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再別康橋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9.22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説課稿

再別康橋説課稿1

説教學重難點:

1、重點:《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以及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難點:從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來感知“三美”。

為什麼要確立以上兩個教學重難點,而不確立其它重難點呢?其理由如下: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要求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讀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學習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達情意。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從學生認知情況來看,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剛從國中升入高中,以前對意象的認識分析並不多,很難體會作者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需要教師的充分合理的引導。

教學環節: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3)名家範讀。[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朗讀差距,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掃清字詞的障礙。]

(4)配樂朗讀

(5)學生齊讀。

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製造了情境,範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羣體感受,從而體味本詩音樂美的藝術性特點。在"美讀"中解決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朗讀已為學生們對詩的理解做了鋪墊,同時又為下文對詩意的鑑賞蓄勢。(學生帶着對康橋的憧憬進入課文學習)

然後進行提問: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2、3、4節)

(2)如果把這三節的內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節主要根據新課標教學建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詩。

(3)更進一步思考:詩人告別康橋時為什麼不選取周圍的建築、那裏的人們,而是選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並解決教學重點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再別康橋説課稿2

一、教學理念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協作,培養會學。

聯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二、説課標與教材

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再別康橋》一詩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xx)對詩歌學習的要求,將本節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反覆朗誦,體驗詩的節奏、韻律,體會作者濃郁的感情。

2、感知和品味詩歌語言,咀嚼詩歌的意境之美。

3、讀出詩味,領悟詩意,陶冶性情。

四、説重點難點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通過學習來掌握現代詩閲讀的方法。

五、説教法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理念告訴我,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本課特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第一、誦讀法。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麼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課堂上,生自讀、師範讀;個別學生試讀,齊讀、背讀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發現問題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的目標控制,否則將流於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第三、欣賞聯想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ppt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第四、探究法。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多媒體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六、説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這是閲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想鑑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閲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實踐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探究

七、説教學過程

導、説、聽—看、讀—感、品—悟、議—賞、寫—拓、誦、結、做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一導:

情境導入意在能讓學生儘快走進文本和徐志摩的內心世界,體味他的那份淡淡哀傷、那份戀戀不捨。因為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台鼓一樣未開台先叫座,自然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投影並書寫課題《再別康橋》,展示學習目標)

2、説一説:

學生説説自己所知道的徐志摩,自己所知道的《再別康橋》。在此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聽一聽、看一看

(認真聽範讀錄音)正音,為情讀奠基。理解題目,明確題目中的“再”,是詩人第二次離開,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作者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這點此詩較之於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裏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明白這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的詩境之美。在這一環節中,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4、讀一讀、感一感

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注意朗讀的節奏,入情入境地朗讀)學生自由朗讀並交流誦讀感受,讓學生與範讀錄音比較找出差距。能夠明確詩的特點:(1)、節奏輕盈舒緩,情感與景物和諧統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2)、這首詩感情很真摯。(邊讀邊想象)本詩基調:含有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對康橋風景的讚美和深情。(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着—激動—沉默—平靜)(重點:彩夢————尋夢—————夢醒)

5、品一品、悟一悟:

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説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薰陶。

6、議一議、賞一賞:

《再別康橋》的美體現在哪些地方?

在比較閲讀中,體會建築美。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髮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7、誦一誦:

跟着音樂再次走進課本深情誦讀(配肖邦的《小夜曲》)。再次感受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脱的基調。

8、結一結:

詩者如酒,品詩如品酒,我們用“品”酒的心情品味了詩歌,品出了盎然的詩意。康橋——詩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徵。《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這首優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於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也是詩人執着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師生同送文本,並情深朗讀:詩歌是油彩,它給生活帶來絢爛;詩歌是清泉,它給心靈帶來滋潤;詩歌是星,引你走出暗夜;詩歌是霞,為你映亮黎明;詩歌是火,燃起燎原的熱烈和豪放;詩歌是水,漾出無邊的風月和柔情。來吧,燃燒你的熱血,放飛你的生命,敞開你心扉,傾吐你的心聲。張開你的口,在空氣的樂譜上,寫下你第一組明麗的音符,揮運你的筆,在紙張的天幕上,綴上你第一串閃亮的星星!

八、説練習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我設計了寫一寫、拓一拓:

1、帶着自己的理解將自己喜歡的那一節改寫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寫

(ppt參考:微風輕拂,水波輕漾,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像在輕舞,又像是嬰兒在母親的懷中撒嬌,在這美麗的柔波里,我心甘情願地做她懷中的一條嬌嫩的水草啊!)

