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有關説課稿模板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45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説課稿模板9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講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這節課是在學習了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基礎上引入的,學好本節課知識,可為後面的學習生態平衡的知識做好鋪墊。針對本節課知識的特點,教學中可聯繫前面學習的內容,已達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本節課知識比較抽象,在引導學生分析時,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生物圈中的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教材以碳循環為例,結合所積累的生物知識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間循環,從生物體返回無機環境的過程。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過程對比學習,加強了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和名詞概念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4、通過設計“草場放牧方案”,為學生(特別是X科)的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電腦課件和課本的圖(圖解)的觀察,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

2、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相結合,將知識化難為易,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3、通過實例和結合課本上例子的分析總結,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等思維能力,從而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4、以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人類生存的關係為題撰寫小論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學習,使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三、教材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能量是一切生態系統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中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這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其重點知識是:能量流動的起點、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能量流動的途徑和特點。這部分知識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它與第三章新陳代謝(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聯繫,它又直接關係到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

研究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一方面可鞏固前面學習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為研究生態系統的目的——服務於人類自身(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礎。

指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的過程,同時,還滲透着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繫的辨證觀點,是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極好素材

碳循環過程

碳循環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具體實例。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功能的另一個重要體現,學生可以運用學過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學知識來分析碳循環的具體過程;通過對碳循環過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基本特徵,也可為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區別與聯繫奠定基礎。

在碳循環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原理,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碳循環過程包含了生態系統各個組成成分之間的'物質聯繫,滲透着物質普遍聯繫的辨證觀點,也是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極好素材。

2、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性和逐級遞減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動也是抽象的,而且各營養級中能量的來源和去路比較複雜,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對於能量的認識不是很充分,對於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更是生疏,因而成為認知上的難點。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時,應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態系統的動力”,“生態系統的存在和發展”也需能量,再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過程。對於能量流動特點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能量流動過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動的特點。組織學生分析必須有很好的切入點,採用設計合理的問題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

物質的變化必然伴隨能量的變化,物質和能量在各個營養級傳遞過程中均有遞減的現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數以熱能的形式耗散在環境中,難以被生物體再度利用;而物質不論以有機物或是無機物的形式進入環境後,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羣落中,被生物體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動的、物質是循環的”。

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可滲透普遍聯繫的辨證觀點、物質運動觀點和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觀點的教育。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有兩個知識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在引導學生分析時,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生物圈中的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認識到能量的傳遞途徑是食物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通過提供多媒體課件嗎,直觀顯示碳循環的過程,然後組織各種學生對資料進行討論。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請大家欣賞一段動畫!並討論後面的問題。(大屏幕出示這樣的情境動畫)

魯賓遜流落到一個荒島上,那裏除了有能飲用的水以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隨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隻母雞、15kg玉米。然後出示問題:你認為以下哪種生存策略能讓你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試説明理由。下面有兩項選擇:

1、先吃雞,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餵雞,吃雞產下的蛋,最後吃雞。

學生討論。

師:大家都很聰明,都選擇第二個答案,理由也比較充分,因為第二種吃法可以給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動都伴隨着能量的變化,沒有能量的供給也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就是能量流動,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伴隨着物質循環。那麼,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怎樣流動的?物質是怎樣循環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設計思想從學生喜歡的動畫入手,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考,再加上教師語言的小結,直接切入本課主題,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將枯燥的問題形象化、生動化和趣味化。

(二)新課教學

活動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學生閲讀課文,思考問題:

生態系統能量的源頭是什麼?怎樣流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麼?能量是怎樣流動的?

2、播放課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示意圖。

3、學生回答: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太陽能。

4、引導啟發:不是所有的太陽能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只有被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才能流動。

5、師生談話:生產者是如何固定太陽能的呢?是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有機物中的。那麼能量又是怎樣流動的呢?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流動的。我們把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個營養層次稱為營養級。那麼能量是怎樣逐級流動的呢?第一級是綠色植物,第二級是以植物為食的動物,第三級是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以此類推。

6、分組討論:能量在流動過程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麼?

