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化學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12W

化學説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化學説課稿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化學説課稿

化學説課稿 1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化學人教版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第三章《烴的衍生物》第一節《醇、酚》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要求,並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能力,體現新課程“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理念,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將從以下四方面設計這節課: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結構特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裏面,教材只重點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可見,《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裏面也處於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後,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着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繫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後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與乙醇性質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節既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又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更深層次地掌握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徵並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並瞭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比較、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苯酚的結構特點和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OH和苯環的相互影響

二、説教法與學法

1.學情分析

本節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鹵代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繫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環相連)又為學生進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本節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創設情景—探究實驗—理論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並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 “動腦想”、 “動手做”、 “動口説”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2.教法選擇

創設情景、實驗探究、理論探究

3.教學輔助手段

利用實物感知、教學模具和多媒體動畫演示

4.學法指導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採用觀察、對比、遷移、分析、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三、説教學過程

【情景一】新課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一段新聞:塑料奶瓶含有雙酚A奶瓶會誘發兒童性早熟,引出雙酚A的結構式(2,2-二(4-羥基苯基)丙烷,)進一步構建酚類物質的定義。由此引入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接着藉助對比醇的定義判斷是醇還是酚,讓學生學會區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質

展示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説明書,讓學生閲讀苯酚軟膏説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再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徵,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地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教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實驗一】物理性質(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膚上如何處理?)

學生實驗:

(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並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學性質

回顧情景二,提出問題1:在苯酚藥膏説明書中提到了“放置時間過長色澤變紅”, 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麼?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那就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説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氣氧化。

提出問題2:在苯酚藥膏説明書中提到了“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説明苯酚可能具有什麼化學性質?

【探究實驗二】苯酚的酸性

(1)驗證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試劑:石蕊試液、pH試紙、苯酚飽和溶液(約為1mol/L)。

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約在5-6,且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後變澄清,説明苯酚顯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並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既然是酸,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師演示實驗:向苯酚濁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現渾濁,説明苯酚的酸性比鹽酸的弱。接着聯繫已學過的知識: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會變紅,説明苯酚的酸性弱於H2CO3。哪些酸可將苯酚鈉轉化為苯酚?這樣自然地過渡到CO2與苯酚鈉的反應,此時苯酚鈉與CO2的反應產物是Na2CO3還是NaHCO3?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確定苯酚鈉與CO2的反應產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與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顯酸性而苯酚顯酸性,這説明了什麼?

分析:通過相同濃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結構簡式對比分析,對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質,得出結論苯環對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實驗三】苯酚的取代反應

聯繫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生什麼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麼,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並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説明,由於-OH對苯環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上-OH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境有影響的理解。

【探究實驗四】探究苯酚的顯色反應

請學生演示FeCl3與苯酚的顯色反應,此反應操作簡便,現象明顯,也常用於苯酚的定性檢驗,這也是區別於醇的另一種性質。

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於製造酚醛樹脂、染料、醫藥、農藥等,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條件。但其對人類的環境也帶來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輪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情景五】學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帶着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最後通過酚類廢水處理的流程來運用本節課的知識。

佈置作業:

1.教材P55課後習題1、2 、 3 、 4

2.家庭小實驗:遇到FeCl3會變色,請查閲資料,製取藍黑墨水。

四、説板書

第三章 第一節 醇 酚 第二課時 苯酚

(一)、物理性質

1、無色、特殊氣味的針狀晶體;2、常温下,微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

(二)、化學性質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應:

4、顯色反應:遇FeCl3溶液顯紫色(檢驗苯酚)

(三)、結構決定性質

(四)、用途

化學説課稿 2

一、説教材

1. 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説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瞭 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繫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 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 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

好學教育:

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着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採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 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 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2)

好學教育:

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化學説課稿 3

尊敬的各位評委上午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電解原理》,下面我就從説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魯科版《化學反應原理》第一章第二節——《電能轉化為化學能--電解》的第一課時的內容---電解原理。電解原理屬於電化學知識,是中學化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理論知識,又與元素化合物知識密切相關。學生已經學習了電解質的電離、原電池,知道化學能是如何轉變為電能的,因此電解原理是以上知識的延續,更是研究其應用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三個維度:

1.知識技能:①通過實驗探究,掌握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條件。

②能夠正確判斷電解池的陰、陽極

③能夠正確判斷電解產物,並能正確書寫電極反應、電解方程式

2.過程方法:通過對電解原理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探究等能力,鞏固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體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1)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可知:本節課的重點是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條件,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則是本節的難點即①電極反應的書寫②電解產物的判斷③電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及突破本節的重難點,我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本節的`教學通過實驗探究、動畫模擬、以舊帶新、合理演繹等方式突破難點。

【學法】利用問題和實驗的層層推進,引導學生通過推理、判斷和概括總結的程序進行學習

三.【課堂教學過程】

設計理念 根據本節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我設計了引出問題——實驗探究——討論分析——總結歸納——實踐應用的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發興趣

模擬生活中推銷員推銷淨水器的所做的兩個對比實驗:(1)在一小燒杯中放入自來水,插入兩電極通電,一會兒水變黃,説明現在的自來水污染嚴重。

(2)在一小燒杯中放入淨化過的水,插入兩電極通電,一會兒水依然澄清。以此證明,他們推銷的淨水器是多麼的重要。事實真的如此嗎?以此引出電解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感受化學與生活的關係。

引出電解話題,指出推銷員利用電解原理進行推銷,以社會熱點話題導入新課。

(三)問題探究,理解重點

教師引導學生閲讀“交流、研討”活動,讓學生分析電解NaCl的裝置示意圖,補充第一個問題:這個裝置由哪幾部分構成?學生充分展開討論,並對他們的觀點進行歸納。

通過第一個問題讓學生總結構成電解池裝置的條件,即電源、電極、電解質溶液、閉合迴路。

再以學生以知離子在電場中會定向移動為起點,設計問題串,分析熔融NaCl中Na+和Cl-會移向哪極?再指出他們在電極上發生什麼反應,總反應是什麼。利用多媒體進行微觀演示,學生通過直觀展示電解過程中的變化,離子移動方向、電子方向等進行討論,歸納總結出電解、電解池的概念,指導學生學生利用學過的氧化還原知識書寫電極反應式,並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半反應、電極反應的概念,提出陰陽極的概念。

本部分以問題引導,多媒體動畫演示,學生小組討論等多種手段的有機結合,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利於學生對電解原理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了合作意識。

(四)鞏固延伸,突破難點

多媒體展示問題組2:

1、電解質電離的條件是什麼?

2、電解質溶液中,除了溶質電離出的離子,還有其它離子嗎?

追問:當電極周圍存在多種離子時,是一起反應,還是有先後順序?

以問題串自然過渡到實驗探究(二)電解CuCl2,

通過教師演示實驗,規範學生了實驗操作,也為學生建立一個科學嚴謹的態度。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觀察、記錄現象。在觀察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石墨電極一端有氣泡產生,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澱粉碘化鉀試紙檢驗產生的氣體幫助學生分析出正確的實驗結果。並寫出該電極反應式,在石墨的另一端有紅色固體物質析出,教師須強調生成的銅覆蓋到電極的表面,而不是進入到溶液中,並分析其原因,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電解的實質。

通過觀察現象,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解反應式。引導學生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五)歸納總結,完成學案中的課堂達標練習。

由學生自主完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總結以及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

【教學反思】:

我認為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注意兩個問題:

1、 教師“講”佔用的時間要適中

教師“講”佔用的時間多,學生的交流討論就不可能充分,表達不出自己的探究結果,不能激勵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同樣教師的引導啟發時間也不能太少,否則學生就不知道該趕什麼,探究過程就會變得鬆散,缺乏重點。

2、 教師的“幫助”要適度

探究中點撥要適中,既不能處處都幫助,限制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又不能放任自流,致使課堂處於失控的狀態,要留給學生髮現問題的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樂趣。當然,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總結,才能把握好這個度。

化學説課稿 4

尊敬的評委教師:

大家好!我是應聘高中化學的×號考生,我説課的資料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學鍵》第一課時的資料,我將從五個方面進行説課,分別為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接下來開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本篇課題選自高中化學必修二第一章第三節,屬於物質的結構性質這主題,主要介紹了離子鍵,離子化合物,用電子式表達離子化合物構成過程。教材中以氯化鈉的構成過程結合實驗現象和微觀解釋幫忙學生理解離子鍵概念及構成過程,能夠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本事。另外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過常見無機物及其性質,元素週期表等知識,在結合微觀解釋離子鍵概念時能夠幫忙學生建立知識聯繫。

立足於教材資料和學生的基本情景,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掌握離子鍵的概念,用電子式能夠表達離子鍵的構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過從具體實驗探究到微觀理解氯化鈉構成過程,把握離子鍵的成鍵本質,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建立萬物普遍聯繫的哲學觀點,同時幫忙學生培養實事求是,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根據對於教學資料的分析,離子鍵的概念作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立足學生的基本情景確定用電子式表達離子化合物的構成過程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説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接下來我來説一説學生的基本情景。從認知特點來分析,高一學生思維活躍,能夠獨立表達自我的想法,可是都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撐。從知識經驗上上分析,這個階段學生已經具備初步的物質微觀結構的知識,同時對於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反應已經比較熟悉,這些都是在上課時需要重點關注的。

三、説教法學法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到達教學目標,同時體現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本課我會採用模擬微觀變化的演示法並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到達學生自主構建課程知識。建構主義活動元理論強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所以我確定如下學法,學生自主回顧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反應現象及化學反應方程式,並經過學生藉助微觀變化來感受氯化鈉的構成過程,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疑導入

本節課我會經過設置疑問引入課題,上課之初,請同學們回顧元素週期表的資料並提問:元素週期中僅有一百多種元素,以這些元素結合構成的化合物卻數以千萬計,這些元素之間經過什麼作用連接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建立與本節課的聯繫。

環節二:初步感知離子鍵相關概念

教師播放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請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自主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接下來由宏觀進入到微觀,教師播放模擬動畫請學生結合氧化還原中得失電子知識和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分析鈉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結合生成氯化鈉分子,在此過程中完成離子鍵概念的講解。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教師設置關鍵性的提問:離子鍵的成鍵微粒是什麼離子鍵的本質是什麼師生共同總結出陰陽離子間的靜電作用是離子鍵,由此也能夠得出離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來,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結合元素週期律説説哪些元素容易構成陽離子,哪些元素容易構成陰離子,加深理解離子鍵的相關概念,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本事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本事。

環節三: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構成過程

為了更方便表達離子鍵的構成過程,教師用課件逐步展示原子電子式,離子電子式,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請學生小組內觀察書寫特點,其中重點關注陰離子書寫方式,和離子化合物中若出現相同離子時的情景。討論結束後請小組代表發言,教師補充並評價學生的結果還有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經過學生討論交流後對於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構成過程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自主總結構建知識的本事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環節四:鞏固練習

教師設置層次性的習題供學生選擇,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第一層次確定化合物中是否包含離子鍵,第二層次用電子式表達離子化合物的構成過程。經過在鞏固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系統與綜合應用的本事,提高學生化學素養。

環節五:全課小結

教師提問,學生自主思考總結本節課的資料,歸納出本節課的學習資料建立知識聯繫:離子鍵是陰陽離子間的靜電作用,並用電子式能夠表達其構成過程。

環節六:佈置作業

本篇課題設置遷移類的作業,請學生思考除了離子鍵,物質中元素與元素之間還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關於離子鍵有什麼不一樣在學生觀察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知識的應用本事。

化學説課稿 5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氯氣的性質》,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 來闡述我對本節課的教學。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位置與作用

本節課位於蘇教版必修1專題2、第1單元的內容。本專題以寶貴的自然資源------海水為研究對象,引出如何從海水中提取重要的化學物質,探究典型物質的性質和應用。《氯氣的性質》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知識,是國中化學知識的延續,同時又為後面鈉、鎂、鋁、鐵、銅等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二、新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的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應該達到如下的學習目標。