2、對第六節進行仿寫。

最後設計了做一做:(二選一)

1、模仿本詩歌,用幾個意象表達內心的某種情緒,寫一首現代詩。

2、有人説:“讀《再別康橋》這首詩,能從詩中感受到面對精神歸宿時的心靈的平靜”結合你對詩的理解,寫出你的讀後感言。(讀完《再別康橋》,那優美的意境,給予我心靈的平靜,就像一片靜湖的水面被盪出的波紋舒緩地傳播着湖底的音籟,許久以後,似乎還沉浸在那温馨的碧湖,讓人流連忘返… …)

再別康橋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要求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品味詩的意象美,體悟詩人的真情;

2、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主動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3、反覆朗讀,品味現代新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把握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情感。

二、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3配樂朗讀法——反覆朗讀,深入體會。

三、説學法:

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體會詩歌感情已經成為這節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想法,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四、教學程序:

這首詩歌我準備用一課時的時間處理完,內容不多,但是重點得突出。具體分為四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上課之前,我會給大家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裏一首歌曲,詞是徐志摩的詩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曲是專門為這首詩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緩,意境朦朧,這首詩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説是他的“標籤”之作。通過歌唱更添上幾分詩歌的"夢"態.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一些關於這段羅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個追求愛、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過這首歌曲將學生帶入詩人豐富的感情世界。

導入語:“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聖”和“詩聖”的詩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得詩意的內心。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給一段音樂,讓學生自讀詩歌,在讀的過程中分析詩歌基本感情,然後討論交流,説出詩歌感情基調以及朗讀時應保持怎樣的語調和節奏。

首段三個“輕輕地”顯出旋律輕快柔和,即抒發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捨,又奠定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總體語調:舒緩低沉

節奏:輕柔和諧

(三)研析結構,分析意象,精讀感悟

閲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説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從分析意象出發,指導學生邊讀邊悟情。

1、王國維先生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説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景物來表達特定感受,這些典型的寄託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們稱它為意象。那麼這首詩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品味詩歌意象上的繪畫美,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波光裏的豔影、軟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夢、青草、星輝斑斕;這些意象清新飄逸,寄託了作者依依惜別的深情。

對比: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離別的對象不同: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2、詩人既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又“不能放歌”,為什麼如此的矛盾呢?

介紹詩歌創作背景: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説過這樣一句話:“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説,“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因此,可從徐志摩故地重遊百感交集,無從説起:六年來的情感經歷生活感受縈繞腦海,欲説還休——語言在複雜的情感面請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彈奏深幽低迴的心曲。

3、朗讀詩歌首尾兩節,比較作者在煉字上的不同,並品味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押韻;音節和諧,節奏感強;迴環復沓)

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了詩人許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用上心頭。明明是那麼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雲彩,輕輕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揮一揮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輕輕地來一樣。多麼的灑脱、飄逸!在這種人情、景緻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泊但是又執着堅定的意念,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

詩人最後是“悄悄地”走了,從第一節“輕輕地”變為最後“悄悄地”,在原來的輕柔惜別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更為灑脱。進一步體會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

4、綜觀全詩,發掘詩歌的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並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四)、作業佈置: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朗誦並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這一聲珍重裏有密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説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對象分析

《再別康橋》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高一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本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安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讀課。雖然本詩向來眾説紛紜,但其藝術之美人所共知,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因此,從語言賞析入手,從情感體驗切入,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本課體會現代詩歌的特點,多方面感受體悟詩歌的情感,受到美的薰陶。

3、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是高一學生學習的第一首現代詩,為了讓學生掌握現代詩歌學習方法,從而能廣泛欣賞詩歌,因此將本詩的學習目標確定為:

①、認知目標:品意象,繪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③、德育目標:培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高中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由於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他們產生了對教師的過多依賴,從而缺失了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針對此種情況將本課重難點設定如下:

教學重點: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

2 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教學難點: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教法分析

1、誦讀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尤其是《再別康橋》這樣一首意境很美的詩歌,更需要通過誦讀去感受詩中的情感、韻味,把握其中的美。《語文教學論》中指出:“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感受作品的意境。”葉聖陶先生也提倡過“美讀”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應該是重要的一環,反覆地誦讀作品,在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味。誦讀法既是教法也是學法。

2、情境教學法

(1)《再別康橋》猶如一幅極富美感的圖畫,教學中可採用情境教學法激勵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這幅畫面立體生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美、詩意美。

(2)用富有文學意韻的語言來組織教學,並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可感的視聽形象,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

三、學情學法分析

分析:農村國中的學生,閲讀的現代詩歌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決定在誦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採用以下學法:

1、聯想鑑賞法

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圖畫,仔細揣摩、品味、感受詩歌的優美之處,陶冶情操,增強審美情趣和鑑賞能力。

2、比較鑑賞法

讓學生學會將這首詩與其他描寫離別詩句的比較,更好地把握《再別康橋》這首不同於其他描寫離愁別緒哀婉、 纏綿、傷感的特點:哀而不傷,帶有一絲惆悵,幾分飄逸。從而領會詩中的詩意美。

四、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我採用以下教學步驟:

(一).情感激趣,導入新課

從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詩《偶然》譜成的曲子導入。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詩人徐志摩與康橋“偶然”“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他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讓我們與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板書課題和作者)

設計意圖: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優美的畫面及柔美的音樂可以將學生帶入一個淡淡的憂愁的境界。多媒體展示歌詞,教師恰當的銜接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二)時空鏈接 走近作者

(1)簡介徐志摩。

(2)關於再別康橋

這一環節我先讓穿越時空與徐志摩展開對話,順着學生的發問,導出問題,先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歸納。並用幻燈片展示。儘可能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三)誦讀涵詠 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3)名家範讀。 [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朗讀差距,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掃清字詞的障礙。]

