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除法的初步認識”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6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認識”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除法的初步認識”説課稿

“除法的初步認識”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説説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5、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

3、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

(二)、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後,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3、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着平均分,並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後,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後請一個學生上台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説課稿2

一、説教材

⒈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課本第三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除法的初步認識》。

⒉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它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法(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學的“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為學生今後學好除法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⒊教學目標。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⑴讓學生初步瞭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

⑵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⑶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⒋教學重難點及關鍵。由於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今後初學除法應用題會感到有些困難。為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也是教學的關鍵之所在。

二、説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保持較久的學習熱情,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啟發引導法:教師步步啟發,層層設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知識,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⒉嘗試法:通過嘗試,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知識規律,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使學生在探索知識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觀演示能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通過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利用學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

⒋談話法:運用師生之間的談話組織教學,既可使學生的思維方向明確,又便於教師瞭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

⒌練習法:通過各種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練的解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⒍討論法:運用討論法,可以降低教學難度,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同時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説學法

古人云:“教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受用終生”,教師既管教,又要管學,把教落在學上,重點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並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有:

⒈歸納法:通過例題的教學,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推導出除法的意義。

⒉觀察法: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學會找知識的生長點和解題的關鍵所在。

⒊在練習中,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⒋通過提問與練習,讓學生逐漸培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解題技能。

⒌指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逐步擴展到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方法。

⒍在觀察、比較中分析,初步滲透抽象概括數學知識的思維方法。

四、説教學程序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一般規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一)認識“平均分”。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鑑於這個特點,此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⒈貼出圖片:8個梨,4個盤子。提問:

⑴老師這兒有8個梨,平均分在4個盤子裏,每盤分幾個?“平均分”是怎樣分呢?小朋友,請你們仔細看老師分。(演示:每個盤子裏放一個)

⑵每個盤子裏放了幾個?分完了沒有?為什麼?那麼再繼續分。(演示:每個盤子裏再放一個)

⑶分完了沒有?現在你們看,每個盤子裏梨的個數是幾個,它們的個數怎麼樣?在此,通過教師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為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礎。

⒉説明:這樣一個一個地分,每份的數量同樣多,叫做“平均分”。通過教師説明,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⒊指名生説一説:“平均分”要注意什麼?通過説一説,不僅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⒋判斷。投影出示一組圖形。

⑴指出圖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為什麼第二圖和第四圖不是“平均分”?能不能變成“平均分”?學生回答後,教師抽動投影片成下圖。

⑶指名生説出各圖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幾份?此題的練習,讓學生及時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⒌提問: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怎樣分?可讓學生利用學具邊分邊説。通過實際操作和口頭表述,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初步瞭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義。此環節的教學,通過教師示範演示、學生觀察、辨析比較、動手操作等教學過程,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決了除法初步認識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二)揭示課題

像這樣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幾,要用除法計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除法。開門見山將具體清晰的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較好地發揮了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從而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三)認識除號

⒈我們知道加法、減法、乘法每一種運算都有運算符號,除法也一樣,它的運算符號叫做除號。

⒉先讓學生試着説除號是怎樣寫的,再教師講解除號是這樣寫的,中間寫一橫,上面一個小圓點,下面一個小圓點。注意上下兩點要對齊。

⒊教師示範,小朋友在練習本上寫兩個除號,一定要注意上下兩個點要對齊。

此環節把“除號”的認識作為一個單獨的教學環節進行講解,通過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書寫,讓學生對除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計算及講解意義。此環節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我採用了邊講邊練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

⒈教師引導:剛才,我們把8個梨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求每盤有幾個,要用除法計算,怎麼列式呢?

⑴我們把幾個梨平均分?“8”是被分的`數寫在除號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幾份?“4”寫在除號後面。

⑶每盤分得幾個?就等於2。

⑷這個算式怎麼讀呢?讓學生試着讀。

⑸“8 ÷ 4 = 2”表示什麼?

通過實物圖的演示及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的寫法,同時也能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為下節課教學打下基礎;通過讓學生試着讀,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同時能正確地讀出除法算式;通過説意義,不僅讓學生明確除法的含義,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⒉練習。

⑴填空:

24 ÷ 4 = 6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12 ÷ 6 = 2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⑵先説出圖意,再列式。

⑶根據題意,説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幾?

⑷看算式説出意義。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以上練習題的設計,圍繞着此環節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着,由形象具體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學生完善數學認知結構,建立良好的數學知識體系。

⒊小結。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通過小結,讓學生明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⒋質疑。國小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還有哪些弄不明白的問題”,接着教師及時解答或請同學幫助解答。

(五)鞏固練習。眾所周知,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節

課我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⒈讀出下面的算式,用擺一擺,再填得數。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題的練習,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鞏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裏填上適當的數。

⑴把15個,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15 ÷ =

⑵把15個,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個?÷ =

此題的練習,以進一步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據題目説出算式。

⑴把18棵樹,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幾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關在3個籠子裏,每個籠子關幾隻?

