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13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 篇1

一、探究過程僵硬,只是為了結論而探究。

新課標中,對本節知識的要求即包含過程要求,又包含終結性要求,其中終結性要求為“瞭解”水平。而我沒有仔細專研課表要求,過分的注重了課堂教學的結論性傳授,而忽略了過程性認知。對於剛剛接觸物理的學生來説,應培養其觀察、描述實驗想象,總結歸納實驗結論並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敍述的能力。我只做到了灌輸,卻忽略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教學思路不夠清晰,框架鬆散。

這個問題不只存在於這節課中,在平時的備課環節,我過分注重詳案的準備,直接導致授課時思路只有一條線,對於課堂的突發情況準備不足,很容易被學生將課堂拉偏。

三、教學語言容易讓學生產生歧義。

首先是引言部分,沒有詳細的設計,只是一句話帶過,沒有過渡,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的情況下,直接講授新課。其次是教學過程中的過渡語言,一是用詞,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用一些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二是語氣,聲音過於平緩,沒有側重點,學生不容易分辨問題中的重點,又會造成理解錯誤,或是無法理解。

四、板書不規範。

板書直接反映出教師的整體思路,由於備課過程中沒有完整的知識框架,導致板書所呈現出來的內容雜亂無章。還有對於一些要求學生熟記的內容,書寫簡單,不夠詳細具體。

五、總結

經過袁老師的評課與分析,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有了很明確的認識。同時,對於今後備課、教學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認識。

1、課前備課,首先列出知識框架,使內容穩固,層次分明。其次,對於問題的設計,提問語句的設計,可以找非物理教師聽一聽,確認語言描述準確,沒有歧義,學生能夠按照我的意願理解問題。

2、認真設計課前的引言,並且陳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是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二是為了提醒自己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3、對於探究過程,要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描述的能力,分析總結的能力,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灌輸知識。

4、課堂小結一定要有,一是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理的過程,二是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習慣,逐步培養學生對章節內容的整理歸納。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 篇2

核心提示:上課開始,我準備了三個能敲出聲音的物體,音叉、老師喝水的茶杯和一個小鼓。老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老師用細棍棒敲擊其中任意一個,看誰能分辨出來是什麼物體發出的聲音?學生:情緒高昂,在覺得物理課好玩的同、、、 上課開始,我準備了三個能敲出聲音的物體,音叉、老師喝水的茶杯和一個小鼓。老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老師用細棍棒敲擊其中任意一個,看誰能分辨出來是什麼物體發出的聲音?學生:情緒高昂,在覺得物理課好玩的同時,也小看這樣的遊戲!實踐證明,學生的判別能力是過關的。老師問:聲音是用什麼器官來感知呢?學生答:耳朵嘛!

很簡單的道具,很普通的聲音,最基本的問題,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效果明顯,導入課有質量!

教學進入第二個環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老師:請同學們將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頭上,説:“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你有什麼感覺?學生答:有振動感覺。老師繼續引導學生觀察鼓面上小紙屑的振動,發現鼓面振動時,紙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歸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 篇3

《聲音的產生》是國小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振動與聲音”中的第一課。本課教學目標是:通過實際觀察,建立振動的概念,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知道用摩擦、彈撥、敲擊、吹氣可以使物體產生振動而發出聲音。

在開課時,我以聽聲音猜物體的遊戲導入課題,通過聽聲音猜物體的.遊戲,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了。這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物體能夠發出聲音,我們都採用哪些方式讓物體發出聲音的?學生嘗試着用各種方法讓一個食品保鮮袋發出聲音來。為什麼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體發出聲音?你們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我用敲擊鼓面,讓鼓面的豆粒跳起來,敲擊音鈸,學生摸音鈸的面,感受到振動,讓學生明白,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後來,我又從反的一面證明沒有振動就沒有聲音。我讓學生捏住嗓子,不讓聲帶振動,讓學生實踐,看看有沒有聲音產生,結果,沒有聲音發出,再次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所以,因為是學生自己探究的,學生記得很牢,學習的效果非常好!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 篇4

一堂有效的科學課,要想高效,離不開教師對教材的科學處理,也離不開對學生的學習現狀的把握程度。教學思路是否合理和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把教材知識講解的是否嚴密、全面,而是指教師將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進而轉換成符合本土學生學情及學習思路是否合理有效。因此,適合學生“學路”的教學才是最有效的教學。

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各種自然的和人的聲音,聲音給我們傳遞意義豐富的各種信息,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聲音。這一節課的研究主題就是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的物體,傾聽身邊的聲音,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去發現、去探索聲音產生的原因。

這一課是聲學的起始課,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要讓學生理解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有一定的困難。我利用唱《幸福拍手歌》讓學生做動作導入,讓學生對製造聲音及聲音產生後的感受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後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製造聲音,觀察出現象,直接總結出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但是課後問學生,學生依然覺得是摩擦、敲擊等原因產生的聲音,這是因為學生對聲音產生的原因和聲音產生的方法混淆。老師並沒有給學生橫向比較。還有學生會有疑問,生活中很多物體發聲了沒振動,怎麼能證明物體振動是產生聲音的原因呢?

