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08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黃鶴樓送別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1

教學目標的分析與地位: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

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通過文詩對照閲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3、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2、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 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採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 品此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

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 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

對於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採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説一説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的安排與意圖:

一、 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李白的古詩,採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並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

2、教師引出今天將學習一篇與李白有關的文章,齊讀課題。採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

二、精講古詩,理解課文

1、教師範讀古詩,學生自讀,指名讀,在讀中適當指導生字的讀音。

2、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3、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詞或句,劃一劃。

4、在理解古詩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説説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詩句的意思。通過學生找句子,讀一讀,説一説,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在讀中悟,悟後能讀好。

5、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後,此時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説説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三、 品詞析句,體悟情感

1、光了解了詩意還不夠,更要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讓學生自由讀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一種怎樣的情感?

2、學生通過讀詩,體會到“依依不捨”之情。自讀課文,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詩人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以及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 內化積累、鞏固深化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詩人的情感,並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中讓學生仿照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敍事為主)。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2

説教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説教法和學法: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 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採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 品此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 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

對於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採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説一説,演一演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説教學過程:

一、 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利用課前有限的時間,讓學生背誦已學的古詩,採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並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接着,教師背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看看與老師比誰能讀的更有味。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針對古詩提問,教師簡要進行歸納,明確學習目標。

二、 初讀課文,瞭解梗概

1、學生初次接觸課文,興趣濃厚。在此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做到把課文中的字詞的音讀準,讀通讀順課文。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採用指名分小節朗讀,學生評議,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2、在初讀的基礎上,指名學生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採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

三、 精講古詩,理解課文

1、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後,指導學生觀察課文與以往課文的不同點。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請學生再讀課文,並動手找一找,劃一劃。

2、在理解古詩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説説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詩句的意思。通過學生找句子,讀一讀,説一説,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在讀中悟,悟後能讀好。

3、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後,此時我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説説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四、 品詞析句,體悟情感

1、光了解了詩意還不夠,更要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讓學生自由讀一讀2~4小節,看看課文有一種怎樣的情感?

2、學生通過課文,找出“依依不捨”這個詞語。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詩人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以及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4、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後,我安排了一個“原幕重現”的過程,讓學生分別扮演李白與孟浩然。通過言語與動作、神情來充分表達自己對詩情的理解,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五、 內化積累、鞏固深化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詩人的情感,並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

2、受學生情感的影響,我設計了一個古詩今唱的環節,旨在讓課堂更輕鬆,更愉悦,讓學生跟隨教師一起清唱,以達情感的共鳴,使語文課堂更具藝術性。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3

一、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於“文包詩”的情勢,即以一個活潑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育學生接洽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緒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二、學習目標:

根據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色,以及學生的認知程度,我擬訂如下學習目標:

1、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我能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學習重難點:

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本課教材特色和學生身心發展特色,遵守“積極領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動學習、發明學習、前後接洽、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學習此類文章的根本學法。

五、教學思路:

預習反饋:

1、小組內交流課外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的資料。

2、小組討論思考題,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3、指名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試着討論詩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瞭解古詩創作的時間、地點等時代背景。

(1)“煙花三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從哪裏知道的?

【學習建議:抓住“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等詞想象春光明媚、百花爭豔的美麗春景。】

(2)你能把這種美的感覺讀出來嗎?

(3)在美麗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離了,也許以後再也見不着了,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如何?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學習建議:通過“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等詞感受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指導朗讀(可以結合人物的動作)。

(5)理解幾個關於“看”的詞語的意思的差別:仰望 遠眺 凝視我還能再説幾個含有“看”的意思的詞語:

2、理解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意思。

(1)練習朗讀。

(2)圖文對照,理解詩句的意思。

【學習建議:理解詩句的意思時,先在文中畫出詩歌中寫到的情景,用“文”、“詩“對照來理解詩意。】

(3)通過學習,我理解了下列詞語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辭: 碧空盡: 唯見:

煙花三月下揚州:

(4)比較句子,體會李白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長江邊,眺望着遠方。

B、李白依然佇立在長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你喜歡哪一句話?為什麼?

