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41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是國小第十一冊第4課,本課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心情。

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敍述和描寫。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接着,分別描寫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説由於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盪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主要採用了以讀帶講、品讀文章的方法,給學生一個坡度,藉助朗讀,品味字裏行間藴含的情感。我的做法是:

一、以讀帶講、以讀悟語,品詞嚼句

這篇文章是藉助語言文字把索溪峪特有的景色特點野展現出來,由於無法使用多媒體課件,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反覆地朗讀,讓他們在自己的朗讀中理解、體會、品味,藉助驚險、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等重點詞語感悟出每個景色的野所表達的不同含義。

二、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1、通過學生與學生的教與學來培養學生的語感。如:請個別讀得好的同學來説説你怎麼讀的`。

2、注意學生間讀書的點評。

3、教給學習方法,有坡度的讓學生學習。

這篇文章2至5自然段是平行的,我藉助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山的野,然後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另外3個自然段,體現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敍述和描寫。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接着,分別描寫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説由於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盪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結構完整,層次清晰。以總—分—總的結構方式描寫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動物野、人野”。在教學設計中,我以“哪個方面的美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位主線,讓學生自主感悟。學生的自學以小組形式合作學習,教師引導他們在讀中領悟索溪峪的自然美。在感悟山野以部分時,抓住“磅礴的美、驚險的美”來領會。當學生為驚險的美而動攝魂魄、為磅礴的美而浩氣長抒時,我藉助旅遊照片讓同學們置身其中來體會,並請去過張家界的同學談見聞和感受,同時,再根據“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峯林”等詞語來想象畫面。學生感同身受,朗讀起來聲情並茂、入情入境。

本課教學,處處迴盪着美的旋律,基本做到了美文美讀,美文美學。在此過程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並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去發現美和創造美。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3

《索溪峪的野》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是:

教師能利用網絡,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帶着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性學習、探究式學習,能努力體現學生是知識意義主動建構者的主體地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網上資源,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在學生自學前進行一定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幫助者、促進者的作用。

有待商榷改進之處:

1、本課教學內容過於龐雜:

一節課的時間,學生要完成對課文的初讀感知,細讀感悟,品讀積累,還要瀏覽和欣賞網上相關文字、圖片、錄像,並要在論壇中進行交流,寫作小詩,這麼多的學習內容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內完成是不現實的,最終只能導致學生的自學如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流於形式,走馬觀花。

改進意見:重新調整教學環節,最後的論壇交流和寫作小詩可用綜合實踐課的.時間另行安排。初讀感知和細讀感悟應分開進行,分別組織交流。

2、缺少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

網絡的優勢之一就是交互性強,便於進行師生、生生、人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堂課上幾乎沒有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協作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也最終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

改進意見:學生的自學可以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共同進行,自學過程中遇到問題也可以進行交流協商。自學結束後,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組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能獲得交流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和閲讀感受的機會,在交流中讓全體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後的論壇交流也可安排在自學過程中進行,這樣要比最後孤立的進行更為合理。

3、學習目標落實不到位:

由於學習內容過多,學習時間不足,導致了學習目標的形同虛設。最明顯的是,教師開始有求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默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研讀課文,領悟作者表達方法,品讀課文,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但最後領悟作者表達方法,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這兩點在學生的交流中均未體現。

4、個別精英學生的自學交流取代了全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本課中交流自學採用的是個別學生的交流,發言學生一共不到十個,而且幾乎每個段落只有一兩個學生髮言,其餘學生沒能獲得參與的權力。

建議:

組織小組交流、論壇交流。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4

一、教學目的:

1 讀懂課文,感受索溪峪的美,受到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教育,陶冶美的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索溪峪的"野"表現在哪些方面,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思路:

《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最突出的表達特點,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採用先概括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從全篇看,首先用一個"野"字概括出索溪峪風景區景觀的特點,然後從山"野"、水"野"、動物"野"、遊人變"野"等四個方面進行具體描述。從這四個方面的描述看,也是先概括出特點再具體描述。教學時以第二自然段為例,要引導學生談談這一寫法上的特點。

要讓學生多讀,體會文中"野"是種純天然的美,從語言中感受索溪峪美麗的'自然風光。中間我還設計了"模擬法庭"這個環節,讓學生現場為索溪峪的山、水、物、遊人做辯護人,從辯護出進一步感受到索溪峪的這種自然美。

