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説課稿(通用1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4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説課稿(通用15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月食》。

一、教材分析

《月食》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中的教學內容。

從國小階段科學內容整體上分析:《宇宙》這一單元是在學習了五年級上冊“光和影子”和五年下冊“地球的運動”兩個單元以後認識發展的必然方向。教材這樣編排在光和影子為知識鋪墊的基礎上,從認識地球運動擴展到學生認識宇宙、認識天體運動,符合學生認識天體的一般規律。

從本單元本課內容上分析:《月食》是學生們聽説過或觀察過的有趣的天文現象。從教材的角度來説,是在學生學習了月相後,在日食的學習基礎上,讓學生推測和證實月食的成因,教材只用了一小部分介紹月食的活動,教材這樣的編排是以日食教學為重點突破,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月食的形成,給學生大膽想象探究的空間。月食與日食同樣是國小、國中、高中等各學段研究天體的重要內容,是基礎學習,雖然可將此內容作為課後研究內容,但我認為學生畫出月食成因示意圖,真正理解月食形成還是有必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做一下月食模擬實驗,這是對日食教學的擴展和深化,有利於加強日食和月食的對比研究。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儲備:六年級學生通過中年級的科學課學習,已經對光和影子現象及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有了認識,對日食現象剛剛進行了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科學態度,並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擬實驗,類比推理能力。具備了小組實驗探究月食形成的能力。

2、年齡特點:六年級學生對自然現象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具有獨立思考想象和合作研究的初步能力;他們在自己的歷程中可能聽過或見過真正的月食現象,貼進生活,探究願望強。

3、學生髮展:月食和日食現象同樣是天體研究的基礎,在國小、中學的教材中對於天體的研究都是以日食和月食為基礎的,因此對於月食的研究應在國小階段打好基礎,突出科學探究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明白月食是日、地、月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理解月食的形成過程;與日食內容進行比較研究。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小組實驗研究感受月食的形成原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做月食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根據月食現象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間想象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實驗方案的重要;能夠大膽地想象,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對得科學現象探究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月食形成探究實驗

2、難點:指導小組自主探究月食的形成實驗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激發興趣,適時誘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而學生由於年齡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導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實驗方案,動手做實驗。

2、學法:

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迅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討論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擬實驗(月食的成因),小組合作,分析對比。從而提高學生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六、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月食

2、學生準備:電燈泡、小皮球、乒乓球、手電筒等實驗材料

七、教學過程

課前播唱《但願人長久》:

(以一曲《但願人長久》結合情景將學生帶入月的世界,陰晴圓缺交織着情感波動,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情感上、內容、環境上使學生做好學習的充分準備)

(一)情境導入,引導質疑

(1)隨着上課鈴聲的拉響,我向同學們説: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將播放一個奇妙的天文現象,想看嗎?(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在播放中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其中的科學信息。

(2)質疑:同學誰知道這是什麼現象?在學習了日食的基礎上學生知道這種現象是月食現象。教師隨即板書課題:月食。然後讓學生彙報科學信息。

(設計視頻引入,學生觀察發表見解:讓學生從現象中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符合科學探究的規律,從而引發對月食的深入思考;同時這樣的呈現學生興趣高,可能與自己曾觀察過的`月食情境相融合,自然會有所感受)

老師引導:你能提出什麼問題?當學生提出:月食是怎樣形成的?教師立即抓住這一問題進行引導:同學們回憶一下日食的形成原因,你能猜測出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嗎?

(二)實驗探究

1、提出問題: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2、建立假設: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擋住了

(在學習了日食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提出這樣的假設)

3、設計實驗方案

(1)小組設計方案

(意圖在於:放手讓學生操作,培養其動手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小組合作,培養其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培養其自主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對學生實驗方案的預設:

可能的實驗過程(一):

①利用電燈泡當作太陽,皮球當作月球,甲同學的頭當作地球。

②讓乙同學拿着"月球"圍繞着"地球"自西向東轉動,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另一側時,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讓甲同學再看"月亮",還能看見"月亮"嗎?

③當"月球"不在"地球"的另一側時,是否重新看見了"月亮"?

可能的實驗過程(二):模仿教材中日食研究的實驗

可能的實驗(三):利用三球儀

(2)指導、彙報

(這一環節是教學組織和指導中的一個難點:這需要課前有師生的實驗材料準備、過程中教師及時的參與和指導,教師要及時發現不同的實驗方案,以便有針對性進行彙報交流,不論小組中採用什麼樣的方案,教師都要給予研究中的肯定,激發其探究的熱情,同時給予實驗優化意見)

4、驗證假設

學生利用實驗用具,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推斷的正誤,並彙報結果。

學生藉助“三球儀”向全班現場演示講解:“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揹着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裏,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

(本環節是對學生實驗驗證的進一步驗證,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走上講台的機會,通過現場展示講解使全體學生對實驗方法和實驗現象及月食形成的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能力,同時也為月食類型的認識作了教學準備)

5、月食類型探究

演示月食形成示意圖,進行月全食和月偏食的分析

(設計意圖:通過月食成因演示,體現月食的類型;説明月食和日食的類型比較,使學生明白沒有月環食的原因)

月全食 月偏食

(三)日食和月食對比分析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日食和月食教學中很重要的部分,通過對比分析有利於學生加強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理解,形成系統的認識)

(四)總結拓展

通過“你知道了什麼?”讓學生總結學到的關於月食也包括日食及比較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把自己的認識、想象都表達出來。

通過“你想知道什麼?”讓學生提出心中的問題,表達內心的願望,並抓住孩子特別想帶着學習到的知識親自看一下月食的心理,為以視頻權威告訴學生20xx年日月食發生的時間,給學生嚮往的空間。

八、教學反思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國小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教學此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展開探索的: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課前預備、教學引入、實驗探究、總結擴展等各環境節都創設了情境或形成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學到知識,發展能力。

2、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動手實驗、彙報交流,學生親自上台演示講解、學生對比歸納結論,課堂完全成了學生大膽實踐的基地,教師是指導、組織者。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自主的實踐性的課堂,符合科學新型課堂的課程理念。

3、通過畫圖練習,鞏固知識。學生學完了這一刻,真正能在腦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還是示意圖;在教學中,設計一個練習,就是讓學生畫示意圖。即使有少數的學生在前面的環節中還沒有掌握,那麼通過畫示意圖,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4、在教材中,是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為教學的重點,而月食只佔了一小部分,作為一個探索式研究內容;學生是不是真正進行了探究、是不是真正理解的月食的形成。而本課是把月食及與日食的比較研究拿到一堂課上細緻研究,從關至尾都是學生的自主活動,這與教材倡導了學生自主學習,發展類比推理能力的意圖是不矛盾的,而這恰是我個人對此內容教學的見解:我們應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這正是我選擇本課和對類似內容的教學思考。

我的説課完畢,感謝大家,歡迎指教。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內容分析

《繁忙的大街》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14課內容。本課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工具及身邊容易找到的材料,通過看看、聽聽、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繁忙的交通景象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現代的城市隨着生活的進步,交通愈來愈繁忙,讓學生學習本課,既可以讓學生認識馬路、汽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引導學生注意遵守交通規則,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進行有主題的想象、創作、表演或演示,採用多種手段進行造型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馬路、汽車是重要的交通方式。

2、指導學生選用各種工具、材料,採用畫、撕、剪、拼貼等多種手法進行造型活動。

3、引導學生認識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利用各種材料,通過畫、撕、剪、拼貼等多種手段進行作品創作。

教學難點:大膽想象,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

四、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各種車的圖片、一張簡單街道圖、剪刀、膠水等。

學生:水彩筆、油畫棒、剪刀、膠水。

五、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對老師交給的任務非常熱心,努力表現,不甘落後。但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挑戰授課的老師,沒有生動的`教學無法把他們吸引過來,而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一年級的學生觀察力較弱,動手能力較差,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繪畫材料來稚拙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因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在本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六、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設計遊戲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師生互動,讓學生在理想的環境中體驗與學習。

3、多媒體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

4、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七、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教師活動:播放馬路上車來車往的視頻。 提問:“這是哪裏的情景?什麼多?”

