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36W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五年級數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反思1

本課是在前面學習了圓的概念和探索了點和圓的位置關係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圓的有關概念的教學。而數學概念教學並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記憶概念,只有讓學生去探究知識、發現規律,才能真正的理解概念。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將着眼點放在了讓學生藉助圖形來直觀的體會和發現每個概念所具有的特徵,再在學生所發現和體會到的特徵的基礎上歸納概念。

先來説説本節課中我認為較成功的地方:

1.出示平面上的點與圓,讓學生把平面上的點按點與圓的三種位置關係分類,再隱藏圓外和圓內的點,保留圓上的點,連接圓上兩點引入弦的概念和直徑概念,使學生從上一節課的舊知中很自然的過渡到本節所要學的知識,不會覺得老師在強加概念給他,這是我認為本節課的第一個成功之處。

2.在講同心圓與等圓的概念時,從樹葉落入湖面和奧運五環引入,把數學和生活實際銜接起來,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情境,放飛了學生的想象的翅膀,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時更便於學生理解所學的概念是本節課的另一成功之處。

3.每講完一個概念,設計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對所學的概念加以辨析,對本節中的重要性質,同圓或等圓的半徑相等,通過三個由淺入深的例題來加以鞏固,使學生能及時的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既能掌握知識,又能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是本課的又一成功之處。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積極改正的:

1、教學組織形式改革。

教學過程中,由於概念較多怕完不成教學任務,雖然很多地方都由學生去發現和體會概念的特徵,但這種體會和發現僅讓學生從觀察中得到。從整體情況來看,我引導地過於細緻,使得學生的思考、合作、交流其實都是隨着老師的思路在轉。我想如果能夠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去動手畫一畫,比較畫出的圖形之間的關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圓中的線段和弧,在全班交流的時候,對學生的發現進行有意識地梳理和提升,從而讓學生能夠形成自已的知識體系,可能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因為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充分提升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2、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學生對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不上這堂課,多數學生也能知道圓中最長的弦是直徑,但是讓學生去證明這個結論就有一定的難度了,還涉及到分類討論的思想,因此在這議一議的環節中,一是給學生思考時間比較少,仍有不少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這個證明的思路,二是這個結論在這裏證明可能不如放在後面學圓周角時證明好,因為學生剛剛接觸圓,認知水平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3、在例題教學中,注意及時進行方法引導。

本節中的三個例題是對同圓或等圓的半徑相等這條性質的應用,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完成後面的幾個例題並不是困難的事,但教學並不是讓學生會做這些題,而是應讓學生體會這一類的問題,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教學的重點,在這裏沒有及時進行方法的總結是本課的遺憾之處。

總之,我們認為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多創造寬鬆的教學環境,要充分提供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真正經歷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已親身去感受數學,從而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我將不斷地朝着這個目標努力

五年級數學反思2

本節課我結合教材創設“分餅”的情景活動分成兩個成次進行展開教學。通過兩個活動讓學生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在這基礎上要求學生對這分數能正確讀寫,瞭解假分數、帶分數的關係。這節課我先以豬八戒分餅這一故事引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一齊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在整個教學中我都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與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

兩個實踐活動中,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氛圍都比較強。在小組彙報階段,大家積極發言。“金星組”還彙報了兩種和書上不一樣的辦法:一個是徒弟三人孝順師傅,每人把一塊餅的1/4敬給師傅,那麼唐僧得到3個1/4是3/4,徒弟每人剩下3/4,四人分得的餅相同。(可惜,當時時間太緊,我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弄明1個3/4與3個1/4是相同的,只是單位1不同,一個是把1個餅平均分成4份,拿其中的3份;一個是把3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4,即單位1不同,一個單位1為一個餅,一個單位1為3個餅。)另一個是:先把三張餅平均12份,每人拿9份,就是9/12,這點為以後的.約分打下了基礎。

反思這一節課,小組活動開展得很成功,得益於課前的結構化預習,平時的培養,和本節課的安排,孩子們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創意與個性,小組活動動而不鬧秩序井然,這是與上幾節公開課相比最大的進步。但是,由於彙報交流的時間拉得過長,沖淡了練習的時間,使得安排的訓練題沒能完成。今後還要在時間安排上多動腦,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在刀刃上。

五年級數學反思3

《數的世界》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即教學因數和倍數。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而這部分內容學生是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

由於這是節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比如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在認識了各類數之後,我創設有效了數學學習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具體到抽象,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我通過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了學生的智能內化。

