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合集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9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説課稿 篇1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鳳棲梧》。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目標、説教學方法、説教學步驟、説板書設計五方面來談。

一、説教材。

《鳳棲梧》選自長春版八年級上冊《宋詞二首》中的一首,是婉約派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學習這首詞,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瞭解宋詞的特點,加深對婉約派作品的認識。

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依據我校三課主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著名詞人的生平,詞的風格 。

2.注重誦讀,力求當堂背誦。

3.把握詞的文眼,感受詞作者的情感。

4.學生結合生活理解詞作,從詞作中汲取精神養分。

過程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掌握停頓,節奏與語氣。

2.體會詞人所表達的情感

3.鼓勵學生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認識詞人面對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 。

教學重點 :詞眼賞析 。

教學難點 :體會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認識詞人面對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 。

三、 説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這是一首婉約派代表詞作,教師應做好朗讀指導,努力做到以聲表情,以情表意,聲情並茂,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愁情。

賞析教學法:《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四、 説教學過程。

1、導入:唐詩、宋詞、元曲是文學百花園中一顆顆亮麗的奇葩,從而引出宋詞,引出柳永,引出《鳳棲梧》。瞭解作者及其生平經歷,欲解其文,先解其人,以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為主,增加學生文學常識的積累。最後,我以小詩的形式總結柳永,加深學生對柳永的認識。

2、朗讀。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助學生初步把握文意。先由教師範讀,作好朗讀指導。學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3、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培養自主學習詞的有效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多次閲讀的基礎上感知文意。

4、師生共同賞析,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啟發思考。通過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後,及時給予點撥,幫助學生理解。

在賞析的過程中,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1)用一個字概括此時此刻詞人心境?學生很容易找出“愁”字,讓學生整體把握詞作的感情基調。

(2)作者為了春愁之情,描寫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描寫的好處?讓學生明白“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道理。

(3)體會《古詩十九首》“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異曲同工之妙。

(4)體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現實意義?力求達到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緊接着我又設置了評價柳永,這一問題意在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柳永。

(5)最後向學生推薦柳永的《雨霖鈴》,以此增加學生的閲讀面。

總之,我向來遵循一個原則,教師只有清清楚楚走進教室,學生才能明明白白走出課堂。所以,本節課我認真備課,精心設計,當然,由於個人水平有限,駕馭課堂的能力還很不夠,所以,本節課還有很多缺點和不足,在此,我懇請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領導:

你們好!我今天説的課題是《同學 朋友》,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説説這堂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國中思想品德八年級上第三課第一框,兩個子目,第一子目是"我的交際圈"要求學生知道受歡迎的品質及不受歡迎的品質;第二子目是"與友同行",要求學生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友誼,掌握交友的原則.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

知道人際交往中受歡迎的品質和不受歡迎的品質。

能力目標:

1、能夠分析、概括自己的人際關係狀部。

2、用自己的話概括什麼是友誼?

3、掌握呵護友誼的'基本原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願意和同學交往,不封閉自我。

2、在與同學交往中,尊重他人,寬容誠信,追求友誼,但不失原則。

3、接受自己的人際關係現狀,願意改變自己、悦納他人,培養開朗活潑的性格。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課時的重點是教會學生交友的基本原則,難點是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友誼,怎樣才能更好的呵護同學間的深厚友誼。

二、説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新課標中“以學生髮展為本”、“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體驗式教學為主,啟發、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

三、説學法

為貫徹落實新課標中"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理念,我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多讓學生自己體驗,自己探究,從而得出結論.

四、説教學過程

具體來説,我的教學思路如下:

首先,思想品德課的目標是要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當時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從而讓學生樹立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意識。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在設計新課時,結合本課的內容,運用今年全國人民特別關注的一大熱點之一:地震中的小英雄“林浩”為引子,進入本課的主題教學之中。

為了完成知識目標“知道人際交往中受歡迎的品質和不受歡迎的品質”,我以林浩為例,設計以下問題:你願意和林浩成為好朋友嗎?説説你的理由。學生們通過交流便認識到了一個具有堅強、勇敢、真誠、善良等良好品質的人,就會受人歡迎。這樣知識目標就順利完成。

為了完成能力目標“1、分析、概括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以及“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友誼。”我請學生自己填寫自己的人際關係樹輪圖以便直觀地再現自己的人際圈。為了讓同學之間增進友誼,我又設計了一個記者訪談欄目。請一學生扮演記者,隨機訪問本班學生:“你的知心朋友是誰?為什麼和他(她)成為朋友?”。通過訪談,學生之間不僅增進了友誼,而且從內心深處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友誼。這為下面:“用自己的話概括什麼是友誼?”作了鋪墊。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在同學之中的人際狀況,我又設計了一個評選本班“人際之星”的活動,並讓學生説説“你認為他(她)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通過評選、談認識,每個學生不僅進一步認識了自己的人際狀況,還又更深刻地認識到以後該怎麼做。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友誼?通過上面的體驗、交流,學生再來概括就輕而易舉了。這樣教學難點之一也不攻自破。

