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6.59K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反思1

經過七年級生物一個學期的教學,我對生物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國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才,而是為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併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基礎。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而又貼近生活的例來幫助學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學。例如:講授生物細胞分裂時,將物細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將植物細胞的分裂比作壘牆,以體現二者的區別。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由於是首次使用北師大版的教材,對教材瞭解研究不夠,使我這一學期的教學走了一些彎路。比如在講光合作用這一節時,課時的安排就很讓我頭疼。核心內容當然是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但是對光合作用的探究過程的確需要一番統籌和安排。課後我對教學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覺得還是以光合作用的反應視為主線來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又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的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還要緊扣課程標準。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絕對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説,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其他的解釋。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為老師,我要盡力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寫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生物教學反思2

第一,對生物學科而言複習時間不夠,需要教師更好的整合教材內容,用有限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

生物教材一共三本書,兩本必修,一本選修,高二完成了兩本必修的學習,選修一本書共五章,暑假補課完成了兩章的內容,上學期到11月中旬把選修內容學完開始進入第一輪複習,而其它學科在上學期開學時就直接進入第一輪複習了,我們的一輪複習到本學期4月底結束,整個一輪複習戰線長,內容多,學生容易遺忘,5月一個月進行專題卷和綜合卷的練習,因此時間倉促,效果一般。如果能在3月中旬將一輪複習結束,用一個半月的時間進行二輪複習,再用20天的時間進行綜合複習,我想效果會更好一些。

第二,對生物一輪複習資料的選擇和使用方法可以做一些有效的調整。

本學期的生物一輪複習資料選擇的是衡水中學出的《大學聯考調研》,全書共420頁,該書的優點是:

1、含蓋的知識點全。

2、考綱知識列的細、全、明瞭。

3、將選修內容安排到相關聯的必修章節中去,便於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系統整合。

該書的缺點是:

1、個別練習題和例題超綱。

2、每一節後的練習量過大。

3、每一章前的知識網絡圖不夠細,不夠全。

所以今後再選擇生物一輪複習資料時應注意:

首先,書不能過厚,最好不要超過300頁,否則一輪複習時間過長;

其次,每一節後的題量要適中,難題不宜多,綜合性過強的題不應該出現,因為一輪複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把基礎知識掌握牢固。一輪複習資料的選擇上原本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在使用的時候本該做適當調整,但我在本學年的一輪複習過程中沒有對複習資料做大膽的大量刪減,基本上是除超綱內容外全書挨個過,所以致使複習時間緊張。

在以後的高三複習中我會精挑細選適量的練習題,在每一章複習完之後進行一次歸納總結和一次考試,這樣就不會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鬆緊適度,相信一定會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需要做一定的改進。我除了上習題課以外,其餘時間都是從頭講到尾。有些典型例題我在黑板上講過一遍,一段時間後再遇到同一道題,一部分學生覺得從來沒見過,此時我是最受打擊的,每次上課的時候學生不是都睜着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聽的.很認真嗎?我們的師生問答不是也都配合的很好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去聽同一備課組老師的課時,我才有了答案,學生一天坐在教室裏要聽九節課,並且堂堂課老師都會強調“同學們,注意了,這是重點”。

如果不提要求,不去找學生的興奮點,他們怎麼能夠做到九節課全部都集中精力的去聽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儘量避免從頭講到尾,對簡單知識點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閲教材限時解決,對於重、難點知識在講之前先告訴他們:“此重點知識將不再重複講解”,並且設問,在講完之後對之前的設問進行提問,相信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果。

教學效果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的具體體現形式就是學生成績,學生、家長、學校、社會都在問我們老師要成績,所以提高每一節課的課堂效果也就是我們這些戰鬥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們所應該努力尋求的目標,通過對本學年教學工作的深刻反思,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改進,相信以後的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所提高。

生物教學反思3

我認為新課程標準已經明確的提出了,關於國中生物學科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專門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最堅實的基礎。

也就是説,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的、基礎性的、科學性的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們生物教育教學理念中,從我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要堅持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我們所設計的每一節課、每一個活動安排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目的。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對國中生物學科的教學工作進行一下反思。所以,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着重從兩個方面談一下想法:

一、對生物學科教師行為的一些反思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即面向全體學生,那麼;具體到教學中我們生物教師應該做些什麼?這是新形勢下的每一位國中生物教師都應該必須思考的問題。

1、生物教師要理解學生,要設身處地為學生着想。

生物學教材的新體系正從以學科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轉變,學生已成為學習的主體。理解學生、體諒學生。這既是一個師生情感問題也是一個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問題。學生的`感情是敏感而直接的,他們對教師的心理有着非常敏鋭的洞察力,教師只有理解學生、體諒學生,以學生的苦為苦;以學生的樂為樂,才能獲得學生的喜愛和尊敬;也只有理解學生,為學生着想的教師,才會盡心地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國中生物教學中,生物學作為一門不參加會考的“副科”,學生的學習動力不會很強,但學生喜愛生物的天性和生物學科本身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連,又使很多國中學生對生物有着獨特的興趣,如果我們不能設身處地地為學生着想,一味想讓學生成為生物學家,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那麼,學生的這點興趣就會消失殆盡,這就需要我們生物學教師從生物學教材的實踐性和直觀性出發,儘量挖掘教材的內涵,從學生的實際和地方性的特點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合作,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這也是生物學教學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保證。

2、生物學教師應設法讓新課程的知識吸引學生。生物學課程本身就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課程,我們教師要想方設法讓生物學科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學生,維持學生的興趣。(因為最持久的促進學習的力量在於知識的本身)。生物學的內容應該不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死知識,應該讓生物學成為學生身邊的科學。讓生物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在與生物世界不斷的對話中主動的尋求知識、運用知識。

3、生物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共同學習

新課程倡導建立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而師生關係又在許多方面不可能完全平等,師生的平等是有條件的,只有當教師和學生都以學習者的身份出現時,師生共同面對知識時雙方才有可能平等起來。生物學科是一門不斷在進步、日新月異的學科,生物學教師也必須要進一步學習系統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學得比學生更刻苦。特別是生物學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實質上就是要求師生共同學習,一起探究科學知識。因此,教師要組織好“探究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方式,與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探究,引導學生和自己一起成為生物學科學習的主人。

這樣就會激發起學生更大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當然,新課程也強調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所以,在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平等學習中的首席”地位,在與學生一起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瞭解學生的真實需要,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而且,在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促進了自身對專業知識的深入瞭解。

二、對國中生物學教學的一些反思

國中生物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而目前會考又不涉及生物學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學科的普及、發展,並且制約着生物學科教學的改革,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認真反思。

1、生物教學要體現生命性

長期以來,生物教師和生物學教學一直處於學校的邊緣,使得生物變成無物,生物課變成了宣讀課。從而喪失了生命的活力。而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着豐富內涵和具有性格多樣性的青少年學生,生物學科教學內容也是研究具有生命現象的生物體生命活動規律的,再加上課堂教學也應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基於這些,生物學的價值取向,就更沒有理由偏離生命這個課題,所以我們的一切教學活動均應以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為核心,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

2、重視課堂教學的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作為新的教學內容在實施過程中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對新課標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認真分析並加以整合,形成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設計,要具有目標意識、課程意識、問題意識、探究意識、情感意識、人文意識和評價意識。

生物教學反思4

1、沒有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

課前我還挺得意設計了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希望藉此來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或者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或定義,這樣可以對整個所學的知識有個更深刻的記憶,但是沒有想到學生前面學的基礎知識很多都忘了或者不能很好的遷移到這一章節裏,導致很多問題還是我自問自答,沒有很好的起到引導作用,課堂效果不是很好。這讓我充分意識到要結合學生的實情來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

2、沒有認真參透教參

教參中提到的重點和難點,自己沒有認真思考,只是簡單的參考教參的幾句話,沒有分析如何幫助學生攻破重難點。如本節的細胞培養的過程和條件是重難點,如果能先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觀看插圖,再逐個跟學生去分析每一個圖解,那樣的話學生對整細胞培養過程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有效的來解決重難點,看完過程之後再適當的給些習題對此處內容做個小檢測,那就更加錦上添花了。這讓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深刻意識到備課的中心應該放在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去攻破重難點這個中心上來。

