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反思(通用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2W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數學反思(通用15篇)

五年級數學反思1

在教學《方程意義》時提問:“同學們看,方程是等式的一種,那什麼是方程呢?”“同學們想一想,一個式子要想成為方程,必須具備幾個條件?”老師這裏有很多數學式子,現在就用我們的火眼金睛去辨別一下哪些是方程?出示幻燈片進行判斷。談對方程的認識。現在,我們對方程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了,那你認為什麼是方程呢?(小組討論)《方程的意義》這節課我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提供合適的數學情境,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掌握了所學基本知識,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等能力。

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説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如:天平圖案導入新課,使學生明白解方程是利用與天平同理的等式來解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新課奠定了基礎。在突破重難點時,我設計藉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過程,當學生根據例1圖意列出方程X+3=9時,我把皮球換成方格出現在大屏幕上時,問學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應如何操作?”由於問題提的不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學生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我連忙糾正問道:“天平左邊有一個X和一個3,怎麼讓方程左邊就剩下X呢?”學生馬上回答:“減去3。”師:“天平右邊也應該怎麼辦?”生:“也減去3.”師:“為什麼?”生:“天平的兩邊同時減去相同的數,

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勢利導地使學生學習解方程的方法及書寫格式。學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這種關係解決的方程。

解簡易方程這個單元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書本上沒有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如:45-X=23,12÷X=3等類型的題目老師要補充,但學生利用天平同理的等式來解決很難理解。以上就是我教學的困惑。

五年級數學反思2

注重課堂的開放

課堂教學時體現的基本原則是“封閉導致僵化,開放才能搞活”,這節課的開放,從內容的角度講,意味着數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迴歸,生活世界是數學世界的基礎,是數學世界之源;從課程的角度講,是把學生個人的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資源,尊重“學生文化”,發揮學生的“童心”、“童趣”;從教學的角度講,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教學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從過程的角度講,人是開放的`,創造性的存在,教者不應該用僵化的形式作用於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他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加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

五年級數學反思3

《數的世界》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即教學因數和倍數。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而這部分內容學生是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

由於這是節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比如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在認識了各類數之後,我創設有效了數學學習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具體到抽象,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我通過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了學生的智能內化。

在理解因數和倍數中,我認為有兩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

第一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範圍(非零自然數),我是這樣處理的:通過一組算式讓學生説誰的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學生越説越順口,越説越有勁,我突然拋出了1.5×6=9這個算式,結果有同學陷入了沉思(我認為這些同學感覺到了與剛剛的哪些算式有點不一樣),但也有同學還是舉手這樣答道: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話一説完,就見那些沉思的同學有幾個高高舉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説:我們説研究因數和倍數是在非零的自然數範圍裏,可這裏的1.5不是自然數,所以不可以説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

我就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統一了認識,真正認識到了因數和倍數的範圍,從而為理解概念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而第二個關鍵性的問題我認為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的關係,我採取了幾個遞進的環節進行處理:一開始我就直接告知,讓學生鸚鵡學舌。如通過學生寫的3×4=12這個算式,我就説,這時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通過一些類似的乘法算式讓學生試着説,很快學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認識;接着我用一個遊戲讓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我舉了三個數字卡片,分別是3、6和12,讓學生很快説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為什麼?

學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12的因數,6也是12的因數;6和12都是3的倍數。我追問:那我説,6是因數,12是倍數可以嗎?通過這個例子,學生認識到6相對於12是因數,而相對於3卻是倍數;而12相對於6才是倍數,它相對於其他的數就説不定了,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義,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最後我讓同坐兩人一組,一人説任意一個自然數,另一個同學則找出它是誰的因數,誰的倍數?並説出判斷的依據。

由於答案不同,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本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我想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五年級數學反思4

今天學習了“長方體的認識”一課,屬於“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如何引領學生探究數學本質,深化學生的數學思考,是我這節課最主要的教學理念。這一思想貫穿於課堂教學,下面我就針對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談談自己的設計初衷及實踐後的反思。

新課開始,我在屏幕上先出示了一些批平面圖形,又出示一些立體圖形,進而引入長方體的認識這一課題。可以説這一導入是在引領學生回憶舊知,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是對即將要學習的面、稜、頂點知識作的鋪墊,是對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培養,也是帶給他們深層次數學思考的過程。

