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12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在教學中我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我先告訴學生我手裏有一張卡片,上面畫着一個圖形,圖形的樣子怪怪的,它有三條邊,三個角……讓學生根據我所形容的猜出我手中的圖形是“三角形”,同樣還有正方形、長方形、圓,這樣的設計我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對所學的圖形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而在教學《猜數遊戲》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數學做好了鋪墊。

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可以説有很大一部分都適合用這種教學方法,因為有些知識非常的'零碎,不容易教師把握,可一旦老師將課堂引進成“猜”這樣的情景,那麼知識就會顯得很有吸引力、很有魅力,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使得數學課堂在很快的時間內,受到授課老師的控制和把握,以便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2

一、尊重學生新課程標準最大的特點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上好一堂數學課的立足點應是尊重、關心、理解、信任學生,努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給學生樂趣無限的“數學環境”,同時尊重學生應是建立在如何讓學生在數學上有所發展基礎上的。現在比較流行“賞識”教育,不論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怎樣,老師一律以“輕柔細語”正面語言來評價他,甚至有過這樣的報道:學生解錯了題目,老師不應打錯號,理由是應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刺激學生。同時還應表揚他,認為他有上台解題的勇氣。殊不知這樣“尊重學生”恰恰是不尊重學生,現實生活有明媚陽光,也有狂風暴雨,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適當的“挫折教育”恰恰是今後社會激烈競爭所必需的。

二、尊重知識數學教學首要任務是傳授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沒有知識的教學就是有最華麗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都是空洞而盲目的。現在一些課堂上流行小組合作、生生交流。課堂上説話聲、説笑聲、多媒體音樂聲,甚至是不要紀律的走動聲,越熱鬧越好。殊不知數學課是一門嚴肅的科學課,不是情感交流課,更不是遊戲課、活動課。數學課堂應是以是否落實系統的數學知識,是否培養學生數學修養為唯一目標的。一堂成功的數學課應該讓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充分領略到數學固有的挑戰性。

三、尊重規律尊重規律,我們首先應尊重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規律。數學知識本身就是隨着社會、科技的進步而發展的,一般不具有跳躍性。我們對教材的處理、課堂教學的'設計也應如此。其次,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數學學習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規律基礎上的,如果學生的心理規律沒有發展到某個程度,就不要拔苗助長。任何事物總是按照其客觀規律發展的,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急功近利。

四、尊重自己教師是教材的使用者、開發者,是教學工作的實施者、探索者和創造者。長期教學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應自然昇華形成別具一格、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教學風格。教學個性應該是每位教師的終身追求,是教學的高境界,不要輕易受一些“時尚理論”的左右,應有自己明辨是非、虛心吸取的能力。很難想象,沒有個性魅力的教師能培養出富有個性創造力的學生。新課程標準與理念具有科學性、先進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有待於進一步檢驗的一面,舊教材、原有教育理念也有其值得發揚光大的一面。“法有可採何論東西,理所當明何分新舊”。課堂教學應尊重我們教師自己的判斷,從而進行明確與正確的分析與實施。數學教學藝術應當在課堂實踐中逐步完善與發展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課程標準與理念也是如此。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3

[摘要]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朋友,還要與學生共同建立發言,討論,爭辯的新規則,養成尊重,理解他人,善於傾聽,接納他人意見的習慣,使課堂教學高效,有序地開展。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反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表現為以教為中心,以教案為本,學圍繞着教,就是你講我聽,你問我答,課堂氣氛較沉悶。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地學習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更重要是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生活動的興奮點,按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歡聽的,喜歡看的實情,實物,實事入手,採用講故事,做遊戲,模擬場景,比賽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自主探索的慾望,發現問題,自主學習。如教學12—9,由具體情景引入後,先讓學生想,想不出來,就拿出學具來擺,擺明白之後再互相交流,在比較,吸收的基礎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學會計算方法。在練習的初始階段,也要強調多擺,多圈,多説,以表象來支持學生的思維。這樣讓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伴隨學生自身的情感成為他們自主學習的需要。數學是充滿樂趣的“學問”,在情境中學數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去學數學,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

二、創設情景,營造與人合作的`學習氛圍。

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學會共同學習、生活,培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合作精神是教學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的一環。在一年級課堂教學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營造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單一的交流形式,變“雙向交流”為“多向交流”,使學生感到自由,輕鬆,學生成為交流的主體。

教學片段:得數是10的加法

師:同學們想不想分蘋果比賽?