【學習建議:“佇立”是長時間地站立,“凝視”是專注地看,體現出李白對朋友的萬般深情。省略號則表現出李白的惆悵和不盡的思念。】

(5)練習朗讀,讀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當堂檢測:

1、默寫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2、這是一篇“文包詩”,前三段寫李白在黃鶴樓( )的情景,後兩個自然段寫李白在江邊( ),觸景生情,吟詩抒情,抒發了朋友們( )之情。知識積累:

關於送別的古詩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 《別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 《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進一懷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4

説教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會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代語言來講説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三、教學準備

錄音機、實物投影儀、圖片、部分送別的詩句

説教法與學法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採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品詞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

對於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採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説一説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説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引言揭題,導入新課。

1、讓學生背誦李白和孟浩然寫的古詩,採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並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

2、讓我們一起來見證他們動人的友誼。齊讀課題。採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

3、點出送別的時間:暮春三月。聽到“春”字,請學生説説自己彷彿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我們把暮春三月,又可以成為“煙花三月”。注重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自主感悟,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述:在這美好的季節,兩個好朋友要分別了,心情有點

?板書(傷感)理解“餞行”(設酒送別,借酒作詩,符合詩人的身份)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第二自然段

讓學生讀課文思考,李白、孟浩然在幹什麼?(仰望……、遠眺……)活動的主題是送別,為什麼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請學生用“因為……所以……”連貫説一説當時的情景。相機板書:依依惜別。他們無心欣賞景物,此時此刻,心裏可能想些什麼?(該走的還是要走,該説的還是要説。)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學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在話別中你體會到了什麼?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感受到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體會到他們情深似海。板書“敬仰”

幫助學生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相機板書:永世不絕。在學生細讀兩人對話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練讀,找好朋友對讀,並分角色表演。通過學生的感情朗讀,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師述: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學生讀)

討論“凝視”的意思,能不能換成看?凝視的背後還包涵着什麼?(凝視遠方,目送友人,感情的見證。)討論還有什麼流向天?(李白的心、思念、一片深情……)此時此景,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古詩。

指名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注重理解“廣陵”、“故人”、“煙花”、“西辭”等詞。簡要介紹黃鶴樓。到文中有關詩句意思。瞭解“文包詩”的特點。讓學生體會李白當時的惆悵心情。

三、內化積累、拓展延伸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詩人的情感,並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中讓學生仿照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敍事為主)。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5

一、説教材

《黃鶴樓送別》是國標本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走進名著”裏的第三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熟讀課文,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讀文、詩,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學重點:鑑於本課文包詩的特殊文體,在朗讀感悟的基礎上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做到詩文交融。教學難點:感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説教法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時,我把指導朗讀和啟發想象貫穿於全過程。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採取朗讀感悟、啟發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語文課的開放性。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説學法

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主要以“自主讀書、合作探究、朗讀感悟”為主。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助學生學習、積累、感悟語言。教學時,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嘗試讀、分角色讀、自我展示讀、師生合作讀、分組讀、賽讀、配樂讀、整體誦讀”等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想象情境,使學生不但能從讀中領悟課文的情境和主要內容,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合作意識。

、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別

1、繼續學習第25課《黃鶴樓送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課文是怎麼通過描寫兩個好朋友的送別經過來表現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隨着課文來細細體味。設計意圖:教學第一個環節就抓住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二)學習1、2小節,品味“賞景藏情”

1、哪個句子寫出了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他們賞的是怎樣的景呢?

“煙花三月”的景象雖美,兩位好朋友卻無心欣賞。抓住“藏”體會。

齊讀這句話,感受一下兩人別樣的深情。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裏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後,同時還輻射出對煙花三月”的理解,為後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第3小節,品讀“對話寄情”

1、讀了兩個人臨別前的這番對話,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人物對話對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正是對話描寫的魅力所在!

2、讓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這段對話,體會一下兩人是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意的。男女分讀。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通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四)學習4、5小節,體味“吟詩抒情”

1、俗話説得好,“送君幹裏,終有一別”!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嗎?

想象説話:

岸邊楊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鷗點點,好像。雖然白帆已經消失在藍天盡頭,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邊,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説。

此時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而且是一首怎樣的名詩?什麼叫膾炙人口”呢?

