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1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96W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15篇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1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上午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課標教材五年級下冊75頁—76頁《分數基本性質》。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談一下教學過程設計及設計意圖。

一、 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屬於概念教學。《分數基本性質》在國小數學學習中起着承前啟後、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與整數除法的商不變性質有着內在的聯繫,也是後面進一步學習分數的計算、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還是約分、通分的依據。

二、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清楚理解分數的意義,明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商不變性質等知識,這些都為本節課學習做了知識上的鋪墊。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一種規律性知識,分數的分子、分母變了,分數的大小卻沒變。學生在這種“變”與“不變”中發現規律,掌握新知識。

三、 教學目標

綜合分析課程標準要求及學生實際,我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並會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不同的分數化成分母(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初步養成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並且在自主探究中正確認識和理解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

3.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養成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它是約分、通分的依據。

教學難點: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和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應用它解決相關的問題。

四、 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結合了教材內容,本一課我主要採用猜想驗證與探索發現的教學模式。在分數的基本性質過程中,採取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觀察、分析。通過了觀察、比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來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五、 教學過程

本一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分五個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故事設疑,揭示課題。以唐僧師徒分餅的故事創設問

題情境,揭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第二部分:組織討論,動手操作。主要是組織學生動手進行折、畫、標等活動,初步理解分數基本性質。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發現規律。主要的是學生找出規律,並利用規律解決問題。

第四部分:多層練習,鞏固深化。主要是鞏固所學知識並進行拓展提高。

第五部分:梳理知識,反思小結。主要是總結全課。

其中,第三部分“合作探究,發現規律”可以細化成為三個環節:

環節一:動手操作,進行比較

這一環節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礎上進行的,我給每組學生三張大小一樣的長條紙,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並比較大小。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環節二:呈現問題,引導觀察

這一環節主要是呈現給學生這樣的一個問題,“第一環節中的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樣,為什麼大小相等”,引導學生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兩方面去觀察,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環節三:交流彙報,得出規律

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生彙報交流,得出結論。

如果學生沒有概括出“0除外”就設計兩組練習,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0,完善結論;如果概括出來了,再追加一個問題“為什麼強調0除外”,鞏固結論。最終推導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應該強調的是,無論學生説的多麼好,教師最後的總結和確認是不可缺少的。

以上是我對《分數基本性質》一節的教學設計意圖,有不當之處,請各位批評指導。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2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九冊《分數基本性質》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教材分析:

《分數基本性質》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九冊內容。是在三年級下冊已經體驗了分數產生的過程,認識了整體“1”,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真假分數,分數基本性質,約分通分、比大小等知識,為後續學習分數與小數互化、分數乘除法四則混合運算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知道了真假分數,掌握了分數與除數的關係及商不變性質,再來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一種規律性知識,分數的分子分母變了,分數的大小卻不變。學生在這種“變”與“不變”中發現規律,掌握新知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並且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

3.情感目標:經歷觀察、操作和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通過學生的成功體驗,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理解分數基本性質的含義,掌握分數基本性質的推導過程。

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採用講授法,小組合作學習。

教具準備:

準備大小相等的圓形紙片,水彩筆等。

教學過程:

一、故事設疑,揭示課題。

我將以唐僧師徒分餅的故事創設問題情景。八戒吃第一塊餅的1/4,沙和尚吃第二塊餅的2/8,悟空吃第三塊餅的4/16,他們誰吃的多呢?以此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並在這個環節設計學生動手摺、畫、標等活動,折出1/4,2/8,4/16,用彩筆在折的圓上塗出1/4,2/8,4/16,再用鉛筆標出分數。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初步理解分數基本性質。

二、合作探索,尋找規律。

請同學們觀察1/4,2/8,4/16;3/4,6/8,12/16這兩組分數,分子分母有什麼變化,分數又有什麼變化?組織討論交流彙報。如果沒有概括出“把0除外”就設計一組練習:分子分母同乘0,完善結論;如果概括出來了,就順勢進行驗證。推導出分數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三、鞏固練習。

練習題的設計有簡單到複雜,例:分數的分子乘5,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 ( );2/3=??( )/186/21=2/( )等這樣的題,進行練習。

四、梳理知識,溝通聯繫。

小結分數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回憶“商不變性質”。------在除法中,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零除外),商不變。

然後比較這兩個性質的聯繫。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共建知識之間的聯繫,有助於學生靈活遷移應用,觸類旁通。

五、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1)把5/6和1/4化為分母為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把2/3和3/4化為分子為6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考考你:1/4的分子加上3,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應加上( )。

六、全課小結

現在讓我們看板書,回憶這節課學到了什麼知識,比上眼睛想一想,覺得把內容記下了,就微笑一下,是不是覺得學習是件快樂的是呢?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基本性質》。這課選自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這部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商不變性質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進一步學習約分、通分的基礎。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1、(認知目標)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並瞭解它與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之間的聯繫。

2、(認知目標)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3、(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和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應用它解決相關的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如何充分發揮、凸顯現代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和有效性而又省時省力呢?

本課依託網絡平台,為學生創設一種大問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以遊戲這個學生感興趣的明線下,藉助網絡實驗室,使學生在一種動態的探索過程中自己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而體驗發現真理的曲折和快樂,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體會數學的科學性。創設“猜想——驗證——反思”的教學模式,以“猜想”貫穿全課,引導學生大膽猜想——驗證猜想——完善猜想等,從而一步步使分數的基本性質趨於完善。

我設計的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環節:激趣引入,凸顯信息技術的趣味性。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課運用學生感興趣的電腦遊戲和卡通人物導入新課,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起猜測探究的興趣,通過比較三個分數的大小,凸顯矛盾衝突。(我在教學比較這三個分數大小時,學生們各抒己見,堅持着自己的觀點不放,使得不同觀點的矛盾激化,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爭強好勝的心理,為後面的發現規律埋下伏筆。)

第二環節:探索規律,凸顯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和時效性。

1、提出猜想。

學生進入國外網站,通過操作,直觀的觀察情境中三個分數的塗色部分,發現這三個分數的大小是相等的。

再引導學生觀察這組分數中“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從變了的分母、分子入手去觀察它們是怎麼變的,得到初步的猜想,“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2,分數的大小不變”。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這個環節中,當學生猜測三個分數誰大誰小,運用網絡實驗室用比平時更少的時間、更直觀的得出三個分數大小相等,為後面猜想的提出提供了更多觀察、交流的時間)