教師提要求:

A、每4個人一組(每組一捆“小棒”)同學之間要合作,一個同學負責分,兩個同學分別説怎樣分兩堆,一個負責記錄。

B、把10個蘋果分成兩堆,有幾種方法?

師:請同學們按小組彙報的情況。

52431

58679

師:我們把10個蘋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麼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了什麼算式?

請同學們在小組裏説一説。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可以自己發表見解,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其他的同學,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如:上述學生在小組討論時,有的學生説我想到了:9+1=10,10—9=1。馬上有學生補充説:還有1+9=10,10—1=9;接着學生七嘴八舌地説想到:8+2=10,2+8=10。老師接着問通過這些算式,你還想到什麼算式?學生説:想到10+0=10,又有學生説,想到10—10=0,還有0+10=10。這種合作學習,增加了信息交流量,豐富了自己的見解。被同伴認可,一次認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學生產生自信,學生獲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體驗。這種良好的情感體驗的不斷實現,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內在學習動力。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問題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發揮的前提,根據一年級學生正處於學習啟蒙階段的特點,我在教學時有意識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情境中去發現問題。

教學片段:操場上(一)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玩嗎?你最喜歡什麼運動?

生:我喜歡羽毛球;我喜歡體操;我喜歡跑步;我喜歡足球。

師:同學們的興趣愛好真廣泛,現在我們到操場上去看一看,這些同學在幹什麼?

(出示場景圖,並揭示課題:“操場上”)

師:根據這幅圖,你想提出什麼問題?

生:A男生有()人;B女生有()人;C一共有()人;D男生比女生多()人;E女生比男生少()人;F是女生多還是男生多?G帶帽子比不帶帽子的少()人……

沒有牛頓對落地蘋果觀察和發現,如何產生“萬有引力”定律,沒有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的體驗和發現,也不會有對浮力的認識。這些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提出他們想提的問題,提出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同時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

四、以人的發展為本,給學生留下學習與探索的時空

陽光雨露禾苗壯。就像生命離不開水,離不開陽光和空氣,學生的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留足思維的時空,讓學生自由的發展,想象就能張開翅膀,在學習的藍天翱翔。課堂教學不該由教師主宰,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背景材料,構建解決問題的模型,如教學片段:操場上(二)

師:大家提出了這麼多問題,你們會解答嗎?你是怎樣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組裏跟同學説一説。

師:一共有()人,這個問題,哪個小組來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把你們的想法告訴大家。

生:我們這組是把男生的人數和女生的人數加起來的8+2=10。

師:男生比女生多()人,這個問題哪個小組來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能把你們的想法説給全班同學聽嗎?

生:我們是一個男生對一個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從圖中這兩個男生和這兩個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個男生。

生:我們是算出來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們是比出來的,8比2多6個。

生:女生人數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對知識而言,把學習和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同學,教師成為交流學習的親密夥伴,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小組合作,簡單數據調查和遊戲活動等多種形式,自主地積累知識,獲得信息,解決問題,培養能力。

課堂教學改革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這是相當可喜的。但是,認真審視一下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有一些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1、學習方式提倡“探究式”,還要不要“接受式”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選擇應用,要受到教學內容,學生水平,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並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探究式”適合智力好,主動性強的學生,而學生的智力發展,知識水平不平衡是客觀現實,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會嚴重脱離一些學生的實際,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學生個性不同,所以,“探究”也好,“接受”也罷,適合學生個體特點的學習方式才是有效的。如果我們教師不顧實際,對於明明是簡單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學生沒有能力探究的的那些知識,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時髦”,那可能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2、教學注重“過程”,還要不要“結果”

教學“重過程”也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隨之而來,又一種聲音似乎越來越流行,認為知識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我們應當做的是改變過去輕“過程”甚至無“過程”的現象,不僅使學生“孤零零地掌握,記憶,再現”知識,而且是學生弄清知識發生過程的“來龍去脈”,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批判”知識。“結果”與“過程”並非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統一的關係。

3、追求“民主”,“開放”,還要不要“次序”、“規則”

民主教學氛圍的創設,是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精神的前提,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的平等相處,有利於為學生創造一種心理放鬆,敢於質疑的空間,是學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長的自由與快樂。但是,追求民主,開放,許多教師又走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但是學生一旦興奮起來,爭着發言,幾乎吵做一團,不少學生為了湊熱鬧,只顧自我表現,根本不管他人意見。這時,教師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壓制這樣熱烈的氣氛,甚至會戴上教學不民主,違背新課程的精神帽子;如果聽之任之,不予阻止,教室裏就會亂成“一鍋粥”,次序混亂,效率低下,有時根本不能完成教學任務。

