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33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開頭寫景,結尾抒情,中間通過四件典型事例突出體現劉老師的.人生態度。夾敍夾議。文章很長,仔細閲讀,可抓的點很多。但教學時間有限,每點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為了能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上有所收穫,在思想情感上得到薰陶,在學習方法上有感性認識,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極參與,我採用了“長文短教,深入淺出”的方法,將教學過程分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題理解兩個層次,逐層深入,引領學生走向文本深處。

課文列舉了四個事例來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劉老師的精神品質。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在品析這部分內容時,我以“你從中讀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為主問題,以“劉老師,您在哪裏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為情感主線貫穿事例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讀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對作者30年念念不忘劉老師的原因獲得感性認識。為後面深化理解主題打下基礎。這樣,整堂課的教學,主線明朗,層次清晰,主旨明確。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2

《理想的風箏》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清單如下:

1、讀通課文;

2、自學字詞;

3、瞭解寫了劉老師的幾件事;

4、解決文後第4題(部分)。

在揭題時,我引導學生質疑,但很顯然,要理解這個課題不是容易的事。我讓學生介紹課前蒐集到的蘇叔陽的資料,其中特意強調蘇叔陽患癌症後頑強地挺過來的經歷。我説,學習課文理解課題,有的時候,如果能夠聯繫作者的背景,就能比較順利地弄明白。你知道,蘇叔陽為什麼能夠戰勝病魔嗎?這個就與“理想的風箏”有關哎!反應很快的唐凱亮馬上就明白了,舉手發表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學還是不太明白的,我説,等學完課文再來談一談課文為什麼用這個題目。

根據課堂檢查反饋的情況來看,我發現像劉靜這樣的同學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給予表揚。因為我在班裏強調:不讀通課文就不算做好了預習。

這篇課文中的'重點字詞不多,在交流時,學生把含有生字的“風箏”、“蜈蚣”提出來。我説,這些需要提出來交流嗎?這些都是我們已經明白的。這一課中需要提出來討論的詞語是“功德無量”。這個詞語很值得一學。因為學這個詞,可以把多種方法全用上來。先查詞典理解,接着對照這個詞義,讓學生運用“拆詞法”來拆拆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把含有“功德無量”這個詞的句子多讀幾遍,聯繫語境來説説它的意思。

在完成第三個任務時,我和學生一起分辨作者蘇叔陽是怎樣確定和安排文章的重點內容的。

第四個環節是解決文後第4題。由於時間關係,學生們沒能展開讀展開談。但是相對於編者意圖來説,我認為,學生完成這一題並不困難,他們很快體會到劉老師的樂觀向上、勇敢自信。我説,下一節課我們接着來讀自己深有感觸的句子,談自己的感受。

下一節課的任務大致確定如下:

1.繼續解決文後第4題:讀句段,談感受,學寫法。

2.結合學習文後第2題中(1)、(3)小題。

3.體會第10、11自然段中藴含的懷念、感激、愛戴等情感。

1)討論省略號的作用。

2)結合第10自然段理解題目的意思。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刻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通過三件典型事例體現劉老師的人生態度。文章很長,仔細閲讀,可抓的點很多。但教學時間有限,每點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採用了“長文短教,深入淺出”的方法,將教學過程分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題理解兩個層次,逐層深入,引領學生走向文本深處。主要從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抓主線

課文列舉了三個事例來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劉老師的精神品質。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在品析這部分內容時,我以“你從中讀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為主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讀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對作者30年念念不忘劉老師的原因獲得感性認識,為後面深化理解主題打下基礎。這樣,整堂課的教學,主線明朗,層次清晰,主旨明確。

二、品細節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敍述事例時,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進行生動細膩地刻畫,耐人尋味。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節,咀嚼品析,反覆朗讀,深入理解人物的內在品質。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讀出“笑”背後堅強樂觀的.精神;第二件事領悟劉老師敬業執著堅強的精神,重點讓學生感受板書的動作從而深層感悟如此的做法;第三件事抓表情“顯出甜蜜的笑”和追風箏時的動作、語言,逐層解讀,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三、破難點

