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1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8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悲慘世界》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12篇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1

書是知識的海洋,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翅膀,是生活的方向盤。讀一本好書就是找到了一位好老師。書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還能教我們做人的道理。的確,一本好書,可以讓我們受益終生;一本好書,可以照亮我們前進的路程;一本好書,可以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悲慘世界》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作品。這部小説的主人公冉阿讓經歷了長期的'牢獄之苦,終於獲得了自由,由於他犯有前科,儘管他有着強健的身體,仍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就連他的好意有時也往往會遭到人們的誤解。他收養了一個女孩並把她撫養成人,他還在槍林彈雨中戰鬥、救助別人。我很佩服冉阿讓,他是一個英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市長,化名馬德蘭,有一個罪犯被認定是冉阿讓,準備被處死時,馬德蘭坦白了自己的身份,救下那個罪犯,當我看到這一部分時,我十分感動,我對他的敬意便油然而生。冉阿讓是一個正直、勇敢、善良的人,他為他人做出了許多貢獻,卻不求回報。他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沒有選擇逃走,而是幫助別人找回珂賽特,他這種為他人、為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悲慘世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2

《悲慘世界》的電影和小説的感覺很不一樣。開頭就用的是監犯們的歌Look Down,整部影片也是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影片中內容略有刪改,有的地方跳轉過快,前後情感轉變較大,邏輯感不強。

就我目前看的內容而言,我印象較深的歌曲Look Down 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片頭,監犯們所唱,第二次是巴黎街頭,百姓們所唱。其實在開頭的時候我聽到這首歌時,內心的觸動並不太大。因為囚犯在我認知裏就是低人一等的,過着沒有尊嚴、自由的悲慘生活。他們唱出Look down,我很能理解,這也很符合他們的身份和處境。可是巴黎人民的look down卻在我心上重重一擊。當我聽到Look down, look down and show some mercy if you can 時,我的內心是震撼的。人民的生活已到了何等地步,他們需要懇請別人低頭看他們一眼。不是平等的看,是低頭看。而且,別人還不一定會去看他們一眼。接下來的這句也是一個重擊,Look down, look down upon your fellow men。巴黎人民這歌不是唱給外邦人聽的,就是唱給同胞聽的。同胞,同為祖國的孩子。中國有個詞叫一母同胞,這是有血緣關係的,感情很深厚的。雖然這同胞不是同母所生,但大家是同一國家的人,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仰望同一片天空。為何裏面的部分弟兄姐妹需要仰望其他人,以如此卑微的地位來請求憐憫,甚至只是看一眼。

影片中冉阿讓在芳汀死後與沙威的對抗引發了我的'思考。冉阿讓起誓按時歸來,請求沙威給予他時間去救珂賽特。可是沙威認為冉阿讓這樣的人本性難移。在沙威眼中,囚犯或者曾經是囚犯的人都是罪大惡極之人,他提防他們,看守他們,在心裏為他們烙上了永不磨去的記號,就像中國古代在犯人臉上刺字。沙威有一種令我難以理解的對法律的執着,對犯人的禁錮。

在這場對抗中,冉阿讓強調,他只是偷了點麪包,沙威回答,維護法律是他的責任;冉阿讓繼續反駁沙威不懂世態炎涼,沙威回答,冉阿讓沒有權利。這段對哈值得思考。若是僅從冉阿讓的角度看,他迫於生計,不得不做違法的事。他只是一個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的小人物。我們出於同情心會認為冉阿讓不應該被捕,或者説是不應該因此而受如此多的磨難。可從理性的角度,法律與責任的角度,違法行為定要被追究。如此看來,沙威的窮追不捨可以得到解釋。我認為法律與道德問題在這裏從本質上來講是社會問題。因為當時局勢動盪,社會混亂,人民生活沒有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小人物的行為只能用迫於生計來形容和解釋。當社會不能給予人民一定的保障,道德問題也只能被空談。民以食為天,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就是有東西吃。活着,才能去想怎麼活。除非他有很高的思想覺悟,有精神層面的追求。但這對小人物來説,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冉阿讓説沙威不懂世態炎涼。