⑶媽媽買來8個蘋果,平均分給爺爺和奶奶,每人分幾個?

討論:為什麼列式是“8÷2”,“2”是從哪裏來的。

⑷把10個蘋果平均分給5個人吃,每人吃幾個?

⑸把5個蘋果平均分給10個人吃,每人吃幾個?

討論:上面兩題為什麼一個列式是“10÷5”,一個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題所反映的事實都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應用的數學和

問題解決的數學,⑷⑸兩題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較,有利於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雖然學生還不會計算“5÷10”,但讓學生先試一試,可以瞭解學生的思維水平,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遊戲。

教師出示12朵花,請學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再列出算式,看誰的分法多。

此題的練習,是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同時,一題多解的練習,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和發散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以上練習題是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設計的,層層遞進,由“再現性”進入到“內化性”深入到“創造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都學得很好,我們對除法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並預告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做到了承先啟後。

“除法的初步認識”説課稿3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除法的初步認識》。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踐情況,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讓學生初步瞭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3、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三、説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安排以下教學過程

(一)嘗試“平均分”

第一環節:分一分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手隨便把18根小棒分成兩份,數數看你的左手和右手裏分別有多少根小棒?(這個環節的設計一是為了提高課的吸引力,二是為了讓學生感覺到隨便分,分成的兩分不相等,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學生分得兩份相等。)

2、現在請同學們睜大眼睛仔細分,注意聽清楚老師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在這一環節中我有意的選中了18根小棒,因為18的因數比較多,從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難度依次增加。為的是讓學生充分的操作體驗活動,學生不管用那種方法只要分開就行,不會分的學生可以尋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每份的根數同樣多這一現象,也就是什麼樣的情況叫平均分。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逐步回憶起上學期學過的相同的加數相加的情況。) 最後師生共同歸納:如果我們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數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樣多。

第二環節,説一説

出示課件(葡萄,西瓜,蘋果),小組討論判斷哪組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 這一層次安排了觀察、討論、交流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觀模型,把學生實際生活中聽説過的見到的平均分現象展示給學生看,把生活和數學聯繫起來,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什麼叫平均分,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鑑、互相補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

第三環節,演一演

1小朋友,我們來分一分下面的裏,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裏,每個盤子放幾個?

(設計意圖:學生對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瞭解,這一環節,我們通過練習來讓學生對平均分進一步的理解,將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論理解進行了實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識體系,同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2同學們把12根火柴每4個為一份,可以分幾份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對演一演的第一環節進行了鞏固,讓學生充分學習平均分,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識,通過份數變化,觀察分的結果,深刻體會“平均分”,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知識)

小結:這兩種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這種把6個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或把12根火柴每4個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這些問題,在數學裏我們要用到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計算.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師指板書,齊讀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並教授除法知識

第四環節,想一想

1出剛才我們看過的圖片,寫出算式

(設計意圖:本環節對所學的知識即刻進行了鞏固,讓學生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掌握除法,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範演示相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於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2練一練

(1)球平均放在2個盒子裏,每個盒子放幾個,並填上真確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擺一擺,再填的得數

(3) 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幾堆,有幾種不同分法? (先分一分,再寫出算式)

(4) 比一比,看誰寫得最多,你能寫出幾個算式?

(設計意圖: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説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因此,我在本環節設計了各種形式的練習,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進行參與,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以增強學生對前後的體驗與認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並從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除法)

“除法的初步認識”説課稿4

一、 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二年級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除法的初步認識》。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它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法(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學的“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説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為學生今後學好除法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踐情況,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 讓學生初步瞭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 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3) 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4、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重點是瞭解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

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也是教學關鍵之所在。

二、 説教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保持較久的學習.熱情,

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啟發引導法:教師步步啟發、層層設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促使學生在積極思維中獲取知識,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

2、 嘗試法:通過嘗試,讓學生自己探究和難知識規律,同時使學生在探索知識規律中的過程中發展思維。

3、 演示操作法:直觀演示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

4、 談話法:運用師生之間的談話組織教學,即可使學生的思維方向明確,又便於教師瞭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

5、 練習法:通過多種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練的解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6、 討論法:運用討論法,可以降低教學難度,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同時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 説學法

讓學生學習並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有:

1、歸納法:通過例題的教學,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推導出除法的意義

2、觀察法: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學會找知識的生長點和解題的關鍵所在

3、在練習中: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4、通過提問與練習:讓學生逐漸培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解題技能

5、指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操作過程

6、在觀察、比較中分析,初步滲透抽象、概括數學知識思維方法

四、 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安排以下教學過程

(一) 認識平均分

這個環節是這樣設計的:貼出圖片,8個梨、4個盤子,提問:老師這有8個梨,平均分在4個盤子裏,每盤幾個?“平均分”是怎樣分呢?看老師分,通過老師分,讓學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説明一個一個地分,每份數量同樣多,叫平均分

(二) 揭示課題

像上邊那樣,把梨平均分成幾份,像這樣的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幾,要用遲發計算,今天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除法

