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計劃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8.82K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後更好的工作發展,一起對今後的學習做個計劃吧。你所接觸過的計劃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

一、學情分析:

對於剛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説,體驗生活,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收穫,能樂納自己並能真誠地對待別人,是這一學期品德與生活課內的要求,也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上必須形成的態度。在過去的一年裏,學生們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來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的學生在行為習慣和情感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面對的孩子在不久的將來,必須自己面對周邊人,融入社會。而人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真誠,人在社會生存之道在於誠信,所以我們教師有責任培養一羣真實的`社會人。課堂上,教師的態度要真誠,語言該真實。讓學生在學校裏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二、教材編排特點:

二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分四個主題單元,共計11課,分別是《我愛我班》、 、《金色的秋天》 《我的家鄉》《困難面前我不怕》。

第一單元《我愛我班》共4課,以學生假期生活的回顧為線索組織主題,一方面從假期生活中歸納總結,讓學生認識每一天的意義,體悟“快樂的每一天靠我們自己去創造”,有效地穩定學生開學初的情緒;另一方面從經驗教訓中歸納總結,為新學期的學習生活提供豐富的引導與借鑑。。第二單元《金色的秋天》反映季節變化的內容,引導學生感受、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在教材設計的活動框架指導下所展開的教學活動具有生成性的特點,要求教師隨時根據學生活動演進和學習需要的情況,調整教學指導。

三、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學資源的開發:本冊教材各主題單元均選擇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師生具體地參與的活動題材,為師生在活動中進行二次開發留有空間。如交流各自的假期生活,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歡度國慶節和中秋節,結合自己的生活,設計秋天的保健和創意活動等等,課本中選擇為學習主題。因此教學過程中,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直接講授和知識學習,而是以兒童為中心的自主活動和體悟學習,教師是活動的支持者、組織者和啟發者。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和愛國教育,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引導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二、基本情況:

全班共有學生2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5人,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的百般呵護,在各方面都存在不良的行為習慣,對他們的思想進行教育是件不容易的事。為順利完成本期教學任務,特定如下教學計劃。

三、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全書共有五個單元,包括我上學了、上學路上、我的同學和老師、家裏的我、大自然真美麗,每個單元又分為三個主題,其中第四單元有四個主題。

2、教學要求:

①知道生活學習中常常會有不順心的事,有困難不要怕;

②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識,養成正確的坐、立、走姿勢和良好的衞生習慣;

③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知道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危險,知道最基本的緊急求助和自救辦法;

④瞭解天氣、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響;

⑤感受身邊環境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3、教學重點難點:

①培養學生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恆心和毅力;

②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情感和態度;

③引導孩子瞭解生活中基本的健康安全常識,引導孩子學會生活,保護自我;

④培養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生從小形成關注家鄉,為建設家鄉做好準備;

⑤讓學生感受身邊環境對自己生活的影響,能愛護家庭和公共環境衞生,節約用水、電、紙張等資源;

⑥初步養成學生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

⑦使學生從小懂得珍愛生命,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教材的編排特點

①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教材內容的主要源泉;

②重視生活情感的陶冶;

③教材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

四、教學措施:

1、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設寬鬆、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

2、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發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悦;

3、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

4、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3

一、教材特點: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或於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本冊共有五個單元,第一單元:我愛我的班集體,共三課。第二單元:我們的動物朋友,共三課。第三單元:紙和環保,共三課。第四單元:奇妙的光,共三課。第五單元:我們都有一個家,共三課。

二、教學目標總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分目標:

1、情感與態度:

(1)教育學生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自信、誠實、求上進。

2、行為與習慣:

(1)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2)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

(3)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3、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瞭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4、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三、教學措施:

1、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2、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課時安排:

本學期以17周計算,每週2課時,合計34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單元“我愛我的班集體”

7課時第二單元“我們的動物朋友”7課時第三單元“紙和環保”

7課時第四單元“奇妙的光”

7課時第五單元“我們都有一個家”6課時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4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一、學生現狀分析

二年級這些學生活潑好動,上進心和求知慾都很強。這就要求利用《品德與生活》課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做人,樹立班集體榮譽心,用科學的方法指導每個人去學習。

