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合集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18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説課稿合集6篇

説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此活動來源於生活,每個孩子都有過許多如幫媽媽分東西得分類經驗,在生活中經常對接觸到的事物進行分類。我們通過模擬生活中的事情進行二級分類活動,既能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又能豐富生活經驗。正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目標定位:

本主題網絡《我們身邊的房子》的發展目標是養成仔細觀察事物的習慣,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參與活動時能大膽自信的表現自己。在成人引導下,學習尋找,蒐集資料,並學習交往、合作、分享。在主題目標的嚮導作用下,制定了本次活動目標如下:

1能將統一集合中的物體依據不同的特徵進行二級分類及簡單的統計方法;

2引導幼兒多角度觀察和多圍度思考,體驗集與子集的關係。

3培養幼兒的觀察、合作、想象、動手、繪畫能力。

活動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整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景中,特做如下準備:

1、 活動前期準備

a、 家長工作

b、 收集資料

c、 環境創設――主題牆、幼兒操作枱

d、物質準備――各種實物、卡片等操作材料

2、活動中的準備:圖書、操做材料、剪刀、粘貼用品、紙、彩色筆等便於設計記錄卡的工具全方位的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

教法分析: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得主體。本次活動的教法有:

1、 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

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互動個過程中探索學習。本次活動以操作活動貫穿,從一級分類到二級分類,再自己設計統計表記錄卡等。

2、 情景法:指教師通過談話、創設環境,在整個活動中,幼兒之間互幫互助,教師對幼兒的賞識激勵,使幼兒對此活動有了健康和諧的理解和體驗。

3、 互動法:讓每個幼兒互動起來,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幼兒與材料的互動,培養幼兒合作、學習、交往能力。

學法分析:

幼兒是學習得主體,他讓幼兒能主動積極的參與探究活動,選擇方法時很重要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年齡特點,我再學法指導時緊緊圍繞活動目標,創造適宜的條件讓幼兒再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1、 觀察法――通過幼兒對周圍環境與材料的觀察、分析,提高幼兒對事物的分析能力。

2、 操作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材料,發展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及思維的靈活性。

3、 小組合作法――在活動中讓每個幼兒都發揮自己的獨特的才華,鼓勵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啟迪、互相促進,發揮羣體力量,增強幼兒的團體精神,使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共同提高。

活動流程分析:

(一)激發興趣

(二)共同探索操作

(三)交流經驗

(四)活動延伸互相分享

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母雞》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組的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作者對母雞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作者對母雞的討厭;後半部分寫了對母雞的尊敬和讚頌。本文的語言直白自然,通俗易懂,京味濃厚,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課文。

綜觀整組教材,四篇課文是圍繞“作家筆下的動物”這一專題編排的,編排意圖一是要讓學生通過讀書感受動物的可敬、可愛,二是要讓學生通過對比閲讀,體會不同風格的語言表達,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根據年段目標、單元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徵,我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為:

1、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母雞作為一個母親的形象,體會母愛的偉大。(這同時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3、比較《母雞》和《貓》在寫法上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這同時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讀自悟和理解感受方面的學習能力,本文內容淺顯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再加上語言風格上的獨特魅力,所以我認為學生會很容易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主題,只是在揣摩寫作特點時會感覺比較難,需要教師加以適當點撥、引導。

教學方法:

全國小理會理事長崔巒指出: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以此為指導思想,我將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質疑引讀法、朗讀感悟法、圖文對照法、讀寫結合法、對比發現法等。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按導語要求預習,教師準備好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分三大板塊進行:聯繫生活,質疑導入——讀書交流,學語習文——讀寫結合,遷移提升

一、聯繫生活,質疑導入。

同學們,生活中你最討厭什麼?(板書:討厭)

同學們,生活中你最不敢討厭什麼?(板書:不敢討厭)

有一種動物,在著名作家老舍的眼中,原本是討厭的,可後來,他非但不敢討厭,反而變得十分尊敬、熱情讚頌起來了,這是什麼動物呢?(學生試猜,之後,教師板書課題:母雞)

是什麼原因讓老舍先生對母雞的態度發生了這麼個180度的大拐彎呢?讓我們靜下心來,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這一板塊中,我讓學生聯繫生活,走近作者,帶着疑問,走進文本,這是比較可行的開課方式。

二、讀書交流,學語習文

1、初讀,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指名讀課文,相機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並理解“如怨如訴”等難點詞的意思。

(2)課文哪些段落是寫討厭母雞的?哪些段落是寫不敢討厭母雞的?那麼,第四自然段是寫什麼的呢?起什麼作用呢?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主要就是為了讓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對文章的結構做到心中有數。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對學生的預習情況給出一個積極、合理的評價,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2、細讀,悟情悟理。

(1)默讀1-3自然段,思考:作者討厭母雞的理由有哪些?(相機板書:叫、欺、狂。)然後進行趣味朗讀。

我一向討厭母雞。(哦,為什麼?)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後院,再由後院再嘎嘎到前院,(哎呀,煩不煩哪!)沒完沒了,並且沒有什麼理由,討厭!(嗯,真夠討厭!)

