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精選)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7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精選)

《呼蘭河傳》讀後感1

是我在暑假開始前買的一大包書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書。對於作者蕭紅,她的那篇《回憶魯迅先生》在所有的魯迅回憶紀念文作當中獨樹一幟,曾經在某個秋天的深夜讓我又一次領略了什麼才是情由心生,什麼才叫作感動。帶着這麼一種非常好的印象,我打開了《呼蘭河傳》。

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敍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裏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敍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麼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為了死去而死去。那麼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哪個又是我該去鄙夷的……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

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麼。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麼不願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麼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麼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並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着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羣人,一大羣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着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後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着,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説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樑”。雖然我們這些脊樑,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麼無奈的活着,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呼蘭河傳》讀後感2

讀完這本書,在我腦子裏一幅極為簡單的畫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兩道極為鮮豔的色彩:一道是温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滿希望的綠色;一個是慈祥的祖父,一個是樂觀向上的馮歪嘴子。他們的出現、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許多,也使她在這麻木、沉悶的氣氛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祖父”似乎在蕭紅的童年生活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時,她經常與祖父一起在後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發覺後,並沒有因摘花以及惡作劇而不高興,反而與“我”一起哈哈大笑。這時,另一個形象與祖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就是——祖母。書中描繪出了一箇舊社會時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為蕭紅的淘氣,婆婆用針往蕭紅的指甲裏扎。她有潔癖,不許蕭紅摸自己屋裏的任何東西……蕭紅一直懷恨在心,她十分討厭祖母。而祖父卻恰好是一個老頑童、老小孩,能與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襯托出了祖父與其它大人的不同之處。童年時,祖父教蕭紅唸詩,她對詩很有興趣,因為覺得詩寫得很美,當時只注重讀音,並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後,祖父才慢慢教導她,讓她知道了每一首詩表達的情感和意義。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導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質,而不是表面華麗的一層。這最初的啟蒙教育,在蕭紅以後的生活中有着深遠的影響。

祖父,就是這樣一個“老小孩”,他用一顆温暖的心呵護着蕭紅,用淳淳的教導啟迪着她。他正是蕭紅生命中那一抹最温暖、最重要的橙色。

“馮歪嘴子”在本書中最後一個出現。作者把他描寫得看似是一個被時代折磨得悲涼、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備受爭議,且在剛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個哺乳期的嬰兒和一個一歲多的小孩。他們出生在草窩裏,生下來也沒有好飯吃,一年瘦似一年,還不太會説話……但在馮歪嘴子的眼裏,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得病的小驢可以去拉水了;大兒子可以牽着毛驢了;小兒子可以拍手、接東西了……正是他這種樂觀的精神,使長大後的蕭紅回想起來,仍為之感動、敬佩。

“馮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盞燈,在蕭紅的內心晝夜長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麗,最充滿活力的綠色。

除這兩條主色彩之外,還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來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認為他的行為很古怪:偷東西,自言自語,夜裏哭着、罵着……作者當時只是覺得奇怪,並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她終於懂了,有二伯其實是她身邊最悲涼不幸的人之一——被時代扭曲的人,帶着一點複雜的紫色。

《呼蘭河傳》的畫作中,雖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個人都有着屬於他們自己的顏色。這豐富的七彩斑斕的色裝點了蕭紅如夢一般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3

當我看《呼蘭河傳》之前,總是聽讀過的同學們説這本書無聊。但是,當我開始讀它以後,我才發現,並非是那麼回事。

好象《城南舊事》這本書,都是講童年往事,都是作者自己愛的地方,而它們的不同點,也許就只有地點不同、人物不同而已吧。就因為這點,我一看便覺得非常喜歡,其實,我認為作者蕭紅的童年挺快樂的,至少比現在的我們要快樂的多。蕭紅她小時候可以在大院子裏呆着,可以和外公玩,而我們呢?現在除了家裏有錢的人,誰家還有那麼大的院子?誰的家長還可以陪孩子玩呢?