開頭環節放《索溪峪》風光片的錄像,目的是讓學生用視覺去感受索溪峪的天然美,然後再從語言文字中來體會。為了把學過的知識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課堂結束前我趁機讓學生為風光片寫導遊詞,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教具準備:

課件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感受整體美。

1.師:我們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因為它太秀了,而泰山作為五嶽之首,又太尊了,黃山又以黃山奇石而聞名世界,它太貴了。 今天,我們一起去湖南省張家界的索溪峪旅遊一番,旅遊歸來後看看你能不能也用一個字歸納一下索溪峪的景色給你的感覺。(錄像:索溪峪的風光 可配音樂)

2、説説看索溪峪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從課題中能毫不猶豫地説出是"野"字,但是他們還不理解"野"的意思,教師這時可結合風景適當點撥一下索溪峪不是家化的美,是一種天然的、不加修飾的野性美。}

3、板書課題:索溪峪的"野"。(索溪峪:索溪流過的"山谷")

"野"字上為什麼要加引號?

課件出示引號用法——"我來想想",學生選擇。( )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特定稱謂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C、表否定或諷刺的意思。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5

課文脈絡清楚,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在描述了對索溪峪的獨特感受後,作者的筆觸沿自己的視線所及,從遠處落筆,先寫山具有一種“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後由遠到近,由山及水,發現水是從深山中 “蹦跳而出”的,充滿着野孩子的'靈性;“當然”一詞,又引着讀者一起領略了小動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後,不惟山水和小動物,連行走在其中的人們也變野了。輕鬆流暢的筆調,活潑生動的語言,讓讀者充分領略了索溪峪的“野”。文章有兩個特點:一是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二是謀篇佈局時,採用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在概括介紹索溪峪“野”的特點後,分山、水、動物、遊人四個方面進行具體描寫。每一方面的描寫也採用同樣的方法。從內容到謀篇佈局,學生學得得心應手、紮實到位,是學生仿寫的佳例。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6

前言:我上公開課《索溪峪的“野”》時,本着一種理念:追求“豐實”,引導學生品讀出文中的優美,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並在課堂中體現“對話式”課堂文化,體現學法指導。

片斷寫真:(引導體會“山”的磅礴美。)

師:誰能夠把體現山磅礴美的句子讀一讀?可以自己讀,也可以請夥伴合作讀。

(請兩位學生合作讀,效果不理想。)

師:同學們,聽他們讀你感受到磅礴的美嗎?(許多同學搖搖頭。)

師:誰來點評一下。

生:我覺得讀磅礴的部分時,聲音要高亢一些。

師:高亢,你説得出肯定能讀得好。請你讀。

生:“這種美是一種磅礴的美:不是一峯獨秀,也不是三五峯呼應,而是千峯萬仞綿亙蜿蜒,‘十里畫廊、西海峯林’,令人浩氣長舒。”

(讀得很有感情,全班鼓掌。)

師:你的朗讀贏得了大家的掌聲,説明你能把感情融入到朗讀中去。

(轉身向先前兩位同學説)雖然你們讀得還不到位,但我還是要表揚安鋒同學,你今天能在陳森同學的引領下大膽地朗讀課文,如果你今天能繼續以這種參與態度學語文,相信你能夠學得更好。(師範讀)

同伴評課:

評價1:老師很注意到教與學的雙邊對話,注意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在老師熱情洋溢的鼓勵下,那個讀得不怎麼好的同學,體面地坐下了。但如果老師能讓他們再嘗試一下,給予他們再次成功的機會,會教得更“豐實”。

評價2:範讀要在學生讀得不怎麼樣的情況下出現,這樣是不是更能體現範讀的價值。

評價3:我建議要把讀得好的那位同學對朗讀的個體感知推廣到全班,成為整體感知,即把個體資源轉化為羣體資源,這樣教才能飽滿。

自我反思:原來,我挺滿意這段教學,沒想到缺憾是這樣的突出。在同伴們的.討論中,我品味到了:這段教學還可以教得更“豐實”,改進如下。

事後諸葛:

(在第二個學生朗讀之後。)

師:(面對合作讀的兩位同學)有了仲仁同學做榜樣。我相信你們能讀得更棒。願再讀嗎?

(兩生再讀,效果還是不理想。)

師:“嗯!有進步了!語文的味道就是這樣反覆讀出來的。我也想讀一讀,歡迎嗎?

生:好。(師有感情地朗讀,生鼓掌。)

師:你們為什麼鼓掌?