3、品出了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再來讀它,肯定會更有味道。配樂,指名讀,齊讀。

(五)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作了著名的送別詩。課後,同學們可以去收集幾首,然後挑選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的由來,下節習作課,我們嘗試把它改寫成像《黃鶴樓送別》這樣的文包詩。

五、説板書

好的板書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思路、教學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融為一體,本着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能引導、發散學生創造性思維,便於學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6

一、説教材

1、説對教材的解讀

本課的文體是一篇“文包詩”,描繪了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真情,展現了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名詩的情境和過程。根據送別的過程和內在的情感變化,可把文章理解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寫兩人借賞景藏別情,這裏流淌的是纏綿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舉杯話別,這裏勃發的是奔放的熾熱之美;第三部分是寫李白觸景吟詩,這裏展現的是不盡的思念之美。

2、説教學目標的設定

(1)首先説“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

技能目標: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古詩。

情感目標:品讀文、詩,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2)其次説教學重、難點:

鑑於本課文包詩的特殊文體,教學重、難點主要確定為兩個:

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做到詩文交融。

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3)最後説教學準備:

準備簡單課件,主要用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處以及拓展延伸處。

二、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別”

1、繼續學習第25課《黃鶴樓送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通過上節課反覆讀課文,你讀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什麼情感?能用一個詞語來説説嗎?

3、課文是怎麼通過描寫兩個好朋友的送別經過來表現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隨着課文來細細體味。

設計意圖:教學第一個環節就抓住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二)學習1、2小節,品味“賞景藏情”

1、“依依惜別”這幾個字我們説起來很容易,可是對於即將分別的好朋友來説卻是那麼沉重,打開書,自由讀1、2小節,邊讀邊注意體會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

2、哪個句子寫出了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讀,這個句子中有個字耐人尋味,是“藏”字。

(1)兩位好朋友藏的是什麼?

(2)他們是怎麼藏的呢?(借觀賞景色藏惜別之情)

(3)他們賞的是怎樣的景呢?1、2小節中有一個描繪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來。

*我們要善於一邊讀書一邊想象,通過 “煙霧迷濛、繁花似錦”,你能想象出怎樣的畫面?

*説得真美,誰來讀讀看?

*李白把這“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景象合起來稱為“煙花”,這是長江邊三月間特有的景象。[副板書:煙花三月]

(4)可惜呀,“煙花三月”的景象雖美,兩位好朋友卻無心欣賞。我們再回到“藏”字上面來。現在思考:兩位好朋友為什麼先要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藏起來呢?

3、齊讀這句話,感受一下兩人別樣的深情。

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裏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後,同時還輻射出對“煙花三月”的理解,為後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第3小節,品讀“對話敍情”

1、不忍別,終須別呀!引讀。

2、如果説兩人剛才還在“賞景藏情”的話,他們現在是在“對話敍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對話裏藴含着深深的依依別情。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深入到課文的字裏行間,用心品味,然後説説你從哪些句子中讀出了依依別情?你是怎麼感受到的?

(1)還沒分別就想見面,可見難捨難分。指導讀。

(2)引用王勃詩句説明人雖分但心相連,説明珍惜友誼,同時含有寬慰之意。

(3)把友誼比作長江的波特,説明友誼深厚,彼此珍惜。指導讀。

(4)引讀李白開頭的話,你從這些語句中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什麼?為什麼“敬仰”呢?

*人品:補充李白另一首寫孟浩然的詩《贈孟浩然》,讀,説大意。

*詩篇:“譽滿天下”。什麼叫“譽滿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詩,讓我們感受一下他的“譽滿天下”嗎?

*怎樣敬仰:稱呼“孟夫子”、“您”,當作兄長和老師。

*指導朗讀:李白前面這兩句話充分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誰來讀?為什麼李白開始要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別”的原因)

4、讀了兩個人臨別前的這番對話,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人物對話對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正是對話描寫的魅力所在!

5、讓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這段對話,體會一下兩人是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意的。男女分讀。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通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四)學習4、5小節,體味“吟詩抒情”

1、兩位好朋友説不完的離別情,道不完的朋友誼。可是,俗話説得好,“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最後孟浩然就要上船遠行了,李白是怎樣做的呢?自由讀第4小節。

2、讀了這一小節,你又一次感受到兩人之間的依依別情了嗎?特別通過哪些詞語能夠感受到?相機結合課文內容理解“佇立”、“凝視”等詞語的內涵。

3、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嗎?(配樂)

4、此情此景,不僅我們被打動了,就連江邊的景物也被打動了。同學們請看——[媒體5:播放動畫]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緒萬千!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下面這段話説完整嗎?先自己試試看。

[媒體6:想象説話]岸邊楊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鷗點點,好像 。雖然白帆已經消失在藍天盡頭,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邊,但是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好像在想。

(第2、第3位同學配樂)

5、同學們,作者本來是寫李白與孟浩然兩個人物之間的惜別之情,為什麼要寫到楊柳、沙鷗、藍天、春水這樣一段景物呢?