7、播放課件:生態系統能量流向示意圖。

(推薦一個同學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8、師生交流: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綠色植物固定的太陽能有三個去處: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動消耗了,即通過細胞呼吸釋放和生命活動利用了;儲存在體內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營養級;沒被利用的枯枝落葉和下一營養級攝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糞便中的這一部分被分解者釋放出來。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

設計思想本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本部分的教學策略是先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然後播放教師自己製作的直觀性較強的“能量流動圖解”使學生對“能量流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相結合、師生談話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能量流動的過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體現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理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發散思維,對生態系統是中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理解更加深刻,讓學生感受到生物之間是緊密聯繫的,有利於培養學生辯證的生物學觀點。

活動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1、教師語言導入:在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中還伴隨着物質循環,其中碳循環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質循環。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氣體是空氣中的主要氣體,也是碳參與物質循環的形式之一。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碳循環是怎樣進行的?

2、複習鞏固:寫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説明二氧化碳在此過程中的作用。

3、學生分組討論,並完成教材P92的填圖,結合書中的課文,練習描述碳循環。

4、師生共同小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生態系統中,主要依賴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物,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因此從碳循環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為有機物。另外,生物體內的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可將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氣中;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為地下的石油和煤,暫時脱離循環,但一經開採燃燒,便可產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環。

5、教師引導探索:近年來,由於人類大量地採伐森林,再加上燃燒化石燃料以及環境污染,因而使大氣中CO2的濃度明顯增加,導致温室效應。那麼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

6、小組討論並回答。

設計思想本部分是本節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我採用的教學策略是:從回顧舊知入手,通過知識遷移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再通過分析、討論、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對“碳的循環”知識的理解;通過“課堂延伸”引導學生利用新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的理念,並展開科學、技術、社會的關係(STS)教育,並通過“温室效應”問題的討論,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活動三: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師: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實現的,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着食物鏈(網)流動,而能量又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態系統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復,兩者密不可分。

師:請大家閲讀書後的課外探究,瞭解什麼是水體富營養化,並且回去做模擬實驗,或製作一個小的生態球。

設計思想通過簡單的語言對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之間的關係進行概括,使學生知道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之間是彼此聯繫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於學生樹立普遍聯繫的辯證的生物學觀點。再加上課外探究的設計,使學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實際意義,將課堂內容引申至實際生活,有利於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望,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説課稿 篇2

月光的美是畫不出的。印象派畫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攝影、電影和電視也不行。音樂呢?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傳出了月光之情的。但畢竟只能勾起一點想象,終難有置身月光的視覺與觸覺的感受。

秦少游《踏莎行》詞曰:"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一個"迷"字便攝住了月光的精靈。

光明麗、開闊,朗然現一派陽剛之氣,卻不免有些炙熱與煩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綽綽,寧靜而悠遠。進入月光,便被一種恍惚朦朧的境界所迷;這是我平日生活過的世界嗎?我還是我嗎?在人間,在仙境,還是在通往地獄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陽光浴人軀體,月光蕩人心魄,進入精神深處,引得離卻人間煙火,如在夢裏遊,長久置身月光之中,人會"異化"為幽靈的麼?這或與嫦娥有關。與她的孤獨、寂寞、憂鬱有關,與她的綿綿鄉愁織就的悲劇氛圍之網有關吧。

人們靈魂深處潛伏着一種夢思,一經被月光點燃,便"裏應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彷彿坐在一條船上,抑或搖籃中,晃盪着,顛簸着,飄飄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編織的夢境所環繞,所牽引,所左右。我害怕卻又迷戀於此。對於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於一個"如夢的'行者",讓他作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飄忽、去歷險、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顫顫的感覺隱約其間,像一角輕紗,一片葉子,或是失血的嘴脣抖動。月光的神祕性在於她似靜猶動,在於她的孤獨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殘燭,一葉信箋在抖索。而當她依附於什麼,籠罩着什麼,便與她難以分割地構成一種幽暗的黏合,幻化出萬千種迷離之境來了。

尋夢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單,徒步向前。月光在村莊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莊稼地裏,在井欄邊,在場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溝壑裏暗暗流動。光與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間如蛇影穿梭。沒有車輛的路邊,黑黝黝的大樹,一個漢子在伐木。他揮起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壯健的肌肉、多毛的胸脯。月光給他的膚色鍍上一層青銅的光輝、陰森而潮濕……

是吳剛麼?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裏幽幽地閃爍。

尋夢者走着,走着,曠野無垠,前邊有綿延的山嶺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他念着姜夔的詩句,一個"冷"字該是詠月詩的千古絕唱了。那些山嶺全在月光中半隱半現,冷僻而高遠,且有一座古塔傾斜,立體的月光從塔頂滑下,似有絲綢碎裂的聲音相伴。