(2)默讀5-8自然段,思考:作者不敢討厭母雞的理由有哪些?讓學生讀書、思考並在課文5-8自然段的最後寫一句話批註:好一隻________的母雞!之後,讓學生彙報交流,相機板書: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然後,欣賞母雞圖片,醖釀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過渡:同學們,其實,剛剛你們説的母雞的這些優秀品質,文中有一段話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和評價,那就是——第9自然段。

(3)齊讀第9自然段,討論:

你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母雞的什麼情感?並説説你是從哪些關鍵詞中體會到的。

(相機板書:偉大的雞母親,英雄。)

然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練習、展示當堂背誦,並昇華主題——偉大的母愛。

我認為,語文課一定要讓每個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靜下心來“潛心會本文”,只有“潛心”於文本之中,才會有自己的理解,才會有完整的閲讀過程,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源自學生生命的閲讀交流,才會有切切實實的閲讀能力的提高。

3、美讀,內化語言。

先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並説説喜歡的理由,然後採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例如範讀、表演讀等,要讀出感情,讀出“京味”。

好的語言範本,一旦內化成功,將成為滋養孩子一生的文化母乳。就我個人來説,我很喜歡這種風格的語言,我也希望我的學生喜歡並儘可能多地內化它。

4、比讀,感悟表達

要求:比較閲讀老舍先生兩篇寫動物的作品,思考它們在寫法上的特點。

提示與啟發:

(1)“我一向討厭母雞。”“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這兩句話在文中分別有什麼作用?)

(2)老舍先生對母雞的情感,原來是 ,後來又變得 。 老舍先生對貓的態度,一直都是 。

(3)“可是,現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隻孵出一羣小雛雞的母雞。”“小貓滿月的時候更可愛。”

(這兩句話在文中分別有什麼作用?)

(4) “説他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麼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他聽到老鼠的一點響動,又是多麼盡職。”“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後院,再由後院再嘎嘎到前院,沒完沒了,並且沒有什麼理由,討厭!”

(讀着這樣的句子,你有何感受?)

這一項訓練,我認為是本課的難點,因為這涉及到許多方面的知識,比如:主題思想的提煉,遣詞造句的方法,謀篇佈局的技巧,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其實,《課程標準》的中段目標中並沒有關於此項訓練的要求。我認為這是在為達到高年級 “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目標打基礎。

三、讀寫結合,遷移提升。

訓練內容:將前三自然段任意改寫一段,讓人讀了不再感到母雞討厭,而是覺得它很可愛。

範文示例:

母雞是個樂天派,它一天到晚地唱個不停,從不在乎別人的非議。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後院,再由後院嘎嘎到前院,像一個不斷練聲的歌手。有時候它像有什麼心事,唱的是極富感染力的抒情歌曲,細聲細氣,顫顫巍巍,如怨如訴,讓人忍不住想分擔它的憂愁。每當下蛋的時候,它則用搖滾歌曲向主人報告。有母雞在,你永遠不會感到寂寞!多可愛的母雞啊!

葉聖陶先生説得好:“ 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既提高閲讀理解水平,又培養習作表達能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板書設計:

(1-3) 4 過渡 (5-10)

〖設計理念這組板書設計,能夠清晰地揭示文章的內容、主題和結構,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主題、瞭解課文寫法。

説課稿 篇3

一、説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理論依據是以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為指導,以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要求為依據,以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為基點。我的設計理念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體現主導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顯主體地位。

二、説教材

首先説説課程內容標準:本課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成長中的我”中的“認識自我”:客觀分析挫折和逆境,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養成勇於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提高心裏承受力,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接下來説教學目標:我確定的知識目標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錄像及圖片、閲讀教材、小組活動等方式使學生認識到人生難免身處逆境、遭遇挫折,學會正視現實,直面風雨;能力目標是通過各種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通過用名人、英雄模範人物、先進人物戰勝挫折的事蹟和名言激勵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奮進。