這種寫法叫“借景抒情”,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寫作方法。

6、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第4小節,再來感受一下這種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設計意圖:運用配樂朗讀渲染情感;運用電腦動畫再現情境;運用想象説話體味深情。三個教學環節層次清晰,目的鮮明。同時又滲透了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指導。

7、引讀第5小節:此時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吟詩抒情]

8、你能吟一吟這首詩嗎?(出示古詩)[媒體7] 指名讀,齊讀。

9、文中説,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而且是一首怎樣的名詩?什麼叫“膾炙人口”呢?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它應該也像一位兄長和老師,飽含深情地為你描繪一幅幅動人的美麗畫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誠摯的人間真情。你能聯繫前面的所學所悟,説説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嗎?先説給你的同桌聽聽,再指名説。

(1)“煙花三月”寫出了春天的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詩人佇立江邊,凝視遠方,看着白帆漸漸遠去,一江春水流向天邊的畫面;

(3)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4)文中第4小節説隨着江風漸漸遠去的是“白帆”,詩裏卻説是“孤帆”,這是為什麼呢?當時的`長江是一條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隻,為什麼説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裏,只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我”的眼裏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別好,表面寫“船孤”,實質寫“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詩的眼睛,使我們看到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這種孤獨並不是狹隘消沉的,君不見“滾滾長江天際流”,這是何等的奔放大氣啊!)

10、品出了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再來讀它,肯定會更有味道。配樂,指名讀,齊讀。

11、讓我們把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背下來記住吧!自己背,齊背。

設計意圖:藉助“膾炙人口”一詞,引導學生回味鑑賞,從而使詩、文不再割裂,達到了“詩文交融”的境界。並抓住“孤”字這個詩眼,把整首詩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內涵,品出了檔次!

(五)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1、(指板書)今天,我們通過對《黃鶴樓送別》一課的學習,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從開始的“賞景藏情—對話敍情—吟詩抒情”這樣一個“送別”的過程,從中層層深入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非同尋常的感情,這就是“依依惜別”之情。不僅如此,我們還從中瞭解了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名詩的由來。

2、佈置作業: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作了著名的送別詩。課後,同學們可以去收集幾首,然後挑選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的由來,下節習作課,我們嘗試把它改寫成像《黃鶴樓送別》這樣的文包詩,特別注意學習文中用人物對話表達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寫作方法,好嗎?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達到融會貫通的整體把握;課後作業既引導學生指向課後的閲讀積累,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課的教學資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讀促寫、讀寫遷移”。

[板書]

賞景藏情

25、黃鶴樓送別 對話敍情 依依惜別 煙花三月

吟詩抒情 孤帆

三、説設計理念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理念:

1、試圖對“文包詩”這一特殊文體的教法作出大膽嘗試。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特有的文體,對於這一文體的教材該怎麼教,曾經引起過爭議:有人認為“詩重於文”,有人認為“文重於詩”,也

有人認為“詩文並重”。本課教學避開如天平秤一般精確稱量詩文孰重孰輕的問題,而是力求做到“詩文交融”,即通過對文的感悟,達到對

詩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試圖體現“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簡約語文”教學理念。

主要追求3點:目標簡明,過程簡潔,方法簡便。

(1)目標簡明

本課教學抓住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展開教學過程,目標簡明,體現了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的整體性。

(2)過程簡潔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文中有很多詞、句可以細細欣賞、品味,假如樣樣都抓,容易犯語文教學的“浮腫病”。本課教學力爭內容集中、精要,依據教學目標作大膽取捨,做到“過程簡潔”。

(3)方法簡便

本課教學使用的大多是家常傳統手段,一些媒體的使用主要用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處以及拓展延伸處,方法簡單,但追求高效。