學生活動:視頻吸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學生學習積極,回答出馬路上車多人多、交通繁忙的特點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學習充滿期待。

教師活動:讓學生説説馬路上的所見所聞。揭示課題《繁忙的交通》。

學生活動:學生踴躍回答對交通的認識及所感所想。

設計意圖:勾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慾望。

(二)實施階段

教師活動: 出示各種各樣的道路和汽車圖片。在黑板上張貼各種車的圖片。

學生活動:學生仔細觀察,積極交流所見所想。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對繁忙的交通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教師活動:開展“聽一聽、猜一猜、學一學”遊戲活動:播放各種車的聲音,讓學生猜一猜都是什麼車?你能模仿哪些車的聲音?

學生活動:學生積極參與遊戲活動,模仿惟妙惟肖,充滿童趣。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自主表現能力。

教師活動:出示簡單的街道圖,街道上有幾條馬路。師:“這條馬路太冷清了,你能想辦法讓它熱鬧起來嗎?”

學生活動: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想到可以增加一些汽車和人。動手實踐:將車和人物的圖片張貼在街道圖上。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對繁忙的交通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教師活動:提問:今天我們要來完成一幅表現繁忙交通的畫,你能用哪些方法來表現繁忙的交通?

學生活動:學生積極動腦,踴躍交流回答。教師適時引導總結出可以用畫、撕、剪、拼貼等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交流及教師的適時點撥,讓學生明白進行造型活動可以用多種方法。

教師活動:教師示範作畫。先畫寬闊的街道和馬路,再用畫筆畫出各種交通工具,撕下或剪下張貼在馬路上,有時間還可以畫些風景。

學生活動:學生仔細觀看教師作畫的全過程,可以自主提問,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別人創作的過程及作品,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

教師活動:提出作業要求:大膽地想象、創作一幅表現繁忙交通的圖畫。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完成。

設計意圖:學生在充滿快感的藝術氛圍中進行創作,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小組合作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三)評價階段

教師活動:展示學生作業,出示評價表,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評價表的內容進行自評、互評。

設計意圖:學生互評或自評,不但能夠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能從中吸取更多的經驗和學習方法。

(四)拓展階段

教師活動:播放兒歌《紅眼睛 綠眼睛》。“紅燈紅,紅眼睛,眼睛眨一眨,車子停一停;綠燈綠,綠眼睛,眼睛眨一眨,車子向前進,車子向前進!”

學生活動:學生聽一聽、唱一唱,自由説一説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遵守交通規則。還可以小組合作進行律動表演。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對學生進行交通法規教育,引導學生認識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從小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的孩子。

讓學生通過想像自己設計未來的道路和汽車。

説課稿 篇3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力求突出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藴含的道理,注重語言的品味。凸顯閲讀教學“以讀悟理”、“以讀悟語”的基本特徵,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妙處。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鏡片,之後,做成放大鏡,接着,做出顯微鏡,最終發現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課文語言表達準確而又生動活潑。

全文貫穿一個“玩”字,字裏行間滲透着創新思維的要素,即:興趣、耐心、觀察、思考。

【學情分析】:

1、三年級的學生不大會通過細緻的閲讀文本,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事件主要內容更是困難。

2、由於年齡小、缺少社會經驗等原因,對於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藴含的道理等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有較大困難。

3、學生閲讀經驗、方法積累的還不多,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嘗試運用一些簡潔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資料、聯繫上下文、品詞品句、邊讀邊想象等。

基於以上考慮,我們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2、有感情朗讀課文,感悟文中藴含的道理。

3、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妙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做到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感悟文中藴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們設計本課教學為五大環節。

一、回顧課文內容(3分鐘)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績(12分鐘)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花樣(15分鐘)

四、品味文章中藴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5分鐘)

五、聯繫生活,深化主題(5分鐘)

一、回顧課文內容(3分鐘)

上課伊始,教師板書:玩。同學們都喜歡玩,老師也喜歡。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書:列文虎克。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書:名堂。

同學們,你知道“名堂”這個詞在詞典是什麼意思嗎?學生髮言時,教師依次出示三種解釋:

1、花樣;

2、成績;

3、道理。請同學

們好好讀讀書,思考:你覺得哪種解釋更有道理?在文章中找找理由。

根據一般人的閲讀經驗及前測,我們估計選擇成績的學生居多。理由在課文第5自然段,這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學習:感受“大名堂”。

為什麼直接切入課文最後,抓住學生觸動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開讀書交流呢?我們考慮,這樣能夠激起學生閲讀興趣,讓學生對列文虎克的偉大發現有充分的認識,對列文虎克本人充滿敬佩,為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發現做好充足的鋪墊。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績(12分鐘)

(一)名堂是指什麼

我們先要幫助學生明確這個大名堂是指什麼,可以請同學通過朗讀告訴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麼成績?

此時,可以利用課件出示幾則微生物的圖片,豐富學生的`必要認知,又增強了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感悟名堂之大

緊接着,我們引導學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請你輕聲自由朗讀這一段下面的文字,學生有所感之後,在討論中教師順學而導。

學生可能會談到這句話:

1、英國皇家學會知道了他的發現,聘請他為皇家學會會員。 我們可以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對“英國皇家學會”的瞭解。學生交

流資料,豐富必要的認知,當他們知道看門人列文虎克與鼎鼎大名的牛頓等人同屬一個學會時,一定會驚歎於列文虎克的巨大成就。教師再利用課件動畫演示激發學生讀書熱情,請學生帶着自己的敬佩之情進行朗讀,效果會很好。

學生還可能談到這句:

2、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並從“玩具”裏觀看新世界裏的“居民”。

(1)課標指出:三年級的閲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抓住“拜訪、欣賞”等詞,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感悟到女王和沙皇對列文虎克的尊重以及列文虎克偉大發現的轟動效應。

(2)有些學生還可能會關注到句子中“連.....也”句式的強調作用。如果沒有學生提到,我們可以提示:這句話中有兩個字配合起來使用,使得表達效果更好,你能品味出來麼?通過比較兩句話表達效果的不同,學生會加深對“言外之意”的理解,同時增強語感能力。

(三)師生合作朗讀,讀出對列文虎克的敬佩之情。

理解到這種程度,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成為可能。在學生練習之後,可以採取教師引讀,學生接讀的形式。師生合作朗讀,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場”,可以有效烘托課堂氣氛,加深閲讀體驗。

年少時,列文虎克家境貧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可是他卻.....學生接讀“最早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英國皇家學會知道了他的發現,聘請他為皇家學會會員。

列文虎克就是一個普通的看門人,他的偉大發現卻驚動了全世界,連.....學生接讀“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並從‘玩具’裏觀看新世界裏的‘居民’。”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花樣

(一)理清列文虎克是怎樣一步步玩出花樣的

列文虎克的偉大成績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有些同學也認為“名堂”可以解釋為花樣,你們的理由在課文那些段落呢?學生會找到課文2、3、4段講了列文虎克玩的過程。這就進入到了本節課的第三大環節,教師請同學們仔細默讀文章,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樣的花樣?並動筆用序號在書上標出來。

理清故事脈絡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體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可以請同學們藉助這些提示,用自己的話將列文虎克玩的過程説下來。而這就是故事的主要內容啊!之後,教師點評:象這樣好好細讀文章,用簡潔的話語,列出重點情節,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來!這一環節設計,學生既理解了內容,又發展了語言,還體會了學法,凸顯了環節的整合,增強了實效。

(二)細讀感悟,有感情朗讀

接下來,我們就要引導學生細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了。

尊重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我們請同學們讀一讀、找一找,列文虎克玩出了一系列的花樣,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想一想:為什麼?