在理解因數和倍數中,我認為有兩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

第一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範圍(非零自然數),我是這樣處理的:通過一組算式讓學生説誰的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學生越説越順口,越説越有勁,我突然拋出了1.5×6=9這個算式,結果有同學陷入了沉思(我認為這些同學感覺到了與剛剛的哪些算式有點不一樣),但也有同學還是舉手這樣答道: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話一説完,就見那些沉思的同學有幾個高高舉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説:我們説研究因數和倍數是在非零的自然數範圍裏,可這裏的1.5不是自然數,所以不可以説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

我就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統一了認識,真正認識到了因數和倍數的範圍,從而為理解概念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而第二個關鍵性的問題我認為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的關係,我採取了幾個遞進的環節進行處理:一開始我就直接告知,讓學生鸚鵡學舌。如通過學生寫的3×4=12這個算式,我就説,這時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通過一些類似的乘法算式讓學生試着説,很快學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認識;接着我用一個遊戲讓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我舉了三個數字卡片,分別是3、6和12,讓學生很快説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為什麼?

學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12的因數,6也是12的因數;6和12都是3的倍數。我追問:那我説,6是因數,12是倍數可以嗎?通過這個例子,學生認識到6相對於12是因數,而相對於3卻是倍數;而12相對於6才是倍數,它相對於其他的數就説不定了,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義,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最後我讓同坐兩人一組,一人説任意一個自然數,另一個同學則找出它是誰的因數,誰的倍數?並説出判斷的依據。

由於答案不同,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本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我想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五年級數學反思4

課的中間是“熊腰”

層層設問,揭示主題,巧妙地設問似投石於水。引起了學生心海中漣漪陣陣,環環相加。層層遞進的設問使學生心海波濤翻滾,在不知不覺中將學生的'思路引向目標的情境。所設問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動”。師生的互動藉助與知識的傳輸、問題的解決來實現,教者和學生角色不同,行為亦有差異,在問題1中的兩個小問題的討論中,主要採用了兩種方式:

(1)學生想、教師導,學生思考所能解決的問題,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教師引在前,講在後,學生想在前,聽在後,引導學生去想,在充分研讀的基礎上交流。

(2)學生議、教師導,議就是學生討論,你一言我一語,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打開思路,老師參加議論,及時瞭解情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導。

五年級數學反思5

一、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出發。

學習小數,是在認識了分數後進行的教學。關於這節課,教材首先安排了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給學生認識,再介紹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還介紹了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中讓學生説説自己知道了有關小數的哪些知識,學生已經知道的直接板書,比如讀法、寫法。學生不知道的引導學生學習,能自己學的就自學,比如小數各部分的名稱,自然數和整數的介紹等這些內容自己看書學習。充分尊重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二、從學生的'生活出發。

關於這節課教材突出小數與生活、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測量長度單位的結果不是整米數、物品的價格不識整元數,這是生活中用到小數的最常見的兩種情況。所以教材的安排先用分數表示,再用小數表示。這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又能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充分感受小數的現實作用。

本節課我創設了猜價格的遊戲。書籤的價格0.1元在學習1角=1/10元=0.1元。

書籤的長度8釐米,從學生熟知的價格背景中體驗分數與小數的關係。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1釐米,那麼,8釐米就是8/10分米。還可以寫成0.8分米。在組織學生交流小結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注意把小數與十分之幾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將小數認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系統,實現認知建構中的同化與順應,完成認知整合與網絡化過程。

生活中的小數比較多,練習時讓孩子多看看生活中的小數,理解小數的實際意義。介紹小數的來歷,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域,把對小數的認識放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背景體系中,讓學生感知其來龍去脈。所有的這些教學努力,都使新知在兒童頭腦中不孤單,不零碎,建立起廣泛而豐富的認知聯繫,加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認知態勢,教學的內在效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五年級數學反思6

本人擔任國小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一學年來,我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一、認真鑽研業務、準確傳授知識

我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因為是第一次使用實驗教材,每冊的教材編排特點比較生疏。因此我首先認真學習新課標,認真鑽研教材,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

二、嚴格要求學生、不讓一人掉隊

針對本班的知識基礎和學生情況,科學佈置有遞次的作業,滿足優等生的需要,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對於後進生作業經常採取面批,精心輔導,有一部分學生進步神速。