三、説教學重點

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到人生難免有挫折。因為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是《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之一。另外,目前,我校部分學生面對挫折,缺乏正確的認識,無心學習,突出這一重點,有利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四、説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使學生正確認識挫折,敢於直面風雨。我確定的依據是: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是課程標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之一;從現實看,部分學生自我認識不足,意志不堅強,缺乏自信,給人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而在全面構建和諧校園的今天,有可能會成為不和諧之音。因此,突破這一難點,有利於解決這一難題。

五、説學情

八年級,是學生人生定型的關鍵時期,他們中一部分是留守學生,另一部分又是父母的“掌中寶”,很少受過什麼大的委屈或挫折。而在人生的征程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是在所難免的。特別是在國中時期,學習壓力增大,學生一時適應不過來,有些學生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產生了不良後果。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主要是從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己舉例,激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感悟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難免的,從而能正視挫折,直麪人生的風雨。

六、説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主要實踐“洋思”經驗: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方法。在教法方面,教師利用各種資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學法方面,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説教學手段

我主要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本節課我主要的教學準備是採集生活中的各種資源,製作成多媒體課件。

八、説教學過程

我共設計四個環節來完成整個教學過程。第一個環節:以5·12地震後“東汽”重建為背景資料的音樂《從頭再來》導入,整體感知。我引導學生觀看錄像,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1)什麼是挫折?東汽人遇到了哪些挫折?(2)他們遇到挫折有沒有退縮,是如何戰勝挫折的?我通過創設生活中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拓展教材。學生看完錄象後,2人小組交流看法,發表見解。接着,我引導學生總結。最後,我提出一個引領性問題:在遭遇挫折過程中我們應該怎麼做?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先學本節內容,並把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我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小組討論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整體感知人生難免身處逆境、遭遇挫折,學會正視現實,直面風雨這一目標,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接着説第二個環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引導學生觀看圖片、視頻資料,思考二個問題

(1)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挫折(人生難免有挫折,導致挫折的原因)?

(2)認識了挫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挫折,面對人生風雨(坦然面對挫折)?

看完圖片、視頻資料後,我讓學生組成4人小組交流、討論、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及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討論完以後,各小組代表彙報學習成果,其他小組成員進行糾正或補充。最後,我進行點評、精講,並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下面説第三個環節:鞏固強化、拓展延伸。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二個步驟。首先是學生活動,我讓學生組成6人小組,説一説:

(1)自己在生活中經歷過的挫折有哪些?

(2)在遭遇到這些挫折,你是如何抗拒挫折的?

我這樣設計,是讓學生通過自我反思,懂得正確面對挫折,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突出思品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特點。同時也有效地利用身邊資源,動靜結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知規律。第二個步驟是當堂訓練。學生通過當堂訓練,把所學知識與社會熱點聯繫起來,做到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突出思品課的時效性的特點。另外,讓學生提出並解答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將知識和行為融合起來,以拓展學生的知識技能,豐富生活經驗,提高綜合實踐能力,達到知、行、信的統一。

下面説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情感共鳴,思想昇華。我讓學生跟隨投影畫面,高唱《真心英雄》,達到本接課的高潮。學生唱着這高昂的歌曲,他們的心靈將會引起震撼,思想將會得到淨化和提升。以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物為楷模,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坦然面對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挫折。從而再次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再次強化本課的重點、難點。

九、説板書設計

我採用結構式的板書,直觀性與系統性相結合,重難點突出,條理清晰,使人一目瞭然。

板書設計:

十、説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聯繫社會熱點,創設情境,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使學生自覺正確認識自我;同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來提高各種技能,從而有效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另外,本節課安排的內容較多,在一個課時內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探究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有可能會有所欠缺。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組織的是小班語言活動《毛毛蟲的故事》,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毛毛蟲的故事,到最後蜕變成蝴蝶的過程。無論是從形象上,還是從內容上看,都是幼兒感興趣的題材。活動情景性很強,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班孩子接近4歲,對角色遊戲特別感興趣,平時總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因此,我想通過活動,讓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給幼兒提供學習説話的機會。

(二)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情感上:培養幼兒對文學活動的興趣,樂於參加文學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

2、能力上:積極參與活動,樂意運用語言交流。學習正確地使用量詞。

3、認知上:引導幼兒學説量詞:個、支、片,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學説完整短句我吃了一個紅蘋果,我吃了一隻黃香蕉,我吃了一片綠樹葉。

(三)活動的重點、難點

活動的重點是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積極參與活動,樂意運用語言交流,學習正確地使用量詞。活動的難點是: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學説短句:我吃了一個蘋果。

(四)教學具的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物質準備:佈置蘋果樹、香蕉樹場景,蘋果、香蕉、樹葉小卡片各30張。

