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四年級數學説課稿集合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6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四年級數學説課稿集合7篇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認識》是國小數學蘇教版實驗實驗教材第八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之上學習梯形的認識的。在整個國小階段屬於最後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二、學情分析:

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學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於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徵,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設計理念為: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主要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採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CAI課件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五、説教學流程:

對照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我嘗試構建一種探索性數學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瞭解特徵—→操作探究,深化新知—→遊戲活動,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昇華”五大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 1、組織教學,複習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本質特徵是(揭示:兩組對邊平行)

2、引出畫面(找出不是平行四邊形的四邊形):請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圖形,並分為兩類,説明分類依據。(同中求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3、揭示課題:梯形

4、生活感悟:聯繫實際,説説生活中有哪些有一個面類似於梯形的物體?( PHOTOSTORY演示)

引導觀察比較,激發探索動機,培養髮現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結合生活畫面引入新課,並通過兩次遞進式分類比較(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直逼梯形的.本質屬性: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形成梯形特徵認知的基礎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源於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聯繫生活實際,引發思維共振,培養髮現能力

二、操作體驗,瞭解特徵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個梯形來嗎?(學生用紙折、畫、釘子板圍等,給學生時間,然後彙報,展示結果。)

2、説特徵:剛才你們在做梯形的時候發現梯形有什麼本質特徵嗎?(指名3—4人回答,小結板書: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3、比較異同: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比較,有什麼不同呢?(學生先小組説,再指名2—3名學生回答)。

4、説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稱。(引導自學課本第47頁,教學梯形各部分名稱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畫一畫,量一量:畫出一個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稱並作高。 本環節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交流和討論,從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徵,認識梯形的高,認識等腰梯形。

高的意義指的是兩底間的距離;並明瞭兩底間的垂線段(高)有無數條。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既符合直觀性原則,又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動一:利用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任選其一,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説明:破壞一組平行線)

板書:直角梯形

活動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説明:創造一組平行線)

活動三:利用一條類似於長方形紙條,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討論交流、歸納小結:等腰梯形)

説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兩種特殊形式。 引導主體參與,預設活動進程,強化發現能力

本環節,以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為主,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轉換,進一步加深了對梯形本質屬性的理解,同時又認識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獨特屬性。主要優點有:

1、通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符合新課程要求。

2、由共性到異性,由表象感知到創造新知,體現階段漸進性原則,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3、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開放性動態學習進程,沒有刻意區分梯形與各種圖形的特徵差異,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比較、歸納的數學思想。

四、遊戲活動,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圖,設疑:圖中你能找出幾個梯形?這個梯子最多能達到多高的高度?(見課件)

2、拼一拼:

①利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出一種你熟悉的圖形。

②利用多種梯形圖片,擺出一種最喜歡的圖案。

創設問題情境,深化思維層次,構建知識體系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2、教會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新知、拓展思維、加深認識,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

3、在拼擺中滲透轉化思想,為梯形的面積推導作鋪墊,構建新知學習的立體框架。

五、交流評價,總結昇華 1、小結全課:

談談你的收穫及感想。

2、集體評價:

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 完善知識結構,訓練思維品質,昇華發現能力

①通過人性化語言,體現以人為本思想。

②引入互動評價方法,交流活動感受,形成自我反饋機制。

六、課堂評價

本節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本節課教學,主要是通過畫線段圖或列表的方法解決有關行程的實際問題。題目通過場景圖提供了兩個小朋友分別從家出發去同一所學校上學的有關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從家到學校所需要的時間,要求學生求出他們兩家的距離。教材啟發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採用畫圖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並在此基礎上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説學情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簡單行程問題的一些知識和能力。在知識方面,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乘除法運算能力。並且,大部分學生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已經能夠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直接的關係,能獨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時間求行走路程的應用題。 在能力方面,可以説大部分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具備提取信息的能力、質疑能力,和一定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問題,選擇合適的信息、採用相應的策略解決問題。 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併為以後學習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三、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新課標要求四年級的學生能從社會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瞭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根據課標要求及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擬定了以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係,會運用數量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創設情境,通過看圖分析數量關係,找到解題思路,藉助圖形 表格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係,會運用數量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 步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難點:

靈活掌握行程問題中求路程問題和相遇時間問題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説教法和學法

1.遷移法。

遷移法是數學學習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在學習行程問題時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時間與距離之間的數量關係,而以後遇到工程問題等類似情境的問題都可以運用。

2.題組法。

速度×時間=路程 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路程÷相遇時間=速度和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學法:經驗歸納法、小組合作探究。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週學校要進行跑步比賽,學校邀請你當小裁判評出一 名賽跑的總冠軍,總冠軍從三年級的100米跑和六年級的400米跑的冠軍中選出,你該怎麼選呢? 速度快 那路程不一樣,怎麼算速度呢? 通過學生討論歸納出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係。 進而揭示:凡是涉及到這三個數量的問題我們把它稱作是行程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尋找解決行程問題的策略。 板書課題:解決行程問題的策略。

(二)討論探究,感受相遇

(同時、相距、相對、相遇) 教師通過學生的表達和演示感受這四個詞的含義。 同時就是兩個人一起走(學生表演感受同時的概念並配以線段説明) 相遇就是兩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學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並配以線段説明) 相對就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 相距是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學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並配以線段説明)

(三)整理信息,解決問題

亮亮每分鐘走50米和芳芳每分鐘走40米,他們同時從家裏出發走向學校,20分鐘後兩人在學校門口相遇,他兩家相距多少米?

1.確定相遇位置 提問:題目中的信息比較多,你打算用什麼方法進行整理?(得出用畫圖和列表兩種方法) 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所畫的線段圖,並讓指名學生分析。展示學生整理的結果,並讓學生介紹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説説是怎樣想的?教師進一步把畫圖的方法重點進行強調。

2.如何畫線段圖

(1)先確定兩點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連接兩點畫一條線段,中間畫學校,學校離芳芳家稍近一些。

(2)用括線和問號表示所求的問題。 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紹。

提問:根據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麼?學生獨立做。請學生在黑板上板演。

3.質疑解決問題

(1)討論第一個算式,算的是什麼?(並在線段圖中指出來)

教師追問:為什麼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兩家相距的總路程了?(學生討論回答並配以線段圖講解。)

(2)討論第二個式子:為什麼要用(50+40)?進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 讓同學們比一比這兩種方法之間有什麼聯繫?

總結解決問題的兩種方法:

1.從條件入手分析方法

2.從問題入手分析方法

(四)鞏固練習,深化提高

1.讓學生做試一試。(讓學生獨立解答問題。加強個別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提取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説一説在生活中還有怎樣的相遇問題?

生説: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補充練習:(培養學生仔細讀題的能力) 三個小組一起摺紙,第一小組1分鐘折60個紙鶴,第二小組1分鐘折50朵紙鶴,第三小組1分鐘折40朵紅花,他們10分鐘折多少多紙鶴?

(1)學生板演:第一種做法(60+50+40) ×10

第二種做法: (60+50)×10

(2)説一説那一種做法正確?

(3)生説:第二鍾正確因為第一組折的才是紙鶴而第二小組折的是紅花。

(五)全課小結

説一説你們今天有怎樣的收穫?

