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模板集錦4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92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説課稿模板集錦4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學內容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親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樸優美、感情真摯的散文。熱血全文講述了作者孫友田回憶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謠、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二、説教學目標

在反覆研讀教材,結合對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能體會重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體會、把握民歌、童謠的意藴美。

3、情感目標

能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三、説教學重、難點

1、聯繫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2、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四、説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課前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作為教輔手段。

五、説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取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採用了“以讀代講法”、“感情朗讀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以求形成愉悦,活潑的課堂氛圍。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是我特別關注的地方。因此,根據本文特點,我們讓學生主動走進課堂,用“讀、思、議、悟”等方法來進行學習。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得到提高。

六、説教學流程

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完成各項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預設用兩課時來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生字新詞,反覆熟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第二課時:在細讀課文、品讀朗讀的基礎上,創設情境,增強體驗,昇華延伸。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直奔主題

出示多媒體課件(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誦關於月亮或月色的古詩。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月光啟蒙》。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

理解“啟蒙”,用“啟蒙”一詞説一句話。

課件出示本文作者孫友田的簡介,説説你看了這個簡介有何感受。(這麼有成就的詩人,月光是如何啟蒙他的呢?以問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自主感悟

我要求學生充分自主朗讀,用筆畫畫、寫寫、查查,力求讀通課文,大致瞭解課文內容,也可在讀書時寫下自己的點滴疑問與感受,踐行高年級“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也為理解課文內容做下鋪墊。

讀後檢查初讀收穫,讓學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表達,並對字音、字義等引導集體糾正,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歌謠”與“民謠”的區別。

三、寫字指導,踐行育人

教育部要求中國小開設書法課,那語文課就是一個良好的平台,教師指導學生寫好鋼筆字,為以後生活把握方向。

四、作業設計,訓練能力

由於本節課學習內容較少,所以只讓學生繼續讀書,並讓學生蒐集家鄉的民歌、民謠。(這也是對學生收集信息能力的培養。)

第二課時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課始,我直接揭題,並讓學生説説:這節課你最想學到什麼?(這一問題,使學生在最強的學習慾望,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

二、歌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課文,找出表明母親給予我“啟蒙”的語句。板書“智慧啟迪”。

2、課件出示最後一小節語句,師配樂範讀。並讓學生説説“你認為學習這篇課文,我們要重點理解、體會什麼?”(我認為這樣設計以優美的畫面,抒情的音樂,動情的範讀,構成了學生學習興趣的磁場,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迸發,同時讓學生談這篇課文應重點理解、體會什麼,更是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3、初步理解課文,分四小步進行:

第一步: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謠。

第二步:讀,讀出所找的民歌民謠,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語句。

第三步:説,説説你由這些民歌民謠所想象的美景,會説哪句説哪句,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語句。

第四步:議,互相討論,試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讀一讀,畫一畫,唱一唱的形式表現出來。

4、師生共同小結,回讀文末語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述體現母親智慧才華的語句,感悟課文前一部分。

2、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地,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3、這一句教學在自由讀得基礎上個別讀,點撥你已經知道這裏體現了“母親的智慧才華”,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呢?並引導評讀,激勵再讀,體會“深情與芳香”。

4、根據學生回答出示:“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5、這一句教學讓學生讀中談體會,相機板書“混沌開朗”,再次體會母親的智慧才華。

在學生細讀的基礎上穿插理解“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重點理解“長歌謠”。

6、感悟課文後一部分。

7、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母親’智慧才華”的句子,並分讀、看、悟、品四步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一讀,讀文中長句子。

二看,看課件演示。(第6自然段中演示的場景)

三悟,領悟兩個問題,從哪些詞可以體現母親的“智慧才華”?能談你讀得好的經驗嗎?並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課文10—13小節。

四品,出示“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點撥學生品讀。

8、師生共同小結。回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9、昇華理解,拓展延伸。

10、在課件配合下,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11、交流課前蒐集的民歌民謠。

12、根據所學,自己去寫一寫童謠。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而我認為板書應該簡潔明瞭,緊扣文意,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18、月光啟蒙

