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國中化學説課稿錦集五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44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化學説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國中化學説課稿錦集五篇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思想分析:

1.教材中介紹了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銅三種重要的鹽,主要意圖是為了密切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教材還在相應的位置穿插講授了結晶水、結晶水合物,結晶水合物式量的計算,風化,潮解及碳酸根離子的鑑別等,這些也都是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識性知識和技能。學習了本節常見的鹽,構建並完善了國中階段關於各類典型化合物知識的結構體系,對常見的酸鹼鹽有了明確的認識,為第六節具體學習鹽的分類,命名,性質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有關食鹽用途方面,日常生活中的食用和醫用生理鹽水等都是學生比較熟知的,因此可把重點放在它的工業用途上。通過NaCl的存在,儲量,組成成分,都可以説明它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來製造鈉和鈉的化合物。如NaOH,Na2SO4、Na2CO3,還可以制氯氣等。尤其應該着重講一講,鹽和食鹽是不同的。有的人認為鹽和食鹽一樣,是鹽就能食用,誤將工業鹽(如NaNO2)用於烹調,這是很危險的`。

3.教材中出現的Na2CO3的俗名純鹼,但這不屬於鹼類而屬於鹽類。純鹼名稱的來源是它的水溶液呈鹼性,碳酸鈉的用途與它具有鹼性有關,如制肥皂、洗滌劑以及在紡織工業

上都是利用它的鹼性。在計算Na2CO310H2O式量時,指出“ ”不是數學上的乘號,而是表示碳酸鈉晶體是含有一定量結晶水。

4.教材介紹了硫酸銅在農業生產中的用途很大,學生記憶它的俗名是有實踐意義的,它有毒,農業上用作殺菌劑,制波爾多液,教學中可作適當簡介。

5.教材中還安排了一個討論三個實驗,增加了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的肖像及其傑出貢獻的介紹,安排了適當內容及家庭小實驗,這樣的安排,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對學生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能滿足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彈性教學的需要,同時,也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二、教法學法討論:

1.為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避免直接給出結論,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學習方法獲得結論,在獲得知識結論的過程中,達到能力素質提高的目的。

2.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結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愉悦感。為此,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實物。實驗演示等直觀教學,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到學習過程的新鮮感。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注重語言表情和師生間的討論,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和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最終達到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悦的目的。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學生學習稀硫酸、稀鹽酸後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對學生今後學習“鹼的通性”、“鹽的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培養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共性並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㈠知識目標:

1、 瞭解酸的涵義。

2、 瞭解酸的通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 瞭解金屬活動性順序(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及其意義。

㈡能力目標:

1、 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律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情意目標:

1、 使學生初步認識一般規律有其侷限性。

二、教法學法設計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採用問題和演示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㈠總體思路:

⑴導入→⑵回憶已學知識→⑶歸納酸的通性→⑷分析變化的本質→⑸酸的通性的本質→⑹酸的涵義→⑺鞏固練習及遷移(編有酸與金屬不能發生反應的題目)→⑻質疑→⑼金屬與酸反應→⑽金屬活動性順序→⑾本質→⑿鞏固遷移

1、 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本課的總體設計思想是根據基於現代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學習和記憶基本模式構建的。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學習過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 學習過程(學習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 ①引起注意,確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過感覺登記器登記信息 ②告知學習目標,建立適當的預期

③選擇性知覺信息,以便在STM中儲存 ③提示從LTM中提取先前學習的內容

④通過複述在STM中保持信息 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現材料,確保選擇性知覺

⑤為在LTM中保存對信息進行意義編碼 ⑤以適當的語義編碼指導學習

⑥將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 ⑥引出反應,包括反應生成

⑦反應生成並進入效應器 ⑦提供學習結果的反饋

⑧學習結果學習者的環境中 ⑧評估作業,包括提供學習結果反饋機會

⑨通過執行策略對過程實行控制 ⑨安排多種練習以幫助將來的提取和遷移

根據本課實際——教學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難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安排兩次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習事件)以此達到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即⑴—⑺為第一次學習過程,重點落實酸的通性;⑺—⑿為第二次學習過程,重點突破金屬活動性順序。

2、 以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過程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人類認識自然、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是從外現的、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的感性認識逐步昇華為內在的、本質的、抽象的理性認識。因此,在設計中要體現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以便使學生感到學得自然、學得輕鬆。本課總體設計中的“⑵→⑶→⑷⑸⑹”、“⑼→⑽→⑾”均體現了認識規律(即:現象→規律→本質)。同時設計中的“⑵→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也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理論來自於實踐同時又指導實踐的思想(即:實踐→理論→實踐)。