3、試圖體現“使語文教學以‘語文’的方式走在‘語文’的路上”這一理念。

(1)首先,注重關鍵詞語的解讀

如巧妙引導學生咀嚼、玩味“藏、煙花三月、佇立、凝視、膾炙人口、孤帆”等詞語,賦予這些詞語以具體、豐富的內涵,使這些詞語不再靜止地“躺”在書上,而是“立”了起來;甚至,立起來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有鮮活的人物和真摯的情感,正所謂“字立而情立”。

(2)其次,滲透表達方法的指導

本課教學不僅引導學生探究寫了什麼,還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是怎麼寫的,即進行了對話描寫和借景抒情寫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學寫文包詩,進行讀寫遷移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一種語言表達方式的習得,是真正促進語文能力成長的根系,也是把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到位的紐帶與橋樑,

使語文教學以“語文”的方式走在“語文”的路上。

綜觀整堂課的教學,做到了教學設計的“簡約而不簡單”;教學過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學方法的靈活而細膩。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7

一、説教材

《黃鶴樓送別》是國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25課,這篇課文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文詩兼美,詩文互照,充滿詩情畫意,是一篇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學對象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能力,能通過自己的個性化閲讀來理解、欣賞文本,獲得正確的審美體驗。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對教材的理解,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出發,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七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積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詞語。

3、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閲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學訓練重點是聯繫語言環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想象,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四、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文本自身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一、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二、品詞析句,體會詩詞情感:三、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説一説,演一演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五、教學過程

本課採用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學會生字新詞,反覆熟讀課文。

下面我着重説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題,瞭解大意。

課始,我直接揭示課題,並讓學生説説課文的大意。

(二)詩文對照,初步感知。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與以往課文的不同點,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請學生讀課文,並動手找一找,劃一劃。

2、在理解古詩的過程中,請學生説説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詩句的意思。

3、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後,此時,我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説説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個整體的認識。

(三)品詞析句,體悟情感。

1、光了解詩意不夠,更要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讓學生自由讀2~~4小節,看看課文有一種怎樣的情感。

2、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出“依依惜別”這個詞語,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詩人的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細細品味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他們都在欣賞美景嗎?讓學生走進人物內心,感悟到此時兩人都無心欣賞美景,都有一種老朋友離去時的難捨難分之情,但他們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2)李白的話:“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從李白的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麼?藉助學生蒐集的資料,明確能夠得到李白這樣的大詩人的敬重,可見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這個環節培養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話:“王勃説得好:‘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讓學生談談對“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的理解,體會孟浩然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寬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話,在學生感悟之後再通過練讀、個別讀、齊讀等形式充分詩人的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學生能把課文讀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上,這樣的讀才能做到聲情並茂,入情入境。)

4、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有了有層次的理解後,我安排了“表演再現”的過程,讓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過言語與動作、神情來充分表達自己對詩情的理解。

(學生表演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性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四)內化積累,鞏固深化。

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盡情抒發詩人的情感,並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業

從以下四題作業中任選一題完成。

1、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並聯系課文內容,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2、收集幾首送別詩,並背誦。

3、以《朋友》為題,寫一位你的好朋友,表達你和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4、從你背誦的送別詩中選擇一首,模仿課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改寫。(以敍事為主)

(課外作業是課內閲讀的繼續和補充,它能讓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天地)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8

【教材分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

2、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讓學生在民主與和諧的氛圍中學習,自讀自悟,主動探究,讀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3、在品讀語言文字的同時感受古詩及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學情分析】

《黃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隻有五年級的孩子很難體會到的。可是課文中有幾個空白點:終於、一飲而盡、凝視、佇立,雖然只有這樣短短几個字,能夠很好的表現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誦讀之後學生終可知其滋味。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裏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暫時"、"凝視"造句。

3、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閲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文詩對照閲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形象再現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教學設計思路】: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 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採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品此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

對於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採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説一説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的安排與意圖】

一、複習導入,初步設疑。

1.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讓他們回憶上節課課文的中心內容,從而導入本文的中心。

2.直接出示本課的重點,即《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指名讀,學生自讀,,在讀中質疑,並提示學生仔細讀課文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二、朗讀話別,感悟深情。

1.光了解了詩意還不夠,更要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讓學生自由讀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一種怎樣的情感。

2.學生通過讀詩,體會到“依依不捨”之情。再自讀課文,把最能體現他們之間依依惜別的句子劃出來,並且可以在旁別可以寫上批註。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以及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在課文中劃出相對應的句子,結合課文説説《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意思,旨在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文包詩”這種體裁的特點。

