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93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畫角,做角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為以後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在整堂課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運用自身的`語言魅力,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在備課中,教師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整堂課中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1、整節課,構思新穎,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學生,探究新知;最後是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環節又包括4個小環節,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徵、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2、導入快而有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比如:在導入過程中,讓學生擺一個三角形,再任意拿走一根小棒,變成了什麼圖形。學生很快反應出這是一個角,也對角的特徵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3、聯繫生活,切入主題。整堂課,我都是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物體都有角,你能舉例嗎?”之後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你能找出藏在物體中的角嗎?”對於生活中熟悉的物體,學生很快能找到角,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顯著。

4、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難點時,能夠利用電腦多媒體的優勢,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直觀,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化難為簡。

5、充分開展操作活動,並與小組活動相結合。本節課中,我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研究,讓學生找角,動手摺角,用小棒擺角。通過個體的獨立思考、小組的多次合作學習和全班交流,產生了多種思維方式,並在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不斷地加深,認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6、練習形式多樣並層層深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縱觀整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但在一些數學術語上把握得不夠好,導致學生在找角時不能準確地把找到的角描述出來。其次在比較大小時,除了多媒體演示,最直觀的方法就是拿活動角來進行對比,讓學生學會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取長補短,爭取讓學生在我的課堂上學有所獲,學得開心,自己也能不斷進步。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2

今天上了《直角的初步認識》,師傅給我提了很多寶貴的意見。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針對基礎落實的幾點建議。

其實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也感覺到了學生對“直角”這一概念還欠感觸。由於在備課時沒有充分研究教材,所以環節設計上,在直角的認識上欠紮實、到位。只是簡單一點,認讀了一下。沒有從多方面讓學生去感知這個直角,所以學生映像淺薄,以至於在後續的量角環節上有學生拿着三角尺的鋭角進行測量。我想,正如師傅所説的那樣,直角認識是學生初步空間觀念的培養,這一步一定要落實到位,可以從多方面對直角進行認識、感知加深映像,如看、找、摸、説四方面入收,讓學生能教深刻的瞭解何為“直角”。第一步落實到位了,後面的量角驗證的環節也不會遇上上面的情況了。

“先天”不足,“後天”補,這個補真的是又費時,又費力。此時真的感受到備好一堂課,認真解讀教材真的是很重要。如果能在新授課教學中落實、紮實目標,突破重難點的話,在後面的練習課及作業反饋中都顯的很輕鬆,但是向今天這個課,難點沒有突破好,明天還要重新來一遍,即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師生的精力,但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角的基礎上認識直角。直角和生活聯繫緊密,人們周圍許多物體的表面都有直角。教學時從尋找周圍物體表面中形如課桌表面的角入手,揭示直角。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直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過程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初步認識直角。首先給出標準的直角圖形,讓學生從圖形中抽象出直角,形成關於直角圖形的.表象,接着通過直角的不同擺放位置,發現這些角大小都沒有改變,加深對直角的認識,最後通過折直角的活動,進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

第二層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來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在這個活動中,教師通過活動角一邊的旋轉,得出接近直角的角,讓學生猜測是不是直角,造成認知上的矛盾,使學生明白要確定一個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學的方法是找出一個標準來進行衡量。這時再讓學生交流判斷直角的方法,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但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表達不讓人滿意,沒有學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別是學生不能説出“重合”這一關鍵的詞語

學生學會判斷直角後,引導學生在教室裏找直角,既能鞏固直角的判斷方法又能體會直角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和直角的美感,體會數學的運用價值。

第三層次,學畫直角。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出現了較大的困難,畫出的直角不標準。

主要不足:

1、在佈置學生預習時,沒有通過問題的有效設置引導學生閲讀教材,理解例題中的重點詞句,導致學生交流時發言不夠踴躍。

2、在總結時沒有完全信任學生,總擔心學生講得不好不完整。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4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內容,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後是什麼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內容。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並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徵、畫角等幾個部分。這裏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能力和對所教學內容的熟悉程度。因為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學中,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情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這裏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知道發現並創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説出他説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積極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採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積極的、有價值的學習。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5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內容。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作為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作為低段數學教研組的第一堂教研課,多少感覺有些壓力。上完課之後,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由“角”字帶給你的想法到情景圖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而且自我感覺流暢。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説。凡是通過思考能説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後來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後通過巧妙剪角遊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在做活動角過程中,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現了什麼?”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説不到點上。後來我引導説: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麼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説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着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6

《直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堂數學課,我面對着一羣忽閃着好奇雙眼的孩子們,我是非常的緊張!“三疑三探”新的教學模式能不能熟練的運用呢?能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呢?能不能達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呢?一連串的疑問在我的腦海中不斷的出現。

當走進課堂向學生們親切問候以後,我便按着自己備課的思路開始了本節課的教學。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角的基礎上認識直角的`,按着“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我將本節課設計成了四個環節。第一環節設疑自探。首先複習第一課時的內容,角的組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接着從一個活動的角説説角的大小和兩條邊的開口大小有關,變化成直角,揭示課題:直角的初步認識。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疑問以及想要學到的知識。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形成自探提示。

第二部分解疑合探。首先出示教材,讓學生在教材中自己學習今天的新知識。這個環節有些不恰當。如果讓學生先自己學習之後,在用教材來加以説明或驗證或許效果會好一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學習的快樂。

(1)從生活中找直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在這部分中通過動手摺一個直角。讓學生感受直角的形狀。

(3)説一説怎樣才能確定是不是直角呢?運用三角板中的直角來驗證是不是直角。加深對直角的認識,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親自説説是怎樣測量驗證的。這一環節運用的時間比較長,讓學生充分的把驗證的過程説清楚。為畫直角做好準備。

(4)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驗證一個角是不是直角,還有什麼用呢?自然地過渡到畫直角。學生在小組中研究討論,將結果彙報給大家聽。我採用一名同學彙報,一名同學板畫,兩個同學互相合作來完成。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彙報能力,還鍛鍊了學生的板書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學生們親自參與,動手實踐,活動,學習知識點。

第三部分質疑再探。讓學生提出還有的疑問之處,學生沒有疑問之處了。

第四部分拓展運用。

1、讓學生同桌之間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學生能夠提出與本節課的知識點相關的問題,並且完成的較好。

2、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習題帶給大家。學生完成的較好,可以看出本節課的收穫不小。

(1)數一數長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各有幾個直角?

(2)判斷是不是直角。

(3)在點子圖上畫直角。學生都完成的比較好。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瞭解的基礎上再去認識直角。本節課較為集中的問題:(1)明白生活與直角的密切聯繫;(2)怎樣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一個用是不是直角:(3)怎樣畫角。

在講課過程中,我首先給出標準的直角圖形,讓學生們觀察直角的特點,説一説,再通過分析直角活動,進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接着讓學生們找一找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而學習如何判斷一個直角,最後,教學畫直角,這一環節相對較難,部分孩子在下課後沒有掌握。課後,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

整節課,對於孩子們來説,三角板的靈活擺放是個問題,有大部分人都擺放不好,量不出直角,我應該將這節課根據孩子們的接受程度去合理安排。

有關初步認識角時,應給出標準的直角圖形,讓學生從圖中抽象出直角,形成關於直角圖形的表象;接着通過直角的不同擺放位置,發現這些角的大小都沒有變,所有的直角都相等,加深對直角的'認識。

孩子們認識了直角後,老師拿出一個活動角的一邊旋轉,得出接近直角的角,讓學生猜,造成認知上的矛盾,使學生明白要確定一下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學的方法是找出一個標準去衡量,這時再次學生交流判斷直角的方法,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當學生學會判斷後,再進行練習活動,找直角,判斷直角,既能鞏固直角的判斷的方法,又能體會到直角在活動中的實際運用和直角美感,體會教學的運用價值。