2、知識準備:看過毛毛蟲和蝴蝶的圖片,瞭解一些簡單的知識。

二、教學程序及目標達成策略

整個教學活動我設計了四個主要環節:

第一個環節:手指遊戲,引入主題。

教師通過手指遊戲《毛毛蟲,鑽山洞》來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的注意力都能集中到活動中來。

第二個環節:角色體驗,層層深入。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所在。要積極引導幼兒進行主動學習,我通過創設毛毛蟲找東西吃的遊戲環境,讓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加深對故事情節的認識和理解,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倡“敢説先於正確”。

第三個環節:自制圖書,講述故事。

這個環節引導幼兒結合遊戲的經驗,邊看圖書畫面邊完整地聽故事,在故事的結尾部分之前提出插進問題:毛毛蟲睡醒另外,它發現自己變成什麼了?初步知道毛毛蟲變成蝴蝶的現象。

 第四個環節:情境結尾,深化主題。

圍繞毛毛蟲將整個教學內容串在一起,使幼兒在輕鬆自然的氣氛中初步感知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

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遊戲練習法、視聽講結合法等。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以往語言教學總是先講完故事再進行提問的模式,根據故事內容,為幼兒創設情境,幼兒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幼兒有了自身的體驗。不僅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充分讓他們表現自我、大膽説話。如毛毛蟲吃了什麼,他們會很主動地想出並説出來。

2、遊戲練習法:幼兒在遊戲中,邊遊戲邊聯繫故事中的固定句型:“我吃了一個蘋果,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3、視聽講結合法:應用視聽講結合法的方法,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讓幼兒在

快樂的學習氣氛中,講講、聽聽、看看、説説、做做的遊戲活動中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三、反思分析不足

1、過渡到第二個環節可以更自然點,讓幼兒更能進入到毛毛蟲這一遊戲角色中。

2、活動中還可以運用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想説的,是幼兒練習説話的好機會。更好地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的這個活動肯定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能有所成長!謝謝!

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蜀道難》。

一 説教材: 它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一下學期必修本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 教材按照時間順序,從上學期第2本依據引入了古代詩歌。所以這節課將在上學期的基礎上賞析,進一步提高詩歌鑑賞能力,從而對學習這單元的其它詩歌以幫助,還為學習第2本中的宋詞打好基礎。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能夠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

大學聯考詩歌鑑賞考查的內容大致是兩點: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解讀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的不同風格,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傳説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閩,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高一的學生,閲讀的古體詩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

由於學生對詩歌的藝術手法分析有困難,<蜀道難>的內容方面是顯見而又模糊的,藝術成就突出,所以,我決定從兩方面來實破.內容和寫法上.於是我確立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我依據集體教學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結合教材特點與學生的實際確立了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為:)

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

2、瞭解的本詩的寫作技巧

3、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作創新的能力,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感知雄奇豪放的美,學會鑑賞詩歌

知識目標是本節課中要求學生整體太標的,對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則要求此基礎上進行拓展。

能力目標:(研究性) 高一的學生,在自主探究詩歌深層含義方面比較差,結合這首歌能充分鍛鍊此種能力,故能力目標定為此。

過程與方法目標:(依據循序漸進和促進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我確立這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為:)

1、 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展昇華”的過程進行。

2、 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我依據德影響一致性與個連貫性原則、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結和的教學原則,我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確立為:)

通過賞析,體會作者廣大的襟懷, 敬仰作者盛唐風采,進而激發學生熱情擁抱祖國的山水、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這一點切合了教學大綱的要求。

這一德育目標的實施貫穿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方面成熟頗高,而且只有把握了藝術手法,才能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拓展。所以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藝術手法的把握與體味。

(這首詩 詩情勃發雄放,極具感染力,但是什麼原因如此呢,是一個難點,只能打開這個結,才能進入深層次的審美境界。所以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為)

教學難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感受藝術性。

1、 教學方法和手段:(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我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開放自主協作,培養會學。聯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為教學理念,依據教學媒體優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誦讀法、討論法、啟發法、點撥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髮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啟發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啟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點撥法。

第五、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利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心理學家研究,多重感官同時感知的學習效果優於單一感官感知的學習效果。直觀性教學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產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與教學的啟發引導想結合,通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再加上拓展思維訓練,讓學生進行發揮創造,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最終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説學法

(與教法相對應,我依據學生認知階段性特點,為學生設計瞭如下學法:)