3、有些地方講解不到位

例如在對原代培養和傳代培養的概念進行介紹時學生知識參照書本説原代培養就是消化後初次培養,傳代培養就是重新處理後的分瓶培養,這只是對書本上文字的一個解讀,其實學生並沒有真正體會到其中‘代’的含義,有學生就理解為細胞分裂的次數,應及時提出這個問題師生共同探討後得出此處的‘代’應是分瓶培養的次數而不是細胞分裂的次數。

在介紹動物細胞培養的條件時,在營養條件中提到了一個的血清,添加血清的作用是什麼呢,從上文去找答案就是細胞所需的營養物質沒完全搞清楚,所以要添加血清,其實可讓學生自己通過正文旁邊的小知識來體會血清的用途,裏面含有一些促進細胞生長和增值的物質,這樣不僅對知識瞭解更透徹還訓練了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的能力。

4、學生的主體地位沒得到體現

在教學中,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個性在共性發展的同時也能協調發展,使知識不單是講課的內容,考試的內容,而成為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載體和素材。教師應善於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狀態出發,採用多種方法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創設探索的情境,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慾望,從而達到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多方面能力的目的。

我在這一點上做的也有所欠缺,例如在介紹動物細胞培養的應用時,主要是我講解為主,學生在書本上去找相關內容,顯得很枯燥無味,課後我想了想其實可以給學生一些資料,讓學生通過資料來自己分析細胞工程的應用,例如,提供資料:水痘疫苗是將水痘病毒在人的MRC5細胞培養繁殖,經過嚴格的減毒,最終獲得的疫苗提;蘇丹紅是一種人工色素(工業染料) 。它在人體內代謝生成相應的`胺類,可能會導致人類肝癌發病率提高。科研人員以小鼠細胞為實驗材料,用“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對蘇丹紅毒害性進行了檢測。可讓學生結合資料,説出利用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生產水痘疫苗的過程?及實驗步驟。教師再對動物細胞培養的應用加以補充和完善。

5、創設情境不當

課堂導入中展示兩幅燒傷程度不同的病人圖片。提問如何治療呢?如何獲得大量健康的自體皮膚來治療?我的目的是通過培養人的皮膚細胞來導入動物細胞培養。但這是一個缺乏事實依據的情境。目前臨牀上對大面積的燒傷病人的治療是移植病人其他部位的皮膚,做不到培養皮膚細胞。所以創設了這樣一個看似很貼切實際上不真實的假情境。很可能導致學生完全不會朝細胞培養這個角度去思考。

6、課堂教學的方法還有些單一

本節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討論為輔,沒有很好的用到比較法去區分一些概念,沒有很好的把前後所學的知識銜接起來,例如比較植物組織培養和動物細胞培養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複習前面的植物組培的過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再讓學生結合本節所講內容去比較,那結果就一目瞭然。

7、應變能力不夠

在我所設計的問題中有這麼一個題目:動物細胞培養取材時,一般是取胚胎

組織或幼齡動物的組織或器官,請解釋原因?有個同學是這樣回答的:分化程度低的組織細胞易於培養,原因是分化程度低細胞全能性高。聽到這個答案和我的標準答案不一樣,我立馬就否定了他的答案,把正確答案公佈了出來,然後繼續按照我自己的預設過程往下講解。課後我反思到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焦點,他會這樣回答説不定還有大多數都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我們前一節正好講到的植物組織培養中涉及到了全能性這個概念,而我的匆匆講解錯過了一個最好的討論時機,如果我採用請一個小組評價,讓學生不斷思考、不斷爭辯直到找到正確答案。我想這樣學生一輩子也會記得動物細胞培養的原理了。也真正能區分動物細胞培養和植物組織培養的區別了。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還是自己對教材認知不夠對學生了解不夠所引起的,這讓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充分的意識到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學會隨機應變,結合學生的實情適當的調整教學過程。

