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8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1

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獨立地數小猴吃水果圖中的小猴、梨、香蕉和桃子的數量,再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本節課還有一個難點就是兩個符號,大於號和小於號,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還要學習關係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並正確使用它們呢?“=”相對來説學生都已經認識了,認識了這三種符號後,我讓學生説説你用什麼好方法來記住這三個符號?怎麼來區別“<”、“>”?有的學生説:“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有的説:“大於號開口在左邊,小於號開口在右邊”。有的`説:“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有的説“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學生將符號“<”、“>”的形狀內化後用語言描繪出來,經歷這樣的活動過程能加深學生對符號的理解和記憶。

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2

一年級小朋友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抽象數的大小時有一定困難,教學時我先複習1-5各數,故意打亂數序,然後請學生上台來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以建立學生初步的數感,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圖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猴子是小朋友喜歡的動物,新課的導入用“小猴吃水果”這一故事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慾,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瞭的應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還要學習關係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並正確使用它們呢?在一節課內小朋友要認識三個符號朋友“<”、“>”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故我讓學生自己説一説“<”、“>”的形狀是怎樣的?開口朝哪邊?尖尖的呢?引導學生用形象易懂的語言去記憶三種符號。“兩邊數字一樣大,中間填‘=’”,“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

“大於號開口在左邊,小於號開口在右邊”,“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等。等學生已理解後,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看誰舉得對”,教師説符號名稱,學生舉出相應符號;“看誰擺得好”,教師説符號名稱,學生用小棒擺出相應的符號。最後安排補充練習,以加深學生對符號的印象,並會通用符號表示兩個數的大小。

一年級小朋友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抽象數的大小時有一定困難,教學時我先複習1-5各數,故意打亂數序,然後請學生上台來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以建立學生初步的數感,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圖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努力使學生在這樣一個生動愉悦的教學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積累領悟分類的含義。

這一節課上下來,雖然不是十分滿意,但在已有生活經驗的鋪墊下,我運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引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思維也“活”起來。輕鬆地就學到了知識,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3

太多的收穫令我感動,課堂上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激情和熱情着實令我動容,整個教學活動中,可以説我將自己完全置於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上,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舞台。

教學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題,創設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引發具有思考行極強的問題“仔細觀察,哪盤雞蛋多?説説你是怎麼想的?”這樣的問題一經拋出,即刻觸動了學生思考的興趣,聽聽孩子們的回答“只需要比最後一排就可以了,因為前幾行都一樣多”,“老師,第一個盤子的只空了兩個格,第二個盤子空了四個格,所以第一個盤子的雞蛋多”“老師,我能很快的數出每盤雞蛋的個數,我5個5個地數,很快”就在這七嘴八舌中,將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使其立刻變得鮮活而靈動。同時更從側面充分體現了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主動性,學生的語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夠縝密,但孩子的潛力着實令我稱道,我欣慰於孩子們在課堂上能夠靈動的展現自我,更稱道於學生能夠賦予課堂新的生命,我怎麼不為之動容。學生能夠自然,輕鬆、愉快地走進課堂,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標嗎,靜下心細細想來,其實它很簡單,其實有時甚至是觸手可及,但有時卻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問題。

二、在自主活動中個性得到張揚。

可以説本節教學內容對於學生來説,要想達到教學目標並不難,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夠讓這樣一節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學內容,富有新意與創意,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在乾巴巴的'大小比較方法之後更能體現出課堂的有效性,我將本節課定位在讓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層面,宗旨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練,讓學生在活動中個性得到張揚。我充分利用了課前發給學生的卡片(100以內的數)巧妙地利用這張小小的卡片,並將其貫穿於教學始終,在學會了比較大小的方法後,設計了同桌兩人比,四人小組比,隨意找同學比,和老師比,甚至全班同學比,難度在不斷地提高,更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可以説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比較中,學生鞏固的不僅僅是比較方法的運用,更激發了學生挑戰的慾望,同時也收穫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三、教師要不斷完善與提高。

有收穫,也有遺憾,課堂的調控,教學拿捏的火候與尺度,教師就知識的歸納與總結的時機,還需要完善。但通過今天的教學,更使我深刻的意識到,作為教師,我們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學生。教師看多遠,學生就會走多遠,我們也許能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我們也許能做到,將學生置於課堂的主體地位,但更要求我們要學會反思,學會汲取,不斷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完善課堂,追求理想的課堂首要目標是有效,真可謂“任重而道遠”。