三.緊密聯繫生活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更離不開數學,比如:早上買早點要用數學、一天的油鹽醬醋等等要用數學、還有你家到學校有多遠?回家上幾樓?……都離不開數學。我經常對學生説“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強調:“你要想學好數學,語文不學好也不行,一道數學題不能讀懂它的條件和要求,怎麼分析解答呢?因此,語文也必須學好,凡是排在課表中的每門學科,大家都要力爭學好。”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該班多數學生的發展比較全面,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要學會做人。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購買塗料、地板磚、沙石料等涉及用錢方面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後,我有意識地讓學生收集火柴盒、實地調查運動場上的沙坑,還有粉刷教室等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火柴內、外盒材料的計算”、“要把沙坑填滿,需要購買多少河沙?”“粉刷教室我們應該買多少塗料?”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是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伴隨着新的課程的實施與推進,過去那種過分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的一些教學方法正被淘汰,隨之而來數學課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在《分數基本性質》的教學中,今年和去年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兩個問題:

四。 怎樣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出發進行教學。在教學的伊始,教師是邏輯地顯露與教學有關的舊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牽引?還是充分相信學生,放開空間,讓學生調度各自已有經驗走向新知學習?第一次教學中,我一開始就複習了商不變性質和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為新知的學習作了明確的暗示,定死了學習起點。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師鋪設好的現成道路,毫不費力地從商不變性質中並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推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第二次教學我卻未作任何鋪墊,上課伊始便創設了一個唐僧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路上分餅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促使學生思考,為後續的自主學習打開了一道思維的閘門。由於我沒有“先入為主”的牽引,學生的學習起點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經驗基礎之上,他們才能按自己的經驗去建構知識,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就必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五。給學生多大的探索空間?

第一次教學中,由於我指向明確,學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發現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表面上看也是學生獨立觀察分析得到的,但實質上整個發現過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盡力為學生除去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向着既定的目標走去,這無異於“替蝶破繭”,免去了挫折,封殺了學生的靈性。誠然,這樣的教學快捷、高效、省時,教學一帆風順,但留給學生的自主空間又有多大?學生的思路如出一轍,不敢越雷池一步,哪來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二次教學中,本人沒有苦心突顯玄機,牽引學生就範。而是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活動:寫出一組大小相等的分數,並想辦法證明;這樣的處理,創造了適合學生的教育,給了學生極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己的空間裏推敲、試誤、生疑、驗證,從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已是水到渠成。在整個過程中,我始終激勵着學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麗的數學恢復為火熱的思考”,學生是鮮活的個體,他們與生俱來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潛能在學習上展現出創造的活力,在教師的引導下,連續不斷地生成了新的發現、新的經驗、新的感受,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了發展。

六.存在不足

班裏有一小部學習有倦怠、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由於本人的這樣那樣的原因不能的及時讓他們被缺補漏,導致養成了它們做作業的非留不做僥倖心理。在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時,還無法兼顧全體學生,一部分後進生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學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多閲讀有關數學方面的書籍,探討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爭取家長的支持,力爭取得較好成績。

七、努力方向:

(一)常抓課堂管理、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提高課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為此,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坐、聽、説、講、練提出具體要求。課堂上,提倡動靜相宜,動時,積極熱烈,敢於動手操作、樂於參與實踐活動,暢所欲言。靜時,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課堂教學中注意營造民主的氛圍,國小高年級階段的學生隨生理、心理的發展,個體差異大,大部分學生都渴求別人的理解與尊重。作為教師,我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平等地與學生交流,蹲下來跟學生説話,傾聽學生的心聲,教學生之所需,拋磚引玉,為在知識海洋裏前行的學生指明方向。

(二)厚愛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動人

首先做到“真誠”二字,即我在學生面前不敢有絲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中差生,鼓勵他們自由討論。最後做到“理解”二字,即通過學生的眼睛看事物。由於我能善意理解他們,高興地接受他們,因此促進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其次,教育是愛心事業,為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要時刻從現實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於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

度,積極面對人生,而對優生,教育其戒驕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典範,讓學生樹立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去發展自己的觀念,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三)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力爭把工作搞得更好。

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

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學生的漸變計算能力更是差,特別是乘法分配律。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藴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五年級數學反思7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我大膽改變教材沒有使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通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知道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於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3.85×59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説出為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3.85擴大100倍,計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0倍。

4、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為這個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二是判斷小數的位數,在判斷小數的位數後選擇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覺得困惑的是,在前面這一部分我讓學生髮現規律,運用規律去口算,然後去筆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學的過程是流暢的,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學生掌握的情況也是很好的,