二、教材特徵

第一,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也就是遵循兒童生活的規律;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們熟悉的學校生活、無可選擇的家庭生活和他們身邊的生活,這些都是親切的內容。其表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發生在兒童身邊的真實的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現為向兒童提供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如觀察小動物、家政勞動、自理個人生活等;二是模擬兒童身邊的真實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現為向兒童提供可以供模擬的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第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這些活動主要包括遊戲、討論、交流、動手實踐、調查研究等形式。活動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師從兒童生活實際捕捉主題,也提倡兒童自己從生活實際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第四,本課程內容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順其自然而又不聽之任之。教師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整體視野的開放,過去只關注本學科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而現在是面對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這是全新觀念,凡是兒童生活的事都與課程有關;課程內容的開放,解決了教材的滯後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兒童的實際問題納入課程內容,加強了針對性;授課的空間是開放的;授課的時間彈性延展,以學的需要和實效為出發點。課程形態以主體參與性活動為呈現方式,強調做中學。強調兒童直接參與,強調全員參與;課程目標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兒童本身實地參與活動,老師指導活動,把教材內容轉化主題活動。

三、課程基本理念:

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在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繫中建構課程的意義。

四、課程總目標與分類目標

總目標: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分目標:

1、情感與態度:

(1)教育學生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自信、誠實、求上進。

2、行為與習慣:

(1)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2)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

(3)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3、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瞭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4、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這是本課程的宗旨和價值導向。分目標的四個方面"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偏重追求結果,忽略過程與方法等傾向,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轉變教師角色。

在本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品德與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教師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該導不導,該點不點,不符合課程改革要求,也會影響教育效果。

3.加強教學活動的指導。

本課程的活動以落實課程目標為目的,以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內容標準"中的某一內容或幾個內容的融合為主題,以兒童的年齡特徵、經驗背景和學習興趣等為設計基礎,將知識、技能教育的要求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融為一體。因此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四點:

(1)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應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活動設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活動設計和活動指導應具有計劃性和靈活性。

(2)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要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教學活動應源於兒童的生活又高於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教師要善於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4.活動形式應靈活多樣。

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教學活動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從內容,可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教學活動形式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幾種形式結合使用;教學活動時間的安排比較靈活機動,根據主題、內容,可在一課時內完成,也可持續幾課時或一段時間。可在課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課前準備活動或課後延伸活動來配合。

5.注意與其他學科、教育活動的結合。

本課程教學活動應注意利用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的成果,與其他學科和教育活動,如少先隊、班會活動、節日慶祝活動等相結合,相互促進,資源共享,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六、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第1課——我愛家鄉山和水——2課時

第2課——家鄉的物產多又多——1課時

第3課——我家門前心事多——2課時

第二單元第1課——我們的大地媽媽——2課時

第2課——美化家園——2課時

第3課——花草樹木天偷笑——2課時

第4課——我和動物交朋友——2課時

第三單元第1課——鮮豔的紅領巾——2課時

第2課——紅領巾胸前票——3課時

第3課——快樂的"六·一"——2課時

第四單元第1課——我們長大了——2課時

第2課——暑假生活我安排——2課時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5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以兒童生活的空間線索安排活動主題,形成靈活、有序發展的主題序列。在教育活動目標與內容的分佈上考慮綜合,內在聯繫、均衡、貫穿與螺旋上升和年級的側重點。

二年級的特點是: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學會探究,熱愛科學,形成良好的習慣和行為。

教學策略:

生活體驗式教學策略:

課前體驗,初步感悟----課中體驗,深化感悟---課後踐行,內化感悟。

問題探究式教學策略:

1.課前初探

2.課中深究

(1)彙報展示,合作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認識

(3)生成問題,拓展延伸

3.課後實踐

課標對本學科本冊的要求:

⑴、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願意自己解決,並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願意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⑵、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從不同角度引導孩子關心和愛護同伴,尊敬和關心老人,同情和幫助殘疾人,體驗助人之樂。

⑶、通過教學內容的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將學生引入到發現與研究的快樂之中。通過發現、研究、展示等環節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態度、合作意識。