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4

《比大小》一課中,是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的概念的難點。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講故事“小猴分水果”為主題,使學生掌握比大小的方法。課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本節課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比較兩個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小猴請客”的情境中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在“夠吃”與“不夠吃”中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從而理解“=”“>”“<”的真正含義。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教師注重挖掘藴涵在知識中的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了分類思想、優化思想、符號化思想等。讓學生對簡單知識背後的思想方法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對學生的後續學習將產生積極影響,併產生長期的效應。最後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掌握了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操作等活動,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悦,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主體的地位上。首先,請同學們觀察情境圖,説一説,小猴一共請了幾個朋友?他們都摘了哪些水果,每種水果各有幾個?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數學、用數學,這也是《數學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在這節課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由學生喜歡的“小猴請客”的生活情境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慾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為後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接着,動手操作,滲透分類。通過動手擺一擺,學生很明白誰大誰小,既能滲透分類思想、有序思想、一一對應思想,又能讓學生初步感知象形統計圖的特點。

(1)左邊的3只小猴可以寫成幾?右邊的桃子呢?3只小猴分3個桃子,夠不夠分?小猴的只數與桃子的個數有什麼關係呢?(同樣多)教師適時指出:表示兩種事物同樣多,我們可以用“=”來表示。“=”叫做等號,讀作:“等於”,在書寫時兩條線長短要一致。(在圖下面寫上“3=3”,引導學生讀一讀這個算式)

(2)每隻小猴分1根香蕉,夠分嗎?請先擺一擺,再説一説。認識大於號。“3>2”這個式子怎麼讀?(3大於2)用手勢幫助學生記住大於號,課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撐開,形成一個大於號。(大口朝左,大於號)

(3)每隻小猴分1個梨,夠分嗎?請先擺一擺,再説一説,你能想辦法用一個式子表示嗎?(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再引導學生學習“3<4”)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大口朝左大於號,大口朝右小於號,兩邊相同用等號。”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説出比大小的結果,然後引入數學符號,讓學生感受到符號的合理性和簡潔性,而且在比較的過程中,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化繁為簡,便於學生比較大小。“<”“>”的區分是這節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它們含義的基礎上,進行區別並概括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在課堂實踐中,加強學生想、説和做的教學,不但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還有利於滲透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

本節課有收穫,也有遺憾,課堂上問題的提問及學生的規範回答,知識的舉一反三,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等還需要完善。但通過今天的教學,更使我深刻的意識到,作為教師,我們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學生。教師看多遠,學生就會走多遠,我們才能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才能做到將學生置於課堂的主體地位,但更要求我們要學會反思,學會汲取,不斷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完善課堂,追求理想的課堂首要目標是有效,真可謂“任重而道遠”。

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5

小於、等於、大於是一組數學符號,主要用來表示自然數之間的大小關係。對於一年級小朋友來説還是比較陌生的。學生在學習《小於、等於、大於》前,已經學過了比較。能夠很好的掌握兩種物體之間的數量比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比較的結果。這些都是學習新本領的基礎。《小於、等於、大於》就是把直觀的比較用抽象的數學符號表達出來。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並會區分“>”、“<”,要記住“>”、“<”對孩子來説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課堂中我想了一種形象的比喻,如“>”象張着大嘴巴的大魚,所以叫大於,而“<”是閉着嘴巴的小魚,因為害怕大魚吃它們所以緊緊的閉着嘴巴,所以叫小於。孩子們通過我的比喻能夠分清楚了“>”和“<”。緊接着我又讓孩子們動手擺這三種符號,孩子們通過這些活動下來對這三種符號認識的非常好。以直觀的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符號,在豐富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比較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明白什麼時候使用“>”,什麼時候作用“<”,孩子們通過算式自己總結出了“大口對大數,尖尖對小數”的順口溜。

不足的是,在教學中我沒有親自總結出一些方法,比如大數在前用大於號,小數在前用小於號。還有,上課組織教學花了太多時間,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在後半部分學生動手操作中有些亂,孩子們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擺的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跟上老師走,自己玩自己的,還有學生不注意聽老師要求什麼,而只顧自己擺自己的。如何更快地熟悉學生,調動學生的注意力,確實還需要思考。