我認為,教學的民主,開放是以課堂次序、規則為基礎的,是離不開課堂管理的。沒有有效的課堂管理,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要在民主,開放與次序,規則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我們不僅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朋友,還要與學生共同建立發言,討論,爭辯的新規則,養成尊重,理解他人,善於傾聽,接納他人意見的習慣,使課堂教學高效,有序地開展。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

2、《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麼》

3、《雲南教育》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4

原來上好一堂真的好不容易!這需要經過精心的備課,要把每個環節學生會出現什麼要的反應都要考慮周到;還要準備各種教具學具,特別是新課程,老師需要準備的東西特別的多。今天將我的教學設計與大家共同探討,教學設計是這樣的:最喜歡的水果統計

(一)、教學目標

1、藉助有趣、真實的情境,激發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發展初步的統計意識。

2、初步體驗數據的整理過程,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

(二)教學重點:象形統計圖的如何形成。難點:能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師:小朋友們大家好!你們喜歡笑臉嗎?笑臉説了:只要小朋友們上課表現好的話(老師示意做端正),她就會跑到那個小組裏去哦!(適時先貼幾張笑臉給表現好的小組)。

二、情境導入

1、師:看來我們一(1)班的小朋友真的好棒哦!於是老師想給小朋友準備一些水果做為見面禮,你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呢?

生:我最喜歡蘋果、我最喜歡吃西瓜。……

2、師: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我們現在就一起大聲的説“我最喜歡……”給所有的同學聽。(這需在學生積極性很高的時候才使用)

生:説一説

三、做中學、學中得(此環節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1、學會如何去貼這個統計圖,為接下來的練習做鋪墊。2、認識象形統計圖、統計表,學會如何正確的填統計表)。

1、師:老師也到水果店裏去調查了一下,發現在這個季節裏蘋果、梨、橘子、香蕉這四樣水果又便宜又好吃,所以老師買了這四種(出示水果圖)。

師:在這四種裏面你又最喜歡哪種呢?

生:蘋果、……

2、師:老師已經悄悄地把水果們請進了我們的教室,請組長拿出1號信封,將水果倒出來,每個小朋友選一種你最最喜歡的水果拿在手上,選好後可別在隨便的換了哦,不然她會傷心的哦!

生:選好自己的水果圖片

3、師:請舉起你喜歡的水果,讓其他的老師和小朋友看看!

生:舉一舉

4、師:你們這樣老師根本不知道喜歡每樣的有哪多少人。誰能幫老師想想辦法呢?

生:議一議

生:把喜歡吃蘋果的排成一隊,把喜歡吃橘子的排成一隊……

5、(1)師:這位小朋友的辦法真不錯,那我們就按照他的辦法來試一試。在排隊之前老師還要選幾位水果媽媽(爸爸),誰願意呢?他做我們的梨爸爸(蘋果媽媽、橘子媽媽、香蕉爸爸。)給四位小朋友戴上頭飾。(並站在四個位置。)“請你們和我們的老師、小朋友打個招呼”

(2)現在請我們的蘋果寶寶們到你們的蘋果媽媽那排好隊(各種水果依次進行)

(3)整理隊伍

6、師:小朋友動作可真快,這麼快就幫老師解決了一個難題,可現在老師又遇到難題了,想請我們小朋友幫忙。老師想把你們的隊伍搬到黑板上來,讓後面的老師看的更加清楚,怎麼辦好呢?

生:説一説,師適時點撥:剛才大家手中的

水果寶寶悄悄的告訴我,讓他們來代表我們的小朋友,只要把他們像我們一樣,在黑板上排好隊就可以了!那我們就幫他們排一排吧!

師:每個小朋友先將寶寶後面的膠布撕開,然後我們一個家族一個家族的貼,先請蘋果家族,其他幾個家族幫忙數,他們貼一個我們數一個。貼好了之後就安靜的回到你的位置坐好,那樣我們的笑臉才會喜歡你哦!

生依次貼,其他小朋友數。(師:貼的時候要從下往上的貼,還要把隊伍排齊了。)

8、師:在全班小朋友的共同努力幫助下,我們就完成了這幅圖。根據這幅圖我們一起來填一填這個表格。(師生共同填)

9、這個表我們給他取名——統計表。看圖或是表格你能發現什麼嗎?