(4)配樂朗讀。 [我為這首詩的朗誦配上《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纏綿、惆悵而又帶有輕靈、飄逸的音樂中,教師進行示範吟誦,注意節奏、輕重、情感,讀出音韻美,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帶動學生有感情朗讀。]

(5)學生齊讀。

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製造了情境,範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羣體感受。在“美讀”中解決教學重點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朗讀已為學生們對詩的理解做了鋪墊,同時又為下文對詩意的鑑賞蓄勢。(學生帶着對康橋的憧憬進入--

(四).激發想象 賞景悟情

A、品意象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2、3、4節)

(2)如果把這三節的內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節主要根據新課標教學建議 “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詩。

(3)更進一步思考:詩人告別康橋時為什麼不選取周圍的建築、那裏的人們,而是選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並解決教學重點2 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B、悟真情

步驟:將全詩分為三個版塊,分別賞析。抓住詩中意象,賞析重點詞語,把握詩人情感變化。

第二、三、節:通過重點賞析“新娘”“水草”“盪漾”“招搖”“甘心”等詞語,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由依依惜別時的感傷無奈而陶醉留戀於康河美景。

第四、五節:通過重點賞析“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放歌”“笙簫“夏蟲”等詞語,體悟詩人情感的發展高潮。

第一、七節:通過重點賞析:三個“輕輕的” “悄悄”“不帶走一片雲彩”詞語通過比較第一節和第七節,體悟詩人離別母校之時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同時感受詩歌的迴環之美。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新課標所要求的“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但凡讀懂了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覆咀嚼,只是一路順暢地讀下去,結果什麼也得不到。詩歌濃郁的情感、跳躍的形象、凝練的語言,決定詩歌教學的特點: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啟發聯想、再現形象,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關鍵。教師的講與新課標提倡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讓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課的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五).比較閲讀,剖析情感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古代描寫離別的詩句你知道哪些?試着比較異同。

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尋找有關詩詞名句,擴大課堂的容量。讓學生通過對比探究離別之情的不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課堂教學任務到此基本完成,如何達到DD

(六)餘音繞樑 收束全文

詩人離別康橋時不帶走一片雲彩,他離開人世時也不帶走一片雲彩,他走得很匆忙,因為飛機失事,那一年他才35歲。胡適飽含淚水寫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帶走了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詩人雖然過早地離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氣,他的詩情、他的浪漫卻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別康橋》成了中國現代詩歌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仰慕。

在這種氣氛的渲染下,老師與學生齊讀《再別康橋》(配《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 在濃濃的詩意中結束對這首詩的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七、評價與反思

《再別康橋》是一首精美的詩,因此,在説課方案中,我確立了朗讀——鑑賞——比較這一教學思路,將朗讀和鑑賞作為教學的重點,尤其是採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朗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去體驗詩歌的情感,品味詩歌的語言和音樂美。在教材處理上,摒棄一般的從詩歌的開頭講到結尾的方式,從詩的中間入手,再説開頭和結尾,這主要是根據詩的結構特點來確定的。直接抓住康橋的景物描寫進行鑑賞,充分欣賞這首詩景中含情,融情於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再別康橋説課稿5

尊敬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説課的篇目——《再別康橋》。(課件展示題目)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説教學板書四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點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課的前提。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對整個文學鑑賞教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契合了新課標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詩歌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可以説是詩壇的一棵常青樹,因為它始終迴盪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

二、説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以上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標:

掌握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説教法與學法

由於高一年級學生對詩歌鑑賞尚處起步階段,因而在課堂上,老師應將鑑賞搞得生動活潑,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願聽愛讀,積極主動地鑑賞作品的習慣。加上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反覆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進行賞析並對重要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進行審美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體現的作者情感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

4、多媒體演示法。通過它音形色兼具的特點,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興趣,以利於學生形象直觀地把握課堂內容。

學法:反覆誦讀品語言,聯想想象賞畫面,知人論世悟情感。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完成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第一步:導入新課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相關劇照,這樣能引起同學對劇情的回憶,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作者簡介。

力求創新,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的生活、情感經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這一步驟即所謂“知人論世”,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再讓學生伴隨優美的樂曲進行誦讀,從而感受詩歌的音樂魅力。反覆誦讀,是學生學習詩歌的基礎,同時,也契合了大綱中重視感悟、薰陶和語感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第四步: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該充分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每一節詩歌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請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詩歌內容,並説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重要意象,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鑑賞能力。

第五步:比較閲讀,體會建築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王維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進行結構上的比較。通過比較,學生不難發現本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作者與康橋的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較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作者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和詩中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脱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篩選了以下幾個將離愁寫得黯然銷魂的詩句,與《再別康橋》進行比較,以便學生把握本詩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以突破教學難點:

課件展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七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配樂試背全詩,再次整體感知詩歌的詩意美。

第八步: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詩《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後作業:從內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較兩首詩歌的異同。

四、説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過程,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再別康橋説課稿6

今天我説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湧動着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徵的作用。

説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説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想鑑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閲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台鼓一樣未開台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説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薰陶。

4.比較閲讀,體會建築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髮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脱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説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這節課我採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説明,體現課文內容,並利於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金柳 雲彩。