(三) 認識除號

同學們都知道加法,減法乘法每一種運算都有他們的運算符號,同學知不知道他們的原算符號呀,那麼除法也一樣,它的運算符號叫除號,這樣一來通過老師講示範教會學生讀、寫

(四) 列式計算及講解意義

此環節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採用邊講邊練得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除法的初步認識”説課稿5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教材13頁的例4通過講故事幫助故事中的小熊貓分竹筍,引出平均分的題目可以用除法來計算,並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用除法來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在“做一做”和練習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説説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3個目標:

(1)根據幫熊貓分竹筍的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分、動口説的過程中體會除法的意義。

(2)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3)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3、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由於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初學關於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會感到有些困難。為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除法算式的含義,知道關於平均分的題目可以用除法來計算。教學難點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義,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這也是教學的關鍵之所在。

二、説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保持較久的學習熱情,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

1、啟發引導法:教師步步啟發,層層設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知識,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2、嘗試法:通過嘗試,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知識,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3、演示操作法:直觀演示能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通過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利用學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

4、談話法:運用師生之間的談話組織教學,既可使學生的思維方向明確,又便於教師瞭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

5、練習法:通過各種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練的解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6、討論法:運用討論法,可以降低教學難度,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同時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説學法

古人云:“教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受用終生”,教師既管教,又要管學,把教落在學上,重點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並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有:

⒈歸納法:通過例題的教學,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推導出除法的意義。

⒉觀察法: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學會找知識的生長點和解題的關鍵所在。

⒊比較法:在練習中,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⒋練習法:通過提問與練習,讓學生逐漸培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解題技能。

⒌表達法:指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逐步擴展到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方法。

⒍分析法:在觀察、比較中分析,初步滲透抽象概括數學知識的思維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合理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一般規律,在研究教材時,我發現此課時要完成的學習內容是一道例題和3道練習題,所以我就設計了一系列課堂情節來展開教學,環環緊扣,充分抓住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心理。

1、情景導入

熊貓遇到了一個難題,是關於分東西的,我們現在一起來幫幫他吧。通過動手分一分,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而且從中用到了平均分和乘法在玩的過程中使同學們複習了以前學過的知識,為新課做了鋪墊。

2、探究新授

從熊貓分竹筍的活動中抽象出:把12個竹筍平均分在四個盤中,每盤放幾個?然後引導出:象這樣關於平均分的題目能不能用一種方法來計算?展示並提問:

(1)熊貓想請幾個朋友到家來做客,它準備了12個竹筍招待大家,想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幾個?眼看着朋友們就要來了,可熊貓還沒有分好,咱們幫幫分他吧!

(通過設置故事情景導入,充滿調動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助人為樂的情感)

(2)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用12根小棒代替竹筍分一分,看每盤能放幾個?教師利用學生自己用小棒分的時間在黑板上畫出竹筍的簡筆畫,然後請同學説説他們是怎麼分的,最後請同學到黑板分一分。此環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分,如一個一個地分、幾個幾個一起分。通過實際操作和口頭表述,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義。

(此環節的教學,通過學生觀察、動手操作、教師示範演示等教學過程,讓學生進一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為隨後學習除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3)通過分的結果得出: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裏,每盤放3個。教師進而引導出:像這樣的問題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嗎(用這樣的問題激發學生求知的心理,引導生在不知不覺中想要獲取新知的願望)

(4)根據分的結果抽象除法算式:12÷4=3,通過實物圖的演示及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的寫法,同時也能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為下節課教學打下基礎;通過讓學生試着讀,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同時能正確地讀出除法算式;通過説意義,不僅讓學生明確除法的含義,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鞏固練習

眾所周知,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授部分完成後,我又安排了以下的練習環節。

(1)教師和學生們一起來完成十三頁的做一做。

(2)我把練習三的第一題的八道除法算式題目寫在卡片上,然後請同學在我手上抽一張卡片並且讀出卡片上的除法算式,看看誰讀得又快又準。

(3)讓學生們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二、第三題,然後教師評講。

(以上的練習設計,既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又能從低年級的學生好玩的天性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練習的設計層層遞進,由“再現性”進入到“內化性”深入到“獨立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課堂總結

教育學專家説:好的課堂展現應該少不了一個精彩的結尾。在全部練習完成後,我先充分表揚本節課同學們的良好表現和進步,然後最後還利用學生愛表現的心理設計了一個課下作業:就是在家吃飯前幫媽媽分筷子,並列出除法算式,明天來學校跟老師彙報。

(讓學生自己動手幫忙併且設計關於除法計算題目的過程就是學生又重新感受除法的過程,這種有趣的作業不僅不會讓學生覺得是在做作業,反而會讓學生覺得自己很棒,也有能力去幫別人,在加深對除法的認識的同時又增進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5。佈置作業。

完成第十三頁“做一做”及練習三第1題、第2題、第3題。

五、説板書設計

除法

12÷4=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讀作:12除以4等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