生看圖説一説。(喜歡吃什麼的最多,一樣多,最少等。)

四、做中得,得中悟(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鞏固前面的內容,及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1.師:老師不僅給大家帶了美味可口的水果,還準備了好多五顏六色的花朵來裝扮我們一(1)班教室。

2.師:(實物投影出示一堆的花朵),可是我不知道每種顏色的都有多少,還要我們班的小朋友統計一下,那樣我們就可以更好的裝扮教室了!

3、生説一説如何統計,師示範統計的過程

(1)首先我們要將每種顏色的花分一分

(2)數一數每種顏色個有幾個

(3)然後將花朵像我們的貼水果寶寶一樣貼到我們的統計圖上。

(4)最後填一填統計表

(5)發現數學問題

4、佈置任務要求

(1).組長將2號信封裏的花朵拿出。大家一起把每種顏色分一分,數一數

(2).小朋友有順序的將花朵後面的膠布撕掉,組長負責把圖片貼到統計圖上。

(3).大家談論無何將統計表完成,由記錄員填寫,並討論你組所發現的數學問題

(4).組長要把組裏的發現的數學問題告訴給所有的老師和小朋友

5、生活動,教師幫助有困難的小組

6、組長彙報、説一説自己組裏的花朵情況及數學問題等。

五、拓展應用,迴歸生活(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要解決難點如何提數學問題)。

1、師:我們班的小朋友既聰明又可愛,都是愛學習的'好寶寶。看!小朋友們為自己組爭得了那麼多的笑臉。其實這也是一個簡單統計圖,一個統計每個小組笑臉章多少的統計圖。

2、師:在這個統計圖上你發現了什麼?你能提出數學問題來考考大家嗎?

生思考提出數學問題

六、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了統計,你有什麼新的收穫嗎?

教學反思:

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有這麼幾個方面做得還好的:如整堂課中我使用了笑臉來作為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或是維持紀律的一種有效的手段,特別針對一年級的小朋友。在這堂課上她為我上課幫了一個很大的忙。我所設計的情境都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活動,富有童真童趣。40分鐘下來學生並沒感覺到累,而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活動中學到了。

做得不夠的有很多,如:這雖然是一堂新課程的課,但也不能忘了最根本的理論。在這堂課上我對什麼叫統計,什麼是統計圖、統計表,我沒有做到很好的指點,他們真的能區別這是統計圖、統計表了嗎?這些關鍵的數學概念性的東西還是需要老師點到的!在如何引導提數學問題方面,一直都是我的弱點,怎樣很好的去引導呢?如:學生知道了喜歡吃蘋果的比喜歡吃香蕉的多5個人!老師把5人遮住,問:這個5人不知道的時候,怎樣問呢?我想還好需要多讓學生去説,儘量的提。老師在做一些總結。多説、多想對學生都是有幫助的。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去研究的!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5

左右,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的,所以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讓孩子能準確的用左右來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是教學的重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是教學的難點。

我在情境創設中,用讀成語的形式導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後讓學生體驗左右,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其實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單是教師口頭講述,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地困難。因此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先通過活動讓學生感悟左右,比如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説一説文具擺放的位置,自己動手擺一擺等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使之獲得切身的體會和理解。

左右的相對性是學生容易困惑的地方,是本課教學難點,運用設疑的方法讓學生判斷老師舉的是不是右手,引起學生注意,引發思考,讓學生舉起右手與老師對照,促使學生去體驗感悟;最後教師轉身驗證讓學生明白:面對面站着,因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比如,就在這時我播放了一段用自班學生上下樓梯的視頻,問“他們這樣走是靠右側走的嗎?“讓孩子們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在本課的.最後更是一個精彩的環節,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更加鞏固和理解左右。

這節課還有許多欠缺的地方,講到相對性的時候,有的孩子對那段小視頻深表懷疑,有的孩子説他們不是靠右邊走的,我應該讓有疑惑的同學去演一演,親自在過道里走一走,不應該讓其他的同學再去演一遍;找寶藏環節,由於自己的疏漏,説錯的了寶藏的位置,還應該點到哪位同學就讓哪位同學站起來,這些都是我應該在以後課堂上應該多加註意的。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6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鬆鬆,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並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彙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裏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聽課活動和觀摩教學中並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為好課。眾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筆者以為,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葉瀾教授説過:“課堂教學應被看做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引自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在數學課上,學生們除了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能,還帶着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併投入課堂;學生們除了與教師交往外還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交往;學生們除了認知、情意方面的發展,還包含羣體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7

《9加幾》是國小一年級數學第七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本節課通過創設“熱鬧的運動會場”這一情境,讓學生學會“9加幾”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並初步認識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上課開始時,我出示了主題圖,讓學生説説圖意,再根據圖意列式,學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讓學生“你是怎麼想的?”