尋夢者仰起臉望月,試着攀上幾級塔階。他聽見深山裏有犬吠月,他聽見遠處傳來了荒雞的啼鳴。ヒ桓銎降無奇的白晝又將來臨,皎月如鈎,月光在漸漸地消隱……

説課稿 篇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綜觀歷年以來的江蘇省普通高校單獨招生統一考試的數學試卷,解析幾何綜合題為必考題,20xx年開始求軌跡問題成為單招大學聯考命題的熱點。這類問題除了考查學生對圓錐曲線的定義、幾何性質等基礎知識的掌握,還充分考查了各種數學思想方法及推理能力和運算能力,同時還考查了學生的思維品質。但是許多同學由於對求解這類問題不懂章法”,往往無從下手。面對這一狀況,我們教師必須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和總結軌跡方程問題的求解策略,順利突破這一難關,為解決整個問題鋪平道路。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求軌跡問題的常規方法並能選好相應的解題策略。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的方法求軌跡方程。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結構特徵,依據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道求軌跡問題的常規方法並能選好相應的解題策略。

2、能夠綜合運用解決軌跡問題的常用方法——直接法、定義法、相關點法;

3、樹立從運動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加強數形結合思想在數學解題中的運用;

三、説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和目標分析,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確定本課主要的教法為:

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呈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投影重、難點。在學生給出軌跡方程後,通過觀察方程,檢查其中是否有多餘或遺漏的條件。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總結,體現數學的嚴密性。 教師耐心引導、分析、講解和提問,並及時對學生的意見進行肯定與評議。

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交流,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和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提高學生合作學習和數學交流的能力。

五、説教學對象

單招班的學生由於客觀原因,是臨時組班,大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很差,學生對解析

幾何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不太深刻,對軌跡問題的求解方法更是不熟練。針對以上情況,我採取學案導復的模式,讓學生在完成課前嘗試的基礎上,瞭解學生的預複習情況。

六、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一)課前嘗試

在學案的課前嘗試部分,第一要求學生能過預習知道求動點軌跡方程的方法:直接法、定義法、代入法。並且在書上劃出四種方法的.步驟,並能有感性認識。同時回顧了圓錐曲線的軌跡定義,要求學生能熟記。為講解求軌跡方程的定義法作準備。第二設計了部分簡單的求軌跡的題目,讓學生課前練習,對求軌跡有一定的理性認識。

(二)課堂探究

針對性地選用三個例題,教師引導學生用定義法、直接法和代入法求解。並歸納解題步驟。並結合計算機作出軌跡,讓學生直觀感受軌跡的形成。在教學設計時,我調換順序,將定義法放在第一個,把直接法放第二個,設計意圖是在剛剛複習完圓錐曲線,學生對圓錐曲線的定義比較熟悉,而且圓錐曲線定義的應用在單招考試中也是一個重點,在這兒再次強調可以加深印象。同時利用定義直接可以得出軌跡方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方法的直觀性,增強學習的興趣。

1、定義法

若動點軌跡滿足已知曲線的定義,如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則可以直接根據定義求出動點的軌跡方程。

1:已知動圓經過點且與定直線x=-1相切,求動圓的圓心M的軌跡方程。

引導學生聯繫拋物線的定義,關鍵是圓心M到定點和定直線的距離相等,滿足拋物線的定義,即可得軌跡方程。

本題的設計意圖,要求學生能很熟練地説出圓錐曲線的定義,而且對於圖形特徵要很明確,這樣才能很快地確定是否可以用定義法求軌跡方程。

變式練習:ABC,已知A(-2,0),B(2,0),|AC||AB||BC|成等差數列,則點C的軌跡方程為( )

2、直接法

直接法是求軌跡方程最基本的方法(類似於求曲線方程的五步法),它直接通過建立

動點座標x,y之間的關係,構造F(x,y)=0。直接法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步驟為:(1)建系(2)設點(3)列方程(4)化簡(5)證明。一般情況下(5)可以省略。

2:(20xx年單招試題)已知動點P到定直線lx=-3與定點M(1,0)的距離相等,求動點P的軌跡方程。

3、代入法(相關點法)

當互相聯繫着的兩動點、中的一個動點在定曲線上運動時,求另一動點的軌跡方程時,可用相關點法。其具體做法是:建立用表示的式子,而後代入定曲線方程,可得的軌跡方程。

3:已知點P是圓上的一個動點,Ax軸上的定點,座標為(12,0),當點P在圓上運動時,求線段PA的中點M的軌跡方程。

參數法也是求軌跡方程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而且參數法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但考慮到學生實際,一堂課接受四種方法有困難,所以準備放在第二課時進行。

