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7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一些有關運算律的知識,對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課的教學環節和前面學習運算律的教學基本相似,所以學生也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經驗,所以乘法分配律的歸納和揭示還是比較順利的。我重點是結合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的認識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以及它與其他運算律的區別。特別是對幾個數字的觀察和比較以及等式兩邊的式子分別表示的意義等,通過這樣的引導,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含義的理解,為後面的簡便運算的學習奠定基礎。

相對於其他運算律的簡便運算,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學生在實際的運用方面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教學中我是分層進行教學的。首先安排的是最基本,學生直接根據乘法分配律就可以直接進行簡便運算。在這個環節,我主要是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運用,特別是逆向的運用。接着,在練習環節進行一定的拓展和變化,通過觀察、比較等方式,引導學生髮現算式間的聯繫,從而能夠靈活的運用運算律。在這個環節,我發現部分學生仍然是在逆向的運用上出現了一些問題。這可能也與學生的思維定勢有關係。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以幾何直觀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畫一畫,算一算等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共同經歷乘法分配的探究過程,藉助圖形探知、理解乘法分配律。

1、問題情境的創設需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試講過後與大家的感覺一樣,學生對設計草莓大棚的這個話題不是特別感興趣,接受工作室友們提出的寶貴意見後,想把情境創設改為設計學校的操場。由於學校裏孩子們數量每年都在增加,孩子們喜歡的小操場越來越擠,想要擴建這個長方形的小操場,怎麼辦呢?這個話題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應該比上一次設計的話題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2、教學的設計要尊重已有的知識經驗。

本節課設計一始,所需的計算方法與原來學過的計算長方形面積有關。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即使個別學生忘記也很容易喚醒。我鼓勵學生大膽去猜想,在計算之前先要在頭腦中勾勒出長方形的模樣,激發學生在畫圖中梳理題中的數學信息。接下來的三次探究過程,先是教師設定長方形增加的長,再次是學生自己設定長度,再到後來自己設定三個量,給學生充分的'想象和發揮空間,發揮學生主體的主動作用,即使學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難,有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環節也使學生之間有了互相學習和提高的過程。

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得出結論的過程中,有的同學用到了文字説明,也有同學是符號表示,還有的是字母表示,無論出現得出的哪種結論,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在學生展示彙報的過程中,雖然字母表示的方法更清晰,大家更喜歡,但課後覺得能用文字表述其實是更難的一件事,對這樣的孩子應該在課堂上再多給學生一些鼓勵與肯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他們學到的東西可能也會更多。

3、在具體操作中完成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演練。

孩子們自己填寫的數字各不相同,在不同的計算方法和有不同的計算結果中,使學生感受到大量在實例計算後,大膽地完成了由猜想到驗證的過程。猜想是科學發現的前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不能沒有猜想,否則,主體性探究活動便缺少了內在的動力,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成了失去目標的無意義操作。接下來的舉例就成了驗證猜想的必需,無論猜想的結論是“是”還是“非”,學生的思維一直是活躍着的,對學生都是有意義的。這個過程是教會學生學習與掌握探索方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學習品格的過程。

在研究的過程中,如何利用小組合作資源,把研究中遇到困難的,興趣保持不下去的同學的積極性再調動一下就更好了。

課堂學習的過程,一切以師生間,生生間建立的平等交流這個平台才得以順得完成,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師生成為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在上述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想象——猜想——舉例——驗證,在欣賞學生的“閃光”處給學生“點撥”。師生在課堂交流中才得以共同成長。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3

我對教材內容、學情進行了認真的分析之後,確定了教學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並能用字母表示;經歷共同探索的過程,培養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交流的能力;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通過學生自主研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以及講學練相結合,設計相應的練習題,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通過教研組全體老師的努力,我們設計了比較合理的前置性小研究。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前置性小研究”的探索研究,能會用兩種方法去解決同一問題,並且能講出自己的思路;能夠觀察出並説出兩道算式的特點,能夠觀察出兩道算式的結果是相同的;能夠按照算式的特點進行舉例;能夠自己説出規律,總結規律;能夠用求結果和乘法的意義去驗證這條規律的正確性、普遍性;能夠運用乘法分配律解決實際的問題,在做題的同時感受乘法分配律給計算帶來的方便。

當然,本節課的教育教學過程,也是有不足的地方。我認為:

1、教師在施教的過程中,經常性的打斷學生的發言。其實這是很不好的習慣。課下陳靖嫣對我説:“老師,你一打斷我,我就不知道怎麼説了。”我自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在“生本課堂”中教師,應該有這樣一種意識,那就是“等”的意識。等學生表達完他的所有想法之後,他們在遇到“瓶頸”的時候,老師可以經過有智慧的引導,幫助他們度過“難過”。可是我們很多時候,經常犯的錯誤是,學生只要一有點小問題,老師馬上就出馬,這樣是極不好的做法。像本次課中,我有好幾次打斷了陳靖嫣同學的彙報,也打斷了王孟陽同學的彙報,還有好幾次打斷了同學們的交流活動。