生1:我把9把放在心裏,往後數了4個,就是13。

生2:我是看出來的',幼兒園的時候我就會了。

生3:我用手指算出來的,10個手指不夠算,我再拿出3根鉛筆一齊算。

生4:擺小棒,先擺9個,再擺4個,一共是13個。

生5:把9分成5和4,把4分成2和2,5+2=7,4+2=6,7+6=13。

生6:我會算9+5=14,所經9+4=13。

學生説出了6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但沒有一種是教材上要求的“湊十法”,正當我對要不要引導出“湊十法”感到舉棋不定時,兩個學生説出來了,確實讓我心頭一震,欣喜萬分。

生7: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生8:把9分成4和5,5+5=10,10+4=14

面對如此聰明,肯動腦筋的學生,我深感學生的潛力不可估量。

教後記:算法多樣化是課堂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並不是指讓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學生有着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角度“湊十法”並不是對每個學生來説都是絕對的好方法,所以,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學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簡便的,有時導致速度很慢,面對多而雜的計算方法,學困生還可能會看得眼花潦亂,不知所以,導致一種方法也沒掌握好,所以,我個人認為教師適時地強調“湊十法”的好處還是有必要的。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8

“左右”這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中的一個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前後、上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節課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活動,讓學生認識左右的位置與順序,體會左右的相對性。使學生能夠聯繫生活中的實際情境,描述物體的左右位置關係,並結合擺一擺、做一做等活動,體會左右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生能用“左右”來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和對本節課的理解,説説我設計這節課的一些思路:

首先,設計本節時遵循了一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以遊戲貫穿整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建構新知。

其次,在認識“左右”時,為了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物體的左右位置,我將切入點放在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習慣上,從讓學生説一説左手、右手可以幹什麼,到找一找身上還有哪些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並與好朋友做遊戲,通過玩中學,玩中悟,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習慣動作,與左右的認識結合起來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再次,我還安排了各種形式的遊戲活動,比如:擺一擺、説一説;做一做、玩一玩等,通過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玩中學,在樂中悟。目的是讓學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下,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遊戲中。

另外,在教學“左右”前,學生對左右已經有了初步感受,但對其相對性、可變性缺乏清晰的認識。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了三個活動:老師和學生面對面、同桌面對面、上下樓梯。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明白:面對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讓學生握手和實踐活動走樓梯,幫助了學生進一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訓練學生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方教學的難點。

“左右”這一課,應當是一節非常活潑、生動有趣的課,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自身的一些因素(比如:水平、性格、年齡等)的影響,往往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敬請各位聽課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9

一年級的孩子們在幼兒園已經有了一些關於6、7的生活經驗,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而且一年級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目標,在這節課上我引導學生從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使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和概括,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信心和意志力等方面均得到發展,從而促進可持續性學習

本節課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新課標中提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堂上處處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留給了學生許多自由活動、創造數學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由的“創造數學中”得到發展。如:上課開始由學生熟悉的事情、喜歡的畫面入手,讓學生充分説説發現的數學信息,對於學生來説,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識,尤其是尚未學習的'知識,對他們來説是激動人心的,他是在享受,享受學習帶來的驕傲。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安排學生同桌合作動手分圓片、觀察、總結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這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紮實。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繫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如:6、7的認識就是由一個生活情境引出來的,然後讓孩子們找一找身邊有哪些東西的數量可以用6、7表示,就是在訓練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同時還使數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

數學的根源是常識,為了真正的數學及其進步,普通的常識必須要系統化和組織化。6、7的認識這一內容在課堂裏是第一次接觸,但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會認6、7,即已成為普通的常識。這節課我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引導學生認一認、寫一寫、讀一讀、動一動等,將普通的常識總結為數學化的規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操作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養。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0