説課稿 篇4

一、 説課材料:

本次習作表達的主題是《這件事令我感動》。“感動”是文題的題眼。“感動”是什麼意思呢?《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激動,引起同情或羨慕。”從這個解釋中,我們不能看出,“感動”包括“內”和“外”兩個方面的必要條件:一是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二是引起你內心思想感情的變化,也就是説,我們選擇的事情,應該主要是別人做的事情,而這件事必須引起自己思想感情的變化。也就是説這件事是令自己感動的,且是親身經歷的。如今,學生們的生活都很幸福,這使他們對於曾經擁有過的真情視而不見,而此次作文正是挖掘出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小事加以引導,促進學生對人間真情的領悟。

本節課的訓練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能細思生活中的小事,並抓住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描寫,細緻刻畫令自己感動的瞬間,把事情經過寫具體。提升學生的情感基調。並培養其口語表達能力。

為了創設一個良好的讀寫氛圍,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圓滿的完成這次的教學任務,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法:從而打開學生的選材思路,拓寬素材範圍。

2、談話法:以談話方式拉近師生距離,從而更利於學生能細思生活中令自己感動的 小事進行交流,表達出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

3、欣賞法:對他們的優點閃光之處當眾給予表揚,尤其是有細微描寫的地方要及時給予鼓勵,增強他們的成功欲。

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談話引入,創設情境:

以此來引導學生的情感紐帶,溝通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進入情境,從而瞭解感動的內容,引出課題,明確寫作內容。

二、選材比拼,打開思路:

從生活實際出發用身邊事啟發學生從生活中捕捉自己為之感動的事。

三、指導寫法,細描片斷

通過指導使學生了解到只有抓住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細緻描寫,才能使事件刻畫生動具體。並通過片斷的訓練突破教學難點,同時,通過賞析片斷使學生學習他人展現令自己感動瞬間的寫作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拓寬作文思路,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鑑賞水平也能得到培養和提高。

四、構建全文,例文引路:

通過對全文結構的梳理使學生明確全文的寫作方法,而例文則是拋磚引玉,由剛剛的片斷過渡到全文,並藉由賞析體會各種描寫方法對增強文章表達效果的作用。

本節課我力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交談中有一種自然和諧的溝通,並在溝通中選擇材料和明確寫作方法。尤其是片斷訓練緊緊圍繞寫作難點,同時緊扣國小階段作文的基本要求:真實、具體,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觀察尋找,並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學中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始終以樂觀和愉悦的心情來寫作文。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誠實故事會》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做誠實的好孩子”的第一個學習主題,又與北師大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三單元“誠實”是同一個主題。教材裏設計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交流一些古今中外有關誠實的故事,如《狼來了》《長鼻子皮諾曹》等故事,再結合學生容易説謊的典型事件,編成一個連續性的故事情境——皮皮的遭遇。然後組織真假劇場的情境表演,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為什麼要誠實的道理,最後引出豆博士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不誠實可能會帶來的種種危害。

活動目標:

1.學會分辨是非,能夠領悟到説謊害處大的道理。

2.能夠清楚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經歷和體驗,體驗誠實帶給別人和自己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誠實帶給別人和自己的快樂。難點認識自己説謊的壞處。

活動準備

1、在學生中開展誠實行為的調查活動。

2、製作灰太狼和喜羊羊的面具。

3、多媒體播放(歌曲《一分錢》)

4、與學生在活動前一起閲讀語文教材中第十三單元“誠實”的主體課文。

二、學情分析

我們班的學生大部分來自於外來工子女,在生活中,他們的父母只顧忙於工作,根本無心來管教孩子。在我預先了解班級中不誠實的事例,進行個別談話時,發現低年級學生犯錯後普遍存在避重就輕,只説別人的不對,忽視自己錯誤的情況。更有甚者,會出現撒謊或隱瞞事實的情況。比如:騙爸媽的錢買玩具的;隨手拿走別人的學習用品謊説是自己的;考不好的試卷自己充當家長簽名等。從進一步的觀察中瞭解到,學生這樣做,首先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誠實的重要性,不知道不誠實的害處;其次,家長們只會一味的指責,甚至幫着隱瞞。當孩子真正地承認了錯誤後,家長打罵得反而更加厲害;第三,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還處於模仿成人舉動的階段,一些成人本身不誠實的表現對該年齡段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結合品德與生活課程,並和語文第十三單元“誠實”這一主題進行整合,我設計了這次活動,讓學生在故事和貼近他們生活的'小品的啟迪下明白什麼是“誠實”和誠實的重要性,並鼓勵他們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三、説教法與學法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裏指出的:“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我在實施中結合兒童的特點採取多種活動形式,來進行教育。

1、創設情境,歌曲渲染活動氛圍。

2、製作喜羊羊和灰太狼面具,激發學生活動的興致。

3、討論交流,師生互動。

4、情景表演和講故事法。

在整個活動設計中,我按課標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學進入生活,貼近生活,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四、説教學程序

活動過程: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如下:

(一)、激發興趣,直接導入

我在課前準備中和孩子們一起收集日常行為中有關誠實與説謊的具體信息,語文課中,又對《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和《可愛的娃娃》這兩篇課文進行的閲讀指導,與品生做了有機的整合,在本次活動設計中,課伊始,我先在播放《一分錢》的歌曲來營造學習的樂趣,讓學生體會做好事的快樂,營造“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氛圍,而後直接揭題。

活動一:觀看情景表演劇。在實施過程中,我以點代面,以班裏最會説謊的孩子在日常行為中最為典型的事例為教育素材,某生丟了書,隨手拿走別人來充當而引起的爭議。觀看後,再讓學生當審判官來分辨是非。某生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對嗎?你認為什麼才叫做誠實?這樣目的是想讓學生對誠實的概念有了意義上的認識。

【可能出現的問題】兒童對誠實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口頭,不易轉化為行為。

【解決策略】為了避免簡單的口頭説教,結合兒童的實際生活進行教育,使兒童切實體驗到説謊的危害和誠實帶給自己與他人的快樂,進而在行為上真正做到誠實。與家長一起正確、科學地幫助兒童明辨誠實行為,並逐步養成誠實的好習慣。

(二)、領悟誠實快樂多,説謊害處大

活動二:喜羊羊PK灰太狼,誠實與謊言

《喜羊羊和灰太狼》是當前孩子們最為熱門的卡通片,我根據本班學生的喜好,結合語文教材中的第十三單元《可愛的娃娃》,設計喜羊羊PK灰太狼卡通正反人物的形象的表演劇,通過在喜羊羊的幫助和灰太狼的引誘,剖析珍珍偷拿娃娃後矛盾的心理,讓孩子們初步學會分辨是非。

