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推薦】三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編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05W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三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編八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一、説課內容:三年級上冊第25——27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認識幾千幾百幾十幾是在學生認識了整千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通過操作、合作探究、討論等形式,學會了對一般四位數的認識,掌握它們的讀法和寫法,並理解這些數的具體含義,為今後五位數、六位數------的學習作了知識的準備和學習方法的鋪墊。同時,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增強學生對數的含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幾千幾百幾十幾的數,理解這些數的含義,掌握其讀法、寫法。

2、使學生學會用數描述身邊的事物,並與他人交流,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態度。

3、培養學生大膽思維、積極實踐的精神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重點和難點:

教材從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注意知識結構的優化組合,以加強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例題先借助計數器,讓學生按照數的組成認、讀、寫各數位上非零的四位數;接着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藉助計數器,自主認識中間有一個零或連續兩個零的四位數,結合數的組成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學會相應的讀和寫。然後讓學生根據計數器上算珠表示的數,試着讀寫末尾有兩個零或中間、末尾都有一個零的四位數,並通過交流、比較,確認讀寫方法,加深對數的理解。最後,通過“想想做做”第1——3題的練習,讓學生由直觀到抽象,進一步鞏固一般四位數的認、讀和寫;接着,教材通過“想想做做”第4、5題,讓學生聯繫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讀、寫數,感受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同時,提高學生讀數、寫數的能力。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認、讀、寫幾千幾百幾十幾的數。教學難點是中間有零、末尾有零的數的讀法。

[説教法和學法]

一、以舊引新,促使知識遷移。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認識千以內數和整千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數經驗為基礎,以舊引新,幫助學生做好知識的遷移,並激活學生思維。

二、適度開放,促進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課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利用知識的遷移,並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手、口、腦並用,自覺去探索,去認識“幾千幾百幾十幾”的含義及讀寫,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

三、聯繫生活,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以教材為藍本,注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課前的蒐集資料,到新課的展開,再到課內的交流信息,每一環節的設計處處將數學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數在現實世界的應用,同時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説教學程序]

一、情境引新

1、談話:小紅家今年要搬新家啦!他們全家打算為新家添上一些新的家用電器。瞧!他們一家來到了商店。

2、播放錄象:琳琅滿目的家用電器。

對話:

小紅:媽媽,快來看呀!這兒的微波爐好便宜啊,只要365元,我們買一台吧。

媽媽:好哇。

錄象暫停,師板書:365,讓學生讀一讀並在計數器上撥一撥,然後説説它的含義。

3、繼續播放錄象:小紅一家來到了洗衣機旁。

對話:

小紅:媽媽,你看,這台洗衣機多漂亮呀,不如我們也買一台吧,這樣你就不用自己洗了。

媽媽:真是個乖女兒。

錄象定格畫面:一台洗衣機及2365元的標價。

4、師設疑:你知道這台洗衣機多少錢嗎?小組內試着讀一讀。(板書:2365)

●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再現學生生活中購物情境入手,使學生親身感受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二、新課展開

1、教學中間沒零的一般四位數

(1)組內活動:試着讀出“2365”這個數。

(2)全班交流:

讀一讀:指名幾個學生讀。

比一比:365與2365這兩個數的異同。

撥一撥:在計數器上撥出2365,體會:只要在365的基礎上,再在千位上撥2顆珠子就是2365了。

説一説:這個數的組成。

寫一寫:先指名説寫法,師範寫,學生練習。

(3)小結:2個千、3個百、6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二千三百六十五。

●由於學生已有了千以內數的讀寫這一基礎,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注重的是知識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讓學生在獨立嘗試中學習新知,體會四位數與三位數的區別和聯繫。

2、教學中間有零的四位數

(1) 繼續播放錄象並定格在空調及“3052”的標價上。

(2) 師設疑:你有沒有發現這個數有什麼不一樣嗎?

那麼,這樣的數你會讀嗎?還能在計數器上撥一撥嗎?

(3) 學生活動:讀、撥、寫。

(4) 交流:你是怎樣讀的,怎樣撥的?