沙威真的不懂嗎?我看未必。沙威自己説他出生在平民窟,見慣了冉阿讓這樣的人。沙威其實很瞭解這些罪犯,瞭解底層人民,他知道他們的生活,懂得他們的掙扎。他曾經也許對這些人有過同情和憐憫,但我覺得他很可能沒有。他就是那樣成長起來的,他從心底裏是厭惡這樣的生活,這些人,他是想擺脱他們的。他厭惡貧窮,更厭惡貧窮帶來的罪與惡。所以他嚮往光明和正義,決心堅守正道。曾經的經歷告訴他,這些混生活的人很難改去身上的惡,所以他們要被看管起來,他們是不能夠得到信任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沙威是對的。冉阿讓若不是經受了主教的感化,他的確是一個危險分子。經歷的苦難多了,對於別人的掙扎就會看淡,也就是老人在聽到那些充滿磨難的人和事時總喜歡感歎這就是命。犯人們的不得已在沙威眼中只是他命不好,是個這樣的出生,得不到任何權利。在沙威心中,法律是唯一的救贖,守法可以維護社會。由此看來,他心裏還是抱有一絲希望,法律是他的救命稻草。正因如此,法律也成了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裏還能延伸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該不該給予犯人或曾有案底的人信任。僅僅是看這部作品,我們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批判底層人民互相軋扎,社會信任度極低。可是反問自己,你會給一個犯人信任嗎,你敢好無芥蒂地和他相處?至少我不能。大家總是根據一個人地過往給他下定論。俗話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老祖宗幾千年的教訓,不知道的也沒幾個吧。我們不願輕易地相信一個人會改變,尤其是一個罪人會改變。

影片中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人性的問題。世界的好與壞是人界定出來的,也是人造成的。悲慘的世界,是對人性的映射和拷問。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3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所有神聖的精神,他都具備。”這是在小説的末尾,青年人馬裏尤斯知道冉阿讓的身份後對他發出的評價。的確,冉阿讓就是這樣“為自己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一個人。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讓揹着在戰鬥身負重傷的青年人馬裏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認為他殺人越貨的枴子德納第與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終保持鎮定,並在心中一直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則,最後成功送馬裏尤斯到其爺爺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為感動,羞愧難當而跳河自殺。

常理來看,冉阿讓完全可以不去救馬裏尤斯,因為馬裏尤斯可是那個勾引自己“女兒”的不良青年,更何況此人是自願參加學生起義,他最後的死活與冉阿讓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冉阿讓毅然決定扛起小夥子,用他有力的胳膊扛着馬裏尤斯在下水道中緩緩前行。此刻他忘了自己曾是苦刑犯,他只是一個老人,為了救助一個青年,甚至是一個自己曾經討厭的青年,竟然不顧自身的安危,義無反顧地、全心全意地幫他。而且他在幫助的時候,多次遭到旁人的誤解,可是他用坦蕩的胸懷包容了一切誤解,永不放棄地堅持走到了最後。多麼無私,多麼寬容,多麼偉大!

在那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裏,冉阿讓在這個社會裏曾經因飢餓偷麪包而犯下了時代性錯誤,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墮落,而是在主教的洗禮下改過自新並積極的服務社會。這充分的説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最高等的改造就是一個人良知的喚醒。所以犯了錯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決心改。另外,冉阿讓的高尚品質源於他碰到了高尚的人來指點迷津,並且能夠堅持用自己的良知去不斷地服務他人與寬恕他人。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人難。冉阿讓不失信於人而去養活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女孩珂賽特並且視其為親生女兒,冒着生命危險救活青年馬裏尤斯,一次次地原諒一直追殺自己的警察沙威……他的“堅持”為他人着想的精神最為難能可貴。