活動三、“喜羊羊”講故事

首先,我注重學生的體驗,結合學生容易説謊的典型事例,編成一個連續性的故事情境——灰太狼的遭遇,再加以提煉通過喜羊羊講故事而形成的,並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明白不誠實最終會受到懲罰的道理。

【可能出現的問題】家長、教師與兒童溝通不夠,對兒童説謊行為草率處理,導致消極影響。

【解決策略】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瞭解兒童常見的説謊行為背後的原因。在日常教育中,注意積極引導和正面教育,創造寬鬆的心理氛圍,避免兒童為躲避懲罰而説謊,教師、家長要多與兒童溝通,關心兒童。在評價和開展活動中,注意正確地評價兒童,正面引導兒童,避免傷害兒童的情感。

(三)、灰太狼的懲罰

用學生説謊的生活典型事例一二,先分組討論交流其結局如何,再讓善於表現的學生想象表演,通過灰太狼的表白,體會説謊的害處大。

活動四:喜羊羊戰勝灰太狼,學會選擇

在活動中,通過喜羊羊的指導與幫助,再次回到《可愛的娃娃》這個故事,提問學生珍珍後來又怎麼做,為什麼又能回到從前快樂的樣子。學會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做出正確的選擇,減少犯錯的可能,並體會到知錯就改還是好孩子。我力求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讓他們敞開自己的心扉,讓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能真正懂得了“誠實是金,誠實能給人帶來友誼,誠實能贏得人們的信任與諒解,誠實的孩子處處受歡迎”的道理,真正體驗了做誠實的孩子的快樂。

【可能出現的問題】兒童往往能正確評價他人,但對自己行為的評價不夠客觀、全面。

【解決策略】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反思示範引導兒童學會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關注兒童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和感受,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行為表現,並給予具體的指導。在活動中創造寬鬆的心理氛圍,鼓勵兒童敢於講真話,正確評價自己和同伴。

(四)課外延伸

開個“喜羊羊誠實俱樂部”,尋找誠實的孩子。

五、深入淺出説板書

板書是學習的導遊圖,是老師的微型教案,濃縮了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學習和探索。我緊扣重難點,貼上喜羊羊與灰太狼的頭像,讓學生明白誠實快樂多,説謊害處大的道理,這樣的板書設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內容清析,能讓學生一目瞭然本課的教學內容。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出版的國小數學第八冊第三單元第38-39頁的"文具店"―――小數乘法意義。該內容的呈現與過去的教材呈現有區別,沒有細分為"小數乘以整數,小數乘以小數"兩個部分,而是刪繁就簡,重點體會"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這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元、角、分與小數"、"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加減法"和掌握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2、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2、技能目標:通過具體情況和實踐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能從多角度想出簡單小數乘法的結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滲透類推、遷移、轉化的`數學思想。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3、説教學重點、難點

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材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重點是使學生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難點是使學生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二、説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採用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以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較豐富、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在複習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自主研究發現小數乘法意義,用已有知識來求解簡單小數乘整數的結果,並應用解決實際問題。整個教學按以下四個環節組織進行:

①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②合作探究,明理獲知

③深化運用,鞏固新知

④回顧小結,質疑問難。

三、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在這個環節中,我分兩步組織教學。一是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出示課件①,即欣欣文具店全景圖。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提問"如果你來買某種文具,怎樣才能知道你該付多少錢呢?"旨在讓學生明白要知道購物中需要付多少錢,必須知道物品的單價和所購的數量。待學生回答後,緊接着出示課件②,即文具專櫃。在學生觀察中提問"你從這個文具櫃中獲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可以讓學生從直接的生活經驗與背景中,親身體驗情境中問題,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是複習整數乘法的意義,從學生提的數學問題中,選擇"買3支鋼筆需要多少元?"讓學生自主解答,説説為什麼要這樣列式,算式2 3表示什麼意義?從而為後面小數乘法意義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 合作探究,明理獲知

首先是在合作交流中,初步感知體會小數乘法的意義。在學生回顧整數乘法意義之後,提問"買三塊橡皮需要多少元?"學生自主思考如何解決,學生這時應該不難就能列出算式0.2 3,隨即追問"為什麼要這樣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在學生充分回答的基礎上初步感知0.2 3表示的意義。緊接着設問"0.2 3的結果是多少?"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究,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計算0.2 3的方法。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又增強了學生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學會了運用已學的小數意義、小數加法和將小數轉化整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隨機滲透了類推、遷移、轉化的數學思想,也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小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再就是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能用自己的話闡明小數乘法的意義,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揭示課題並板書。

隨着時代的發展,新知識不斷出現,知識固然重要,但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更為重要。葉聖陶先生説:"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錢偉長先生亦説:"教師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處理知識的能力教給學生,這是關鍵的。"《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學習數學要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深化運用,鞏固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四組闖關題。第一關是試一試:

①買3支鉛筆需要多少元?

②買兩把直尺需要多少元?

這關是模仿性練習,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第二關是塗一塗,即根據算式塗塗得出結果。第三關是填一填,即根據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和根據乘法算式寫加法算式,這兩關是提高性練習。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法意義的理解。第四關是想一想:0.2 3=0.6,3 0.2=?這關是深化性練習,一是讓學生明白整數乘法的交換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二是讓學生體會一個整數乘小數的意義也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通過這樣闖關練習,不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層次練習中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體會用小數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喜悦。

(四)回顧小結,質疑問難

幫助學生整理,解決疑惑問題。

本節課這樣設計是基於讓學生能夠實實在在從課堂學習中感受到、體驗到、領悟到、思考到新知的獲取,建立數學模型。

説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民美術教育出版社國小美術教材第六冊第六課《威武的盾牌》(板書:威武的盾牌)我準備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具準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課堂延伸六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本課屬於新課程標準裏的“設計、應用”領域。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利用身邊容易得到的材料,合作創作、設計威武的盾牌。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選擇各種彩色紙,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剪、貼、搭配及繪畫的表現形式,創作出各種新穎、生動、威武的盾牌作品。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盾牌的用途,並用本節課學到的知識自己動手創作盾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及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從小樹立自我防範意識,建立心中的盾牌。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我把它定位在學生了解盾牌外形、圖案及色彩,並能進行設計和創作。而本課的難點是盾牌的圖樣和色彩的設計,還有就是怎樣在設計中體現盾牌的威武。

二、學生分析

學生對盾牌的瞭解大多是通過書和影片中所獲得的,對他們來説盾牌是遙遠而神祕的',根據國小生的好奇心理,可以肯定他們對盾牌具有濃厚的興趣,這一點非常重要,而且,三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美術知識與製作能力,他們的思維普遍較活躍,有較好的探究和創新意識,他們敢於表現,樂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製作好的盾牌。

四、教學過程

㈠、激趣導入

在此環節中將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讓學生了解盾牌的作用;二是欣賞《扶盾武士俑》並從中引出課題中“盾牌”和“威武”二詞。

1、學生們觀看電影,看後教師問“士兵手裏拿了什麼武器”,學生回答“盾牌”教師板書盾牌後再問“為什麼士兵要拿盾牌呢?”學生回答“為了防禦和保護自己”。

2、出示《扶盾武士俑》圖,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描述並讓全體學生模仿。導出“威武”一詞出示完整課題——威武的盾牌

教學意圖:學生細心觀察《扶盾武士俑》一圖後,模仿傭的姿勢,培養學生觀察力的同時,調動全員參與熱情,此時學生求知慾望強烈,教師能快速切入主題

㈡、新授

1、首先讓學生了解盾牌的對稱特點。教師出示盾牌圖片,讓學生觀察找出其特點。

2、出示的盾牌讓學生觀察,問:盾牌的哪些方面需要設計?