2、完善猜想。

在得到初步猜想後,在遊戲的大背景下,再出示一組分數:三分之二和十五分之十。學生猜測大小、進入網絡實驗室驗證,發現這兩個分數也是相等的。

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則在於完善初步猜想,使學生感受到分子、分母不僅可以乘或除以2,分數大小不變,還可以乘或除以像5這樣更大的數,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猜想:“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分數的大小不變”。

(在這一環節中,網絡實驗室再次起到了快速、直觀知道分數大小的作用,唯一不同的是,這次使用了紙條這個不同的表現形式,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表達分數的意義)

3、驗證猜想,得出規律。

學生把符合猜想的三組分數記錄在學習卡上,(用圖片方式呈現)再到網絡實驗室裏進行驗證,看看是否也都具有一定的規律。通過大量的例子顯示這不僅僅是學生的猜想,而是具有一定規律的。

最後運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和商不變的性質,從舊知遷移解釋、理解新知,得到“同一個數”不能為0,從而確定了最後規律,得到本課課題:分數的基本性質。(平時的教學中能驗證的分數少之又少,而學生通過猜想可以得到的分子、分母較大的相同大小的分數——如二分之一和百分之五十這樣的分數就很難驗證,通過我們的網絡實驗室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充分體現了網絡實驗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樣,在平常教學中最花費時間的環節——驗證上節省了不少時間)

第三環節:遊戲鞏固,思維提升,凸顯信息技術的交互性。

學生已經理解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再次進入網絡實驗室,以玩遊戲的形式鞏固所學的規律。(教師也從這個過程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的學生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甚至發現了兩個分數之間的分子、分母分別不具備倍數關係,如十二分之六和十八分之九,還發現通過找中間數也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釋這個現象。)

接着再通過回到第一組分數,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寫出與第一組分數相等的分數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初步感知與第一組分數相等的分數還有很多很多。讓學生感受到分數的基本性質應用非常廣泛,還需要他們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索。

第四環節:提煉方法,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師生共同回顧學習過程,總結並提煉出探索規律的方法: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提供科學的學習方法。

第五環節:網上交流,課內向課外延伸。

一節課的結束不僅僅是解決了幾個問題,更重要的引發學生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究行為,但一節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課的最後,教師在課件上給學生提供了課堂上所用網絡實驗室的網址和老師的博客,讓學生通過網絡實驗室這個平台及博客這個載體,在網絡上回饋所學、發表言論。記得我公佈博客地址不久就得到了學生的反饋,甚至聽課老師也參與其中,給我提出許多的意見和建議。這樣能讓學生感受了網絡資源豐富的同時,也使這節課不僅僅侷限在課堂上,還拓寬到了網絡以及今後的生活、學習中,真真正正的利用、發揚網絡資源,把一些常規課堂無法實現的交流,都一一實現,體現了信息技術的人性化、學生主體性以及網絡的延遲性和廣泛性。

最後我以一句話結束我今天的説課“兒童是知識的創造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他們主動地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的理解。當孩子們在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時,課堂才是充滿活力的!”,謝謝大家!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4

我説課的內容是魯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下)第十一章第二節《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是在學習了數軸、等式性質、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數的基礎上,從研究不等關係入手,展開對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不等式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的研究學習。本課題為第十一章第二節《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關於它的學習以等式的基本性質為基礎,它是學生以後順利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的重要理論依據,是學生後繼學習的重要基礎和必備技能。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經歷不等式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初步體會不等式與等式的異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質,運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將不等式變形。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類比、歸納、猜想、驗證的數學研究方法。

2、發展學生的符號表達能力、代數變形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並且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並能正確運用將不等式變形

難點:不等式基本性質3的運用

 四、教法分析

活動是影響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主活動並從中體驗、感悟、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培養積極的學習情感,才能得到自身的發展。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方向,活動過程的積極化離不開教師的“導”。本節課我採用從生活中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採用類比等式性質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在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五、學法分析

“教為不教,學為會學”,“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在教的過程中,關鍵是教學生的學法,本節課教給學生類比,猜想,驗證的問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善於動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設疑、解疑,組織活潑互動、有效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猜想,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六、教學過程分析

(一)本節教學將按以下五個流程展開:

回顧思考,引入課題

創設問題情景,探索規律

嘗試練習,應用新知

總結反思,獲得昇華

佈置作業,深化鞏固

(二)教學過程

1、回顧思考,引入課題

觀察下面兩個推理,説出等式的基本性質

(1)∵a=b

∴a±3=b±3

a±(x2+2y)=b±(x2+2y)

(2)∵a=b

∴3a=3b

-a/4=-b/4

提出問題:那麼不等式有沒有類似的性質呢?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有效的教學一定要從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開始”。不等關係與相等關係有着辨證的關係。學生已經在六年級上冊學習了等式的基本性質,因此,要類比等式的基本性質進行不等式基本性質的教學。課堂開始通過回顧舊知識,抓住新知識的切入點,使學生進入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們有興趣的進入數學課堂,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

2、創設問題情景,探索規律

問題1:在天平兩側的托盤中放有不同質量的砝碼。

右低左高説明右邊的質量大於左邊的質量。往兩盤中加入相同質量的砝碼,天平哪邊高,哪邊低?減去相同質量的砝碼呢?(拿一個天平讓學生親手操作,獲得直觀感受)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問題1的設計是為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在不等關係中存在的一些性質]

問題2:在不等式的兩邊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嗎?

如不等式7>4,-1<3不等式的兩邊都加5,都減5。不等號的方向改變嗎?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再舉幾例試試,驗證你所得的結論正確嗎?(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後合作交流)

一般學生會得到:不等式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這時可提出問題:把“數”的範圍擴大到整式可以嗎?

學生討論可能得出結論:可以,因為整式的值就是實數。

讓學生歸納總結:不等式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整式,不等號的方向不變。(教師板書:不等式的基本性質1)

引導學生説出符號語言:

如果a

如果a>b,那麼a+c>b+c,a-c>b-c(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類比等式的基本性質,研究不等式的性質,讓學生體會數學思想

方法中類比思想的應用,並訓練學生從類比到猜想到驗證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務,體會合作學習的樂趣。]

問題3:若不等式兩邊同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嗎?

如不等式2<3,兩邊同乘以5,同除以5(即乘以1/5),同乘以0,同乘以-5,同除以-5。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再舉幾例試試,驗證你所得的結論正確嗎?