生:我覺得您語氣在“浩氣長舒”這兒拉得很長,讓人聽了好像看到那無數的峯林。

生:我覺得老師“千峯萬仞,綿直蜿蜒”讀得緩慢、舒展,讓人彷彿感到了山的磅礴的美。

師:很感謝同學這麼欣賞我的朗讀。看來已經對怎樣讀好這一句有了很深的體會。我們一起把這段文字美美地讀一讀,找找“磅礴美”的感覺。(教室裏書聲朗朗)

【教後心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路上,我牢記着屈原的這句話,也逐漸地品味出其中的味道。這堂公開課,我將許多教育的理念付諸於實踐,許多地方的處理能夠體現我對生命化課堂的追求,但真實的課總有遺憾,有些地方往往因為自己的操之過急而失去了良好的教育契機。所以,我反思,在反思中再現課堂情景,假如能再讓我再來一次,我會上得更飽滿、更豐實。但教育是不可重複的,期待着明天的課堂教學我能夠更加地……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7

《索溪峪的“野”》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索溪峪的“野”》是北京版課改教材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介紹了張家界索溪峪的自然風光的特點——“野”,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情緒。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敍述和描述: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之後,分別描述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和遊人的野;最後,寫自己暢遊索溪峪的感受。現將我教學這一課的過程做如下反思:

一、教學設計

假期備課時,我只是根據教參提示的重難點對教案進行了設計,把重點定在瞭解課文圍繞“野”字寫了哪幾方面資料上,沒有設計深入研讀文本,理解語文文字和文章表達方法的環節。進修時教研員張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分析和介紹,我認識到“野”字在課文中的解釋是理解文章的關鍵,所以對教學環節進行了第一次修改,把重點放在了對“野”字在課文中的理解上。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主線:藉助朗讀、文字感悟、互動對話來充分感受索溪峪的“野”,從中領悟野的真正含義。

開學後,我們組內的四位老師一齊進行了單元教學的整體研究,我們在確定了單元教學重點的前提下,對《索溪峪的“野”》這一課的共同認識是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部分,課上應重點分析描述“山野”的部分。之後我們根據自己班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各自的備課,由於時間關係,在講課前沒有再次進行交流。

再次備課時,我首先思考到既然前兩篇課文都是寫景的文章,兩篇文章的結構、表達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學生也已經充分的瞭解了《桂林山水》的結構和寫作手法,在學習第二篇寫景的文章時何不放在一齊進行一下比較呢?於是我設計了一個表格,想透過表格幫忙學生把本單元的兩篇寫景的.精讀課文進行系統的整理,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寫景文章的特點。因此,設計了結構、資料、特點和寫作方法這四方面資料的比較。學生在見到表格之後在頭腦中構成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對今後的寫作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接下來我把重點放在了對“野”字的理解上:在安排學生學習“山野”的部分時,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生思考:一是問索溪峪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麼不同;二是“野”字在本段就應怎樣理解。在學生默讀批畫之後,很快認識到與別處的山相比,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透過這樣的比較得出的結論,也就幫忙學生解決了第二個問題,“野”字的解釋也是和別處的山的“人工的美”相對的,也就是“天然的,沒有經過人工雕琢的美。”這兩個問題設計到達了幫忙學生理解“野”字含義的目的,降低了學生理解“野”字的難度。文章中具體中“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的句子是學生品讀的重點,於是我安

排了自讀句子,談自己的理解、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結合圖片進行理解這幾個步驟。理解了野字的含義後,讓學生再次讀課文,感受文章的寫作方法,此時學生就不難得出結論。高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自學潛力,此篇文章也較長,我採取了扶放相輔的方式排學生從“水野”、“動物野”“遊人變野”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資料自主學習,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野”字,鼓勵學生自主去學習、去思考,最後透過交流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給孩子們學習、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的自主性得以發揮。學生談完自己的認識後,再把四個“野”字的含義出示出來,使學生更全面的理解了“野”字。

以上是我在做教學設計時一些淺顯的想法。

二、授課後的反思

20xx年2月19日,我進行了《索溪峪的“野”》第二課時的教學。感受到如下不足之處:

1、對於文章描述“水野”“動物野”“遊人野”這三部分給學生感悟理解的時間明顯不足,只是蜻蜓點水,流於形式。

2、《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上,對於語文課以讀為主的思想落實不足,沒有安排學生盡興的讀,課堂上對朗讀的重視不夠,讀書形式比較單一,只有默讀、自由讀和指名讀。讀朗讀缺少評價,沒有給足讀書的時間,難以讓學生在朗讀潛力上真正有所提高。