對於畫直角,也是重點,應該再用一課時進行角與直角的練習及其畫法,認識區分。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8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數學下冊的教學內容。這節課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尤其是“角的大小與兩邊無關”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備課時精心設計每一教學環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的,先讓學生在情境圖中找角同時將角抽象出來(初步認知角的),接下來摸角(感受角),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創造出角(創造角),其次再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最後讓學生找找教室周圍的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教師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但學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後來在另一個班我立即作了調整,放手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學生有的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出示鐘面上兩個相差不多的兩個角,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有的學生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我先用實物剪刀做示範,把剪刀張開,角變大了,合起角變小了,剪刀的兩邊的長短沒有變。接着,我把黑板上畫的一個角的一條邊沿長,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沒有變,再把另一條邊延長,體會角的大小還是沒有變。然後學生思考:如果把兩條邊縮短呢,這個角的大小會不會變?通過演示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還有學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邊的長度有關,那剪刀的兩條邊就一會兒變長,一會兒變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當然這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努力,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9

本課的導入環節利用情境圖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你從圖中看到了什麼?”問題提得有些不具體,學生容易提出與數學無關的話題,沒有意義。可以提問“你從圖中發現了哪些咱們學過的圖形?”然後再引出角。讓學生從生活中找角。

新授環節的第一個知識點是本課的重點,即認識角,理解角的特徵。這一部分應該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把知識點學透。比如,在上面實物基礎上把角的幾何圖形抽象出來,讓學生觀察不同角的共同特徵。然後再讓學生摸一摸,從而引出頂點和邊。而這一活動還不夠,學生認識了頂點和邊,還要能準確地指出來,可以讓同桌之間指一指手中角的頂點和邊在哪裏。之後,反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上台指一指黑板上的三個不同角的頂點和邊。同學現在才會意識到,不管這個角是什麼樣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這時再總結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就水到渠成了。

本課的知識點較多,可以採用“新知1——練習1——新知2——練習2——拓展練習”的模式來教學。講完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了,要及時的鞏固練習。指角的活動比較好,還應再加一個判斷角和數角的練習。注意控制時間。

接下來是教學的難點,即比較角的大小。難點的教學要有層次。首先是“引”。給學生兩個大小不一樣的角(一個鈍角,一個鋭角),讓同學觀察誰大誰小。兩個角差距比較大,很容易觀察出來,此活動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理解什麼是角的大小。第二是“放”。讓學生自悟自比。可以讓同桌間折一個不一樣的角,然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就會發現比較角的方法。第三是“收”。也就是自主探究的一個反饋。把學生折的角放在黑板上,讓學生説説你是怎樣比的。然後教師再總結。第四是“悟”。學生把知識點學會了,能不能用呢?需要學生在練習中感悟。可以把原來設計的活動角的環節放在這裏。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活動角在張開、閉合的過程中它的大小是怎樣變化的。另一方面比較兩個邊不一樣長的'角,讓學生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只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除此之外,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設計幾個比較角的練習,讓學生比較兩個三角板上的角。

最後一個知識點是畫角。這個環節利用動畫形式教學,效果很好。

板書設計方面,圖形設計和板貼的教具很好,但是缺少文字性的表述。教學的重點上,我畫了一個角,標明瞭頂點和邊,還應該寫上文字:“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教學難點上,我板貼了兩個邊不一樣長的角和兩個用正方形紙折的角,分別用疊合法把他們對齊。應該再加上比較角的方法:“頂點對齊,一條邊對齊。”

在教師素質方面,首先教師的語言要兒童化,與學生更親近些。第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寫字姿勢方面強調的比較好,在傾聽習慣、思考習慣、交流習慣等方面,還要在平時多下功夫,嚴格規範學生的習慣。第三,教師提的問題不夠精準,導致課堂上教室的話太多。備課時應再好好斟酌每一個問題的問法。