3、 以整體的連貫性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為了能使整堂課一氣呵成,成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體系。首先,將教材中酸的涵義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後,目的是使學習既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又使教學內容順利落實。不把知識強加於學生,讓學生在自然、輕鬆的有效學習中獲得知識,而不時接受知識;其次,特意在環節⑺中設計了不能發生的酸和金屬的反應,以此順理成章地將學生思維遷移至研究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上來。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説: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國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從能力培養來説:從看圖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可以説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後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並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並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內容應以國小自然課中的知識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麼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繫,並逐步深入。所以,本節課題採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並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説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並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於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閲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5、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淨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於純淨物。

6、作業:完成課本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課題1 空氣

(第一課時)

一、空氣的組成

1、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現象:集氣瓶中有大量的白煙產生,並放出熱量,打開彈簧夾,燒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氣瓶中,並上升至約1/5的地方。

(2)文字表達式:紅磷+氧氣 → 五氧化二磷

(3)小結:

名稱 氮氣 氧氣 稀有氣體 二氧化碳 其他氣體和雜質 化學式 N2 O2 CO2

體積分數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與純淨物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個程序説課,主要説每個程序的要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國中化學的重要知識,也是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遇到的攔路虎。它是在學習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混合物、純淨物的基礎之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

本節課不僅能帶領學生走入神奇的微觀世界,學會從微觀的角度認識事物,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祕,還能為學生們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結構、元素、以及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生活、實驗探究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加工。

(3)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慾,從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實驗的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學準備

教師:儀器:燒杯、試管、注射器、量筒、膠頭、滴管、玻璃棒等。

藥品:濃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紅等

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好課本和學具,課前預習相關內容。

四、設計理念

1、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2、主要以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結合,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結合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順應國中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設問激趣,導入新課

實驗探究,瞭解性質

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們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1、現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的季節,走過桂花樹邊,會聞到桂花香;

2、潮濕的衣服會自己晾乾,特別是夏天更容易晾乾;

3、糖塊放到水裏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

4、教師演示實驗:品紅在靜置的水中會擴散。

上述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你們想過這是為什麼嗎?你們會從化學角度來解釋嗎?

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從化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也就是從分子和原子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現象。

[板書]課題1分子和原子

二)、設問激趣,導入新課

在緒言中,我知道了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也就是説,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都是物質組成的,世界即物質。我們身邊所熟悉的物質很多。

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圖片:空氣、水、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食鹽等等。

這些物質都是什麼由什麼構成的呢?為了解釋上面的這些現象,長期以來,很多科學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的設想。

[板書]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

比如在緒言中,我們瞭解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和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在18世紀就提出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理論。當時這只是一種猜想,但可以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化學現象。隨着科學的進步他們的這種猜想已經得到了證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還能移動原子。

多媒體展示:視頻、教科書P49中的圖3—2和圖3—3

三)實驗探究,瞭解性質

為什麼必須藉助先進的遂道掃描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分子呢?這是因為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板書]1、分子很小

多媒體課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這1滴水裏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年才能數完。

分子除了體積和質量很小以外,還有什麼性質呢?

[實驗探究]

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步驟

[對比分析]步驟1説明蒸餾水不能使酚酞變色,只能起稀釋作用。步驟2説明濃氨水可以使酚酞變紅。步驟3酚酞變紅是因為燒杯B中的氨分子運動到了燒杯A中,使A中酚酞變紅。由此可以得出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着。這樣,就可以解釋開頭的幾個現象了。而且分子的運動與温度有關,温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板書]2、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

激發興趣:請問:1+1在什麼時候不等於2?

[實驗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紅溶液,使其充滿玻璃管容積的二分之一,再滴入無水酒精使其充滿玻璃管。用手指堵緊兩端,顛倒數次。

現象:總體積小於1玻璃管。

[課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釋:這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

[板書]分子之間有間隔

課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時體積變化的模擬圖

[實驗探究]

一打氣筒,用手堵住出氣孔,用勁推,可以推動活塞。再吸入一針管水,看能不能推動活塞。

解釋:這是因為氣體分子之間間隔比較大,容易壓縮,而固體和液體分子間隔較小,不易壓縮。

課件展示:物質狀態變化時,分子之間間隔的變化示意圖。

説明:石油氣可裝入鋼瓶中,是因為氣體受壓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間隔減小;相同質量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體積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子間的間隔不同;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是因為受熱時分子間隔增大,遇冷時減小的緣故。

四)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多媒體展示:課堂練習

五)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你有哪些收穫?

六)課後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圍你看到了什麼?如果給你稍稍冷卻或加熱,你又會怎樣?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學的微觀世界中翱翔吧!