但是課堂教學中沒達到預設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作為導入環節,還應多關注時間的合理分配,提高課堂效率。

在導入之後,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長方體,把學生的幾何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讓他們更多地瞭解和認識生活空間以及空間中的物體,以此激發學生認識、探索長方體特徵的興趣。

知識的產生和學生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把知識的產生過程更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參與到知識的產生過程中來,這是對學生髮展的最好關注。

在探索特徵的教學中,我的初始設計把重點放在了探索麪、稜、頂點的數量、形狀、大小這些特徵上,學生在探究面的特徵時用時太多,老師沒能恰當的引導。總之在探究面時我説得較多,沒説到點上。對稜與頂點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這裏的稜與頂點有別於平面圖形中的線與點,體會稜、頂點的概念是深化認識特徵的基礎。我先引導學生感知長方體的面,進而體會稜與頂點的產生,在實際教學中因處理不當沒達到預設的效果。

我還設計了一部分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遺憾的是前面把時間浪費了這部分題目沒能出示。

綜觀本節課,本來的設想沒有實現,本該處理的習題沒能夠完成,這節課可以説,“草草收兵,虎頭蛇尾”,而學生肯定也只學了個“囫圇吞棗”而已!究其原因,我認為可能有以下幾點:

1、簡單問題複雜化。比如一開始的導課,應該開門見山,根據學生的情況沒有必要再去複習原來的平面圖形。再比如對於面、稜的'探索研究,太過於細化,導致學生的頭腦有點亂。

2、沒有抓住重難點,應該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對長方體的特徵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但是最後看來學生還是比較模糊的。

3、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多時候學生是在跟着老師的思路走,影響了學生的思考和探索。

4、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講得多,引導多,限制了學生間的相互交流。

5、對於教材的解讀力度不夠,沒有真正的深入到教材的解讀中去,導致均勻用力,也造成了西瓜芝麻都要抓的局面。

五年級數學反思5

反思我的教學,在推導公式的過程中,先彙報計算方法和結果,再展示思考方法,接着討論這種方法的合理性,是否能用這種方法解決全部梯形的面積計算,進而得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從教學效果看,大部分學生能運用初步形成的轉化的思想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來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彙報時還有一種方法是將梯形運用割補法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然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整體來看不如前一節課的效果好。我仔細分析原因如下:一是學生的準備不充分(部分學生沒有準備梯形圖形),導致參與面小了,效果不理想;二是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好,不能將自己的`發現從數學角度和思維的方法來表達出來,我想這也是我們數學教師長期要培養學生的一種數學學習的品質;三是學生的個性沒得到張揚,受教學時間的限制,有的學生沒有將自己的想法完成推導梯形面積的過程。我想這些都是我們數學教師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五年級數學反思6

該信息窗呈現的是布藝興趣小組做蝴蝶結的情境,通過呈現的信息:第一布藝興趣小組做了8個蝴蝶結,完成了本組計劃的2/5。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從而引出對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的學習。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以及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因為分數乘法的意義有了擴展,相應的分數除法的具體含義也有了擴展,從而產生了新的問題,這種問題歷來都是教學中的難點,當這種問題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混合在一起時,學生還是不好判斷。

以往教材教學這個問題,緊密聯繫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先用方程來解答,再直接列式用分數除法來解答。而在本教材中,突出強調了用方程解答這種方法。原因有二,一是減少人為製造學習的困難,二是與國中代數的學習接軌。

教材中的第一個紅點標示的問題:第一布藝興趣小組計劃做多少個蝴蝶結?屬於同一種量中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教材藉助線段圖來分析數量關係,然後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寫出等量關係式,列方程解答。對於如何檢驗,教材則給學生留下了空間,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檢驗,這有利於學生養成自我反思、檢查的.習慣。

教材中第二個紅點標示的問題,也是解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與第一個不同的是,涉及到了兩種量,同樣藉助線段圖來分析數量關係,在對兩種量相比較的同時,聯繫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列出等量關係式,然後再設未知數列出相應的方程並求解。兩個紅點部分的共同特點都是求單位“1”。

教材中自主練習設置的內容較多,有對前面計算方法的鞏固,也有很多聯繫實際解決的問題。使用時,教師可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及教學需要,調整練習的順序。