針對重點“交友原則”,結合學生在實際交友中的幾種誤區,我設計了四種情境:1、總要求朋友為自己付出。2、朋友意見不和而產生矛盾。3、為朋友兩肋插刀。4、誤交損友捲入暴力搶劫。然後要求學生通過體驗、討論、交流等不同形式,從而認識到交友的四種原則。為了體現這四條原則的重要性,真正地達到思想品德教學的目的“解決現實生活中問題。”我設計了一個“學以致用”的欄目,“説説你以前有沒有過交友失誤的經歷?今後怎麼做?”通過反思、交流,學生們就能學會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指導自己結交朋友。這樣教學難點之二也迎刃而解。

最後,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請學生談談學了這節課的收穫,希望他們真正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交到更多、更持久的朋友。昇華情感、提升價值觀,從而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依依”,這一單元向我們展示了人間最美好的感情:愛情、親情、友情,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本文是一篇內藴豐富的散文。課文以“民謠、童謠、謎語”的形式,充分展露“母愛、童心、智慧”這一主題。作者回憶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歌、民謠和講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這篇課文淳樸優美,感情真摯,是上節課的延伸,更是本單元主題展示。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結合教材結構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這篇課文分為兩課時,今天我説第二課時,這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能體會重點詞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2、通過師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體會月色的美與母親對孩子無盡的愛。 領會“月光啟蒙”的真正內涵,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3、 體會把握民歌、民謠的內藴美。藉助民歌民謠,插圖,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課文內涵。遷移延伸,蒐集民歌民謠,學習人民羣眾的語言。

(三)説重點、難點

這課時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

這課時難點:聯繫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突破:

1、能體會重點詞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精讀課文,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裏受到的啟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深深懷念之情。

3、以讀促悟,加強朗讀訓練,在滿懷深情的朗讀中受到感染,領會“月光啟蒙”的真正內涵,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二、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後聯繫、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多渠道接受信息。

三、説教學步驟

根據本課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為了貫徹新課標的精神,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如下幾步設計:

教學思路:

這裏,我着重説一説第二課時的教學思路: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課始,我直接揭題,並讓學生説説:“這節課在學習中你想學到什麼呢?”

[這一設計既符合“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條原理:目標控制原理,又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構建,使學生在最強的學習慾望、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

(二)歌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課文,找出表明母親給予我《月光啟蒙》的詞句。板書(智慧啟迪)

2、課件出示語句(最後一小節),配樂範讀,並讓學生説説“你認為學習這篇課文我們要重點理解、體會什麼?”

[我認為這樣設計以優美的畫面、抒情的音樂、動情的範讀構成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磁場,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迸發,同時讓學生自己談談“學習這篇課文我們要重點理解、體會什麼?”更是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具體體現。]

3、初步理解課文,分4小步進行:

第一步: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謠。

第二步:讀:讀出所找的民歌民謠,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語句。

第三步:説:説説你由這些民歌民謠所想象到的美景,會説哪一句就説哪一句,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語句。

[課件這樣設計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預測性,而我們設計成網頁形式,可選性強,加強了師生互動,提高了教學效率。]

第四步:議:互相討論,試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讀一讀、畫一畫、唱一唱的形式表現出來。

[我認為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又有利於教學難點的突破。有了第一課時的反覆熟讀課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對應,再加上這一環節中教者的適當點拔,突破難點可謂是水到渠成。]

4、師生共同小結,回讀文末語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體現母親智慧才華的語句。

2、感悟課文前一部分。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這一句教學在自由讀的基礎上個別讀,點拔“你已經知道這裏體現了‘母親的智慧才華’,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呢?”並引導評讀,激勵再讀,體會“深情與芳香”。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這一句教學讓學生讀中談體會,相機板書“混沌 開朗”,再次體會“母親的智慧才華”。

[需要説明的是,這兩句的出示並沒有固定的先後順序,而是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使得教學過程更具靈活性,從而使教師從黑板、粉筆的束縛中解脱出來,開拓更廣闊的教學領域。同時我認為這一設計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閲讀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閲讀質量。]

?在學生細讀基礎上穿插理解“黃河留給家鄉的不長五穀,卻長歌謠。”

回讀“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談體會。

[我認為這樣設計既使學生在閲讀中加深感悟,體會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讀”這一特定形式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自主靈活性。]