感謝教研員趙老師的細心指導,讓我們收穫頗豐,知道了數學教學應該做到“重點落實,難點有層次”。今後我會努力改正出現的問題,悉心鑽研,使自己的數學教學不斷進步。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直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角一課的基礎上的。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及練習來看,學生在用手上的`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和畫直角還存在一些問題:

1、找不到直角。其實,這也是學生會不會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和用三角尺來畫直角最主要的原因。雖然在課上和老師一起認識了三角尺上的直角,也用手摸了,眼睛好好看了,可是,就是有這麼幾個學生,找不到直角,或是一會找到了,換個方向,在應用的時候又找不到了。

2、畫角的方法還要練習。因為畫直角是需要三角尺的配合,我怎麼看就是有一些學生兩個手配合不好,一是有些孩子一個手按不住尺,一移動,線就畫彎了;二是直角的頂點畫起來不是尖尖的;三是一條邊畫好了,沒有把邊和尺對齊了再畫另一條,就根據自己的感覺畫出另一條邊,畫法是錯誤的。課上,自己已儘量把節奏放慢,給別生充分的時間,但還有些學生看來還是需要一些時間,要手把手教過才行了。

3、在畫了直角後,我又要求學生畫了比直角大和直角小的角,結果也不是很理想。雖然他們通過了上一節課的學習知道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但一小部分孩子都還是把角的邊畫得長長的,但其實還是直角。把他們畫的角和三角板對好,放在投影儀上再讓他們看看,讓孩子再一次感受到畫好了角自己驗證的方法。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好多不足之處。自己覺得最有進步的地方就是時間的安排問題上,一節課講完了習題,以前總是講不完自己準備的內容。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對本節的一個環節——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設計的不合理,通過修改,最後把重要的東西丟掉了。以後還需要注意,有的教學內容不能為了節省時間就捨去。

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下:

1、在導入時,説發現什麼平面圖形之前還是要加入讓學生們説一説看到了什麼東西這一環節,目的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2、折角之前需要有一個做活動角的.過程,而且要求邊長長度一樣。然後讓同桌進行小組合作:變大變小、一樣大等。接下來可以加入折角。這樣目的很明確,讓學生真正明白角的大小是與什麼有關的。

3、為了體現合作探究,不能怕時間不夠,而放棄學生自己先嚐試畫角的過程。

4、學習卡用途不大,以後書上的習題直接在書上做,還有畫角可以在練習本上做。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過程中,自我感覺教學的還可以,誰知道,在課堂作業本上,格子圖中學生花直角,錯誤一塌糊塗!

錯誤一是:畫的根本不是直角(這是最嚴重的錯誤,可能孩子連三角板上的直角都沒找到,隨便用一個角比着來畫的)。

錯誤二:畫得不夠標準,比直角大一點或小一點,或兩條邊沒畫直(這種應該是找得到三角板上的直角了,但用直角比着畫時,把三角板放歪了,還有的三角板已經舊了,角已經磨損了,整個成圓弧形了)。

錯誤三:沒寫頂點、邊的名稱,或沒畫直角的標記。(這種直角是畫對了,但應該更完整就好了)

這些充分反應學生在空間圖形學習一些問題,首先,對生活中的直觀物體的依賴性強。表現在比較容易理解直觀的幾何圖形,尤其是低年級的兒童,他們往往對於一些較為抽象的圖形,要形成理解還比較困難。例如,兒童對長方形或正方形等圖形性質的理解就比對圓性質的理解較容易,因為前者相對來説更為直觀。或者,對“三角形”的性質理解可能就會比對“角”性質的認識更容易些,因為“閉合的區域”往往比“開放的區域”更為直觀。在教學中,採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手的觸摸來體驗角,他們的形成的感覺整個面來感受角,對於直角的認識更是如此!學習中,尤其是在最初的幾何學習中,常常將圖形的直觀原形與圖形形狀的`名稱聯繫起來觀察,忽視圖形的所有組成部分的特徵。