⑷、首先通過對祖國的瞭解來體驗祖國“媽媽”的可親、可敬、可愛,然後通過國旗、國歌、國徽的禮儀教育等引導學生把愛國情感落實到行動中,貫徹在日常生活中,再更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人民英雄,崇敬人民英雄,從而深化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祖國媽媽的可愛、偉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與祖國的血脈相連,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⑸、通過教學活動,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兒童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收穫的愉悦,激發兒童努力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

教學總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教學重難點:

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願意自己解決,並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願意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從不同角度引導孩子關心和愛護同伴,尊敬和關心老人,同情和幫助殘疾人,體驗助人之樂。

引導學生學科學、愛科學

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祖國媽媽的可愛、偉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與祖國的血脈相連,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通過教學活動,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兒童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收穫的愉悦,激發兒童努力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

教學措施

1、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設寬鬆、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

2、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悦。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6

一、指導思想

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極大地改變着我們的生活,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全社會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精神,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成為我國基礎教育必須擔負的重大責任。

國小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增強兒童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切實地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學素質等打好基礎,必須充分關注低年級課程在形態、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構建符合本階段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素質教育精神的課程。

二、基本情況分析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他具有生活性、(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開放性(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活動性、(課程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等基本特性。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二年級的學生對社會的認知還非常膚淺,要求教師利用活動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

三、教材分析及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分為五個單元:自己拿主意、獻出我們的愛、我們去發現、你好,祖國媽媽、愉快的收穫。

“自己拿主意”這個單元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勞動習慣,要求學生按時作息,做事用心;養成良好的飲食和個人衞生習慣;熱愛勞動,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獻出我們的愛”這個單元教育學生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要求學生誠實友愛,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説謊,做誠實的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認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認真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愛護班級榮譽,關心和愛護同伴;能用自己的方式愛父母長輩,積極主動做家務勞動。樂於幫助別人,特別是老年人和殘疾人。愛護花草樹木和動物。

“我們去發現”這個單元教育學生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要求學生能夠自己動腦、動手,養成探究的習慣,學習探究的方法;能夠應用多種辦法收集資料,並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應用。

“你好,祖國媽媽”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愛家鄉、愛祖國;要求學生知道家鄉的風景名勝和資源,關心家鄉的發展變化;為保護周圍的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態意識;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崇敬人民英雄,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愉快的收穫”這個單元教育學生積極向上,要求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併為此而高興;願意有計劃、有目標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心中有榜樣,並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7

一、指導思想。

根據教學大綱對低年級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學兒童的年齡特點,着重對學生進行最基礎的社會公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深入淺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為習慣要求與於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之中。

二、教學目標。

1、三條軸線

*兒童與自我

*兒童與社會

*兒童與自然

2、四個方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兒童生活的前期和基礎)

*愉快、積極地生活(兒童生活的主調)

*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時代的進步對兒童提出的要求)

三、教法設想

1、寓道德概念和行為要求於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之中。

2、利用插圖,圖文對照,邊看邊説邊想,幫助學生理解。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

4、結合紅星兒童團的各項活動進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學用書中的兒歌及小故事穿插於課堂教學中。

四、各單元教學內容與措施。

第一單元(第1—4課)認識你真好

本單元的學習重在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學校生活,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學習學校生活中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培育和發展主體意識。為學生儘快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第二單元(第5—8課)快樂每一天

生活不可能天天豔陽高照。“遲到”“寫字不好”“上學路上怎麼走”“一日事務怎樣巧安排”這些問題都會困擾着兒童。本單元就抓住這些兒童學習生活中普遍存在問題,展開討論、分析、通過合理歸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兒童在學習中,尋找到了戰勝挫折的良策,獲取了一份成長的經驗,也就獲得了一份快樂。

第三單元(第9—12課)我像小樹苗

本單元沒有直白的,純道德的理性説教、而是寓“教”於樂,因勢利導,通過幽默、誇張、離奇的童話故事,學生親自參與的遊戲活動等,讓兒童經歷體驗、感悟的過程,使他們認識到“馬虎、撒謊”對少年兒童來講是品德、習慣不良的前奏,面對曾有過的.馬虎、撒謊等行為不掩飾、不迴避,努力遠離“長鼻子”,告別“小馬虎”,做一個不説謊話、做事有耐心,有毅力、不敷衍的文明兒童,為他們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四單元(第13—16課)冬爺爺來了