對於這種打斷可能在心裏帶着很僥倖的心理,認為我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完成某些教學任務,不能讓本節課“節外生枝”。可是,這種心理違背了“生本課堂”的基本教學理念。

2、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不能照顧到學生的想法。像:徐昊同學和李厚傑同學在課堂上,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可是我在施教的過程中,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可能對於本節課的教學,他們的想法,是在浪費時間。可是,我的這種做法,卻不能照顧到他們的後續發展。我覺得在處理這個事件的時候,我應該既不能讓本節課“跑偏”,也不能澆滅他們的“興趣之火”。這是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智慧的。

3、我覺得學生們的交流是不夠熱烈的。根本的原因是:學生們的研究不夠到位,不會提出自己的疑問,不能對自己的疑問進行探索研究。我覺得這都是老師在平時教學中,沒有給予足夠的指導的原因。

還有很多的問題,也許是我沒有意識到的。

結合本節課,關於生本課堂我有了很多的想法。

我認為真正的“生本課堂”是這樣的:

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等各個環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細節去體現。也是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教師和學生可以圍繞一個問題據理力爭,也可以在一節課中,實現多個知識點的“串聯”,也可能好幾節課我們突破不了一個知識點的講解。教師千萬要改變原先“計件工作”的模式,我們還原教育本來的色彩。它應該是自然的,富有詩情畫意的。我們身在其中,師生應該一起去營造一種氛圍,體會教育給我們帶來的幸和充實感。

我立志讓我的課堂,成為我們幸福的源泉。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4

《乘法分配律》是整個四年級運算定律中最最重要的一節。理解乘法分配律、並會很好運用他很重要!所以這節課重點就是在於讓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整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在環節設置以及細節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1、概念課親歷過程需精確、嚴密

本節課是一節概念課,旨在學生通過操作整理式子(多餘3)――觀察式子――猜測觀點――驗證觀點――總結定理,這樣一個過程。如果後面沒有反例,就證明存在這種成立的可能。而在整節課程中,學生沒有明確的用具體數字驗證它是成立的,所以推導出來的不具有説服力。可能會給學生一種不好的印象,猜想後就可以了,不需要驗證、或者不需要反證來驗證就可以了。所以概念怎麼推到出來這個很重要。

2、師生互動評判加強

學生無論是回答好的還是不好的,對的還是不對的,都需要老師帶有評判性的語言,這樣對於學生的積極性都可以提高。同樣的對於典型的問題可以進行當堂解答,這都是課堂生成的一個過程,需要重視學生在整個課程的反映這個很重要。

3、語言表達方面可以優化

在思維拓展的時候,本來應該是“如果給你一把剪刀,你可以拼嗎?用最少的次數去剪,使它拼成一個長方形,你會剪嗎?拼有什麼要求嗎?如果沒有相等的兩條邊,你可以創造嗎?”而在課堂上,表達的意思卻是:“如果給你一把剪刀,你可以拼嗎?拼有什麼要求,如果沒有,你可以創造嗎?”結果導致最終在小組活動中,學生隨意亂剪,並不理解活動的意義。數學講究的是嚴密性以及邏輯性,所以要求要明確一些,引導性的語言要貼切。整個語言組織,如:相等的兩條表而不是相同的兩條邊

4、注重細節

在整個過程中有同學列出38×(547—347)和(547—347)×38這兩個算式,它都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來講,但同時兩者也是有差異的.。課堂生成的東西需要注意,並且坐好預設。將38放到前面,可以避免出錯。這個小的知識點也是需要去讓學生通過對比來理解的這很重要。方便他們積累避免錯誤。

5、試教是一個課堂診斷的過程

在上整堂課前,已經去試教過3個班。雖然每個班情況都不一樣,但是試教就是跟孩子的磨合過程,試教過程中發現什麼問題,再去改正過來,調整好。如果每個班都出現這樣的問題,説明課程設置不合理。需要對教案進行修改。這也是為什麼需要試教。希望在試教過程中,能夠反思,自己發現問題所在。

總的來説,這個課從製作教案、試教、修改、正式教學過程中,感謝數學組尤其是師傅對我的指點以及磨鍊。試教讓我明白了課件調整的重要性,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讓我明白了數學語言是需要邏輯性,針對性以及嚴密性的。所以未來的路還很長,我還會再修改磨鍊的。要相信好課是不斷磨出來的!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5

乘法的分配律學生在本冊書中是接觸過的。譬如第42頁的應用題第7題,其中就滲透了乘法的分配律。在數學一課一練上也有過這種類似的形式。以前在講的時候是從乘法的意義上來幫助學生理解。