3、比較之後沒有讓學生進一步談一談透過比較給了我們什麼啟發,老師也缺少適當的小結,沒有幫學生構成系統的認識,使教學目標顯現得不夠清楚。

4、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三、聽評課後受到的啟示

1、批註是國小生務必具備的一項潛力,學會批註對學生的總結概括潛力、動筆潛力、自主學習潛力甚至審題潛力都有很大幫忙。我們課堂上的批註往往流於形式,學生的批註沒有實際好處。今後的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批註,指導學生批註,要麼不批註,要做就要做的有價值。

2、語文學習離不開對字、詞、句、段、篇的理解,高年級教學在關注文章整體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要幫忙學生利用工具書、藉助想象、結合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藉助圖片和視頻資源等多種方式理解。學生説理解時,必須要讓學生説透,不能含含糊糊,學生説不清楚時要及時讓其他人補充,不能一帶而過。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作為語文教師,缺少激情是我自身很大的一個缺點,今後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加以改善。例如在感受“驚險的美”、“磅礴的美”時,我自己並沒有進入情境中,頭腦中想的不是那些畫面,而是接下來我要説些什麼,下面的教學環節是什麼。

4、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課堂上看似熱熱鬧鬧,小手如林,但靜下來想想:孩子們的思維得到了訓練嗎?孩子們的學習方法有提高?課堂上的問題有價值嗎?有人曾這樣説: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的問題那不叫有效問題?那隻會教學生學會懶惰。這一連串的問題提醒着我:需要更加透徹的鑽研教材,更加深入地瞭解學情,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多研讀課標,深入研究教材教參,豐富自己的理論思想,多和組內老師交流,多聽他人講課,在實踐中不斷歷練自己。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8

本堂課教師的成功之處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環節清晰,引導學生感悟了課文的內容。充分利用了網絡的聲音,圖片文字以及網絡的交互作用。以人為本,教師尊重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權,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和就交流的習慣,其中的論壇和寫作天地就是一塊積蓄以後傾吐的,並且集思廣益的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首先是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的積極性不夠,表現在每個環節發言的學生太少,雖然具有代表性可是讓大多數 處於旁觀的聽眾地位,沒有顧及到整體。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候引用課本的文字的時候口齒不清,或者在敍述名山與索溪峪比較時,認知和表達上有誤差的時候,教師的導向作用沒有很好地體現。教師要求學生自己輕聲讀的時候,學生猶豫不決。這跟教師在課上過多的齊讀,個別朗讀偏少,而且指導性不夠,也就是學生沒有真正的入情入境:然後另有一個環節教師處理的有欠缺,一學生滿懷信心和期待地讀了體現山的驚險、磅礴、隨心所欲一部分,應該有可取之處。可教師的表揚,鼓勵不夠,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的示範讀,然後兩者比較,教師的示範字正腔圓,可在情感的處理方面未必上風,學生在就教師的尊嚴之下,違心的説出自己的想法。此舉讓後面想讀的同學顧慮重重。其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缺少鼓動性和激勵性。第四,課堂設計上,少了學生思維的.碰撞,也就是發散性的説話較少,使得學生的學生的感悟緣於網絡,而沒有高於網絡。例如看了網上的關於羣上氣勢磅礴一部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可以適當聯繫生活實際。第五,對學生的訓練還不夠,不論是朗讀還是表達,有點走過場的感覺。學習了課文後面的遊人的野這一部分,也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説説看如果自己也處於這樣的靈山秀水當中,看到這樣的山水和動物,自己會怎麼説,怎麼做,怎麼想。這可以馬上寫進寫作天地的版塊中。總之,感覺教師在靈活運用網絡資源,把現代媒體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這一塊上稍有欠缺。

如果是我執教這堂課,我會採取這樣的思路。

導入時候,我會在簡單描述之後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來談感受,而不是一上來就談野,涉及到中心。

然後在教學到山的對比時候,我會準確到位的點撥學生,其他的山到底與索溪峪有何不同,甚至聯繫到自己的生活實際簡單説。因為書本是間接知識,只有間接知識和同學們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的時候,學生才能真正領悟。