(5) 指導寫數,強調:哪一位上沒有就用0表示。

師:現在正值冬季,商場正在打折,原價3052元的空調現價只要——(畫面出示打折以後的空調價格“3002元”)。問:你知道是多少錢嗎?

學生自由讀後交流,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生1:三千零零二

生2:三千零二

歸納小結:中間連續有兩個0的,只讀出一個零。

●這一環節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探索知識,感受新知識的產生、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3、教學“試一試”

(1) 學生獨立完成。

(2) 同桌互説自己的想法。

(3) 討論比較:7400和7040這兩個數有什麼不同?讀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4) 小結:一個數中間的零要讀出來,末尾的零都不要讀。

●這一環節教師由扶到放,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深化知識,在嘗試中品嚐成功的喜悦

三、鞏固新知

1、讀數

師:小紅一家逛到現在,收穫還真不少,因為商店裏價廉物美的商品實在太多了。讓我們跟着小紅一家再一起去逛一逛吧。

播放錄象:出示各式各樣的商品及標價,如:29寸彩電3500元、抽油煙機572元、冰箱2408元、電腦6080元、家庭影院5008元等。

組長組織組員在小組內讀一讀。

2、寫數

(1)給數拍照—“想想做做”第1、2題:師在計數器上逐一撥出“5237”、“4803”、“6005”等數,學生在本子上寫出來,並説出各數的組成。

(2)“想想做做”第3題:師讀出商品價格,生寫數。

3、比一比:(結合“想想做做”第4題)

(1)同桌兩人互撥互讀,並寫下來,看在規定時間內誰讀得多、寫得多。

(2)勝出的小朋友可以得到老師送給的精美圖片留作紀念。

●練習在數學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這一環節,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手腦並用,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既獲得了知識,又得到了能力的培養,同時又深深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課內活動

1、談話:生活中的數無時無刻不在,它能使我們獲取信息,增長知識,瞭解社會。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收集了生活中的數,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進行一個新聞發佈會,將你收集到的數和信息與班上的同學一起來分享。

2、學生交流信息,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經歷蒐集—交流—體會的過程,感受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五、全課總結

小朋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幾千幾百幾十幾

●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談收穫及體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口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並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注重算法多樣化與算法最優化的運用,尊重每一名學生的獨特感受,同時也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本課內容的一個知識生長點就是表內乘法,將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相乘轉化成表內乘法來進行計算,以此來滲透轉化的學習方法。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本節課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過程,理解算理,學會口算方法。

2、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3、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乘法計算問題,解決問題,感覺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4、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掌握算法,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由算理想算法,培養學生類推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説教法學法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本着體現計算教學新理念的原則,重視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為學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種口算方法最優化,逐步熟練地運用口算方法並能有效地進行遷移。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數乘一位數問題,並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設計進行: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於計算教學範疇,以往計算教學機械枯燥乏味,而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導致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我先創設遊樂園這個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關注、更積極地參與下面的教學活動;然後提出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問題,鍛鍊學生的提問及解答問題的能力,情景圖是和兒童生活緊密聯繫的,學生的學習素材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藴藏着許多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願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所以解決同一問題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他們充分的時間空間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幾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勵學生的獨特想法,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遷移類推,發現規律。

學生在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使學生自己能夠發現並得出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

4、課堂反饋,檢查效果。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練習題,使絕大部分學生能當堂達成目標。

以上是我教學這節課的設計思路,由於水平有限,講得不好,請各位原諒,但我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虛心學習,所以敬請各位批評指正,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揚長避短,爭取更大的進步!