聽別人説,《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要體現作者幼年時的孤獨。可是當我讀完後,並不覺得她的童年有多孤獨呀!雖然也有許多讓人悲傷的事,但是平日,也就是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作者是多麼的快樂啊!悲傷過去了,接下來的不就是快樂嗎?我承認,蕭紅小時候,並不常和同齡的小孩子玩,但是,她有天天陪在她身邊的外公,天天讓她逗弄的大黃狗,這不就夠了嗎?反過來再想想,天天我們又在玩什麼呢?手機、電腦和那些無用的電子產品……

也許蕭紅她自認為很孤獨,但是,我真的認為她是幸福的。雖然剛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確實覺得她有點兒孤獨,但是越往後讀,就越覺得其實並不是這樣。她究竟是否孤獨,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推測而已吧!

這就是我一開始的想法。這種想法一直伴着我,直到我讀到尾聲。“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現在埋着我的祖父。”這是尾聲的'第一句話,讀起來怪怪的,給人一種説不出來的感覺。那句“埋着我的祖父”令我心裏極不愉快,而連我自己也弄不懂是怎麼回事。於是,就又簡單地重新翻看了一遍整本書。後來我在序言中找到了這樣一句話:“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響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單調的。”再翻翻那由於無聊和自認為不重要而被自己草草一帶而過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發現了呼蘭河小城的人和事物雖然多,但卻都很普通,並且經常讓人傷感。我感覺呼蘭河的人面對事物都已經麻木了,普通人看完熱鬧覺得不好玩了,這件事就那麼過去了,而那些攤上事的人,也只是傷心一時罷了。該吃照樣吃,該做事還得做。

之後,我繼續往後看,又發現了一處,就是在蕭紅的外婆去世的時候,親人把她帶出了家門。她非常驚訝。原來,她以前一直以為,自家的小院子就是最好的地方,家就是世界!

憑這些,我推翻了自己原來的觀點。原來作者蕭紅真的是那麼的寂寞。

我更加愛上了這本書。《呼蘭河傳》是由蕭紅的童年記憶編織而成的,讀後的疑問、解決的過程、故事的悲傷,這些就是《呼蘭河傳》的精彩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在寒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並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裏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那裏的村民,活着的目的僅僅正因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隨着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裏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愉悦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裏,只有:祖父,“我”和後院。在後院裏,蕭紅與祖父一齊生活,一齊玩耍,一齊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就應就是這個樣貌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後院,好想跟蕭紅一齊,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着咱們玩……

讀着讀着,我不僅僅會想起自我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着。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我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着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在那裏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正因窮,正因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母親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説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正因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一個對自我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於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樣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樣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為什麼與我知道的生活這麼不一樣?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樣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我,難道不能夠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裏的人們,已經覺着,生不如死,死後,就能夠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僕人、一年四季不一樣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扼殺了小團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悦陪着沉痛,隨着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咱們的吧,讓咱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好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5

蕭紅的書,這是我第一次看,竟覺得再沒有一個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過,卻在心裏一點一點蝕出一個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淚。

常道人生是苦樂參半,有時樂觀一點,就把吃苦當吃補,斬釘截鐵對自己説只要努力奮鬥,總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鬆懈,不敢退縮,臉上帶笑,心也要拿鋼筋水泥加固過,就怕一旦動搖再難鼓起勇氣。這人生啊,説不艱辛是騙人的。若碰上某個深夜心思彷徨的時候,看到悽婉的文字,不自覺就會放緩了呼吸,放鬆了情緒,任寂寞席捲而來。想着罷了罷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請神的人家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沒有?卻使鄰居街坊感慨興歎,終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特別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

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路的人在夜裏訴説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着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生離死別,萬分地難捨。