在處理重點部分的時候,我會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先找出山,水特點的關鍵詞語,也是學生可能存在疑難的地方解決,水到渠成的引出野的特點。然後適時激發學生的驚奇,喜悦,再讓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在引導學生看山的綺麗多姿的時候,我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傾吐的機會,因為羣山的想象 讓人富於聯想。

在講到水的特點的時候,我會設計一道題目讓學生練習。

索溪峪的水時而 時而 時而

索溪峪真頑皮啊! 索溪峪的水真機靈啊 索溪峪的水真聰明啊

通過這一練習來體會作者的寫法之精妙,同時訓練學生的語感。

在課文的收關部分,我會採取讓學生以圖畫或者導遊的形式向前來觀光旅遊的人們盡情展示這裏的獨特風光。

同時我會借鑑老師上課成功的經驗,彌補不足,進一步擴大發言面,給同學提供更多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機會,規範流程充分用好網絡資源。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9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閲讀課文,但是執教者並沒有按閲讀課文來處理,看來是覺得這篇課文的語言很美,內涵很深,想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吧.這就是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縱觀本課的實錄,感覺老師教得非常輕鬆,老師並沒有講什麼美,也沒有用微言大義來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但是,我想所有的學生都會有很深刻的感受,並且這種感覺是源自內心的,是令學生難忘的。之所以能夠這樣,我覺得是教師處理好了幾個問題。

第一,語文究竟怎樣學的問題。言語作為一個承載物,必然承載很多意藴,然而這種意藴不可能通過教師的講解就完全可以傳遞。需要學生非常投入的去學習,就像教師説得“神遊“一樣,學生必須和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而這種溝通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教師設計了幾次讀,每一次都有目的、有反饋,並且體現了讀書的層次。朗讀整體感知,接讀檢查效果,瀏覽理清層次,默讀充分感受。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還是提議讓學生去研究課文。

第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這兩課時中教師始終尊重學生的感受,不管是“猜詞”,還是“我來創造”,都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從小組彙報學習成果也可以看出來,教師先讓彙報小組説創意,然後彙報,彙報以後讓他們自己找人評價,等其他學生評價完了,再讓彙報小組評價自己。教師很多地方都使用激勵性的評價,對學生説得不好的地方也能及時引導。教師把學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

第三,充分體現了三個維度。教師重視過程和方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在讀書中理解課文。更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師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評價自己,評價他人,讓學生和山水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人和自然的關係。激發了學生的情緒體驗,要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的生活和語文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的情感和作者、和學習的夥伴產生共鳴。讓學生深入體驗作者的情感,就必須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作者的情感表達之間建立一種聯繫。這種聯繫就是情境。教師就要在閲讀的過程中,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走進文本表述的世界,走進自己的心靈世界。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0

《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透過描述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情緒。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敍述和描述。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之後,分別描述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説由於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盪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在重點段的教學設計上,我以“哪個方面的美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中心問題提出,讓學生自瀆自悟。在學生感悟驚險的美、磅礴的美兩個方面,我處理的方式是一樣的`,以學生自主品悟為主,而老師只是在其中起個牽針引線的作用,煽動學生為驚險的美而感慨動魄、為磅礴的美而浩氣長抒,同時能根據“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峯林”等字面來想象畫面理解詞語。在教學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則沒有像前面那樣放手讓學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我的兩個層面的閲讀上來,一是透過理解隨心所欲的含義,讓學生探究這索溪峪的山怎樣隨心而長,各長成了哪幾種樣貌,讓學生讀一讀、數一數,結果是有往高處長的,有橫着長的,有斜着長的,有三五成羣長的,有兩兩相對長的,有獨自一個長的,作者描述出的就有六種,而後面的省略號更是告訴我們,這山的形態是各式各樣,變化多端。第二個層面的閲讀則是讓學生品讀作者透過豐富的聯想,優美的語言文字把我們帶進無限遐想之中,它們有的敢與白雲嬉戲,有的將綠水作鏡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彷彿這些不再是毫無生氣的靜物,而是充滿生機、有情有意的生靈。配以優美的音樂朗讀,當學生陶醉於這山的各種美中時。

我立刻將學生的思緒拉出來,用一問激出關鍵:欣賞了索溪峪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嗎,這山野究竟野在哪?這“野”字是什麼意思?學生立刻會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經過人工雕琢的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一節課下來,整個教學思路是十分清晰的,教學節奏也把握得教好,學生學習的用心性較高,教學效果不錯。

