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必備】説課稿模板彙總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69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説課稿模板彙總6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是《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選自新課標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第二

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物質的量是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導出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物理量,這些物理量不但貫穿於整個高中化學階段,而且被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因此,物質的量概念的教學歷來被認為是重點和難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

礎自然科學,其特徵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本課時新課標的內容要求:認識化學計量的基本單位——摩爾,能運用於相關的簡單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2)使學生掌握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物質的量概念的建構,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相互交流與討論中,培養與人合作的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難點:“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

構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概念的同時,如何幫助學生理解

和應用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學習合作伙伴是高一學生,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對高中自主學習方

法的應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節課的概念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建構自己對知識的正確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曾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

被點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師的指導下,力求讓學生自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引入這節課時,我採用動畫——曹衝稱象的故事引入。“曹衝稱象”的主要

思想是什麼呢?將巨大的不可直接稱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塊塊可以稱重的石頭。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們可以採用“分解”的方法,將大的分解成小的,整體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們買米、買面,如何購買?家裏蓋房子,建築高樓大廈,如何買石子、沙子呢?學生很自然地會回答論斤買米,論袋買面,石子、沙子等用噸計。為什麼不買一粒米、一顆石子呢?學生很自然會説米粒質量太小,不易稱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稱量。這些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可以採用“集合”的方法,將小的不可直接稱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稱量的一袋米;即將小的集合成大的,將部分集合成整體。這樣,由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情景,為學生建構微觀粒子的集合作鋪墊,使學生感受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概念的導出

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向學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數。顯然,我們不可

能一個一個地去數,那怎麼辦呢?學生很容易就會聯想起採用“集合”的觀點,把大量的微觀粒子看成一個整體,一個集合,數起來就會方便。老師趁機追問“選擇數微觀粒子集合的標準是什麼?也就是説,選擇多少個微觀粒子作為一個集合合適呢?”學生此時的學習興趣已被調動上來,他們很想知道這一個集合到底是多大。

學生在走進教室之前,並不是白紙一張,而是帶着原來的知識經驗來學習的。因此,這時老師提供了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化學方程式 C+O2=CO2,這個方程式表示的意義學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從微觀粒子角度 一個碳原子 一個氧分子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從宏觀質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氣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個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相同,因此,微觀粒子和宏觀質量之間存在着

聯繫。到底有什麼聯繫呢?老師提供一組數據,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為 mc=1.993×10-23克,一個氧分子的質量m O2=5.316×10-23克。通過計算12克碳、32克氧氣中含有的微粒數發現,二者含有的微粒數相同,該數值大約為6.02×

1023。是不是其他物質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數呢?接着給出一組不同微粒數的質

根據這組數據,同學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定質量的物質,所含有的微粒數是一個常數,其值約為6.02×1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羅常數。繼續設問,你如果去“數”微觀粒子,你會選擇多大的集合標準,理由是什麼?學生大多會選擇6.02×10為標準,因為這個標準能將物質的質量、微觀粒子數聯繫起來,應用23

通過課本及“資料卡片”欄目的閲讀,回憶複習有關長度、時間等概念,對物質的量進行類比學習,進一步瞭解物質的量的概念。特別強調國際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目作為標準的。

(三)鞏固應用

學生已對物質的量有了基本的瞭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從微觀粒子角度 一個碳原子 一個氧分子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擴大6.02×10倍 6.02×10個碳原子 6.02×10個氧分子 6.02×10個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從物質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從宏觀質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氣 44克二氧化碳

通過這個比較,把引入物質的量的意義很清晰地表達出來。接着,我趁熱打鐵設計了一組猜猜看它是真還是假的正誤判斷題,意在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總結物質的量的含義及應用要點,熟悉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化關係,達到概念昇華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豐富。

猜猜看,它是真還是假?

1、物質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質的質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數量。

2、1mol的蘋果的説法是真的嗎?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個O2 分子。

4、1mol氧氣中含有6.02×1023 個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氫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氫原子的物質的量為0.4mol。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在應用物質的量時,可能遇到的誤區,例如:摩爾可不可以用來表示宏觀物體,1摩爾氧表示氧原子還是氧分子等得以糾正,更加深化了對物質的量的及摩爾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時,讓學生獨立完成下圖,並交流探討所填圖的含義。經過交流探討,學生對物質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認識。物質的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定量認識物質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這一化學式,就可以認識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時,物質的量也為我們提供了定量認識化學反應的視角。例如C+O2=CO2 ,我們可以認識到1molC和1mol O2 反應生成1mol CO2 ,從而進一步深化了物質的量的應用。

(五)複習小結

這時,我提出學習概念時常用的“3W”

Why(為什麼要引入物質的量)?