再別康橋説課稿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課堂是《再別康橋》,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對本文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第二課(詩兩首其一),選自《徐志摩全集》。從單元導語來看,本單元主要是對現代新詩進行學習,關於如何來鑑賞詩歌,單元導語也給了我們清晰的建議,即“鑑賞詩歌應在反覆朗誦的基礎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示意圖表示)

我就是在這樣宏觀的框架下來建構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同時,我們每一課着重講框架中的一至兩個知識點((《沁園春長沙》意象、知人論世;《雨巷》意象、音樂美;《再別康橋》、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相互聯繫、互為補充,從而更系統地完成本單元的整理教學目標--“把握新詩的藝術特徵、掌握鑑賞新詩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嘗試寫寫現代詩”。

二、【説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重點字詞(7個);

②對“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愛、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瞭解;

③瞭解本詩的創作背景;

④學會分析每節的主要意象“雲彩、金柳、青荇、清潭、夢、夏蟲、雲彩”和詩人想借之表達的情感;

⑤理解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並學會分析本詩是如何實踐這一主張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有感情的分層次誦讀,讓學生感受體驗詩的意境和形象;

②採用多媒體教學(精選劍橋大學的圖片),幫助學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詩人的康河情結;

③圍繞本詩,進行拓展閲讀,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橋》、《偶然》、《你是人間四月天》,引導學生課下從書刊(互聯網)蒐集有關材料;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使學生在經典詩文的學習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悦

②使學生了解“詩意的棲居”不僅僅是一句高雅的口號,更是值得我們為之付諸實踐的道理。

教學重點:①重點字詞的積累;

②把握“三美”的詩歌理論;

③對本詩“意象-情感”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①對“三美”詩歌理論的理解。

三、【説教法】

本堂課主要採用了興趣導入法、講解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四、【説學法】

通過分層次朗讀、課堂討論、重點識記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本詩

五、【説教學設計】

(一)導入設計:

學生三分鐘演講來導入新課:

1、上週假期作業是現代詩創作,劉媛媛同學提前在同學們的作品中選擇了一首她最喜歡的現代詩(王真的《陌上花開》)來進行點評和分享。

2、這首學生自己寫的原創小詩,其中也運用到了“三美”的美學主張,為我們《再別康橋》的學習也起了一定的鋪墊作用,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氛圍。

3、同齡人始終是同齡人最好的榜樣。讓學生來幫助老師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

(二)分層次朗讀設計:

1、齊讀:清除閲讀障礙,領略詩歌原味。

①勾畫重點字詞

②標出節數、韻腳

2、抽讀:每個學生讀一小節,給更多學生展示的平台。

①自選一個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語言、形式),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範讀:聽名家配樂朗誦,感受本詩的畫面美。

①請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跟隨優美的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去想象徐志摩筆下如詩如畫的康河美景。並談談哪一幅畫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麼?

老師跟隨學生所描述的畫面,共同討論每一節詩的精彩之處。學生未提到的詩節,老師稍作補充。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突出學生在課堂之上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能夠在本堂課儘量發揮自己的想象,從而主動地走進徐志摩筆下的康橋的世界。

老師要明確的每一節的重點,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思考:

第一節:實寫自身悄悄到來和離別康橋時的情思。

1、三個“輕輕的”連用,有何表達效果?

①情感:為全詩奠定了輕柔纏綿的感情基調,寫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橋的寧靜。

②節奏:疊詞的連用,使本詩的節奏更加舒緩、音韻更加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輕柔、飄逸、自由、絢爛

(西天------------雲彩)

輕輕作別

(淡淡的離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節:寫岸邊柳樹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類和表達效果

柔媚、美麗、嬌羞

(金柳------------新娘)

心頭盪漾

(迷戀、摯愛)

第三節:寫康河的水草

1、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擬人】

表達效果:

①賦予青荇以人的神態,形象地寫出了青荇對詩人的熱烈的歡迎

②“招搖”一詞也寫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狀態,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遊遊招搖、甘心

(自由追求、依戀之情)

第四節:寫榆陰下的清潭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間變化:下--上--下

動靜結合:靜--動--靜

虛實結合:清泉 vs 虹/夢

絢爛、靜美

清潭----------虹/夢

揉碎、沉澱

(眷戀、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節:詩人流連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這一節畫面感極強,像電影裏的鏡頭一般

2、“尋夢”

康橋之夢?

求學之夢?

愛情之夢?

藉此補充本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愛、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斕、絢爛、美好

長篙----------尋夢

漫溯、滿載、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節:詩人由幻想回到了現實。

1、讓學生感受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轉喜為悲),思考:為什麼此時“我不能放歌”?