謝謝!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24時記時法”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普通計時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時間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時計時法的含義。對於怎樣理解與運用24時計時法,其教學應把握兩點:(1)要利用時間的變化過程,讓學生明白24時計時法是怎樣得來的;(2)能讓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計算經過的時間。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記時法,並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於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瞭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慾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説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説教學程序

設計理念:有位科學家説“喜歡和好奇心比什麼都重要。”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努力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的源泉。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學教學就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問題出發。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比一比、説一説、議一議的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本課教學的設計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活動,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瞧瞧。(課件出示課本52頁圖)

2.誰來告訴大家百貨的營業時間?(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這兩種計時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慶百貨的營業時間。(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們平時習慣的説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時間的詞,這是普通計時法。

(指9:00—21:00)是用什麼方法計時的?你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計時方法?(請學生説説。)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那為什麼要採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呢?24時計時法又有什麼優越性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研究和學習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利用鐘面來認識24時計時法。

二、新課

1.學生動手撥鍾感受一日裏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你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時候結束的?(引起一天的開始是1:00和夜裏12:00兩種答案的爭論)

(2)出示倒計時的場面:見過這個場面嗎?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一起倒計時,當我們倒數到1的那一瞬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指到了幾?這個時刻意味着什麼?(舊的一天結束了,新的一天開始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3)現在該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時候結束的了吧?深夜12時也叫做0時。0時是白天還是夜晚?

(4)咱們一起將時針、分針撥到0時,聽清老師的要求,第一:請在鐘面上撥出你一天的作息時間,並説説什麼時候你在做什麼;第二:請思考:時針在一天裏走幾圈,一天共多少小時?另外:撥鍾時只撥時針,分針不動。(學生撥鍾,師巡視)

(5)一天裏時針走了幾圈?第一圈是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第二圈呢?誰來撥給大家看看?請你撥給大家看看,説説哪個時刻你在幹什麼。

(6)對,一天裏時針走了兩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時?那你能在鐘面上把24小時數出來嗎?(請一生上來撥、數。)

2.課件演示和老師講解一日裏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咱們也來數一數。(課件演示一日裏時

針走動的情況,同時師生共同數出一天有24小時。)

(2)一天一共是24小時,我們把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3.研究兩圈數的關係,得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方法。

(1)孩子們通過撥鍾知道了一天裏,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那仔細觀察,外圈的數表示什麼?它和內圈的數有什麼關係?先獨立思考,再四人小組交流交流。

(2)抽生彙報。(鐘面外圈的數字表示中午12時到夜裏的24時,是時針走第二圈時對應的時刻。問:第二圈的數具體表示什麼?你能找一個數舉例嗎?(時針從0時起共走了幾小時)

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相差12。相差12是什麼意思?(外圈比內圈多12)

(3)在實際生活中,鐘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數,咱們又怎樣利用剛才找到的兩圈的關係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時刻呢?(出示一個9時的鐘面):這是什麼時候?(學生引起爭論:上午9時和晚上9時)師:這個時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時,也可以表示晚上9時。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

(4)上午9時和晚上9時用24時計時法怎樣表示?(抽生回答,求證:你們也這樣認為嗎?怎麼想的?)(板書答案)

(課件演示)上午9時是時針時走第一圈所指的時刻,表示一天過去了9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就直接説9時。(板書:9時)

(課件演示):晚上9時是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從0時起,時針走過了中午的12時,進入了第二圈後又走了9小時,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時就等於21小時,表示一天過去了21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21時。

(6)討論、提煉方法:我們用24時計時法表示了上午9時,晚上9時,還用不用説上午幾時,晚上幾時?(就直接説幾時)。那麼怎樣用24時計時法準確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和第二圈的時刻?(學生討論)

請學生回答。

師小結: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指幾就是幾時,表示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所指的數加上12就是24時計時法的時刻。

(7)下午5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幾時?怎樣算的?(板書)

師小結: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時,這個時刻從0時起過了幾小時,就直接説幾時。

4.(1)P53的“做一做”:認識了用24時計時法計時的方法,現在咱們就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請你連一連。

學生翻書第P53頁,先獨立完成,再講評:15時30分用普通計時法怎麼説?怎麼知道的?23時呢?

(2)書P54第1題

5.教學24時計時法的優越性。

(1)今天老師還為你們帶來了一個小節目呢:(視頻:大風車),是什麼時候播出?對於這個節目的播出時間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論:(課件出示)誰説得對?誰又不對呢?學生判斷。再出示第三個用24時計時法的,這樣説對嗎?他也沒説是上午還是下午啊?