本信息窗建議課時數:2課時。第一課時為新授課,教學信息窗、合作探索及自主練習中的1—3、5、6題,第二課時完成其餘練習。必要的話還可以增補題目內容,增加一課時。

對第一課時的教學提出如下建議

教學時,教師可以承接前面信息窗內容的信息,直接出示蝴蝶結情境圖中相關的數學信息,然後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合作探索”中第一個紅點部分,要首先引導學生分析,尋找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有意引導學生畫圖分析。通過對線段圖的分析,使學生找到數量關係式,讓學生列式計算。即:根據8個蝴蝶結佔計劃的2/5,引導學生討論得出:計劃做的個數×2/5=已做的個數。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算術法和方程。全班交流時,可讓學生談談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對於含有分數乘法的方程,第一次出現,所以要注意展示求解的過程,並引導學生進行檢驗。解方程:x×2/5 =8,等號左右兩邊同時乘5/2相對簡捷,如果有學生用這種方法,應該給予鼓勵。最後,教師應該讓學生理解: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優勢在於未知量參與列式,使思維變成順向,在遇到“已知一個數的幾分這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時,用方程解更簡捷。

第二個紅點部分,教學的題目與第一個紅點部分的區別就在於,第一個紅點問題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第二個紅點部分是兩個量之間的關係,在解決時也可以讓學生畫出線段圖來分析題意,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寫出等量關係:第一小組的人數×3/4 =第二小組的人數,然後放手讓學生列方程獨立解決,最後全班交流訂正。之後師生共同回顧,解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時,需要先找出題中等量關係,然後列方程解答。在整個探索過程中,一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二要規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關於自主練習。

第1、7、10題屬於直接計算類題目,其中第7題是混合性的口算,注意引導學生看清、算準;第10題採用方程的形式進行的基本練習,一要關注學生計算的過程,二要注意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

第4題是一道比較大小的題目。學生已經探索過分數乘法中積與因數的大小關係、分數除法中商與被除數的大小關係,練習時,可先對這些關係在比較中進行回顧,儘量引導學生運用已發現的規律進行判斷。交流時,要讓學生説清判斷的思路,以進一步提高計算的靈活性與快捷性。

第2、3、5、6、8、9、11、12、13、14、15、16、17、18題,都是密切聯繫實際生活而設置的問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根據每道題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常識和品德教育。

其中第5題屬於信息窗2中所學的舊知;

第13題是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的對比性練習的題目,在學生獨立解決之後,應引導學生對前兩個問題進行對比,明確兩題的解題思路是相同的,即都要分析等量關係,不同的是,已知與未知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第14題是分數乘法與除法實際應用中對比的題目。第一小題用除法解答;第二小題用乘法解答。交流時,引導學生説出等量關係,對兩個小題進行比較。

第17題是綜合應用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的題目,三個問題互相聯繫。練習時,注意讓學生分析等量關係,正確選擇乘法或方程解,明確不同解法的特點。

第18題,先要帶領學生看明白表格中的已知條件,既要先用方程求出參加投票的總人數,又要根據總人數用乘法求出不滿意的人數,還要組織學生提出其他問題,其他問題可不限於分數乘、除法的,可以是加、減法的。

第19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的題目。可採用假設法,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把a、b、c表示的是多少分別表示出來,再比較。如:a÷1/4=b÷1=c÷1/13,假設等於1,那麼a=1/4 b=1 c=1/13 ,所以b >a >c ;也可以根據除數的大小比較商大小的規律來排序;也可以把“除”轉為“乘”即轉為a×4=b×1=c×13,通過分析再排序;也可假設a(或b或c)等於一個具體數,分別求出b、c(a、c;a、b)後再排序等等。

五年級數學反思7

《一個數除以小數》這節課是後續性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的教學,要抓住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這一關鍵來進行,因而教學重點定位在怎樣移動除數和被除數小數點的位置。教學本節課時我把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的把握定位在知識的生長點和關鍵處,即引導學生思為什麼要把除數0.85變成85?”,“為什麼被除數7.65也要跟着移動相同的位數呢?”。這個為什麼就是讓學生知道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已有的知識——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連接點;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通過前一天的預習在小組內充分的交流,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本節課的一個嘗試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來講課,講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方法,説出在小組交流後對知識的理解。而我則充當引導者的作用,隨着學生的彙報在學生沒有講到和教學重點難點進行點、引。在豎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要求學生把劃去的小數點和移動後的小數點寫清楚,新點上的小數點要點清楚,做到先劃、再移、後點。