(結合不等式基本性質1的探索方法,學生可能很快就探索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質2、3)

讓學生歸納總結:不等式的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不等式的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

(教師板書:不等式的基本性質2,不等式的基本性質3)

引導學生説出符號語言:

如果a>b,c>0,那麼ac>bc

如果a0,那麼ac

如果a>b,c<0,那麼ac

如果abc (教師板書)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5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來自**。我説課的題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質》,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為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為第三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包含了兩部分內容:一是事件的關係與運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質,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質為主。它是本冊第二章統計的延伸,又是後面"古典概型"及"幾何概型"的基礎。在整個教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是新課改以來考查的熱點之一。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應用;事件的關係與運算。

難點:互斥事件與對立事件的區別與聯繫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瞭解隨機事件間的基本關係與運算;

⑵掌握概率的幾個基本性質,並會用其解決簡單的概率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類比、歸納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綜合能力;

⑵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學活動,瞭解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知識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具體情境,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

採用實驗觀察、質疑啟發、類比聯想、探究歸納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擲骰子的試驗中,我們可以定義許多事件,如:

c1=﹛出現的點數=1﹜,c2=﹛出現的點數=2﹜

c3=﹛出現的點數=3﹜,c4=﹛出現的點數=4﹜

c5=﹛出現的點數=5﹜,c6=﹛出現的點數=6﹜

D1=﹛出現的點數不大於1﹜D2=﹛出現的點數大於3﹜

D3=﹛出現的點數小於5﹜,E=﹛出現的點數小於7﹜

f=﹛出現的點數大於6﹜,G=﹛出現的點數為偶數﹜

H=﹛出現的點數為奇數﹜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為例講授事件之的包含關係和相等關係。

⑵從以上兩個關係學生不難發現事件間的關係與集合間的關係相類似。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對應起來。

「設計意圖」引出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事件之間的關係與運算

2、探究新知

㈠事件的關係與運算

⑴經過上面的思考,我們得出:

試驗的可能結果的全體←→全集

↓↓

每一個事件←→子集

這樣我們就把事件和集合對應起來了,用已有的集合間關係來分析事件間的關係。

集合的並→兩事件的並事件(和事件)

集合的交→兩事件的交事件(積事件)

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幫助學生區分集合關係與事件關係之間的不同。

(例如:兩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屬於集合A或者屬於集合B;而兩事件A和B的並事件A∪B發生,表示或者事件A發生,或者事件B發生。)

「設計意圖」為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打下基礎,

⑵思考:①若只擲一次骰子,則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時發生麼?

②在擲骰子實驗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個會發生?

「設計意圖」這兩道思考題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為引出接下來將要學習的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讓學生從實際案例中體驗它們各自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⑶總結出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概念,並通過多媒體的圖形演示使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⑷練習:通過多媒體顯示兩道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們能夠及時鞏固對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學習,加深理解。

㈡概率的基本性質:

⑴回顧:頻率=頻數/試驗的次數

我們知道當試驗次數足夠大時,用頻率來估計概率,由於頻率在0~1之間,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質、

(通過對頻率的理解並結合前面投硬幣的實驗來總結出概率的基本性質,師生共同交流得出結果)

3、典型例題探究

例1一個射手進行一次射擊,試判斷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對立事件?

事件A:命中環數大於7環;事件B:命中環數為10環;

事件c:命中環數小於6環;事件D:命中環數為6、7、8、9、10環、

分析:要判斷所給事件是對立還是互斥,首先將兩個概念的聯繫與區別弄清楚

例2如果從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張撲克牌中隨機抽取一張,那麼取到紅心(事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塊(事件B)的概率是1/4,問:

(1)取到紅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與事件B的並,且A與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與事件D是對立事件,因此P(D)=1—P(c).

「設計意圖」通過這兩道例題,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中去。

4、課堂小結

⑴理解事件的關係和運算

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質

「設計意圖」小結是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味與深化,使知識成為系統。讓學生嘗試小結,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補充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識。

5、佈置作業

習題3、1A1、3、4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五、板書設計

概率的基本性質

一、事件間的關係和運算

二、概率的基本性質

三、例1的板書區

例2的板書區

四、規律性質總結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6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基本性質》。下面我將從“説教學理念、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説課。

一、本課的教學理念有:

1、以學生髮展為本,着力強化主體意識。

2、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驗證、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二、説教材

《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是義務教材六年制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內容。這部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商不變性質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進一步學習約分、通分的基礎。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知規律,將本課的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知道分數基本性質與整數除法中商不變性質的關係。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數;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動手實踐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2、情感、態度: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情感狀態,養成注意傾聽的習慣。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會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

三、説教法

樹立以“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法,讓學會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數,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知識的鞏固階段,我還採用組織練習法,當然以上這些教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為主,多法為輔”的思想,我將多種教法進行優化組合,以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四、説學法

1、學生在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引導學生採用自主發現法、操作體驗法,學生在摺紙上畫出相應的陰影部分後,必然會對那三個圖形進行觀察和比較,從中有所發現。之後老師通過啟發學生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證明那三個分數大小相等,讓嘗試中發現,在實踐中體驗。從而加深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2、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教師先採用啟發法,再採用自自學嘗試法,獨立自主地學習將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數,並嘗試完成做一做,達到檢驗自學的目的。

五、説教學程序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教育學家布朗曾提出:“情境通過活動來合成知識,興趣最好的老師”。

首先我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帶來一個和尚分餅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和三個小和尚。小和尚最喜歡吃老和尚烙的餅了。有一天,老和尚做了三塊一樣大小的餅,想給小和尚吃,還沒給,小和尚就叫開了。矮和尚説:“我要一塊!”高和尚説:“我要兩塊!”胖和尚説:“我不要多,只要四塊!”老和尚聽了二話沒説,立刻把一塊餅平均分成四塊,取其中的一塊給了矮和尚;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八塊,取其中的兩塊給了高和尚;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十六塊,取其中的四塊給了胖和尚,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同學們,你知道哪個和尚吃的多嗎?

這樣通過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小組合作,讓學生用一張紙代替餅,試着分分看。經歷驗證猜想——學生操作驗證——集體彙報交流——展示成果四個過程。

2、引導提問:既然三個和尚分得的餅同樣多,那麼表示他們分得餅的三個分數什麼關係呢?這三個分數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學生得出:這三個分數相等關係,分數的分子和分母變化了,但分數的大小不變。

3、引導學生從左到右觀察等式,想一下,這三個分數的分子、分母怎樣變化才保證了分數的大小不變的?

師: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變化規律敍述出來呢?