(2)師:孩子們想一想,24時計時法的優點在哪一點?(簡潔,不易出錯)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課件出示)24時計時法的簡潔、不易出錯的特點使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國際通用的一種計時法。

6.教學P53、例3(計算經過的時間)

(1)我們工作室的老師們今天下午2時40分乘列車從北京出發,離開咱們在16時45分正點就能到達三石家莊。(出示兩個鐘面),算一算,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

(2)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什麼?你打算怎樣解決?(讓學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討論討論。(板書:下午2時40分------19時45分)

(3)誰來説説你怎樣解決?

(3)學生回答,師:對,你的方法可以用圖來表示:(出示線段圖)。師在線段圖上説詳細點:出發時刻是14時40分,到達時刻是16時45分,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14時40分到16時45分中間這一段經過的時間,就用結束時刻減開始時刻。

(4)你能算出百貨商場全天的營業時間嗎?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些什麼?有些什麼收穫?

(課的最後讓學生説説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雞兔同籠》是師大版的教材中的一節實踐活動課,郭**老師執教的《雞兔同籠》這節課給我的整體感受是:教學時直接引課,在列表解決問題前先鼓勵學生猜想、嘗試、猜測,通過學生的經驗猜想可能的情況,並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借勢再設計表頭進行列表。讓學生經歷猜想、列表、嘗試、不斷調整的過程,從中體會出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體現了做中學的教學思想和方法。

本節課的優點有:

1、數學思維縝密。

在教學過程中環環想扣,引導學生思維有序,在列舉完猜想情況後,讓學生自主發現應該有序排放,列舉後讓學生觀察發現排列的規律,在後面的學習中學生熟練地應用規律。

2、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能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問題提出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共同研究討論。課堂氣氛民主、和諧,學生的思維活躍,老師課言和諧幽默,印象最深的一句“説的好不如做的好”,充分利用的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及時應戰,達到了運用多種列舉法解決問題的目的。尤其是將多種列舉方法進行觀察比較,讓學生獲得親自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體驗,參與學習知識的過程。

教學建議及改進措施:

1、課堂評價學生的方式再多一些形式,多一些學生的互評和自評,樹立學生的信心。

2、生活中的“雞兔同籠”讓學生自已列舉出一些現象,全班判斷,學生可能會更好地掌握“雞兔同籠”的“數學模型”。對培養學生的應用知識的能力可能會好一些。

本節課從學生的角度安排教學過程、呈現學習內容、提供操作材料,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活動中主動完成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教科書(實驗本)《數學》第五冊第146—147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教學目的:

1.知道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教學過程:

師:我們已經學過面積和麪積單位。現在複習,什麼叫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師:什麼是1平方釐米?

生: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師: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

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

師:[掛出小黑板,上面畫有一個長方形。教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生:6平方分米。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出來的。

師:假如有一個很大的正方形的操場,要想知道它的面積,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地量麻煩嗎?

生:麻煩。

師:假如有一個長方形的養魚池,要想知道它的佔地面積,能把面積單位擺到水面上去量嗎?[邊説邊用抽拉幻燈片演示水面波動的養魚池]

生:不能。

師:這説明用面積單位直接量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僅麻煩,而且在很多情況下,無法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學一種計算面積的好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好方法,愛學嗎?

生:愛學!

[出示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師:我們首先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長方形紙板,這是一個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紙板。請你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一擺,看看它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師:[學生操作完畢]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清楚,我把這個長方形放大了[貼在黑板上]。

師:這個長方形長5釐米,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學生説,教師擺]

師:寬3釐米,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3排。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見圖14)

師:很好!想一想,一排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擺了這樣的3排,一共有多少平方釐米呢?

生:一共有15平方釐米。

師:你是怎樣算的?

生:5×3=15(平方釐米)

師:對,它的面積是15平方釐米。

[教師又出示一個長方形](見圖15)

師:[看圖]誰知道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呢?