課伊始,就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疑問,學完課文的主體部分後,學生可能對理想的風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文章的最後部分是作者直接表達對劉老師讚美和思念。這樣前後貫穿起來學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課題,理解劉老師給予他一生的影響。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4

回顧我們的閲讀教學對文本內容的解讀主要是從感悟人物精神、人生哲理的角度進行的'。如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笑談腿疾”、“旋轉板書”、“放飛風箏”這三個事例領悟劉老師樂觀幽默、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品質。而對文本的語言形式雖然也有所涉及,但總是蜻蜓點水,關注不夠。課後習題“體會帶點詞的表達效果”、“説説省略號的不同用法”等關注的都是語言形式。如課文開頭“春天又到了。”這一句,一個“又”字就耐人尋味。經過點撥,學生明白:1.説明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春天“又”到了。2.説明作者對劉老師的思念之情綿綿不絕,“春天又到了”,萬物復甦,風箏翱翔藍天,作者就“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想起劉老師。這樣的教學場景是在早讀課上。有了對“又”字的關注,學生朗讀這句話就有滋有味了。其實六年級的學生對劉老師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精神應該是不難理解的。對這篇課文而言,領悟劉老師的精神屬於“情意目標”,而關注“語言形式”顯然體現的是對“學科立場”的堅守。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5

這次活動關注更多的是“常態課堂”。因此,我在備課時首先確立一個這樣的認識,“常態”就是要擯棄虛浮,靠往平時教學,在“有效”一詞上下功夫,立足學生的實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把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在這們理念指引下,我預設並教學了這一節課。

一、互動生成,長文讀短。

“長文讀短”意在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教學過程中,先想想課文中回憶了劉老師的哪幾件事。

直奔故事,在描寫細膩的地方批註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把個性閲讀落實到位。這樣可以把長文讀短,迅速把握課文內容,把目光集中到“笑談腿疾、艱難板書、開心放風箏”這三件故事上,經歷“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過程,就在與文本不斷深入對話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俄統一。

二、“思念”引路,情感昇華

文章起筆舒緩,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細膩,是學生模仿習作的典範。為了讓學生能自主發現文本的美,自主喚醒與文本的共鳴,我避開了熟套的人物品質特點分析,對於這樣一篇情感真摯的文章,如果以“你覺得劉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來建構話題,也許提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感覺乏味。所以一開課我就讓學生配樂傾聽作者的心靈獨白,把濃濃的師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未成曲調先有情”。“牽一髮而動全身”隨後學生品出情、讀出情、昇華情,讓學生融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感悟這份濃濃的“思念”之情,在此基礎上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

三、品悟細節,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有效地學習,我抓住了劉老師的三件事:“笑談腿疾、轉寫板書、笑放風箏”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品味文字,體會情感。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長課短教,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宂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使複雜多樣的教學方法變得簡單易行,這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素養。

在教學“談腿疾”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的笑的神情和講的故事感悟劉老師的樂觀幽默的特點。並且抓住了學生聽故事後的情感變化“笑——酸澀——尊敬”,進行情感補白,更能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心,感受人物情懷。在教學“寫板書”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寫板書的動作:“撐地——離地——急速地一轉——轉向——轉向”來品味,通過老師動情地朗讀,讓學生想象情景後談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動辭發。學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動、擔心摔了一跤,如果沒有想象怎能有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劉老師放風箏的`動作和語言,感受他的堅強、自信、熱愛生活的品質。

四、讀寫結合,實現“雙飛”。

這是一篇很好的寫人的文章的範例。我注重讀寫結合,在注重內容理解的同時,不忘寫法的指導,不忘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在學習完整篇文章後,我把板書一分為二,讓學生明白:一隻眼睛看課文,一隻眼睛看寫法。閲讀是吸收,習作是表達,讓學生學習謀篇佈局,統籌規劃。相信長期堅持,受益無窮。