1、感知法2。 理解領悟法3。 質疑感悟法4。問題討論法5。 自主合作探究6複習法7。識記法

在導入新課觀看課件及誦讀時,充分調動自己的感知器官去理解領悟,以利於收穫感動,體悟意境;鼓勵學生在感悟的同時,勇於質疑;在探究文章內涵、藝術魅力時,讓學生積極主動的討論,自主合作探究:會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同時兼顧到知識的連續性,讓學生聯繫到學過的知識,温故而知新。

教學設想: 一課時完成。

(我本着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安排瞭如下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依據認知規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 從《蜀道難》這個課題來看(顯示主頁面),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山勢巍峨峭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這首詩的博大浩渺的境界。我在電子課件的頁面顏色處理上,偏重於厚重、愁怨的蒼黑色,也正好和《蜀道難》的風格相符,加上強有力的音樂,學生馬上有了追求壯美的感覺,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出來。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豪放飄逸的風格.

導語(由李白的一些詩句導入)(或者由故事導入《唐摭言》第七卷記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日:‘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今日世界隨着物質生產的日益發達,人們日益感到迷茫,心靈的家園蘆荒蕪不堪,無”家”可歸。靠什麼擺脱世事的紛擾繁雜?靠什麼滋養我們遲鈍粗糙的心田?靠什麼慰藉我們疲憊的身心?欣賞文學作品,可以幫助我們擺脱這一窘迫。文學作品的欣賞當從詩歌入手,因為文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有詩意。如果懂得欣賞詩歌,就如同拿着一把打開文學欣賞之門的金鑰匙。欣賞詩歌,可以幫助我們營造出詩意的精神家園,引領我們走出心靈的困境,讓我們詩意地棲於青春的枝頭。。(這一設計,目的在於喚起學生對詩歌美感的祈盼。心靈找到一片棲息之淨土,是何等讓人嚮往。這樣的纖塵不染的境界,會引發學生的嚮往之心,尤其是他們處於青春時期。易受詩情感染。) (或者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做導語)

二、課前提問學生介紹李白、解題(不僅為鑑賞詩歌作準備,而且也豐富了文化內涵)(學生複習法、識記法)

三、誦讀感悟 誦讀時讓學生把疑惑點、感動點加以圈點(加理論)(誦讀法)

誦讀點撥:1、把握基調2、誦讀指導:噫籲嘻,危乎高哉……等等。

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

1、兩位學生讀,讓學生比較。

2、 再欣賞配樂朗誦《蜀道難》,學生感悟。 師生一同欣賞這首詩的FLASH動畫及穿插的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詩人當時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交織在一起的心情。由此得出,不只是柔婉絢麗才美,雄渾崇高之美有時更具震撼力。

此時,學生的情緒已被詩歌感染和打動(回主頁面,音樂響起),再以配樂的形式進行學生詩歌朗誦。通過帶點“慨歎”緒的音樂,更好地讓學生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瞭解這首詩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壯美的,把握其感情基調。

重新欣賞配樂的動畫,再次感受詩中的意象美。這並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讓學生加深理解,邊聽邊分小組討論交流

3、 再讀(配樂)鼓勵學生帶着激情去讀。

(學生通過充分地感受詩歌,已經有較深的印象,於是開展下個環節。)

五、討論文本(討論法.啟發法.培養髮散思維.學生問題討論法學習??)

新課程大力提倡主觀式閲讀,主要閲讀要讀,要學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觸及,用自己的心靈去撫摩作品.所以我安排了以下:

鼓勵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討論解疑。(學生用問題討論法、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把提出的問題交給學生解決。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在能力,這樣會發展學生對自我意識在人的發展中的價值的清醒認識,也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促進學生髮展的基本要求。

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構建而非被動接受的過程。討論的過程實質是相互競爭,相互誘導,相互激活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在討論中一旦被觸發,就能迸發出創造的火花,甚至可以形成洶湧的創新思維浪潮,從而激發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探索,產生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通過共同努力來解決問題,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

面對學生的奇思妙想,正確的及時肯定,給予鼓勵;錯誤的及時更正。教師洋溢着對學生精神生命舒展的真誠迴應讚歎和期待,學生就會充盈着精神生命舒展的智慧快樂和自豪。這樣學習者的知識文化就會不斷地在課堂上生成,自信力,認知能力也會不斷地在課堂中提高,課堂成為學習者抒展生命光華的殿堂。

當然,由於學生的知識經驗少,所以難免會分析走偏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我有效地引導。抓住有利的契機,將問題變得不再膚淺。當師生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協同努力時,學習才是最有效的,教與學的效益才能達到最大化。

由學生試着解答問題。疑難時我相機啟發。(討論法)(自主學習法)

完成對詩的內容藝術手法的分析(理論:學生學法??)