不足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很弱,理解第二小節出現了問題。擬人手法的本意理解得不到位。或許是由於部分同學課前預習得欠充分,原本簡單的、靈動的文章學生學起來卻感到很吃力。今後將要求學生預習得充分些。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1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冊的課文。文章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發了作者暢遊其間的無比愉快的心情。姚老師的這堂課,能夠放手讓學生在網絡的環境中自由地翱翔,運用討論探究式教學模式,自主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並將其感悟和體會到的內容、學習的結果作全班交流分享,就這一點來説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本着討論研究共同發展的思想,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這堂課的幾點看法:

一、從教學內容方面來看

《索溪峪的“野”》是第11冊的一篇課文。課文緊扣一個“野”字,分別描寫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先概括,後具體地對索溪峪的景物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姚老師讓學生通過朗讀或上網學習的方法來自主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她幫助學生找準切入點──“野”,由“野”存疑引導學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學習貫穿其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引導他們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語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學生的創新

潛能真正得到放飛。

上課之後,教師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張家界和索溪峪的風光,把學生很快帶進了課文。出示課題後,讓學生關注這個字體、大小、顏色、粘貼方法不同的“野”字,讓學生讀出感覺。我覺得在這一環節上,這樣處理不當。感覺很生硬。學生第一眼看到的課題上有變化,很自然地就會關注到這個字。這時候教師應該適時地引導,讓學生來説説你對這個字的感覺。當學生有所感悟有所體會之後再來讀課題,這樣,教師就不用再反覆、沒有目標地讓學生讀課題了。另外,還可以在教學完課文之後回過頭來再讀課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

在導入課文之後,姚老師又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很多同學説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麼説索溪峪“野”?“野”在哪裏?怎樣“野”等等……在教學完課文之後,老師有沒有把孩子所提的這些問題給解決了呢?如果沒有回答,那麼這個環節的設計就浪費了時間。姚老師説:“帶着你想知道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接着她就介紹製作的專題網頁。網頁製作得很漂亮,板塊介紹也非常清晰,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指導:可以用讀課文的方法,進行初讀──默讀──研讀──品讀;也可以用上網學習的'方法,查資料──交流體會──進行網上討論和寫作。幾乎所有的同學都選擇了上網學習的方法。

二、從教學方式方面來看

姚老師較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悟、自己搜索資料、自由探討的能力,效果較好,教師只在疑難處上作適當點撥。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根據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製作出各種形象、生動、有趣的畫面,創設出多種和諧的情境,這些情境是課文內容的再現,是教師教學色資料,是訓練語言文字的憑據,更是學生獲得大量知識的寶庫。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從運用網絡,整合反饋方面來看,姚老師的設計還是非常好的。她能根據課文內容和結構,體現教學上的總──分。結構清楚、層次分明。

三、從語言訓練方面來看

語文學科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言能力。就這一點來説,訓練不到位。“關於語文多,語文本體少”。在一節語文課上,讓學生認識了很多課文之外的東西,沒有很好地落實朗讀。一節課下來,學生連最基本的課文句子都讀不通,更不要説讀得優美了。就這一點來説,姚老師語文訓練不夠。

四、從訓練反饋方面來看

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預期目標制定非常好。上課後,教師讓學生讀了學習的方法和目標,但是教師在教學中沒有一個很好的指導,預期的目標沒有達到。學生沒有對課文有初讀──默讀──研讀──品讀這樣一個深化的過程。

教學完課文之後,教師馬上讓學生寫一首小詩和文章來讚美索溪峪。學生寫不到位。

以上觀點如有不當之處,請專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2

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心情。文章語言生動傳神,意境優美,是學習語言的好題材,更是憑藉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本教學實錄中,我憑藉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以提高語文素養為總目標,以發展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多層次指導朗讀。教學充滿情趣,學生學得紮實,情感受到薰陶,思維得到啟迪,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

體現在三大方面:

一、教學目標定位體現三維融合。

本課的設計者力圖在教學中使學生在讀中體悟文本內容,感受到索溪峪的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受到美的薰陶,同時學會一些體悟課文的方法:抓住文本重點語句體悟,邊讀邊想象體悟等我還關注學生語言的積累,三維目標自然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學習講究實效。

教學時,讓學生憑藉網絡資源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看看,讀讀,説説我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教學課文“索溪峪的山”時,讓學生進行個體自學,使學生有個體的體會和感受,然後讓學生選擇喜歡的一處交流學習方法及學習所得,這樣的學習有方法的指導,有個體的思考,有思維的碰撞,學生自主學習有了實效。