當然,課後深深反思,也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自己只感動於文章的優美,戀戀不捨地要與學生品悟許多細節,以致於沒有一個學生站在課文的高處,整體性去感悟。不過,這種高度的解讀不能一蹴而就,急於求成,也許,“功到自然成。”靜靜等待花兒開放吧!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6

在第四次作業中提交的《<理想的風箏>教學設計》是本人執教的一次公開課例教學設計,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課堂教學實施,當時頗得教師好評,現在精心整理一下,做個深入的反思:

一、迴歸詞串,巧妙串聯複習,整體回顧全文內容。

詞串識字作為蘇教版教材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特色,在開課伊始出示的詞串巧妙遷移運用,形式新穎,又呼應低年級內容,加上所選詞串是對本課內容的概括提煉,學生一讀即懂,作為第二課時複習導入,有效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整體內容,瞭解課文主要是從具體的三件事來寫劉老師的。

二、關注作家,適時適度延伸拓展。本人在回顧全文內容後以伴樂課件出示作家圖片及心靈獨白“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裏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那些給了我數不清幻想的風箏,將陪伴着我的心,永遠在藍天上翱翔。”創設了走進作家心靈的情境,加上教師的深情朗讀,喚起學生探知作家心靈的強烈願望,開啟學生閲讀的思路,引導學生自主走進文本,探究課文內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為了讓學生真正深入文本,深入作家心靈,我找準了焊接點,挖掘搜索了相關背景資料——介紹蘇叔陽如何堅強面對失敗和挫折的資料,讓學生走出文本,走近蘇叔陽,課內與課外有機融通,領悟劉老師樂觀開朗、自強不息的堅強品格,實現了對教材的超越,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效。

三、以生為本,把準重難點長文短教。高年級的課文長,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也越來越多,而課時卻沒有增加, “長文教短”,是唯一的選擇,加上學生經過多年的閲讀訓練,已經具備較強的閲讀理解能力,教學中,我一改以往教師的按部就班教學法,採用了直撲中心的方法,從重點段開始突破,這一方法提領而頓,輻射全文,使長文變短,不僅突出了重點(課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難點(課文為什麼以“理想的風箏”為題),無關緊要的內容暫且忽略,也巧妙實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以讀為本,深入細膩品味言語。言語是文章情感流動的血脈,縱橫組合,唯有引導抓住關鍵詞句深入品味,方可達到閲讀教學的的效果。圍繞“找出讓你感動的句子,説説你從中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的'重點,研讀課文,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默讀、思考、圈畫批註,然後,引導學生彙報交流,引導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指導品味,就是師生共同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咬文嚼字,品詞析句的過程,學生準確地抓住課文中的細節、詞句,感受和體會句子背後藴藏的深刻含義,這正是課標要求我們培養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學生咬文嚼字,品詞析句的同時,自然會真切地感受到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這一過程,既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自主合作、探究昇華,自然順暢。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生自我咬文嚼字過程中的默讀思考,讀書批註,抓住“騰起一片笑聲—泛起酸澀—更增加尊敬”系列心理活動的變化,以及劉老師旋轉板書時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讀體會,悟文明情,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更為豐滿,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交流分享閲讀所得,加上教師的點撥引導,理解生活、工作兩方面事例之間的關係,明白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是緊密聯繫的,感悟體會到是因為劉老師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支持着他工作敬業執着、自強不息,更好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語文特點。

六、緊扣主題,滲透人文教育。在課堂學習最後一個環節裏“回顧開頭,昇華情感”再次迴旋,緊扣主旨,讓學生深刻明確劉老師的形象,理解了課題,更是由此躍出文本,與文中人對話,培養學生應對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飛屬於學生自己的理想的風箏。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7