3、感悟後一部分

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母親的智慧才華”的語句,並分讀、看、悟、品四步來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一讀,讀文中句子

二看,看課件演示。(第6自然段開始展示的場景)

[這一設計符合媒體組合教學多感官配合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這一設計同時也體現了現代教育媒體的延伸功能,向學生提供了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現象與過程,加深了學生對“母愛與童心”的感悟。]

三悟:領悟兩個問題:從“哪些詞可以看出‘母親的智慧才華’?”“能談談你認為讀得好的經驗嗎?”並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10-13小節。

四品:出示“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點拔學生品讀。

[綜觀這四步的教學,既展示了媒體組合教學的優化功能,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調節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可謂是一箭三雕。]

[這一部分的2、3兩個模塊中的師生互動生成也沒有固定的先後順序,力求充分體現在主題性閲讀中整體建構,在個性化閲讀中主動感悟,在“無字書”閲讀中涵育人格的閲讀教學理念。]

4、師生共同小結:回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四)昇華理解,拓展延伸。

1、課件配合下的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全文。

議一議,還可以給課文加個什麼題目?比較體會文題《月光啟蒙》意境美。

2、通過小博士提問,學生自主總結所學知識,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謠。

3、通過小博士挑戰,出示實踐性、延伸性閲讀練習:繼續體會文章意境美,繼續收集家鄉民歌童謠。

[這樣設計既體現了師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還貫徹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有利於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課件配合下的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為全課又掀起了一個高潮,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動畫形象更是調動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為學生課後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七、板書設計

19 月光啟蒙

母親 我

智慧-啟迪

混沌-開朗

[我認為這一板書設計從文字上看簡潔明瞭,緊扣文意;從形式上看回環交融,寓含文意;從媒體運用的角度看,與課件演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國小《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主題3《祖國邁開新步伐》中的內容。在《春天的故事》和《金色的海岸》兩個二級主題學習中,學生了解我們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通過本節課《西部晨曲》的學習,瞭解西部的能源資源及其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啟發學生認識西部大開發對於我國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使學生感受到西部景色的薰陶,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我國西部的大致範圍、地理人文特色、經濟發展狀況。

2、能力目標:啟發學生認識西部大開發對於我國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支援西部建設發展的熱潮,培養愛國情感。

二、説教法

1 討論式教學 :針對學生對西部城市的模糊認識,設置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對典型城市的分析,來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2 體驗式教學 :引導學生大膽交流自己去過西部城市旅遊的感受。

3 情境式教學 :對於瞭解西部資源這個問題,我主要採取了情境教學法,播放一些有關西部資源的圖片以及視頻。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一種良好的心境中學習。

 三、説學法

新課程提出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這對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怎樣在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是否得到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情感的激發。依據這一要求,遵循學生心理特點,在本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又在表演中發現新知、得出結論,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理解學習內容,提高道德認識,強化品德能力。

 四、説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引發對西部城市的嚮往

創設情景是一種以兒童的體驗、感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活動。上課伊始,老師播放一段音樂,接着提問“我們欣賞的歌曲描繪的是祖國的什麼地方?”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判斷髮言之後,老師歸納揭題:西部晨曲

(二)合作、探究、分享、交流——多角度瞭解西部

品德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將通過四項學生探究活動突破本課重難點。

1、“體驗園”——感受西部城市的魅力

課堂中,教師讓學生評價,感知西部景色的美麗,讓學生以小組派代表發言的方式交流所得,從而鼓勵學生對疑問採取多種渠道探究的精神,並使學生對西部產生初步興趣。

2、小組交流——探究、交流西部變化,理解開發目的

這一環節設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通過觀看視頻,讓孩子自己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討論現實中的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進而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強自己的意識。

3、走進“資料卡”——知道有關西部的資料

課程是要幫助兒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一環節是在學生探究性的學習中突破重難點的關鍵環節。教師讓學生獲得與之關係密切的相關法律規定,通過閲讀,理解開發西部的意義。

4、現場模擬——促進評價的教育作用

新的教學理念倡導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評價,促進正面評價對人的導向作用。因而,我通過學生觀看視頻作為評價和檢驗的活動形式,加深學生對西部開發的理解,感受祖國的美麗風景。

5、鞏固與分享——情感昇華,暢想西部未來

暢想未來:這只是西部山區裏的一個變化,十年後,你們會把西部建成什麼樣?請同學們組成四人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方面來描繪西部的未來。大家要分好工,有畫畫的同學,也有為西部人民寫祝福語的同學,祝福語先寫在心願卡上,再貼在畫好的畫上。