(三)當堂檢測

有針對性地選擇三個練習,讓學生鞏固三種求動點軌跡方程的方法,在學生的反饋練習中強調解題步驟,鼓勵學生一題多解,引導學生學會選擇適當的方法。

(四)課後拓展

學生學習的特點是,課上聽得懂,但一到課後就糊里糊塗了,不練更是等於白學。而且學生的實際情況是練習的難度還不能太大,和課上的例題類型差不多才能依葫蘆畫瓢。所以我還是針對例題對應地設計了相關的練習,真正讓學生能動手做,並達到記住解題步驟的作用,並能初步會根據情況選擇方法。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生命多麼可貴》的第一課時《感激生命》。本課引導學生感受來自親人、學校、社會的關愛,體會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樹立“生命至高無上”的觀念。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的目標定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通過追蹤生命的誕生和成長的過程,喚醒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

二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平凡與偉大;

三是讓學生體會到來自社會大家庭的各方面的關愛,懂得如何感激在生命過程中支持和幫助過自己的人,真正明白自己生命的重要意義,珍惜眼前這美好、温馨、幸福的生活。

現在的孩子們大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習慣了家長對他們的溺愛,加之國小階段生命教育比較缺失,不少孩子不懂得生命的寶貴,不懂得感激與感恩。所以,我在教法上主要採用教學資源內容、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讓學生用眼睛觀察,用心靈感受,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

我將本課教學內容設計分為五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景,揭示主題。第二、第三、第四個環節分別是愛在温馨的家裏、愛在温暖的集體裏、愛在社會的真情裏。第五個環節是社會調查,體驗珍愛。

下面,我具體的為大家介紹教學過程:

生命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為了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因此,我運用了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視頻,(點擊萬花筒),並配上優美的音樂,把學生引入情景之中。之後,充滿感情地朗讀教材中的詩歌,提出問題,讓學生説説自己見過的最美的畫面,幫助學生體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通過問題:自然的過渡到生命。於是我採用課件《媽媽日記》(點擊課件),向學生介紹生命的誕生過程,並配上照片來認識生命的降臨給予母親的幸福,體會生命的存在對於家人的非比尋常的意義。

學生的.成長更離不開家人的呵護,通過課件“温馨時刻”,讓學生體會那温暖的瞬間,引發學生的思考。

接着,“小鏡頭”(點擊課件)讓學生傾聽父母愛的表白,幫助學生回憶和感受家庭生活細節,通過採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各抒己見來尋找生活中的愛,使學生認識到對於關愛自己的親人來説,我們每個人都是重要的。

然後,我利用課件設計了一個活動,提出問題:從出生到現在,父母和我們一起生活了多少天?這麼多年來,父母為你做的飯菜有多少斤?父母接送你上學,走了多少路?父母語重心長教育你好好學習健康生活的話有多少句?這麼多年來,我們與父母相處中有多少個感人的故事?你能算出父母的愛有多重?當學生門動筆去計算時,就會發現這根本是一個無法計算的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思考父愛母愛的偉大,意識到作為愛的回報,他們也有責任照顧自己,愛惜自己,接受愛的同時,還應該懂得回報,利用課件“問題討論”讓學生知道如何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這樣就達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學生的第二個家。通過課件“校園關愛”(點擊課件)中的一組圖片做引子,然後通過問題讓學生們自己去尋找,去捕捉,去收穫,讓他們深切的體會到學校為他們的成長所付出的關愛,充分感受到應該努力學習,以此來作為愛的回報。

愛在社會的真情裏。學生對社會的瞭解比較少。首先,我用書中的圖片揭示社會對少年兒童的愛;然後用問題讓學生去自己尋找。這方面的事例很多,充分利用課件,用直觀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對他的關愛。同時,國家也制定了法律加強對青少年的保護,我也設計了課件出示出來,讓學生有所瞭解。

最後,通過活動“小調查”(點擊課件),讓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那些生動的情境、平凡的細節,切身體驗到社會的關愛,使孩子們認識到每個人的成長都承載着來自社會的共同關心。

總的來説,在教學中,我以學生喜愛的方式,創造性地運用教學資源,精心營造輕鬆體驗、自由探究的氛圍,巧妙地引導他們體驗家庭、體驗學校、體驗社會給予他們的愛。通過學習,學生們不僅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親人、學校、社會對於他們的關愛,還通過若干個生活細節,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喚醒他們對生命的尊重,懂得對周圍的人要充滿感恩,隨之情感進一步深化,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5

(一)合作學習,探求新知

用投影片顯示:

1、如圖所示,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下面圖形的面積嗎?