五年級數學反思8

期末考試已經結束,期末考試是考核學生一學期所學知識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是通過測試卷這種媒體來間接實現的,一份試卷的內容與質量直接地引領着基層教育的方向。下面我想從這份試卷的特點,並結合本班的一些具體情況談一談自己對這份試卷的幾點感想。

一、試卷特點:

1、題型全面,合理。本學期期末檢測卷題型結構設計較為合理,填空、判斷、選擇、計算、列式解答、應用題6種題型,數學測試卷的類型基本如此。其各題間的分值比例也較為合理,更能突出本學期教學的重點是分數應用題,因此,應用題的分值達到28分。

2、考核內容既全面又有重點。看整份試卷,其考核的內容基本涵蓋了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學期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以及一些學生容易造成錯誤的知識點,其考核的面還是非常全的。這些考核的知識點中,分數應用題的比重最大,超過了整份試卷分值的50%,在填空、選擇、判斷等非應用題中都有大量內容,題型多變,更加多樣地考查了學生對分數應用題的掌握情況,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查學生對分數應用題的掌握情況。

3、試題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性。學習數學知識要運用於實際生活,解答數學問題要根據生活實際。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讓數學知識得到靈活地運用,這也是這份試卷的最大特點。

4、試卷難易適中。總的來説,試卷以基礎知識為主,題目難度並不大,看不出有什麼壓軸的題目,各分數段的.人數也比較平均,考核的知識點較全面細緻,想考到滿分也是很不容易的。

二、本班情況:

本班此次期末考試我認為存在以下問題:

1、高分不多。這份試卷在90分以上的全班有23人,滿分只有1人,這個數字遠遠小於我的期望值,有好幾個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只考到了80幾分,嚴重下降,令人失望之餘又有些出乎意料。

2、低分增多。有幾個平時成績在65分左右的學生這次考到50分左右,分析其原因,是隻會做死題,不會考慮實際情況。

3、計算薄弱。粗心現象非常嚴重,特別反映在計算上,錯誤率很高,導致了一些不應該的失分。

面對這些問題,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只教學生做題,沒有傳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題目稍一變化,便不知如何下手。

2、對後進生的關心不夠,沒有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3、忽視了對中等生的鼓勵、促進,應幫助他們向優等聲轉化。

4、要注意培養學會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檢查作業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用逆向思維檢查作業的方法與能力。

總的來説,這份試卷還是能夠全面地考查學生對一學期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的。是一份較好的試卷,通過考試,我也深深感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上的不足我也將吸取教訓,爭取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五年級數學反思9

新課程實施幾年來,通過緊張忙碌的教學工作給我帶來更多的收穫。總體看,我所教的國小五年級數學,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繼續推進主管教育部門“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設想結合起來,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帶來不的困惑。

五年級數學反思10

本單元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比較容易掌握,能夠明確列行的概念,能夠用正確的格式來表示物體的位置,做題的正確率在90%以上。

個別學生摘書寫格式上出現錯誤,有的沒寫小括號,有的在列和行之間沒有用逗號隔開,目前還沒有發現列和行顛倒位置的'現象。

在處理練習三的題目時,第1~5題學生可以輕鬆解決,第6題靈活性較大,答案多樣,有的學生不僅按要求完成了鮮花和綠色植物的擺放,而且做到了美觀、合理,這就體現出了一個學生智力的多元化,對這一題的要求,我就沒有僅僅侷限在“對”上,我還要求學生要“設計”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上,都大有好處。在這方面狄雨柔、周苗、孔祥夢等幾名細心的女同學表現比較好,設計比較美觀,新穎。體現出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熱情。

但也有幾名學生敷衍了事,沒有體現出“設計”的要求,這樣學生普遍是缺少學習數學的熱情,缺乏主動性,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要主要從學生自身的自主意識入手,一旦他自己發現了學習的樂趣,願意去學了,相信他一定會表現的很出色。

五年級數學反思11

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下冊《質數和合數》時,感到難度很大,特別是對於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區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僅於學生獲得一般的解決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自身的魅力,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瞭解數學的價值,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 這節課學生的興趣很濃,發言很積極,效果也很好,回顧一下,成功與不足兼而有之,下面談談我的感受。