品德教育是一個自我內化的過程,它追求“使學生受到教育的同時又感覺不到有人在教育他”的這種如春雨無聲潤萬物的意境。在本節課中,教師是學生活動的引導、深化者,學生在活動探究中愉悦地領悟和解決問題,真正體現“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讓學生在快樂中享受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快樂。

説課稿 篇5

一、 説教材

現在,國小數學四年級選用的是新課程實驗教材,其中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編排了"小數加減法"這一教學內容,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近期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學習的,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國小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這一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計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作為計算教學的背景。讓學生感到計算學習同樣是生動、有趣的,使學生在解答用小數計算的實際問題時,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小數運算的基本方法。再説,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對於小數加減法,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教材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有意不給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不概括小數的加減法法則,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使學生懂得應用舊知來學習新知是獲得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

二、 説教學設想

小數加減法的`教學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獲得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以下三點:

第一, 緊密聯繫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藉助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盛會奧運會設置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與興趣。讓學生提出20xx年雅典奧運會中女子10米跳台雙人決賽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興趣。順理成章地引入小數加減法,使學生以最佳狀態進入解決問題的活動,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在鞏固提高環節設置買體育用品的問題情境。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基本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習,學生更能體會出學習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意義,感受數學的價值。

第二, 教師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索

由於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由學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一系列學習活動中,教師不給學生任何提示,促使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嘗試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同時,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活動將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進一步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第三, 重視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是,使學生逐漸形成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教學時充分利用20xx年雅典奧運會跳水比賽情境,為學生提供各種素材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空間。首先根據獎牌榜聯想數學問題,帶這問題觀看比賽,尋找其中隱含的數學信息,然後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最後解決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是學生提出的,所以學生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的動力也就更大。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 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

(2) 合作交流,總結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3) 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通過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小數加減法筆算方法。教學難點: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數位對齊的道理。

(為達成以上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四、説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我記得咱們班的同學都特別喜愛體育運動,而且老師知道我們班裏有幾名體育健於下星期一(5月14日)將參加平湖市的體育運動會,老師預祝他們取得可喜的成績。

那大家知道全世界最關注的體育運動會是什麼?(奧運會)20xx年第28屆奧運會在雅典舉行,中國的體育健兒在賽場上奮力拼搏,創造了輝煌的成績。誰知道中國獲得了多少枚金牌?

(課件出示20xx年雅典奧運會跳水比賽情境圖及獎牌榜)

師:請大家看,從表中你知道了什麼?(課件出示比賽的全過程)

(1) 收集信息

(2) 交流信息

(3)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隨學生的回答將提出的問題一一列舉在黑板上。(揭示課題)

二、先學後教, 自主探索、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自學看書上的解答過程。

(1) 探索嘗試

(2) 彙報交流

(3) 總結算法

師: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應該注意什麼呢?先把自己的想法説給同桌聽聽。

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4) 驗算

師:小數加減計算很容易出錯,你有什麼方法檢驗計算的結果?生説驗算的方法。

得出:小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一樣。請驗算一下你剛才的計算對嗎

綜合應用

解決剩下的幾個問題。

三、 設置情境,練習實踐

四、 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小數是我們生活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夥伴。希望同學們平時多留心,多觀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説課稿 篇6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説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第三單元數學活動課《我長高了》。

2、教材簡析:《我長高了》是在學生學習了釐米和米的認識基礎上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測量長度的活動。在測量長度活動中,教材通過讓學生互相測量身高、步長、兩手伸開長以及測量門窗的寬度等實際活動,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3、教學目標:(1)在活動中學生進一步鞏固對釐米、米的認識;(2)學生掌握正確的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初步形成對周圍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滲透簡單的統計思想。

這部分的教學重點是學生掌握正確的量物體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教學難點是在活動中滲透

簡單的統計思想。

二、選擇教法,指導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設計了一條通過教師啟發,學生動手操作,從感知中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掌握正確測量方法的途徑,採取導一扶一放的教學策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為了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在重視教法選擇的同時,更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猜測感知:通過猜一猜講桌和窗的長度,感知釐米和米的和長度。

2、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動手實際測量物體的長度,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同時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3、歸納概括:在活動中,教師用統計表記錄數據,使學生初步瞭解收集數據的方法,積累一些對統計初步知識的感性認識。

4、自由測量:通過指導學生自由測量,想一想,議一議,讓學生自己探索知識。

三、優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課時計劃分四個教學環節,每個環節設立不同的側重點,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逐步達到教學目的。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慾望。