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

“逆來順受,你説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呼蘭河傳》更像一部自傳,蕭紅回憶着出生小城的每條街每間商店,自家的每間屋子每個擺設,當然還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壞的,不好的不壞的,好的不見得怎樣優美,壞的也不會有多可惡,總是命當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東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馬,也沒有人説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塗,也沒見人説要去修;七月十五呼蘭河上的水燈慢慢向下遊漂,漂着漂着就滅了一盞;鄰家人的`歌聲,像一朵紅花開在牆頭上,越是鮮明,就越覺得荒涼。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蕭紅的文字,總是無止盡地沉落下墜,看着讓人又喜歡又心疼。這樣的女子纖細敏感偏偏缺少足夠的愛,她童年時,母親父親都不喜她,唯一親厚的爺爺沒有多久也去世了,當諾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卻還有一生的路要走,而這一生,荊棘滿路,無人相伴,究竟要怎麼走。

滿篇滿紙,都是回憶,滿眼滿心,都是蕭索。這書不該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説,你若望向深淵,深淵也會回望你,我只怕,蕭紅她已在深淵。芸芸眾生,各有自己的無奈掙扎,保不準什麼時候一個念頭就放任自己墜落,跌進無邊黑暗裏,永遠永遠都不想醒來。而我絕對不能這樣,我連那個崖邊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蝕出的大坑,可以填上;鬆動的圍牆,可以修補;悲涼的人生,卻有什麼方法補救?

《呼蘭河傳》讀後感6

手捧《呼蘭河傳》,坐在房間裏,陶醉在故事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東北呼蘭河畔一個小縣城裏所發生的一個個故事。這本書是蕭紅寫的,寫的淳樸,易懂。她在最後一章《尾聲》裏寫道:"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裏了。"雖然幽美的事情確實不多,但還是被我找到了幾件,讓我記憶猶新。

我最喜歡的一個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給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幹什麼。我把他的草帽給他插了一圈的花,紅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邊插着一邊笑,當我聽到祖父説:"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麼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來。從這段話裏可以體現出作者蕭紅小時候是一個比較頑皮的小孩,會和祖父開開玩笑,沒有什麼煩惱。但是,如果仔細讀《呼蘭河傳》的話,就可以發現,其實,蕭紅家中的後花園就是她小時候最好、最開心的玩樂之地了。比起現在,我們的玩樂之地,蕭紅家的後花園就顯得十分渺小了。

到後來:那滿頭紅通通的花朵,一進來祖母就看見了。她看見什麼也沒説,就大笑了起來。父親母親也笑了起來,而以我笑得最厲害,我在炕上打着滾笑。祖父把帽子摘下來一看,原來那玫瑰的香並不是因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緣故,而是那花就頂在他的頭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鐘還停不住,過一會一想起來,又笑了。

蕭紅,耍了祖父一把,她為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傑作而感到得意,她在書中多次寫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見這樣的開懷大笑有多麼難得呀。

我認為最悲慘的事就是在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這是在書裏第一章出現的一個鏡頭。泥潭有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都會遭受到災難,泥潭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泥潭裏。人們有説拆牆的,有説種樹的,但沒有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我為此而感慨:那些是多麼愚昧的村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只有順應社會,順應天意,認為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就是他們的悲哀!

《呼蘭河傳》裏有一個人物——年僅12歲的團圓媳婦,剛來時她是那樣的健康、活潑。她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這樣陌生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有一天,團圓媳婦要當眾洗澡,要説洗澡,還不如稱為燙澡。裏面有一句形容團圓媳婦的話:小團圓媳婦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

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啊,一個12歲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嗎?終於,小團圓媳婦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蘭河傳》,女作家蕭紅寂寞童年的一曲輓歌,呼蘭河畔的一束風俗畫。

《呼蘭河傳》讀後感7

無聊的假期需要書本的滋潤才能充實。這次我看的是《呼蘭河傳》。

蕭紅,是與張愛玲並稱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呼蘭河傳》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篇講述蕭紅兒時回憶的小説,描寫了家鄉呼蘭河的生動畫面和風土人情。同時以生動、抒情的文筆真實的再現了當時、當地人們平凡、落後的狀況以及平庸、愚昧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跳大神、扭秧歌、野戲台子、報廟會、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一件件有趣的事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特別是祖父的園子。蕭紅有一個非常愛他的祖父,他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後院。她到處採黃瓜捉蝴蝶。這是她兒時回憶中最美好的樂章。蕭紅的童年似灰色,卻又似彩色。在充滿迷信的灰色封建社會裏,蕭紅用自己的天真描繪出彩色“小時候”

