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下冊語文《詠華山》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97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下冊語文《詠華山》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下冊語文《詠華山》教學反思

一年級下冊語文《詠華山》教學反思1

在《詠華山》這篇課文中古詩是全文的中心、話題,所以要避開繁瑣的零碎知識,直接將學生引入課文中心。結合本文“文包詩”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一、從詩到文

A、出示古詩,學生質疑——在讀通古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地對這首古詩提出自己的疑問。

B、帶着問題讀課文。——教師有意突出“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樣的景色?”這個問題。讓學生以這個問題為主要閲讀目的,自己在文中尋找與詩有關聯的句子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因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過重點句子的朗讀,要求學生理解華山是十分高大的。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為此,在教學這幾句話時,應充分發揮簡筆畫教學功能,直觀、形象地展現畫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藉助具體的畫面,更深層地理解語言文字。讓靜態的文字動態化,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通過課件的擺放,有意突出“那麼近、都在自己的腳下,山腰間”這些詞語,讓學生説説對這些詞的理解。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同時,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這一環節注重了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知識,並通過朗讀解決了本課的重點。讓學生經歷“理性認識——實際操作——感性認識”的認識過程,自己領悟出華山的高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從文到詩

本文的難點在於讓學生讀懂詩句。教完重點句後,要引導學生回到古詩上。其實,前文的句子已為學習古詩打好基礎。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尋找文與詩的聯繫。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讀懂了哪句詩?”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再反覆誦讀,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國古文化的薰陶,感受古代詩歌的魅力,從而激發起學生更高的求知慾望。

三、從詩到法

我國教育界的老前輩葉聖陶先生説:“教是為了不教。”主要體現在學法指導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詩後,引導學生就“我們是怎樣讀懂這首詩的?”反省自己的認知過程。教師從中點撥,讓學生產生頓悟,找到文與詩的聯繫,“讀懂詩先讀懂文,讀懂文即讀懂詩”。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在讓學生初步體驗從“學會”轉向“會學”的樂趣。學會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也能促進學生課外閲讀古詩的興趣。

本篇課文重在描寫華山之高,所以在板書設計上,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板書不能多而雜,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個“高”字就可以了。

一年級下冊語文《詠華山》教學反思2

《詠華山》把古詩《詠華山》巧妙地包含在敍述寇準與先生登山的現代白話文中。“詩”是“文”的話題開頭和故事中心,“文”是“詩”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説明。

我覺得課文的重點之一就是藉助圖和文本理解故事的含義,在第2段的學習中,我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他們説説,你覺得華山怎麼樣?讓學生初步感知華山的高,並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二段的中心句:“啊!華山真高啊!”自然過渡到“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華山的高呢?”讓學生自讀自悟,這樣就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是具體的形象,將遠在天邊的華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學生眼前,學生就自然地領悟出這些都是因為華山是太高了。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學生第一次在讀中感受華山的高時,我是這樣説的,你能把這段話讀通順了,很好,其實這個孩子只是把這段讀順了,並沒有什麼感情。而我説這句話呢?對孩子來説是一種鼓勵,孩子的積極性會增強同時也激發了其他孩子朗讀的興趣。第二次,仍然是讓孩子在讀中體會華山的高,第三次,依然是讓孩子在讀中體會華山的高,指名一個學生讀時,我完全是投入感情説的:“你讓我們彷彿看到你就站在高高的華山頂上,多神氣。”孩子激情的火花被點燃了,讀得越來越好。讓孩子感悟華山的雄偉壯麗時,我不僅僅是通過欣賞華山全景圖來體現的,而後更多的是通過學生的繪畫來體現的,我説了這樣的一句話,“現在如果讀不能體會就畫出來吧”。“如果坐着不能表達你的感情,那你就站着讀吧!”孩子們激情飛揚,真正的畫出、讀出了華山的雄偉壯麗,讀為主,情、理、法盡在讀中悟出,在讀中體現,學生個個讀得有滋有味,同時領略了語言文的優美,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麗。

一年級下冊語文《詠華山》教學反思3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的古詩;

2、學會12個生字,理解本課生詞;

3、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感受到華山的雄偉壯麗,鼓勵學生努力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

四、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圖片(華山)、小黑板、錄音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 談話:

小朋友看過動畫片《寶蓮燈》嗎?

小沉香劈開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媽媽,還記得這座大山叫什麼嗎?

板:華山

2、 説一説華山的特點:(高)

板:(簡筆畫)

(二)初讀課文:

1、 自由輕聲:

要求:

(1)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

(2)讀通每句句子,讀不通順的多讀幾遍;

(3)給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 檢查自學情況:

出示:登華山 山路遠 遠近 近山 腰間

艱難 情不自禁 吟誦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

4、 過渡:讓我們一起來爬一次華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精讀全文

1、第一自然段:

出示圖一:

(1)什麼時間,誰去幹什麼?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齊讀。

(3)師引説: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介紹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

2、第二自然段:

(1)老師有首詩就是介紹了華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

回首白雲低。

自由讀,指讀,齊讀

(2)師邊畫邊述:

(3)小孩兒跟先生就是沿着這條山路爬上山頂的。

(4)爬這樣的山路感覺怎麼樣?

①理解:“艱難”

指名讀,讀出“山高路險”

②指導朗讀第一句

(5)為什麼爬華山如此艱難?(高)

(6)華山到底怎麼個高法?

帶着問題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有關句子

(7)出示圖二:

讓我們一起跟他們到華山頂看一看,你看到了什麼:

(8)學習第四、五句

(9)指名讀

(10)説一説句子意思

(11)動手比劃一下“山腰間”

(12)與小朋友一起將句子用間筆畫來體現

(13)討論:

①白雲不是在天上,這兒為什麼寫在山腰間?