學生小組討論思考後回答。

①、研究盾牌形狀。

學生搜索記憶裏能做盾牌的形狀。並請兩名同學上前設計出盾牌的形狀當板書。教師展示學生設計的盾牌形狀,並播放看還有哪些形狀你沒有想到,以便於豐富學生思維.

②、探討圖案設計。

在剛才學生設計的盾牌形狀上,分別粘上小兔子和老虎的臉。問:哪個更適合用在盾牌上當圖案呢?再出示兩個老虎的圖案(出示老虎圖案)問:哪個看上去更威武?為什麼?並讓學生表演一下威武。

③、色彩搭配。

教師出示兩個盾牌。

問:你們喜歡哪個盾牌,為什麼?此環節通過對比讓學生觀察,簡單明瞭的解決了在用色時學生會出現色彩搭配不明朗的問題。

㈢、播放,作品欣賞。

㈣、藝術實踐

教師佈置合作任務,提出要求及注意事項。

五、教學評價。

1、自己覺得很棒的小組由小組長代表拿着盾牌走上前台,向大家介紹。

2、每小組選出一個成員裝扮成武士,拿着設計好的盾牌,讓學生擺出威武的姿勢,教師播放有戰爭氛圍的音樂。

六、課堂延伸。

通過盾牌的延伸,讓學生運用“智慧”來防禦和保護自己在心中建立起無形的盾牌。

説課稿 篇8

一、 教材依據

本課是冀教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下冊《聲》單元《傾聽聲音》一課的第二課時內容。通過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髮現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通過實驗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再經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思考,找出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徵,進而概括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能力。

二、 設計思想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於探究性實驗,本課在本單元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於前一節“尋找聲音,提出有關聲音的有關問題”之後,進一步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的“物體傳聲”作充分的知識準備。在進行本課前,作為三年級學生對聲音已有了一定的瞭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着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同學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一些聲音的知識,但熟悉的現象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並不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的奧祕。這恰是我們教學最有價值的地方。本課通過多種方法在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聽聲音猜事物;猜測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用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想,得出結論;設計實驗再次驗證結論;得用遊戲再次感知結論等活動,讓學生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建立起“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初步認識。

(1)探究式學習以孩子們的興趣為前提,以探究為核心。

國小科學是在呵護孩子們有竹具來的好奇心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引起他們體驗科學活動過程並從中得到學習方法而學到知識。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聽聲猜物來創設情境,引起孩子們探究聲音的興趣,並通過動手實驗、遊戲等活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

(2)探究學習和活動以學生為主。

從聽聲音猜物到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各種實驗中把動手權、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儘量達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老師儘可能的給學生創造和提供機會,鼓勵學生選擇材料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突出體現學生的參與性的主體性。

(3) 探究學習方法的理念和指導。

讓學生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時的現象。引導學生以多個物體發聲的原因進行解釋,從探究活動中概括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引導學生假設不是憑空想象,要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建立假設後要用實驗證實的概念,最後再次驗證鄉結論。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得來是需要反覆推敲的。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科學探究

1、通過探究聲音產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釋和結論。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xx。

2、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祕,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四、教學重點:

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創新能力。

五、教學難點:

通過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及創新能力,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六、説過程:

國小科學是在呵護孩子們好奇心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引起他們體驗科學活動過程並從中得到學習方法而學到知識。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聽聲猜物來創設情境,引起孩子們探究聲音的興趣,並通過動手實驗、遊戲等活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

從聽聲音猜物到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各種實驗中把動手權、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儘量達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老師儘可能的給學生創造和提供機會,鼓勵學生選擇材料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突出體現學生的參與性的主體性。

新課標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本課教學中,我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圍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時間,讓學生先根據已有經驗進行猜想,然後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從而瞭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的振動有關,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結論。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這一精神。

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以下兩個方面:

1.實驗材料取材於學生的生活,體現探究材料的結構性。

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能提高實驗的實效。在實驗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他們十分熟悉的材料:鋼尺、橡皮筋、水、紙片、小鼓、鑔、音叉等。材料結構豐富,數量充足,使人人動手落到實處。而且材料大多來自學生的生活,激發了學習熱情。在觀察實驗,提出假設過程中,選擇了鋼尺、橡皮筋等為典型的物體,幫助學生髮現“振動”,理解“振動”;在進一步研究物體振動與音量、音調的關係時,又提供了小鼓、豆子、音叉等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除了用觸覺感受到物體的振動,還能用視覺看到物體振動是怎麼樣的。如:使學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動時會發出聲音,不振動時就不會發出聲音,更能體現物體振動與發聲的關係。

2、循序漸進,注重學生探究過程的引導。

研究物體為什麼會發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説清楚。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將探究活動逐步推進。

(1)在聽聲音、猜物體環節中,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激起學生認識聲音的興趣。給學生一個自由的天地,滿足他們的表現欲,讓每名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及思維方式來猜物。這樣,為學生學習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心理狀態,又為後面的交流打下基礎。

2)假設驗證,觀察發聲物體。學生在“猜聲音”活動的基礎上,再讓他們猜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樣使他們的猜想不再盲目,而是建立在他們的認知基礎上的。

(3)通過實驗,感知發聲的根本原因。提出猜想後,讓學生利用實驗材料來驗證猜想,在“放”的基礎上集中思維,把觀察的焦點放在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與變化上,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物體發聲時的規律,初步感知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實驗後仍然有部分學生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作的本身,而不針對這一問題,我加了一個環節:讓學生用一個比較科學的'詞來概括總結這些現象。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後得出一個詞“振動”。統一意見後我又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時讓學生討論交流,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班上彙報小組結果。最終得出一個統一公認的結論“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4)設計實驗,驗證結論。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接着教師敲了一下振動不明顯的水槽,讓學生聽並看,學生髮現水槽並沒有動,這時教師趁熱打鐵,“你能設計一個實驗讓我們既能聽到聲音又能看到或感覺到物體在振動嗎”?學生設計實驗,進一步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時,學生在教師提供自助餐式觀察材料中選擇材料,進一步探究嘗試,學生在實驗中不僅藉助其他材料看到了物體的振動,而且還發現物體振動與音調、音量的關係。

(5)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利用遊戲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人能發聲是因為聲帶在振動”。一個簡單的活動旨在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通過教學實踐,我感到本課的教學還是比較成功的,在學習中力求讓學生體驗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當然這個探究過程不是體現在教學的結構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自身探究過程的完整。我注意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身份,是組織者、參與者,把自己融入學生的學習中,在開放中去組織,在參與中去指導。

同時在備課、教學中我注重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的思維過程、研究學生可能產生的思維結果、研究學生可能出現的實驗情況、研究學生的興趣如何持續一節課,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課堂教學的應急措施,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案。當然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就要求課前要考慮的面面具到,老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基礎,和發現捕捉教學時機的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樣的課才會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4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敍述古時候兩個孩子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説明為了認識自然,兩小兒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的品質,也説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二、説教案

《兩小兒辯日》一課是培養學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課例,因此我教授本課時訓練重點確定為: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疑難字詞,能根椐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兩小兒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熟讀課文大概瞭解文意。