看到祖父的園子,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我也有一個非常愛我的姥姥。我們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它或許不想祖父的園子那麼大,它或許不想祖父的園子有那麼多水果蔬菜,但它依舊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在那裏是一片金黃的麥田,我喜歡趁姥姥忙活時悄悄地躲在麥田中等姥姥找我找得着急時,我會從他身後溜出來嚇她一跳。這時候,她總會寵溺地搖了搖頭,眼底滿是笑意。用不太標準、帶着點鄉音的普通話嘀咕着:“真淘氣!”一到這時候,我便不理她,坐上一旁的藤椅,比上一安靜,打起瞌睡。這時姥姥總會拿起蒲扇,在旁邊幫我驅趕着蚊蟲。就這種事天天都做,我玩不膩,姥姥做不膩。姥姥幹活時,我總喜歡跟在她身後看她做,時不時伸手幫一下、摸一下。雖然一直在幫倒忙,但姥姥從來不説,只是告訴我該怎麼做。我應付兩句就管自己摘草去了。摘得不耐煩了就在麥田裏跑來跑去,嚷嚷着要姥姥來追。一不小心就摔了個狗啃泥。

有一次,烈日當頭,大家忙着收割麥子。我忽然大喊一聲我們玩捉迷藏吧,姥姥你來抓。説完便躲起來。我悄悄走到一個人身邊對他説:“嘿,快躲好,小心被發現啦!”那人只是不耐煩地抖腳叫我走開。我又分別來到爸爸、媽媽、哥哥、姐姐身邊,卻收到一樣的回覆。我生氣不理他們,一個人躲在角落,不發出一點聲音。時間一點點過去,太陽已經偏西。我暗暗高興:你們永遠找不到我。不知又過了多久,還是沒有聲音,我一下跑出來,想向大家炫耀,忽然發現天已經黑了。月亮已經和太陽換好班,帶着星星們上崗了。地理一個人也沒有,只有昏暗的黃色燈光。田野裏傳出蟋蟀和蛤蟆的'叫聲,空中時不時飛過一羣烏鴉。我嚇了一跳,連忙往家裏跑。一回到家裏,大家看見我帶着草的雜亂頭髮,好像忽然想起了什麼,哈哈大笑起來。

蕭紅帶給我們的是一部佳作,是一首婉轉的、回憶的詩章。這本書讓我們看見了封建社會中的幼兒蕭紅。積極樂觀的他更是告訴我們:不要過早的感歎童年即將過去,珍惜現在的幸福和天真才是最重要的。