雖然説我們無法與冉阿讓這個高尚的靈魂對比,不過,我們何嘗不可以以他為榜樣呢?雖然在和平年代裏我們還是不太可能做出那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來學習冉阿讓這種無私奉獻、回報社會並默默分擔他人憂傷的精神,那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4

原作很優秀,電影更出彩。悲慘世界(20xx, directed by Tom Hooper)顯然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名著翻拍電影之一。

電影方面,作為小金人最佳音效獲得者,悲慘世界20xx的音響效果從一開始就把我帶入了電影中的世界,讓人猶如身臨其境。作為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電影全程95%使用歌唱的方式進行對話,而這也是有講究的。每一首歌都是那樣的應景,旋律就如歌唱者當時的心情一般。精美的場景佈置,絕妙的藝術渲染,馬蹄聲、地板吱吱聲、叫喊聲就如交響樂一般為歌唱者伴奏。Anne Hathaway可謂是本片的一大亮點。儘管她並沒有很多戲份,但是Fantine在鋼琴聲中,飽含着滄桑、吶喊與絕望,演唱i Dreamed A Dream的場景,可謂是全片中最動人的場景。悲慘20xx中Anne的表現,可以説是她所有演過的電影裏最棒的!整個歌曲中,沒有任何場景和動作的變換,只有她躺在浴缸中,飽含深情地演唱i Dreamed A Dream,只需要面部表情,就能將觀眾深深折服。第二大亮點是marius唱的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一個陶醉於愛情,卻又勇於為了革命而獻出生命的人。

劇情方面,作為一個第一次觀看"悲慘世界"系列的觀影者,我得説它帶給我的感觸很深。整個電影圍繞着JeAn VAlJeAn自我救贖的過程,同時多次提到了dream這個詞。只要有夢想,無論現在的世界多麼黑暗,總是會有光明的未來。電影中多次出現光明和黑暗的對比,比如受盡19年牢獄之苦,最初想要報復社會的JeAn VAlJeAn和那位仁慈、偉大的富人。劇情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JARVeT。就如他自己所説,出生在獄中,成長在軍隊中,他就是一位被嚴苛法律、舊思想所禁錮的法律執行者。他的轉變令我深思。JeAn VAlJeAn完全有機會殺死他,可是卻在明知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時,選擇了放走他。當他將自己的胸章顫抖着放在Gavroche,這位至死還明亮地睜着雙眼的男孩,的胸前時,我想在他心中對於起義者從憎恨也有意思敬佩了吧。而當他站在下水道前時,JeAn VAlJeAn沒有選擇逃避,心中卻還想着coSeTTe的男朋友的生命。JeAn VAlJeAn傳承了那位拯救他靈魂的富人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打破了JARVeT心中的枷鎖。的確,作為法律與傳統的象徵,死亡也許是JARVeT最好的救贖吧。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5

大家都知道世界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的之一便是這一本《悲慘世界》。週末,我開始閲讀起這本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冉阿讓為了不讓姐姐的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為四次越獄增加到十九年。當他一無所有的走上社會卻發現自己衣食無着時,一位主教感化了他,讓他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終於當上了市長,一名大富翁,樂善好施,做了許多善事。還曾為了不嫁禍於人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他舍已救人,在槍林彈雨中救助了他的“女婿”,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想想我們的生活,和這些人比起來,算是多麼的美好啊!我們曾因為想得到卻得不到而哭泣,也曾會因為想做什麼卻不能做而難過,但看看這本書中的冉阿讓、芳汀、“百靈鳥”珂賽特……我們曾受過的所謂的“傷”都算得上什麼?現在有許多人,包括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總是會覺得什麼都該是自己的,不應該受到委屈,所有人都應該聽自己的,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辦,都不曾站在別人的立場想過,但這樣的我們長大後,改怎樣去融入社會呢?