本單元以“變化”為主線貫穿其中,讓學生感受大自然中四季的變化,學生在欣賞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時欣賞自己的進步,在自我積累經驗中提出新的發展目標,,迎接新的一年,邁向新的生活。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8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全班共有學生58人,大部分學生年齡都在6—7歲之間。初入學的國小生,對國小生活一無所知,一切都幾乎是從零開始。他們就像一張一塵不染的白紙,我們的任務就是如何在這潔白無暇的白紙上繪出五彩繽紛的世界。

二、全冊教學內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較快熟悉新環境,適應國小生活,情緒愉快安定,遵守交通規則和有關安全的規章制度。

2、愉快、積極地生活——能體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有作為國小生的自豪感和上進心,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

3、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意識到作為一個國小生應遵守的行為規則,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認真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和自己的學習任務,團結友愛,愛親敬長。

4、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對新環境有探索的願望,能想辦法進行自己的遊戲和活動。會使用簡單的工具。

三、全冊教學目標

1、體驗學校生活的樂趣,順利地完成從幼兒園到國小的過渡。

2、熟悉班集體,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

3、學會基本的生活知識和勞動技能,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4、初步瞭解學校及其周圍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有探索的興趣。

四、具體內容

周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第一週一、上學真快樂

1、體驗集體生活的愉快和作為國小生的自豪感。

2、與同學、老師熱情、禮貌地交往,尊敬老師,友愛同學。瞭解集體生活的知識和有關知識。

3、自我介紹、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能;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第二週二、瞭解我們的學校1、瞭解學校的設施及其功能、學校的各種活動和各方面的規章制度;瞭解國小與幼兒園的不同。

2、認識學校的花草樹木、自然環境。

3、表現、交流自己所見所聞的技能。

第三週

三、我們國小生要這樣做1、作為國小生的初步的獨立性和責任感,遵守《國小生守則》和學校紀律。

2、培養初步的自我保護、生活自理的技能;為集體服務的初步技能。

第四周四、遵守交通規則,安安全全上學1、遵守交通規則和社會行為規範。

2、具有初步的自我保護能力。

第五週

五、祖國真美麗1、初步瞭解祖國的標誌和代表性的風景名勝。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2、初步認識長江、黃河、喜馬拉雅山等祖國名山大川。

第六週

六、歡度國慶1、感受、體驗國慶的歡樂氣氛,表達對祖國的熱愛;體驗對人民應小腦感的崇敬之情。

2、認識國旗、國徽等國家的標誌,瞭解有關國慶節的常識;初步瞭解人民英雄的事蹟。

第七週

七、我愛秋天1、感受的大自然的美,體驗在自然中探索、發現的樂趣。

2、瞭解秋天與人民生活的關係,瞭解秋天的特徵和有關種子的.知識。

第八週

八、和秋天一起玩1、學習製作植物標本、蔬菜印章等。感受探索、創作的快樂,初步形成樂於探索、創作的習慣。

2、學習製作植物標本、蔬菜印章等。

第九周

九、中秋節1、體驗傳統佳節的温馨和家庭團圓、祖國統一的美好情感。

2、初步瞭解關於月亮的科學常識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成就。

周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第十週

十、我的家1、學會關心父母,尊敬老人,體驗親情;與家庭交流、溝通的知識。

2、人際交往幾與家庭成員交往的技能。

第十一週

十一、我是家裏主人

1、培愛勞動,不斷增強獨立性、自立性。

2、學會禮貌用語幾與不同人交往的知識。

第十二週

十二、好玩的冬天1、體驗冬季的愉悦,感受冬天生活的快樂;敢於迎接寒冷的考驗。

2、瞭解冬季生活和運動的常識,獲得必要的動機保健知識。合理安排自己的動機生活。

第十三週

十三、奇妙的冬天1、冬季物候特點的快樂;對自然現象、生活中的問題有探究興趣。

2、瞭解冬與人民生活的關係;懂得合作學習的有關知識。

第十四周

十四、新年到了1、對新一年的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體驗集體過節日的快樂,儘自己的所能為活動出力。