《呼蘭河傳》讀後感8

講述了一個叫做呼蘭河的縣城,人們都過着卑瑣平凡的生活,但也有不少盛舉。有廟會,跳大神,放河燈,台子戲等。偶爾也會有一些雖然平常但又吸引人的事。各個季節,呼蘭河這的居民行為可不同。春天一到,農民就重新拾起粗糙的草帽下地播種;夏天一來,調皮的孩子們就帶上網去捉小蟲;秋天一來打招呼,粉房的人們就上山拾豆子做黏糕;冬天一到,人們都縮在屋子烤着火暖暖身子。不管怎麼説,呼蘭河這兒的人都過着不大奢侈的生活,不捨得花錢是窮人家的一種習慣。大街小巷上的小攤,也常常吸引着大人小孩,有錢的就買下,沒有錢的,只好用手摸摸,用眼睛看看了。這兒沒有什麼新奇的玩意兒,孩子經常玩得唯獨只有不倒翁但也樂在其中。這兒晚飯吃過後的黃昏沒有什麼事情幹,不累的人抬起頭往西邊望望,看着變化多端的火燒雲,;困了的,則晚飯吃過後就睡着了。賣豆腐的則是黃昏的報時器,每次都是四五點來,一秒不差,每當人們聽到“賣豆腐嘍。”時,就知道已經是黃昏了。當然,豆腐也是吃飯時對人們的一種吸引,每當賣豆腐的人來,人們總會打開門看一看,這時能有一盤豆腐拌大醬已經是對呼蘭河的人們一種富裕人家的表現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文中“我”和“我”的祖父令我刻骨銘心,先從“我”説起吧。文中的“我”有着一顆善良的心,遇見別家的人有困難,不管是認識還是陌生,都會伸出援手,“拉”他/她一把。“我”也總愛幫別人而“頂嘴”,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是什麼?那個什麼意思?“我”總愛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文中的“我”也很好學,每天半夜,總會醒來和祖父念一念古詩,唸完了一首還不肯睡;每天凌晨,也要纏着祖父唸詩才肯起牀,但情況和半夜一樣,一直糾結。“我”愛學,善良,有義氣的表現,給了我極大的鼓勵。該説一説祖父了。文中的祖父沉着而莊嚴,在家裏有着威嚴的象徵。他疼愛自己的孫女,希望她能夠早日成才,因此在五歲時就教會了“我”許多的古詩。每當他的孫女想去湊熱鬧並詢問祖父時,他總是勸告她不要去了。這點我可以看出祖父不僅有着高的地位,還關心家人。有難同當的祖父令我深受感動。文中兩個令我刻骨銘心的角色,是我深受啟發。由此,從這篇記錄文當中,令我聯繫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同樣威嚴的.外公和家人。文中祖父疼愛孫女的表現使我回憶起了以前的生活。從前我看到一個小女孩整天只有一個爺爺陪着。有一次,她看到了一些男孩在翻矮牆,她的好奇心促使她去試試,每次當她去湊不必要的熱鬧時,外公總會拉住她。文中“我”愛幫別人出頭,出氣的表現也令我想到了學校中相似的事。

一個男同學和一個低年級女同學在爭論,爭吵,一個個子比較高的女同學看到了,連忙上去幫助女同學,一番“爭奪”後,終於“扳回局勢”,男同學灰溜溜的離開了。其實文中許多事情,都來自我們的身邊,只要細心去發現,很快就會找到與文中人物相似之處。奢侈這些都是不必要,不要抱怨自己的命運和生活,但樂卻往往在這其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9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閲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的回憶性質作品有些不一樣,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敍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為各章,但又像描述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可是當時的民眾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看熱鬧般的圍觀。儘管把這個坑填平並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度。殊不知只要不細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我!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出人民的日常休閒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述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那裏不得不説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僅有在祖父那裏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歡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後花園裏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述幾家鄰居,有餵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齊工作,一齊唱歌。那裏不得不説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裏面住着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一個童養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我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述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悲痛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為不易,可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譭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僅有在兒子身上,他不在絕望,看到了期望。

故事講到那裏,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作者情詩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借矛盾的話説:它是一篇敍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能夠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茅盾

那是一個樸素清麗的故事,那是一本回味無窮的書籍。那個故事,正是呼蘭河的故事;那本書,正是《呼蘭河傳》。

在這部温婉如詩的小説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説的`開篇,作者細細地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裏,在她筆下,別有一番風味。

在那個被醜陋規則重重包圍的舊中國,呼蘭河寫滿了無奈。那個和蕭紅年紀相仿才12歲的小團圓媳婦,原本以為在富人家就能過上好日子,卻沒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受盡折磨命喪黃泉。

蕭紅的童年亦極其不幸,唯有祖父的愛就如同一團珍貴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動了她,"所以我就向這“温暖”和“愛”的方面,懷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蕭紅童年的愛與恨都繪聲繪色地在《呼蘭河傳》一一展現。

"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麼好!

那些好的與不好的,在蕭紅眼裏,極為分明。只有積極樂觀,沒有悲哀喪氣。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能使蕭紅成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難道這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在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心裏想的不應該是失落氣餒,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這樣,你才不會被挫折打敗,才可以成為一個生活的強者。如果遇到一點不順或坎坷,就灰心喪氣,這樣,就算任何再簡單的事也會變成極難的。心中畏畏縮縮,就不會戰勝困難,就不會成功!只要心懷希望,充滿正能量,一切困難都會拜倒在你的腳底下!