“9加幾的進位加法”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

第一次教學

反思:第一次在教學9加幾這堂課時,由於事先準備地比較匆忙,所以在許多教學的處理上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首先,在重點和難點上,沒有把握到位。在處理飲料問題時,沒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湊十法”的優越性,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感受這種方法的優點,讓學生在逐漸的練習、感受中體會這種方法。而我似乎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主體,想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不是讓學生自主地感知方法的優點。同時在教學中學生操作擺小棒的部分也沒能掌握好,沒有給學生明確的要求,以至於這部分沒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學生不知道該怎麼做,自然不會達到教學要求。以後在課堂中應以學生為主,教師應該起好引導的作用,讓整個課堂的教學氣氛變得更加活躍、融洽。

第二次教學

反思:在這次教學過程中,我把課堂的主動權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中去思考計算方法,領悟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我只是起到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我在教學中允許並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保護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計算方法。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充分讓學生們體會到“湊十”的優越性。激發了學生不斷自主創新意識,學生在相互影響和激勵下,一次又一次地想出了“9加幾”的計算方法,他們體會了學數學的樂趣。

但在操作擺小棒過程中,引導還是不夠,有些操之過急,學生們有些忙亂,以至於學生在交流過程時有些描述不清,影響到學生們對“湊十法”理解。

第三次教學

反思:經過前兩次的教學,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再加上領導和同事的幫助,我再一次修改了教學設計。在這次教學中,我根據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多説多練,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堂課,學生們通過擺一擺、移一移,説一説等數學活動,掌握 “湊十法”的計算方法,體驗“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註意課堂的把握,使每一個環節處理得更加到位。同時,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1

1、認識平面圖形的內容編排在《認識立體圖形》之後,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問學生“説説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情境,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更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有用,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2、本節課是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來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畫”面、“説”面幾個環節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的感性認識,體會“面”由“體”的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在畫一畫這一環節上,學生通過合作操作,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也得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並且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於合作與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組成員應該互幫互讓。因為在老師讓他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立體圖形的時候,學生們並沒有因為沒拿到最心儀的'物體而有微詞,也是高高興興地拿起其他物體與同組小朋友進行交流,有個別學生與別的同學商量着互換手中的物體。

3、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直接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有幾個小孩把位置貼錯了,給其他小孩多了一個重新分類的機會,這樣的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學生在“摸一摸”的活動中對面的感知不夠,我的引導也不夠到位,如學生説出有的面是有點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沒有及時指出這是材料的質地問題,而是直接把話題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來。這樣對平面圖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點不夠。

2、在設計“面”由“體”得時我沒有為學生準備這麼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沒有引導學生説出得到平面圖形的多種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體圖形的一個面、用鉛筆沿着立體圖形的邊描等,大部分學生直接用鉛筆沿着物體的面的輪廓畫。這樣的結果體現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來説是打了折扣。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2

填未知數這一內容,是在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這一節的,在這一節裏,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是重點,而填未知加數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為學生已初步建立10以內數的數感,對10以內數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並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填未知加數這一內容,從知識的邏輯順序來説,與10以內的減法一樣,屬於同等難度的;但是,從學生的認知發展來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對於一年級剛入學不久的小朋友來説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這一內容的學習,既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同時又可以為今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做準備。

課前我先安排了猜一猜的環節。猜一猜,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滲透了填未知數的有關知識。填未知加數是所在章節的難點知識,因此,我設計由抽象到具體,由對口令到數的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從舊知到新知、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讓學生以此為生長點,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

圓珠筆圖的教學,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大膽嘗試。教學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使學生在討論中動口、動腦,形成多向信息交換與評價,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想自己説,又通過語言表達,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直觀圖和老師富有啟發性的提問,讓學生理解算式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以及在“7+()= 10”中的括號裏該填幾;最後在學生積累了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脱離實物在括號裏填數。這樣設計,把直觀感知同問題啟發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主動構建知識,不但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而且又能啟發他們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體現了教學過程的漸進原則。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學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樣化。如圓珠筆圖和小旗子圖就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對這一內容的編排,教材上採用了兩種方式,一是用實物圖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表現為“A+( )=B”的呈現形式,這容易使學生得到不完全的認識。所以我在教學的練習題中又增加了( )+A=B的形式。這樣,將有助於學生對填未知數這一學習內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對加法交換律的知識也作恰當的滲透,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悟。