所以,請大家從小做起,試着儘自己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度,積極地面對一切挫折,不要畏懼。同時,我希望大家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並懂得感恩,感恩這個世界、感恩這個國家、感恩這個社會、感恩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愛我們的人……

我只想説,人是不分貴賤的,要保持一顆真、善、美的心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無比美好。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6

《悲慘的世界》就本書而言,讓瓦爾讓的悲慘遭遇終究還是由法國當時的社會制度,人們普遍的社會觀,價值觀,人生觀造成的。為了生存的需要而偷了一塊麪包,卻要用整個生命來作為代價,這未免太悲慘了吧!我想雨果先生的初衷也是為了喚醒人們的良知,發掘出人性中本該存在的光輝,道德標準,價值取向而著此書的吧,絕對不要被已經存在的社會制度和評判標準所矇蔽,所左右,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樣絕對完美的事物,更何況是這些本來就帶有感情色彩的東西呢!

用將近6周的時間讀完了《悲慘世界》,是我對歐洲的某些方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尤其是法國,在拿破崙時代,法國的社會狀況,人情冷暖都是頗有感觸的。漫步在圖書館中,無意中看到了《悲慘世界》,也想起了維克多雨果,這個傳奇的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在他的作品,你可以看得到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悲慘世界》的背後是雨果先生在1801年,看到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到1828年,他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醖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最後便有《悲慘世界》的誕生。

這篇可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算不上是讀後感了,曾經度過雨果的悲慘世界,但是或許是年幼無知,學識淺薄(省略一系列自謙的語句)。當時只是覺得主人公冉阿讓很可憐,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前些日子閒的無聊,就瘋狂看經典的電影,除了把一系列的哈利波特都看完,也看了1978年版的電影悲慘世界(再之前的畫面實在不敢恭維)。小説有些地方比較宂長,或許是當時的我沒理解那些伏筆吧,重新再看一遍不太可能,但是,還是可以發表一下感想的。

具體的故事情節相信許多人都已經熟知,主人公冉阿讓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了一個麪包,被判了19年的苦役,這使他不再相信這個世界,可是在他出獄之後,一個主教的.行徑,又再次使他相信世界有愛,而且愛就在眼前。雖然冉阿讓之後做了很多好事,但始終得不到社會的認同,一個當過苦役犯的人,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可能再翻身的。就連馬呂斯這個共和派也接受不了冉阿讓是苦役犯的事實。冉阿讓屬於當時社會最底層的人,苦役犯。無論他做多少努力,也無法擺脱這個身份。一個社會無法讓人通過努力去擺脱社會對他原來的身份,我想這大概就是悲慘世界最可悲之處了。

在小説中,雨果極力想表現出人人平等,這和他所處於的歷史環境應該有很大的關係,或許他改變了當時人的認識,可是在現在的社會中,為什麼人還是不平等呢?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7

這是一部如何華麗浪漫的史詩?又是一部怎樣牽繞命運的輪迴?

用魯迅的話來評價或許比較貼切,“所謂小説,即刻畫人物形象的藝術”,“悲劇,就是將美的東西撕毀給人看”。

雨果所描繪的人物,都是用浪漫主義手法來涵蓋的十九世紀的“法式人物”,人物的形象,也獨具法式特色,或者説“巴黎式”。比如馬呂斯所代表的巴黎式青年,小伽弗洛代表的巴黎式孩童,沙威所代表的巴黎式警察,德納第所代表的巴黎式壞人。而最具代表也是他最刻畫細膩的冉阿讓,芳汀,柯賽特正是完美體現了本書的主旨:"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孱弱"。從冉阿讓的贖罪到最後馬呂斯與柯賽特的有情人終成眷屬,一個世紀的輪迴在倆只銀燭台下開始結束。而小説中的畫面描述,卻遠遠超出了描繪歷史背景與人物敍述的需要,監獄、法庭、修道院、新興工業城市、動盪的巴黎,甚至黑話、風氣、思潮都被一一描述,栩栩如生。歷史不會因為文學而改變,文學卻能使歷史精彩。

“笑容猶如陽光,能消除人臉上的`冬色”。冉阿讓歷經19年的牢獄生活,到成為市長,再到孤獨終老,笑容在他這個被壓迫,被侮辱,被損害的人的臉上表達,只是一個孩子的歡聲。他和芳汀所受的苦難,化成了柯賽特的全部幸福,最後的黑暗,崇高的黎明,仇恨的鏈鎖最終被切斷,愛終究詮釋了幸福的明天!

