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47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學説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三角形的內角》,我將從如下方面作出説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的地位

本節課是在研究了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和學生在對 “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0 ”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該定理進行推理論證。它是進一步研究三角形及其它圖形的重要基礎,更是研究 多邊形問題轉化的關鍵點;此外,在它的證明中第一次引入了輔助線,而輔助線又是解決幾何問題的一種重要工具,因此本節是本章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是三角形的一條重要性質,有着廣泛的應用。雖然學生在國小已經知道這一結論,但沒有從理論的角度進行推理論證,因此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的證明及應用是本節課的重點。

另外,由於學生還沒有正 式學習幾何證明,而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的證明難度又較大,因此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突破難點的關鍵: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獲得感性認識,將實物圖形抽象轉化為幾何圖形得出所需輔助線。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和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説明。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會用平行線的性質與平角的定義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0,能用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進行角度計算和簡單推理,並初步學會利用輔助線解決問題,體會轉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拼圖試驗、合作交流、推理論證的過程,體現在“做中學”,發展學生的合 情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操作、交流、探究、表述、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會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繫與嚴謹性,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於提出不同見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模仿力強,喜歡動手,思維活躍,但思維往往依賴於直觀具體的形象,而學生在國小已通過量、拼、折等實驗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這一結論,只是沒有從理論的角度去研究它,學生現在已具備了簡單説理的能力,同時已學習了平行線的性質和判定及平角的定義,這就為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驗,討論交流、嘗試證明做好了準備。

四、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活動應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應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因此,我採用了動手操作— 觀察實驗—猜想論證的探究式教學方法,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 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 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並教給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觀察思考、抽象概括從而獲得知識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利用舊知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五.教學活動程序:(設計為六個環節:)

我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了“1.情景激趣 引出課題”的環節引入課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為探索新知識創造一個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讓學生説明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此我設計了“2.自主探索 動手實驗 ”“3.討論交流 嘗試證明”以下兩個環節。 定理的掌握必須要有訓練作為依託,因此我設計了“4.應用新知 鞏固提高。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競爭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我設計了“5. ‘漁技’大比拼”這4道習題既含蓋了方程的思想又包括了整體的思想,還讓學生提前感受到了反證法的方法,有利於學生掌握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回顧使人記憶深刻,反思促人進步。在“6.暢談體會 課外延伸 ”這一環節我選擇從三個方面,讓學生進行 回顧反思和作業補充。我認為學生要從一堂課中得到收穫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通過這種方式,獲取比知 識本身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數學方法,數學能力以及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六.設計説明與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實物拼圖與説理論證有機結合,在動手操作,合情推理的基礎上進行嚴密的推理論證,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以問題為載體,在探究解決問題策略的過程中學會知識、感悟方法、訓練思維、發展能力,練習的設計起點低、範圍廣、有梯度,以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樹立大數學觀 ,把課堂探究 活動延伸到課外,在課與課之間,新舊知識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搭建橋樑,為學生長遠的發展奠基。

本節課的教學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大部分學生能參與活動中,突出了重點 ,突破了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練習除注重基礎外 並進行了延伸。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美中不足的是,還有少部分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沒有在參與活動中去思考,收穫不大。

新課程的教學評價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的如下方面作出了多元化的關注:1、關注學生探索結論、分析思路和方法的過程。2、關注學生説理的能力和水平。3、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以期待人人都能學有 所得,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初淺認識,希望得能到各位專家、各位老師的指導,謝謝大家!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圖形的平移與旋轉的第一節《生活中的平移》。學生在前面已學習了軸對稱及軸對稱圖形,在此基礎上還將學習生活中的旋轉與旋轉設計圖案等內容。同軸對稱一樣,平移也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現實世界運動變化的最簡捷的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換的一些性質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以及進行數學交流的重要工具。為綜合運用幾種變換(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等)進行圖案設計打下基礎。《生活中的平移》對圖形變換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以及新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具體實例認識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內涵,理解平移前後兩個圖形對應點連線平行且相等,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角相等的性質。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歸納平移的定義,特徵,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經歷觀察,分析,操作,欣賞以及抽象,概括等過程,經歷探索圖形平移基本性質的過程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平移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換的一些性質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以及進行數學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質,認識平移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是學習本節內容的重點。

平移特徵的獲得過程,教科書中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對於這個特徵,不是要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探究歸納能力,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課的難點是平移特徵的探索及理解。