我們的生活中,何嘗沒有這些那些的困難?我聽媽媽説有個學校的大姐姐因為學習的壓力大,沒有快樂自由的童年跳樓自殺了。我覺得不可思議,生活在蜜糖中的我們太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邊的愛,以為自己沒有自由快樂,整天在題海中喘不過氣來而牢騷滿腹。我們來比比蕭紅,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充滿着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着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在她的生活裏,有多少委屈、困難,但是她的心裏仍給快樂和希望留了一席之地。是的,生活不會一帆風順,擁有樂觀積極、充滿希望的心去對待,你的天空會一片晴朗。

童年不同樣,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童年記憶中無論是美好或不美好,都是生命必經的旅程,好好活着,好好珍惜,活出我們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記得在不久前的月考閲讀裏讀到了蕭紅,讓我帶着一種不同的心情去聆聽這個“貧民作家”的童年。

我也曾回憶童年——衣食無憂,沒有做不完的作業,沒有刷不完的題,明天唯一煩惱的事是明天怎麼玩。蕭紅也回憶童年,這本書就是她的童年,但我們腦中的那個孩子似乎截然不同。成年人在回顧童年之時,向來不是懷着輕鬆的心情的。更何況,蕭紅童年生活的呼蘭河畔,善良的勞動人民如此的貧苦、無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難發現,那許多藏在表面平實甚至歡快的故事下的寂寞悽婉。風景寂寞,蜂蝶在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着,“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人更是經受不住風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離開人世,“至於那還沒有被拉去的,仍舊在人間被吹打着”。

這些傷痛在作者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蒼涼的調子,在未來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無數灰白的日子裏,祖父家的花園便是“我”生命中最亮麗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花園裏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祖父是最關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給“我”帶來無盡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詩,祖父烤鴨子,祖父慈愛的話語,都是“我”心頭最温暖的感動。

“我”是多麼希望能和最愛的祖父長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時間在流逝,“我”在長大,祖父在變老,終於有一天,“祖父幾乎抱不動我了”,幸福的時光原來也在漸漸離我遠去。祖父家的後花園,就像一座象牙塔,為“我”的靈魂提供了一片美麗的棲息地。然而園外的世界,終究是殘酷的——這就更為作品增添了一層無奈的感傷。

但灰色中又不時沁出一絲紅色,就像新生的太陽般給人以希望。

人的生命的堅強與生存的不息掙扎。馮歪嘴子死了老婆後帶着兩個孩子,一個四五歲,一個剛生下來。那個剛生不來就沒孃的孩子竟然沒像人們意想中的死去而是“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蕭紅筆下有屬於女性本能的對生命的愛。

童年最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通過文字挽留快樂,來抵擋悲傷,以悲傷作為生活本體的快樂。這種悲傷是無以名狀的'在我們每次看到這些快樂的事時,想到這些快樂的事已經流逝。”悲涼之霧,遍披華林“。當一朵花開時,作者同時看到了花的凋零,當她盡情描寫花的豔麗的同時,展現給我們的同樣是花的枯萎,與虛無一樣是生命的悲美。

終於,在《呼蘭河傳》中讀懂了這位“貧民作家”,處在悲涼,愚昧的時代卻仍試圖給人以希望,讓灰色的童年綻放接收的光。想想自己的童年,不是正經歷着中國的日新月異嗎?既然我們不必悲天憫人,又何不努力學習,書寫屬於我們零零後自己的金色時代呢?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蕭紅先生,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滿傳奇,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不斷抗爭。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先生的《呼蘭河傳》,這本書寫於戰火紛飛的1940年。1942年,日軍攻陷香港,因病住於香港醫院的先生也寂寞地離開了人世,這本書成為了先生最後的著作。

這本書,是一篇優美的敍事詩、更是一串悽婉的歌謠!作者以細膩的手筆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無奈的故事。通過一個不諳世事的兒童眼中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難忘經歷。其中,有快樂的、有悲傷的,更多的是對那個醜陋封建社會的.批判、揭露。