母親 我

智慧———————————啟迪

混沌———————————開朗

八、説預測性評價

在本課教學中,我堅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給學生讀、悟、議的機會,始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了課文感情真摯及高年級學生自學能力強的特點,讓他們在讀中學,讀中議,議中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運用多媒體手段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當然,由於這是課前説課,可能出現對學情估計不足,時間控制不當等情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會以學定教。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斗笠》是語文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一首感情細膩,真摯的現代詩。詩歌通過斗笠表達了深深的母愛,濃濃的鄉情。在作者的眼中,斗笠藴涵着愛,因此,在課堂上,我儘量做到以情為線,以讀為本,引導學生讀中悟情,讀中悟境,使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美,詩歌韻律美。

結合教材特點和本單元的教育主題,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認知目標:自主識字,掌握會寫字。

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感悟詩中濃濃的鄉情,暖暖的母愛。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母愛,珍惜母愛,用愛回報母親。

教學重點難點:感受及體會母愛,並從生活點滴體驗母親的無處不在。

二,説教法學法

1,以情為線,積極創建情感氛圍,通過朗讀課文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朗讀詩歌時,引導學生情境朗讀,感悟課文時,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聆聽詩人的心聲。

2,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3,以“文”悟境。讓課堂充滿詩意。意由心生,心由情生,情由境生。

三,説教學過程

(一)詩情導入

上課伊始,我説:“有一首美麗的小詩,就在我們手中,那是一朵新鮮的帶着朝露的鮮花,散發着綿長優雅的清香。讀這首詩,會讓你情不自禁地為那一幅幅畫而深深感動。著名兒童文學家金波老師説;“讀它,大人走進去變成娃娃,娃娃走進去變成大人!真神啊!同學們想讀嗎?想聽老師讀嗎?接着我給學生範讀一遍,這樣教學就步入第二個環節。

(二)整體感知

首先,我讓學生説説;“聽了老師的朗讀,你初步感受到了什麼?在詩人筆下,娘給予孩子的斗笠僅僅是遮風擋雨的普通斗笠嗎?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詩歌,在文中畫出斗笠所藴涵的母愛。最後,請同學們彙報交流自己的感受。此刻,我適時地對學生的感受給予評價,肯定,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閲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三)品讀詩歌

詩歌的美是通過朗讀感受出來的,美文尤需美讀。當學生交流完畢詩中對斗笠的描寫之後,我又讓學生在小組內自主讀,齊讀,並説一説你最喜歡哪一個小節?其中哪些詩句讓你感到新奇?新在哪?接着我點撥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挺直、把故鄉戴在頭頂,在斗笠中編進鳥鳴......”所藴含的母愛,暖暖的親情殷切的希望。理解之後,再請學生個別讀,分小組讀,分角色讀,齊讀詩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因此,如果學生讀出了情,也就讀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比如:學生讀“斗笠裏有我編進的鳥鳴......鳥鳴會滑進你的夢境”時,有學生説:“我彷彿看到了許多鳥,我彷彿夢裏聽到了鳥鳴聲。我彷彿聽到了小溪的流水聲,聽到了人們豐收的笑聲”這是隻有走進書本中才有的感受。此環節的設計意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意境。

(四),昇華情感

我準備採用引讀的方式來突破教學難點,體會母親那份濃濃的愛,首先我用聲情並茂的語言導入引讀內容:

如今,站在母親的遺像前,我思潮洶湧,我多想聽到母親再説一聲----後面讓學生接讀。

現今,我來到母親長眠的山谷,聽到耳邊的鳥鳴聲聲,我彷彿聽母親她説----今天戴上你送的斗笠。母親,兒子又將遠行。走過千山萬水,兒子終於明白,您送給我不只是一頂普通的斗笠,而是濃濃的無私而偉大的母愛!

(五),拓展閲讀

學生閲讀能力的提高,將益於課內,更受益於課外的大量閲讀。因此,我結束本課之後,設計了作業向學生推薦冰心的《紙船》,讓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鞏固並運用課內所學方法。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和豐富學生的閲讀積累。

四、説板書設計

12,斗笠

戴上斗笠

成了故鄉的蘑菇 聽到故鄉的聲音 感到故鄉的温暖

聞到故鄉的芬芳

望見古的明月

一個好的板書設計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它是作者的思路的體現,也是文本的濃縮版,結合教學程序,我採用邊講解邊板書的形式進行. 我的説課完畢,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其實,那是母親來自故鄉的愛!