上面是對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的分析,接下來我將説説學情:

二、説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學習了軸對稱及軸對稱圖形,對圖形的變換已經有了瞭解,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

2.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和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通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説教法與學法

基於教材特點與學生情況的分析,為有效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制定教法、學法如下:

1.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原則,在為學生創造大量實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交流、討論、類比、歸納、學習。

2.借用多媒體課件與實物輔助教學,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既滿足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探索慾望,又排除學生許學習幾何方法的缺乏,和學無所用的顧慮,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愉快與進步。

四、説教學過程

課堂結構:(一)創景引趣 (二)探究歸納 (三)反饋練習 (四)實際運用 (五)感情點滴 (六)佈置作業六個部分.

(一)創景引趣

課開始,我先由學生很熟悉的生活經歷引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開始學習。如問同學們,你們小時候去過遊樂園嗎,在遊樂園中你們玩過哪些遊樂項目,在玩這些遊樂項目時你們想過什麼,你們想過它裏面藴含着數學知識嗎?現在,我就展示幾幅畫面,讓大家在重温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時,找一找這些項目中,哪些項目的運動形式是一樣的 (課件展示),觀看遊樂園內的一些項目,如:旋轉木馬、盪鞦韆、小火車、滑梯等等,引導學生髮現這些項目有什麼特徵,從而引出本節課研究內容:生活中的平移。

(二)探究歸納

在引入的基礎上,探索新知,出示課件觀看幾個運動的圖片,如:手扶電梯上的人,纜車沿索道緩緩上山或下山,傳送帶上的商品,大廈裏的電梯,轆轤上的水桶。

分小組討論以上幾種運動現象有什麼共同特點,鼓勵學生敢於在小組,班上交流自己的見解和探索的規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昇華,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創新能力。通過觀察生活實例,讓學生對平移運動形成直觀上的初步認識。同時,通過兩個問題的提出,幫助學生理解平移運動不會改變物體的大小,形狀以及在平移過程中,物體上的每個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動了相同的距離。通過課件演示以及讓學生親自參與,既使學生理解了平移運動的兩大要素是方向和距離,也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藉助於課件動態演示,有力啟發學生,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思維逐步展開,從而突破了學生學習的難點。為達到本課教學目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件將圖形的平移運動分解為點,線,面的平移運動,利用不同顏色區分讓學生能清晰而準確地找出對應點,對應線段及對應角, 把平移的性質設計成了四個問題,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質,並能全面地對平移的性質進行概括。使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三)反饋練習

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掌握了呢 為了檢測學生對本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一步加強知識的應用訓練,我設計了三組題目。第一組題走進知識平台;第二組題跨入知識階梯;第三組題攀登知識高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針對解答情況,採取措施及時彌補和調整。

(四)知識拓展

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和綜合性,讓學生舉生活中平移實例。由學生在格紙上平移圖形和動手在電腦上再現平移過程,再次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通過走進生活的圖片欣賞引出下一節內容,並進一步使學生認識:數學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這就將枯燥的數學問題賦予有趣的實際背景使內容更符合學生的特點,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輕鬆愉悦地應用了本節課所學知識。使解決數學問題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包括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五)及時總結

可以從知識獲得途徑,結論,應用,數學思想方法等幾個方面展開,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主歸納完成。如“我發現了什麼……我學會了什麼……我能解決什麼……”等,這樣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分析和小結能力.

(六)佈置作業

結合學生實際水平,準備佈置兩部分作業,一部分是必作題體現新課標下落實“學有價值的數學”,達到“人人都能獲得必需數學”,另一部分是選做題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將採用重點式的板書。重點式的板書將教材內容中最關鍵的知識加以概括、歸納,列成條文,按一定順序板書,這種板書,條理清楚,重點一目瞭然。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菱形》是人教版國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18。2。2的內容,“菱形”是繼“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和“矩形”之後的一個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四邊形既是平面幾何中的基本圖形,也是平面幾何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學好四邊形的內容,尤其是特殊的四邊形,對學生來説,無論是進一步學習還是實際應用都是很重要的。同時通過探索和證明菱形的特殊性質可以讓學生體會證明的必要性並進一步豐富對圖形的認識和感受。