一、創新教學方式

教數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新課時出示“工作表”為學生提供了求知的路引,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懷着極大的求知慾望對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積極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合作交流,親歷問題的探究過程,在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踐中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

二、常反思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和反思的意識。在“自學”、“交流”之後,加入“自我反思”一環節,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反思,去體驗探索發現的過程,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瞭解到各自的見解,並在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中對知識有了更豐富、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而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批評、自我調控的意識。

雖然質數與合數的`新課教學應該説是比較順利的,學生能理解掌握它們的概念,可是在學生的作業中,問題卻特別多:1、素數和合數分辨不清,51,91被許多學生當成素數;2、寫50以內的素數,錯得太多,不是多寫就是少寫;3、與奇數、偶數混合後的判斷題出錯多。為此要讓學生深刻理解素數、合數、奇數、偶數的各自概念,掌握各自判斷方法,也要讓學生背一背素數表,幫助學生快速辨別素數,還要告誡學生要細心,要有耐心和學好的信心。應再額外教給學生判斷素數的簡便有效方法:依次用2、3、5、7、11等素數去除這個數,看有沒有餘數,如91除以7等於13,121除以11等於11。花些時間介紹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值得的,它能提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年級數學反思12

一、創設質疑氛圍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但是,目前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還是串講串問,牽着學生走,沒有留給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要將質疑引入課堂,教師要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應該使質疑成為學生自身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時,要以兒童的興趣為出發點,有意創設質疑氛圍,使學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用舊知不能解決新問題,挑起矛盾,讓學生產生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發現問題;也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數學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還可以在知識的對比、歸納、概括中讓學生面對問題……

由於學生間存在着個別差異,在質疑問難時,往往不能提在點子上、關鍵處。這時,教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起他們質疑問難的熱情。為了使每個學生都敢於提問,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如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讓自卑、膽怯的學生在小組內提問,鍛鍊他們的膽量,樹立其自信心;對於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先讓他把問題寫在紙上,再照着念,循序漸進,不能要求過高,急於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對於課堂上來不及提問或言猶未盡的學生,可在課下讓他把要提的問題,要講的話説給老師。這樣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就能得以保護,提問題的膽量也就越來越大,逐步養成敢想、敢問、敢説的習慣。

二、教給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

從心理學角度説,好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求知慾的表現。教師要善於利用兒童這份天性,教給質疑方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教師要做好示範。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質疑也是如此。教師應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還應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教師要教會學生質疑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在正面問,也可以從反面或側面問。即無處不可生疑,無時不可生疑。如可讓學生這樣想:“概念”為什麼這樣表述?能否增加或刪改一些字詞?在概念內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質疑。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引導學生對分數含義的關鍵詞質疑,如“為什麼單位’1’的’1’字要加引號”。計算: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質疑。例如,在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5628÷0。67時,可質疑“為什麼一定要把除數轉化成整數,而不是把被除數化為整數”?應用題:列式的依據是什麼?力求尋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學“分數工程問題”時,可問“為什麼可以用單位’1’來代替具體的數據”。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探索,或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學生或老師一時也想不到的問題,這是學會質疑的關鍵。有時學生質疑的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這時老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不着邊際,不是教材的內容和重點,引導學生逐步由“多而雜”變為“少而精”。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現,逐漸學會質疑。

三、明確目的,正確釋疑

“疑難”對學生來説是暫時還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沒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如果對學生的質疑置之不理,將壓抑學生的積極性。釋疑的方法不妥,也將影響質疑問難的作用。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要急於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遇疑不慌、處疑不驚,不受課堂40分鐘的時空限制,因疑引疑,設新疑釋質疑,會收到比完成幾道鞏固作業更美妙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萬以內筆算減法”時,教學進入練習作業之前,教師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一個學生突然舉起手來:“老師,四位數的減法,可不可以從高位減起?”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問題,使全班學生都向發問的同學投去了驚異的目光,面對學生提出質疑的問題,教師首先讓大家猜一猜“從高位減起”是不是可行的.,當學生的意見不一產生矛盾衝突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三道計算題作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師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討。在組織交流時,教師啟發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其過程是循循善誘、步步到位。使學生經歷了“猜想(假設)——論證——實踐——結論”這樣一個認知過程,體現了“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教學的最後,教師通過問題“課本上為什麼選擇了從個位減起”來小結,引導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有些方法儘管是可行的,但由於操作繁瑣,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這樣的結果,既使學生認識到這段學習的收穫和意義,又沒有給質疑的同學留下一絲一毫的傷害痕跡。 四、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質疑要使學生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置學生於“憤”“悱”狀態,使學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