生:從左往右看,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擴大了,也就分子分母都乘了一個相同的數,但三個分數的大小沒有變。

師:你們觀察的真仔細!請大家給點掌聲好嗎?(出示課件)老師這樣敍述的“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乘上同一個數,分數大小不變”。

4、讓學生從右到左觀察等式分子和分母又如何變化的呢?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變化規律敍述出來?小組討論後,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小結規律,並請同學給予評價,讓學生抒發自己的見解,體現課堂教學的民主化。然後教師在課件中補充“或者除以”四個字,小結分數的基本性質。

5、接着讓學生四人小組一起做遊戲,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由一位同學説一個分數,然後其他同學依次説出相等的分數,不能重複,看看誰又快又準。

結束遊戲,教師提問,現在我們知道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除以同一個數,分數大小不變。剛剛大家做遊戲,有沒有人使用了0呢?大家想一想0可以不可以呢?讓學生回答:分數的分母不能為零。我在課件中填上“零除外”三個紅色的字,以便引起學生的注意。

6、教師引導:“學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到底有什麼用呢?老師告訴你們,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們就能變魔術一樣,把一個分數變成多個跟它大小一樣,分子分母卻不同的新分數。下面就讓我們來變個魔術。”接着讓學生練習課本例題2,兩名學生上台演板,其他學生點評。學生自己小結方法。

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繫。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學生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同時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

三、分層練習,鞏固深化

只有通過相應的練習,才能更好地鞏固新知,形成技能。在練習的安排上我注重層次性,滲透多樣性,讓學生理解用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進一步提高解題能力。

1、塗一塗練習14,第1、7題。

因為要給空格上色,所以答案並不唯一,通過這兩題不僅能讓學生回憶探究發現規律的過程,充分體現了“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2、説一説完成練習14,第8題

我想通過這道題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分數基本性質的形成過程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想一想:第5、9、10題(選擇一題做為作業)

在這我讓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靈活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為後面學習約分和通分的知識奠定基礎。

四、暢談收穫,小結全課

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暢談收穫和感受,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整節課中,我力求做到始終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充分體驗、動手實踐、積極創新,努力做到既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又注重合作交流,既重視知識與能力的共進,又關注情感和體驗的提高,讓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7

一、教材

1、教學內容: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75的內容《分數的基本性質》。

2、教材與前後知識間的聯繫:《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為基礎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約分和通分的理論依據,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不僅在單元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學生的後繼學習也有重要影響。

3、教材重點: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

難點:自主探究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4、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經歷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類推及動手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完善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在主動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説教學理念:

1、以學生髮展為本,着力強化主體意識。

2、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猜想、驗證、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三、説教法

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等教法。

四、説學法

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自主發現、操作體驗、合作交流,有順序的觀察題、對比分析、概括總結。

五、説教學過程

我將創設情境,動手體驗、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運用“操作――發現法”、“觀察、歸納”法進行探究。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分數的基本性質》説課稿《分數的基本性質》説課稿。我覺得如果根據教材的安排來導入,顯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媽媽給三個兒子分蘋果的故事。媽媽分別給三個兒子分得蘋果的1/2、2/4、4/8,分得的結果看似不公,實則相同。並讓學生作為裁判來評一評,看誰分的多,媽媽是不是偏心。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同時,我又把這一懸念暫時先放一放,等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學生就會恍然大捂。原來,三個兒子分得的蘋果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只不過是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的,其中表示的份數也不一樣,但大小卻是相等的,誰也沒有吃虧。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教學結構更加完整,前後呼應,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環節是動手體驗,形象感知。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大小相等這一概念為基礎的。因此我讓學生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代替蘋果分別折出1/2、2/4、4/8,並用彩色筆塗上顏色。這樣既幫助學生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又為學習新知識作了準備。接着讓學生觀察比較塗色部分的大小,再請學生交流,彙報實驗過程及結果,使1/2=2/4=4/8這個結論讓學生自己“做出來”,而不是老師講出來。這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索的教學理念。

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改變學生原有的一個整數對應一個大小的習慣性思維,初步體會到分數“形變值不變”的獨特之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第三個環節是深入探究,得出規律。這一節環節我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既然這三個分數大小相等,那這三個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之間藏着什麼祕密呢?你們能找出它們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麼規律變化嗎?首先,讓學生自己觀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從左往右得出什麼規律,反過來從右往左又得出什麼規律。然後請學生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進行交流,有了這些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再總結出規律。最後學生們會概括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老師板書)預計學生不會把相同的數中的0除外,因此我會問同時乘和除以0也可以嗎?讓學生思考並得出0不能作為分母不能作為除數,所以0要除外,最後讓學生重新完整的敍述一遍,老師揭示課題。最後提出問題,我們剛才是藉助圖聯繫分數的意義來説明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個性質能不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和商不變的性質來説明呢?啟發學生用商不變的性質來説明分數的基本性質,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從而培養了學生遷移能力。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

最後一個環節是鞏固新知,拓展延伸。學以致用是探究學習的又一個基本特徵《分數的基本性質》説課稿教學反思。因此我精心設計了練習題。首先是題型變化豐富

練習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填空外,我還安排了一些判斷題、口答題、填圖題、並要求學生不改變分數的大小,把分數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數的題目。題型的豐富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是練習難度的層次性。數學題目經常出現有些學生吃不了,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為此,除了基本的練習題外,我還逐步加深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分數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應該加上幾?難度的加深,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等都有了明顯提高,真正把培優補差工作落到了實處。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8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質(第1課時)”是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十五章第一節“分式” 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在國小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分式變形的依據,也是進一步學習分式的通分、約分及四則運算的基礎,使學生掌握本節內容是學好本章及以後學習方程、函數等問題的關鍵。

二、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重點:理解並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

難點: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分式恆等變形、變號。

三、教材的處理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式的基本性質,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回憶分數的基本性質,再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

2)引導學生用語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質並通過針對練習使學生對其有更深的理解。

3)通過例題的講解,讓學生初步理解“性質”,再通過不同類型的練習,使其掌握“性質”的運用。

4)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小結,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更完善。

學情分析:

眾所周知,關注學情是教學內在的需要。我們的學校剛剛建校2週年,學生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在數學知識點運用方面問題較多。此外,學生的課外學習幾乎無人督促,而學生又缺少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班裏的學生在學習成績上都存在着嚴重的兩級分化。同時體現出及格率低、優秀率低等問題。且升本教育模式在我校沒有大面積推廣,因此我們數學組在本學期內進行小專題實驗:如何提高課堂實效性?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多注重基礎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多練多想,同時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多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靈活運用“性質”進行分式的變形。