2.搜索關於孔子的資料(生平、言論)。

3.思考課後練習題。

三、説教法

本堂課因為是孩子們初學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樂讀趣學,自主感悟。通過藉助課後註釋理解文章,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古文的讀,要求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讀懂文章的意思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四、説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以教師的導,學生的學習為教學主線,去營造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學習氛圍,以接受變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惑,積累。從而解決出學生學習古文的困難,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法,快樂輕鬆地學習古文。

五、説過程

(一)引導釋題,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説“辯”字導入課題,解釋“辯”字的字義,從而以“辯”字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講的就是兩小兒辯論太陽,此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再一次讀課題,然後層層深入、質疑,兩小兒辯論太陽的什麼呢?讓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學文的目的,學生帶着疑問走進課文。

(二)指導學法

由於學生學古文,較難理解,在此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初學古文的感受,從而總結出古文不好讀,不好懂,明確了學習古文的方向和目標,緊接着老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學生通過傾聽總結讀法。學生自由練讀,並由此解決了古文不好讀這一難點,就是讓我們多讀,反覆讀,緊接着教師趁熱打鐵牽出古文不好懂的這一難點,學生各抒己見,自己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老師再一次強調出學習古文的目的就是讀懂意思,讀出韻味。

(三)依照學法逐步解文

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質疑:這篇文章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學生概述的過程中,交流孔子這一人物,為後面學習文章,揭示人文內涵,做好鋪墊,並且在學生概述故事內容的同時,又緊接着質疑:孔子在什麼情況下遇見兩小兒的?無形中對文章第一節內容就在老師質疑,學生解疑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並在此強調“鬥”的含義,過渡到第二節的學習,明確兩小兒辯論的觀點,通過分析“也”字,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由此以“辯”為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學習,後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三四節的學習,通過抓重點字詞、分析句式、課件演示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鬥時各持的`理由是那麼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以理解促讀,讀出味道,讀懂意思,老師在這則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重點把握住了文本的內容,體現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讀課文,讀後明理

最後,我重點抓住孔子“不能決”,讓學生體會人文內涵,讓學生交流孔子的言論並結合蒐集孔子的資料,明白體會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學習兩小兒勇於探索,善於觀察,勤學好問的精神,並將兩小兒提出的問題設計成以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課後解決的方法,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

(五)總結拓展,延伸課外

學古文不能只學不積累,積累什麼?積累的就是我們的學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讓學生感受古文與現代文不同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對學生今後學習古文打下基礎,這樣從開始學生討論學法,到教師最後總結學法,無時不體現出,我們學的主動不僅在學內容,還在學方法。也正體現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理念,最後佈置學生回去講故事,排課本劇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整堂課最終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讀,以讀明理的辦法,一步步紮紮實實學好古文。

六、説板書

從字數上看板書有些繁瑣,但我認為板書總是為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服務的,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我從題眼“辯”字為主線到兩小兒辯論的觀點,理由最後結果,讓學生觀其則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內容。

我的這堂課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據課堂反饋定論),但是,我最終能較好地體現了我此次課堂教學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學生要學的有收穫,而我教的要紮實,也希望各位老師能為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説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寒號鳥》。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目標、説方法、説過程等六個方面呈現我的説課內容。

1、説教材

《寒號鳥》是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寓言小故事。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讀故事,明道理”,《寒號鳥》一文運用了對比手法,敍述了喜鵲和寒號鳥對待做窩的不同態度、不同表現及不同結果。旨在讓學生懂得懶惰、得過且過是沒有好結果的,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過上美好生活的道理。本課我安排了三個課時進行教學,本次設計為第一課時。

2、説學情

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且大部分學生通過一年多的語文學習,已經具有初步的識字和理解詞語的能力。但對於故事中所藴含的道理還是難以理解,因此本次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等特點,多采用視頻、圖片、課件演示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學習生字,練習説話。

3、説目標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既有知識水平,再結合本組教材訓練點及課文內容,我擬定了以下課時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堵、縫、鵲、銜、枯”等五個生字;掌握“號、當”兩個多音字;會寫“枯”、“卻”兩個生字。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看圖,練習説話,隨文識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初步領會課文寓意(不學寒號鳥的懶惰,而是向喜鵲一樣勤快,凡事提早做準備)。

重點:識字、寫字;練習説話。

難點:準確領會課文寓意。

4、説方法

為突出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徵,本課教學方法如下:

教法:引導法、演示法

教師依據課標和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再結合希沃白板的課件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幫助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學法:合作探究法、觀察法、練習法

學生在初讀課文後,分小組對課文插圖內容進行交流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字-詞-句練習説話,也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和表達能力。

5、説過程

對於本課時的教學,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觀看視頻,導入新課(約3分鐘)

通過播放有關寒號鳥的百科視頻,讓學生對於寒號鳥這種動物有個大概的認識,從而導入新課《寒號鳥》。

【設計意圖】:寒號鳥這種動物容易讓人誤認為是一種鳥類,而播放視頻既能吸引學生興趣,又最直觀有效的讓孩子們認識了寒號鳥這種動物。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約10分鐘)

這一環節主要為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帶着問題聽課文,然後藉着錄音中錯誤的“當”字讀音,教師講解多音字“當”。最後以課堂活動的`形式,檢測學生對多音字的掌握以及對課文內容的感知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知道課文共有9個自然段,主要講了寒號鳥和喜鵲的故事,為後續教學環節打基礎。

(3)看圖説話,學習生字(約18分鐘)

本環節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插圖畫面內容。

2、出示課文中的第一幅插圖,通過課件展示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縫、堵、鵲、銜、枯”等生字,能夠依據插圖畫面,表述相關內容,以及體會寒號鳥的懶惰和喜鵲的辛勤。

3、出示課文第二幅插圖,讓學生知道懶惰的寒號鳥最終凍死了,而喜鵲卻平安無事,進而初步領會故事寓意。

4、通過課堂小活動檢測學生對會認字的掌握情況。

【設計意圖】:觀察插圖是瞭解課文內容的一個重要途徑,首先學生就看到的插圖畫面進行合作交流,讓他們自主學習,對插圖有個大概印象,再結合希沃白板中蒙層工具的使用,讓學生按一定順序學習生字、練習説話、初步領會寓意,幫助課堂目標中重難點部分的達成。

説課稿 篇11

一.説設計思路

《猴哥猴弟鍾玉米》這個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既熟悉又喜歡的猴子作為主角,講述了猴哥與猴弟偷吃農民伯伯的玉米被發現後捱了一頓打後決定自己種玉米的故事。特別是猴哥猴弟都認為對方偷懶而自己也不勞作的情節尤為有趣,並且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到一些懶惰,總把錯誤推給別人的人,尤其現在父母都特別寵孩子,家裏所有的人都為孩子服務養成了孩子動手能力差,頤指氣使的習慣,這個故事即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又符合《綱要》中的教育要求,即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

二.説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導向作用。<綱要>語言領域中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是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的環境。在新《綱要》中,活動教育提出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以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體驗,實踐、創造,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因此,在整個活動中都以幼兒的自主參與活動為主,教師在活動中起一個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動感受,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認知上:理解故事內容,初步學會複述故事,豐富詞彙吧嗒吧嗒、噴噴香。

2、能力上:積極參與故事情節的討論,學會相互合作與分享。

3、情感上:懂得不能偷懶,不能對家人説謊,要尊重與愛自己的親人。

根據目標在活動中,我把在遊戲情節中理解故事內容,懂得不能懶惰要相互合作的道理設為教學重點,根據中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用完整的語言複述故事設為難點。

三、説活動準備

為了此次活動的組織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的協調統一,寓教育於生活情景遊戲之中,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準備:

1、物質準備

我給小朋友準備了多媒體課件《猴哥猴弟種玉米》,猴哥、猴弟、農民伯伯、玉米的頭飾,這是為了讓幼兒更快的進入遊戲,幫助幼兒理解故事。

2、知識準備

我讓幼兒先認識猴哥猴弟,瞭解猴子的基本特徵,練習猴子的基本姿勢。

四、説教法、學法説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決定教在活動中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景教學法,角色遊戲法、課件演示法、提問法。

1、情景教學法:根據故事內容,為幼兒創設情境,讓幼兒模仿猴子的有趣姿勢,體驗猴子的慵懶,這種效果是圖片演示所達不到的。

2、課件演示法:幼兒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猴哥猴弟種玉米》發展孩子的觀察力,激發孩子的複述故事的能力。

3、角色遊戲法:角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讓他們自己來扮演這一角色,不僅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充分讓他們表現自我、大膽説話。

4、提問法:在教學中,我會提一些開發性的問題如:猴哥猴弟鐘的玉米和農民伯伯的一樣嗎?為什麼?那我們能不能學他們呢?等這些問題來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引導幼兒有目的、有順序地仔細觀察、激發幼兒説的興趣,創造幼兒説的空間。

説學法:

整個活動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圍繞目標,突出重點,克服難點。創造條件讓幼兒自己參與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讓幼兒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動我採用了談話法,趣味遊戲法。

1、談話法: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2、趣味遊戲法:幼兒在遊戲中,邊遊戲邊聯繫故事中的語句,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五、説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激發興趣,導入活動

兒歌是幼兒比較喜歡的,是幼兒發展語言必不可少的一種有效方式。用兒歌《猴哥》導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出猴哥猴弟。

師:老師問你們這首歌唱的是誰呀?哪位小朋友能夠告訴老師猴子長什麼樣子?請一些幼兒説説在説的同時展示圖片。

哪位小朋友能夠表演一下猴子是怎麼樣走路的,怎麼吃東西的?(其他的幼兒跟着學)讓幼兒在看看、學學、做做的過程中加深對猴大哥的瞭解,也為下面理解故事作鋪墊。

教師小結:大大的眼睛,骨碌骨碌的轉。抓着耳,撓着腮,跳來跳去(豐富詞彙咕嚕咕嚕的轉)

二、出示多媒體課件《猴哥猴弟種玉米》,幼兒理解故事

1、猜想:猴哥猴弟種的玉米為什麼和農民伯伯的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幼兒猜想)

2、出示多媒體課件《猴哥猴弟種玉米》讓幼兒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3、師問:小朋友們你們誰可以告訴我猴哥猴弟的玉米為什麼會和農民伯伯不一樣?請幼兒回答,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正如所説,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幼兒積極運用語言進行交往.在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後,總結原來是猴哥猴弟偷懶。

教師小結:原來猴哥猴弟都對對方説謊,兩個人在幹活的時候都偷懶出去玩耍了沒有相互合作,沒有給玉米施肥鬆土。從而突破教學重點懂得不能懶惰,要學會相互合作的道理。

三、依次出示故事角色頭飾,老師講述故事(教師操縱角色頭飾教幼兒學講故事)講完後問:

第一天猴哥猴弟一起幹活,第二天猴弟他到玉米地幹活了嗎?回家後對猴哥又説了什麼?

第三天猴哥走到地裏一看又説了什麼,回家又對猴弟説了什麼?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玉米為甚麼沒有長出來?用形象的頭飾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跟着老師講述角色的對話,鍛鍊幼兒的膽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四、分角色遊戲,讓幼兒扮演角色,在遊戲中學會複述

故事,在情境中體驗。這個活動讓孩子自己親自參加,體驗活動的樂趣。通過以上環節,突破了用完整的語言複述故事這個難點。

五、出示多媒體課件《猴哥猴弟種玉米》,同時提問幼兒跟着課件畫面複述故事,對複述好的幼兒給以肯定和表揚。通過以上環節,突破了用完整的語言複述故事這個難點。

六、總結:本次説課嚴格按照《綱要》中的要求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情感。

説課稿 篇1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筆調清新,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敍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另外,文章的結尾是開放型的,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本篇課文的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

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裏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為語文園地裏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的快樂”作一些鋪墊;

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3.積累課文中生動的詞語。

本課擬定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説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

2.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夥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夥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二、説學情

1.思維狀態

三年級學生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本篇課文圍繞風箏展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易理解。但對於文本深層的內容,仍需要多讀多想,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文本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和交流。

2.知識能力

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學生已積累了一些識字的經驗,初步具有獨立的識字能力。學習重點也由識字逐漸向閲讀過渡。一些閲讀方法掌握,如:朗讀、默讀;藉助圖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學生已有一定基礎。但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情感則是三年級學生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三、説教法、學法

1、以讀為本,讀中思、讀中悟。我國語文教學有“熟讀、精思、博覽”的優良傳統,葉聖陶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讀,他認為“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使之見於書,入於目,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使之能和諧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2、採用多種策略讓關鍵詞活起來。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第二學段學生應“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關鍵詞,體會關鍵詞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在感悟重點詞句時,我採用多種方式和策略:聯繫生活實際、角色互換、理解字義、聯想法等,讓學生在輕鬆學習的同時,能講關鍵詞讀活。

四、説教學流程:

一)回顧導入,搭建構架

開課先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快速熟悉並走進文本,對文本內容建立一個基本框架。

二)細讀探究,品悟真情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地方。

直接按文本的順序,切入做風箏。讓學生自學第二自然段,讀、思:作者寫做風箏時,哪些詞語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快樂。主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如憧憬、依然、幸福鳥,可根據查字典的方法、聯繫上下文、聯想等方法來理解。繼而感受到做風箏的快樂。

“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這份快樂表現出來的。首先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如何放風箏的`,再看書上是如何寫放風箏的,通過抓動詞對比,感悟動作描寫的生動、準確。接着抓關鍵詞句體會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快樂。“越飛越高”於想象畫面中感受快樂;“快活地喊叫”於角色體驗中感受快樂;從孩子的不知疲憊中感受他們的快樂。接着通過感情朗讀進步一渲染孩子們的快樂。

可是快樂的心情卻隨着線斷箏飛戛然而止了。讓學生默讀課文4~8自然段,體會孩子們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義的方法,讓孩子們從“大驚失色”這一神態中感受孩子們的傷心。引導學生由字面義到角色體驗逐層深入理解“千呼萬喚”,感受到孩子們的痛心。繼而通過感情朗讀進一步感受到孩子的傷心。接着通過抓關鍵詞,從“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垂頭喪氣”中感受到尋找不到的失落。

最後通過質疑是否用心尋找了,讓孩子們知道還有希望。進而引出想象續説(寫),拓展學生的思維。

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創新離不開想像,想象離不開假設。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辦法,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結局。教師要善於用假設延伸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歸納,積累方法

學完全篇後,我將對本文的內容和情感、閲讀時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時所使用的表達方法進行歸納梳理。對內容梳理將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而閲讀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更好地解讀文本,理解文章內涵;表達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掌握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最後讓所有的學生在學有所獲中結束該課的學習。

五、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由三大塊構成:有文章內容和主線的板書(即中間部分);有閲讀方法的梳理歸類(左邊);還有表達方法的提煉(右邊),簡明扼要地呈現了我這堂課要傳達給學生的信息。

六、説預期效果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希望學生能夠感受到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心情起伏變化,基本能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知道幾種品讀關鍵詞的方法,並能在今後的學習中試着運用。