其次,常常用生活經驗來思考和描述性質或概念。低年級的兒童對自己觀察到的圖形的直觀特徵,往往是用日常經驗的語言來描述的,例如,對於“三角形”的描述,會更多地借用日常經驗中的“三角”,因此,常常會説“是尖尖的那樣”,會用這種描述來作為圖形的識別圖式。雖然這種日常經驗有助於兒童逐步建立空間觀念和發展空間思維,但在思考和辨識中也常常容易被直觀圖形的表象所誤導。即便教學中運用了較為精確的語言描述,並試圖讓些低年級的兒童來學會這些描述,但實際上貯存於兒童頭腦中的那些圖形特徵(陳述性知識),可能還會更多的依賴日常生活中更直觀的經驗的支持。

在認識中的出現圖形存在的偏差,導致在繪畫直角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需要學生能夠把直角的認識更加清楚才能畫出一個正確的直角,只是自我感覺這個過程好像不是一天,一節課上全部解決的!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角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可是讓學生説明白什麼是角,就不夠容易。所以教學中我的設計主要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重要理念。

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角。聯繫實際,讓學生觀察、收集生活中有關角的信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過程中,我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了讓學生收集有關角的信息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角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生在觀察教材主題圖,找出呈現在各種圖形中的角,然後放飛學生的思維,在班上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角,通過三次找角的過程,學生對角的圖形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同時深深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不可分。

二、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基本特徵,重視實際操作,讓學生經歷角的涵義的形成過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雖然簡單,但是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易,因此在教學中我實際了數一數、找一找、摸一摸、認一認、擺一擺等時間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建立角的表象。通過“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的小兒歌,既讓學生對角的特徵有深刻的認識,同時增加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角有了清晰的認識。

三、引導學生在親自活動中,探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隻和角的兩邊開叉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雖然孩子的語言表達不是很準確,但是其中的意思學生已經知道了。

四、本節課中的.不足。數學課堂的節奏比較快,學生的思維也是比較敏捷的,在備課時我覺得,對學生已經出現的問題已經預設的比較全面,可是當學生回答的問題後,我還是覺得有些應接不暇,直接影響的就是教學智慧的發揮。由此感受,紮實備課不僅要對教學內容詳盡,同時也要對所教的學生有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因勢利導。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4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環節:一是通過觀察活動,初步感知角的特徵;二是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三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通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課有待改進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鐘錶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可以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徵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説説為什麼圓形不是角,可以幫助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説説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裏,然後鬆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判斷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必須是直直的。在動手操作環節中,學生領悟的不夠,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後來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還是讓孩子感悟太少,應該把這個環節吃透,再後面進行的話就很順利了。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5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易,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找角——説角——比劃角——創作角——畫角”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的活動起來。

這節課的難點就在於讓學生建立起角的空間觀念來。學生已有的對角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事實上學生所認識的.只是角的頂點,卻不知角還有兩條邊。要使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觀念來,我認為首先要打破學生的錯誤觀念,有破才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學生指給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時,我順勢利導把那點印在黑板上。學生看到那一點才意識到,其實他們剛才指的不是角,只是一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觀念來。

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角時,我讓學生先閉上眼睛想物體上的角的樣子,然後讓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樣子畫出來,通過讓學生想角,在腦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時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在學生形成正確表象後,我讓學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使學生經歷“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備課中對學生備得不夠,在讓學生摸角的兩條邊時,我問她感覺怎樣,她回答感覺很舒服,癢癢的。他的回答讓我當時無所適從,但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而是接着問她,為什麼會感覺很舒服?他回答因為它很平、很直。還有在學生動手操作中指導得還不夠細緻和到位。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和加強的。

總的來説,本節課是達到了最後的教學目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提醒自己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