《理想的風箏》是蘇教國標本第十二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回憶的方式,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刻畫了他樂觀開朗、工作認真、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着的追求。 每每讀着這篇文章,我們都會為劉老師對生活的熱愛和頑強的生命力而感動。作為劉老師的學生,三十多年的歲月並沒有沖淡作者蘇叔陽對劉老師的回憶,反而更使他深深地回憶這位恩師。到底是什麼,使作者對劉老師如此思念呢?我想這也許正是這篇課文想要告訴我們的,是課文的靈魂所在。

教學伊始,我出示了三組詞語,讓學生讀讀詞語,想想每組詞語想起了文中劉老師的什麼事?學生在腦海中再現故事情境,很自然地起了鋪墊作用。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作者三十年後回憶劉老師時的心理獨白,以“你從中讀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為主問題,以“劉老師,您在哪裏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為情感主線來組織教學,力圖使學生通過笑談腿疾、寫板書、放風箏這三件事例,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如抓住殘談腿中的“笑”,提問同學時劉老師的神態,放風箏中的“樂”,引導學生品詞讀句,與文本展開對話,與作者進行交流,使孩子們能在讀中感受劉老師樂觀開朗、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愛與執着的人生態度,感受劉老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產生的深遠影響,從而真正理解課文題目“理想的風箏”的.含義。從本節課的教學來説,我基本上是圍繞着這一思想來組織教學的,讓學生精讀課文,抓住三件事中的細節描寫,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作者回憶劉老師時的心理獨白,使學生在情景交融的教學氛圍中展開學習。

文章對劉老師的細緻描寫,加上飽含深情的文字,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思念之情。但作者為什麼如此想念劉老師?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意義何在?作者坎坷的經歷和最終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劉老師的影響,和劉老師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後我加入對作者生平的介紹,學生就不難理解了。並起到了深化主題,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讓劉老師的形象深深烙在學生的心裏。真心地希望自己也能像劉老師一樣,放飛孩子們理想的風箏……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8

《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刻畫了他樂觀助人、愛學生、愛工作、愛祖國、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着的追求。

第一課時通過學生自讀讀出描寫劉老師的故事,先用通順的話説一説,然後引導學生用小標題的形式來表示:談殘腿、寫板書、放風箏、追風箏。然後引導學生明白寫春天和劉老師的之間的關係。

第二課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方法,突破課文的重難點,體會出劉老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樂觀、敬業、熱愛生活、生命頑強……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興趣高漲。基本達到預定的目標。在教學“談殘腿”部分時,啟發學生思考劉老師以故事的方式談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談,這“笑”字的背後體會到的是什麼?教學“寫板書”這部分時,出示劉老師寫板書的那段文字,通過對動詞的理解,體會劉老師的敬業精神。“談殘腿”和“寫板書”這兩件事並不是課文的重點,所以我只粗略地抓關鍵詞進行體會。“放風箏”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又和課題相關,所以也是課堂的着力點。我引導學生用心讀第八、九自然段,找出劉老師放風箏時的感人細節,並在旁邊寫出令你感動的理由。正所謂意在筆尖,學生靜心思考,用心品味,才能真正地走進人物內心世界。在劉老師的心中他在想這隻小燕子,多可愛,多自在。在他的眼裏,這還僅僅是一隻風箏嗎?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孩子們準確的抓住課文中的細節、詞句,感受和體會到其背後藴藏的深刻含義,這正是課標要求我們培養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也是學生“良好語感”正在形成的體現。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9

《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位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讚揚了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和藹可親,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表現了作者對老師尊敬、愛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稱敍述,採用倒敍的寫法,觸景生情,回憶了自己的親眼所見。文章語言生動,飽含深情。

初讀課文,我不禁為作者細膩感人的筆觸和劉老師堅強樂觀、愛生敬業的精神所打動,特別是其中多處出現的細節描寫,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為一篇寫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學中不單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時走進人物的內心,更應滲透對學生寫作方法的指導。正是緣於這兩方面的考慮,所以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通過三個特寫鏡頭的描寫,感悟體會劉老師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和師生之間濃濃的深厚情意。揣摩文章的表達效果,學習運用典型事例,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