二、説學情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要成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深入瞭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説是必修課。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簡單的邏輯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為本節課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並且會用菱形的定義和性質來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性質的過程,通過操作發現特徵,進一步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通過菱形與平行四邊形關係的研究,進一步加深對“一般與特殊”的認識。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菱形性質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四、説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説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菱形性質的探究。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探究和應用。

五、説教法和學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測、驗證,進而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教學方法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採用 “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動手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在教師的指導、提示啟發下,學生嘗試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養成勤動手,勤鑽研的習慣。

六、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通過PPT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實例(可活動的衣帽架、收縮門、防護欄等),提問是什麼圖形,由已知的平行四邊形引入新課。

用這些來源於生活的美麗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誘發學生對新知識的需求。

(二)新知探索

利用製作好的平行四邊行教具,將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平移到一個固定的位置後,讓學生觀察圖形,引導學生觀察教具的變化情況,引出菱形的定義(板書定義):

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做菱形。(板書)

【設計意圖】利用自制教具,有較好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菱形的定義,同時加強了與平行四邊形定義的對比性。接下來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菱形的動畫製作過程。

出示問題

問題1:菱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它有幾條對稱軸?對稱軸之間有什麼位置關係?

問題2:你能看出圖中有哪些相等的線段和角嗎?

總結學生回答得到菱形是軸對稱圖形,它的對角線所在的直線就是它的對稱軸。

以及菱形的性質:

(1)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2)菱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並進一步追問:這還只是我們直觀摺紙得出來的,那麼如何證明它們呢?

出示求證:

(1)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2)菱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讓學生小組討論進行證明,並請學生進行板演。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經歷探究對圖形的對摺,即對軸對稱圖形的再認識,感受動手實驗的樂趣,培養猜想的意識,感受直觀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例1:菱形具有而平行四邊形不具有性質是( )。

A。對角相等 B。對角線互相平分

C。對邊相等 D。對角線互相垂直

例2:這是一個可以活動的菱形衣架,它的邊長為16cm,如果牆上釘子間的距離AB=BC=16cm,

則圖中的∠1=________。

(四)小結作業

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回顧:菱形的定理與性質。

課後作業:

思考如何求菱形面積。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是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4第三章《三角恆等變換》第一節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和誘導公式以及平面向量,在此基礎上,本章將學習任意兩個角和、差的三角函數式的變換。作為本章的第一節課,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探索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為後續簡單的恆等變換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方法有很多,書本上出現兩種證明方法——三角函數線法和向量法。課本中豐富的生活實例為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章已經學習了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和誘導公式以及平面向量,但只對有特殊關係的兩個角的三角函數關係通過誘導公式變換有一定的瞭解。對任意兩角和、差的三角函數知之甚少。本課時面對的學生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生對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動意識,對新知識充滿探求的渴望,但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處在初期,需進一步提高。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説教法

基於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原則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公式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突破教材,引導學生利用較為簡潔的兩種方法——兩點間距離公式和向量法,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公式推導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採用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簡易性和直觀性。

4、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變式訓練、分層作業,學生對知識掌握逐步提高。

(二)、説學法

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出發,經過觀察分析、自主探究、推導證明、歸納總結等環節,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變式訓練、分層作業,學生逐步提高對知識掌握。

四、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節知識的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會利用兩角差的餘弦公式解決簡單問題。

(二)、能力目標

通過利用同角三角函數變換及向量推導兩角差的餘弦公式,學生體會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現、探索和證明的過程,體驗成功探索新知的樂趣,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以及努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激情。

五、教學重難點

(由於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公式的推導,所以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過程及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

六、教學流程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題1: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是如何定義的?

舊知,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是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的基礎)

(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從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考慮能否求出,,從而引入本節課的課題----兩角差的餘弦公式)

問題2:我們在國中時就知道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那麼大家驗證一下,=嗎?,下面我們就一起探究兩角差的餘弦公式。

(引導學生利用特殊角檢驗,產生認知衝突,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興趣。)

(二)探索公式,建構新知

(由於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方法有很多,本節課突破教材,引導學生利用較為簡潔的兩種方法——兩點間距離公式和向量法,書本上出現三角函數線法留給學生參照書本課下探究。公式得出後,生成點的動畫,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兩角差的餘弦公式對任意角均成立,並啟發學生觀察公式的特徵。)

方法一(兩點間距離公式):如圖,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則:

所以:。

方法二(向量法):在平面直角座標系xOy內作單位圓O,,它們的終邊與單位圓O的交點分別為A,B,則由向量數量積的座標表示,有:向量的夾角就是,由數量積的定義,有於是

由於我們前面的推導均是在,且的條件下進行的,因此(1)式還不具備一般性。

若(1)式是否依然成立呢?