時間控制。首先,要把握質疑的時機,特別在新授課時和新課結束後,讓學生質疑。其次,質疑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才能有所發現。三是,准許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不要拍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四是,要防止時間不夠,學生“問”一無所得,或尚未“解惑”,流於形式走過場。

對象控制。質疑問難要面向全體學生,“好、中、差”兼顧,尤其要鼓勵學困生質疑。學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得不到及時補救,以後問題越積越多,更無從問起了。

範圍控制。要保證質疑問難的質量,既要拓寬範圍,又要進行範圍控制,不能漫無邊際,要做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實踐證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五年級數學反思13

本學年,本人擔任國小五(3)班的數學教學工作。一學年來,我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一、教學中成功之處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更離不開數學。我經常對學生進行學數學價值的教育,以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並教育好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

新課程提倡從學生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問題意識。因此在教學時,密切聯繫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是多麼重要,學習數學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充分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教學中着重處理好兩個問題:如何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起點,給學生多大的探索空間。

二、有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把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既有人文精神、生動有趣、又有很濃的數學味道。

第二、對於一些後進生,學習興趣不高,作業不能自覺完成,還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利用輔助教學手段來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運用得還不夠。但是自身修改和製作課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四、對於後進生輔導工作由於時間問題或其它原因經常能還不到位。

總之,以後的教學工作要不斷總結經驗,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後進生的輔導工作,我相信有耕耘就會有收穫的!<

五年級數學反思14

時間過的真快,不知不覺一學期又結束了,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數學教學工作,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程豔麗)。在工作上對自己嚴格要求,認真學習新課標並按照課標要求認真備課和教學,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的和同事探討教法研究教材,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這八週下來,鍛鍊了自己,也提高了能力。現對本學期的工作情況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在教學上能有更大的進步!

一、以課堂教學為載體

1、備課認真仔細,盡力做到科學、準確、嚴密。備課時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認真編寫教案,力爭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

2、教學工作中,我立足於課堂,努力將新課標的精神體現於每節課中。

(1)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路,針對不同的數學內容和孩子的年齡特點,靈活設計教法,積極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注重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教學反思《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程豔麗)》。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教學中始終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大家熟悉的情境,這樣消除了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讓他們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激起他們學數學的慾望。

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為此,本人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做、聽、説、講、練提出具體要求。課堂上,提倡動靜相宜:動時,積極熱烈,敢於動手操作、樂於參與實踐活動,暢所欲言;靜時,暝思苦想,勤于思考。作為教師,我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就這樣,課堂上我慢慢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我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教室中再沒有陰暗冰冷的“死角”,課堂上充滿着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三、精心設計作業,認真及時批改

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

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

五、虛心請教其他老師。

在教學上,我有疑必問,積極主動的和同事探討教法研究教材,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記,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活動,我也發現了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還有很多不足有待加強:

(1)進一步加強對後進生的輔導。

(2)要不怕麻煩放手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進一步發展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五年級數學反思15

本課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教材的設計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學生已能正確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了,因此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增加探索、體驗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製作方向板,然後運用方向板在教室或者校園內認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我們知道,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教材不過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情況,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本課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不僅要求學生能在平面圖上認方向,還要求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而本課的活動主題圖是一幅學生很熟悉的街鎮生活圖,一些比如圖書館、少年宮、動物園等,而且我們學生在圖上認方向已經基本學會了,但是當我要求他們説説自己回家的路線,並把這條路線畫出來的時候,只有少數幾個能畫出來,這就説明學生不能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把主題圖換成了一幅我們實際生活的`主題圖,當中以學校為中心,先讓學生説説學校的東面、西面、南面、北面都有些什麼主要的建築物,學生一看都是我們生活當中找得到的,都很有興趣,立刻説出了東面有金宜公路、西面是電影院、南面是小賣部等。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想一想體電影院在什麼方向,然後緊緊抓住學生這份好奇心,設疑引思,如:老師的家在學校的哪一面?菜市場在學校的哪一面?用這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通過讓學生先在教室中指一指這些地方的方向,然後在圖上添畫上去。之後,再製成方向板。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