對於一個十九世紀的悲慘世界,拿破崙的影響自始而終。主教的'迷茫,馬呂斯的覺醒,伽弗洛的善意,滑鐵盧戰爭與1832年革命,大文豪對這位偉人一直以崇高的敬意來讚美。“失敗反把失敗者顯的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彷彿比力着的拿破崙更加高大些”,“拿破崙是戰爭中的米開朗琪羅。他當然有污點,有疏失,甚至有罪惡,就是説,他是一個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莊嚴的,在污點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惡中也還是有雄才大略的”。如果説馬呂斯是雨果身世的寫照的話,拿破崙便是雨果名言下的:“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的人吧!

世界上最震撼的事莫過於現實與思想的極限碰撞,在這部書了卻處處可見。冉阿讓在主教仁慈的感化下的內心糾葛、市長與牢獄犯。修道院與監獄、父親的恩人與情人的犯人、正義與善意、愛情與親情……

在這個悲慘世界中,有善意產生的惡意,也有惡意產生的善意。罪惡與懲罰,命運與審判,擋在冉阿讓面前的,有自己造就的過去,亦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仇恨,既是如此,現在也應該感恩吧。對,至少,對於人是追求幸福存在的這一事實。一絲的願望,隱約的期盼,則是由絕望而生。

這絕望與期盼的盡頭,主教的銀光、芳汀的遺言。柯賽特的笑容,浪漫的全部,悲慘的終始!

這絕對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作品!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8

今天,我讀了法國大作家雨果寫的<<悲慘世界>>裏面,你一定想不到,我同情的是一個苦役犯——冉阿讓,而我最恨的.就是一個利用騙術來騙錢的一對商人夫婦——容德雷和容德雷夫人。

我同情冉阿讓,並不是為他的處境,而是被他那中越獄之後而想重新改過自身的精神所打動。每一次,他都滿連灰塵,上衣破爛不堪,褲子上還有個大洞的身影出現在故事裏,他每一次都是滿臉灰塵的出現在故事了,有一次他為了早個睡覺的地方竟

和一隻狗爭起窩來。後來,他用他那智慧的頭腦把一個落後的城市給建設起來,眾人都選舉他當市長

我討厭容德雷夫婦,因為他們不惜任何手段來騙取別人的錢財。

冉阿讓最後死的很完美,彷彿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業,而德雷夫婦卻落魄成了乞丐。

真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啊~!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9

讀完《悲慘世界》這本書,覺得這本書非常好,把它介紹給大家。主人翁冉阿因為偷一塊麪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出獄後,受一位主教的感化,化名為馬德蘭。查得。克莫,從此他立地成佛、處處行善,關心窮人,為貧苦人打抱不平,結交了很多貧民朋友,馬呂斯。芳汀、瑪賽特等窮苦人,在這期間,他為保護窮苦人的利益,與警察沙威發生過數次衝突,幾經厄運,最後被迫在孤獨中死去。

讓我感興趣的`是第二章奇怪的客人,主要講了冉阿被旅店趕出來後,在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的引導下,來到了主教,主教用豐盛的晚餐和舒服的牀款待了他,

可是他半夜起來,把主教家的銀餐具全部偷走,當警察把它抓起來時,主教主卻謊稱銀餐具是他的一個遠方親戚偷走並且送給了他。

我敬佩住教主那顆寬宏大度的心,儘管在那種封建舊社會、舊制度的殘酷迫害下,沒有貧民百姓的好日子,可是善良、正氣的主教主用他那顆善良的心感化了遭受貧窮的冉阿。這本書也揭露了外國封建社會的黑暗。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10