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啟迪思維,激發探究慾望。

培養學生世界是物質的哲學觀點

展示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化學物質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品質。

通過對物質構成的認識過程介紹,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是一個猜想——驗證的過程。

讓學生了解現代高科技,並培養愛國主義品質。

通過水分子的自述將分子的特性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同時讓學生領會分子的“小”,激發了學生興趣和好奇心理。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通過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對比、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能力。

通過腦筋急轉彎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讓學生知道學無止境,通過類比遷移理解現象本質。

便於學生直觀理解。

讓兩名學生合作完成此實驗探究,培養動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於學生直觀理解。

增強用化學解釋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化學的能力,讓自己擁有化學的眼睛。

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讓學生學會總結反思。

給學生一個思考想像的空間。

六、板書設計

課題1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温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間有間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間隔越大

一般壓強越大分子間隔越小

七、課件説明

課件中有很多視頻及動畫很好的幫助我把握了教學的關鍵,是用任何生動語言無法替代的,在這節課中使用課件是國中化學中最恰當且必不可少的。

八、設計反思

新課標要求,國中化學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因此我們教師在設計課程過程中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與討論發現別人的長處,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不斷地提高,不斷的體驗成功的喜悦,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化學式與化合價是第四單元課題四的有關內容,本課題包括化學式、化合價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三部分內容,他們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較好的掌握它們,對於今後的化學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教材首先講述了化學式的概念,指出了由於純淨物有固定的組成,因此每種物質只有一個化學式,同時還指出物質的組成是通過實驗測得的,所以化學式的書寫必須依據實驗的結果,但是化學式的書寫,主要是通過化合價來推求。

從教材方面看,化合價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只知道了書寫化學式的一般規則,還不會確定元素的原子個數比,而且還沒有核外電子排布和最外層電子得失的知識基礎。因此對九年級學生説,學習這樣一個抽象概念並掌握其應用,是有一定難度的。

(1)分析本節課的教學背景

化合價是國中化學課程中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學式,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另外學生掌握本節知識將對以後的學習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酸、鹼、鹽的學習。也就是説,本節課是國中化學知識鏈中的重要一環,它貫穿着化學學習的始終。

(2)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要把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放在首要位置,要從促進學生髮展的角度出發去制定教學目標,據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①、用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使學生認識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一種性質。原子結構決定了元素的化合價;識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

②、培養學生對化合價在理解基礎上進行記憶的能力

③、使學生懂得只有確實存在的物質,才能寫出它的化學式。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教育。

(3)本節課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對《化合價》第一課時的學習,不但要讓學生真正領會化合價的實質,而且要讓學生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能在後續課中應用常見元素及原子團的化合價及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快速而準確的書寫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據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瞭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記憶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

教學難點: “化合價”概念的建立和定義都抽象難懂,因此,我把它確定為本節的難點。

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動畫,模擬微觀變化,幫助學生形成化合價的概念和理解化合價的實質。這樣,不但能順利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也促進了學生微觀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學生情況分析:

對已進入九年的學生來説,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課堂上他們厭倦教師的單獨説教灌輸,希望教師創設便於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性願望,讓他們自己進行自主學習活動,讓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性才能的機會。所以本節課我設置了許多活動,比如,<比一比,看誰最棒>、<動腦動手活動>、< 快速搶答>、<討論與交流>等,特別是在課的最後我還設置了記憶化合價的過關遊戲,這樣,不但能讓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而且能讓學生在探索中學會學習。

三、説教法: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説過:“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去掌握它們。一個好的老師是教人發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據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認真分析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情況後,本着體現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目標的原則,我對本課教學的採取瞭如下方法:

模擬微觀變化,優化概念的形成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景,歸納化合價規律

利用集體的智慧,尋求適合學生自己的記憶方法

四、説學法:

依據本課教學方法和本節課概念性強的事實,並在認真分析我班學生接受情況後,我確定了本節課中要注重指導學生實施“六字方針”---聽、思、説、議、記、闖:

聽――聽得明白、思――敢思會思、説――表達完整、 議――學會交流、記――巧妙記憶、闖――勇於闖關

通過這節課,不但能讓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能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

五、説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

六、重、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通過以下六個教學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 一)依舊帶新,引入概念

“化合價”概念的建立和定義都抽象難懂,是本節的難點。由於國中同學的知識和思維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學中先通過複習回憶學過的大量的化學式,使學生意識到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時,他們之間的原子個數比可能是不同的,但不是任意的。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至今,我們已學過許多物質的化學式,其中有單質,也有化合物,當然化合物的種類要比單質多得多。本節課我們把這些化合物的化學式放在一起,作些比較,看看還能從中總結出點什麼,從而學一些新的知識,好不好?