當時,設與的夾角為,則

另一方面於是所以

也有

方法三(學生自主探究三角函數線法)

(三)例題講解,知識遷移

例1化簡求值:

(通過例1中有梯度的練習,學生能夠實現對公式的正向和逆向的簡單應用.求同時求出引例中橋的長度,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變式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使用兩種方法:

方法一:從公式本身思考

方法二:引導學生髮現

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開放小結,歸納提升

小結:本節課你學到了那些知識,有什麼樣的心得體會?

口訣:余余正正異相連

(引導學生從公式內容和推導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小結,不僅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且對所用到的數學方法和涉及的數學思想也得以領會,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完成知識建構,又可以培養其能力。開放式小結,啟發靈活,以問促思,能夠較全面的幫助學生歸納知識,形成技能。)

(五)分層作業,鞏固提高(必做題)P127,練習1,3,4

(選做題同學可以思考:能否用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數關係證明兩角差的餘弦公式?課後作業設置有必做題和選做題,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能力的提升,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規律)

八、 板書設計

九、教後反思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位於蘇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四節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並利用兩個角對應相等來判斷兩個三角形相似,它是三角形的重要基礎知識,學習本節內容,既鞏固了前面學習的三角形全等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又為後面學習三角形相似的其他方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索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並利用兩個角對應相等來判斷兩個三角形相似。

(2)能力目標:通過通過觀察、思考探索,小組合作等活動歸納出有兩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培養憲政“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動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敢想、敢説、敢做的學習習慣和團隊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探索活動歸納出三角形相似的條件,並運用條件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三角形相似的探索,特別“對應”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貫穿於本節課教學環節的主線是:觀察---探究-----討論----歸納-----鞏固展示,採用啟發式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方式,同時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來突破重難點。

三、學法指導

(1)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三角形全等和多邊形相似,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對“相似”和“全等”易混淆,在教學過程中要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2)八年級學生總體較好動,且喜歡錶達自己的觀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更多地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流程

1、創設問題,引入新課 (5分鐘)

問題:課本第94頁,思考……………….

在這一環節中老師應注重:(1)複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2)多邊形相似的條件,強調邊對應,角對應。

(3)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

2、學生活動,探究新知 (10分鐘)

學生活動1:課本第94頁,思考:(1)如何畫出三個三角形(2)三角形(1)與三角形(2)全等嗎?由學生表述並書寫。

學生活動2:(1)師提問:根據多邊形相似的條件,你能判斷三角形(1)與三角形(3)相似嗎?引導學生從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這兩方面思考

(2)學生測量、計算、思考、探究……………………

(3)學生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本節課知識點1:

如果説一個三角形與另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對應相等,那麼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數學語言:在△A“B”C“與△ABC中,若∠A“=∠A,∠B”=∠B,

則△A“B”C“∽△ABC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注重:(1)學生對“對應”的把握 (2)不斷激發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並適當運用“不錯”“很好”等話語來激勵學生。 (3)學生的合作交流、討論的能力和質量如何。

3、例題分析、講解 (10分鐘)

例1:課本第94頁:例1 例2:課本第95頁:例2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注重:(1)在已知題知中如何尋找兩個對應角相等 (2)進行規範的板書

學生活動3:課本第95頁:思考:……………..

此環節由學生分析並書寫出規範的推理過程

師生共同歸納本節課知識點2: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的延長線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4、趁熱打鐵,鞏固新知 (10分鐘)

本環節設計4小題,為課本第95頁到96頁練習1—4題,由學生單獨思考並書寫推理過程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注重:

(1)深入學生中,觀察學生的分析過程是否合理,書寫是否規範

(2)幫助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並適時表揚書寫規範,説理清楚的學生,通過肯定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學生成果展示 (6分鐘)

展示內容與方法:鞏固練習的4小題,在展台上進行分析過程並強調如何規範書寫,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適當補充和肯定。

6、總結新知,強調數學思想方法 (3分鐘)

