。呂蒙是吳國大將,但是他卻不想學習但孫權想重用這個人才説:“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是不是隻是想讓他“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聽了孫權的話,”蒙乃始就學“魯肅到潯陽時與他談論時誇獎他卿今才略非服吳下阿蒙!而呂蒙回調侃他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方仲永和呂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方仲永天資聰明卻缺乏後天的'教育。而呂蒙因為後天的努力奮鬥,超越了人生,突破了自己。

讀了這兩篇文章我懂了:決定人一生的不僅僅只有天資學賦。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勤奮和努力。先天得的,只能算是起點,而後天的奮鬥卻決定人生的超越。

勸學讀後感6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你知道這些名言出自哪裏嗎?這就是荀子的《勸學篇》。

它講述了關於持之以恆就能成功的道理。土堆積累多了,就能變成高山,那裏就會風調雨順。水積累多了,就能變成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裏出生。善良積累多了,就會變成美德,那麼智慧自然就來了,你就會有聖人的思想。所以不積累小步,就不能到達千里。不積累小水流,就不能夠成為江海。

好的馬一跳,也不能跳十步的距離。劣等馬走十天,其功勞在於堅持。雕刻一半就放棄了的.話,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斷。雕刻時不放棄的話,金屬和石頭也可以雕刻。雖然蚯蚓沒有牙齒,利爪,也沒有筋骨。但它可以吃到地面上塵土,也可以喝到地下的神泉,因為它用心專一,持之以恆。而螃蟹有六個爪子和兩個鉗子,沒有水蛇,鱔魚的洞穴就無法生存,因為它太浮躁了。辦事太不專一。

對這樣的事,我也有體會,記得有一次,同桌數學考了100分,我考得不好,她就嘲笑我。我不服氣,説:“別太驕傲,下次我一定能追上你。”之後的每天晚上,我都堅持做一張練習題,這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有了效果,第二次考試,我也考了100分。同桌再也不敢嘲笑我了。

堅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我們做事也要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堅持到底,才能成功。

勸學讀後感7

還是上高中時學習的這篇文章。那時讀,只是應付課程而乙。並沒有什麼感觸。現在讀來,古之聖賢真的太厲害了。現在藉此與大家共同賞析一遍,意義很深,凡成功者,無非貴乎專……

多半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心性太雜。往大説,做學問的不能專其道,為了活成一個人上人就得想方設法去賺錢、去營謀。當官的'不是説純粹的去當官,而是要考慮人際關係,去周旋、去策劃,凡此利益得失不言而喻。在一個圈子裏又要考慮嫉妒與被嫉妒,打壓與被打壓…怎麼能靜下來一門心思專研所長呢?

往小裏説,三餐温飽,鄰里攀比,家庭瑣碎等等又怎麼能置身事外呢?所以成就一番事業談何容易。況天地間的五行之氣就涵蓋了旺、相、休、囚、死的狀態。又有幾人能跳出這紅塵俗事呢

故,超脱了就是放下與看淡,心態端正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也是經過多少糾糾結結後的大徹大悟,人生不過三萬多天,當你找到了一個“自己適合並快樂的理由”,為之不斷的充電、持之以恆。莫問結果其行可嘉,所以,不忘初心,珍惜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勸學讀後感8

最近,我正在看一本名為《勸學趣聞》的書。這本書可是爸爸小時候的古董。不過,看後還是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了很多關於勸學的趣聞小故事,有漢代匡衡鑿壁偷光讀書的故事,有唐代蘇珽灶下夜讀的故事,有宋代范仲淹斷齏畫粥讀書的故事,還有晉代的車胤和孫康囊螢映雪讀書的故事。書中説晉代車胤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就用白紗布袋把捉來的螢火蟲吊在書本上方,藉着微弱的光線進行讀書;同朝的孫康因為家貧,雪夜裏藉着窗外映來的雪光進行讀書。

這些古時名人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依舊認真讀書,自學成才。他們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們的.學識突飛猛進,終成為飽學之士。想想,他們在那麼艱苦的生活環境裏都能認真讀書,刻苦學習知識;而我們生活在這麼好的物質環境裏卻不能擠出時間看書,專心致志的對待學習。和這些古代名人相比,我們真的感到慚愧無比。

從這些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裏,我受到了很多啟發:我們要珍惜今天的讀書生活,再不能以沒有時間作為不看書的理由。我們要擠出時間多看書,看好書,好多書。

勸學讀後感9

君子曰:學不可以乎。

的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知識是無止境的。只有堅持不懈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學習就是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的一種方式。學習是一種彌補自己缺陷的一種途徑。通過學習,你才可能不斷完善自我,不斷取得新進步。

學習貴在你有一份端正的態度。在端正了學習態度後,你會在學習中更好的把握學習方法技巧。學習,貴在你能夠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並努力把它實現。

堅持就是勝利,多堅持一刻就會有更多的收穫。駿馬跳躍一次,不能超過十步,而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的很遠。這就是堅持的結果,學習貴在堅持。

知道“灑”與“酒”的區別嗎?不知道是祖先的先知,先覺還是後人聰明的創意,認字“灑”與“酒”的.區別只在於一橫。相傳很久以前,有兩個人釀酒,只需等待那個時候的到來。可是其中一人忍不住那一刻的等待而打開酒罈。裏面的水和醋一樣又黑又酸,酒未釀成,他失望的把酒灑在地上。另一個人雖然也迫不急待地想要打開,但他還是忍住了。最後他品嚐到了甘甜清澈的美酒。只因為他多堅持一刻而已。從此就有了“灑”與“酒”的那看似非常普通而簡單的一橫。

學習也是一樣的,只要多堅持一刻,你就會多一份收穫。

這就是我從《勸學》中所學習到的,我從中受益匪淺,這種難得可貴的堅持精神不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嗎?你説呢?