2、數學思考

通過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質,初步掌握類比的思想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4、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與探究精神。

教法分析:

一、教學方法

基於本節課的特點:

課堂教學採用了“問題—觀察—思考—提高”的步驟,使學生初步體驗到數

學是一個充滿着觀察、思考、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

根據教材分析和目標分析,確定本節課主要採用啟發引導探索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可探索”的環境裏,積極參與,互相討論,一步步地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並通過應用此性質進行不同的練習,讓學生得到更深刻的體會,實現教學目標。有方法就要有手段進行依託,我所採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課件演示,創設問題,讓學討論、交流、總結。教師耐心引導、分析、講解和提問,並及時對學生的意見進行肯定與評議,從而突出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形象。

二、學法指導

現代新教育理念認為,學習數學不應只是單調刻板的簡單模仿、機械背誦與操練,而應該採用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要達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本節課採用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觀察發現,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自主總結-自主提高,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感知知識的過程中,無疑提高了探索-發現-實踐-總結的能力。同時強化了學生以舊知識類比得出新知識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小組合作,探索新知:

二、分式基本性質的應用

三、基礎訓練,鞏固新知

四、知識拓展,深化提高

1、如果把分式abab,字母a,b的值分別擴大為原來的2倍,則分式的值為()

A.擴大為原來的2倍

B.縮小到原來的

C.不變

D.縮小到原來

板書設計: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9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的《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過程與板書設計等方面做一個説明,首先是説教材。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該教學內容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為基礎的。分數的基本性質又是約分和通分的基礎,而約分和通分則是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顯得尤為重要。

接下來説説學情分析。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還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本學期又學習了因數、倍數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數的特徵,為學習本單元知識打下了基礎。

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概念較多,比較抽象,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在數學教學中,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對於順利開展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學習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具體內容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培養觀察、比較及動手能力,進一步發展思維。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建立自信心,感受數學的嚴謹性。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我把本課的重點設定為:理解、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難點設定為:發現和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並用它解決相應的問題。

本着“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按照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在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過程中,主要採取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觀察、分析,充分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歸納整理,採取遷移教學法、引導發現法、組織練習法組織教學。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學生主要採用自學嘗試法,獨立自主地學習將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數,並嘗試完成做一做,達到檢驗自學的目的。通過觀察、比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來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愛好,同時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為了全面準確地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實現教學目標,我努力抓住學生的思維生長點組織教學,設計了“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自主探索,尋找規律——比較歸納,揭示規律——分層練習,鞏固深化——課堂小結 ,佈置作業”五個環節。

(一) 創設情境,引發猜想。上課開始,我引入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住着一個慈母般的老和尚和三個調皮的小和尚,小和尚最喜歡吃老和尚烙的餅了。有一天,老和尚烙了三張同樣大小的餅想分給小和尚吃。還沒給呢,小和尚就開始要了。第一個和尚説:“我要一塊兒”;第二個和尚説:“我要兩塊兒”;第三個和尚説:“不行不行,我得多要點兒,我要四塊兒”。 老和尚聽了他們的話,二話沒説,就把第一長餅平均分成四塊兒,取其中的一塊兒給了第一個和尚;接着又把第二張餅平均分成八塊兒,取其中的兩塊兒給了第二個和尚;最後把第三張餅平均分成十六塊兒,取其中的四塊兒給了第三個和尚。故事講完了,老師有一個問題,三個小和尚誰的餅多,誰的餅少,你知道嗎? 先聽講一段故事,學生非常樂意,並會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當中提出的問題,學生自然興趣濃厚。通過故事設疑,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二) 自主探索,尋找規律。

1、小組合作,驗證猜想。

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哪個和尚吃得多呢?親自分一分,驗證你們的猜想。

2、既然三個和尚分得的餅同樣多,那麼表示他們分得餅的三個分數是什麼關係呢?這三個分數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引導學生得出:這三個分數是相等關係,分數的分子和分母變化了但分數的大小不變。

3、老和尚把三張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和尚一部分後,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嗎?通過觀察演示得出3/4=6/8=12/16。

(三)比較歸納,揭示規律。

1、 通過演示,學生小組合作,集體交流,歸納性質。

2、師生共同總結規律,找出性質中的關鍵詞,然後齊讀3遍,注意關鍵的字詞(同時,0除外)要重讀。

3、現在,大家知道老和尚是運用什麼性質分餅了嗎?

4、溝通分數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性質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應用分數和除法的關係,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説明分數的基本性質。

(四)分層練習,鞏固深化。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在練習上我設計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首先是針對大多數的基礎性練習,如填空、判斷。 其次是稍有變動的,需要結合分數與除法關係完成的變式練習。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有層次的練習之後,我會及時引導學生回憶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讓學生説説有什麼收穫。學生在説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基本性質,感受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同時增強對遷移推理、猜想驗證等數學思想的認識。作業也是必不可少的,針對今天學習的內容,我佈置了三道題,有目的地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1、填上合適的數,説説你填寫的根據.

1/3 =()/6 10/15 =()/3 1/4 = 5/()

2、説一説下面各式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否正確

5/24=5×2/24÷2=10/12 ( )

4/9=(4÷2)/(9÷3)=2/3 ( )

13/18=13+2/18+2=15/20 ( )

3、選擇你喜歡的一道題來做

(1) 與1/2相等的分數有多少個?想像一下把手中的正方形的紙無限地平分下去,可得到多少個與1/2相等的分數?