What(物質的量是什麼)?

How(物質的量如何應用)?

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師生共同完成了對物質的量這個概念的小結。整個過程,學生自己用腦子去想,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説,他們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討論完成了對物質的量的建構。

(六)埋下伏筆

為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併為下節課摩爾質量做鋪墊,我又精心設計了以下課後思考題:

智力快車,誰能最快到達

1、1.204×1023 個H2分子的物質的量是 mol?質量是 克? 微粒數( )氫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數 6.02×10個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質的量( )H )O

2、1mol O2 的質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質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數目是 。

五、教學反思

這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精心創設教學情景,以生活中的現象為喻,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抽象概念和生活經驗有機結合,在發現中理解概念,在應用中鞏固概念,學生最終實現了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圖形的變換與座標》,下面是我對本節課的簡單分析。

一、 説教材

本節課是華師大版九年級數學上學期第24章的最後一節內容,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位似的基礎上,對位似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二次函數的平移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二次函數平移的工具性內容。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對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點或圖形的變換引起的座標的變化規律,以及圖形上的點的座標的變化引起的圖形變換,並應用於實際問題中。

2、過程與方法:經歷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平移、軸對稱、放大、縮小等之間的關係,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數形結合的思想,感受圖形上的點的座標變化與圖形變化之間的關係,認識其應用價值。

三、 説教學的重點、難點

本着數學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之間的關係.

(重點是依據只有掌握了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和掌握圖形的變換與座標的變化。)

教學難點: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的規律。

(難點是依據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規律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及學法上談談我的看法。

四、 説教法

結合本節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探究式、以及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知道下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知識的自我構建。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知識。

最後我具體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淡化難點,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我用的是課本76頁的思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回顧學過的知識,做好新知識的銜接。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體會到將一個圖形平移就是將這個圖形上重要的點進行平移,從而得出圖形平移後,座標的變化規律。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1、關於y軸對稱的點的座標變化有什麼規律?(學生口答)

問題

1、的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點對稱時座標的變化規律,為問題2圖形的對稱奠定基礎。淡化難點,使學生產生強勁的學習動力。

2、做出一個圖形關於Y軸的軸對稱圖形,並觀察新圖形的座標會發生什麼變化?(學生動手操作,後小組交流,總結規律)

問題2的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規律,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探究二:

1、是課本78頁的思考

問題一的設計意圖:一方面,回顧學過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面的問題2做鋪墊。

2、觀察三角形的頂點座標發生了什麼變化?(小組討論交流後彙報交流結果)

問題2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將上次探究的經驗應用於本問題的解決中,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三)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評價反思引導學生概括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的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因此這節課的板書設計我主要採用表格讓學生看了一目瞭然。

圖形的變換與座標

圖形變換

座標變換規律

平移

左減右加,下減上加

軸對稱

關於誰對誰不變

位似

(原點是位似中心)

原座標乘以位似比或位似比的相反數

(五)佈置作業:

針對九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對作業進行分層佈置,佈置了必做題和選做題,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我佈置的本節課的作業是:

必做:78頁1、2題

選做:在一次“尋寶”遊戲中,尋寶人已經找到了座標為A(4,5)和B(-4,5)的兩個點,並且知道藏寶地點座標為(2,3),除此之外還不知道2其他信息,如何確定座標系找到“寶藏”?畫出圖形。

結束語: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本節課我採用集體討論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一些初淺的認識和想法,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導。謝謝!