生:因為這個長方形的長是6釐米。

師:對!

師: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兩排。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兩排呢?

生:因為寬是2釐米。

師: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怎樣列式?

生:面積是12平方釐米。6×2=12(平方釐米)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通過買東西的情境圖,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驗算的意義和作是其次學生在以往學習加、減法計算中已經初步感受到加、減法的關係。

1、説課的內容:是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中加法驗算部分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前後聯繫。

《加減法驗算》是本單元的最後一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驗算的熟練程度和學生良好的驗算習慣還會影響到今後計算的準確率。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

3、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往學習加、減法計算中已經初步感受到加、減法的關係,例如,一年級時學生就能根據一幅圖畫,寫出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可以想加法算減法等,本節課要從這些已有認識出發,去探索加法的驗算方法。

4、教學目標:

①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使學生初步學會加法的驗算,並通過加法驗算方法的'交流、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②培養學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③讓學生用所學到的驗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用數學的樂趣。

5、基於以上對於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分析,我確立本課的重點為:使學生能夠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而準確地進行加法驗算和驗算的書寫格式是本節課的難點。

6、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説教法:

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這是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適時的評價鼓勵顯得尤為重要,本節課,我努力做到這一點。我儘可能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自己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比一比、算一算等探究情境,多給學生一些提問質疑、探索發現的機會和條件。力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認識驗算的作用,並初步掌握驗算加減法的方法。

三、説學法:

教學中讓學生從已有的認識出發,去探索加法的驗算方法。體現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索的要求。

四、説教學環節:

(一)複習導入:

師:根據第一個算式,不用計算直接説出另外三個算式的得數,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

(二)創設情境、學習新課。

出示主題圖:

學校要召開運動會,媽媽帶小明去商店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

1、從圖上你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指名學生彙報)

2、在這買東西的過程中會有哪些數學問題呢?請同桌互相討論討論。

3、彙報:

提出問題

(1)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要多少元?

(2)應該找回給媽媽多少錢?

4、獨立在本子上解答問題第一個問題,要求寫橫式,列豎式。

5、學生彙報,教師板演。 (引導學生説清楚計算的過程,答題要完整)

(板書課題:加法的驗算)

6、學習加法的驗算:

(1)討論:怎樣檢驗 135+48 的計算結果?可以用哪些方法?

(2)學生彙報,師總結。

(3)用你喜歡的方法進行驗算。

(4)學生彙報。

7、小結:

誰來説一説剛才我們是怎樣進行加法的驗算的?

(三)課堂練習:

1、計算並且驗算下面各題。

2、學生自主完成。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有什麼收穫和感想? 回家調查一下爸爸、媽媽買東西,是怎樣付錢的?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釐米、米以及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學習的重要基礎,也能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條件。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實際測量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

2、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3、使學生感悟到知識源於生活。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教學難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

二、説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綱也明確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為了全面、準確地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將注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探索、積極學習。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國小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課堂開始,就設計了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活動,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

2、給學生充分的空間

傳統的教學老師包辦過多,恨不得把許多知識瞬間都灌注給學生,留給孩子時間和空間過少,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長,通過觀察找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這一切,都需要給學生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感官,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和獲取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聯繫生活創設問題是新課程精神的體現。在教學中設計了聯繫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大約是1毫米的物體;在練習中設計了改一改小馬虎的日記,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識,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三、説學法

我們常説:“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達爾文也曾説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論的.知識。”這些至理名言充分説明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並努力做到“授人以漁”,我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學習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國小生天真爛漫,愛説愛動。合作學習首先滿足了他們“説”的需要,在同一時間裏,每個小組都有人在説,課堂成了説的海洋。學生在自己的“小天地”裏感到自由、輕鬆,樂於大膽討論、質疑,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注意傾聽,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創造力有明顯的作用。

2、動手操作法

俗話説:“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見,手的動作對於人的智力發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種活動獲取新知,使學生整節課都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還使學生養成了善於思考、樂於動腦的好習慣。