1、温故鋪墊:比劃出1釐米、1米的長度,目的是喚起學生對釐米和米實際長度的回憶。

2、談話創設情境:同學們能猜一猜講桌的長和窗户的寬嗎?通過大家自由猜測,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這時教師提出大家的猜測是否準確這一疑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第二個環節:實際測量,掌握方法。

在這個環節中,首先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測量講桌的長和窗户的寬,驗證剛才的猜測是否準確;然後教師將學生測量的結果收集在一起,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問題,為什麼有的會不一樣?學生思考後發現有的同學在測量時方法不對,因而出現了誤差;最後教師針對這一問題指導學生思考,正確的測量方法應該是怎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教材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千變萬化的帽子》是山東教育版國小四年級美術教材中的一課。本課屬於設計.應用和造型.表現這兩個學習領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製作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而設置的課程。本課以學生所熟悉的帽子為題材,向學生展示了各式各樣的紙製帽子插圖,學生通過欣賞和製作帽子,體驗製作過程中的樂趣,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説目標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帽子的有關知識並能利用各種材料和方法制作帽子。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欣賞和製作帽子,培養學生感知美的能力與創造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培養團結互助的精神 。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運用各種平面紙和材料,通過剪、折、貼、訂等方法制作成立體的帽子。難點:設計各種造型美觀的帽子。

3.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有關帽子的文字資料。各種彩紙、實物、剪刀、針線、雙面膠、油棒、袋子等。

三.説學情

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手工製作方法,做過一些剪紙的練習。因此為本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學生的特徵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手工製作有着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製作一切新奇的東西。但部分基礎弱的學生缺乏耐心和信心,針對這種情形教師要找出具體原因,激發其靈感,鼓勵其產生競爭意識。

四.説教法

1.直觀演示法:通過展示大量的帽子的圖片、實物,引導學生欣賞並藉此激發其豐富的想象力

2.情景教學法: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利用生動的畫面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情景中體驗學習。

3.自主探究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特點。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説自悟,自主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上課開始,我特意事先戴了一頂漂亮的帽子,巧設懸念:“同學們有沒有發現,今天老師身上多了什麼東西?(帽子)接下來告訴學生帽子的用處很多,可以裝飾,可以取暖。再給學生講一講帽子的歷史,古代初期,無帽而有巾,可以擦汗,可以擋風遮日。古時候帽子是權貴的象徵,清朝時這種象徵更為顯著,平民跟官員所戴的`帽子有所差別,文官跟武官的帽子也不一樣。而皇帝的帽子則是至高無上的象徵。但到了現代帽子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平常飾品。這樣師生之間通過交流從而獲取更多有關帽子的知識。

出示課件,各種各樣的帽子。有古代現代,和各民族,款式多樣,讓學生進行區分對比,通過欣賞對比讓學生對帽子的形狀、顏色、飾品更加了解,為製作帽子積累素材。

(二)師生合作、探究方法

1.讓學生觀察帽子,看看製作材料,摸摸組成部分。老師歸納板書。

2.出示課件,模特表演,讓學生看到模特們不僅身着華麗漂亮的衣服,還佩帶了款式各樣的帽子。而好的帽子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並且告訴學生一會我們要自己製作帽子,展示給大家看,並帶上它像模特一樣表演。喜歡新奇的事物,爭強好勝是小孩子的天性。利用模特表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創作慾望,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的發揮想象並全身心的投入。

3.師生共同研究帽子的製作方法:選擇材料,設計款式,製作方法(主要是粘貼,縫製),裝飾方法(粘貼,畫,佩帶)。教師板書。

4.因為製作是本課難點,所以教師要做一個拼折的示範,讓學生更直觀一點,利於學生掌握製作要點。

5.老師提出製作要求,讓學生自選材料和方法,製作出一頂造型獨特,顏色美觀的帽子。提醒學生在製作過程中使用剪刀、針線注意安全。垃圾裝進袋子裏。

(三)小組合作、創作實踐

1.分組或單人進行創作,可互換材料。製作前小組先討論製作帽子的想法並畫出帽子的小圖。分組進行有利於學生合作探究,畫出圖稿讓學生做到胸有成竹。

2.學生創作時,多媒體展示所有帽子的圖片和播放優美的輕音樂渲染良好的創作氛圍,同時也為創作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具體的視覺形象。教師巡迴指導。並進行個別輔導,發現好的作品及時展示表揚。

(四)成果展評

1.讓學生出示製作的帽子,小組或個人採用自評、互評等多種方式來肯定作品,同時也肯定了學生的能力。請製作優秀的小組或個人談談自己的製作構思和方法。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現在動感的音樂響起來了,請學生帶上親手製作的帽子,伴隨着音樂閃亮登場了。他們像小模特一樣,擺出造型展示自己的帽子。通過這樣的表演,給學生鍛鍊的機會,展示自我,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課後延伸