學生主動建立起一個融洽的討論環境。在一種寬鬆自由的環境裏,集思廣益。真正達到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的放失的指導,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學習。活躍了學生思維。

我抓住問題中的亮點,加以點撥。 進而體會詩歌中作者的情懷,分析運用的藝術技巧,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一)分析內容 利用學生的問題,理清文章思路,即依次從歷史山勢高危行人環境風光奇險現實的角度寫蜀道難

當提到”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時,鼓勵學生表演一下,來想象創造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行在嶺上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的情形。(二度創造理論)

文章的主旨一直眾説不一,所以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做到有理有據。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適時列出各種觀點:(課件展示, 八、 歌頌説七、 仕途説六、 送別説五、 勸諫説四、 詠蜀説三、 諷喻説二、 刺瓊説一、 憂杜説)

1。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説:”風人之義遠矣”2。揮斥幽憤之作3擔憂國事4.贊祖國山河,熱愛祖國.......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有着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的李白無時無刻不用真情去擁抱生活.這時,相機激發學生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這樣用討論法既解決了課程的難點,又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滲透。。

(二)分析藝術技巧。

由於學生對誇張這種修辭很瞭解,所以會很容易發現原文有多處誇張時,我順勢鼓勵學生回憶李白的其他用誇張的詩句,來喚醒學生的發散思維。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注意.興趣,也引發了學生的適度”認知焦慮”,即原有的生活經驗(名詩佳句的積累)和新的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衝突,造成了學生認識心理的不平衡,從而使學生產生解決這一衝突,實現新的平衡的需求。這樣的教學行為的效能是多方面的:激發了學生裝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營造了濃郁的課堂文化氛圍,激起了師生情感的和諧共振,使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上充分煥發出來。

當學生提到"黃鶴之飛尚不得過"時,循循誘導學生意識到,連善飛的黃鶴都不得過,更何況是人了,歸結出詩人用了襯托手法.那麼文中還有哪片也用了這種手法呢?這樣,便及時地用所學的知識分析運用,提高了學生的分析運用能力。

當學生提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時,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這裏作者引用了什麼?是神話。那麼用了什麼手法?依學生的知識水平是回答不出來的。所以我就啟發誘導道:"既然是神話,所以是————"學生會配合道"不真實的","那麼詩中的景都是不真實的嗎?"學生會發現"有真實的,比如"青泥何盤盤,百步發折縈巖巒""那麼此處用的手法就是―――"有的可能會説"真實與不真實相結合的手法"這時我再加以明確為"虛實結合"為了鞏固成果,我就試讓學生舉出自己學過用些技巧的詩文.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此處課件應做出來)

還發現了文章用了神話,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這是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學生自然還會注意到文中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文中出現三次,而發問。這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從語感上內容上兩方面來考慮。一唱三歎,一歎蜀道之高,二歎蜀道之險,三歎蜀中戰禍之烈。

這樣,看似無序地問,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且完全是在學生自主,教師輔助的情況下完成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比老師直接擺出一些問題來講效果要好很多.因為人是能動的實踐主體,沒有個體的積極參與,個體的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依據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3 李白風格:李白用的是浪漫主義,那麼浪漫在哪呢?啟發學生從內容與手法兩方面分析: (內容)詩人不受任何約束,筆隨情移,忽而似寫仙界異地,忽而又在人間凡境。正因其擺脱了束縛,筆觸才得以縱橫馳騁,勾勒出經天緯地、闊大無比的宏偉景象,創造出前無古人、後無能及的千古詩作。(手法)想象奇特詭異,用詞險峻而流暢,設境驚心而動魄,誇張橫空出世,鋪排滔滔滾滾。

總之,教師必須珍視學生獨特的感覺體驗和理解,絕不能把對文本的理解簡單地設計成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往圈套裏鑽,拋出一個個標準答案來束縛學生的思維,應鼓勵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閲讀的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生成帶有個性色彩的思想和見解。

課堂文化是課堂教學的”土壤”,是課堂教學的活力之根和動力之源,而要形成符合新課改要求的課堂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實現問題生成和文化對話的有機交融。通過這種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最終促進了學生在課堂上生成問題,並在問題的解決中分享共同意義。

八總結:請學生用鑑賞的眼光談談本文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讓學生主動的總結,系統地把握,養成好的鑑賞習慣。(列出名人對李白此詩的評價: 沈德潛評論其詩説:“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唐詩別裁》)陸時雍稱其詩“馳走風雲,鞭撻海嶽”。(《詩鏡總論》)殷璠讚頌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河嶽英靈集》)閻少昭典説欣賞其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撼五嶽,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唐詩鑑賞辭典))

再讀(還是那兩位學生)