生物教學反思5

每次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內容時,都很費一番心思。因為這部分對學生來説是全新的內容,雖然趣味性也很強,內容本身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書本呈現的內容較為抽象,隱含的內容也很寬泛、深度較廣,並且有些練習題難度也較大,還出現了教材上沒涉及到的專有名詞。如果僅僅學會課本內容,不進行專題訓練,還是應付不了各種類型的題目。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教師依然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 的認知層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識”的東西硬塞給學生,那麼學生即使學得再多,充其量也就是學會了某些知識,而沒有學會學習的方法。新課程理念下的“遺傳和變異”該如何實施,才能即學會一些方法,有應付各種題型呢?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書本上每節內容,還是引導學生以自學為主,稍難的知識可以發動學習討論,並且要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隨時改變教學方法。例如:教學過程中,基因突變的原因分析--鐮刀型細胞貧血症,預設了小組討論。可在巡視中,發現許多小組的討論好象只是為了完成討論的環節,只講了幾句就停止了。瞭解情況後,發現學生並沒有深入瞭解孟德爾的遺傳規律,這種情況下必須對課堂預設立刻作出調整:不然課堂效率可想而知。當時的調整是由教師提示各環節的要點問題,學生思考回答,然後教師講解補充完整。再隨機出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訓練解題思路。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剛學完這部分內容時,大部分學生是很糊塗,面對具體題目感覺無從下手,只有經過一段時間各種題型的訓練後,思路才逐漸清醒。因此,在題型訓練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的細緻講解和補充相關知識。例如:學完三種可遺傳變異後,如果不比較三種變異,學生就難以區分三種變異的區別和聯繫。所以適當補充一些知識是有利於學生理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需要適當加以補充。

生物教學反思6

今年第一年擔任高三教學工作,既緊張又興奮。緊張的是家人的支持、學校的信任及學生的期盼給我帶來了無形的壓力,興奮的是有了提高和昇華我的教學經驗的機會。回顧這一年高三教學工作,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學工作上,以課本為主題,以大學聯考考綱為主線,幫學生系統整理所學知識。

進入高三前,我仔細做了這幾年大學聯考考題,大致瞭解了考題方向,保證複習方向與大學聯考命題思路及範圍較好地保持一致。按照考綱,逐個講解、落實。認真複習基礎知識。生物知識能力的考查離不開基礎知識,基礎不牢,反應遲鈍。複習中,把課本梳理一遍,解決有疑問的知識點。理解和掌握知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對基本的實驗原理,操作,設計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思路。系統整理所學知識。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認真分析做過的試卷及練習題,查找試題練習中出現錯誤的原因。對知識進行網絡整理,建立起知識體系,通過比較,歸納,綜合,分析等方法再現知識,讓知識在大腦中形成聯繫,進一步督促學生去理解知識,加強審題,提高正確率,避免犯同樣的'錯誤。精練精講,注重解題策略。平時練好基本功,作好基本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複習計劃,基礎好的同學,可做一些綜合能力較強的題目,爭取拿高分;基礎較差的同學,以基本題目的練習為主,保證不丟基本分。領略解題技巧,尋求正確的解題策略。

二、教育工作上,注意學生的思想動向,協助班主任做好心理疏導。

林涵(化名)是一個羞澀內向的姑娘,一直因為成績不好,心理脆弱,心理壓力極大,不敢抬頭走路。班主任是位男老師,也不敢深説,怕措辭不準就傷害了她,使她精神崩潰。由於科任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更近,我就利用課餘時間跟她從閒聊開始,然後她開始可以和我聊一些學習上的困惑,我沒有講一些大道理,只是一“過來人”身份以自己的親生經歷開勸導她,使其放鬆,使其自信。

廖凡(化名)是一個陽光帥氣的小夥,但學習習慣非常不好。高三了,仍然上課坐不住,一個無聊的笑話要大聲的笑半天。我抓住他應試飛行員的機會,先幫他分析飛行員無論從就業、待遇,還是社會地位都有明顯的優勢,讓他從試試看的心態越來越認真的對待這件事;隨着一輪一輪考試,淘汰的人越來越多,而他順利晉級,樹立了他的自信心,而利用他對勝利的渴望,只需最後大學聯考成績的成功,幫助他克服自身的毛病,是他的生物成績已經由不及格進步到及格,並能分析的頭頭是道。

三、教研工作不放鬆

本學年《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一)》參加“全國中學高效課堂案例研修展示邀請賽”並獲優秀獎。繼續區級課題《理化生實驗課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相關工作的開展,市級課題《後進生心理問題的表現、成因及轉化教育的個案研究》順利結題。並且論文《模擬探究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獲市級三等獎,在本校組織的青年教師學術論壇比賽中獲優秀獎,青年教師創新論文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複習進度把握不準,速度較慢。