説課稿 篇13

一、説教材:

《守株待兔》改編自《韓非子》中一文,講的是古時候一個種田人,偶然得到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守在樹樁旁邊等着,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看成是會不斷髮生的事情,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

二、説目標:

我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4個生字。會寫9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這是教學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繼續練習默讀課文的方法,在讀的過程中感知這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而那個種田人“白撿”到野兔後“樂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撿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勞而獲,心存僥倖”的錯誤想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這是教學難點。

三、説流程:

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有在聽説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才能形成。本課設計重在讓學生體驗語言實踐的過程,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歷練語言,緊緊扣住課文的語文點展開訓練,使課文內容的理解,語言的感悟,寓意的領會融為一體,努力使一個設計承載多種功能。基於這樣的文本與目標擬定,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範讀揭題,説出大意

1、範讀課文,請學生注意,從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説明題目意思的話來。教學從課題切入,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抓住課文中的句子理解題意,為下面的教學鋪路搭橋。

2、新課標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因此,讓學生圍繞題目展開討論:這個人為什麼要守着樹樁等兔子呢?結果又怎麼樣呢?請學生再讀課文,從而幫助學生準確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抓住細節,對話文本

兔子撞死的原因:竄首先讓學生明白“竄”是怎樣的動作,在討論中理解“竄”的特點,接着通過簡筆畫,勾勒出“竄”的背景,明白髮生這種情況的極偶然性。使學生在讀、思、説中步步深入,從而領悟品詞析句。

種田人的心情:樂聯繫文本,把種田人的.想法自言自語地説出來。這樣做既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幫助學生理解了詞語,使詞語帶着活生生的形象貯存在他們的腦海中。

種田人的行為:等 什麼時候開始等,怎麼等,等的結果怎樣?帶着問題研讀課文,體會想象種田人坐着等野兔時的言行和心理,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去發現,從而提示出規律,不勞動是一無所獲的。

(三)揭示寓意、拓展學習

師問:如果你是鄰家一位老農,看到這位守株待兔的年輕人,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吸取課文的語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個環節,意在引領學生在對話、體驗、傾聽、思考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後出示古文:以古文教學來結束全課,來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嶄新的語文學習之門,引起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

四、説理念: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用故事來寄寓道理的文學體裁。寓言是現實生活的折射。它既能啟發學生探索又能幫助學生了解人情世故。寓言故事以學生讀懂故事為表,理解寓意為裏,聯繫實際為真。所以,我這節課,不是單為了教這則寓言,而是通過對這則寓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途徑去思考問題,去認識生活;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寓言的學習,不僅是語言文字的學習,更是一種智慧的學習。這節課,我將帶着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去學習,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為了體現語文的工具性,我設計了以讀為主線來組織各項訓練活動。為了滲透語文的人文性,我為學生創設了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情境。因為語言文字中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灌輸、也不能用貼標籤的辦法單方面的授予學生,而需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讓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感受、領悟、昇華。

説課稿 篇14

一、説教材

1、《太陽》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八冊的一篇常識性課文。這篇課文介紹了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之遠、太陽的體積之大,以及太陽是一個能發光發熱的球體等知識,還講了太陽與地球的關係、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課文共有8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紹太陽的特點時,運用了數字、假設、比較、比喻等方法,把太陽遠、大、熱三個方面的知識説得很具體、通俗,具有很強的説服力。第二部分講太陽和人類的關係,從太陽和動、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及太陽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現出太陽與人類關係的密切。

2、教學目標:

①學習本課生字詞。

②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太陽和地球、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③瞭解作者説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閲讀説明文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教學重、難點、

①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太陽和地球、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②瞭解作者説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閲讀説明文的方法。

二、説教法

治學的最高境界為“樂學”,因此,我將“樂學”思想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以最少的時間投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真正做到“有效學習”。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境法”和“分層指導法”來教學本課,為什麼要選用着兩種方法呢?因為本課描寫了不同的四副畫面,孩子們由於抽象思維的侷限不能很好的體會課文內容的優美。因此,我創設一定的音樂氛圍並配以相應的圖畫,感受太陽升起的動態過程,體會出課文語言美。將這種情感融入對課文的朗讀中。這樣,學生在輕鬆的、愉快的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朗讀技巧與方法,真正實現了有效學習。

三、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四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還是很活躍,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不弱,而且這個時期的學生對科學性知識比較有興趣,能否就利用學生的“好奇、興趣”牽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想學、愛學這篇課文,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掌握情況。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擁有充分的活動空間,積極倡導小組合作方式貫穿課堂鼓勵學生組內合作,組外競爭。學生一定能在互幫互學的基礎上促進自身表達能力的發展。

四、説教學過程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我設計的教學思路如下: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開始上課時,我設計了用孩子們愛看的動畫片導入:“同學們,我知道你們特別喜歡看動畫片。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後弈射日》)。這樣一來,可以從學生的愛好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自主識字。四年級的學生藉助課文中注音基本能夠讀準字音,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同學之間互教互學,藉助字典自主學習,然後組內接讀課文,把課文讀通。以小組為單位學習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的能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藉助出示生字課件,讓學生讀熟鞏固。

3、重點指導“嫁、獸、蔬、滴、凝、菌”,從字形、寫法,用想象記憶法幫助對字形的記憶,用組外競爭,來進行寫字的交流展示。

4、激發學生讀書的情趣。新課標提出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感知、感受、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每節課要有充分的讀書時間。課上在老師的.指導下,為學生創設了情景,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了學生的情趣,在讀中感悟。如在第二課時的品讀課文這一環節中,抓住體現太陽三個特點的重要詞句去品讀,利用課件體會理解“熱”並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以學定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激烈的討論讓學生學習熱情繼續燃燒,同時課堂中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師互動的多方位的課堂結構。

5、聽説讀的能力有機結合,促語文能力協調發展。本節語文課不是單一的説與讀,而是讀説結合,在讀中感悟,並有意識培養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並與他們交流,正確表達自己的體會,讓讀與説有機結合,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得以發展與提高。如:講授太陽與人類的關係真是很密切這一部分時,首先請學生找出最能表現太陽與人類關係密切的一句話進行練讀,然後,請學生根據你平時觀察所得和書上提供的資料説説太陽與我們人類關係怎麼密切,其中老師提供句式:

①有了太陽……

②如果沒有太陽……就……因為……出示兩種句式,由學生自己任意選擇,體現因材施教。

6、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課件的使用上,運用太陽圖片和太陽活動錄像,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太陽的大、熱、遠這些特點,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得以發展。太陽與地球的關係,文中表述的較概括,學生不易理解,這時多媒體的運用,使文字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太陽對

説課稿 篇15

各位領導、教師們:

你們好!

首先,我對本節資料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是人教版教材必修本第單元第節資料。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這為過渡到本節資料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所以,本節資料在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本節資料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資料,後面是本教材的這部分資料,所以學好這個資料為學好以後的生物知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並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資料包含的一些知識,是以後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大學聯考的必考資料。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資料分析,結合着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理解

2、本事目標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僅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到達本節資料設定的教學目標。

四、説教法

我們都明白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本事的重要學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研究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並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我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本事,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當經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進取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本事,從而到達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資料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經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本事、思維本事、活動組織本事。

3、團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團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資料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能夠讓學生自我閲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象,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進取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異常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本事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終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進取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温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明白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資料,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生物教學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景,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能夠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到達舉一反三的效果。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課堂小結,能夠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Tags:説課稿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