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是最後一號,非常不好意思,因為我讓大家痛苦而充實的等到現在。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因式分解(板書課題4.1因式分解)。我將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及補充説明等五個方面來具體闡述這節課。下面開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國中數學人教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式乘法的相關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了鋪墊作用。同時本節課也為後續知識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學習奠定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本節課起着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而且本節課鑲嵌着深刻的數形結合思想、類比思想,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深化。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分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數學新課標,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因式分解的意義,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認識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係——互逆關係。

(3)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因式分解的學習,讓學生經歷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過程,感知、瞭解數學概念形成的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激發其求知的慾望;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領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勇於質疑的優良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立為因式分解的概念,通過多層次展示,多角度分析,多方面練習,以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二、教法分析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一門以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為目的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我們在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採用啟發誘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疑相結合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現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數學課重在讓學生逐漸學會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規範的數學思維方式、方法。基於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順勢啟發、恰當點撥,以達到優化學生學習結構的目的。

結合教材、教法和學情,本節課藉助多媒體、活頁學案等輔助手段進行,以達到增加課堂直觀效果,打造高效課堂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結合《數學新課標》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根據新課改的理念,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①温故知新(3分鐘)②探究新知(25分鐘)③基礎過關(7分鐘)④課堂小結(3分鐘)⑤課堂自測(5分鐘)⑥課堂質疑(2分鐘)

接着,我再細説一下這幾個環節

(一)温故知新

給出以下兩個搶答題

這一環節的目的既達到温習乘法分配律,又起到預熱學生思維的目的,以保證學生儘快進入課堂學習的角色。

(二)探究新知

1、因式分解的概念

(1)想一想

能被 整除嗎?還能被哪些數整除?你是怎麼得出來的?

(2)議一議

你能嘗試把a3-a化成幾個整式的乘積的形式嗎?與同伴交流.

(3)拼一拼

分別寫出箭頭兩邊的面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北京》。這是一篇寫景記敍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將北京描繪成一幅多彩的圖畫,從這幅畫裏我們能讀到莊嚴美麗的天安門,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又寬又長的柏油馬路和壯觀的立交橋,還有許多名勝古蹟、高樓大廈和風景優美的公園。這又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課的二、三、四自然段,條理清晰,詳略分明地介紹了天安門、立交橋;名勝古蹟、公園和高樓大廈。但是由於學生年齡小,大部分孩子還沒到過北京,因此,理解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熱愛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第四自然段,課文對所提到的名勝古蹟、公園、新建的高樓大廈未做詳細介紹,因此,要全面地瞭解北京,對於孩子們來説有難度。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紮紮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和課文內容,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北京的美麗和巨大變化,有熱愛祖國首都的意識和感情。

二、説教法

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遵照閲讀規律和兒童的認知規律,也本着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原則,我準備採用“圖文結合法”教學。“圖文結合法”即通過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再通過圖片的輔助和對課文言語的細讀入境界入角色,讓學生直觀、準確地感受祖國首都北京的美麗和偉大,同時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中重點詞語

三、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將上節課積累的四字詞語再現,通過指名讀、齊讀,為學習新課掃清障礙。

(二)整體感知。

師範讀課文,生説聽後感受引出北京是個美麗的城市,那麼北京哪裏最吸引你?品讀下文。

(三)、品讀文本,進入文本的情境。。

由於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淺顯易懂,加上二年級學生在以前的字、詞、句訓練中,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學生朗讀這一自然段的過程中理解該段內容。我主要根據學生的彙報相繼指導課文第2、3、4自然段。在學習中注重朗讀和感悟北京的美麗。

1、品讀第二自然段。(美在天安門)

(1)利用課件展示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的畫面,看圖體會天安門在北京城的中心地段,她的美麗和莊嚴。在這裏我簡介天安門的歷史,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説説他們見過的莊嚴的場面,比如每週一的升旗儀式;奧運會上奏起國歌,升起五星紅旗的時候,都很莊嚴,這樣學生和“莊嚴”交上了朋友。

(2)莊嚴的不僅是天安門還有人民英雄紀念碑,他矗立在廣場中間。矗立一詞比較抽象,我將在利用圖片展示高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讓學生觀察,通過圖片猜測“矗立”的意思。

(3)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感情朗讀:是呀,北京的天安門是美的,那莊嚴的城樓,那高聳的紀念碑,那寬闊的廣場,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讓我們用朗讀來表達對北京天安門的熱愛和讚美吧。

2、品讀第三自然段。(美在柏油馬路、美在立交橋)

(1)、利用課件和插圖展示北京交通的發達,環境的優美,結合畫面認識“立交橋”、“圖案”等詞,體會“綠地毯”、“川流不息”等字詞的意思。

(2)、説話訓練:

柏油馬路又寬又長,那立交橋、草坪、鮮花和車輛能否也用上“又……又……”來誇誇他們呢?