因為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詩人從美夢中醒來,回到清冷的現實,離別之傷襲上心來,哪還有心情放聲高歌。

2、夏蟲也為我沉默【擬人】

悄悄的別離

夏蟲----------沉默

沉默的康橋

(回到現實、轉喜為悲)

第七節:呼應開頭,最後點題。

結合課後習題,解決第三題兩個重要的知識點:

1、徐志摩的這首經典之作到底美在哪裏?結合中國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對其進行鑑賞:

①音樂美(語言)節奏、韻律

節奏感( 疊字) 韻律美 (押韻)

②建築美(形式)節的勻稱、句的均齊

全詩七節、四行一節、每行字數相近、

錯落排列、迴環呼應

③繪畫美(意象、意境)

“雲彩 金柳 夕陽 青荇 清潭...... ”

意象:色彩豐富、視覺美感;意境優美

2、迴環往復的結構形式及其表達效果:

①強化了真摯的情感:第一節和最後一節,語意相似,結構相同,個別字詞稍作改動,都表達了詩人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捨與纏綿悱惻的情感,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的情緒始終繞在心頭。

②創造了深邃的意境:詩人融情於景,他的情懷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詩人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輕輕的到來又悄悄的離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無不藴藏着詩人對康橋的濃濃情思和依依不捨。這種淡淡的詩味和濃濃的情思,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間。

總結:請學生來為我們總結一下本詩的大致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這是一首抒情意味極濃的詩,首節三個“輕輕的”寫出了詩人對康橋難以割捨的感情,為全詩奠定了一個輕柔纏綿的基調;中間四節描繪了康橋迷人的風光,滲透了詩人無限的情思,第六節是一個過渡,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最後一節只將第一節稍做改動,進一步深化了離別的心緒。

課內拓展:《我所知道的康橋》節選、《偶然》、胡適《悼志摩》、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

再別康橋説課稿8

一、説教材

《再別康橋》選自於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抒寫了詩人1928年秋重返英國劍橋大學,故地重遊時的感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這首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在樸素的詩句中把對康橋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説,《再別康橋》代表了徐志摩的藝術成就,也代表了中國新詩的藝術成就。

二、説學生

對八年級學生來講,這首詩極易喚起他們的閲讀興趣,但由於對現代詩知識掌握不多,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往往留於膚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難以深刻把握詩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把握詩中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由於學生閲讀的現代詩歌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抽象難懂,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抓住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四、説方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討論點拔法來達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具體説一下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再別康橋》。讓學生説一説這首歌的演唱者是誰,在學生答不出來的情況下,我再順勢導入:的確,隨着時間的流逝,這首歌的演唱者己經漸漸為人們所淡忘,但是,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們總會想起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徐志摩的名篇——《再別康橋》,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橋情結。通過這樣的導入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引發其閲讀期待。

接下來,本着知人論世的原則,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英國劍橋大學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學經歷,瞭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讀,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導學生反覆誦讀,並談一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第三步:在學生充分閲讀的基礎上,走進意境,感悟詩情。

這首詩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康橋景色“美麗”和“寧靜”這兩個特點,引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首離別詩,人們常説“多情自古傷離別”,但這首詩卻並沒有像傳統的離別詩那樣過於注重傷感凝重的情緒的渲泄,而是側重於對離別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那麼詩中康橋的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美?請學生默讀全詩展開豐富的想像,將文字轉化成畫面,並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從而引導學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景物進行深入的品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點拔和指導,使學生初步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首詩裏,詩人之所以能將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寫得如此之美,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愛之情,做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進而使學生明確:像金柳、青荇、深潭等這些被賦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詩歌往往是藉助於意象來抒發感情的。此時,可以再聯繫一下,曾學過的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理解,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康橋的景色,除了“美麗”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什麼呢?(寧靜)引導學生抓住開頭的三個“輕輕的”和結尾的兩個“悄悄的”,通過反覆朗讀和小組討論來體會詩中所渲染的寧靜的氣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靜”與詩人的情感二者之間的關係。即: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即使是揮揮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點喧譁,輕輕地來,輕輕的走,輕輕的告別和揮手,此時此刻,無聲的悄悄是一首深情離別的歌,無言的沉默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至此,學生領悟了詩人的情感,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詩的教學,我實際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體會意境——感悟詩情的順序展開的。之後,全班有感情的齊讀全詩,再次領悟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

最後進行課堂小結:

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作者對於康橋這個自己曾經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這個曾給予自己智慧與自由情懷的美麗母校,表達了深情的讚美、無限的眷戀。

作業:課外閲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並與本詩進行比較。

再別康橋説課稿9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山水神韻第三課《再別康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設計思路這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別康橋》是“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這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詩,此篇教材無論在本單元還是整個高中語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這節課,我所面對的是高一學生。從人的認知規律看,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我準備只花一個課時的時間來教學這首詩。但高一的學生對新詩這種新的文學樣式接觸不多,因此,對現代詩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會有些困難。針對上述學生情況,結合新詩的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生能夠從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這三個方面分析詩歌的“美”。

(2)學生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兩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課前學生能夠收集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課上反覆朗讀《再別康橋》,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詩歌意境和詩人心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徐志摩真摯熱烈的浪漫主義個性,瞭解作者對母校劍橋大學的一片深情和無限崇敬

(三)重點難點

1.重點:《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以及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

2.難點:從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來感知“三美”。

“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是“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他的論文《詩的格律》中所強調的`。音樂美強調音節,繪畫美講求辭藻,建築美則要求節和句的勻稱,這是“新月派”創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同時,中國古代離別詩不勝枚舉,徐志摩作為一名留洋英國的學者,他對中國傳統離別詩歌意象的繼承和對外國詩歌意象、的借鑑必有其獨到之處,因此,這也是重點之一。但是如何從詩歌的意象來感知一個詩派的創作理念,即如何從形象思維轉換到抽象思維,這對於高一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者詳細分析和引導。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採用“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這其實也是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使他們學會自己主動探索知識並發現規律。因此我將具體採用以下教學方法:朗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法、比較法、視聽結合法。