1、瞭解氯氣的主要性質,認識氯氣的用途。知道人們研究和認識化學物質的主要途徑是實驗法。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2、《氯氣的性質》在整個高中化學化學教學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本節課的重點是氯氣的化學性質。難點是如何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本節課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由於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這節課我採用以實驗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歸納總結氯氣的性質。

三、教學思路和過程

為了有效的完成學習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主要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1、巧妙的利用一些資料和現實生活中氯氣的泄露,讓學生從中提取有用信息,歸納總結氯氣的物理性質,氯氣有毒,一定要強調聞有毒氣體的方法,儘量避免對學生的健康造成危害,有意增加化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使學生產生親近感,有效地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較好的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

2、理科課堂就是讓學生自己去見證奇蹟的課堂,由於氯氣有毒,我們化學組經過討論不再用集氣瓶收集氯氣,而改用礦泉水瓶,口小密封性又好,儘可能減少氯氣對環境的污染。向裝有氯氣的礦泉水瓶中加水,,奇蹟出現了,水變成了黃綠色,瓶子變癟了,引導學生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加深學生對氯氣溶解性的認識,又為下一節課氯水性質的探究提供藥品。

學生畫出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並推測化學性質。

(1)、因為氯氣有毒,同時又避免學習方法單一, 因此有關氯氣化學性質的學習,我使用演示實驗和播放錄像資料兩種方法。教師先演示兩個實驗:鈉在氯氣中的燃燒、氫氣在氯氣中的燃燒,學生觀察現象,書寫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播放三段視頻: 銅在氯氣中的燃燒、鐵在氯氣中的燃燒、氫氣與氯氣在光照條件下的爆炸

學生思考:

①、氯氣與變價金屬鐵反應時,生成高價鹽還是低價鹽?對比國中鐵與鹽酸反應,鐵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加深學生對氯氣這一化學性質的理解。

2、燃燒是否一定要有氧氣參加?

3、關於習題設計,我根據學生導學案的完成情況和教學重點,設計針對性的練習,以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應用。

4、小結主要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為什麼氯氣的性質很活潑?氯氣有哪些性質?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説課到此結束

化學説課稿 6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物質的分類》的第一課時,下面開始我的説課,根據新課標的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説明,首先説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説教材

《物質的分類》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主要包括了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和分散系及其分類兩個內容。物質的分類是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的新內容之一,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更是伴隨新課程而生的一個內容。新課標中要求根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分類。在整個高中化學必修1和必修2中,本節課起到很好的承先啟後、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學生通過對分類法的學習能夠對以往的化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梳理,並且為今後將要學習的更為龐大的化學知識體系奠定重要的基礎。同時學生學習了這種分類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學中以“族”的概念來學習化學知識,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類別的視角去研究化學,從而使得化學知識更具有生活性。

【過渡】接下來説一説我所面對的學生。

二、説學情

學生處於初高中的過渡時期,對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有了一定的基礎,對物質的組成及分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學習了混合物、純淨物、單質、化合物、有機物、無機物、氧化物、酸、鹼、鹽等物質分類方法的具體應用的相關知識。但在思維上,學生正從直覺型經驗思維向抽象型思維過渡,學生還沒有把分類形成一種方法,沒有形成化學學習的思想。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學物質很多,學生不會根據其性質進行分類學習,從而加大了學習負擔,增加了學習難度。本部分教學內容正好對學生學習過的化學物質及反應進行總結和歸納,並進行適當的拓展和提高,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化學物質,進而掌握分類方法,形成分類觀。使原本瑣碎的知識將會系統化,學習也會輕鬆很多。本節內容的學習對於學生深入瞭解化學的世界有着深遠的意義。

【過渡】結合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能夠運用“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這兩種常用的方法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分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化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化學問題,學會評價和反思,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善於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自己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分類,感受到分類法對化學科學研究和學習的重要性,能在以後學習生活中中進行實際應用。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

常見的物質及變化的分類方法。

【難點】

常見的物質及變化的分類方法、應用。

【過渡】根基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觀及教師觀,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我將本節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了如下設計:

五、説教學方法

本部分教學內容少,也很簡單,如果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學生沒什麼興趣,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教之無味。而新課程理念下我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處於主動地位,是學習的主角。所以本節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採用的活動探究式教學中每一個活動以問題作為情境,採取多種小組活動,通過學生組內的合作與交流,不同小組間的交流與共享,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並學會總結歸納。

【過渡】接下來重點談談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六、説教學過程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在此環節中我準備採用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超市購物引入“分類”的話題。由於本節課的課題很簡單,也很生活化,只是沒有進行系統的學習。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化學知識也更具有系統化,便於以後的學習和教學。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接下來進入新課教學環節。此環節我將採用“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出發點,結合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參與新知的建構。

1.交叉分類法

教師通過問題,在國中化學中我將元素、物質如何分類,引出化學中“分類”的概念。提出學習任務,將Na2CO3、Na2SO4、K2SO4、、K2CO3進行分類,在任務的驅使下,學生自主學習到交叉分類法的相關知識。

由於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了混合物、純淨物、單質、化合物、有機物、無機物、氧化物、酸、鹼、鹽等物質,對物質的組成及分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複習舊知識的形式引入分類話題,再讓學生對已經學習的物質進行分類,分類的過程中,學生會用到新知識交叉分類法,學生也會自主地學會交叉分類法。此時的老師只需簡單的提點,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輕鬆化。

2.樹狀分類法

教師通過分配任務,大家分組閲讀P25頁第一段,小組交流合作討論完成圖2-3。然後選擇下列合適的物質填在物質類別上,HCl、 H2SO4,CH3COOH,NH3H2O,Ba(OH)2,KNO3,NaHCO3,Cu2(OH)2CO3。學生通過分組合作,查閲資料,探究學習,師生通過共同交流,學會樹狀分類法,並可以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完成化學分類圖。

本部分是整節課的亮點,是本節課的高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對學過的知識重新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分類的'方法過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學會了把它作為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從低層次的無意識使用到高層次的有意義建構,實現了思維上的質的飛躍。

3.化學反應的分類

通過複習國中四種基本反應,找出它們是按照什麼標準進行分類的,引出化學反應又可以按照新的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因為本板塊教學內容簡單,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可以幫助學生對剛學過的分類知識進行進一步強化應用。

第三環節:鞏固提高

在知識學完後為學生呈現幾道道物質分類的題,鞏固所學知識,並提升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1.課堂小結

先採取學生小結的方式,目的在於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再結合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結課。由於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要求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努力將評價貫穿於化學學習的全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2.佈置作業:

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本節課的課後作業預留了必做題、選做題的方式,以及學生自主實踐類題。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讓學生學會學有所用。

七、説板書設計

我的《物質的分類》説課稿板書本着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採用的是綱領式的板書,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化學説課稿 7

一、説教材

從知識結構來説:氧氣對學生來説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節,以作為學習物質性質和結構的起始點,為進一步揭示物質的微觀結構提供事實材料,是教材編寫的成功之處。本節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內容——氧氣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氣的物理性質,進一步通過實驗介紹氧氣的化學性質,最後總結出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概念,層層深入,符合國中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和建構主義教育論的元認知規律。

從能力培養來説:通過看圖認識氧氣的用途開始,到觀察氧氣的顏色、狀態,到聞氧氣的氣味,再到觀察木炭、硫、鐵在氧氣中的燃燒現象,可以説教材深入淺出,為後面幾節氫氣、碳及其化合物等內容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思維模式。

從情感培養來説: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學反應的重要用途。

從本節教材的重點、難點來説:

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以及化學反應的概念。

難點:氧氣的化學性質的理解及應用。

二、説教法

傳統的學習觀認為,學習發生與否取決於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儘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認為要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然後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於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及學生認知情況,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氧氣的用途和物理性質採用自主學習教學方法。

2、氧氣的化學性質採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

三、説學法

氧氣是在自然科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本節課學法指導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人的正常感觀習慣,指導學生先按色、嗅、味、狀態的順序去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再通過自主閲讀去了解氧氣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質,培養學生形成一個觀察以及描述物質物理性質的正確習慣順序。