(四)共享背誦的喜悦

我用提示性的方法幫助學生背誦。

在這一步的閲讀教學時,我是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努力營造一種“我想讀,我要讀”的氛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選擇,在選擇中學會判斷,始終保持着那份“讀”的熱情和渴望,通過讀書感受語言的魅力,提升閲讀的樂趣。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引領背誦的方法,促使背誦指導有的放矢。

(五)、拓展練習,昇華情感。

學到這裏,北京在學生心中已有一定的印象,我在這個環節設計一個説話寫話訓練,要學生用一句話來讚美北京。

(六)、小結課文,設計作業。

其實,北京還美在有很多名勝古蹟、公園等等,你們下課後可以再去搜集一些這方面的資料,下節課請你來當一回小導遊,給我們介紹美麗的北京。

四、説教後反思:在本次教學中,我認為自己做到了以下幾點:

1、遵循語文教學的原則。從整體—部分—整體。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聽老師範課文然後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來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當學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後,我再引導學生快速閲讀,邊讀邊找文中寫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麗?當學生找出北京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麗地方後,我再引導學生學習文中是怎樣來把這些美麗的地方寫具體的。最後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出讚歎: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進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執教本課時,重點引導安門廣場是北京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恢弘的氣魄。它是中華民族一路成長的見證。集歷史氛圍與現代氣息於一身。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很寬闊,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還有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可是這紀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對於這些光憑老師的解説和學生的讀悟是很難讓學生真切感受其內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資源,通過播放萬眾矚目下的天安門升旗儀式讓學生了解天安門的“莊嚴”;把天安門廣場與我們的學校作比較,讓學生感受其大;展示雄偉高大的“紀念碑”並讓學生知道其作用。讓學生對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後,再讓學生去讀文,這樣自然用情於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導,學生就會飽含深情地讀出對北京的讚美與熱愛。在此後的景點學習中,我採用了放手讓學生讀悟去理解課文。這樣不拘一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學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絕對的完美。當然對於我來説,遺憾就會更多。首先是教學中有些難理解的詞語點的不是很透;其次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應該把説寫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親身感悟的同時,由説到寫,哪怕只寫一句話,讓孩子在聽、説、讀、寫中培養多方面的語文能力。

總之,我認為這節課是一節真實、平實的課,雖然不盡完美,但一定能讓學生學有所獲。

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第六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板書)

課題説明:(板書)本課課題來源於嶽麓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第一冊”第二單元的第6課,適用於高中一年級。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一、説教材(板書)

(一)教材內容

本課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君主制到民主制”,(板書)

講述的是雅典民主的產生過程。第二部分是“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 (板書)講述的是雅典民主制的特點。第三部分是“雅典民主的意義與侷限”,(板書)是對雅典民主制度的評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二節課,是第五課“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的昇華,又是後面“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的基礎,在整單元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古代希臘民主與羅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華,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發展史的光輝起點,是古典世界留給後人的一壁彌足珍貴的政治文化遺產。而在希臘諸多城邦中,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最為完備的。瞭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分析其利弊得失,進而從中有所借鑑,從大的方面説,這有利於我們國家的現代化政治文明建設。從小的方面説,可以加深學生對於民主的認識,培養民主意識。

(三)課標要求

本課內容在《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是“知道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目標(板書)

學生分析(板書)

這樣的課標要求對於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説有點難度,因為學生對古代西方歷史很陌生,而且本節課內容較多,知識深奧難懂。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儘量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將知識化繁為簡,以多變的教學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的傳授給學生,而且對學生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觀。

根據對課標、教材和學生的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知道希臘城邦民主政體的發源地,認識雅典民主制產生的條件,整體把握雅典民主制的確立過程。

(2)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點,概括並理解雅典民主制的基本內容和運作方式。

(3)比較雅典民主與現代民主的不同,認識雅典民主制的侷限性。探究古代希臘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和影響。分析雅典民主制的歷史作用和實質,理解希臘民主制是把“雙刃劍”的含義。