2.學法: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課前找有關本課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則要積極參與討論,課後根據老師佈置的課外作業進行鞏固和遷移。

三、教學過程

(一)準備階段

我主要的準備工作是備好課,做好PPT課件,找到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黃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別康橋時的朗誦片段,同時找到《再別康橋》的英文版朗誦和原文,並儘可能多的掌握有關徐志摩的創作情況和本詩的創作背景及與之相關的材料。在課前兩天佈置學生預習該課,讓他們能主動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

(二)課堂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先設置三個問題:詩歌的感情基調怎麼樣?從詩歌的開始到結束,這種感情有否發生變化?如果有,是怎麼變化的?播放黃磊朗誦的視聽結合的《再別康橋》,讓學生視、聽、觸三覺結合,初步體會詩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簡介

聽完學生的回答,老師加以引導,對作者徐志摩的經歷、思想和創作情況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進行補充式介紹(因為課前已讓學生自己去查找相關資料)。在這裏特別要強調“康橋情結”,這樣同學們能夠對詩歌的創作背景等有一種宏觀上的瞭解,便於接下來詩歌的整體賞析。

3.整體鑑賞

(1)朗誦全詩。

①讓學生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②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鑑賞《再別康橋》。

①宏觀上明確: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從每一詩節入手,我帶着學生一起分析詩歌每一節的內容大意。

②微觀上,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燈片上列舉中國古代離別詩的意象,讓同學們瞭解意象的疊印才使得詩歌充滿美感,然後由我分節朗誦詩歌,讓學生找出每一詩節的意象。

分組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③從詩歌的形式入手:介紹‘‘三美”。介紹‘‘新月派”這個詩派,重點是把聞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論進行分析。我認為在“三美”中,繪畫美最難,因此我重點分析本詩的繪畫美,而其餘二美則由學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導和總結。

4.小結本文

5.佈置作業。(知識拓展)

(1)閲讀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2)運用三美理論賞析聞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進行拓展閲讀能力。

6.再次播放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在朗誦中再次體會並結束這一課。

四、設計思路

這節課的設計思路首先考慮到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後結合教師的介人授課風格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年齡特點來展開。在取得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同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讓同學們在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並發展能力。

板書設計

詩歌三美:音樂美――音節(押韻)

建築美――勻稱(句式)

繪畫美――辭藻(意象)

再別康橋説課稿10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選擇的課題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再別康橋》,我説課的題目是《信息技術與詩歌教學》。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他的詩具有語言清新、意境優美等特點。而七年級學生大部分喜歡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或者只是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

如何在學生和詩歌中間架起一座彩虹橋,使抽象的詩歌變得具體可感呢?那就得藉助信息技術了。

教學分析

詩歌是個人情緒的瞬間爆發。人們讀詩,其實就是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情感的交流。

於是我從走進文本、走近詩人、心靈碰撞這三部曲,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感受詩歌美好的意境。

2、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覆誦讀,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感悟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4、激發自己對詩歌的熱愛之情,提高文學素養,並試着自己創作。

教學重點

深情地朗讀;細膩地感悟;詩意地創作。

教學難點

細膩地感悟

走進文本即通過朗讀,知道本詩寫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感情。《再別康橋》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覆讀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所以我把學習的第一個任務設置為:深情地朗讀。

信息技術與朗讀的整合:什麼是深情地朗讀?如何通過多媒體去實現深情地朗讀?整合後的效果如何?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範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 要使朗讀產生好的效果,必須理解文本,注意停頓、重音、語速、語氣等問題. 七年級學生經過國小六年的`積累,有一定的朗讀基礎。但通常,學生在初讀時可能是沒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隨大流,所以語氣語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平淡。那如何通過課堂上訓練,引發學生的朗讀素養呢?我想應該有一個朗讀的範本,可以是學生範讀,教師範讀,我這裏採用的是男聲版錄音範讀。

訓練朗讀的形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根據需要來設計。

1.學生齊讀一遍

2.聽錄音範讀

3.學生點評自讀和範讀的區別,得出深情朗讀要做到的幾個要點。

4.學生結合要點同桌互讀,互相點評,共同提高。

5.我們實踐了這三點要求,男女生交叉讀。

6.教師點評

實踐證明:這一環節結束後,學生自覺得鼓起掌來,並紛紛表態:“比一開始讀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學生找到了朗讀的感覺。這正是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所在。通過深情地朗讀,走進文本,把握感情,為下一環節奠定基礎。

需要説明的是,範讀只是一個範本,這個範本本身沒有做整合,這裏整合的是利用範本師生間、生生間產生的一種互動的行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我把第二個任務設置為:細膩地感悟。這裏涉及到一個整合,信息技術與想象聯想的整合:如何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走近作者,體會感情?多媒體應該展示怎樣的畫面?又該如何展示呢?