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6

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已經掌握的比較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教學時,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瞭的應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還要學習關係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並正確使用它們呢?認識了這三種符號後,我讓學生説説你用什麼好方法來記住這三個符號?怎麼來區別“<”、“>”?有的學生説:“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有的説:“大於號開口在左邊,小於號開口在右邊”。有的説:“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有的説“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學生將符號“<”、“>”的形狀內化後用語言描繪出來,經歷這樣的活動過程能加深學生對符號的理解和記憶。

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7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比多少並不難,在入學前對它們都有初步的認識,但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憑直覺或數一數的辦法來比較。不一定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多少。

為了使學生有興趣,首先,課的一開始,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採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形式,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老師直接提問:你是怎樣看出來的?讓學生通過觀察感悟“多”“少”“同樣多”,。在學生學會“一一對應”方法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有目的的操作,嘗試各種比較的方法,在學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礎,通過圖片的幫助和教師的引導,學會了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多少。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以及傾聽的'能力。在教完知識點後,讓學生自己找圖中還有哪些是同樣多的,誰多誰少,並讓學生操作,加深理解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

本節課中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在看頭和尾對齊的圖形時,容易錯判斷為“同樣多”因此在教學時我就把這類題目出在了黑板上,讓學生觀察、比較,突出了“一一對應”的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整個教學過程環節設計還不錯,但學生在傾聽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還有在操作的過程中有學生玩學具,爭取下次在常規方面多下功夫。

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8

“比大小”是在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認、讀、寫簡單分數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

教材呈現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是通過圖形表示分數,讓學生通過具體、直觀的思維操作去理解和掌握,這樣編排,可以進一步加強分數意義的理解和鞏固,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剛備課時,我認為這節課沒什麼好研究的,分數的意義學生已經認識了,比較的又是簡單分數的大小,沒什麼難度,課上學生積極的反應液證明了我的想法。可是,經驗豐富的老師提出,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少學生會在比較分子相同的分數上出錯,這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不是我在教學中存在盲點,我們的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是否深刻?

首先必須瞭解學生出錯的原因,我發現可能有以下2點原因:一是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還不深刻,二是學生受到整數大小的比較和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的負遷移了。

於是我修改了我的教學設計,在原來的基礎上多增加了2個情感體驗,通過“面積的大小”、“數量的多少”、“線段的長短”3個活動,為學生的.體驗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會心體會到分數大小是如何比較的,從而更好地應用方法遷移到以後的學習中去。

整節課中學生的積極性是挺高的,也很主動,有個別能舉一反三,只要老師稍加提醒、點拔就能説出箇中原由,這表明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求新知比較強烈。

還有一個地方值得探究:故事一開頭,我設計了一個故事導入,自然引出不同整體所表示的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比較分數時,要在相同的基礎上進行,課後和年段老師探討後發現,對於這一知識點,學生已經有所感悟不同整體間分數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沒有必要放在開頭給學生強調,這樣反而會讓班上部分同學顯得很迷茫。可以在學生説出來後,及時引導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特意花時間去教授。

通過一次課的設計,一次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使我對教學研究有了一次更高的認識,也激勵我應遵循探究的思路來行走以後的教學道路。

一年級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9

小於、等於、大於是一組數學符號,主要用來表示自然數之間的大小關係。對於一年級小朋友來説還是比較陌生的。學生在學習《小於、等於、大於》前,已經學過了比較。能夠很好的掌握兩種物體之間的數量比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比較的結果。這些都是學習新本領的基礎。《小於、等於、大於》就是把直觀的比較用抽象的數學符號表達出來。

這節課主要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

開始,是鉛筆比長短。這裏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入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而且比長短也是對前一節課比較知識的複習,其形式也相似於後面的計算條比長短,所以也是後繼學習中學生能力與知識的起點。

要記住“>”、“<”對孩子來説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應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好辦法來記憶。我編了一首兒歌來記住這這兩個符號“大口對着大的數,尖尖對着小的數,向左開口是大於,向右開口是小於”。

整堂課的教學我以課本為基礎,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並以直觀的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符號。在豐富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不足:學習過程中有學生會受前面知識的影響,看一幅圖畫寫出兩個不等式。這裏要和學生講清一般我們在看圖比較時,總是從左往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