一、抓關鍵詞句進行體會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從細節切入,抓住“談殘腿”中的“笑”,“寫板書”中的“轉”,“放風箏”中的“樂”,教學生品詞讀句,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學“談殘腿”部分時,啟發學生思考劉老師以故事的方式談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談,這“笑”字的背後體會到的是什麼?教學“寫板書”這部分時,出示劉老師寫板書的那段文字,通過對動詞的.理解,體會劉老師的敬業精神。“談殘腿”和“寫板書”這兩件事並不是課文的重點,所以我只粗略地抓關鍵詞進行體會。“放風箏”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又和課題相關,所以也是課堂的着力點。()這部分的教學我可以説是最沒底的部分,因為是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我總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將學生的理解引導到位,所以總感到有點慌。

另外,抓“泛”和“漾”這兩個表現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的詞,讓學生感受作者用詞的精準。

二、運用多種讀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運用了多種讀書方法,有個別讀,齊讀,引讀等,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讀,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注重體驗和感悟,或感受語言的美,或感受人物形象的美,或感受情感的美。如,在對劉老師放風箏、追風箏這段文字進行引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能將風箏放上藍天,那一定是幸福而充實的。……”“能像正常人那樣追趕風箏,那也一定是幸福而充實的。……”用這樣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體驗,對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對課外資料的運用

文中作者通過三件事中對劉老師的細緻描寫,加上飽含深情的文字,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思念之情。但作者為什麼如此思念劉老師?劉老師放飛的理想的風箏意義何在?我想,只要對作者生平的遭遇進行一番瞭解,就不難找到答案。作者坎坷的經歷和最終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劉老師的影響,和劉老師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所以,這段關於作者生平簡介的文字,我認為是能在最後起到深化主題,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讓劉老師的形象深深烙在學生的心裏,甚至也能影響他們的人生。

教學過程中,無疑同樣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教師的提問過於理性,使學生的回答好似貼標籤,人物的形象也就不能突現;教師牽得過多,既然在上課伊始提出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抓細節描寫來感悟人物形象,就應放手讓學生去品讀感悟,畢竟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因為教師的理性和牽制過多,限制了學生的活動和思維,導致學生思維浮於表面,不能深入思考,也影響了課堂氛圍。

教學完本課,我感到自己的教學基本功還要好好錘鍊,問題的設計,教師的引導,特別是要能運用學生的生成性的資源,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10

初讀課文,就被劉老師樂觀、主動向上、熱愛生活的細節描寫所打動。再讀課文的時候,我發現劉老師的形象在我心中越來越豐滿了,我被作者濃濃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動。三讀的時候,我被理想風箏的豐富內涵所感動。於是,細節——情感——內涵成為我腦中的三個關鍵詞,這個教室設計也便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展開。

讀文多遍,內容多,挖掘點也多。怎麼上,我首先決定抓“主題教學”。我從文中找到了一條線,用這條線貫穿整堂課的教學,這條線就是文中的這句話:“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因為這個句子對學生來説理解起來有難度,而且也最能體現劉老師放飛的不單單是自己生命的風箏,放飛的更是一個個學生生命裏的風箏,照應課題,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拎住這條線,我就拎住了這堂的主題,於是學生就緊緊地圍繞這條線,從關於劉老師的三個事例中找到相關的細節,品讀感悟,劉老師的形象逐漸豐滿,劉老師的`人生態度逐步彰顯,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題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為本”。“學生已經懂的不學,説了學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學”。我在教室上給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這篇課文中,事例很典範,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難體會的是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點就放在讓學生通過細節的感悟,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情感,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但因為這篇文章很長,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抓住了幾個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當然還滲透了一定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方式學習新的內容。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11

《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位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讚揚了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和藹可親,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表現了作者對老師尊敬、愛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稱敍述,採用倒敍的寫法,觸景生情,回憶了自己的親眼所見。文章語言生動,飽含深情。