讓學生髮揮想象,未來的帽子會怎樣?是不是款式更奇特,功能更多呢?可以寫出構思,畫出設計圖。讓學生的想象和創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六.板書設計

1.帽子的組成部分:帽身、帽檐、帽帶等。

2.製作帽子的方法:剪、折、貼、訂等。

3.裝飾帽子的方法;刻、畫、貼、縫等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本單元以“信任他人”為主題,編排了主體課文《桃林那間小木屋》《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快樂讀書屋”的《小鳥和守林老人》《珍珠鳥》,以生動、真實的故事告訴學生:人與人之間乃至人與動物之間的信任是一種高尚的情感,它比金錢更珍貴。引導學生學會給予別人信任,同時珍惜他人給予的信任。“能説會寫”板塊圍繞單元主題,編排了口語交際“選話題,談看法”和習作“信任的喜悦”,《桃林那間小木屋》是六年制國小教科版實驗教材三年級第八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記敍文,主要寫的是作者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總是經過公路邊的一個告示,這告示激發了他的好奇心。按照告示的指引,他找到了一片桃林。桃林中有一間小木屋,卻並不是供看管桃林的人住的,而是放着為摘桃子的人提供的籃子,桃子按籃計費,有顧客自己採摘,自己付款。作者感慨在這間小木屋得到的信任何被信任的喜悦。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被信任的喜悦,學會信任他人,知道怎樣的到他人的信任,能夠從細節出領悟主題,培養語感,掌握記敍文的層次結構,同時為綜合性實踐活動及本單元的主題作文的開展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在學習每篇課文之前,我都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學生能夠自己掃清字詞障礙,能夠把課文主讀通順,但由於沒人督促,學生誦讀遍數不多,只能明白大概意思,不願深入一步進行研究。為了促使閲讀能力深入發展,課堂上,我啟發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引導學生精讀有關句段,體會人與人之間信任與被信任的喜悦。

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沁人心脾”、“饞涎欲滴”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學會概括的主要內容。

3、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中每一個細節描寫中體會的信任與被信任的喜悦。

4、培養學生認真讀書、邊讀邊思、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中每一個細節描寫中體現的信任與被信任的喜悦。

教學難點:

進行個性化閲讀理解,讓學生對課文內容談出自己的看法,並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信任”這個問題的認識。

二、説教法和學法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這十六個字:讀讀寫寫、議論紛紛、書聲朗朗、高潮迭起。針對以上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特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和學生是這樣互動合作的:本課設計中,我通過設置疑問,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三年級學生是由低段過度到高段的樞紐點,要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着手。由於三年級好處於過度階段,整體的認知水平還不是很完善,自主能力不夠,所以應該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有理有節的開展教學。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手段,努力激發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學習,使其自身的語文能力在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得到提高和發展,體會到學習進步的快樂,培養他們自主自信的學習品質。在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解讀,使學生在讀中有悟理、悟情,從而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堂課中,我綜合了質疑法、討論法、談話法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情境教學等方法來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三、説教學過程

(一)巧妙設疑,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我利用出示課文中新奇的廣告質疑:看到這則廣告你覺得奇怪嗎?你的心中會產生哪些疑問呢?讓學生的大腦迅速活動起來,這時他們會提出:“自摘?難道會不要錢?是隨便摘嗎?”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思維也隨之活躍,學習的興趣也會高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充分激發了學生閲讀興趣後,我用信任而有待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帶着目標讀課文。

由於三年級學生剛接觸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還不能很好的概括,出示填空題讓學生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有關詞語完成填空。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會很快完成填空練習,教師交給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一種方法。為以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打下基礎。

(三)品味細節,巧妙悟情,突破重難點

由於課文較長,怎樣把長課文講好,我採用抓住課文的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初讀進入細讀的過程中,我以感情為線索,抓住學生的心理提問這次自摘桃子經歷,有怎樣的感受?(高興、愉快)請同學們再瀏覽課文,看看哪自然段寫了作者的感受。這樣直入中心,改變了按事情發展順序教學,起因----經過----結果,平鋪直敍,不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理,我採用變序教學,在自摘桃子的經歷中,作者有什麼心情感受,從喜悦入手,抓住課文重點進行教學,以喜悦貫穿全文。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激發學生思考。作者説他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被信任的喜悦,那桃林主人的哪些做法讓你體會到他對顧客的信任? 劃出有關詞句並理解。我給學生適度的時間與“文本”對話、誦讀、感受、理解,然後交流。再進一步地開展師生、學生間的對話。 教學中,我通過體會“三處細節”來達到巧妙悟情,突破重難點的。