2、補缺補差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3、尖子生特別輔導工作欠到位。

“教無止境,學更無止境”,教師從課本、教學雜誌中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但是也可以從教學實踐中、從學生中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並且這些問題更具有個體性、針對性,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生動的學習的過程。反思這些問題,更有助於我們高中生物教學的開展,有助於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生物教學反思7

《保護生物資源》是粵教版六年級下冊《自然資源》單元的第三課,本課分兩課時進行,今天我在六(2)班開展第二課時的教學。這是一節調查彙報課,為了讓學生通過對中山市的動植物資源的調查和分析,瞭解野生動植物的現狀,從而意識到保護瀕危動植物的重要性,培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養成保護自然資源的習慣。

首先我在課前讓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一是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和素材,豐富了教學資源。(如:五桂山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的圖片,有關保護區的規定等。)二是通過對中山市環境情況的鑽研,結合學生的學情,整合了教材資源。

其次是教學重在兩個環節,一是彙報調查結果“我們居住的地區有沒有采取類似保護區的措施,效果如何。”由於學生在課前通過上網、訪問、實地調查等形式做了大量而具體的資料準備,交流討論時十分活躍,代表的同學彙報內容配合圖片出示,為同學們呈現了環境優美的五桂林、長江水庫、南方綠博園、和大家熟悉的古鎮文化公園,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第二就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聽完同學的調查彙報後,我抓住時機問,對於保護生物資源你們有什麼感想或建議呢?因為學生們從內心深處真切感受到了保護生物資源的重要性,所以寫出的感悟都很有條理,情真意切。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一)學生代表彙報的調查內容沉悶,因緊張而語速過快,其它同學還沒領會過來,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彙報表達形式單一,如果採用表演的形式進行課堂效果會更好。

二)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和調查條件的侷限,學生難以調查到中山市內野生動植物的現狀,對中山市內採取的保護措施欠缺實地調查,很多隻是紙上談兵,以至還沒在這節課深刻意識到對保護瀕危動植物的重要性。

三)課前引入比較呆板。課堂設計環節少,沒能帶動學生對我市野生動植物的生長情況深入瞭解,學生的調查效果只是停留在環境的綠化情況,教師應輔助學生探討各調查地點採取的措施是促使野生動植物得到好的保護。

總之,教師要善於做生活的有心人,正確應用和挖掘當地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學身邊的科學。

生物教學反思8

做開發課程資源的有心人

我認為這節課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課程開始時播放的一段錄像。對於真菌的結構,學生們最不容易理解的就是"菌絲"的概念。由於菌絲和我們熟悉的動植物的器官、組織相差很遠,在缺乏感性認識的情況下,就很難產生深刻的理解。另一位老師為我提供的.這段錄像,非常生動形象,極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點。讓我感歎:如果能有適宜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收穫會更多,教師講起課也更省時省力。

收集課程資源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這段錄像的獲得是一個很偶然的機緣,但也是由於我每時每刻都注意收集才能將它很好地保存下來。曾經聽到一個故事:"有人向一位剛上完一節出色的公開課的特級教師提問:’您準備這節課用了多少時間?’這位教師回答:’要説時間短,我準備了十五分鐘,要説時間長,我準備了一輩子。’"我覺得每一位有志於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老師都應當如此。

生物教學反思9

我不是生物教學專業畢業的,但從大學畢業以後參加工作時,當時由於學校需要安排我從事國中生物教學。在從事國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我不斷的進行總結反思,然後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經過多年的磨練,我對國中的生物教學有一些心得,現表述如下:

一、國中生物學科的教學對象是面向全體中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

也就是説,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向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

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取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專題講座,在拒絕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的宣傳片等。總之,在國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教學反思,一切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為指導。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務必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靠。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説,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

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明白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潛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

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透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簡單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由於教材熟練、教法新穎,學生們學習生物的興趣十分濃厚,在剛剛舉行的國中生物畢業會考中,我所任教的XX班有XX人之多,僅僅只有XX人不及格,優秀有XX人,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上面是我經過多年的國中生物的教學實踐所得的經驗之談,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各位同行在教學中也有自己的寶貴經驗,期望大家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然後找到最適合的教學方法。

生物教學反思10

【摘要】教學反思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不斷進行反思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情境作為認知對象,對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批判地、有意識地分析與再認識的過程。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性質。