在這個封建社會的大舞台上,生活着一個個悠然自樂、自怨自艾的可憐蟲,有二伯、老廚子、老胡一家子、周圍的閒人們…

書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屬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侶。無憂無慮的後花園中,與祖父盡情玩耍,纏着祖父講唐詩、故事…祖父是和藹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滿童趣,像個孩子;祖父是通情達理的,在大家紛紛議論小團圓媳婦的不是時,他説小媳婦是個好孩子…祖父雖默默無聞,卻不斷激勵着作者積極的一生。

小團圓媳婦太悽慘了!她是一個“笑呵呵”、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歲的孩子,就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兒媳婦。天真、大方、率性的她,無意識地違背了封建傳統習慣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圍人們的閒言碎語下,愚昧的婆婆為了“規矩出一個好人來”,從她一進家門就開始,打了她一個月。婆婆親口對別人講,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有時,吊樑上,皮帶抽,打昏後用涼水澆醒;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把一個好好的人折磨病後,不給她看大夫,卻聽信周圍的人,到處找偏方、請大仙、跳大神…就是這麼一羣人,一次次的從精神上、從身體上瘋狂地折磨着團圓媳婦,卻口口聲聲的説是為了她好。最終,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圍留下了一羣“熱心”的、冷漠的看客…

這一切,該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乾的出來啊?這是一件多麼悽慘的事啊!這是一羣多麼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殊不知,這些婆婆們,同樣也是“照着幾千年封建傳統習慣而生活”的犧牲品!可以想象,這些屈服於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會為自己的愚蠢、頑固而付出代價!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説過:翻開封建歷史書,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卻是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透過這本書,我分明看到了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猙獰面目,正張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想想蕭紅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現在,我為自己生活在這個繁榮文明的新社會感到光榮與榮幸!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積極樂觀地建設新時代的文明!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談到解放,隨着時代的進步和人類思想水平的提高,人們本該已經摒棄了愚昧,摒棄了毒害國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人們的愚昧與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樣讓人思考。發生在我身邊的經歷就足以説明問題。

我所生長的農村,人民無疑都是質樸的善良的,但他們仍然有擺脱不了的'愚昧,遇到問題還是會找這種途徑尋得解決。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災難,這家人就會去請所謂的“陰陽仙”來家裏吃飯,然後讓他瞧瞧家裏到底哪裏出了問題。這時這位“仙人”就會在這家宅基地和祖墳地轉上一轉。結果還真發現了問題:無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窪,需要用土墊一墊;或者你家門前這個樹位置不對,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墳地邊上少一根樁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煩事總是解決不了,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人就會建議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裏一想,興許去瞧瞧高人找找辦法就真的解決了。於是帶上禮物不辭辛苦趕去討問,説明問題之後這位高人就會指點該怎麼怎麼做:無非也是你家誰誰誰什麼時候不要出門要背星;或者你家閨女出嫁不要嫁到哪個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個方向燒幾天紙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這之後,有災難的那家好幾年都沒了災難,有麻煩事的那家麻煩事也解決了,都風調雨順了。這時鄉親之間都會相互傳來傳去,説哪個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厲害,對他讚不絕口,以後誰家要有什麼事還去請。就算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人們就會再建議主人要不換一個“仙人”再去看看,興許你家問題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點。這時主人還是會照辦,繼續“求仙問道”。