設問法,學習了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注重:(1)學習小結的知識內容 (2)在能力和情感方面有什麼提高和體會,這與“三維目標”相呼應。(3)教師強調數學思想方法:轉化,將陌生的知識轉化為熟悉的,將未知的轉化為已知的。

7、佈置作業(1分鐘)

作業在講學稿上,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體現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的理念。

8、板書設計

(1)兩個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文字語言和數學語言

(2)例題講解 例1: 例2:

(3)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的延長線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各位專家評委,您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四邊形》第三節的第一課時《梯形(一)》.下面我就從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手段及方法、教學程序設計、教學評價設計這五個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認識作一個説明.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關於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分析: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是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版人教教材,本章的內容分為四節:平行四邊形;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梯形;課題學習:重心.梯形這一節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的主要內容是梯形的相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及應用;第二課時介紹的主要內容是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及其應用.在本節學習過程中滲透了數學轉化思想和數學建模思想.本節課通過對梯形相關概念及性質的學習,尤其重點研究了等腰梯形的性質和應用,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新知,還幫助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及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四邊形知識點及研究方法系統化,還為繼續學習等腰梯形的判定等知識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生情況分析:日壇中學是一所市級示範校,學生的基礎較好,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有較好的動手操作能力,八年級的學生能夠較為有條理的思考.學生在國小時初步學習了梯形的定義,認識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會求梯形面積.通過本章前面兩節的學習,學生對於研究四邊形的基本思路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對梯形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間的內在聯繫認識還需提高,因此這也成為這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⑴探索並掌握梯形的相關概念⑵瞭解等腰梯形的性質⑶能夠運用梯形有關概念和性質進行證明和計算

⑷探索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如何正確添加輔助線

2.思維與方法:⑴在探索相關概念、性質的過程中,經歷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幾何直覺⑵通過梯形與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的動態轉化,使學生認識知識間的內在聯繫.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⑴在探索、應用過程中感受數學美⑵在證明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以及不畏困難的鑽研精神⑶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等腰梯形的性質及其應用.難點:是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通過添加適當的輔助線,將梯形問題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問題來解決富有趣味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節設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在課堂上師生雙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多角度的教學評價設計,都將為明確體現本節課重點、突破難點服務.

三、教學手段及方法:

(一)教學媒體設計:本節課注重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特別是幾何畫板的運用,更加直觀的展示圖形的運動變化過程,向學生提供了一個數學實驗的平台,使學生清晰的感受數學之美,幾何之妙.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願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發自內心的願意和老師一起探究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方法,我採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老師的引領關注下,學生能夠適時適量的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體結構上力求突出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猜想、論證、小結等環節,這也正是數學發現的過程,並且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課堂結構設計

下面我給大家一個三角形,你能將三角形變成一個梯形嗎?學生可能會説切掉一個角,這時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演示(如圖),並詢問“這樣切行不行?”,學生會説不行,“那應該怎樣切?”必須使上下底平行.還有沒有其他方法?下面我們一起看屏幕,(用幾何畫板演示)平移一般三角形一邊得到的是一個梯形;如果給一個等腰三角形,用同樣方法平移一腰得到什麼圖形?等腰梯形.它的特點是什麼,兩腰相等,從而得到等腰梯形定義;如果給的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又會得到什麼圖形呢?直角梯形,它的特點是有一個角是直角,從而得到直角梯形定義.上述探究過程,即動態演示了梯形的形成過程,還使學生明確梯形可由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構成,從而為後面學習添加輔助線解決相關問題埋下伏筆.

第二階段:探究新知階段

1.觀察與實驗:在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礎上,下面我們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質.讓學生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矩形紙片,提出問題: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個等腰梯形嗎?通過探究學生將這樣摺疊,剪裁.學生在剪裁的過程中會發現: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同時還會發現等腰梯形邊、角之間的一些數量關係.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1: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通過對本章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對研究四邊形性質的程序較為熟悉,知道從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對稱性這幾方面入手.通過觀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對角線間的數量關係,學生會説相等,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驗證,發現剛剛的猜想是正確的.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2: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在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時,學生容易遺漏其對稱性,在這裏要着重強調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2.探索與證明:命題1、2是我們經過實驗歸納的猜想結果,為了使學生認識知識之間的聯繫以及培養學生的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要對兩個性質進行論證.雖然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命題證明,但掌握得並不熟練,因此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

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

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證:∠B=∠C;∠A=∠D.

