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92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

《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1

語文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面對一篇教材,首先要把握的是這篇文章的特色在哪裏,可以進行訓練的點在哪裏?怎樣落實“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然而一堂課只有四十分鐘,是個常量,在教學時只能有所舍、才能真正有所得。所以在分析教材時,應抓住文本最有價值的東西進行教學,進行訓練。

本課的語言很有特色,簡短的文章,以人物對話的記敍傳遞了孔聖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腳點定位於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從中受到教育,並從語言文字中具體感知孔子是個怎樣的人物。而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從對話弄清孔子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則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即是教學的難點。

在具體操作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一些語言的精妙之處,咬文嚼字、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對學生進行有效地訓練和指導。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指導學生深入鑽研文本,在文本的.深處和細處感悟人物特徵,這不僅符合該類課型的特徵,又符合閲讀教學的規律,使文本的“召喚結構”和學生的“閲讀期待”相互交融,產生了和諧的共鳴、共振,使課堂極富張力和魅力。

我發現,教學中“靜思默想”和“反饋交流”是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孔子的品質的,如果能適當追問,引領學生的感悟走向深入,充分發揮師生對話的作用,就更好了。

語文課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實就藴含在對課文的理解中,對課文的朗讀中,藴含在學生的答題中,讓學生在語文訓練的同時受到課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就得到了統一。

《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2

《孔子和學生》這篇課文記敍的是我國春秋時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為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學生的尊重,從而使得學生明白了自己雖然各有優點,但都還要不斷學習的道理。四年級的學生對於大教育家孔子瞭解得比較少,課前我佈置讓孩子們蒐集有關孔子的資料和圖片,課上結合師生手中資料給學生們提供交流資料的平台。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最滿意地方是同學們課下收集的.資料、圖片、格言,通過豐富的圖片,翔實的資料介紹, 讓學生對孔子有了一個較為全面地瞭解,在學習的過程中, 學生們情不自禁的發出“呀、啊”的感歎,這樣孔子的形象已在他們心中紮根,在此基礎上再學習課文,為學生的學習、思考提供了更廣闊的背景,真正幫助學生們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3

今天教學《孔子和學生》,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時問了一個問題:“孔子受到學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麼?”在我看來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個問題,因為課文中就有現成的答案——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學生敬重的重要原因。但學生回答卻五花八門。驚訝之餘總結了一下有幾個原因:

1、學生對課文信息的'提煉能力不高。

一直以來,我很少讓學生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在主要內容的處理上實行“模糊瞭解”。導致學生總結能力偏差。

2、學生還不能很好的聯繫文本來解決問題。

思想上信馬由韁,節外生枝現象突出,“以文本為本”的意識不強。

《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4

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對於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習慣非常重要。而教師鼓勵學生提問題固然重要,方法的引導也非常重要。

本課的設計,教師就像是一位教會孩子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教練,創設平台,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獲得能力,體驗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樂趣。另外,教師在課堂中結合“三單”有機運用小組學習和梯度推進,重視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對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實現學習目標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説,本課教學設計,花樣不多,實實在在,把大量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而老師的主導作用也發揮得恰到好處。

《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5

本學期的第二課《孔子和學生》,作者通過孔子對學生的高度評價和與自己的比較,揭示了“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具體含義,反映了孔子先進的教育見解。

孔子對學生的評價一分為二,主講優點,順帶出缺點。所以在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從孔子的話中概括出每個人的特點——優點和缺點,在此基礎上方能明白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以概括每個人的優缺點,是明白孔子教育理念的首要環節,如果這一點也做不到,那理解孔子這些教育理念就成了“海市蜃樓”了。

第三節中孔子有這麼一段話:“顏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變通;子貢聰明,但他不夠謙虛;子路很勇敢,但謙厚、忍讓方面仍待學習;子張處事謹慎,為人嚴肅,可是旁人卻不能輕易親近他。他們雖然各有優點,但都還要不斷學習啊!”總的來説,從這句話中找出每個人的優缺點來並不是件很難的事。同學們在學習時,很快找出了顏回和子貢的優缺點來,但到子路時,有同學把“謙厚”、“忍讓”也歸為優點了,説明對這個句子不理解。我便提示:子路的優點很好找,和前面的'二位一樣,孔子説得明明白白的,同學們也找到了,是“勇敢”;現在要找一找子路的不足之處。有一同學發言説是“學習不夠”,全班同學便無下文。我就讓同學們讀句子。就這麼短短的十六個字的句子,讓同學們變着花樣地讀了幾遍,仍然毫無反應——懵掉的該輪到我了。這時,有個同學認定“仍待”是缺點時提醒了我:對呀,這個詞他們不理解,這個句子他們能理解嗎?於是馬上展開對“仍待”這個詞的學習:仍——持續不斷,待——需要。仍待——繼續需要;仍然需要。好,“仍待學習”呢?仍然需要學習。那麼哪些方面仍然需要學習的呢?這時,終於有同學明白了,是謙厚、忍讓不夠,還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

行,明白了,回讀句子,又對這個“但”字不明白了。那就把孔子説的話完整地讀下來,看看有幾個“但”字,它們都表示什麼意思?結果是出乎意料的:不明白。那就再給力學習這個“但”字吧!哦,在句中表示轉折啊。第一個是從對顏回的讚許轉到對顏回指出不足;第二個是從子貢的優點轉到缺點,這第三個是從對子路的讚揚轉到指出他的不足之處。這才解決了這個環節的學習。

回顧“找出每個人的優缺點”這個環節的進展過程,似乎給了我當頭棒喝:這些所謂的四年級學生,在閲讀理解方面幾乎是一張白紙。我們的國小語文教學又要抓什麼“關注表達”來了。其實,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又何嘗不曾“關注表達”呢?重要的是不脱節,不掉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