2、 過程與方法

(1) 佈置學生預習教材,完成本課的知識結構圖。

(2) 通過閲讀相關材料,歸納總結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過程,並體會平民在民主制度形成過程中的推動作用。

(3) 課堂模擬雅典民主政治活動,營造歷史情景,讓學生親身體驗歷史,感悟歷史,並通過現身説法提高對歷史的認識。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了解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過程、基本特點、積極作用和侷限性,理解雅典民主製作為人類在早期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新,是對於世界政治文明的巨大貢獻。

(2)對比現代民主,讓學生明白雅典民主不是現代意義的民主,激發學生追求民主、進步的精神。

(3 )公民的政治力量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條件,雅典的民主政治也保證了公民享有較高程度的自由,從而創造了希臘輝煌的文明,以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根據以上分析,總結出我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板書)

1. 教學重點:雅典民主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2. 教學難點:對雅典民主制度的客觀全面的評價。理解雅典民主制是一個較長的漸進過程,其中存在着很大的歷史侷限性。

我這節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二、説教法(板書)

採用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為主,輔以多媒體與課本相結合,個別提問與合作探究相結合,還有身臨其境感受法、學生辯論等教學方式。

三、説學法(板書)

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引導學生閲讀材料、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學習理解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能力,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教學過程及設計(板書)

1、課前探究: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本課,初步瞭解本課的知識結構,並能簡單評價雅典的民主政治。

2、 導入新課

學生在國中就通過地理課開始熟悉希臘半島,尤其是20xx年北京舉辦第29屆奧運會,他們對於奧運會的發源地希臘雅典的興趣又急劇升温,這都是我們教師上課可以利用的資源。因此這節課我主要採用情景互換與合作探究法來導入新課。先用大屏幕放映出五環奧運圖和古希臘的運動場背景,來映襯醒目的課題板書,然後師生共同探討“為什麼歷史上的奧運會起源於希臘,而不是世界的其他地方?”最後得出結論:“奧運會的舉辦離不開古希臘的民主制度,因為奧運會不僅是體育的盛會,更是民主的盛會。”由此導入對希臘民主制的探索。

3、 講授新課

看黑板講解:本課的`教學內容共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從君主制到民主制”,講述雅典民主制確立的過程。第二是“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講述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點及其體現;第三是“雅典民主的意義與侷限”,講述雅典民主制的優越性和侷限性及其意義。

由於第一部分的內容書上描述的較為詳細,知識也較為淺顯,因此這部分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自主閲讀和思考來把握雅典政體從君主制到民主制演進的過程和問題。而教師在此階段只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幫助同學理理清從君主制到民主制演進的邏輯,以及利用相關歷史圖片的演示,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某些歷史現象。對於這個過程中比較難解的問題,我則通過提問、類比或圖表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比如,這個部分共包括4個小子目,(可看幻燈片)第一小子目“從君主制到貴族制”我會引導學生結合現實中所認識的民主,去得出民主的含義,從而為學生理解以下民主政治的演變奠定基礎;第二小子目是“從貴族制到君主制”,我會在引導學生自行閲讀並概括的基礎上利用圖表法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有個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第三、四小子目是“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我主要通過提問法進行,我再對學生歸納過程中較為模糊的概念進行總結,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板書重點號)我主要通過教師講授,輔之以學生自行閲讀理解,以及多媒體展示,以使同學們對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點和具體的運作過程有個全面而理性的認識。並且通過敍述“帕帕迪”的一天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雅典的民主政治,讓學生整理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民眾法庭的相關信息,從而加深學生對三大民主機構的理解。並注重開拓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將雅典民主的運作過程與我國的民主相結合,比如將公民大會與我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進行比較,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更直觀的感受。在講授民主運作過程的時候,我還讓學生自編小的歷史劇,進行課堂模擬。

第三部分是本課的難點,(板書難點)我主要通過學生自主辯論、合作探究與教師總結相結合的方法。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分出正、反兩方論述雅典民主的意義與侷限。最後由教師總結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併為學生深入講解雅典民主為什麼是一把雙刃劍,進一步探究雅典民主制的歷史作用及其對希臘歷史以及後世的影響。

課堂小結

在系統的學習了整節課的內容後,我將採用師生共同回顧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整節課的知識脈絡進行整理,在教師的引導下,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學生自主完成知識結構示意圖,鞏固知識。