下面是學生活動,剛才經過三角形邊的平移生成了梯形,那麼反過來也可以將梯形轉化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問題解決.由學生總結出證明等腰梯形的命題1的添加輔助線的2種方法:平移腰、作高.之後教師帶領學生完成這個命題的證明過程,從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質1.

證:方法一(平移腰)過點D作DE∥AB交BC於E,

∵AD∥BC,∴四邊形ABED是平行四邊形.∴DE=AB,∠B=∠DEC.

∵AB=DC,∴DE=DC.∴∠C=∠DEC.∴∠B=∠C.∴∠A=∠D.

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AB=CD,連接AC、BD.求證:AC=BD.

在證明了性質1後,可以直接將其作為結論應用於命題2的證明,只需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即可.證明過程由學生獨立完成.從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質2.

證:∵AD∥BC,AB=CD,∴∠ABC=∠DCB.在△ABC和△DBC中

AB=CD,

∠ABC=∠DCB,

BC=BC, ∴△ABC≌△DBC(SAS).∴AC=BD.

等腰梯形性質2: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

其應用格式為:∵AD∥BC,AB=CD,∴AC=BD.

等腰梯形的性質,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

第三階段:例題與練習

(一)例題

例1、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CD,AD=4,BC=12,∠C=60°,求AB的長.

本道例題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探究解決梯形問題的方法,並練習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解題,從而進一步掌握本節課新知,體會其簡潔性.

首先讓學生仔細審題,接着引導學生分析:求AB的長要把它放在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中解決,再結合已知中∠C=60°的條件,可以利用等邊三角形、或有一個角是60°的直角三角形的相關結論解題.下面是學生活動,由學生自行寫出解題過程,再請學生代表進行展示,教師規範格式.

解:方法一(平移腰)過點D作DE∥AB交BC於E,∵AD∥BC,∴四邊形ABED是平行四邊形.

∴AD=BE=4.∴EC=BC-BE=8.∵AB=CD,∴DE=DC.∴∠C=60°.∴EC=DE=DE=8.∴AB=8.

方法二(延腰)延長BA、CD交於點E,∵AD∥BC,AB=CD,∠C=60°,∴∠B=∠C=60°

∴Rt△ABE≌Rt△DFC(HL).∴BE=FC.∴2CF=BC-EF=12-4=8.

∴CF=4.∵∠C=60°,∴∠CDF=30°.在Rt△DFC中,DC=2CF=8.∴AB=8.

(二)練習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o,∠C=80o,AD=5cm,BC=8cm,則DC=.

2.直角梯形的高是6cm,有一個角是30o,則這個梯形的兩腰分別是和.

在例題之後我配備了兩道填空題作為課堂練習,由學生獨立完成,在學生解題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其將數學語言轉化為圖形語言的能力.通過這兩道題目的練習,使學生體會梯形輔助線的添加不僅侷限於等腰梯形,還適用於任意梯形,進一步熟練梯形性質在解題過程中的應用.

第四階段:歸納小結、回顧反思例題和練習之後,師生共同對本節課進行教學總結.

知識與能力:1.梯形的定義: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質:⑴邊: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兩腰相等⑵角: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⑶對角線:等腰梯形對角線相等⑷對稱性: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

3.解決梯形問題中添加輔助線的方法(教師用幾何畫板演示,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認識輔助線添加的作用):

⑴平移腰:作梯形一腰的平行線,可以把梯形分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

⑵延長兩腰交於一點:延長兩腰可將梯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

⑶作高:作底邊的兩條高可以構造直角三角形

這幾種輔助線只是解決梯形問題方法中的一部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將陸續介紹其他的添加方法.

思維與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進一步認識體驗數學建模思想、轉化思想等數學思想方法,並在解題過程中提高了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增強了幾何直覺.通過對本節課學習的回顧小結,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體系系統化,有助於學生數學學習方法和習慣的養成,有利於日後學習.

第五階段:課後鞏固練習最後從不同層次佈置了3項作業:1.看書:P117——118.(目的:讓學生養成複習的好習慣).

五、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學生的評價是多角度的,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學習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素養、克服困難的鑽研精神等多方面對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課後通過作業練習將這種評價延續.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發現閃光點,及時予以肯定,同時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與指導和幫助,從而為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生虛心求學、互相促進.以上是我對《梯形(一)》這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