全班自然分為三個組,限時一分鐘寫出儘量多的化學式,以多者為勝。這時我投影學生寫的化學式,讓學生觀察後教師總結:這許多化學式告訴我們,原子結合成分子時,相互之間不是以任意數目結合的,而是具有確定的數值的。那麼,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這種性質叫化合價。從而引出“化合價”的概念。

(二)模擬微觀變化,優化概念的形成

讓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為什麼元素具有化合價?此時,教師利用動畫模擬NaCl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真正弄明白NaCl的形成過程,並在此基礎上對MgCl2的形成過程進行探究。最終真正明白為什麼元素具有化合價和化合價的確定方法。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景,歸納化合價規律:

在學生了解了化合價的概念後,本節課還要求學生掌握化合價的.一些規律。如何使學生及時儘快地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通過大量具體的實例,自己尋找那些規律呢?我又一次利用了多媒體計算機生動的呈現功能,先由電腦屏幕一次性地展示出幾十種化合物和單質的化合價,引導設疑,啟發學生觀察、討論和尋找化合價的一些規律。

接着,我組織學生按座位形成的分組進行討論,踴躍發言。最後每組派一位代表總結陳詞,同學們很快便將化合價的一些規律歸納了出來。

(四)利用集體的智慧,尋求適合學生自己的記憶方法:

這時讓學生認真討論,積極發言,提出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老師適時的分析和出示有關資料:(1)可從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與元素化合價的關係這個角度去記憶。(2)可以用順口溜來記憶。(3)可以用分類法記憶。

最後,老師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同學們參考:老師覺得:只需記住特殊的元素的化合價就可以了,比如説用分類記憶法:一價金屬只有三種:鉀、鈉、銀;三價的金屬,一般是兩種,就鐵和鋁,而且鐵還有二價的時候,一般的金屬元素多數是二價的。銅有二價的也有一價的時候。也就是説關於金屬,其實就掌握鉀鈉銀鋁鐵銅就可以了。另外讓同學們注意:一種元素顯不同化合價時的讀法:如:FeCl3 (Fe +3價)氯化鐵 FeCl2 (Fe +2價)氯化亞鐵。

非金屬元素,主要記氧永遠是負二價,氫永遠是正一價,氯是負一價,這幾種元素記住了以後,可以幫助我們去分析其他元素的化合價。依據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還有幾個原子團的化合價要提,比如,碳酸根負二價、硫酸根負二價,硝酸根負一價,氫氧根負一價。還有一個,銨根是正一價,可用分類記憶法記憶,也可以依據原子團口訣記憶。另外,還需要同學們注意:原子團的化合價是組成元素的化合價的代數和。

(五)師生共同回顧總結

讓學生對本節所學知識要點複述回顧,然後再用多媒體提綱式顯示,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一、化合價: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之間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一種性質,用來表示原子之間化合的數目。

二、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離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數值,就是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目。並且失電子為正價,得電子為負價。

結論:元素的化合價由正、負和數值的兩個方面來表示。 3.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零。

三、化合價的表示方法和讀法:

四、化合價規則和一般規律:

五、常見元素及原子團化合價的記憶:

這樣提綱式的設計板書,有利於師生共同回顧總結。更有利於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知識。

八:課後反思

《化合價》本身是一節內容抽象、難懂的課程,而且學生還沒有建立核外電子排布和最外層電子得失的知識基礎,因而學習這樣一個抽象概念並掌握其應用,具有一定難度,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

本節課在設計時有意把教學內容和形式有機的結合起來,採用競賽形式,把學生帶入一系列問題情境中,層層遞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題目設計面向全體,注重差異,給了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全體學生都能在自主探索輕鬆掌握化合價的知識,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尤其是教學設計中故意創設錯誤情境,鼓勵學生懷疑老師、質疑課本,能極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課堂節奏緊湊,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利於學生知識系統化。作業設計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能較好的反映課堂教學效果。

九:教學理念

1.採用競賽形式,極大地鼓勵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和接受。

2.知識講授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競賽題目環環相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間輕鬆的掌握了化合價規律及其應用。

3.本節課拋開傳統的“化合價口訣”的教授方法,而整節課以“Na Mg Al H O Cl”六種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貫穿始終,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又利於知識的體系化並注重了知識的應用。

4.本節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默契,課堂氣氛輕鬆活潑。尤其是教師故意創設的錯誤情境更達到了本節課的高潮,學生在否定教師的過程中極大的體會到了自信、成功,併為下一環節本節課的重點打下了很好的情緒基礎。

5.作業佈置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鼓勵學生自創題目,既是對學生本節課學習效果的考察,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以上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請各位領導老師給以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