品味細節之一——關於紅箭頭

“從公路拐過去不到1千米,路邊出現了一塊醒目的告示板,板上畫着黃色的桃子,紅色的箭頭向右指。我把車開上右邊的泥石小路。汽車往前又開了一會兒,一個紅色的箭頭又把我帶向野草茂盛的小路。總之,每當轉個彎,眼看就要失去方向時,紅箭頭就又出現了。”

這是課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段話,文中多次提到紅箭頭。這是桃園主人真誠待客之始,每當客人就要失去方向時,紅箭頭就會出現。紅箭頭透出桃園主人為客人考慮周到,也透出對客人的信任。“我”按照主人的提示決定去看個究竟,這是“我”對主人的信任,如果“我”把這個告示板上的紅箭頭當成一個騙局,“我”就不會去看個究竟,就不會體驗到前面“我”所説的種種喜悦,更體會不到被信任的喜悦,可以説紅箭頭是我們雙方建立信任的開始。

文中紅箭頭這一細節學生是不易發現的,在這一處教學時,我採用排比式追問的方式引出:

“當我從公路拐過去1千米,是什麼把我引向泥石小路?”(紅箭頭。)

“汽車繼續往前開,是什麼把我引向野草茂盛的小路?”(紅箭頭。)

“當我在十字路口徘徊,又是什麼幫我指明方向?”(又是紅箭頭。)

教師一次次地追問引讀,使學生一步步地明白是紅箭頭把客人引到了桃林,感到紅箭頭對客人找到桃林的重要性,從而體會桃園主人對客人的真誠信任之情。

品味細節之二——關於放錢

“朋友,歡迎您。每籃桃子5元錢,請自己摘,然後把錢放在箱子裏。祝您愉快!”

這是主人留給客人的字條,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包含着主人對客人無限的信任。怎樣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所包含的感情呢?我採用了對比法,即:

①朋友,歡迎您。每籃桃子5元錢,請自己摘,然後把錢放在箱子裏。祝您愉快!

②朋友,歡迎您。每籃桃子5元錢,請自己摘,一定要把錢放在箱子裏。祝您愉快!

通過換詞對比,學生明顯感受到兩句話感情色彩的不同,“然後把錢放在箱子裏”只是順便説明放錢的位置,完全相信客人會把錢放在箱子裏。而“一定要”是擔心,是害怕,是不相信的表現,千叮嚀,萬囑咐,就怕你不交錢。通過這樣的比較,引導學生細讀文本,讓孩子們真切地感知文本內涵,走進人物的內心深處,體驗到桃林主人對客人的信任之情。

品味細節之三——關於“看”字讀音

“那兩條狗看着我,在我的身邊走來走去。”

兩條狗是“看(ān)着我”還是“看(àn)着我”,教學中我採用辨音明義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聯繫下文明白,由於讀音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同,狗只有表示友好時才會跳躍歡吠,狗在這裏的作用是為來往的客人做嚮導,所以在這裏的讀音應該是àn而不是ān。這一環節由辨音促使學生細讀文本,引出對這段內容及詞語的再思考,體會到狗的作用,從而突出桃園主人的優秀品質,可以説“辨音”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設計意圖,課文的細節,正是課文的精彩之處。讓細節成為教學的閃光點,成為學生思維的開啟點,成為教學難點的破解點。我們語文教師只要紮根文本,潛心研讀文本,用心挖掘教材中細節處,相信我們的課堂就一定會精彩無限,學生定能達到與文本和諧相融的境界。

作者成功的細節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桃林主任周到熱情的服務,使我們深深感受人與人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帶着這份喜悦走進桃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來理解詞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沁人心脾、饞涎欲滴、抓住“茂盛、又大又甜、沁人心脾、饞涎欲滴”體會桃林桃子的豐滿,由此引出作者“汽車往回走了十幾米,我不禁停住車,再一次回過頭去,久久的注視着那片桃林,那間小木屋,那張木桌和那道木柵欄—一個樸實而又純(chún)潔的地方。”1)對比品詞,培養語感。

(出示:汽車往回走了十幾米,我停住車,回過頭去,看着那片桃林,那間小木屋和那道木柵欄——一個樸實而純潔的地方。)

讀一讀,加上好,還是去掉好。哪種説法更能細緻入微表達作者的心情?

(出示:不禁、再一次、久久地注視)

這幾個詞語,表達着作者的心情,什麼心情?(不願離去,不捨得離去,充滿留戀。)

五總結昇華

1.結合個人生活實際,談談生活中遇到過那些人與人之間信任或不信任的事?引導我們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大人與孩子之間、親戚朋友之間怎麼做才能互相信任?