初讀課文,我不禁為作者細膩感人的筆觸和劉老師堅強樂觀、愛生敬業的精神所打動,特別是其中多處出現的細節描寫,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為一篇寫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學中不單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時走進人物的內心,更應滲透對學生寫作方法的指導。

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可這“一發”該怎麼牽?我算是絞盡腦汁,最終我落實到一個“情”字,作者對劉老師深深地思念之“情”,作者為什麼會如此思念劉老師?劉老師是個怎樣的人?他到底有什麼魅力?認識一個人就要看其貌、察其態、聽其言、觀其行,那麼品讀課文時,我就以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為抓手,捕捉到相應的`細節描寫,從而逐步感悟人物的品格,進而內化為學生對劉老師的“情”,一種無法言喻的尊敬愛戴之情。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12

《理想的風箏》文本很長,所以要挑最重要的教。因此在教學時我對文本進行了取捨,將文本的真正內涵捏在手中,不斷打磨頭腦中現有的理念。

在教學談腿疾、寫板書、放風箏這三件事時,我在思考能不能用三種不同的角度去引導孩子去研讀,

但總的來説決不能脱離了文本,教學時我關注對人物細緻的刻畫,對有的詞句要引導學生去揣摩。如:談腿疾時的`一個“笑”字,值得研究;寫孩子們心裏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泛起”此次也要推敲;寫板書,這一部分是否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放風箏這一部分抓一些細節來談感受,結合課文中的語句把思與讀有機的統一起來,如單純的抓住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這一問題來説的話,學生似乎有一種思維的疲勞,引不起孩子的興趣,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相關的段落,達到了精讀、品讀的目的。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13

《理想的風箏》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作者以學生的語氣,用樸實的語言回憶了恩師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刻畫了一位樂觀開朗、愛工作、愛學生,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着的追求的殘疾老師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恩師的深深懷念之情。

因這篇課文較長,課前我讓學生充分的預習,把課文讀熟並解決文中的生字詞的問題,而且在課前進行了批註。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儘量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

一、抓關鍵詞語進行體會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從細節入手,如抓住殘談腿中的“笑”,提問同學時劉老師的神態,放風箏中的“樂”,教學生品詞讀句,感受人物形象。

尤其在教學談殘腿這部分時,啟發學生思考劉老師以故事的方式談自己的腿殘,而且是笑談,這笑的背後體會到的是什麼?《談殘腿》《講課》《提問同學》這三件事並不是課文的重點,所以我只要求學生抓關鍵詞語進行體會。放風箏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部分,又和課題相關,因為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總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將學生的理解引導到位,所以感到理解得不透。

二、注重朗讀指導,透過文字領悟情感。

本文有深情的細膩的描寫,也有點睛的議論,抒發了作者對三十年前的老師的懷戀。感人的文字,應該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其內涵。

教學中,我把文中幾段有關人物特寫的文字打出來,讓學生緊扣重點詞讀出文中藴涵的深意,課前我也進行了輔導,適當的範讀,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讀出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我還注重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方法,有個別讀,齊讀,引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讀,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注重體驗和感悟。如在教學提問同學這件事時,我引導:“倘若同學回答的正確深刻……倘若同學回答的不好……”用這樣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體驗,對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文章結束時的不足。

文章對劉老師的細緻描寫,加上飽含深情的文字,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思念之情。但作者為什麼如此想念劉老師?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意義何在?作者坎坷的經歷和最終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劉老師的影響,和劉老師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後我想如果加入對作者生平的介紹,就不難理解了。並能起到深化主題,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讓劉老師的形象深深烙在學生的心裏,甚至能影響他們的一生。

還有就是老師的話太多,學生理解到位了,我還進行強調,總結,如果把這時間讓給學生去讀去悟,不是更好嗎!還有時間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學設計有點前鬆後緊,環節過渡還得自然些。板書也有一點不足,《講課》這件事突出了劉老師熱愛工作,這點也和其他幾件事的板書統一,反思自己還是對教材理解掌握的不夠,今後還要在課前多研究,多琢磨,力爭做到最好。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14