針對這兩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要給學生提供了三個層次的實驗材料。第一組是可以明顯觀察出聲音的產生時物體振動了,尺子、橡皮筋振動。第二組是物體發聲但是振動不明顯但是可以藉助其它物體看到其振動,敲擊桌面讓小球振動、吹氣讓小紙條振動。第三組是利用之前提供的材料反證。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 篇5

《聲音的產生》是蘇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內容,一是瞭解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二是想辦法制造聲音;三是引導學生運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現物體發聲的共同規律。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課堂的同時,瞭解學生前概念。一開課我讓學生靜下來,仔細聽教室裏都有哪些聲音?是由誰發出來的?怎樣產生的?激起學生對聲音的興趣。並問學生原來對聲音有什麼瞭解?引發學生走入聲音世界,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現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活動主動建構的。

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因此,我指導學生想辦法制造聲音的時候提問:“你能利用哪些方法發出聲音?”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發生的方法很多,豐富學生對於製造聲音的感性認識。在學生進行交流演示中讓學生注意觀察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提出觀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觀察才會觀察得更仔細。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觀察,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實踐、充分感受,並隨時作好記錄,我參與到了整個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直接觀察感受振動、藉助於其他物體將振動可視化,運用反證法進行實驗,去發現、去探究,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困難,體現了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再現了我校靈動課堂教學新模式---在交流討論聲音產生的共同規律時,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知道摩擦、彈撥、敲擊、吹氣可以使物體產生振動而發出聲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能夠通過親身感受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 篇6

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探究各種物體發生時,看到的現象,聽到聲音,最後總結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在教學的過程中,抓住學生認知衝突能夠很好的'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及技能。

在本節課上,當同學們總結出振動產生聲音。我又追問一句:有聲音不是振動產生的嗎?這個時候,有個學生舉起了手。他站起來回答:有。我問:請舉個例子。該生用嘴哧哧的發出聲音,但是嗓子沒有振動。該生用這個例子反駁。這個時候,有同學不這樣認為,他説雖然嗓子沒有振動,這個時候的聲音卻是嘴裏舌頭在振動。

這個時候我引導學生進行回顧以前做過的用氣球放氣的活動,學生在放氣的時候,聽到了聲音,在手拿着氣球口的時候,同學感受到了什麼呢?是振動。是空氣的振動。因此在我們的嘴裏發聲的是空氣在振動。這個時候學生充分的理解聲音是由振動產生。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可以讓學生再感受到氣球放氣時振動,還看可以讓學生準備空瓶子,觀察吹氣時,空氣的振動。然後再用嘴感受哧哧的聲音什麼振動。這個時候學生就好充分的理解。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 篇7

本課教學緊緊抓住“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個核心概念,以探究聲音的產生的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髮現聲音產生的規律。本課教學中的亮點是在加強學生動手做的同時,如何加強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動手與動腦獲得和諧發展。本課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有幾點成功的做法:

1、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我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探究活動的設計力求與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保持一致,學生對探究活動有高度的探究熱情,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如本課教學中製造聲音的環節,讓學生想種種辦法利用提供的材料發出聲音,活動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這對學生而言具有了挑戰性,學生願意探索,願意傾聽,從而找到了很多具體的辦法。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得到了鍛鍊和發展。

2、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動材料。

聽聲音、造聲音、研究聲音,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起來,橡皮筋、鼓、尺子等常見的實驗材料,從多角度、多層面為學生們開展科學探究提供了條件,促進了他們的思維與動手能力的發展。既便於學生操作,又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感受到“身邊處處有科學”。

3、關注學生差異,重視合作學習。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動手能力較差,有的不愛動腦,在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這個難點活動,我採用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更多參與和交流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的動手與思維能力都能得到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本課存在的不足:

1、教者對新的科學課程標準的研讀不夠深刻。

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新課標對學生科學素養提出的要求,教者拋出的問題依然有些強加給學生思考,沒有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地位體現出來。造成學生被動,老師怕學生不向着自己設計的路線走,課上提問讓學生模稜兩可,不簡明扼要。