2、瞭解祖國各地、世界各地過新年的風俗習慣。

3、學習策劃、準備集體活動;在活動中與教師、同學合作交流。

五、對本學期的期望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希望能夠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使他們能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和對待各種社會現象;用學過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行為,能夠明辨是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風氣。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9

一、年級基本情況:

本年級共有184人,經過半年的國小生活,一年級的國小生基本上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定的課堂常規,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文明行為的習慣,但是也有一部分國小生自我控制力差,行為習慣,課堂常規表現的不盡人意。

二、本學期教學總要求:

1. 生活性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 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其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其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嚴展,其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3. 活動性

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三、各單元教學要求

1、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勞動習慣。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時願意想辦法解決。

2、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3、有計劃有目標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4、能用自己的方式愛父母長輩,積極主動地做家務勞動。

5、懂禮貌,守秩序,行為文明。

6、能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動成果。

四、本學期教學活動設想:

本冊教材引導兒童體驗家庭生活的歡樂與幸福, 激發學生愛親敬長熱愛家庭生活的積極情感與態度,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兒童嘗試進行“當家”的實踐活動。單元在設計上從人手,通過小調查、小實踐、小評判、小擂台、小討論、小製作、等各種方式,引導兒童參與家庭生活,從而完成課程標準要求的“熱愛勞動,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識”;“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能用自己的方式愛父母長輩,積極主動做家務勞動”;“選擇生活和學習用品時有自己的判斷,不盲從”;“熱愛自然、科學,去探索大自然的奧妙。”“能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勞動成果”;“能在老師的幫助下,總結、提升獲得的經驗和信息”。培養兒童的集體意識,讓兒童學會在班集體中和諧快樂地生活。學生在自身學校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佈置攝影展、做遊戲、誦讀兒歌、動手實踐、聽講故事、討論等各種活動方式,感受班集體的快樂,並主動、積極地為班集體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引導學生與同伴、老師之間友好相處、團結友愛,形成開朗向上、負責進取的生活態度,感受班級生活的美好。圍繞一年級下學期兒童的學習生活而設計的。學習是學生生活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尤其是在強調終身學習的今天,從小養成愛學習的習慣,掌握學習的方法,將為孩子成功地走向社會,幸福地走向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單元在設計上以學習興趣為中心,側重對兒童進行愉快積極、負責任、有創意的生活主題教育。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 進一步明確品德與生活課的教育目的,使學生能夠遵守日常行為規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 以開展研究性學習及運用多種教學媒體來提高教學效率。

3、認真學習貫徹新課程的理念,並切實的應用到實際教學中。

4、 認真備課,鑽研教材,上好每一課。

5、 指導學生認真完成練習。

六、教學進度安排表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第一週 3/1~3 我的一家 2課時

第二週 3/6~10 我是家中小成員 2課時

第三週 3/13~17 在爸爸媽媽關心下成長 2課時

第四周 3/20~24 過家家 2課時

第五週 3/27~4/8 我掉了一顆牙 2課時

第六週 4/11~15 眼睛與耳朵的訴説 2課時

第七週 4/18~22 喝水的學問 2課時

第八週 4/25~29 在餐桌上 2課時

第九周 5/1~5 關心老人 2課時

第十週 5/8~12 他們需要關愛 2課時

第十一週 5/15~19 小手拉小手 2課時

第十二週 5/22~26 別把花草弄疼了 2課時

第十三週 5/29~12/3 雷雨來了 2課時

第十四周 6/6~10 夏天的小蟲 2課時

第十五週 6/13~17 怎樣才涼快 2課時

第十六週 6/20~24 過好暑假 2課時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0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二年級的兩個教學班,這些學生活潑好動,上進心和求知慾都很強。這就要求利用品德與生活課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做人,樹立班集體榮譽心。用科學的方法指導每個人去學習。

二 、教學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一)1.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自信、誠實求上進。(二)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2.講文明,遵守紀律。3.樂於參與有意義的活動。3.保護環境愛惜資源..(三)掌握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2.瞭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3.瞭解有關祖國的初步知識。4.嘗試體驗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三、教學重點