教學中教師通過直觀圖和老師富有啟發性的提問,讓學生得出在“7+()=10”中的括號裏該填幾;接着再通過問題提示讓學生增畫小旗,並在“6+()=8”中的括號裏填上適當的數;最後在學生積累了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脱離實物在括號裏填數。這樣設計,把直觀感知同問題啟發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主動構建知識,不但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而且又能啟發他們的思維。

在填這個未知數時,學生思考了多種理解,無論是利用分解、組成還是減法計算的方法,但最後都能得出相同的答案。他們的算法雖各不相同,但其多樣化的算法正反應了新《課標》中提到的“算法多樣化”。在新《課標》中提倡並鼓勵學生多樣化計算,這樣有利於“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並矯正過去算法的“一統化”。

另外,本節課還有意識地教給學生如何去檢查答案是否正確的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3

《上下》的教學難度不大,學生們比較瞭解上下關係,教材為了説明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在一組畫面內安排了三個物體或三個以上物體。為了不讓學生無序觀察,一般都先從兩個物體入手,研究和學習每兩個物體間的上、下關係,教材藉助圖畫和樓層的上下關係,非常淺顯、生動地表達了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並且設計了開放式問題供學生大膽想象、探索,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我本節課的教學中,最困惑的問題就是在完成59頁第3題那道開放題的時候,全班的局面有些失控。對於這類的`開放題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究竟類似這樣的題目我們是放在課堂上完成呢?還是放在課下解決?我一直在矛盾。放在課堂上吧,剪剪帖帖,吵吵鬧鬧,又浪費了很多時間。可不放在課堂上吧,學生們很喜歡,他們很少遇到這樣動手性的題,興趣都非常高。

另外,我覺得關鍵還是要加強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翻書時要怎麼翻?聽課時書要怎麼放?如何在別人回答問題時學會傾聽?如何與同伴合作?等等。反之,再精巧的設計,如果學生不會聽講,不會翻書,不會舉手,都是無法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4

《認識鐘錶》這一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會看整時和大約幾時。通過這節的教學,我想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在鐘錶的滴答聲中猜謎語。接着分步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通過鐘面模型讓學生,並結合多媒體課件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説説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彙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後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其次,在整時的練習中,最後放了一道大約幾時的鐘面,目的是: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2、教學大約幾時。這個教學設計,很多學生一口説出“7時”,通過再次觀察,發現是7時還沒有到,應該讀作“大約7時”,同時出示7時過一點的鐘面,讓學生明白“7時不到一點或者7時過一點,都可以説成是大約7時”。在大約幾時的練習中,穿插了一個9時的鐘面,看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時和大約幾時,同時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仔細觀察能力。

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習。所以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鐘面的學具,在他們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以後,讓他們動手撥撥時間,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形象直觀地理解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區別。

最後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針的環節,雖然我給學生做了師範,但是在動手操作時,有些學生短短的分針畫得不是很明顯,所以要適時提醒短的是時針,長的是分針。同時我故意將畫錯的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不同時刻時針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時間。

在新課程改革的旗幟下,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一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5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於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本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並瞭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1.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

我個人認為本課的重點就應該是讓學生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並能夠會在具體的情境中能夠靈活應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付錢、找錢、換錢能實際問題。而這些本領的獲得更多的需要學生自己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

所以在上課時,我採取了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來認識人民幣。因為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學生並非是一張白紙,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是先讓學生自己來説一説對人民幣有哪些認識。通過交流了解到其實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有的甚至已經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礎上我就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來介紹自己認識的人民幣,而課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幣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了,我就讓學生看了一下,瞭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讓學生來介紹市面上流通較多的版本。學生介紹的很好,不僅能説出看到人民幣上的數字和單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還能説出為了防偽上面還有水印,還可以怎樣來識別真幣和假幣等等。

學生在介紹的時候很積極主動,儘管他們介紹的內容有的甚至與本課無關,但是內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還不瞭解的,讓學生來唱主角,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也體現了教學相長。

2.可以發揮小組活動的優勢,解決問題。

做一做中有一個練習是給學生3種人民幣,問學生拿出5角,可以怎樣拿?這道題的方法不止一種,而學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換成5個1角和幾個2角,不明白題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這裏我就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然後再和同桌交流,最後到4人小組裏説一説,那樣效果會好一些的,讓學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讓學生養成一種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後,再和其他同學交流,可以比較自己的答案和別人不同的地方,獲得更多的方法,以開拓自己的思路。最後全班總結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對於這樣有一定難度的題目,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啟發,豐富了課堂活動的形式,也能起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不能怪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