佈置作業

為了能讓學生學以致用,加深理解。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佈置兩道題:一是教材的課後題,二是讓同學寫一份關於“如何加強班級民主管理”的主題班會的策劃書。藉以增強學生的民主觀念,做好班機的民主建設。

説課稿 篇6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的説課題目是《透鏡》。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

一、《透鏡》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望遠鏡等光學儀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鏡對光的作用是準確理解透鏡的成像規律的基礎,能否掌握透鏡對光的作用是學生今後能否學好第三章的關鍵,是本章的核心內容。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通過實驗,認識透鏡對光作用”這一要求及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瞭解透鏡對光的作用,知道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2.過程和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通過讓學生分析得到平行光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鼓勵學生用毅力去戰勝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4.教學重點

探究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探究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5.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真實的複雜的物理實驗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三、學習方法:

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一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力求做到形象具體,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自探究、動手操作,強調學生的感受、體驗、實踐,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本課教學以實驗為教學的主線,以講學稿為學習載體,採用實驗、討論、交流、指導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四、教具準備:

電教媒體、自制教具、凸透鏡、凹透鏡

五、教學流程:

本節課分為七個部分完成:

(一)課前預習:

分為温故知新和問題線索兩部分。本過程是在複習光的折射的基礎上,結合問題線索有序地對教材進行全面預習,對教材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板書課題: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 第一節 透鏡)

此環節準確的找出了新知識的生長點,為學生順利的猜想和理解透鏡對光的作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本流程按學點進行。

學點1、凸透鏡和凹透鏡。(板書:透鏡的'種類)

先設置活動為“收集透鏡並進行分類,試説出分類的依據”;

此過程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積極參與者,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把學習延伸到課外和生活中,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

通過看幻燈片認識透鏡及概念:主軸和光心;並設置相應的練習加以鞏固。(板書:主軸、光心)

幻燈片可形象地展示透鏡及概念的形成過程,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學點2、透鏡對的光的作用、焦點和焦距(板書:焦點、焦距;透鏡對光的作用)

本流程設置三個活動,分別探究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並將觀察到的現象用光路圖的形式表示出來,同時設計一道思考題:折射光線相對入射光線而言,傳播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此環節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分工與合作,培養了學生的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通過思考題的設置,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通過對比的方式,觀察到:平行主軸的光經凸透鏡作用後,折射光線靠近主軸,光束變窄;平行主軸的光經凹透鏡作用後,折射光線遠離主軸,光束變寬。在實驗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出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具有發散作用。

接下來,幻燈片演示透鏡對光的作用及焦點和焦距。在演示過程中,通過如下問題:凸透鏡的焦點是實焦點還是虛焦點?在透鏡的另一側還有焦點嗎?透鏡的兩焦距是否相等?引導學生認識實焦點、虛焦點,且透鏡均有兩個焦點。

經過如上流程的學習,學生可輕鬆完成如下部分。

小結:凸透鏡對光有 作用,凹透鏡對光有 作用。凸透鏡能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會聚在一點,這個點叫做 ,用 表示;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 ,用 表示。凸透鏡的焦點為 焦點,凹透鏡的焦點為 焦點,且分別有 個。

運用透鏡對光的作用及光路的可逆性,完成下面的練習。

練習過程中安排小組自由指定組員到黑板展示,或將練習情況通過展台展示,並由學生點評。

此環節學生能夠主動地應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去解決練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也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學點3、測量凸透鏡的焦距:(板書: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本環節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此過程中,要發現學生操作過程中的其他方法,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如:學生在測量凸透鏡焦距時,藉助圓規來量焦距(即“亮點”到“光心”的距離),方便、精確!

(三)課堂小結:

學生用知識樹的形式將本節課的收穫展示出來。

此環節可有效督促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幻燈片演示:

(四)課堂達標:

(五)拓展提升:

(六)課後延伸:

以上三個環節,以練習的形式鞏固基礎知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七)反 思:

該環節,學生可反思學習過程中知識的收穫、能力的鍛鍊、認識上的提升,也可以反思學習過程中成功的經驗以及不足之處,並針對自己不足之處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正。

態度成就人生,細節決定成敗!

作為執教者,我在每節課教學完成後,結合學生學習效果和反思情況進行全面反思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