四、積累拓展,情感遷移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詩人的情感,並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中讓學生製作書籤並贈送朋友,旨在內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對友情的理解。

20xx年《清平樂 村居》説課稿(觀摩)

《清平樂·村居》是長春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媪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一、本課的'學習目標是:

1、學會本課5個生字。會寫3個字,掌握一個多音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文中詞的意思,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感受農家生活的閒適和勞動的快樂。

二、教法學法

1.教法: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 首先,“邊讀、邊看、邊想”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其次,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實現堂教學生成性資源的構建。

三、教學設計,按以下五個環節進行。

(一)情景導入 理解課題

1、出示課文的插圖,伴着悠揚的古箏曲,讓學生給這幅畫起個名字,並讓學生説説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

教學以畫導入,伴以琴聲,創設了恬靜的田園氛圍,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這樣的預社設為課堂的生成奠基良好的基礎。

(二)朗讀課文,讀出韻味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以及吟詠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韻味。通過學生之間的評價引導,促進學生對古詩詞認知深刻化。

(三)合作探究,質疑探索。

學生交流,分組進行合作探究。

着重理解:“醉”字的似醉未醉,“吳音”的細軟,想象“翁媪”會談些什麼?“無賴”一詞的意思,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不多作講解,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教師只要抓住學生課堂生成的每一個亮點,讓生着力感受吳音的特點,白髮翁媪的親密、浪漫,小兒的調皮、可愛。教學節奏張弛結合,從而實現了能力和情感目標。

(四)感悟詞境,熟讀成誦。

教師範讀,配樂,學生想象畫面,最後配樂背誦。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因此,教師結合課文插圖再現詩境,讓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五)目標檢測,總結全文 課外延伸

交流辛棄疾其人其作,推薦學生課外閲讀。

教師結束語: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豔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彷彿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一定對宋詞有了新的感受,希望你們以後在宋詞中盡情遨遊,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以一課引一串,以本課為突破口,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打開學生的詩詞的認識之門,樹立大語文觀。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9

一.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二、 教學目標

根據20xx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訂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説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並會背誦這首詩。

2、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逐步學會基本的自學古詩的方法。

3、情意目標:

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代語言來講説古詩的意思。

四、 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後聯繫、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掌握學習此類文章的基本學法。

五、 教學思路:

在傳統教學手段的運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標需三教時達成,但由於本課憑藉電腦課件輔助教學,加之,本課件製作採用網頁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在網頁式多媒體課件支持下,本課可採用兩課時達成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學會生字新詞,反覆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在細讀課文,品味朗讀的基礎上,學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逐步學會自學古詩的方法。

這裏,我着重説一説第二課時的教學思路: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課始,説説你對李白和孟浩然的瞭解,背一揹他們的詩。

(二)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詩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板書(依依惜別)

2、課件出示詩句,配樂範讀,並讓學生説説“你認為學習這首詩可以通過什麼方法?”

3、初步理解詩句,分4小步進行:

第一步: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句子。

第二步:讀:讀出所找的句子,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和語句。

第三步:説:説説詩句意思,會説哪一句就説哪一句,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詩句。

第四步:議:互相討論,試着把全詩意思完整地説出來。

4、師生共同小結:讀通順並能説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課文一、二兩句。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這一句教學在自由讀的基礎上個別讀,點拔“你已經知道這裏體現‘依依惜別’,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呢?”並引導評讀,激勵再讀,體會“依依惜別”。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王勃説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這一句教學讓學生讀中談體會,相機板書友誼永不絕,再次體會“依依惜別”。

在學生細讀兩人對話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練讀,找好朋友對讀,並分角色表演,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楊州”,品讀談體會。

3、感悟三、四兩句,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依依惜別”的詩句,並分讀、看、悟、品四步來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一讀,讀文中句子。

二看,看課件演示。

三悟:領悟兩個問題: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能談談你認為讀得好的經驗嗎?”並配樂朗讀。

四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撥學生品讀。

4、師生共同小結: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四)昇華理解,嘗試背誦。

這一部分教學先以課件出示全詩及送別動畫場景,引導學生相互挑戰朗讀,並根據自願配上音樂激勵,在稍作準備後讓學生嘗試背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自我總結,拓展延伸。