(2) 9/24和20/32哪一個數大一些,你能講出判斷的依據嗎?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濃縮了的精華,是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分數的基本性質。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10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課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分數的基本性質》。

本節內容是屬於“數與代數”知識領域。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大小的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又與整數除法及商不變的性質有着內在的聯繫,更是分數的約分、通分的依據。為學生今後學習分數加減法計算、比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內容尤為重要,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尤為重要。

本節教材圍繞着分數基本性質的得出與應用,安排了兩道例題。通過例1,概括出分數基本性質。通過例2,運用、鞏固分數的基本性質。練習聯繫現實生活,讓學生了解可以依據分數基本性質解決的實際問題。如練習十四的第2題、第5題、第9題和第10題。有利於通過應用,促進了學生們的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本節教材中,還穿插安排了一個“生活中的數學”欄目,介紹了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應用。涉及洗手液的使用方法、足球比賽的進程、照相機的曝光速度。這些例子,有助於引起學生的興趣,關注分數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應用。

以上就是我對教材的分析,下面我對學情和教法進行分析。五年級的學生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具有邏輯推理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中力求做到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師生互動探討新知、引導學生總結等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1、經歷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

2、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合理的推理能力,並清晰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3、培養學生在合作中逐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難點是:發現和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應用它解決相應的問題。

下面説説我的教學過程:

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以下幾個環節,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教育學家布朗曾提出:“情境通過活動來合成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首先我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帶來一個和尚分餅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和三個小和尚。小和尚最喜歡吃老和尚烙的餅了。有一天,老和尚做了三塊一樣大小的餅,想給小和尚吃,還沒給,小和尚就叫開了。矮和尚説:“我要一塊!”高和尚説:“我要兩塊!”胖和尚説:“我不要多,只要四塊!”老和尚聽了二話沒説,立刻把一塊餅平均分成四塊,取其中的一塊給了矮和尚;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八塊,取其中的兩塊給了高和尚;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十六塊,取其中的四塊給了胖和尚,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同學們,你知道哪個和尚吃的多嗎?

這樣通過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小組合作,讓學生用一張紙代替餅,試着分分看。經歷驗證猜想——學生操作驗證——集體彙報交流——展示成果四個過程。

2、引導提問:既然三個和尚分得的餅同樣多,那麼表示他們分得餅的三個分數是什麼關係呢?這三個分數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學生得出:這三個分數是相等關係,分數的分子和分母變化了,但分數的大小不變。(隨着學生的回答,老師將板書的三個分數用“=”連接,給出等式。)

3、引導學生從左到右觀察等式,想一下,這三個分數的分子、分母怎樣變化才保證了分數的大小不變的?(教師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學生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氣氛活躍。)

師: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變化規律敍述出來呢?

生:從左往右看,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擴大了,也就是分子分母都乘了一個相同的數,但三個分數的大小沒有變。

師:你們觀察的真仔細!請大家給點掌聲好嗎?(出示課件)老師是這樣敍述的“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乘上同一個數,分數大小不變”。

4、讓學生從右到左觀察等式分子和分母又是如何變化的呢?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變化規律敍述出來?小組討論後,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小結規律,並請同學給予評價,讓學生抒發自己的見解,體現課堂教學的民主化。然後教師在課件中補充“或者除以”四個字,小結分數的基本性質。

5、接着讓學生四人小組一起做遊戲,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由一位同學説一個分數,然後其他同學依次説出相等的分數,不能重複,看看誰又快又準。

結束遊戲,教師提問,現在我們知道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除以同一個數,分數大小不變。剛剛大家做遊戲,有沒有人使用了0呢?大家想一想0可以不可以呢?讓學生回答:分數的分母不能為零。我在課件中填上“零除外”三個紅色的字,以便引起學生的注意。

6.教師引導:“學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到底有什麼用呢?老師告訴你們,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們就能變魔術一樣,把一個分數變成多個跟它大小一樣,分子分母卻不同的新分數。下面就讓我們來變個魔術。”接着讓學生練習課本例題2,兩名學生上台演板,其他學生點評。學生自己小結方法。

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繫。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學生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同時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

三、分層練習,鞏固深化

只有通過相應的練習,才能更好地鞏固新知,形成技能。在練習的安排上我注重層次性,滲透多樣性,讓學生理解用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進一步提高解題能力。

1、塗一塗練習14,第1、7題。

因為要給空格上色,所以答案並不唯一,通過這兩題不僅能讓學生回憶探究發現規律的過程,充分體現了“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2、説一説完成練習14,第8題

我想通過這道題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分數基本性質的形成過程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想一想:第5、9、10題(選擇一題做為作業)

在這我讓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靈活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為後面學習約分和通分的知識奠定基礎。

四、暢談收穫,小結全課

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暢談收穫和感受,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整節課中,我力求做到始終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充分體驗、動手實踐、積極創新,努力做到既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又注重合作交流,既重視知識與能力的共進,又關注情感和體驗的提高,讓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11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64-65頁“簡易方程”的《等式的性質》。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具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幾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學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質是學生解方程的依據,它是系統學習方程的開始。這節課的內容在簡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原來的教材中對於等式的基本性質只是初步的認識,並沒有總結成概念性的東西,但學生實際運用時卻需要概念來作支撐,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調整,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演示實驗,由具體實物之間的平衡關係抽象概括出等式的兩個基本性質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本課“等式的基本性質”是在上一節剛剛認識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核心思想是構建等量關係的數學模型。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質,會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目標定為:

知識與技能:通過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幾種變換情況,讓學生初步認識等式的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利用觀察天平保持平衡所發現的規律,能直接判斷天平發生變化後能否保持平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與概括、比較與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能根據具體情境列出相應的方程。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自主探索、觀察、歸納、合作學習新知。

教學準備:天平、砝碼、多媒體課件。

二、學情分析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簡易方程是新課標“數與代數”中一個重要部分。學生已經瞭解了方程的意義並且初步學會了列簡單方程,而且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樂於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方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這節課中,教法我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探究法和問答法,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和分組討論探究學習。並且通過大量的練習問答來鞏固知識點的掌握運用。

四、教學過程

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環節:情景引入,激發興趣—引導探究、合作交流—鞏固練習、運用新知—課堂小結。

(一)情景引入,激發興趣

以觀察天平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天平並通過天平中的平衡引入課題。

(二)引導探究、合作交流

1.具體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通過課件展示情境圖引導學生小結出等式並用字母表示。

2.猜想假設、小結規律

先讓學生猜想然後再通過課件在天平上演示過程。驗證學生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引導學生小結出:等式兩邊同時加上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3.觀察思考、總結髮現

通過課件對教材第64頁圖2的演示過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總結出發現的規律。

4.假設數據、驗證規律得到結論後通過假設物體的具體的數據驗證學生自己總結出的規律。

5.口算練習、應用規律

通過一些簡單的等式問答應用等式兩邊同加或同減相同的數以加強規律的應用。

(三)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通過填空練習鞏固由淺入深的`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四)課堂總結

在課結束前讓學生分別談談自己的收穫以強化鞏固所學知識。並且佈置作業。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1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這天,我很高興能站在那裏,向大家展示我的説課。我的説課資料是《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將從以下這些方面來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課件)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十冊中的資料。本節課資料是在分數的好處,以及分數與除法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後面進一步學習約分、通分以及分數運算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資料將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課件)

根據教材資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與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方面的潛力。

三、教法和學法(課件)

為了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巧妙的扮演着引導着、組織者的主角。設計了情景設疑、觀察發現、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提倡:過程重於結果。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與記憶。因此我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探究,遊戲比賽等形式來組織教學。

四、教學過程(課件)

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理解潛力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發猜想(課件)

首先、我為學生帶來了一個猴王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猴子們都愛吃猴王做的餅。一天,猴王做了三張同樣大的餅。猴王把第一張餅平均切成了兩塊,給了猴1一塊。(課件)猴2看見了,眼饞的説:“猴王,猴王,我要兩塊。”猴王笑眯眯的説:“別急,別急,給你兩塊。”只見猴王把第二張餅平均分成了四塊,給了猴2兩塊。(課件)猴3更貪心:“我要六塊,我要六塊。”猴王想了想,把第三張餅拿出來,平均切成了十二塊,果真給了猴3六塊。

“同學們,你們聽完故事後,覺得哪知猴子分得餅最多?”