對氧氣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通過碳、硫、鐵與氧氣的反應事實,歸納得出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使學生的理性思維再一次得到昇華。

總之本節課的學法形成,對以後學習氫氣、二氧化碳、碳單質以及酸、鹼、鹽等具體物

質的性質與用途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因此在學法上重在指導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正確的思維習慣。

四、説教學過程

⒈討論激趣,明確目標,引入新課,瞭解用途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並查閲有關氧氣用途的資料。

新課引入:

問題:我們生存所必須的氣體是什麼?同學們請想一想氧氣除了可供給我們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還有哪些應用?同學們可將事先通過各種途徑瞭解的知識向大家介紹一下。

通過兩個問題的討論,結合課本上的插圖,學生們已經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明確了學習目標,同時也對課外自主學習情況進行了檢查。

⒉自主學習,瞭解物理性質

⑴請學生自主學習課本34頁內容—————————氧氣的物理性質。提出問題:書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質,有哪幾點你可以通過觀察、實驗或事實來證明?

⑵出示一瓶氧氣,讓學生觀察,並指導學生如何聞氧氣的氣味。

⑶指導學生描述某一物質的物理性質,一般都是從色、嗅、味、狀態、密度、溶解性等幾方面進行研究的。

這樣經過自主學習、討論證明、觀察實驗等方法既對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指導,也有利於學生對氧氣物理性質的記憶。

⒊實驗探究,掌握化學性質

⑴問題1:瞭解了氧氣的物理性質以後,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氣會有哪些化學性質呢?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證明呢?

⑵問題2:實驗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怎樣進行這些實驗?實驗過程中我們應注意觀察什麼?

⑶以木炭為例通過觀察實驗完成下表第一欄:表一、物質和氧氣反應(課本35頁)

同時連續完成硫燃燒實驗和鐵絲燃燒實驗,然後由學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餘部分,教師進行指導。

⑷最後要向學生説明鐵絲與氧氣反應的集氣瓶內事先裝少量水或細沙的原因。

經過實驗探究,學生不僅掌握了氧氣的化學性質,更主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以後更好地利用實驗探究自然科學知識打下基礎。

⑸總結出氧氣的化學性質:氧化性和助燃性。

⒋歸納小結,知識的昇華

⑴教師講述:為了更好地系統地學習一類知識,我們常用比較歸納的方法。對化學反應,我們常根據不同化學反應的共同特徵,歸納為多種反應類型。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今天學習的幾個化學反應,看它們有什麼共同特徵。

⑵教師陳述: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概念。

⑶為了使學生能正確區分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不至於把兩者混淆,用多媒體設計成答題小遊戲來完成以下練習: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學反應,哪些是氧化反應?哪些是化合反應?

⑷問題:今天學習的氧氣的性質和它的用途之間有什麼聯繫?

通過這一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從理論高度認識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係,同時作為本節課的小結,使學生從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論知識,使學生得到意義上的構建。

⒋佈置作業,持續學習

⑴必做題:課後練習4、5題。

⑵探究題: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氧氣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沒有涉及到,請大家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氧氣和我們的生活”為主題準備一份發言稿。

其中探究題為學有餘力的學生而準備,可以在課外興趣小組中交流,或在黑板報中登載,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會觀察。

五、説板書設計

除了用多媒體逐條展示,完成表格一(見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點知識,以利於學生明確本課學習內容,加深記憶。

一、氧氣的物理性質:

⑴一般情況下,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⑵密度略大於空氣。

⑶不易溶於水

⑷有三態變化

二、化學性質:

⑴助燃性

⑵氧化性

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點燃硫+氧氣???二氧化硫

點燃碳+氧氣???二氧化硫既是化合反應,又是氧化反應

點燃鐵+氧氣???二氧化硫

三、氧氣的用途

製取氧氣

化學説課稿 8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體系上看,《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這個課題是繼上一單元裏所學的元素符號,化學式等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並與元素符號、化學式構成了九年級化學三個重要的化學用語。它在本單元中是聯繫質量守恆定律和進行化學計算的“中介”,是進行化學計算的基礎,也是整個國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前提和保證,更是解決化學問題的有力武器。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結合教材和課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學習應用化學知識和化學工具的習慣和能力;通過遊戲與練習,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鞏固和掌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資料卡2和3”:

這2個資料卡,是特別能引起學生興趣的,一看到這,學生們都忍不住要七嘴八舌,爭相發表自己的看法一吐為快呢!因為,“開往春天的地鐵------蘇州輕軌一號Vs房地產”,和學生們家庭的生活、家庭的閒錢的投資方向,有着非常大的關係呢,他們怎麼能不各抒已見呢!而且,我以為,雖然這樣的資料卡的出現,似乎會讓學生們的思維有2分鐘遊離於化學知識之外,但是,學生是不可能永遠生活於象牙塔之中的,瞭解一點投資知識,多一點經濟意識,沒什麼不好。更何況,我們的這個資料卡,並不是完全與化學無關,我們從輕軌的規劃,完全可以聯繫到軌道的建設,聯繫到軌道建設的材料,聯繫到其中的化學反應------鋁熱反應。讓學生來閲讀教材,理解鋁熱反應。在這裏,因為鋁熱反應很劇烈,有火星四射發光發熱的現象,所以,為安全起見,該實驗,是由教師來進行演示的。

“交流與討論4”:

鋁桶能否用於配製波爾多液?為什麼?新買的鋁壺在第一次使用燒水時,為何表面會變黑?

這2個問題,都是與生產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既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這一節課,學生既用眼觀察、用耳聽聲、用手操作和書寫,用口交流思想,更用腦不停思考,很緊張,頭緒也多,給他們2分鐘,總結交流一下。

“練一練”:

“練一練”版塊,是對學習情況的及時反饋。及時的反饋、及時的調整,是認知規律所認可的。這幾個問題,都是換個角度再來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內容,沒有什麼難度,仍然是屬於對課堂教學內容的一個梳理。

“課後練習”:

1、寫一篇關於“鋁與人體健康”的科普小論文,要求闡述:鋁鹽可能對人腦造成的危害;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該怎樣預防鋁元素的大量“侵入”?

2、進行一個社會調查:“廢鋁的回收途徑?再生利用價值如何?”

問題1和2,都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一個拓展。問題1,與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都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了解這方面的常識,以便更好的安排我們自己的生活。而問題2,則更是一個全社會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培養環保和節約意識。

[結束語]

本節課我們主要運用&ldq

uo;活動與探究法”,首先去探究了“鋁表面是否有一層緻密的氧化膜”、“這層氧化膜在鹽溶液中是否也是萬能的?”這樣的問題,並聯系實際請大家交流討論了“家庭生活中,廚房所用鋁製餐具該如何保存和清

潔?”、“工業上運輸濃硫酸和濃硝酸用鋁槽車的原因所在”等問題,緊接着在上一節課學習了兩性氧化物氧化鋁、兩性氫氧化物氫氧化鋁的知識以後,本節課,我們運用“聯想方法、類比方法、遷移方法”來假想“鋁是否既有一定的金屬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屬性”的問題,又通過當堂的活動與探究,來確認了這一假想,最後,結合我們蘇州這個城市的輕軌建設,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了“鋁熱反應”的原理和運用,並將此原理推廣開來運用到許多金屬的冶煉上。

學習化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是為了服務於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這一觀點,我想,是始終貫穿於我們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之中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是一種體驗性的學習目標。

1.通過若干個探究活動(課前1個、課中3個),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悦,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團對精神。

2.瞭解鋁的發現趣話、鋁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讚賞化學科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3.通過“生活小貼士”的温馨提醒,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的意識,而且,能夠對一些日常生活的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

4.通過“包含在生活常識中的疑惑→科學猜想→再次的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解惑”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養成務實求真、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崇尚科學,反對虛假。

5.“蘇州輕軌一號Vs房地產”的討論,既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又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瞭解,知道一點金融知識,有一點金錢意識。

6.通過“鋁與人體健康”、“廢鋁的回收途徑”等課外問題,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培養環保和節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