②白雲畫在山的什麼位置?

(14)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會用一句什麼話來評價華山?

“啊,華山真高哇!”

指名讀,齊讀

(15)如果你在華山頂上,你想説什麼?做什麼?

(16)小朋友們都忍不住了,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讀

(17)這個小孩兒跟你們一樣也情不自禁了,吟誦起了一首小詩

板:(完整課題)詠

讀題

這首詩的意思就藴藏在課文中,你能找到嗎?

(18)交流

(19)出示相應的兩句句子

(20)師讀詩,生接句

(21)指名讀詩

(22)點撥

舉頭——抬頭回首——回頭

(23)要求給詩句配上動作讀一讀,背一背

3、第三自然段:

(1)這首詩吟誦得怎麼樣?聽後你會怎麼説,怎麼做?

(2)這個老先生的反應跟大家一樣

邊讀邊配動作朗讀第三自然段

4、第四自然段:

(1) 這個小孩兒真不簡單,誰來介紹一下他是誰?

(2)為什麼要用“才”七歲,(年紀小)

(3)這樣的好詩竟然是一個剛7歲的寇準吟誦的

你知道他怎麼吟誦出來的嗎?

(認真學習語文)

(4)小朋友們想向寇準學些什麼?

(5) 師小結:

寇準能吟誦出這樣的好詩,全是他平時認真學習語文的結果,我們班小朋友也應向寇準那樣從國小好語文,長大後用好語文。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讓我們跟小孩兒和先生再去華山看一看

,22詠華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藍天,遠遠近近

更無山與齊。的'山都在華山腳下。

舉頭紅日近,太陽顯得那麼近,山

回首白雲低。腰間飄着朵朵白雲。

(五)學習生字

1、 認讀生字、正音、質疑

2、 給生字找朋友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邊是“”,不是“幾”

近:先寫“斤”,再寫“辶”,第二筆是豎撇

與:熟字去偏旁記憶,“寫”去掉“冖”

齊:撇捺要伸展

4、 描紅、臨寫

(六)課外練習:

設計意圖:

《詠華山》是“文藏詩”的一篇課文,也就是把一首詩包含在一個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對“詩”的意境的啟發。

1、圍繞詩展開討論.學習。

古詩是全文內容所在,先出示古詩設疑,圍繞古詩學習課文,展開討論。

2、藉助文來解詩。

詩句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過閲讀課文繪製簡筆畫,簡明.形象化古詩。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閲讀課文,它有着一種全新的課型——文包詩,即把一首古詩包含在一個小故事裏,而故事本身就是對詩的意境的闡發。

本課教學要求主要有: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同時認識1個偏旁。

(3)通過朗讀感受華山的雄偉壯麗,並能詩文對照,體會古詩的意思。

(4)能識字,會寫字,能朗讀,這才具備了閲讀的基本條件,先要跨進門檻,而後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識字、寫字、讀書無疑成為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當然也是這課的教學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作為閲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激發閲讀情趣在低年級是多麼的重要。因此,低年級閲讀必須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開始,要想方設法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必要時也可適當為他們提供一些背景知識,幫助他們建立新舊知識聯繫。在新課伊始,就可以先讓學生説説自己爬過哪些山,留下什麼印象或感覺,然後運用多媒體播放華山風光鏡頭,引發學生的嚮往與遐想。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古代有個7歲的小男孩,不但登上華山還念出一首讚美華山的詩呢!這樣,學生便可帶者急於知道詳情的強烈願望進入閲讀。

課文第二自然段寫孩子吟詩讚華山,成為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作者寫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緊扣一個“高”字依次展開,先以“艱難地爬”暗示華山的陡峭高峻,次以兩個感歎號渲染華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體描寫展現華山的陡峭高峻。華山巍巍,聳入雲霄,如何讓學生體會到華山如此的壯觀非凡?完全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生動形象的畫面如實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讓學生觀察那懸崖峭壁上那條飄帶似的山道,學生自然能體會到爬山之艱難。讓學生欣賞那美麗的山頂景觀,隨機飄出相對應的語言文字。讓課文語言在孩子頭腦中變成美麗的風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們設身處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讀課文,同時助以表情動作來看藍天,看羣山,看太陽,看白雲,體會文中人物觀察角度的變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學生獲得最真切的體驗。

人們説:情動於中而發於外。面對如此峻峭雄奇、壯觀非凡的華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詩作贊。“情不自禁”這一成語十分切合此時、此境、此情。但這詞很難説清,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當自己獲得成功時,情不自禁地説……

一年級下冊語文《詠華山》教學反思4

今天在學校上了一節《詠華山》的校內公開課,整節課下來,感覺還可以。

課上,我緊扣“高”字,幫助學生朗讀、理解課文。先讀第二段,説説華山給你什麼印象;再讀這一段,找出哪幾句話來寫華山的高。邊理解邊指導朗讀,效果很好!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上我還畫了簡筆畫,播放課件,課件的內容主要是展現華山高、美的圖片,這些勝過教師的語言講解。

學生一看到圖片,立即感受到了華山的高。當他們看到登上華山後欣賞到的美景,都情不自禁地發出了讚歎,又及時幫助學生理解了“情不自禁”!當然,語文教學還不能忘記對學生的語言訓練。課堂上,我多次啟發學生想象、説話。如用“()真()!”説話;欣賞完圖片,你想説什麼;寇準七歲就能寫出這麼好的詩,你想對他説什麼……這些教學環節,都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和説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