一上課,先聽一段故事,學生們自然十分樂意,並會立即被吸引,用心的思考故事中的問題。透過這樣的故事設疑,立刻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二)、動手操作、初步感知(課件)

我讓學生把準備好的三張圓片,拿出來代替猴王做的餅,分別按照折,畫,塗的步驟,表示出每隻猴子所得的餅,並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對那三個圖形進行觀察和比較,從中有所發現。(課件)透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學生更加確定,三隻猴子分的餅確實一樣多,有了實物的直觀比較,學生不難理解,三個分數大小相等。但是為何分數的分子、分母不同,大小卻相等?在此處,又設下懸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這一情境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不僅僅複習了分數的好處,為下面導入新知作好鋪墊、遷移。並且在教學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愛動手以及直觀思維的特點,營造出良好的學習開端。之後,我因勢利導,安排下一環節:

(三)比較歸納、揭示規律(課件)

(1)我板書這組分數後,請學生觀察:從左往右看,分子是怎樣變的?分母是怎樣變的?此時我將主動權全都交給了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討論,最後彙報結果。有的小組認為分子加了1,分母加了2等。我都笑而不答。而是鼓勵學生逐一去驗證各種猜想是否具有規律性。使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發現中成長。直到有些學生髮現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了2和3時,我及時給予了肯定和表揚。此時,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設計了一道填空題,能夠很好的引導學生概括出這一發現,並讓多名學生説一説。這樣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潛力,併為進一步學習增強了信心。在此基礎上,我再佈置一個任務:你再從右往左看,又有什麼規律?有了前面的經驗,這時學生很快得出: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也不變。

(2)就在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時,我拋出了一個問題:分數的分子分母如果同時乘或除以0,會是什麼結果?學生頓時領悟:要0除外。

(3)最後,我推薦學生用一句話來歸納這兩個發現,師生共同完善規律。此時我才板書課題,並告訴學生這一規律就叫分數的基本性質,使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資料。

(4)此刻,學生明白了聰明的猴王原先是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分餅的。即滿足了猴子們的要求,又分的那麼公平。(課件)如果猴4想要八塊怎樣辦?如此設計,既首尾呼應,又培養了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課堂的高潮之後,我啟發學生還能夠用商不變的性質來説明分數的基本性質,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

(四)多層聯繫、鞏固深化

練習的設計是鞏固新知最有效的方法。我儘量給枯燥的練習賦予豐富多彩的形式。因此我精心設計的整套練習都是以遊戲加比賽的方式來進行。(課件)首先,我安排男、女生以搶答的形式,來填空,重點要讓學生説出解題依據。之後,我又設計了師生互動的遊戲:我的分子填4,你的分母填多少?我的分母填48,你的分子填多少?最後在兩個小組搶摘蘋果的遊戲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五、板書設計

説説我的板書設計,它遵循了目的性原則、概括性原則、直觀性原則,能幫忙學生把整堂課的學習資料融入大腦。

總結:我在整堂課的設計中努力體現“趣”“實”“活”三個字。以猴王分餅為主線,貫穿全文。由情景導入到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最後歸納規律,使學生不僅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索的樂趣,領略成功的喜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得到了完美體現。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13

尊敬的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例4《比例的基本性質》,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材

本節教材是在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和性質、比例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後面解比例的基礎。根據以上分析,我把本課教學目標設計為:

(1)知識和技能目標:使學生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過程和方法目標:使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通過觀察、分析、推理等思維活動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和探究能力。

(3)情感和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不同領域數學內容知識之間的聯繫。

由此,我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是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具準備:多媒體

二、教法、學法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了“激—導—探—放”的原則,引導學生利於已有的知識基礎,採用觀察分析、猜測驗證、運用遷移等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等方式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加,激發學生興趣。

三、教學過程

立足於學生的學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四)總結反思,提升認識。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14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泰山國小的高崇輝老師,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比的基本性質。

首先,我來説一説教材,我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數學第九冊63頁比的基本性質,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的關係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的商不變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本節課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索、比較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並會利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繫,向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並將理解並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媒體的使用:多媒體。

接着我來説一説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一、創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我詢問學生:ldquo;同學們喜歡喝蜂蜜水嗎?rdquo;大部分同學會説願意並會表示他們願意喝更甜一些的。這時我會適時的向學生説明其實小明同學和大家一樣也喜歡喝甜的蜂蜜水,這不小明的媽媽給小明準備了兩杯蜂蜜水,但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這下難壞了小明,聰明的同學們,你們願意幫助他嗎?電腦演示多媒體課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學們會興致盎然,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有的同學會根據商不變的規律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divide;40=180divide;20;有的同學會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學生會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解決這個問題。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每一個學生都是熱情的,都是樂於助人的,尤其是願意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因此一聽説幫助同學,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興趣興趣就是學生思維的原動力,只要有興趣,就會產生創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學的困難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這有利於學生憑藉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同時感受到ldquo;數學源於生活rdquo;。

二、引導學生髮現規律,總結比的基本性質

1、 猜想規律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幫小明解決了問題。你們還記得它們的內容各是什麼嗎?

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合作中説出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屏幕出示文字內容。

我接着詢問在分數的基本性質裏,有哪些詞很關鍵?在商不變的性質裏,有哪些關鍵詞?缺少他們行嗎?為什麼?