但過多的暗示是否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如果不鋪墊,直接出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否好些,課的下半部分,學生對計算已經不感興趣了,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小差了,事後調查得知,他們覺得問題太簡單了,就是積的小數位數的問題,只要移動小數點位置就行了,計算沒有什麼多大意思.學生説得是實話,最近學的都是計算,都是討論計算方法,而計算方法的發現有時不需要讓他們經歷發現、探究的過程,更多的是老師的提醒和告訴,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怎麼喜歡被動的接受呢。看來計算的教學還需要教師將練習的形式變的豐富些,吸引學生的眼球和大腦。

《小數乘法》的單元反思

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課時是截取積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覺,主要是新理念,活課堂,多創新,多思維的作用,在此具體就不展開,因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過去,成就未來。

每次上課總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教學內容總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師要慢半拍;;平時作業有學生總也會出現拖拉現象;作業正確率不高;計算性錯誤屢錯屢犯;對於簡便計算中乘法分配率的運用總有學生不明白,總會有人出現把加號改寫成乘號;對於單位的換算這一單元知識涉及較少,學生遇到時出現錯誤百出的情況。

1、把一部分口算練習放在課堂加上對答案,佔用了一定的時間,但對於此涉及本人覺得還是有其必要性,這樣的競賽性口算練習可增強學生口算能力;

2、知識性內容講的過多;(多些體驗,少些灌輸)

3、課堂教學形式不夠靈活;(應使用多種形式)

4、作業一開始沒有全部抓住,有鬆懈;(正在改善中)

5、對於作業質量沒有嚴抓,使學生感到作業對錯無所謂,錯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實行新的措施,改善作業質量,拒收不合格產品)

五年級數學反思8

在五年級班上時,我採取了分散難點,各個突破的方法。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解決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這個難點,作為複習引入。

學生經歷了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二、求出所列方程中的未知數。

明確根據什麼來求,沒有要求學生寫,只要求學生説,這樣的練習在以往用圖形等符號來表示未知數時曾求過多次。然後告訴學生什麼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學生的理解沒出現困難。

三、解方程格式的教學。

我首先對學生説,同學們都會解方程了,但是解方程的寫法有特定的格式,和以前的計算完全不同,你們知道嗎?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集中注意力。再教給學生正確的寫法,讓學生觀察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地方,強調注意點後再讓學生自己來解其餘的方程,學生完成得非常好。

四、解方程驗算教學。

吸取了上節課的教訓,我讓學生先自己來説説怎麼檢驗自己的方程的解是否正確,學生通過把未知數的'值代入計算得到正確的得數而肯定自己所求的方程的解是正確的。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用一定的句式來説。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怎麼驗算和表達上面,而説的時候還有老師和同學幫助。就降低了學生對驗算格式不熟悉帶來的難點。學生會説了以後再教學生寫的格式,這時出錯的就只有個別學生了,而且是格式不熟悉的問題,不是不會驗算的原因。

時間不夠,其他的練習不能多做。我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並強調了注意點。佈置學生做第59頁做一做。作業反饋結果非常不錯,只有個別後進生有些小錯誤。稍加指導學生就學會了。這次的教學總的感覺是我教得輕鬆,學生學得輕鬆而有條理,沒有出現以前學習新的概念和方法時的接受困難的尷尬情況。

兩次教學,由於對材料的處理不同,呈現方式不同,特別是對重難點採取的措施不同,使學生學習情緒和效果都不同。

五年級數學反思9

《平行四邊形面積》是五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設計的思路是:先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數出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再通過對數據的觀察,提出大膽的猜想。通過操作驗證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利用所學的公式解決問題。我認為讓學生簡單記憶公式並不難,難的是讓學生理解公式,因此,必須讓每個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獨立思索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剪一剪、拼一拼,並帶着自己的操作經歷進行小組內的討論和交流。課堂是充滿未知的,在課後我認真總結了這節課。

(1)數方格中的得與失。

教材中所設計的數方格的過程是緊跟上圖中的花壇來的。把兩個花壇按比例縮小後畫在了方格紙上,讓學生把方格紙上的1格看作1平方米來數。這與學生以前的數法有了細微的差別。再加平行四邊形中有不滿1格的情況,怎樣才能把面積準確的數出來是學生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當時我讓邱澤昊同學到前面數的方格,結果在數的時候也不是很順利。如果這個時候我引導學生把左側沿着方格線剪開移到另一側,把所有的方格變完整再去數。並且告訴學生這種割下來補到圖形另一側的方法叫割補法。這樣教學就可以為學生以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做好方法上的準備了,所以説這個地方我處理的不是很好。