今天終於看完了《悲慘世界》,心中感慨萬千,激動不已,但卻不知如何表達我的心情。從前,我只知道這是世界名著,是雨果的作品,也有過幾次想嘗試閲讀,可是看到厚厚的四大本我就動搖了,終於我還是強迫自己認真閲讀,想不到我還真得入迷了,不知不覺,彷彿自己就生活在那個19世紀的法國了。這不愧是世界名著,它的美是由內而外的,越靠近就越理解,就越愛不釋手。

主人公讓。瓦爾讓曾經説過:“昔日,為了生存,我偷過一塊麪包;今天為了生存,我不願意盜竊一個名字。”這是主人公悲慘的命運和崇高的人格。為了姐姐的孩子們活下來,不得已他偷了一塊麪包,卻被判為“夜間盜竊民宅”被送上法庭,做了19年的苦役。在這19年裏,他的靈魂上升了,也下降了,正如作者所説:“陽光從一側進去了,黑暗也從另一側進去了。”偷了幾次東西后,得到主教的感化和教誨,他開始行善,以馬德蘭的名字救災濟貧,造福人民,撫養珂賽特健康成長,原諒沙威,救過馬利尤斯……這一切好事都掩蓋了真實的自己——讓。瓦爾讓。

或許博愛才是《悲慘世界》的主旨,一個容忍貧窮的社會,一個容許地獄的宗教,一個容許戰爭的`人類,這真的是一個悲慘的世界。讓·瓦爾讓因偷盜被判刑19年的悲慘命運,芳婷因貧困孤寂而扔下孤女淪落風塵的悲劇,調皮機靈無家可歸的少年加弗洛什的犧牲……這一切的悲劇都與這個悲慘的社會息息相關。因此在這樣一種社會裏,愛就如同冬夜裏的一個暖爐,温暖冰凍的心。讓。瓦爾讓對珂賽特有愛,才會使得珂賽特純潔美麗的如百合花。芳婷為了給養他鄉的女兒,賣掉了自己漂亮的門牙,賣掉了自己美麗的頭髮,到最後,竟然賣了自己的身體和尊嚴,這種愛令人肅然起敬。

他把馬呂斯從死亡絕地救出,並向馬呂斯坦白了自己的身份而遭至誤解,從而一個人孤獨的承受痛苦和屈辱。幸好,作者做了巧妙的安排,在冉阿讓生命將要走向終點時,馬呂斯得知事情真相後和珂賽特及時出現在老人的面前,讓老人在愛的守護下從從容容地走完了最後一程。

自己沒有寫讀後感的習慣,往往都是食而不知其味,但這本書讀後收穫甚多,因此就留個紀念吧!19世紀法國的世界是悲慘的,但有像主人公讓。瓦爾讓那樣撒播愛的人,因此,悲慘就會過去。今天,我們的世界是美好的,博愛更是我們的信念。

世間萬物,有生有滅,輪迴不息;人世百態,有哭有笑,才是人生。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11

我手捧着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津津有味地看着:失業工人冉阿讓因為生活貧因,偷了一塊麪包,被抓住監獄,他因多次逃獄,延長刑期。出獄後,冉阿讓受教主的感化立志從善,他對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無數的貢獻,對自我幫忙過的人毫無所求,對犯了錯誤的人寬宏很多。最終他當上了事長。然而,歷盡種.種曲折又被抓進監獄……

當我讀到那裏時,我讀不下去了,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我深深地被感動了。這時我想起了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冉阿讓也不例外,為什麼,人們就不能像米里哀教主一樣有一顆寬容的心,原諒他的過去呢?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人生必經之路,我們不應當將目光侷限於犯錯誤的人身上,應當把目光放遠一點,把心放寬一點。。