1.教材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事件,採用多種形式的表現方式,如:對一個問題的認識可以是唱、跳、畫、説等多種形式,這也符合學生的年齡層次特徵。培養學生的多種表現能力、分析能力。

2.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繫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教學難點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義務。

2.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3.初步瞭解各種自然現象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4.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五、教學措施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有趣味性的教案,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環境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多樣化。

3、採取集中輔導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法。

4、課堂上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使同學們養成愛思考愛生活的習慣.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 日期教學內容

19.3-9.7第一單元 第一課 我升入了二年級

29.10-9.14第二課 我們班裏故事多

39.17-9.21

4 9.24_ 9.28

5 10.8-10.12

6 10.15-10.19

710.22-10.26

810.29-11.02

9 11.5-11.9

10 11.12-11.16

11 11.19-11.23

12 11.26-11.30

13 12.3-12..7

14 12.10-12.14

15 12.17-12.21

16 12.24-12.28

1712.31-20xx.1.4

18 1.7-1.11

19 1.14-1.18

20 1.21-1.25

第三課 讓我們的教室更清潔 第四課好書大家看 複習 第二單元 第一課 秋天在哪裏第二課秋天的收穫 複習期中測試 第二單元第三課 秋遊去 第四課中秋和重陽 複習 第三單元 第一課我棒你也棒 第一課我棒你也棒第二課學做“小雄鷹” 第三課 做個“快樂鳥” 第三課 做個“快樂鳥”複習 複習鞏固 期末測試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1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生活中的消費”“生活中的習俗”“安全地生活”。

二、學期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

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務和現象,嘗試合作地、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蒐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知識目標:

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

能力目標:

能清楚的表達自己對節日及喜慶活動的感受和見解。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務與現象。培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知識目標:

知道我國的一些傳統節日,瞭解幾個主要傳統節日的習俗和來歷。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喜慶活動及民間風俗。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態度價值觀:熱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初步形成法制觀念。

能力目標:

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集體生活。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現象,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學會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2、初步懂得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三、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

(2)轉變教學觀。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學方式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四、學期教學進度安排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2

一、班級情況分析:

學生總體思想素質比較高,上進心比較強,人人熱愛班集體,個個能為班集體爭光添彩。學習的勁頭足,互助精神強,差生的學習習慣有了好轉,成績也在慢慢提高。此班幹部責任心強,有為大家服務的精神。衞生意識比較強,良好的衞生習慣已經養成。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優差懸殊較大,存在着嚴重的兩極分化,一部分接受能力偏低的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上課聽講走神,愛擺弄小東西,思想開“小車”,作業態度不端正,書寫質量差,拖拉現象嚴重

二、教學目標:

1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受,獲得對家庭、學校、社區的初步認識,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3.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説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

4.培養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

三.教學重點:

教材在選擇切入點時,力求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採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近感。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繫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教學難點: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的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五、教學措施

1.利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通過各種有趣的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3.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爭體現“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3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積極、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合作和奉獻助人的精神。同時,他們也處於自我中心向他人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喜歡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有的表現為比較封閉、退縮,有的表現為比較放任、攻擊,往往因為不會與人溝通而與他人發生衝突,其社會化發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礙。

兒童許多良好的品質都是通過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起來。因而,正確引導學生結交朋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與人交往的觀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尤為重要。

另外,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興趣也有能力,關注人類的衣食問題,關注人類造成的`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匱竭的問題,他們開始有作為現代人的責任意識,開始參與社會活動,瞭解工農業生產狀況,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五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有困難我不怕》;第二單元為《我們的快樂大本營》;第三單元為《做聰明的消費者》;第四單元為《公共生活講道德》第五單元為《大自然發怒的時候》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

四、教學目標

(一)本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説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初步形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正確面對欺負和威脅,敢於抗爭。

2、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能力;學習誠實做人,誠信為本;熱愛科學,相信科學。

3、知道消費的權利,瞭解有關消費的常識;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學會辨證地看待工業文明,認識白色污染;養成珍惜水資源的習慣。

(二)基本理念:

1、關心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必須採取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

五、教科書基本特點

1、綜合性

(1)生活本身是綜合的,道德存在於學生的全部生活之中。

(2)兒童的發展是整體性的,學生的學習也是整體性的。

2、開放性

(1)教材內容的選取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便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的題材,開闊其視野,深化其生活和情感體驗。

(2)各學習主題的設計,從學習在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話題和範例,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

3、情感性

(1)教材力圖從兒童的立場出發,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2)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3)教材注重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幫助他們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對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形式活潑

形式服從於內容的需要。

為體現以上三個特點,增強教科書的可讀性、趣味性,我們在呈現形式上也力求活潑、富有情趣:(1)版式新穎,富於流動感。這就有別於以往教材單調的呈現模式,符合現代兒童的審美需要和思維特點(2)圖文並茂,充分運用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既富於變化,能從多角度豐富學生的感知,又使他們讀來輕鬆有趣(3)採用對話式的兒童語言,設計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等,使教材富有親切感。

六、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重視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形式,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4、充實教學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積極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的需要。

七、教學安排: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4

一、基本情況

一年級學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大約在15分鐘左右),又有好羣、好奇、好樂、好勝、好表現、自尊心強等心理特點。一年級學生有年齡小、好動、自制力較差等特點,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與知識教學相結合。

二、教材分析

本冊書包括5個單元,18個主題活動(其中一個選擇活動).教科書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基礎,選取了5個典型生活場景和事件,體現活動內容與兒童生活的密切聯繫,體現教科書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三、教學重難點

有好奇心,喜歡提問。按時作息,做事用心。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知道基本的緊急求助和自救的`方法。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有初步的健康常識,養成正確的坐立行走姿勢。養成良好的飲食和個人衞生習慣。

四、教學措施

1、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的發展為主線,促進兒童良好品德、健全人格和勇於探究、創新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2、在教學中突出問題式、探究式,為兒童“主動、探究、合作”學習開闢廣闊的背景和空間,以利於引領兒童在活動中感受、體驗、領悟。

3、以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為核心來全面體現課程標準。

4、在課堂上運用好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由“他律”實現“自律”。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5

一、班級情況簡介

202班,班主任zz老師。現有學生4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4人。該班是z老師從一年級直接帶上來的一個班級,平時,肖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教學非常認真。所以該班學風好,班風正,學生紀律性強,學習自覺性強。從第一週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能積極動腦,但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人數不多,個別學生小動作比較多,注意力不能保持,需要教師時時進行組織教學。

二、教材簡析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共有五個單元,第一單元:自己拿主意,共三課。第二單元:獻出我們的愛,共三課。第三單元:我們去發現,共三課。第四單元:你好,祖國媽媽,共三課。第五單元:愉快的收穫,共三課。本冊教材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學會自己拿主意,自信,自己安排自己事情的能力;團結友愛,尊老愛幼,幫幫有困難的人的積極情感;在大自然中學會探索,學會合作,學會研究的能力;熱愛祖國和人民英雄的積極情感;體會到自己在不斷成長,不斷成熟,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會有更大的收穫。使學生在伴隨年齡的增長的同時,能力,情感也不斷髮展和豐富。

三、教法透析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材,是新教材,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教材編寫內容,大多以第一人稱,讓學生自己看書後,從中獲得知識,悟出其中的道理。教師只是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幫助者。書中有豐富的圖片資料,並附以文字説明,教師在教學中可充分地加以利用,保持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品德行為實際,引導和改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變化,不能離開品德課教學的初衷,為考試而教。教師在教學中,可運用自學輔導法、討論法、實踐法、個案剖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提高教育效果的措施

1、課前做好充分的教學設計。擇用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

2、課堂上,以學生自讀悟理為主,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獲得書中的知識,引導學生行為的變化。(編輯:http:///)

3、搞好組織教學,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4、教學中加強針對性。

5、作業以瞭解學生思想和行為情況為重點。

五、教學時間安排

第一至三週:第一單元

第四至六週:第二單元

第七至九周:第三單元

第十至十二週:第四單元

第十三至十五週:第五單元

第十六至十八週:複習

第十九周:質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