1.蒐集送別的詩。

2.蒐集和朋友有關的名言。

黃鶴樓送別説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以“文包詩”的形式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創作情境。課文以飽滿的情感、如詩的語言,描繪了大詩人李白在長江邊送別好友孟浩然的感人場景。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學目標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通過文詩對照閲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意思,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抓住關鍵語句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感受友情的可貴;

4、學習理解表示“看”的詞語,並積累運用。

教學重難點:

文中字裏行間處處飽含着詩人濃濃的惜別之情,但因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缺乏這樣的生活經驗,不易於體會這種情感,只有指導他們去學習課文,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句品讀、體會。因此我把“品讀關鍵詞句、想象送別的情景, 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作為教學的重難點。

三、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提示目標

1、首先複習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問: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要學生説清楚時間、人物、地點、事件,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2、找出文章中最能表達他們心情的詞語——“依依惜別”,順勢導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詞句、想象送別的情景, 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

(二)略讀課文,聚焦惜別

這個環節中出示一個學習單,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能體現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詞語和句子,並寫好閲讀感受,然後在自己寫好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內交流,最後用朗讀來體現依依惜別。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閲讀能力,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有一定的.默讀速度,能通過自己的個性閲讀來理解、欣賞文本,獲得正確的情感、審美體驗。能抓住關鍵詞體會情感,具有一定的品讀能力。但有些孩子存在羞澀心理,即使思考了,怕出錯而不敢或不主動發言,因此會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不夠高。所以,我儘量地給他們搭建一個四人小組合作地平台,讓他們自己有了一個靜思默想的過程之後再在小組內充分地交流,這樣,學生就有感受而談。

三、細讀課文,感受惜別

如:

句1、“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在體會這個句子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一個字“藏”,藏的是什麼?然後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藏,問問學生,你現在就是是李白,為什麼要把這種情感藏?孟浩然又為什麼而藏?理解之後,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把這句話讀好了。

句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王勃説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在體會李白的話時我也同樣讓學生找出體會深刻的詞語來談自己的理解。如“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體會不捨;因為這句話不僅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不捨,還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因此我又引導學生找出體現詩人敬仰友人的關鍵詞:“夫子、您、兄長、老師、請”等。並通過多次引讀來讓學生讀出敬仰與不捨的情感。除了敬仰之情還有讚美之情,讚美“詩篇譽滿天下”,“人品”令人敬仰,在這裏補充介紹夢孟浩然的《春曉》以及李白的《贈孟浩然》,讓學生藉助註釋瞭解他的這種拋棄榮華富貴、不為名利的人品。而孟浩然説的話在我的引導下啟發學生理解,抓住王勃的這句詩,最後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讀中體會情感。

句3、“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

在品讀這句話時,我主要由問題:此時的李白在做什麼?來引出“佇立”“凝視”“依然”進行理解體會李白的戀戀不捨。由此引入關於“看”的詞語的訓練。為了讓學生積累更多表示不同的方式或角度的“看”的詞,我讓學生説完後記下來。又為了能讓學生學會運用 “看”的詞,我設計了選詞填空的習題來加強訓練運用。這樣讓知識落實得更到位,達到鞏固內化的作用,做到有效教學。

最後在這個環節進行了課文的補白、拓展練筆,及訓練學生的想象寫作能力,又能讓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加深情感的薰陶。

總之在品讀的過程中我圍繞着中心問題:“課文中的哪些句子體現了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來引導學生找出相應的句子,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齊讀、引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四)精讀課文,昇華情感

體會了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後,順理成章的引出古詩。本文是一篇“文包詩”,我告訴學生本文“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文是詩的詮釋,詩是文的精華,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與詩句相對應得句子,畫出來,讀一讀,這樣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五)當堂檢測,信息反饋

1、誦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在充分感悟詩人的情感、理解詩的意思後,我讓學生練習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學生自然能讀出詩的韻味、詩的情感。同時,學生的激情已經很好地調動起來了,背誦這首詩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2、展示幾首送別詩讓學生選取其中的進行朗誦。

關於送別的詩有很多,由課內的送別詩引出課外的送別詩,這樣可以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擴大課堂的信息量,又能學生充實知識。

3、作業佈置:

選其中的一首送別詩,學着課文編一個小故事。請你們的老師辦一個“送別”賽詩會,看誰的故事編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