勸學讀後感10

但我學完《孫權勸學》這一課時,我非常驚訝,在文中那個吳國大將呂蒙竟然是一個不愛學習的人。只是被孫權教育一番就開始學習,與原來那個“吳下阿蒙”真是天壤之別。

呂蒙和方仲永相差很大,一個是不愛讀書到勤奮讀書成為有才之人;一個從小就天生聰明的人,由於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到最後“泯然眾人已”。由此可見,一個人是靠後天教育,努力學習來成才的。正如愛迪生所説的:“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是這樣,如果我們把心思都投入到學習上去,你會感覺到學習的.快樂、幸福。不要忽視老師所説的話,裏頭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也不要死讀書,要有遠打理想,這樣,你會覺得生活完美無缺。

的確,再説那句老話,才能的培養是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好像在累沙堆,沙子越多,累得就越高,絕對不可能沒有巨大的底盤,而到達超高的頂峯。學習也是這樣,學得越多積累地越多,基礎越紮實,學得也越好。而且,不努力學習就想要的倒成果,無疑是痴人説夢。

我做為一個學生,自然是以學為主,那麼就要勤奮好學,嚴格要求自己。愛因斯坦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世界,而我,要用勤奮的汗水澆開成功之花。

勸學讀後感11

《勸學》第一句話就説:“學不可以已”這就是告訴我們,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也只有通過不斷地學,才能青出於藍。

不斷向學,能增廣見識,遠離愚昧無知;堅持向學,能完善自身,遠離低俗平庸,誠敬向學,能明辨是非,遠離隨波逐流。蘇軾説:“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向學之人身上,言辭語氣,舉手投足之間都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蘭,散發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學,潛心鑽研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偉人,但絕對是一個有修養,有內涵的人,一定是一個真誠謙虛的人,也會是一個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將他們與市井之人的低俗,貪戀名利之人的勢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們那一種由內而外表現出來的,令人讚歎的`氣質。

荀子説:“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一生下來就天賦異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普通人,然後,在芸芸眾生之中,每個人的智力與學識,人生觀與價值觀,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們掌握知識的豐富度不同。即使天資聰慧,如果怠惰於學,也會一事無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鈍,如果肯刻苦學習,他也可以取得成就。我們要熱衷學習,更要善於學習,切忌墨守成規,東施效顰,每個人應該常常反思,總結經驗,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勸學讀後感12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開篇。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幹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着目的、帶着思想、帶着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後感《《荀子勸學篇》讀後感500字》。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捨,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勸學》讓我讀懂了“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正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勸學讀後感13

今天,我讀了孫權勸學一文。文章篇幅雖短,但文中呂蒙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説的是這樣一件事:呂蒙當權掌事後,還是不願意學習,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孫權對呂蒙説:“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博士!只應當粗略地閲讀,瞭解往事罷了。”呂蒙於是就接受了孫權的建議,開始學習。一段時間後,當魯肅與呂蒙論議時,非常吃驚地對呂蒙説:“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已經不再是那個吳下阿蒙了!”

文章敍述到這裏,呂蒙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的'品質已經完全體現出來了。因為他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所以才會去學習。因為他謙虛好學,所以才能博得魯肅的讚歎。總而言之,呂蒙“現在”的才略是建立在具有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這種品質上的。

同樣,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是不是也應該具備這種品質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質,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成為“士”,讓別人“刮目相待”。

勸學讀後感14

學習的意義何在?

“學習學習再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聰慧著稱的民族一樣,中華民族也是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的。像荀子的《勸學》這樣勉勵人們不停地學習的文章有很多。然而對於大多數平凡的人來説,學習的'意義何在呢?

學者們總是容易走理想主義的路子。他們懷着美好的願望,誠摯甚至帶點天真地向人民大眾發出號召:學習吧!並且專斷地把“學習”和“書本”劃等號。但他們並不瞭解,或者説並不完全瞭解勞苦民眾的生活。他們有凌晨3點從温暖的被窩裏起來趕到批發市場進貨的經歷嗎?有面對一大堆傲嗽待哺的兒女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辛酸嗎?有走到半山腰被土匪洗劫一空,坐在石頭上痛哭流涕的體驗嗎?沒有。如果真正地感受到了民眾的那種艱難困頓的生活,或許我們就明白:要求他們勤於學習是不現實的民眾起早貪黑地勞作,掙一點血汗錢,養家餬口。他們已經習慣於這樣艱難的生活,固然堅韌頑強,卻也有些麻木。你給他幾個錢幣,他會喜極而泣對你感恩戴德,你若是説:“學習吧!知識就是力量,它會帶給你財富和地位。”他可能就會不屑地掉頭走開甚至嗤之以鼻,他們也“學習”,學的是能帶來物質利益的一些工作的經驗技巧,這與“君子”所提倡的學習差遠了。

“學習不止”對青年學生的意義自然重大,毋須多言。不過拿來作為一種鞭策所有人的座右銘,又讓人覺得勉為其難了。

勸學讀後感15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矇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淨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淨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侷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説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