這時,我不禁聯想到自我,記得那次去小姨家,我看到了小姨家的電視機上擺放着兩隻閃着銀光的水晶天鵝擺設,覺得十分趣味,便伸手從電視機上取下來。

“嘭……”水晶擺設竟然讓我打碎了,當時因為沒人在家,我以為這樣就能夠瞞天過海了,可是,這件事卻被媽媽明白了,他拉着我,非要我和小姨道歉,媽媽把我拉到小姨跟前,要讓我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告訴小姨:“我…我…,小姨,對不起!”我低着頭,不敢望小姨。“怎樣啦?”小姨摸了摸我的頭問,這時,我已經落淚了,眼淚不由地流下來。小姨明白了這件事後,並沒有罵我,還表揚了我勇於承認錯誤是個好孩子……我又再次落淚了,我被小姨的那顆寬容的心所感動了。

感動是什麼?感動是心靈深處湧起並波動全身每一條神經的震顫,是心絃在真善美的彈撥下奏出的美妙音樂,是平靜的情感之湖投進一粒石子泛起的陣陣漣漪,是心與心的感應,是絢麗多彩的人性之光。我不正是被冉阿讓,米里哀教主、小姨這些人物所感動嗎?

“在種.種艱辛和逆境中,他不斷地完善自我,為貧窮和值得同情的人們獻出了自我的人生”。

這就是《悲慘世界》的結尾,冉阿讓和這個悲慘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別了。可是,本性並不壞的冉阿讓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 篇12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這寧靜的黑暗裏,冉阿讓結束了一生的痛苦與磨難,滿載欣慰與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緩緩合上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的心似乎有一種無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讓永遠的走了,卻留下了他光輝聖潔的靈魂,回想起他一生走過的坎坷艱苦,不得不讚歎那是一部傳奇——為偷一塊麪包,他服役19年,當他最後獲得了自由,卻不能被這個社會所理解,走投無路的他,遇上了好心的教主,冉阿讓的一生由此而改變。幾年後的冉阿讓發跡成了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他不忘教主的`仁慈和善良,常常對窮苦的人施以援手,沒有人明白他的身份,然而命運卻讓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終身監禁的帽子,但是命運嘲弄了他,他不顧再次戴上越獄的罪名,逃了出來,為的就是為了完成芳汀的遺願,從德納第手中救來源於水深火熱中的小珂賽特……在法國革命的戰場上,在槍林彈雨中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馬呂斯,在女兒有了歸宿後,帶着贖罪的愛與欣慰長眠。

什麼是人性的美麗?善良的主教告訴了我們“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冉阿讓從一個心存歹念的囚犯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慈善家,就是主教的對於萬物的博愛之心感召了冉阿讓心底的那份仁慈,冉阿讓做了一生的逃犯卻做了一生的善事,是主教的那份寬容與言傳身教,支撐着他勇敢向前,是主教用愛制“惡”造就了冉阿讓這一為大靈魂。他的身上散發着人道主義的光茫。

小説以冉阿讓為線索,反應了法國大革命前不一樣階級的人民的不一樣命運,而芳汀和珂賽特的悲慘遭遇,揭示了窮苦人民的杯具,讓人心痛不已。作為一個母親,芳汀每一天不辭辛勞的工作,僅僅想讓女兒過上幸福的生活。迫於壓力,他不得已將心愛的女兒託付給德納第,但是德納第卻只把珂賽特當做騙取錢財的工具,珂賽特在德納第家度過了苦難的童年生活,而芳汀卻沒能見到女兒最後一眼。但是正是這樣一段故事,告訴了我們,苦難只是暫時的,要相信光明終能夠驅散黑暗。同時,也讓人們看到母性的光輝是任何時代都泯滅不了的印記。

雖然《悲慘世界》已成為那個時代的標誌,但它並未被這個時代所遺棄,它永遠散發着人道主義的光芒。我們這個世界,何嘗沒有像芳汀一樣窮苦的人民?何嘗沒有像德納第一樣唯利是圖的小人?何嘗沒有像教主一樣博愛的人?何嘗沒有像馬呂斯一樣為愛痴狂的人?也何嘗沒有像冉阿讓一樣改過從善,成就一翻偉業的人呢?公平、自由、幸福是每個時代的追求與信仰。

雨果走了,卻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光明與自由,仁愛與善良,他的思想將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理想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