2.學了這篇課文之後,你怎麼看待信任這個問題

要別人信任你,你必須首先信任別人

信任一個人不是盲目的信任,不要讓不法分子鑽了我們信任誠實的空子,使得自己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正確保護自己(比如詐騙短信……)我希望我們都用一個真誠無私的心去信任別人的同時也珍惜別人對自己的信任。這樣我們的生活中充滿愉悦與和諧。

説課稿 篇9

各位評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物質的分散系》。本節內容選自蘇教版化學1專題一第一單元。教材以日常生活中的實例為切入點,引入了分散系的概念。在回顧國中知識濁液、溶液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了膠體的性質與應用。並由溶液的導電性過渡到電解質、非電解質的知識,以此引入了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本節內容被安排在《化學1》的第一個專題,是對學生國中科學中已經接觸過的溶液和濁液這兩種混合物的相關知識的一個延續和拓展。同時,也將為後續的強、弱電解質以及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等知識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因此,本課程在教材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國中科學並沒有從分散系的角度對混合物進行分類,並且膠體的相關知識對學生而言更是一個較為陌生的領域。

基於以上分析並結合《學科指導意見》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分散系的區分以及掌握膠體的性質與應用。

本課時的教學對象為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雖然思維活躍但不夠嚴謹,缺乏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同時他們比較喜歡動手做實驗並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對於丁達爾效應可能還停留在觀察階段,缺乏深層次的分析,對於膠體性質的理解仍具有一定困難。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定為,從結構特點上理解膠體的性質。

針對以上內容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説出分散系的含義和常見類型,能用物質的分散系解釋一些實際的問題。

2.掌握膠體的性質和應用。

3.區別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初步學會書寫電離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交流,掌握多種獲取信息的手段,並運用比較、分類、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2.通過問題情境的討論,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科學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膠體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感受化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根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要求,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實驗探究、

交流討論、歸納分析等方法,並結合講授法、自主學習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以此來實現我的教學目標。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我會用幻燈片播放三張圖片,雨過天晴的後的雲層縫隙中透射的光線、高山上的雲霧、美味可口的果凍布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入本節課的知識----膠體。

2. 比較分析,歸納總結

我將以學生在國中學習過的溶液和濁液的知識為引導,通過比較分析得到分散系的概念。首先我將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常見的溶液和濁液的例子,並提問“那麼溶液和濁液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呢?”,引發學生們的思考。我將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得出濁液和溶液的共同點,以此引入分散系的概念,並依據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對其分類,濁液的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於100納米,溶液的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小於1納米。同時提問介於兩者之間的是什麼,引入膠體的概念。並將膠體與濁液和溶液做相應的比較。

3. 實驗探究,揭祕原理

通過對照實驗探究膠體的性質,以此達到教學難點的突破。

探究一 丁達爾現象,即:溶液與膠體的性質探究

我將在課堂上演示實驗:在暗處,用激光筆分別照射硫酸銅溶液和氫氧化鐵膠體,從垂直於光線的方向觀察實驗現象。發現光束通過氫氧化鐵膠體時,在垂直與光線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而溶液沒有。以此我將採用邊講邊實驗的方法引導學生比較溶液和膠體的區別,掌握膠體區別於溶液的本質特徵和鑑別方法。

探究二 淨水作用,即:濁液與膠體的性質探究

我將進行另一個演示實驗:在兩隻燒杯中加入等量的含有懸浮顆粒物的渾濁污水,向其中一隻燒杯中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鐵膠體,攪拌後靜置片刻,比較至少被中液體的渾濁程度。同樣的,採用邊講邊實驗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膠體的淨水作用,得出氫氧化鐵膠體能夠使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凝聚沉降。並組織學生自主閲讀,瞭解膠體的其它應用。

至此,學生對膠體有了一定的瞭解,我將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總結歸納膠體的性質,並對膠體聚沉後遇到過量的電解質會溶解做簡單補充。

之後,我將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物質的分散系解釋一些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4. 由表及裏,深化知識

我將採用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拋錨式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演示溶液的導電性實驗,根據實驗現象提出疑問:“為什麼氯化鈉、氫氧化鈉、鹽酸可以使小燈泡發光而酒精、蔗糖溶液不可以呢?”引導學生回顧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掌握兩者的異同。在此基礎上,我將再次發問:“電解質能夠導電的本質原因是什麼?”以此引入電離的概念,並對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做初步介紹。

最後,我將對本堂課進行小結,並佈置形成性練習。

板書設計:

物質的分散系

一. 分散系

1. 概念

分散質

2.分散系

分散劑

濁液

3.分散系 膠體

溶液

Tags:説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