傳統的課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發聲讀,默讀,或自己去聯想想象,可以説是比較抽象的。多媒體的運用,能使學生置身於音像、語音、文字的環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內化的過程中得以外顯。但問題也就出來了,每個人想象的畫面不一樣,如何解決想象畫面和展示畫面的矛盾衝突呢?比如説畫面是要單純的景還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現實相像的景還是虛幻一些的景。權衡利弊,我遵循的選畫面的原則是儘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圖片。個性化少一點,共性化多一點的。至於該如何展示,我想隨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鏈接。

實踐證明經過這麼一整合,學生借畫面欣賞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讀,以讀促悟,極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質量。為了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能碰撞出火花,我問:“如果畫面中有作者,那作者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如果你在畫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這樣自然而然的過渡到第三環節:詩意地創作。學生創作詩歌來源於深情朗讀後對作者感情的把握,細膩感悟後對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讀感悟基礎上的昇華,需要調動生活的積累。比如國小畢業時的離別之情。下面是兩個學生的創作片段。

回憶,撐一把雨傘, 但我不能留戀,

向記憶深處走去, 靜謐是別離的號角

浮想昔日友誼, 小鳥也為我沉默,

在歡聲笑語中留戀。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實踐證明,此環節學生盡情暢寫,任意幾個學生一組合都是一首好詩。

總之,本堂課的課件設計思路清晰,從走進文本到走近作者到心靈碰撞,每一步都有具體的學習任務,教師和學生時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怎麼做。

最後,我想説: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學信息傳播給學生。通過師生的交互,學生的活動使之轉化為知識,進而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個人的對詩歌教學的一種淺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見笑!還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再別康橋説課稿11

今天我説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湧動着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徵的作用

説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説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想鑑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閲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台鼓一樣未開台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説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薰陶

4.比較閲讀,體會建築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髮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脱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再別康橋説課稿12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閲讀的現代詩歌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我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詩情的領悟。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説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採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亮點探究法(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三、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我談談我是如何導入課文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導入新課(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課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簡介其曲折的愛情經歷)

1924年泰戈爾訪華留影

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

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脱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課件展示:

此地別燕丹,壯士怒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後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雲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説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

課件展示:

色彩明麗

繪畫美

立體、動態

第六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

第七步:遷移應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我佈置作業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鑑賞。

我的説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再別康橋》説課稿

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馮紅玉時間:20xx.5.16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閲讀的現代詩歌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我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詩情的領悟。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説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採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亮點探究法(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三、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我談談我是如何導入課文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導入新課(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課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簡介其曲折的愛情經歷)

1924年泰戈爾訪華留影

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

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脱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課件展示:

此地別燕丹,壯士怒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後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雲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説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

課件展示:

色彩明麗

繪畫美

立體、動態

第六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

第七步:遷移應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我佈置作業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鑑賞。

我的説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再別康橋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它是“新月詩派”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獨抒性靈柔美飄逸的風格特點。

二、説學生

1、學生在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已對“意象”有初步瞭解,掌握了一定的誦讀技巧。

2、高一新生對學習抱着極大的熱情,對老師和同學也有新鮮感,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課堂比較活躍。

三、説教學目標

1、品析“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掌握誦讀技巧: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表達詩人豐富的情感,為單元活動“詩歌朗誦比賽”做準備。

四、説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採用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進而分析、歸納。

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採用比較法,通過名家朗誦、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學生的自讀找出差距,細細體會提高自己的誦讀技能。②老師直接指導,我將遵循“怎樣讀――為什麼這樣讀”落實誦讀技巧。

五、説教法和學法

1、誦讀法:有名家朗誦、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多種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師根據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

②小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補充。

③老師點評,多肯定激勵學生。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六、説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1、完成目標一:品析“三美”

2、落實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導入新課(3分鐘)

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引起學生的好奇“詩歌也可以唱?”

2、簡介作者:配以熱播劇《人間四月天》的劇照用講故事的形式來介紹。(2分鐘)

部分學生看過這部電視劇,即使沒有看過,對其中的主要演員黃磊、周迅也比較熟悉。這些唯美的圖片更是能喚起學生對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紹時不迴避詩人的情感經歷,向學生講述志摩的愛情故事,強調兩位重要女性對他創作的影響,有利於學生更全面的瞭解詩人和他的創作。

3、朗讀課文:首先播放錄音,然後學生試讀。(4分鐘)

讓學生再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先聽名家誦讀,再到自己讀,有一個比較,學生會自主地總結誦讀技巧。

4、進入重點的分析“對意象的把握”,運用的學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較法”“聯繫上下文法”。(25分鐘左右)

我設計的問題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巡堂適當的參與討論,目的在於①瞭解討論進度、正確度,②對討論得比較熱烈的'小組給予鼓勵,對討論得比較安靜的小組給予指導,總之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

對討論結果的設想是:根據前一課《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有關“意象”的知識,從課文中不難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聯繫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個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發言人不能準確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錄員不能抓住關鍵詞板書。這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完善,相信隨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開展和同學們的多次鍛鍊,這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5、過渡到目標一——品析“三美”(4分鐘)

先總結以上意象都可以組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揮手作別雲彩圖”“河畔金柳倒影圖”,然後指出這就是本流派主張的“三美”之一——畫面美。進而欣賞這首詩歌的另外“兩美”——音樂美和建築美。