七、比較閲讀(或者出一些詩句判斷用的藝術手法)(依據理論聯繫實際教學原則)學的最終目的是用.我設計讓學生判斷詩句用的藝術手法的題型,使學生學以致用,而且還檢驗學生理解的程度,還測試教學效果。當發現學生對某個藝術手法掌握不好時,則及時地強化。

李白與唐代的關係。指導閲讀引申討論(點出閲讀的篇目《唐之韻》《走近李白》(不要) 詩言志,詩往往抒發的是詩人的內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詩人的生平經歷,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對生活的感悟都在詩歌中有反映。有句俗話“文如其人”。要了解詩作中的“我”為什麼會這樣哀怨,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低調的情感。就必須瞭解詩人,才能更好地瞭解詩作,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形象背後的意藴,把握好詩歌的基調。(為什麼這樣引導)

實際此處在總結李白詩的風格.最後師加以總結擴展李白與唐代的關係.(微型講座)(討論法\講授法)

李白詩風雄奇豪邁,語言自然奔放,詩裏溢着一股涵蓋天地的雄渾之氣.李白的眼光簡直可以説是凌駕於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納整個宇宙,並且以這種氣魄看待社會與人生.這種博大壯闊的情懷可以説是唐代詩歌的基調.盛唐造就了詩人們昂揚的姿態,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是當時社會氛圍中的主旋律.以盛大為美似乎已成為唐代詩人創作精神中的支柱.或儒或道或俠或禪,種種表現之下,有一個基點,那就是詩人們內心無比崇高的對壯美的嚮往.無論是理性冷靜的儒學家,還是超脱又玄的帶發禪師,一旦出現在唐代這個特殊的歷史舞台上,就全都不可避免地固執起來,他們可以在自己的詩歌中摒棄某一種風格,如儒家沒有道家的"無為"思想,俠客沒有禪師的出世之心,可是卻不能違背這個時代如此統一的審美觀.這樣一個環境所造就的詩人,筆下自會大氣,千載之後,仍能令儒者勇,弱者壯.

這是一個微型的講座,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更準確地理解知識,養成愛讀詩文的美好情感,而且拓展了課堂教學的內涵。教給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不能滿足於一種視角一種方法的運用,而應多側面,多維度地分析出作品更豐富的意藴來,除了上述的形式視角,內容視角,更深層次的是社會歷史視角。從而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文化氛圍,達成師生情感的高度共鳴,讓學生的生命在課堂上勃發出無限生機.由於學生愛知識限制,所以此處延伸的知識點適合用講授法,既節時又高效.(不要)

十結束語.通過讀這首詩,我們充分領略到了氣勢縱橫、氣象闊大的雄壯美。傾瀉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包容廣泛、引人聯想的境界美。讀其詩,有一種情感搖曳,欲隨其動盪的感覺,有一種不得不伴詩人情感變化的而喜而怒的感覺,有一種淨化靈魂,提升境界的感覺。這就是名篇的成功之處。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千古名篇。

九、佈置作業.

同學們,在生活中,有幾過雄壯的景象嗎,請同學們也用浪漫主義手法描繪出來。(既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美,又能夠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依據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

在課後作業的佈置上,我十分注意知識的延伸性。

説板書設計:本課時板書為內容板書,也是這節課的重點:…………

教學後記: 目前語文教學的現狀是學生一方面不太重視語文學習,另一方面對語文課的期望雙越來越高.他們希望能有更豐富多彩的內容,同時以更生動活潑的形式出現.所以,本堂課教學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努力體現“誦讀,品析,積累,運用”等語文課堂的教學要素,在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參與課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嘗試,儘量讓他們動口動手,用心去感悟,並把感悟的內容用説的方式呈現出來,在課堂上分享,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他們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是他們的用武之地.的確,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會給你百倍的驚喜.我的説課結束,因水平有限,會有考慮不周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6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八單元的文言文《伯牙絕弦》。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設計理念和教學過程等六個部分來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是篇文言文,安排這一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併為國中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同時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以及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本課在整組教材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二、説學情介紹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首詩詞,雖然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與詩詞基本相同,所以對於本課來説,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是難點,而正是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組教材這一大背景下,對文本進行閲讀教學,讓學生去品文、思意、悟情,並從中感受藝術的魅力,讀好文章卻是一大難題。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悟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重點為: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為: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説設計理念

本節語文課會遵循語文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大意,加強學法目標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充分多渠道地開發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充滿語文味道的課堂中品味語言,在理解感悟中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四、説教學方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五、説學習方法