一、抓住重點。讓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在教學時,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驟進行教學的。可是在我引導學生把算式寫成等式的時候讓學生觀察左右兩邊算式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之後,學生就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在他們的印象中,聯繫就是根據乘法的意義來進行聯繫。根本沒有從數字上面去進行分析。可以説,侷限在原先的思維中,而沒有跳出來看。而讓學生寫出幾組算式後,觀察分析幾組等式左右兩邊的區別之後,學生也還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一規律。場面一時之間很冷,後來我只好直接讓學生用字母來表示,變化為這樣的形式之後,有很多的學生都能夠寫出來。

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時間我給了,小組也交流了,在小組交流時我已經發現我們班上的學生根本無法發現其中的規律,所以也根本無法用語言來進行表達。難道是坡度給得不夠嗎?還是平時的教學中出現了問題。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二、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他們的主觀感受。

在引導學生把兩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後,我讓學生交流,結果學生給出了兩種(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這兩種方式都板書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種,即把(65+45)×5寫在等式的左邊,是為了方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的理解。我認為,從乘法的意義這個角度上來説,意義的理解我們班級可以做到。既然是從意義出發,那麼兩種方式其實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來表達時,我們班的同學也有了兩種的表達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

三、練習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變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是用,是為了計算的簡便。所以,在練習中我注意讓學生説清楚怎麼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學生説清楚括號中的1是從哪兒來的。但是簡便的思想滲透得還很不夠。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的時候,一大半的學生都沒有采用簡算的方法。哪怕他們在經過了第四題的練習時也是一樣。

今天教學了運算律――乘法分配律,對於例題的解決,學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x5+65x5和(45+65)x5,通過各自的計算得出計算結果相同,然後把這兩條算式寫成等式45x5+65x5=(45+65)x5,學生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等式的理解:45個5加65個5也就是(45+65)個5,然後又讓學生再仿寫了幾個算式後讓學生觀察等式總結自己的發現,學生會用字母表示出這一規律,但用語言表述有困難了。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6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習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故而,對於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地感知,對所列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舉例進行驗證……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為學生創設了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感興趣的學習情境――為參加“陽光夥伴”的32名運動員購買統一服裝。通過兩種算式的'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先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35+25)×32=35 ×32+25 ×32這個等式,讓學生觀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根據“老師還有其他選擇嗎”?這一問題,再次引出(35+25)×32=35 ×32+25 ×32,最後,要求學生照樣子寫出幾組這樣的等式,引導學生再觀察,讓學生説明自己發現的規律。這樣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能力。

3、教完之後,感覺在練習的設計上,還太拘禮與課本,雖然引導學生髮現了定律,但沒有相配套的練習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應用。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不能及時反饋,對如何用活、用好教材還需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7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數學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內容的難點,教材是按照分析題意、列式解答、講述思路、觀察比較、總結規律等層次進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的運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本節課不僅使學生學會什麼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同時,學好乘法分配律是學生以後進行簡便計算的重要基礎,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要做到讓學生進行“探究、推理、自己總結規律”很難,因為上的是直播棵,為了突破難點,在備課時,我做足了功課,首先我從例題入手,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具體的情境中,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髮現解決問題策略很多,此題可以用兩種方法解答:(1)(4+2)×25;(2)4×25+2×25,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為什麼:(4+2)×25=4×25+2×25,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講完例題後,又讓學生通過發語音、課堂連麥的形式讓舉了許多這樣的`例子,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每個例子不僅可放在具體情境中,也可藉助乘法的意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從而得出什麼是“乘法的分配律及它的應用”,課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8

學生對於乘法分配律和結合律極容易混淆,而且符號容易抄錯。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什麼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也要同時注重其內涵。

教學時我們往往注重等式兩邊的外形特點,即a×(b+c)=a×b+a×c缺乏從乘法意義角度的理解。這時教師可提出為什麼兩個算式是相等的?這裏不僅從解題的角度理解,如(2+7)×3=+2×3+7×3是相等的,還有從乘法的意義的角度理解,即左邊表示出3個9,右邊也表示出3個9,所以(2+7)×3=2×3+7×3

2、注意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題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錯。為了更好地掌握,可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25×(8+4)和25×8×4;25×125×25×4和25×125+25×8;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應用什麼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為什麼要這樣算?

3、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加深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125×88;101×89你能有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00+25)×88等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100—1)④101×(80+9)⑤101×(90—1)等。對於不同解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力爭達到“用簡便計算法進行計算”成為學生一種自主行為,並能根據題目的特色靈活選擇適當的算法的目的。

4、多練

針對題目多次練習。練習時注意練習量和時間的安排。剛開始可以天天練習,過段時間以後可以一兩天練習一次,再到一週練習一次,典型題型課選擇(40+4)x25;(40x4)x25;63x25+63x75;65x103—65x3;56x99+66;125x8;48x102;48x99等。+

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以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x98+72;68x25+68+68x74;32x125x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