這回你們又會想到什麼呢?(比的基本性質)那麼,比的基本性質該是怎樣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探討它。

(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

2、 實踐探究

師:觀察除法的基本性質(手指向商不變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組裏説一説。

(1)小組討論

(2)彙報結果:學生根據討論結果發表意見。

(3)師生共同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

(4)強調

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你認為哪些詞語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點什麼?(同時、相同、0除外)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先通過學生回憶已學舊知,進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質,放飛了學生思維,讓他們自主地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觀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開合理的想象與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據表達、建立在對意義求真求準的對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讓學生體會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識自學新知的學習方法,進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與區別。然後通過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質,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領悟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繫,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類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學例1

1、説明。利用商不變性質,我們可以進行除法的簡算;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把分數約分成最簡分數(板書:最簡分數)。同樣,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板書:最簡單的整數比)

2、討論:怎麼理解ldquo;最簡單的整數比rdquo;這個概念?在小組裏議一議。

3、指名彙報,形成共識:

㈠必須是一個比;㈡前項、後項必須是整數,不能是分數或小數;㈢前項與後項互質。

4、化簡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學生板演,其餘同學各抒己見説出不同方法。

師生共同總結整數比、分數比、小數比的化簡方法。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ldquo;最簡單的整數比rdquo;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裏摒棄了由典型的個例入手解釋ldquo;最簡單整數比rdquo;的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採用讓學生先討論、後彙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認識的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互動交流中自發地嘗試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解讀新概念。同時,教師試圖通過對較簡單的整數比的化簡,給學生一個運用性質解決具體問題的範例,為前後項是分數、小數的比的化簡作了ldquo;跳一跳,可摘到果子rdquo;式的充要鋪墊。學生在小組內部交流基礎上進行組間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提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合作中學生互相幫助,實現學生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使學生思維進入高潮。

四、實踐運用

我設計了四部分練習題。

第一部分填空題包括3道題:

1、3:8=(3times;2):(8times;□)

2、15:10=(15divide;□):(10divide;5)

3、5:3=(5times;□):(3times;□)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學生加深對比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尤其是最後一題使學生在填空過程中體會到可以填ldquo;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數rdquo;,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第二部分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判斷下列各題

(1)4 :15=(4times;3):(15divide;3) ( )

(2)3/5:4/7=(3/5times;6):( 4/7times;6) ( )

(3)10 :15=(10divide;5):(15divide;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應用比的基本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上課前老 師統計了咱們班參加課外活動小組的人數,下面同學自己讀題,然後試着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遇到困難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可商量解決。

我們班共有學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請寫出我們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在課外小組活動中,我們班參加美術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1/4,參加科技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3/8,請寫出參加美術小組和科技小組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3)參加體育小組的人數是舞蹈小組的1。5倍,請寫出參加體育小組和舞蹈小組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境中進行ldquo;再創造rdquo;

活動有利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數學題有了ldquo;應用味rdquo;,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會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尊重學生各性,讓課堂成為學生髮揮個性的天地,成為自我賞識的樂園。

第四部分思考題

1:8=(1+4):(8+□) 6:10=(6-3):(10divide;□)

讓學生從實際出發,根據解決問題的條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學生全面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的是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五、評價體驗

比的基本性質,是同學們通過自己主動探索,合作研究發現的,並能根據這一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回顧我們的學習過程,誰來談談你的收穫和感受。

這一部分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激勵評價,使學生體驗到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喜悦,激發了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們老師批評指正。

比的基本性質説課稿15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是尚市鎮中心國小的王方。我説課的課題是《分數的基本性質》,接下來我將從説學生、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設計、説反思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説學生

學生在學習本內容之前已經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明確了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商不變的性質等知識,這些為本課學習作了鋪墊。而五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質疑—探索—釋疑—應用”這一完整的學習過程。

二、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內容,在國小數學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既與整數除法商不變的性質有着內在聯繫,也是後面學習約分、通分、分數計算的基礎,在整個分數教學中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改變分數的分母與分子,而使分數的大小不變。

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經歷分數基本性質的發現、歸納過程,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滲透遷移的教學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在主動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分數的基本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學生通過猜想和動手驗證,抽象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4、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三張形狀大小一樣的紙片、彩筆,老師準備課件、分數卡片。

三、説教法學法

教法:

本着 “以學定教”的思想,我以自主探究為主線,以發展創新為宗旨,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引導發現、組織討論、組織練習等教法,讓學生全程、全面、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

學法: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樣的理念,本課學生的學法主要有:自主發現法、操作體驗法、合作交流法、自學嘗試法等。當然,由於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數學。

四、説教學過程

為實現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程序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首先我為學生帶來一個《猴王分餅》的故事:猴王做了三個大小一樣的餅,它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切成兩塊,分給猴1一塊;又把第二個餅平均切成四塊,分給猴2兩塊;接着又把第三個餅平均切成八塊,分給猴3四塊。聽完故事,我問道:“同學們,哪隻小猴分的餅最多?”來引發學生的猜想。

設計意圖:“疑是思之始,學之端”。這樣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於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

(二)自主探究,尋找規律

活動一:動手實踐,驗證猜想

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將每張紙分別平均折成兩份四份和八份)、塗一塗(用筆將其中的一份兩份和四份塗上色)、比一比(比較塗色部分的大小),發現三隻小猴分的餅是一樣多的。同時得到三個相等的分數: = =

活動二: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觀察這三個分數,並在小組內展開討論:這三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他們的大小卻相等,你們能找出它們的變化規律嗎?

活動三:對比歸納,提示規律

1、運用課件引導學生分別從左往右看,從右往左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樣變化的?

2、小組合作,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3、自學教材,對比分析,並舉例説明,着重理解為什麼要“0除外”?

活動四:應用鞏固,體會規律

我以學生為主角,把全班學生平均分成了兩大組,請其中一組起立。站起來的學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分數來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四組活動,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通過多種評價方式,及時肯定並促進學生的學習。

(三)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例2:讓學生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明確《猴王分餅》的道理,並拓展延伸:如果小猴子要五塊、六塊、十塊……又該怎麼分呢?

3、考慮到學生素質的差異,我設計了四組分層闖關訓練。

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預定的目標。還能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四)課堂小結,加深理解

讓學生暢談收穫,並用分數來表示本節課所體驗到的收穫與快樂。這樣設計,不僅是對自己在課堂上知識獲取的一個回顧,同時也評價了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課堂的教學效果也給出了評價。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突出了重點,有助於學生歸納、整理知識,形成知識網絡。

六、説反思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教學設計體現了“趣”、“實”、“活”三個特點。故事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折、塗、比等多種活動,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自主探究的活動平台;課上得富有實效,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各位領導、老師們,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