採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六、説課前準備

《高山流水》的樂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資料。

七、説教學流程

一讀:字正腔圓明大意

1、讀題,解"絕弦"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佳的驅動力。上課伊始,我創設以下的情景,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意願。有這麼一個故事,它流傳千古,令人蕩氣迴腸,因為它記載了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友情。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老師寫課題,強調"弦"的讀音寫法;點人讀課題,相機評價)。

2、試讀,教"學法"

學生試讀後,我採訪學生初讀文言文的感受,學生讀起來仍感覺比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於是我引導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給學生閲讀的策略,採用老祖宗用了幾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讀來學習這篇文言文。

3、疏通,明"大意"

我遵循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準則。指名讀通課文後,學生就會發現有些地方的斷句很明顯錯誤了。然後學生對照着註釋,看看讀懂了什麼?讓孩子們帶着這些方法默讀課文批註,然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期間對一些特別難懂的字詞和句子重點引導。孩子在閲讀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課文的大意。我用課件幫助學生畫好斷句,引導和幫助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從而解決了讀的難點。有了方法,難學的文言文就變得易學了,孩子對學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讀:抑揚頓挫品情味

在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充滿語文味道的,本節語文課我主要通過換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飛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動突破教學重難點。

1、換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為故事離我們很遠,國小生要學生體會當中的知音情誼實屬不易。根據學情,在講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於是你會怎麼讚歎呢?引導學生將想象的內容在全班交流,使學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接着我引導學生回到文本,讀相關的句子,聲情並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鍾子期也,子期能聽出琴音的內容,更難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這就是知音啊!這樣一點撥,學生在聯繫生活實際換位思考的同時對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領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必須引導學生對文本精妙之處深入推敲和潛心體悟。考慮到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於是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説出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關係,並讓他們交流收集到關於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資料,接着問:你從哪裏知道他們就是知音呢?請用橫線畫出相關的句子。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後,我順勢引導學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詞語的意思和在文中體現知音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品味字詞,結合文章背景資料,從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間的心靈相通。

3、放飛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適時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閉眼欣賞,引導:你腦海裏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呀?伯牙是個出名的琴師,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有可能志在什麼呀?根據學生的回答,我設計了語言訓練題: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會曰:善哉,( )兮若( )。學生練習用文中的句式説句子,從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此時教師小結:好一個善彈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知音,這就是朋友間的心靈相通。我繼續引導:那麼多人懂音樂,伯牙為什麼獨獨把子期當作知音呢?當聽到那些不着邊際的讚美時,你能體會到他的心情嗎?當時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他渴望什麼呀?他一定在心中無數次呼喚,他呼喚什麼?終於,伯牙遇到了知音鍾子期,伯牙又是一種怎麼的心情?他一定會對伯牙説什麼呀?這一系列的問題深化了學生對知音的理解。最後我説:知音歡聚你想那會是個怎樣的場面呢?用咱們的聲音來表現知音歡聚的融洽和歡樂吧!接着學生在輕快的音樂聲中讀書。這樣,學生在聽音樂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讀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從中體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為突破課文教學難點"伯牙為何絕弦?"鋪下了情感的基礎。期間,我也利用句式善哉…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有意地培養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絕弦,拓展延伸

音樂的薰陶感染對國小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當學生還沉浸在知音歡聚的愉快氣氛中時,我配樂動情地描述:短暫的相遇讓兩人成為了知音,之後的離別又那麼難捨,兩人相約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見,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見面的日子,卻傳來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個句子。我順勢引導: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時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會想什麼?做什麼呢?學生暢所欲言,接着我説:伯牙悲痛欲絕,是因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無人曰……志在流水,在無人曰……,所以……,學生在回味讀書的過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樂,同時也就更懂伯牙絕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導:孩子們,伯牙斷絕的只是琴絃嗎?他還斷絕了什麼?同時,我引進了課外知識,子期死後,伯牙寫下的一首詩,配上悲慘的音樂,師生共讀,體會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絕弦的極端行為,最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再讀課文的最後一句。這一環節的設計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對文章的解讀也就更深了。

三讀:熟讀成誦促積累

另外,在板書設計上,我努力體現精煉、清晰的理念,板書條理清晰,美觀大方,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的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重難點。

設計特色

1、關注學生的主導地位。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2、增強了學習目標意識。我注重對教材學法的指導,把"講教材"變為"學閲讀",讓學生學得更主動。

3、注重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古色古香的課件和音樂把學生的情感帶到了充滿古文味道的課堂中。

4、追求"本色語文"和"以讀為本"的原則。課堂上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閲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味道,使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內容,有説得不好的地方,懇請各位領導和評委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Tags:説課稿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