初讀課文,就被劉老師樂觀、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細節描寫所打動。再讀課文的時候,我發現劉老師的形象在我心中越來越豐滿了,我被作者濃濃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動。三讀的`時候,我被理想風箏的豐富內涵所感動。於是,細節——情感——內涵成為我腦中的三個關鍵詞,這個課堂設計也便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展開。

讀文多遍,內容多,挖掘點也多。怎麼上,我首先決定抓“主題教學”。我從文中找到了一條線,用這條線貫穿整堂課的教學,這條線就是文中的這句話:“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因為這個句子對學生來説理解起來有難度,而且也最能體現劉老師放飛的不單單是自己生命的風箏,放飛的更是一個個學生生命裏的風箏,照應課題,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拎住這條線,我就拎住了這堂的主題,於是學生就緊緊地圍繞這條線,從關於劉老師的三個事例中找到相關的細節,品讀感悟,劉老師的形象逐漸豐滿,劉老師的人生態度逐步彰顯,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題也逐步清晰。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15

《理想的風箏》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文章,是半獨立閲讀課文,篇幅較長,但文章抒情、深沉,富有激情。我的教學在啟發學生學會思考、欣賞上着力。

1、注重生成性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對閲讀材料有大膽質疑的能力,並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是五年級學生的閲讀要求。課文雖然只用一個課時來教學,我感覺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問題,解決學生的疑難。

我的教案是粗線條的,空間很大,目的是屆時循着學生的思維調整,預設環節不能過細。

學貴有疑。我要求學生做好預習,鼓勵他們學會在疑問處打個“?”。學生能抓住關於篇章的主要脈絡提出兩個問題,還就重點文段的關鍵詞語提了兩個問題,都挺有思考價值。我把四個問題拋向學生,大家聯繫課文仔細體會、理解。“老師的上課與放風箏有什麼聯繫?”——兩者看起來沒有相關,但課堂的精彩與主人公劉老師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密不可分,也深深影響了作者。所以,當明媚富有生機的春天到來的時候,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儘管身有殘疾但活得頑強、快樂的劉老師來。學生通過能提挈全文的問題思考,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另兩個抓住關鍵詞——“引起同學們激動的心跳”和“功德無量的圓木棍”來思考的問題,看出學生對重點語句的把握較準,知道從關鍵詞上突破課文理解。對這些疑問,我只做了理解準備,課上是根據學生的質疑調整教學思路,讓學生的思維引領教學程序。我

較滿意他們自主學習,深入思考的能力。

2、注重朗讀指導,透過文字領悟情感。

《理想的風箏》有深情的細膩的.描寫,也有點睛的議論,抒發了作者對三十年前的老師的懷戀。感人的文字,應該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其內涵。

教學中,我把文中幾段有關人物特寫的文字打出投影來,讓學生或緊扣重點詞讀出景物中藴涵的深意,或藉助停頓、語氣的轉換觸摸人物心靈的剛與柔......課前,我是特意範讀了一次的,學生被美妙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吸引住了,聽得入了神。所以教學時,他們模仿範讀,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讀出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朗讀,以聲傳情,是很能感受、瞭解閲讀者認識深淺的方法。

3、課外拓展,深化主題。

文章以一名殘疾老師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典型事例教育少年兒童要珍惜光陰,熱愛生命。課前我讓學生蒐集身殘志不殘的事例,他們在蒐集、彙報、聆聽中獲益不淺;課的尾聲,讓學生在劉老師的圖片下寫自己的心裏話,學生直抒心臆,深化體會。我還藉助前一天報紙上海倫﹒凱勒遺囑的話教育學生:只有活出生命的強音才能領略命運的精彩。幾個設計將積極的人生意念深入學生的心靈。

不足:

時間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學設計有點前鬆後緊,環節過渡還得自然、圓潤些。課的末尾對劉老師“理想的風箏”的領悟還缺少回顧總結,顯得不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