在組織個體學習,交流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又給了學生充足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談自己喜歡的內容,並在有所體悟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然後,通過師生賽讀,學生評議,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與情感的體悟;在次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再次感情朗讀,讓學生將自己體悟到的美好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教師巧妙的將學生的讀,悟,議結合在一起,讀中感悟,以議促悟。老師始終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參與者,引導者,點撥者上,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不僅體悟了課文,而且學到了悟文的方法,從而真正實現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三、信息技術功能有效發揮。

網絡技術的運用是文本的延伸和拓展。在這次教學中,蒐集整理了相關的資料,製作了教美觀,豐富的網葉。我憑藉網絡豐富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引,帶領學生網上衝浪,實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在這裏教師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而且,學生憑藉網絡,朗讀課文,欣賞圖片,觀看錄象等活動,通過多種感官,旁徵博引,實現了感悟語言,理解語言,遷移語言直至運用語言逐步深入的語文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使語文走進生活。信息技術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實現了語文學習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四、關注學生個性化解讀。

在教學中明確指出:只要學生談自己所學的`,談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合理就行,我只適當點撥。可見,教學者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可以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教學中,自主學習學得很紮實,如在其中安排一定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一定會更生動,更紮實。如讓學生自主學習後,讓他們在小組中交流,這樣既有個體的思考,又有同學互動交流,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集思廣益,不僅能讓他們相互間學習,也能通過交流獲得更多的學習所得,課堂教學會更熱烈,煥發光彩。

(二)、語文實踐機會少。

在教學中除查看信息,朗讀之外,學生缺少實踐的機會。我可以讓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戰士,或通過表演表現動物的特點,或通過朗讀表現,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體驗,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情趣,如設計“如果是你來到這裏,看到這山會怎麼説”“你也會提着鞋走嗎?”等,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學生饒有興趣。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3

《索溪峪的“野”》是魯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文章通過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發了作者暢遊其間的無比愉快的心情。現在的教材不但貼近了生活,而且挖掘了生活豐富、靈動的一面。現在的孩子更渴望表達,和諧寬鬆的氛圍有助於孩子們沉浸其中。讓他們説,讓他們議,讓他們評,讓他們做,努力挖掘他們最純真善良的一面,是我所追求的。本着這樣的思想,本課教學我抓住文中“野”貫穿全文,讓學生在讀中、議中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作者的表達方法,在讀中悟情理解內容,以達到“情文相生”的目標。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上課伊始就讓天性愛玩的孩子們暢談假期遊山玩水的感想,並設置懸念,鍾老師也喜歡旅遊,到過很多地方,比全班同學去過的地方都多,引起學生興趣,然後引導到讀書旅遊上。學生學習課文前就情緒高漲,這樣引出課文水到渠成。

二、課前5分鐘傾聽習慣培養。

讓學生每節課前閉眼傾聽,然後複述或抓住重點詞語,提高了學生專心聽的能力,培養學生專心聽的習慣。本節課,我朗讀索溪峪的山一段,讓學生聽後抓住山的特點,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基本都能抓住重點,然後我又朗讀一遍,讓學生找出優美的四字詞語,學生聽得非常專注。

三、自讀自悟,獲得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點批註。接着,讓學生對照課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把這些語句讀出來,可以是自由輕聲讀,可以是默讀,快速讀,讀完後選出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反覆有滋有味地讀。喜歡哪就讀哪,覺得怎樣能讀出野性美,就怎樣讀。學生彙報讀後感受時,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體驗,聯繫蒐集的資料,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談談讀後的感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同時,讓學生欣賞品味、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表達方法。還有選擇性地運用媒體,在學生品詞品句、揣摩表達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或是再現畫面,或是營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難點豐富學生感知和體驗,為學生的“情動而辭發”奠定了情感基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興趣盎然,也被美景陶醉。

四、課文設計比較創新,吸引學生

在創新意識方面,我創設的將“山”、“動物”、“遊人”、“水”告上法庭這個環節,讓學生替他們進行申辯,將學生積極性再一次調動起來,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能主動探索,求知慾強。在“活學活用”環節學生能主動探索,自由表達,有好幾個學生的回答出現了智慧的“閃光點”。

五、習作方法指導

在最後一個環節“小練筆”,學生利用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對“威海美麗的海”進行了描寫,緊扣學習的寫作手法。