如果這些還都是我聽來的,那我親眼所見的就更真實了。我所見的這種我到現在都找不到一個可以打出來的名字來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煩,就會找年長的長輩給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個孤魂野鬼了。我所親歷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給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誰誰誰了。奶奶清楚了來由,就開始去廚房忙起來。只見她找來一個碗,倒上半碗涼水,用兩根筷子在碗上擺一個十字,然後再用一根筷子挑着用麻線繫上的小土塊,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後開始用手邊晃土塊邊問話。一問:“他家出現了怎樣的問題是不是碰到了你誰誰誰?是的話土塊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個小鬼搞的鬼,就會先罵上幾句,然後二問:“你是不是缺錢花了?是的話土塊就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就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問題所在,然後夜晚幾點在哪個方向給這個小鬼送點紙錢就行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閲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的回憶性質作品有些不同,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敍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為各章,但又像描寫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但是當時的民眾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看熱鬧般的圍觀。儘管把這個坑填平並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出人民的日常休閒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寫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這裏不得不説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裏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快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後花園裏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寫幾家鄰居,有餵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這裏不得不説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裏面住着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一個童養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己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寫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為不易,但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譭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兒子身上 ,他不在絕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講到這裏,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作者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借xx的話説:它是一篇敍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近日習慣每天讀幾頁《呼蘭河傳》,或飯後,或睡前,十分樂意被蕭紅帶回那個時代那個地方她的那個童年。雖然閲讀蕭紅的作品能使我迅速逃離現實世界,但在閲讀過程中,總有一股矛盾在內心掙扎。

在享受傍晚照得外物紅光一片的火燒雲時,也得忍受漫長冬季院子北風呼呼的淒冷與寂寥;在讚揚當地百姓熱心幫助掉入泥坑的路人的善良本質時,也得眼睜睜地看着他們説瘟豬肉是泥坑裏淹死的來自我欺騙;在讚歎馮歪嘴子承受巨大壓力仍積極生活的堅強時,也得目睹小團圓媳婦被活活地折磨死……我們不能用一種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也不能直接斷定小説主題不是讚揚就是批判了什麼什麼,這樣的標籤如一張咒符貼死了整部作品。我們倒是可以區別對待每一個事件裏的各個元素,像蕭紅一樣,收藏起那些珍貴的記憶,日後用細膩幽美的筆觸一筆筆勾勒出來。同時也暴露出時代的弊病,於當地百姓的某句話某個舉動某個表情點出他們的愚昧麻木。繼而又以磨倌區別於常人之路堅強擔起撫養責任來探討人性力量之大。這樣不僅使小説的`內涵豐富充實,也能留給讀者細細咀嚼,品味感悟。

在這部半自傳體小説裏,蕭紅的記憶之口像是裝上了水龍頭,緩緩地、有條不紊地流出,一段一段地述説,讓《呼蘭河傳》讀起來更像一篇篇散文,復沓的文句充滿詩意和回溯之美。而這種隨着作者內在情感而流動的回憶式敍述方式讓小説讀起來更親切自然。不過神奇的地方在於,看似明麗的筆調卻讓我的內心留有一股難以抒發的沉悶,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就這樣壓在心頭。我很想掃除內心留下的某些片段以解心悶,如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之死,可是我似乎又不捨得忘卻這段揪心的情節。我想,這也是矛盾的力量所在吧。

面對封建社會的大環境,人們的反應似乎並不是一致。縱觀《呼蘭河傳》,我大致分為三種:1.普遍存在的百姓們。麻木不仁,託命於天,逢熱鬧必看,時常管管對自己無利害的閒事,偶爾用用“精神勝利法”麻痺自己。2.以馮歪嘴子為代表的“堅強派”,不畏旁人閒言碎語的轟炸,不理命的所謂凶兆,全心為着兩兒子努力在生存線上掙扎。3.以祖父為典型的地方紳士。他們較普通老百姓有文化、有見識,沒有那麼愚昧。他們也有資本去幫助他人,可他們並沒有成為改變這個社會的領頭人,用平靜的眼光看待周圍一切,而非踴躍地管閒事,也沒有像其他作品裏的歹毒地主一樣欺詐百姓,而是偏被動地施捨幫助。在有二伯無處可去時收留他,但並不熱情地把他納為自己家人。祖父這一切都隨它去的消極人生態度是説明他秉承了古代道家思想呢還是説他暗含着一種無奈的悲涼,覺得自己肯定無力改變這社會現狀,便將目光縮小至自己家庭的天倫之樂?又為何會出現像祖父這樣的第三類人?這都是我內心一直糾結的地方,矛盾也爭吵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