1.時間、速度和路程的數量關係;速度和、相遇時間和路程的數量關係。

2.掌握行程問題的分析方法。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手拉手》這一課呈現了兩個小朋友為希望國小的同學提供幫助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小數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驗到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態度觀,同時也讓學生受到一定的愛心教育和環保教育。

二、分析學情

學生已學了整數乘法的運算律,本節課把整數乘法的運算律遷移到小數乘法中,大部分學生易於接受。

教學目標:

1、知道整數乘法的運算律在小數乘法運算中仍然適用。

2、能運用乘法的運算律讓小數乘法計算簡便。

3、結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和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

知道整數乘法的運算律在小數乘法運算中仍然適用。

教學難點:

能運用乘法的運算律讓小數乘法計算簡便。

三、説教法和學法

1.情境創設法。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把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從而體會小數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比較、遷移、歸納法。 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將整數簡算與小數的進行比較,通過觀察比較、遷移類推,使學生順理成章的'歸納得出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中也適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遵循這一主旨,我在本節課中,着重以下學法的指導:

1.敢於質疑法。 新課程倡導學生在學習中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所以,在出示生活情境後,我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敢於質疑的學習態度。

2.合作、交流、探究法 有了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作為前提,合作、交流、與探究在學習中更必不可少。這節課中,我適時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體驗探究、比較歸納,使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利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説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我從四個環節設計了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 導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構建新知

1、結合情境獨立嘗試解決問題。

2、具體計算,探索計算方法。

3、對照比較,總結方法。

(三)鞏固練習,應用提升。

(四)總結收穫,拓展延伸。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下午好!我説課的題目是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的第二部分學習內容《平移》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説課的: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內容件、簡析

學生在三年級的(下冊)已經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現象。掌握了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一次的方法,這是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本節教學內容是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分別沿着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即連續平移兩次。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圖形與變化內容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併為第三學段深入探究圖形與變化的內容打下基礎。

教材第64頁例題是把圖形連續平移兩次,這裏我是這樣理解的:1、讓學生體會變換圖形的聞之,有時需要把它平移兩次,讓學生能夠説明白平移的方法,重點在説;2、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把例題圖沿着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各平移一次,畫出平移後的圖形,重點在畫。為學生利用有關平移的已有經驗解決提供了機會,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至於先向右還是先向下平移都是可以的,為學生探索多樣的.平移方法提供了空間。

2、教學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平移變換,能正確判斷平移變換,掌握把簡單圖形沿着水平和豎直方向樑旭平移兩次;

過程與方法方面: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進一步增強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使學生在認識平移的過程中增強對圖形與變換的興趣,進一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圖形的美。

3、教學重難點。

在方格紙上畫出連續平移後的圖形,並能説出平移的方法。

4、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方格作業紙。

二、説教法與學法。

常言道:學有良方離不開教有善法,教有善法離不開學有良方。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教法上我要做到設鏡引趣,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積極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在學法上要主動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主動同桌互學、小需研討、集體交流。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充分地説,在説中理解平移的方法;讓學生儘量的畫,在畫中掌握平移的方法。

三、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1、課件出示遊樂場場景圖:摩天輪、飛椅、旋轉木馬、滑梯、小火車等。

2、引導學生對它們進行分類,從而揭示課題:在遊樂場中,像滑梯、小火車等沿直線運動的現象,叫做平移。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平移”。

設計意圖:

從學會感興趣的情境入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下哦那個生活中發現數學現象的能力,同時通過分類,加深對平移和旋轉的感知。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畫。(複習)

(1)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小火車頭平移後的位置。

(2)反饋交流。(指導説清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離。)

2、設疑。

(1)出示小火車頭的兩次平移圖。

(2)找出與自己所畫的圖的區別。

(3)思考:這幅圖是如何畫出來的?(重點引導學生説,尤其注意學生是否説清楚參照點或參照線段。)

設計意圖:

波利亞曾説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繫。在這裏我合計了利用學生自畫圖和教師提供圖之間的衝突,讓學生去發現它們的區別,找出其中的變化,並重點引導學生去表達出其中的不同。關鍵説明其平移的過程,從而為下面的繼續操作提供依據。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再畫。