六、不足之處

以上幾點是自己認為做的好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因本篇課文是課內閲讀課文,所以學生朗讀的比較少,有的學生讀得非常生澀。還有在替“山”、“動物”、“遊人”、“水”申辯時,學生找證據不準,不能從課本上選取話來辯護。習慣培養方面,注意了大的方向的習慣培養,例如傾聽習慣、習作習慣、創新思維習慣、積極回答問題習慣等,但一些細節的習慣培養忽視了,例如個別學生起來回來問題站姿習慣及端書習慣等細節的習慣培養方面還有待提高。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4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還初次提到了探究性閲讀:“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閲讀。”

探究性閲讀是探究式學習的一種。它要求學生圍繞一定的目標,即為了探索、研究、解決某一個問題,廣泛蒐集相關材料,進行閲讀。探究性閲讀是對閲讀能力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摒棄教師一手抓的現象,該放手時就放手,把學生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實現自主,提倡自身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並收到良好效果。

一、放手形式,自主選擇

課堂形式豐富多彩,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使課堂變得輕鬆、愉快。因此,老師在課堂設計的時候,多是煞費苦心。新課程強調師生平等,老師要尊重學生,真正地把學生當作朋友,並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佔主體地位。

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我的問題是:你最喜歡哪一個部分?你想怎樣來表現索溪峪的美?你想不想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學習?……等。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夥伴。小組可以一起討論,推薦代表彙報討論結果;學生還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小組同學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共同製作幻燈片……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的意願都得到了充分尊重,學生變得更自信,更有活力,也必定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

二、放手朗讀,自主感悟

語文的能力訓練包括很多方面,朗讀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我們習慣於一句一句地教學生朗讀,這個詞應該讀得重一點,那句話應該讀得慢一些等。這樣教地結果是“一千個讀者,只畫得出一個哈姆萊特。”學生的個性體驗變成了老師的體驗,讀的時候雖也是抑揚頓挫,但都是一個腔調。在朗讀的過程中,老師教給學生一些表達感情的方法是必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身情感體驗的表達和流露。新課程下,我們十分重視學生的這種個性體驗、個性情感。

教學《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時,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問:你最喜歡哪個自然段,為什麼?你能有感情地讀一讀嗎?學生帶着無比的興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朗讀中去。我還鼓勵學生談自己的感受,並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大部分都讀得很好。個別學生朗讀不能到位的時候,我請其他的同學來評價,讓他們自己討論應該怎樣讀。有些段落,如談到遊人野那一部分時,有的同學都手舞足蹈起來,讀的時候情不自禁地加上動作,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新課程下的開放遠不止內容、形式、朗讀訓練,還有作業、對學生的權力等。就如帶着學生走路,我們不再是扶着、攙着,也不再是在前面領着,如今,老師只是站在旁邊,告訴學生前面有路,學生自己去摸索,去尋找,學生所走的不再是唯一的一條路,而可能是多條路,有的甚至是彎路,但可貴的是他們所走的是自己的路,而且是自己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5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設計上,我以“哪個方面的美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中心問題提出,讓學生自瀆自悟。在學生感悟驚險的美、磅礴的美兩個方面,我處理的方式是一樣的,以學生自主品悟為主,而老師只是在其中起個牽針引線的作用,煽動學生為驚險的美而感慨動魄、為磅礴的'美而浩氣長抒,同時能根據“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峯林”等字面來想象畫面理解詞語。在教學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則沒有像前面那樣放手讓學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我的兩個層面的閲讀上來,一是通過理解隨心所欲的含義,讓學生探究這索溪峪的山怎樣隨心而長,各長成了哪幾種樣子,讓學生讀一讀、數一數,結果是有往高處長的,有橫着長的,有斜着長的,有三五成羣長的,有兩兩相對長的,有獨自一個長的,作者描寫出的就有六種,而後面的省略號更是告訴我們,這山的形態是各式各樣,變化多端。第二個層面的閲讀則是讓學生品讀作者通過豐富的聯想,優美的語言文字把我們帶進無限遐想之中,它們有的敢與白雲嬉戲,有的將綠水作鏡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彷彿這些不再是毫無生氣的靜物,而是充滿生機、有情有意的生靈。於是我就範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讓學生閉眼想象,當學生陶醉於這山的各種美中時,我馬上將學生的思緒拉出來,用一問激出關鍵:欣賞了索溪峪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嗎,這山野究竟野在哪?這“野”字是什麼意思?學生立刻會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經過人工雕琢的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