説課稿 篇3

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圓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後所要認識的國小階段的最後一種圖形。學生認識圓應把握它的特點,藉助多媒體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藴涵的美學特徵與文化積澱。本課教學針對的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初步具有處理信息和網絡上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是結合遠程多媒體教學使這成為現實。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遠程多媒體教育網絡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平台。

一、理念設想: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着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數學教學應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及知識經驗上。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及方法經驗,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彰顯美學價值,讓學生感受到圓與人們的生活、建築、人文藝術和實際應用等息息相關。

二、目標設置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和畫圓的方法。

2技能目標: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熟練掌握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生動畫面、圖像、演示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圓的存在與作用,感受其神奇與藴含的美學價值。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目標設置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即通過多媒體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在於掌握圓的特徵,能熟練地畫圓。

三、教法、學法根據本課的目標設置和重難點特制定

1教法:以學定教、合作探究如情景陶冶法等。

2學法:順學而導、互助學習如師生互動學習法等。

四、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創設情景,展現大自然中隨時都有圓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圓的神奇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導入到新課之中。(課件展示,宇宙星際、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體如鮮花等)

(二)探究新知

1、創作圓:學生在準備好的紙上作圓,方法工具不限。同時教師課件演示一兩種作圓的過程方法,以啟迪學生。)

2、學生完成後我會提問:

(1)你是用怎樣的方法畫的?在學生作答間我會適時做出科學的評語“固定的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r表示。通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課件圓的畫面及各部分的名稱展示)

(2)同時根據課件圖片請學生分析圓上、圓內、圓外和圓心各指什麼?我再適時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3、學生探索

(1)此時我會播放課件--以半徑旋轉並標有直徑的圓,請學生觀察分析並且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會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等。

(2)我再結合課件圖片總結:圓的半徑在旋轉中,與圓的直徑重合時,半徑只有直徑的一半,由此得出:r=d/2d=2r給答對的學生給予獎勵、以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課件展示兩個分別以半徑和直徑旋轉的圓)

(3)接下來我會再問“那圓有多少條半徑和直徑呢?為什麼?學生自己看着旋轉的圓自己總結,我適時做出評述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直徑也有無數條、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

4、知識延伸

(1)我會向學生提問:剛才同學們畫圓時都用到了些什麼工具和方法啊?和大家交流借鑑一下經驗好嗎?學生:學生會説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再課件播放(可能會用到的工具如硬幣、線、筆、圓規等)。

(2)此時我會裝作很着急的樣子向學生問:老師想畫一個直徑8釐米的圓可不可以用一塊錢的硬幣哦?為什麼啊?生:學生會從大小不符合等方面來説明不行。此時我又會説那我要是想畫一個半徑6釐米的圓又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啊?生:可能會比較為難(我再適時從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導出學生説出用圓規畫)

(3)接下來我再小結得出畫大小不同的圓我們通常用圓規來畫--並播放課件圓規確定半徑的方法以及圓規畫圓的方法的重複過程(並得出結論用圓規畫圓可以畫出大小不同的圓、也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圓,再次論證得出半徑越大,圓就越大。半徑越小、圓就越小)

(三)知識反饋

1、請同學們用圓規畫出一個半徑5釐米的圓並用字母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畫好之後相互檢查以鞏固剛才所學的方法。

2、測試、學生舉手回答並説出理由(課件展示)

A.圖(1)中直徑是(),半徑是()

B.圓規兩腳分開距離是4釐米,畫出的圓直徑是()

C.圖(2)中長方形的長是(),寬是()

3、解釋生活中的圓的相關運用如:

(1)車輪為什麼是圓的?

(2)飛標標靶的靶圈為什麼是圓的?我會適時引導加以鞏固。

(四)知識拓展

1史料連接,有關圓的知識、名言、名句以及網頁鏈接等,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藴涵的歷史與文化積澱、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激情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課件展示)

2圓與生活(課件展示圓與人們的生活如鮮花、日落、小橋流水、雄壯美麗的建築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體現有圓的應用的物體等等,使本課知識得以拓展,學以致用,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返回到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直徑半徑無數條r=d/2d=2r