【關鍵詞】教學反思反思教學理念反思教學進程

國學者熊川武教授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inghowtoteach)與學會學習(learinghowto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當代國內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師即研究者”。教學反思中的“反思”,從本質上來説,就是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教學活動、教學為日趨優化的過程。

一、對教學理念的反思

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新課程背景下,生物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而這樣的教學所藴涵的課堂文化,有着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特色。那麼,在教學中如何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呢?即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要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

生物新課標不僅對生物知識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學生必備的生物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物觀。

二、對教學進程的反思

教學反思從教學進程來看,可以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三個階段。

1、課前反思。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2、課中反思。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有較強的調控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3、課後反思。課後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緻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後的教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

3.1記錄教學靈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如講解伴性遺傳和常染色體遺傳的區別時,可以引入“無中生有是隱性,隱性遺傳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這樣的口訣,這就有助於學生記憶,深受學生歡迎。這些做法顯然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得意”之作。記錄它們的目的是供以後教學使用,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教師在教學後及時地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恆,並把它們進行歸類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帶有規律性的內容,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這樣對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起到促進作用。

3.2記錄創新火花,吸取教訓積累經驗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如講授“運動性失語症”和“聽覺性失語症”時,學生經常混淆“S區和H區”,課堂上有一位學生説“Speak”的意思是“運動”,可與“運動性失語症”聯繫,即S區受損傷,造成的疾病為“運動性失語症”。另外還説了書寫中樞W區,視性語言中樞V區。這樣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於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加以反思,有助於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督促我們更加認真地備課,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3.3記錄教學疏漏,使教學趨向成熟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後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於“完善”。例如講授“種羣”這個概念時,看起來學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一個池塘中的全部的魚組成一個種羣”。這説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同一地域,同

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的意思。對這些疏漏失誤之處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借鑑的教訓,有利於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於生物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學反思對生物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生物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生物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教師。

生物教學反思11

本節的教學設計中,不僅僅將教學目標定位於讓學生知道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説、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應該多引導學生問一些“為什麼”,把教材中很多是結論性內容,通過問題推進的辦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可以融合資料收集、進化實例的調查、判斷及推理,假設和論證、討論,完成新課標確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三個方面的能力目標。改變過去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模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腦、樂於探究、勇於創新、善於合作交流的新型學習方式。

生物教學反思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別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舉例説出身邊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

2.舉例説出顯性性狀、隱性性狀、隱性基因、顯性基因的概念及關係

3.嘗試用遺傳圖解説出親代與後代的基因組成合性狀表現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圖解的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

1.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

2.顯性性狀、隱性性狀、隱性基因、顯性基因的概念及關係

難點:

用遺傳圖解説出出親代與後代的基因組成合性狀表現

教法:

討論、觀察、分析、歸納等

二、學生分析:

本節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都是有所接觸、瞭解和認知,只是未提高到理論層次。

對性對性狀的理解和應用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概念。遺傳性狀的`顯性和隱形中,對隱形也會遺傳給後代理解上有點難度。

三、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列舉生活中的生物看見的玫瑰花的花色,再觀察一下書上的圖,理解什麼是生物的性狀。

1.生物的性狀:讓學生按照書上的定義,討論一些平時看見的性狀。

2.相對性狀:比較教科書上豌豆的各種形狀,討論思考,怎樣判斷一對相對形狀。並在找出關鍵的詞語

3.基因與形狀遺傳:討論基因與性狀的關係。隱性基因能遺傳給後代嗎?什麼時候才會表現出來?

4.討論遺傳圖解都有哪些內容?各自怎麼書寫。

5.小結。

6.練習。

四、板書:

性狀的遺傳

一、生物的性狀:

1.概念: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行為方式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且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

二.基因與性狀遺傳

1.顯性基因:A顯性性狀:AA或Aa

2.隱性基因:a隱性性狀:aa

三、遺傳圖解:

親代的基因型:母親Aa×父親Aa

親代的表現型:雙眼皮雙眼皮

生殖細胞:A或aA或a

後代的基因型:AAAaAaaa

後代的表現型:雙眼皮雙眼皮雙眼皮單眼皮

五、反思:

緊跟教材,讓學生多看多思考,多動腦,自己探索出重點的知識點,在討論中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識。並和前面學習的知識想結合,既學習了新的知識又複習了就的知識。而且注重將生活中的認識融於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瓦解了學生的畏難情緒,達到輕鬆掌握知識的效果。

生物教學反思13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創造的課堂、生成的課堂。因為知識具有主觀性、生成行、開放性。課堂不再是以知識為中心,對知識的分解和按部就班的傳授,而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認識。課堂中,教師要把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給他們自主生成的機會,真正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素質

“師生參與,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是現代教學過程的顯著特點,教師素質的提高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用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充實自己,努力學習現代教學技能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己提高。努力實施創新教學,逐步完善富有個性的教學方法,及時將課程的理念滲透到教學中,並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設計教學。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所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實施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條件。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從根本意義上講,就是要讓學生從“學會”生物知識走向“會學”生物知識。這就對生物教學有了新的要求:

1.教師要善用、巧用教材,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工具,但不依賴教材,不唯教材是從,以課標為依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準確名稱應該是教學材料而非教授材料,是教師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使用的,供學生選擇和處理的、負載着知識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為了激發學生自己學習,新課程刪除了“難、煩、偏、舊”的內容,加大了學生的活動內容。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生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高質、高效地進行創造性教學。如“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一節中,內容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新課程的理念提倡學生在“做中學”,我通過讓學生填寫概念圖,繪製示意圖,解讀座標圖,描述模式圖來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學生真正能在“做”中“學”。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體驗、互動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鼓勵、信任的教學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多種形式的體驗中,這樣才有利於師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動學習,在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例如在七年級生物第二章第1節細胞結構一節中,利用分組學習,分組實驗,學生自己分析圖表,明確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通過動手操作顯微鏡觀察檢測花生種子中是否含有脂肪,我大膽放手,支持學生自己鼓勵他們動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無定法,教師要探索有利於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八年級第5章第3節細胞呼吸時,我讓學生思考農業生產中適時的露田、疏鬆土壤等措施的實質是為了什麼?糧食儲藏時,要注意什麼問題?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也使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相聯繫。

4.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需要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生物教學的開放性,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條件。善於發現、肯定、總結學生學習中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鼓勵肯定,並將這種閃光點轉化為學生學習的持久動力。我在所帶的6個班中,學期初成立了生物興趣小組,鼓勵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對於教材中的活動建議性的實驗以及課標未要求的實驗,鼓勵生物小組的同學去做,並且自己準備實驗材料以及用具,自己配製所需試劑,不清楚怎麼配,建議他們上網查找信息。這一嘗試,大大鍛鍊了一部分同學的動手能力及敢於探究敢於實踐的能力。

三、布白,給予學生思考的過程

教學“布白”,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學習內容通過講述、討論、等方式明確告知學生,而是通過言語激發、提出問題、佈置練習等方式留下“空白”,引發學生在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裏實踐與操作、聯想與想象、思考與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補空白,更好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布白”不是避而不談,而是引而不發,是鋪墊和蓄勢。學生的許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學布白”中,是在表面看起來的“冷場”中迸發出來的。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課堂上的思與學應為互動。為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教師會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但問題提出後,得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不要為了心中的滿意答案,而急於要求學生回答,甚至自問自答。教師不僅要善於設計問題,更要留出時間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機會,有了這個機會,他們才可能去比較其他同學的發言,比較奧老師的點撥與講解,菜才會去感悟領會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才會在比較過程中有所提高,思維能力才會有所發展。這段布白讓學生在“思”的同時構建了一個“學”的平台。

四、給學生健康、豐富的思想營養

課程標準強調要了解並關注生物科學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也就是我們常説的STS教育,教師在課堂中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給學生補充健康、豐富的`思想營養,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例如在學習八年級必修一第五章第1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後,引導學生看科學技術社會欄的酶為生活添姿彩,學生通過閲讀,能瞭解酶在處理果汁使果汁變清亮中發揮作用,能明白加酶洗衣粉為什麼比普通洗衣粉的去污能力強,能清楚為什麼當你消化不良時可以服用多酶片。

五、重視生物教學信息資源和教學媒體的利用

生物教材中的圖片、圖形、圖表是生物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充分利用圖片、圖形、圖表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閲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並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積極利用多種教學媒體,優化生物教學。