“音樂美和建築美”很容易理解,《導學案》中也有詳細的講解,所以老師在這裏可以點到為止。

6、作業:(2分鐘)

①嘗試朗誦全詩,要求抑揚頓挫地讀出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②課後閲讀張貼的打印稿《古代送別詩歌20首》、《徐志摩詩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詩歌素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也就解決了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

1、通過填空複習重點導入:作者選擇了________意象,運用了________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鐘)

請一個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來講台上書寫,瞭解同學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課堂中來

2、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運用的學法是:朗誦法,比較法(與名家朗誦、老師範讀以及《沁園春長沙》的讀法比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的那個人)。(25分鐘左右)

我的步驟是:

①齊讀:瞭解同學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②請一個同學來試讀,根據在《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誦讀技巧讀出詩人的情感。

③學生點評“哪些讀得好,哪些讀得明顯的不對”並讓指出不對的同學重讀一下,對有爭議的地方老師適當指點。

④聽名家誦讀

⑤老師結合詩情,逐節逐句進行誦讀指導並範讀(提醒學生做筆記),學生當堂試讀。

如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地”,這個詞要用輕柔舒緩的語調,彷彿詩人緩慢而輕柔的步履,讀出詩人那種依依不捨的情感。第二節“新娘”這個詞要讀出驚豔的喜悦,聲音比較柔美,此時詩人彷彿又回到過去的美好歲月,無比陶醉與幸福。

⑥小結誦讀要點。

3、疑點解析:學生提出問題,原則上讓其他同學來回答,老師只作引導。(5—10分鐘)

4、作業:(3—5分鐘)

①課外拓展:閲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寫一篇鑑賞短文。

目的:因為在第一課後寫過《老馬》的鑑賞短文,所以這裏繼續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動手寫的能力。

②背誦《再別康橋》

③完成《固學案》相關練習

八、説板書設計

1、借代比喻擬人比喻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樂美——韻律和諧,迴環往復

建築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2、作者選擇了雲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運用了借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康橋難分難捨、歡喜眷戀、興奮高歌、情緒低落、悄然作別的起伏情感。

再別康橋説課稿14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有一位詩壇奇才,他悄悄地來,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卻寫下了許多華美的詩篇“為愛而生,為愛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寫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去感受他那獨特的內心世界(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作者的康橋情結

康橋就是今天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別生的身份在這裏就讀,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葱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裏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裏——

學習目標: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情感美與意象美

重點:體會詩的意境美 (板書)

(用課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簡介)

三、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 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課文

2. 讀學案上字詞,落實基礎知識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四、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韻美

學生聽一遍課文朗讀,學生模仿讀一遍,引導學生走近課文

點學生姓名起來朗讀,師生共同糾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節奏

感受詩歌排列的工整、疊詞的運用、每一詩節的押韻(如第一詩節“來、彩”,我們寫詩時也可以用)等

2、體會情感美

學生朗讀第一詩節,重點在”來”字,體會那種再次來到母校,故地重遊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師再讀一遍,進一步體會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又無聲息的蕩去,生怕打擾康橋的靜謐,體現出對母校的深深眷戀之情

最後一小節處理同上 ,重點在”走”字,體會那種即將離別的淡淡的惆悵與失落最後詩節與首節迴環對應,詩意遞進,間接表達出作者的深摯情感

3.分析意象美

教師以第二詩節為例,進行分析 (板書:金柳)

“金柳”的意象,“金”字寫出了夕陽的燦爛,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在傳統詩歌中就有折柳送別習俗,“柳”與“留”諧音,這是對傳統的繼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心中盪漾,這種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的歡喜和眷戀的感情“金柳”就是一個意象

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觀情誼的客觀事物比如余光中的《鄉愁》,運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表達出對大陸的思念與眷戀之情寫詩歌就是用形象表達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號我們在寫詩歌時就要借某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由學生自讀26詩節,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詩節、句子,甚至一個字,先讀品味再自己分析,寫在學案二(3)題後面,然後小組交流合作,推選一名同學總結髮言

比如:“青荇”的招搖得意,自己願變成一片水草永遠融入這美好的大自然.體現出作者對這裏一草一木的熱愛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夢,充滿了昂揚的基調,夢是美麗的,也是虛幻的,但有夢不覺夜長在拜倫潭到底有什麼樣的夢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愛情之夢,學習西方強大祖國的夢,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來.

夏蟲沉默,反襯靜默的情景

4、播放歌曲《再別康橋》,由一名同學配樂朗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聽,想象詩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5、向學生推薦徐志摩詩集,激發學生讀更多的詩

五、拓展延伸

分組進行朗讀比賽,朗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及徐志摩《雪花的快樂》,力求讀出音韻美、意象美、情感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悽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裏娟娟的飛舞,

認明瞭那清幽的住處,

等着她來花園裏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六、作業: 用自己喜歡的意象,寫一首小詩

七、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學習目標: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情感美與意象美

重點: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金柳 新娘

再別康橋説課稿15

一、説教材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二、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 説方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採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説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聯想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師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四、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1、導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分步實施:

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第二步:詩歌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背誦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脱的基調,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後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

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用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説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

3、小結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代詩歌,並分析詩歌的表達感情和寫作風格,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4、作業設計

① 背誦課文。

②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我的説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