(1)出示教材64頁例題第二幅圖。(即: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

(2)獨立畫圖,同桌交流。

2、同桌互檢。

(1)利用一張空白方格紙,為你的同桌設計一道題。

(2)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

聯繫課本例題,讓學生把説的方法用畫體現出來,完成從會説到會畫的提升;然後設計讓同桌互出問題的環節,完成從會畫到會評的提升。層層升級,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四)、鞏固新知。

1、完成65頁“想想做做”第一題。

2、小組合作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題。

設計意圖:

第一題是讓學生説出平移的方法,檢驗學生對於平移方法的表達,提高學生用語言表達數學知識的能力;第二題練習的設計可以教給學生檢驗兩條直線是否平行,為學生檢驗兩條直線是否平行提供新的方法。

(五)、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收穫。

設計意圖:

陶行知説:或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啟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所以在課的結束環節引導學生説説這節課的看法和感受,並從中提煉出學習的方法,從而為以後的學習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學習手段。

四、説板書設計。

平 移

移動一次 移動兩次

(貼小火車 (同桌互測的

頭方格紙) 推薦圖一兩份)

向右平移5格 (生説師寫或生寫)

設計意圖: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其中包含一節課中的點點滴滴,全面而簡明的將所授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

五、説課後反思。(略)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上午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天安門廣場》。

説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是在一年級從兩個方向觀察物體和二,三年級從三個方向觀察物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們為學生學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

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與發展他們觀察物體的直接經驗是相輔相成的,學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五年級進一步學習從一個方向觀察由五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積累知識經驗。

説學生

學生已有的能力是從三個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礎上教材給學生提供同一物體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畫面,讓學生想象、判斷這些畫面是從什麼位置看到的,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説目標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是讓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基本技能。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讓學生能説出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的不同形狀。

2.能力目標

讓學生經歷想象、猜測、判斷推理的過程,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位置的變化導致的圖形或物體的變化,培養空間想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想象的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根據畫面的變化想象位置的變化。由於這是讓學生透視二維的畫面解決三維的問題,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

説教學法

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的特點我採用教師創設情境法,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比較,討論,實際操作等活動來完成對知識點的突破。

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發展他們的空間能力,由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究知識,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我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反饋是教學法,主要通過創設情境、小組討論探究、班內交流分享、評價質疑問難,總結概括昇華、拓展應用達標等六個環節展開教學的。

説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景:教師出示一個汽車玩具,教師展示從教室的門口平移到對面窗前。

師:你觀察到了什麼?讓學生自由説。

設計意圖:一方面鞏固以前學習的從三個方向觀察物體,另一方面是藉此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小組探究討論、班內交流分享、評價質疑問難

教師多媒體出示課本58頁的上半部分。

1. 師:你發現了什麼?

2. 你能提出那些與觀察有關的問題?

3. 讓學閉上眼想象從正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天安門廣場的樣子。

教師出示58頁下面的四副圖片。

4. 讓學生討論分別是從什麼位置看到的。

5. 彙報交流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説出判斷的依據和方法。

6. 評價學生的回答,生評或教師評。

7. 驗證猜想;和你前面的猜想有什麼不同。

8. 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的中應用,通過猜測、想象、判斷推理建立空間想象的意識,培養想象能力,正真體現“做數學”的理念。

三、總結概括昇華

1.舉例説明生活中你見到過或感受到的因位置不同而畫面不同的現象。

2.談談你的收穫。

四、拓展應用達標

1.課本59頁的第一題。

2.課本60頁的第二題。

讓學生説出是如何判斷的。

3.遊戲:教師出示一個長方體紙盒,讓學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動手畫出草圖,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交到教師的手裏,讓學生判斷大概是那位同學的作品。