2、把學生回答的結果的不同形式板書在黑板上,提問這些表示的結果都相等嗎?

3、指出:即完全平方和公式。

4、模仿練習:(用兩數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計算(填空))

5、換元拓展

提問:等於什麼?是否可以寫成?你能繼續做下去嗎?通過討論,嘗試得到

(二)探求規律,鞏固練習

1、探求規律

在模仿運用公式的基礎上,結合兩個公式的特徵,可用一句順口溜來強化記憶:“首平方,尾平方,首尾兩倍中間放。”

公式變形為:(首±尾)2=首2±2×首×尾+尾2

2、運用規律

讓學生填表

式子首項尾項結果的中間項結果(完全平方式)

符號係數

(x+2y)2 (2a-5)2 (-2s+t)2 (-3x-4y)2

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由上面的.表格不難得出:首尾平方總得正,中間符合看首尾項的積,同號得正,異號得負,中間的兩倍記牢,進而總結步驟為:

1)確定首尾,分別平方;

2)確定中間項的係數和符號,得出結論。

3、鞏固練習

(三)運用法則,解決問題

例:花農老萬有4塊正方形菜花苗圃,邊長分別為30.1m,29.5m,30m,27m。現老萬將這4塊苗圃的邊長都增加1.5m,求各苗圃的面積分別增加了多少㎡?

(四)發散練習,勇於創新

(1)下列計算是否正確?如何改正

(2)填空

(3)運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

(4)請你編1~3個完全平方式,並説出首尾項。

(五)歸納小結,充實結構

1、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説課稿 篇6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朱自清的《背影》,這是人教版國中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次説課我主要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説教材

1、新大綱對國中語文閲讀的要求

新大綱對現代文閲讀教學的要求中強調"用普通話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賞課文中優美精闢的語句"等。這些要求是展開本課教學的依據。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作品採用記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背影去寫父子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相憐相愛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課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本文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第二單元都是以愛為中心話題的,五篇課文都從不同角度去讚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更有利於後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他們對真善美的學習和鑑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2)本文描寫人物特徵細緻,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很典型,學習本文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應用語文的能力。

(3)本文語言樸實,飽含情感,而且貼近生活,有利於學生學習與借鑑。

3、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大綱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和能力目標:①理解並積累詞語

②品味文中的細節描寫。

③體會作者新穎獨特的描寫角度與樸素感人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目標:①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

②學習本文獨具匠心的傳情藝術和精巧的構思。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4、教學重點:

(1) 閲讀重點文段,體會作者新穎獨特的描寫角度,學習文中的細緻描寫,體會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 理解文中關鍵句的含義,體會樸實語言中飽含的深情。

首先,本文的表現角度新穎獨特。一般寫人物較多從正面着筆,或寫面部肖像,或寫姿態服飾,而《背影》另闢蹊徑,選擇背向的特定角度來表現父愛,令人耳目一新。其次,"背影"這一角度不僅表現父親的形,而且能集中反映出父親的內在精神,父親的慈愛、艱難、努力都聚焦在這一點上。再有,"背影"這一角度給人以馳騁想象的藝術空間,從背影中,人們會聯想到父親當時吃力的神態,聯想到他家道中落的過去,老境頹唐的未來,文章的藝術容量較大。

本文準確地運用形容詞、動詞對父親的外貌、動作進行細節的描寫,語言樸素自然,感情真摯。

定以上兩點為教學重點,旨在使學生從學習中獲得散文寫作的可貴經驗和有益的啟示。

5、教學難點:

學習中心與段落的關係,理解本文精巧的構思。

文中第六段才點到那次難忘的背影,而文章2-5段講回家奔喪、父親決定為我送行、以及送行時的一些瑣事,看上去與背影沒有直接關係,學生可能會覺得這些內容很沒必要,文章顯得鬆散。而實際上這真是作者精巧構思的體現。這個開頭為整個作品設置了黯淡的氣氛,悲涼的環境,與父親的温情形成對照,顯出父愛的崇高。在這些段落中,父親的語言那麼樸實,行為是那麼認真自然,他在千難萬苦中為兒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更可貴,這種情況下的背影更是飽含深意的。這些段落中還寫到兒子對父親的不理解,為背影的出現,兒子的感動做鋪墊,使文章起伏有致,也顯示出父親背影的感人力量。

