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課後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86K

三年級數學課後反思1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紮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自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

三年級數學課後反思

1、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我認為營造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已不再只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而應成為一種教學的目標去追求並努力實現,力求達到“情意共鳴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思維活躍流暢,創新精神湧動”的最佳境界。

在課堂教學中,把尊重學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學生“天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幫助學生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敍述,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問難,發表意見。

改變了以教師為出發點的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或羣體的交往關係,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主體結構。

2、創設學生自主探索的舞台

整節課,我並沒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質疑,釋疑反覆驗證的方法學習新知,還給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學過程中採取了明確目標激勵、情感激勵

巧用導入激勵,教學媒體激勵,評價成功激勵,多樣練習激勵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的積極性,取得了樂中求學,學中求樂,和諧發展的良好效果。

4、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知識、進行思維活動、發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據

我們説教材是死的,但教學卻是活的。我努力做到把握教材、源於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教材,巧設教學過程,真正做到了用活教材,將教材內容分解成若干小問題,使原教材中的“死”知識變成了課堂教學中的“活”問題。不足的是,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細緻,前後時間安排上還可更好一些。

三年級數學課後反思2

複習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和鞏固,提高計算和解題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綜合性的。教師出題學生解答,這只是單一的考察學生所學知識,不能瞭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學生成了“維修工”,如果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就成了“工程師”,可以獨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1、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心理需要,讓學生自己整理,彙報比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有利於知識網絡的建構。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作品,討論“你對你們組的作品滿意嗎?認為它好在哪裏?”“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怎麼看?”從而促使全體學生真正地、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2、切實瞭解學生,增強應用性。

全面地瞭解學生,可幫助教師找準複習的'起點,有的放矢。學生藉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識積澱,並以此為複習基點展開整理,有利於面向全體,因材施教。重視學習材料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提取,使用權學生認識到數學的作用和價值,增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其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3、充分信任學生,有效實施自我評價。

信任學生,尊重學生,是突出主體的重要內容。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給學生留下較大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交併激發學生對複習知識的興趣和樂趣。這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激勵他們進一步去嘗試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後,從中發現自身作品的優缺點,自主進行知識的建構,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習慣。

三年級數學課後反思3

本節課的內容是對三年級上冊學習過的(10以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提升,內容簡單,但是要讓學生把所學過的分數相關知識聯繫起來,去真正理解其中的算理並不容易。教學中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注重了情景的創設和問題的生成

我從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吃餅情景入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列式-驗證-分析算理-總結方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同時讓學生分組探討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二、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降低了難度

課前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問起:“整數,小數加減法的含義?”時都説不出來,但是問起對某道用加法或者減法解決的問題自己選擇原因時都能用自己的話説出來,所以採用了課堂中的:“想一想你為什麼要用加法(減法)呢?”。

 同時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對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夠,沒有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導致對課堂重點和難點的處理厚度不夠。

二、備課不等於背課,上課過程中不能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隨時調整思路,引導學生。課上的太死板。

三、雖然課前作了充分準備,但對於課堂上的突發情況處理的不夠完善,這説明了我教學經驗的不足,駕馭課堂的能力不高。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多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提高課堂的駕馭能力。

四、在學生學會了同分母加法後處理同分母減法的時候又過多的包辦,沒有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在讓學生分組交流總結方法後沒有及時用練習鞏固,查看學生的掌握情況,達到全面檢查、及時瞭解、及時矯正的目的。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整堂課中缺少了書面練習,沒能真正的瞭解到學生的掌握程度,學生沒有真正體驗到收穫的快樂,課堂的實效性不高!

五、課堂中的評價語言不豐富,説出來的評價也很生硬,不能達到對學生的激勵,也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通過參加本次活動,真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國小數學教師,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不斷的提高,對教材、教參需要下大功夫去鑽研;平時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認知水平的把握;對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注意積累,為以後實施成功的教學打好堅實的基礎。

總評:張老師這節課的教學,在認真研究了學生和教材的基礎上,以“立足教材,關注常態”為指導思想,精心預設了教學環節,並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效生成,通過有效探索、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縱觀本課的教學設計過程,有以下幾個特點:

 1.情境的創設“好”

和家人一起分吃圓形大餅幾乎是每一位兒童都曾經歷的“凡人小事”,這樣的素材不僅能直觀的、淺顯的幫助兒童理解算理,而且還便於學生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本節課情境的設計分了兩個層次,先求爸爸、媽媽一共吃了多少張餅,也就是把爸爸吃的張餅和媽媽吃的張餅合起來,使學生直觀的感覺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法的意義是一致的。然後出示爸媽和小蘭一共吃掉了張餅,知道了爸媽吃了張餅,求小蘭吃了多少張餅的情境圖。學生自然地知道了這裏是已知兩個數的和和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就要用減法算。這樣通過兩次情境,很好的溝通了分數與整數加減法意義的聯繫,而且學生也理解了分數加減法是因為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

 2.探索的時間“足”

本節課給足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真正擺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共設計了三次探索。解決同分母分數加法時,是讓學生利用圓片等學具,在小組內,通過折一折、塗一塗等方法來探索加法計算的算理,進而總結方法。解決同分母分數減法時,是讓學生根據加法的研究思路,自己探索總結計算方法。然後在兩次探索的基礎上,又以小組為單位,探索交流總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一般計算法。三次探索的效果都是很好的,這就應了一句話,“給他們一個舞台,他們就會給你一個驚喜”。

3.練習的設計“妙”

本節課的練習,既有基本練習,又有變式練習。卡片限時算,解答時讓學生只觀察口算卡片幾秒鐘的時間,然後將卡片平放學生思考,在大多數學生都有了結果的基礎上讓學生再彙報答案,這樣即訓練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又改變了題目出示後只有部分優等生參與回答的現象。+=的設計更是巧妙,即訓練了算理,又訓練了算法,學生嘗試並能用字母總結出一般化的方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漲,效果很好,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

總之,本節課就是在生活情境背景下,通過教師的的有效引導,學生的主動探索來完成對算理和算法的尋求和總結,完成對知識的構建與內化。來全面落實教材的重難點和教學目標,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彰顯、“真實、樸實、紮實、充實”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