四、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設疑導入。

首先創設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讓學生想一想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並用手勢表示一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錶示的過程中,温故舊知。再從毫米產生的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產生的需要,二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物體不夠精確時產生的需要,設置測量學生身邊的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厚度這樣的情境(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不是整釐米的,厚度不到1釐米),從而激起學生探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發現新知

1、認識毫米

先讓學生自主觀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麼?結合學生的回答電腦演示説明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體會1毫米的長度

先讓學生動手摸一摸1分硬幣的厚度,再與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由此讓學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請學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學説一説毫米的特點,説一説生活中哪些物體或哪些地方的長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導學生推理得出1釐米=10毫米

先讓學生猜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觀察、動手操作數一數尺子上1釐米裏面有多少個1毫米,多媒體演示1釐米裏面有10個1毫米,從而驗證得出結論1釐米=10毫米。

這一環節教學時,讓學生自已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觀察、動手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從而建立起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這樣很好的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教師再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作用,讓學生去猜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驗證結論,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三)、鞏固練習,培養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兒?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髮現5毫米的位置,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幾毫米的位置。

2、完成課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長度、寬度。

4、填一填,填上合適的單位。

5、改一改,小馬虎的數學日記。

這個環節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鞏固,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四)、全課總結,學生説自己的收穫。

五、教學效果預估

整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鬆、愉悦,學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信息,提高了各種能力。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説教學內容:

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筆算乘法)是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8頁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這一節課的學習平台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不進位),以及對乘法的進位也有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為過度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鋪墊的作用。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學好這節課的知識,對今後進一步學習多位數的乘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3、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材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標準和尺度。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教學目標應在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品質三方面進行明確。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在弄清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計算的能力,滲透教學源於生活,要用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3)情感目標: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評價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新知識的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4、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着課程標準,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的算理。

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的筆算算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説教法、學法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因為課標上指出:國小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願意並且想學數學。因此在教法、學法指導上着重突出以下幾點:

(1)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採用了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

(2)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方法,然後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既明於心又説於口。

(3)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三、説教學流程

本着“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慾不會自然湧現,它取決於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今天我們再去街心公園看一看”這一情境:出示情境圖:你看到了什麼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板書)學生提出很多問題。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好

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從而使教材與

學生之間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發的`關係。讓學生既認識了自身,又大膽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

“保護環境”花壇一共用了多少盆花?怎樣列式?

1、學生列式。27×23=

2、學生嘗試計算。

3、組織交流,展示算法。

在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上讓學生充分討論、探索方法:

一種是口算,23×3=69,69×9=621。

一種是直接用豎式計算。(因為也許有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同時也可讓學生板演27×23=的豎式,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去,又能使學生體驗到筆算方法的簡潔和便利,從而促使學生更為自覺的學好筆算。在這一環節中重點強調這一豎式與前面學的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重點説出不同的是本節課的筆算乘法要進位,前面的沒有進位。這時教師要強調計算兩位乘兩位數的連續進位時,不要忘了加上進位的數。由此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此部分設計,充分給學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重點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筆算乘法的算理,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一種是估算,因為27接近與30,23接近於20由此估算出結果為600,教師要給與充分肯定並加以鼓勵。

4、師生評議。

問: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探索活動,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知識的衝突,教師在旁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三)、自主練習鞏固提高

練習是數學學習中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深學生對法則的理解、對法則的應用,更好的領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的計算方法,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以便學生掌握知識並能熟練應用。

(1)估一估,算一算。自主練習1題,讓學生交流説出估算、筆算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解決問題。自主練習2題,讓學生説一説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3)自主練習第3題(出示課件)。讓學生用兩位數乘兩位數來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進一步加深對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四)、評價總結暢談收穫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去了街心公園,你有什麼感受?你能把你的收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嗎?

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不僅使其回顧和整理本節課的知識,還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並能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可以説是一個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此我設計了下列板書:

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

27×23=的各種算法的展示

俗話説教是為學服務的,通過我的教學使學生樂於學習,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