6、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主要思路:抓住重點,連綴兩頭。即直接從中間兩處"背影"入手,抓住精彩部分賞析體味,突出重點。然後再將開頭和結尾串連起來,解決難點。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感知、重點文段的閲讀、關鍵語句 的品味。

第二課時:多角度品味父子深情,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德育教育。

二、説教法及手段

本文的一大特點是以情動人。情之動人不在老師的講,而在學生的悟。八年級學生受生活經歷和認知水平的限制,不大容易體會出細節描寫背後藴涵的深切感情,教師應儘可能地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自我體驗中感悟和體驗。

本課教學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 朗讀法。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整體感知作品,獲得心靈上的溝通和共鳴,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研討探究法。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研討文中關鍵性語句的表達作用。同時結合生活體驗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發愛心。

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

三、説學法

對於我們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我打算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1、能用正確流利的普通話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使用圈點批註的方法點評優美詞句,積累語文知識;

3、根據間接經驗學習和感受生活的方法,進行人生積累。

四、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主要內容:聽讀、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感知、重點文段的閲讀、關鍵語句的品味。

主要步驟:情景導入、整體感知、重點賞析、佈置作業四個步驟。

一、情景導入

提問:

1、在你的生活中誰最令你感動,最令你感動的是什麼?

2、而在我們今天所學的朱自清的《背影》中誰是令他最感動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動的又是什麼呢?

(第一問的設計體現語文與學生生活的聯繫,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出發;第二問旨在激起學生的閲讀需要,同時,也體現了對預習的要求)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投影)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並積累詞語。)

2、聽朗讀錄音

要求思考:①課文中幾次提到了背影,分別在課文的哪一段?將相關的句子在文中用直線標註出來。

②試給每一次的背影之前加一個恰當的修飾成分(_______的背影)

(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訓練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以及對學生進行"聽有所知"的聽力訓練,學習批註法,為下一環節的深入研習做好鋪墊。)

三、重點賞析

這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逐層展開,引導學生從作者獨特的描寫角度中感受父愛的質樸深沉。

個性化處理:

(1) 先讓學生抓住文眼"難忘",直接切入重點段落(第六段)。

(2) 接着重點賞析父親過月台買橘子時的背影。

外貌描寫 . 兩個"黑"、三個"布"體現父親的樸素和心情沉重。 "我"用父親為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座位,可見平時父親總是把好的留給我。

動作描寫。 蹣跚地走、慢慢探身、 攀、縮、傾 體現父親年邁,爬月台艱難。 "我"年輕,動作利索,但父親卻不讓我去。 可見父親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兒子受累。這是艱難的背影。體現父親深愛兒子的感情。

通過對形容詞、動詞的賞析,突出文章的細節描寫,使學生體會父親那難能可貴的精神;通過對比,學生更能進入角色,真切地體會父親災禍勞累自己一個人扛,把安逸幸福留給兒子的愛子深情,並能達到自我反省的效果。

然後針對本課難點設計問題:平時也多次見到父親的背影,為何這次的背影最難忘?因為這是在家庭遭變故、家中光景很是慘淡、父子分別的特殊情況下的背影,更能體現父親把苦留給自己,把愛都給兒子的深沉偉大的父愛。

通過結合2、3兩段,對問題進行思考,學生既能對父愛有更深的理解,又能明白2、3兩段對錶現中心的作用。

(3)父親買橘回來,作者仍是抓住了他的動作進行刻畫。讓學生圈出動詞,進行換位思考,體會"一股腦兒放"、"撲撲"、"輕鬆"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父親買橘回來時作者看到的是他的正面,為何不對他的正面形象進行描寫呢?本題讓學生理解本文角度獨特,構思精巧,主題突出的特點,從而對他們的寫作有所幫助。

四、佈置作業

回憶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捕捉生活的細節,如:媽媽的手、爸爸的旅行箱……,寫一篇作文。

(讓學生從文本回到生活,有所悟,有所得。)

第二課時

主要內容:多角度品味父子深情,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德育教育。

主要步驟:複習導入、深入研讀、細處品味、課堂總結、佈置作業五個步驟。

一、複習導入

二、深入研讀

研讀第三、四次提到的背影,體會作者的感情。特別是第四次提到的背影不只是月台買橘的背影,而是父親形象的縮影,更是父愛的縮影。它在文中不僅照應開頭,總結全文,而且昇華了主題。