2、教學活動的安排過多,時間緊,教師急躁。

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和思考的空間導致結論的總結 不是由學生自主探究出來的而是教師生搬硬套給學生的,這樣就造成教學目標沒有徹底達到,教學重難點沒有很好的得以解決。

今後的科學課要以研讀課標為中心來展開備課,課程目標多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不斷開發廣泛的易尋找的實驗材料,多讓學生了解科學課外知識,豐富科學經驗。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 篇8

反思本堂探究課的教學,我立足學生的前概念,嘗試打造“自然生髮”的科學課堂。有以下幾方面值得總結:

1、教材的“折斷”與重組

總體上講,國小科學是一種任務型課程,它由一系列探究任務組合而成,整體任務的完成依賴於各子任務間的組合和單個任務的進程排布。而教材呈現的內容和次序只能是線性的進程,所以有必要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折斷”與重組。通過這一過程,使重組後的各部分具有學習的“流暢性”,即在次序上,前一部分應該成為後一部分生髮的基礎,後一部分從前面自然生髮。

2、思維的順應與激活

通讀教材後發現,本課需要探究的核心概念是: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在教學中,要突出順應學生由前概念生成科學概念的學習心理的重要性,即製造聲音揭示前概念,實境導題;增補對話模塊,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由關注造聲方法轉向發聲物體;探究“振動”內涵時由易到難、由顯到隱,由固體到液體、氣體,逐步豐富概念外延;將教材的第一模塊調至最後,不但能鞏固拓展,更能激活學生的探究慾望。思維的順應與激活,實現了學習的“層遞性”。

3、難點的解決與突破

本課學生的前概念相對於科學概念來説是一個不完全概念,難點是讓學生關注發聲物體和理解振動。教師通過有價值的發問,促進學生前概念與現實的對話,注重在實驗操作與相互評價中體現思維的'軌跡,是突破難點的好方法。動靜搭配、説做並舉,也關照了學習的“節奏性”。

總之,教學行為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與發展規律。教師的作用體現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向他們提供援助的可能和搭建“腳手架”,而不是單純把知識教給學生。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的開始,我首先讓學生製造聲音。這個體驗活動,學生能夠對於聲音的產生進行再認識?從而為學生進行下面的教學打下基礎。然後學生猜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樣活動就較為自然。學生認為:敲打會產生聲音,這個時候引導學生思考敲打的時候,物體會怎樣?這樣就較為容易的有好的想法。

在進行猜想的時候,我指導學生猜想固體和液體和氣體分別進行發聲的設計。現在,我再找個地方應該還要更加的細緻一些。我想這個分別讓學生進行設計和猜想,效果會更好的。比如我想如果能夠分別指導學生設計,那就會更好了。

在本節課的製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學生就是學生過多的關注自己帶來的材料。而材料就是放到自己的身邊,這樣學生在手中不停的拿着自己的材料進行把玩,因此影響了學生的聽課的'效果。我想這個時候需要學生不要去把玩。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的過程中,有孩子還是沒有不能夠較好管住自己的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一定要注意把學生的材料安排好,這樣學生能夠較好的進行學習。我想在教學中,我需要將找個位置,將學生的東西進行適當的安排這樣的效果就會比較的好了。

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來想要知道學生進行設計一種能夠發出較好聲音的樂器,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時間不夠,我再厚面的教學中,我需要再找一些時間指導學生進行做這件事情,我一直在想着把科學和學生的設計製作聯繫起來,這樣學生學以致用,而不會單調學習和做實驗,而且能夠更好的進行培養學生。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反思 篇10

連續教了多個九年級物理,轉回身來到八年級,卻不知道該如何上課。《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是八年級物理第二章的第一節,因此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決感興趣的問題,在探究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應該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本課的教學核心概念是: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學生在此前往往關注的是動作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狀態。這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想突破難點,就應該順應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認識到“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後,再次提供音叉,讓學生設計實驗,用視覺看到物體的振動。這樣處理,使探究“振動”的內涵由易到難,由顯到隱,由固體、到液體再到氣體,逐步豐富概念外延。思維的順應和激活,實現了教學的“層遞性”。

課堂中,重視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既拉進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消除科學的神祕感.同時引導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自覺的利用身邊簡單器材在課下進行小發明,小創作。

但是在課堂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不能靈活運用科學探究的`環節;學生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個別學生參與程度不足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應該及時地改正自己的缺點,努力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適宜的情境,激起學生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