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法律的尊嚴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27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法律的尊嚴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法律的尊嚴教學反思

本學期來,我不斷地探索“導學案”的編寫,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或教學設計。通過這個段時間自己的探索、國培學習以及聽公開課、與同仁交流等,不斷反思,要秉承《思想品德》課的理念,達成其課程目標,我深感還有許多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地方。現以九年級《<法律的尊嚴:與法同行>教學設計》(見國培作業)為例,談談我的思考,謹向各位老師請教。

學習“與法同行”主要是讓學生樹立基本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擬達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覺遵守國家制定的各項法律,以法律為準繩規範自己的行為;能夠用法律保護自己。”事實上,態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態度來源於人們基本的慾望、需求與信念,從認知過程來説也就是道德觀與價值觀,就行為過程來講其由從低到高產生可分為個體利益心理、羣體歸屬心理和榮譽心理三個層次。

當前,我國普法工作已經深入人心,人們法律意識已經覺醒,維權意識逐步增強,國中學生“情感”上對追求“公平、公正”較為敏鋭,實際生活中也能利用法律保護的合法權益行為。也正是受“情感”因素影響,國中學生的“態度”也只能是源於基本的需要的“個體利益心理”,從而決定這一階段的價值取向較為多地表現為“自我中心”、“堅持己見”類,“成人”意識較為濃厚,這樣導致國中學生較多表現出索取“權利”遠大於尊重“權利”,尤其是對“規範”的約束表現出極為不適應。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多從“以法律為準繩規範自己的行為”方面引導學生,學會“尊重法律”,學會“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學會“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

基於上述分析,我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將別人創作的一些內容發佈到自己的微博上”、“在微博上將身邊的人的一些信息也無意中公開了,比如他人的身高體重、手機號、家庭住址、個人感情史等”引起學生的探討,從而導入本節課的學習,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但是在學習中,我注意到討論教材“一分錢”案例以後,進入“體會正義和公平的重要性”的設計,有點思維不連續。事實上,曾有對“一元錢官司要不要打”引起爭論,這裏不妨讓學生通過“辯論”該內容,更容易深化學生“對法律的尊重”意識,同時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在處理“正確行使權利,正確履行義務”時,我通過案例,讓學生體會“權利與義務的關係”。該案例被稱為“不能拒絕的義務”,選取該案例的出發點在於現實社會中,子女對父母要求得過多,而對父母作為子女付出的太少,不僅是一次法律意識的教育,“贍養父母”是子女不能“拒絕的義務”;也是一次道德責任的教育,子女應該真正孝順父母,尤其是父母需要子女付出的時候,子女不能逃避自己應盡的責任。

通過案例,還應該進一步講清楚的是,“權利”不僅指“自己所擁有的各項權利”,還有“他人所具有的合法權益”;“行使權利”既指“維護自己的權利”,也是指“尊重他人的權利”。這就法律所強調的“公正”。因為“公正”特別反對只看重自己的權利,而忽視甚至蔑視他人權利的思想和行為。這一點恰好是國中學生“自我權利中心”的體現,需要加強引導。

“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部分,學生通過看書能夠把握主要知識點。可以通過有關“新聞媒體監督”視頻,讓學生更深入理解“監督”的必要性,從而理解“監督”既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在行使監督權時,強調“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否則違法。 在這次教學設計中,存在較多欠缺,如“板書設計”、“課堂練習設計”等還是缺項。通過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在以後教學中加以改進。尤其通過本次國培,慢慢去消化老師們所講解的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