三、細處品味

1、讓學生把目光投向4、5兩段和最後一段,理解父親的語言樸實中見真情,父親的行為平常中見真愛,理解段落與中心的關係,再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感悟作者的孝子形象。

①四次流淚:傷心之淚、感動之淚、惜別之淚、思念之淚。

②對自己曾經不理解父親而感到自責。

③理解父親的苦處,對父親的老境頹唐、身體不佳感到心疼。

在對父愛進行濃墨重彩的分析後,分析作者作為兒子的孝心,體現父慈子孝的中華美德,對學生起到良好的薰陶作用。

四、課堂總結

父愛如山,偉岸而堅強;父愛如海,深沉而博大。有詩讚曰:"舔犢情深數背影,一聲長歎淚沾襟。人間自有真善美,玉壺冰心堪晶瑩。"讓我們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讀懂父親,用生活的點點滴滴回報父親。

(投影詩句,播放歌曲《懂你》,營造深情氛圍。)

五、佈置作業

回家後為工作勞累了一天的爸爸媽媽做點事,遞上一杯熱茶,或是端來一盆暖暖的洗腳水,表達你對他們的愛與感激。不能回家或是爸爸媽媽出差在外的同學,就打一個電話問候他們,或是給他們寫一封信、或寄一張明信片,讓青春勃發的我們與父母之間多一些溝通,多一些理解。讓愛你的爸爸媽媽更疼你,讓你愛的爸爸媽媽更懂你!

(體現"語文源於生活,又迴歸生活"的理念。)

板書設計:

疼愛

慈父 孝子

憐愛

難忘的 傷心之淚

艱難的 背影 流淚 感動之淚

離別的 惜別之淚

淚光中的 思念之淚

自責

理解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組共有四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敍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鑑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從三維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

認讀生字詞,能理解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説説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認讀、理解詞語的意思達到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圍繞學習目標通過閲讀引發思考,敢於質疑。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二、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關於閲讀教學中提到: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以讀代講,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法,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閲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三、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我緊扣“以學為主,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啟迪,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同學們,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裏遭到乾旱、霜凍、沙塵暴等怪物的嚴峻挑戰,綠色更是難以尋覓。

出示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的課件。

然而,一位老人卻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了一座座青青的山。

出示綠樹覆蓋的青山圖。

看了這2幅畫面,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從漫漫黃沙到林海如濤,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奇蹟啊!在這片林海後面,凝聚着一位可敬畢生的心血和執着的追求。

同學們想認識他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6課青山不老,走進這片綠洲,認識這位創造奇蹟的81歲老人吧。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愛蓮説》是八年級的一篇文言文,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因為很多文言知識是原來學生沒有學過的,所以在目標的設定上既要對字詞落實,又要掌握本文的寫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風。對於九年級來説則更應該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尤其是知識點的整合。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並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情感目標: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學重點:

理解作品內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學難點:

如何通過“蓮花”來表現作者的理想的。

(二)學生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對八年級的文言文基礎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進行拓寬、拓深的練習。而基礎薄弱的學生應在加強基礎複習的.同時努力提高他們的能力。這部分同學往往自尊心較強,教師要注意採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對於雙差生要根據他們的弱點,選準切入點很啊抓基礎,確保他們合格畢業。

(三)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活動安排:蒐集寫作背景給予本課相關的鏈接。

2、教師課前活動安排:準備好幻燈片和上課所用媒體;教學資料。資料如下:寫作背景

《愛蓮説》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宋代哲學家。《宋史》上説他“博學力行”,並引用宋代著名文學家、江西詩派首領黃庭堅的話,評價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於取名而鋭於取志,薄於微福而厚於得民,菲於奉身而燕及煢嫠,陋於希世而尚友千古。”雖然他一生擔任過州縣地方官吏,但他平時更喜歡遊覽各處名勝,潛心研究學問,是一個事必躬親、處事公正、頗受時人擁戴的學者。他厭棄封建社會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以素淨、淡泊為足,以“飽暖”、“康寧”為樂。特別喜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在江西南康郡為官期間,親自率領部下在舊南康府署一側,挖池種蓮,並獨出心裁地把蓮池稱為“愛蓮池”。每當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傾心欣賞,全神思索。經過醖釀、構思、推敲,終於寫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愛蓮説》。

(四)教學流程

(1)引入課題。由多媒體配樂展示荷花的圖片(引入情景),由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引入課文),從古到今,有很多人讚美“蓮花”,今天我們就去看看周敦頤是如何讚美蓮花的,為什麼要讚美蓮花。(這個教學環節用5分鐘,學生在回憶詩句的過程實際是檢查學生的積累。在交流中,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拓寬知識面,較差的學生可以通過筆記的形式積累詩句獲得知識。)

(2)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內容,師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師的點撥,共同完成在自主學習階段不能完成的任務。)

學習內容:(多媒體展示)

①什麼是“説”?