(2)數學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在課之前,我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學具,而且要求小組每個成員剪的平行四邊形要不一樣。課堂的操作是:先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把平行四邊形的數據記錄在自己的本子上,通過剪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面積。再思考轉化後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然後通過思考,彙報,發現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係。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思考,總結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不但使他們知道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也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這對於以後學習圖形的知識提供了一種方法和方向。在課堂上,我還覺得練習的密度及處理的方式不夠巧妙,在今後的練習中還要注意練習的設計和處理。

五年級數學反思10

在充分的研讀教材後確定重點是掌握求路程的兩種解法,難點是理解速度和,根據新課程理念,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另外為了突破重難點本次教學大量運用了多媒體演示,通過講授我總結成功之處。

1.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直觀瞭解相遇問題的基本概念,並真正理解:兩人、兩地、同時、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難以理解的概念。

2.新課標在4-6年級段中指出:“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實際問題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數學信息,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學生嘗試獨立地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節課讓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學生通過嘗試、交流,在課堂上的所思所想,基本上都得到了證實。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學生充分體現了主體作用,而教師則扮演着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課堂上沒有一個知識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都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活動自己得出的。

3.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各個環節的作用都得到了體現。

五年級數學反思11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次百花獎,讓我感受頗深,對於本節課,《組合圖形的面積》是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認識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這是面積知識的提升和發展。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二是針對組合圖形的特點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探索性。針對本節課,我有一下反思:

同時,使學生在頭腦中對組合圖形產生感性認識,更為下一步探究組合圖形面積做好鋪墊。

一、聯繫生活,體會組合圖形必要性

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組合圖形:從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可以找到組合圖形。讓孩子們感受學習組合圖形的必要性,也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各個問題,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習慣,善於發現問題善於提問題。

二、探究方法,尋求解決問題最優化

在學生解決組合圖形面積時,重視把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暴露出來,讓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培養了能力。為每個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開拓學生的思維,並引導學生尋找最簡單的方法,實現方法的比較,同時也是反思自己的方法和學習別人方法的一個很好時機,通過學生的探索、交流、討論、優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通過小組和全班交流,使學生學會了別人的方法;最後,從這些方法中,比較、反思、知道最簡便的方法。

三、總結全課,學習解決問題方法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進行回顧,引導讓學生在總結上有所提升,在知識方面,還有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方面都應該有收穫的。

對於本節課,暴露出的問題:

1.各環節時間的分配。本節課在各環節的分配上有所欠缺,需要對各環節有個提前預設,需要適當的引導孩子們在有效的單位時間內進行學習,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課堂進行中,給於人的'印象為趕,這就不能照顧到後進生,導致他們對本節課失去學習慾望。

2.語言藝術。本節課的課堂評價過於單一,引導孩子們過渡環節以及佈置任務的目的性上不明確。

3.組合圖形方法優化上。雖然引導孩子們質疑可以使學生明白在組合圖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據所給的條件進行合理的分割,可以達到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但由於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時間相處更多的方法,從而忽略個後進生,也忽略了孩子們想表現自我的心理,導致出現個各個相同分割的方法。本節課沒有在最後引導孩子們達到“分割的圖形越簡潔,計算起來越簡便”也是本節課的一大不足。

4.在課堂生成上,沒有及時的進行快速思考,導致一些生成沒有及時的解決,忽略後,孩子們的質疑沒有解決,也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

五年級數學反思12

本單元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比較容易掌握,能夠明確列行的概念,能夠用正確的格式來表示物體的位置,做題的正確率在90%以上。

個別學生摘書寫格式上出現錯誤,有的沒寫小括號,有的在列和行之間沒有用逗號隔開,目前還沒有發現列和行顛倒位置的現象。

在處理練習三的題目時,第1~5題學生可以輕鬆解決,第6題靈活性較大,答案多樣,有的學生不僅按要求完成了鮮花和綠色植物的擺放,而且做到了美觀、合理,這就體現出了一個學生智力的多元化,對這一題的要求,我就沒有僅僅侷限在“對”上,我還要求學生要“設計”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上,都大有好處。在這方面狄雨柔、周苗、孔祥夢等幾名細心的女同學表現比較好,設計比較美觀,新穎。體現出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熱情。