結束語

本課設計把網絡環境下的探索學習和認知活動相整合,讓學生在發現中研究、在研究中再創造,使發現與創造成為數學課堂的主旋律。

説課稿 篇4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的第二課《我國的國寶》中的第一個小話題《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設計、板書設計七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以我國的文化遺產為主線,從偉大的先人、我國的國寶和我們的國粹這三個內容層面,讓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基本的瞭解,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繼承與發展,理解“民族就是世界的”這一表達的內涵,使中華文化得以弘揚和繼承。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為本課的第一個話題,讓學生對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一些基本的瞭解,認識到祖國文化遺產之多,切身感受到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體會中華文化的豐富與精深。以此為基礎,激發起對祖國文化遺產的探究興趣和嚮往,從而進行第二話題的學習。

二.學情分析。

本校屬村小,農村的孩子在資料的蒐集上以及對名勝古蹟的.瞭解上存在一定困難。加之,本課教材歷史感較強,離孩子們生活較遠,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周邊的資源,包括像周圍的人、家人等了解某些文化遺產的情況。

三.教學目標。

對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一些基本的瞭解,感受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體會中華文化的豐富與精深,從而激發起孩子濃烈的民族自豪感。繼續培養孩子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對我國的主要世界文化遺產有一些基本的瞭解,看看他們在什麼地方,找找相關的圖片和文字。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關於萬里長城的視頻資料 敦煌莫高窟、西藏布達拉宮的圖片及文字介紹。提前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簡單的中國行政區域的輪廓圖。

學生準備:全班學生分為十個小組,對我國不同區域省份的世界文化遺產分別進行圖片和文字的蒐集整理,儘量以卡片的形式呈現。

六.教學設計。

本着快捷入題,為後面的教學任務積蓄時間,在學生注意黃金時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意圖。我採用了開門見山引入話題的方式。用時兩分鐘,讓學生根據話題內容進行課前質疑,帶着學生的問題開始該課的學習。預設孩子的問題會有:什麼是世界文化遺產?我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共有幾處等等。教師根據學生的疑問順勢走入教材。

品德與社會課標中指出:充分開發、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於豐富品德與社會課程,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生成性和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首先要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內資源。教科書以及教學所需要的教學參考資料等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首先要重視並加以利用。

以此為指引,我設計了第一個教學活動:“我為古蹟找找家”。該活動讓學生閲讀教材68頁,看看我國已申報的部分世界文化遺產,並結合69頁教材,分別在地圖上進行定位、圈畫。看看他們處於我國的什麼位置。這一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初步對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所認識。該環節大概用時5分鐘。

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基於此要求,我設計了第二個教學活動:各報“家門”。該環節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組內交流,為交流彙報做好準備,預計時間3分鐘。我班一直堅持分組形式並採取回答問題有加分的激勵制度。本課學習也不例外。全班十個小組分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處古蹟進行資料的蒐集整理以備彙報。全班十組可分為北京隊、山西隊、山東隊、江蘇隊、湖北隊、重慶隊、山西隊、湖北隊、澳門隊、河南隊,其中湖北、澳門、河南隊是分別針對明清皇家陵寢、澳門歷史城區、龍門石窟等書中沒有提供的地區進行資料蒐集整理。該三組的任務較重,交給家裏上網比較方便的同學。組內交流完畢。全班按順序進行彙報展示。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組織能力,老師不統一要求彙報形式。每組組內自行研究彙報形式。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將自己蒐集到的關於萬里長城的視頻資料、敦煌莫高窟、西藏布達拉宮的圖片向學生展示。該環節通過學生自己課前資料的蒐集、課上組內的交流、全班的展示,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分別針對地圖上呈現的和未呈現的文化遺產進行彙報展示,又一次加深了對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瞭解。教學重點得以再次落定。

為進一步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最後一個教學活動:“落葉歸根”。通過上一活動的彙報,孩子對我國主要的世界文化遺產已經有了瞭解。但為防止孩子僅能記住自己負責的那一組的文化遺產。該環節,讓兩個小組之間互相交換圖片和資料,然後分別將對方的資料或圖片通過獨立完成或小組間合作的方式粘在大的行政區域圖上。

我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以上三個教學活動,由淺入深,讓孩子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切身地感受到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如此驕人的古蹟屬於中國,孩子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保護它們的情愫也會被激發。為後面話題的學習也奠定了基礎。

七.板書設計。

一節課的板書應該力求美觀、簡潔並能突顯本課的重點。我的板書是由孩子和我共同完成的:一幅簡單的中國行政區域的輪廓圖配合孩子們蒐集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在第三個教學活動中,完成本課的板書。)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內容,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不吝您的指點,對青年教師多些批評、指正,讓我能快快成長。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