②關於作者的情況。

③看課文註釋,畫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④學生自由的讀課文。(這個教學環節用15分鐘,對於九年級的學生,這篇課文已經學過,以上幾個問題沒必要過多講解,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聽的重複性,又可以調動學生思索的積極性。同時又培養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消化器官》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國小《自然》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內容主要包括: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認識消化器官的作用、消化器官衞生保健教育,是繼《食物的營養》之後具體認識人體的器官。消化器官是人體的主要組成局部,在人體知識中佔有重要地位,學習消化器官,既有助於同學更好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體的主要作用,又為今後學習人體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準備。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過程,教學難點是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和功能,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過程。

2、能力目標:培養同學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探究精神,提高同學分析、綜合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讓同學養成良好的飲食衞生習慣。

三、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分組實驗資料――試管、澱粉液、小燒杯、碘酒、滴管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⑴演示實驗:出示兩根裝水的試管和一些米飯、白糖,把白糖和米飯分別放入盛水的試管裏搖動,讓同學觀察出現的實驗現象。目的是集中同學的注意力,激發同學的探究慾望。

⑵提出問題:“像米飯這樣不溶解於水的食物人體能吸收嗎?是怎樣被消化吸引的呢?”引導同學討論。這一問題其實就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問題的提出有利於讓同學帶着明確的任務去學習,在學習活動中抓住核心,有選擇有重點的學習科學知識。

⑶揭示課題。

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既培養了同學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又激發了同學積極的學習慾望,使新課的出示水到渠成。

2、討論交流認識消化器官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首先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你知道人體有哪些消化器官,説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然後引導同學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使同學取長補短,豐富對消化器官的認識。在同學充沛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用多媒體課件,按順序把各個消化器官依次展示給同學看。

最後,讓同學對照自身的身體,互相説一説消化器官,並指一指它們的大體位置。

這樣的設計,既激活了同學原有的知識儲藏,把同學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進一步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

3、實驗探究認識消化過程

⑴瞭解唾液的作用

⑵認識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口腔:初步消化食管:運送食物

胃:繼續消化小腸:充沛消化,充沛吸收

大腸:殘渣通道

⑶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

首先讓同學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分組討論食物的消化過程,並在小組內交流。

然後,在同學交流彙報的基礎上,總結食物的消化過程。

最後,讓同學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用自身的話,準確、全面、系統的説一説食物的消化過程。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告訴我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同學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同學提供充沛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科學的樂趣,增加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這局部説課稿充沛體現了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充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籠統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寓教於樂,為同學發明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極大的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

4、聯繫實際,進行飲食衞生教育

同學認識了消化器官的作用,理解了食物的消化過程,在此基礎上,先讓同學説一説消化器官對人體的`重要性,再聯繫生活經驗,談一談怎樣維護人體的消化器官。最後,提出一個拓展延伸問題“我們有過消化器官生病的經歷嗎?原因是什麼?”引導同學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觀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為同學提供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同學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樂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充沛體現“教師主導,同學主體”的教學原則。就教師的教學方法來説,主要採取了

1、探究研討法,引導同學經歷“提出問題――猜測與假設――觀察實驗――考慮與結論”的科學探究歷程,培養同學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觀察實驗法,通過同學實驗和觀察,提高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分組討論法,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使每位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相互促進,一起提高,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

就同學的學習方法來説,主要是讓同學通過“看、想、議、説、做”等活動,以落實同學的主體作用,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看一看,就是讓同學看實驗現象,看消化器官的大體位置。

想一想,就是在每個環節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同學考慮。

議一議,是通過小組內的討論評議,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人人蔘與學習,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説一説,就是讓同學説消化器官的名稱,説食物的消化過程,説維護消化器官的方法,讓同學在説中學,學中説。

做一做,就是讓同學動手做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在整個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同學既經歷了科學探究的歷程,又學得了科學知識,有效地培養了同學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了同學科學探究的能力。

Tags:説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