但也有幾名學生敷衍了事,沒有體現出“設計”的要求,這樣學生普遍是缺少學習數學的熱情,缺乏主動性,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要主要從學生自身的自主意識入手,一旦他自己發現了學習的樂趣,願意去學了,相信他一定會表現的很出色。

五年級數學反思13

上這節課之前,説句實話,我對這個概念是陌生的,在自己的求學路上沒學過,在之前執教的教材中沒出現過,在閲讀過的書籍中也沒看到過,在備課過程中,我不折不扣的先當了一回學生,學習了對我來説全新的知識《密鋪》,心裏感慨着自己知識的匱乏。通過這節課,我才對密鋪有了一定的認識。《密鋪》是一節平面幾何知識的綜合應用課,這一節是新課標空間與圖形中新增的內容,學生通過鋪一鋪的實踐活動,探索密鋪的奧祕。

這節課,我力求用一份儘量美麗的語言,和一份儘量美麗的心情,帶學生進入一個美麗的密鋪世界。教學中,我按照觀察思考合作探究美的欣賞自主創作的主線,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對於能密鋪的圖形的.條件:幾個圖形的內角拼接在一起時,其內角和等於360度,這一規律,我並沒有深入展開,而是佈置了課後的自學,因為據我瞭解,到七年級時,學生還將學-面圖形的密鋪,那時,將深入學習密鋪的條件。

課末對藝術家埃舍爾的密鋪圖案作品的欣賞,力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圖形密鋪的奇妙,獲得數學美的體驗。同時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有利的條件。原先想讓學生欣賞完以後再自主創作,但是擔心如此會對學生造成知識層次上的混亂。因此,我就讓學生先用簡單的平面圖形進行密鋪創作,將更復雜圖形的創作留給課後。

由於對該知識瞭解不深,又是初次執教此類知識,因此缺陷很多,敬請同仁不吝賜教。

謝謝!

五年級數學反思14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前,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小烏龜在鐘面形跑道上不緊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時),小白兔沿着鐘面形跑道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員卻最後判定:烏龜和兔子跑得一樣快。“啊?”(小朋友們都面面相覷)這個判定可令他們費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為何比賽結果卻是不分勝負呢?就當學生們疑惑之際,教師適時引入教學:“這是怎麼回事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小朋友一定能解開這個謎。”這下,學生們個個瞪大了小眼睛,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時分的認識之中。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險、有獎儲蓄、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常識,因此,數學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圓的認識”後,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一個半徑為5米的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為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當有人在表演時,觀看的人羣自然的圍成一個圓,這是為什麼?”“為什麼羊吃到草的最大範圍是一個圓形?”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教學反思《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一文

五年級數學反思15

1、開放內容,富數學以豐富內涵。

一般傳統的分數意義教學,都是按照書本順序,根據一幅幅圖示或簡單的操作認識一些分數,在此基礎上歸納意義。這樣的組織教學,是淺薄蒼白的,不具有活力的士。沒能為學生積累足夠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非常困難。所以,有必要改變教科書的這種“傳統”的呈現方式,使得它能夠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開放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一道接着一道現成的、呆板的例題不見了,而是提供給學生真實具體而感興趣的學習材料,在活動中“做數學“;教師引着學生逐字逐句分析,記憶定義的現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在本例中通過學生的活動和充分交流,瞭解分數的表現方法,建立起生動活潑的表象,並理解了分數在生活中更為厚實寬廣的內涵。例如:可以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一份;也可以是把橡皮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還可以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有4個圓片;更可以把6個蛋糕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有二個蛋糕……或者可以把一張紙平均分成三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三分之一,還可以把這張紙平均分成四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二份是四分之二等等。這樣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分數是無窮的,生動具體、富有生命力的。

2、關注過程,還數學以本來面貌。

傳統的教科書把數學的活動過程壓縮成了毫無生氣的結論,定義是枯燥、抽象的,使學生退避三舍。但是,抽象知識的獲取過程卻是多姿多彩的。如果能再現活動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實現數學的“再創造”,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所以有必要改變傳統教學的面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活動、重過程。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出發,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探究的具體情境,還以本來面貌,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是以“做”而非“聽或看“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是在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和交流中,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獲得切實的體驗。以致學生在活動中會以生活實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將生活中積累的常識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而培養學生能用數學觀點考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在經歷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後,學會了一些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