六、尋求並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式

課程標準強調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合作式學習。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創造一些學生參與的活動,但是要注意這樣的活動不宜過多,一至兩個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為促進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教材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寫法,也未停留在經典的啟發式寫法上,而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方法上加強點撥和引導。不如有些問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究;有些問題,並未敍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讓自己手機信息,特別是聯繫當地和當前實際的信息;介紹生物科學上目前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或存在的爭議,體現科學體系的開放性等。

七、我的困惑

1.過程性評價不夠

由於七年級是首次增設生物課,課程資源缺乏,我們每一位老師都任6個班以上的課,各班也都是大班額,老師難以完全認識每一名學生,這樣就很難對每一位學生給出完全公正的過程性評價。而過程性評價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推進課改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保障課程改革的關鍵之一。

2.現實課程與理想課程的差距

新課程對學生有了新的評價標準,那麼如何評價老師呢?當一位教師滿腔熱情的投入新課改,而對學生檢測試題不變,體現不了新課改理念。學生的真實水平沒能體現,從而也影響了對老師的正確評價,這樣就傷害了老師的課改積極性,怎麼辦?

總之,通過參與新課程的經歷,我們已經注意從自身教學行為的轉變來帶動學生學習行為的轉變,建立了民主、平等、理解與對話的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

生物教學反思14

為了追求知識的全面性,節約時間,往往採用“容器灌注”的方法,既剝奪了學生參與的時間,也把學生置於被動學習的境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受到極大的限制。

一、學主課前演講進行復習導入 :複習課內容對學生來説已失去新鮮感,甚至認為已全部掌握,因而往往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失去對知識的進一步渴求。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求知慾,每堂課開始 5分鐘 ,留給學生上講台講解和複述基本知識點,上台學生講解不當之處,其餘學生可隨時提出疑問和修改補充;

然後我利用課件將所需複習的基本知識點放出,讓學生明確疏漏和不足之處,以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整的知識網絡。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進一步鞏固所學基本知識,另一方面又可增強課堂的活躍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隨着這一活動的舉行,學生上台講解的系統性越來越強,不僅能夠較系統地複述基本知識,而且還能做些歸納,深化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短短 5分鐘 ,能使學生於課外刻苦鑽研,網羅信息,勇於實踐,積極為開課上講台演説準備素材;能激活學生思維,為一節課的開端造就一個“學生為主體”的活躍的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二、設立問題情景,讓學生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核心是通過問題引起學生思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問題解決,從而較好地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1、提出問題與創設情景 :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問題的出現自然會激發思維,而思維只是指向解決某個問題的。

2、組織討論與解決問題 :通過思維活躍的討論和爭鳴,問題明晰了,條理清晰了,結論明確了,學生較快地進入到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上。

3、啟發點撥與歸納問題

教師結合巡視時所掌握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啟發、點撥、補充與修正,將討論所得向廣度和深度進行引導,並根據實際需要歸納總結,完成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生物教學反思15

本節課將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二節和第三節巧妙結合,學生很容易理解生物與環境(包括生物環境與非生物環境)是相互影響的這一教學重點。首先環境影響生物這個觀點是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體會的,我在課程的開始先向同學們出示兔子在青草地當中的圖片,然後提出一個非專業性的問題:兔子生活在草原上都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同學們回答很踴躍“狼”“虎”“青草”“陽光”“水”等等,我把同學們的答案作了總結,像“狼”“虎”“青草”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生物稱之為生物因素;像“陽光”“水”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稱之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統稱為環境。

“環境”是一個比較不容易解釋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學們之前的理解環境僅僅是空氣,水之類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這節課中我並沒有直接去解釋環境這一概念,而是將同學們觀察,思考的現象總結出什麼是環境,這樣安排既有利於學生形成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這一生物學觀點又為第四節《生態系統》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

瞭解了“環境”這一概念之後,再提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並且生物能夠適應生存環境這兩個觀點同學們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並且同學們能夠舉出一些很具體的生物與環境相適應並互相影響的例子,比如“駱駝的睫毛比較長適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風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葉片退化成刺更有利於節約水分”等等。

通過課後練習的反饋來看,同學們對這堂課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據教學內容應該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視頻作為這節課的總結讓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