説板書

1.板書上課題。2.板書“位置”二字。

以上是我的説課內容,懇請各位領導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教材説明

1、教學內容。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27 —28頁的內容。主題圖呈現的是李叔叔騎車去旅遊,今天上午騎了40千米,下午騎了56千米。問: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兩個算式,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式得數相等,可以用“=”連接,然後再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進而發現加法交換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2、加法交換律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中,研究數地運算,在給出運算的定義後,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就是“運算定律”,可見,運算定律在數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數學大廈的基石”,而“加法交換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換律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都有過淺顯的認知基礎,只是沒有明確的概括,本節課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是要將學生以前比較零散的感性認識經過整理、明晰後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但是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則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難點,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從研究確定的數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數,比較抽象,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讓學生自然地經歷由用數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中感受字母表示的優越性,從而為後面的其他運算定律的教學,以及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換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經歷加法交換律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以及應用符號解決問題的意識。

(3)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

5、教學難點: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二、設計意圖

設計本節課時,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總結規律?

我思考——“加法交換律”是不是應該“濃墨重彩”去渲染? 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會,只是比較零散,沒有系統的表達,這樣的活動是不是教者自娛自樂、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課的難點是學生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換律。怎麼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舊教材上在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後,直接出示還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還是讓學生經歷“具體的數——個性化的符號——學會數學的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

我思考——我們的國小數學教學是否應該不僅關注“是什麼”和“怎樣做”,還應該引導學生去猜想、去探究“為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這樣是不是才能夠凸顯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一學科特色?是不是應該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促使學生養成研究問題的良好意識?“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我們數學老師是否可以給學生一個問題模式,讓學生“知道怎樣思維”,讓學生感悟一些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四部分教學。

(一) 口算練習,引發猜想。

考慮到,我上課時已經是第三節課,學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題圖也不是很吸引學生,所以我乾脆撇開主題圖,採用直接進入法,上課鈴一響,我就直奔主題:“聽説咱們班同學的口算能力特別強,敢不敢挑戰一把?比一比誰的口算能力強!”隨即出現一組口算題: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學生一邊做,我一邊問:“猜一猜,下一題會是什麼?”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規律。此時,我適時問:“你想説點什麼?”學生可能還不會用完整的語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課教學中,共分4個環節進行。

1、 舉例説明。

在第一個環節之後,我以:“這樣的題目,你會考考大家嗎?”

為題接着讓學生出題,根據學生的題目,我有選擇地板書,這樣的設計,一是想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模仿能力,同時也為下一環節概括“加法交還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概括規律。

“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和周圍的同

學交流交流。”學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題後,急於想表達、想交流,這時的同桌交流就滿足了他們的願望,然後再在全班交流,進而組織學生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概括出加法交換律,並板書出課題——加法交換律, “同學們總結出的,就是加法的一個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在加法交換律中變的是兩個加數的——位置,不變的是——和”。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規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還滲透了“變”與“不變” 辯證關係。

3、 個性展示。

《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符號感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

個重要的數學學習內容。於是在上一個環節中,我繼續讓學生舉例,通過大量的實例,使學生髮現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總也舉不完,再用特定的數已經滿足不了這種需要,造成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怎樣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啟發學生探究新的表達方式,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緊接着組織學生先在小組裏説説自己是怎麼想到這樣的表達方式的,然後把用不同的符號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寫到黑板上,並追問“為什麼可以這樣表示?每一個符號或字母表示什麼數?”待全部彙報完後,再把這些個性化的符號、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和用具體的數以及語言文字表示的進行比較,讓學生談談有什麼感受?這樣,就使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變化規律,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優越性,還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4、 統一字母。

在學生板書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號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後,我向學生説明,為了溝通和交流的方便,數學上通常把加法交換律用α+b=b+α表示,再一次比較,再一次讓學生談感受,使學生體會到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簡單、明瞭。

四、鞏固應用

用一組基礎練習,強化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其中25+69+75=25+( )+( )一題,既能檢驗新知,又能使學生初步感知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在判斷是否應用了加法交換律的練習中,254+100=100+254 的出現,會再一次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同樣是等式,為什麼不是應用的加法交換律?”強化對新知的理解。

35×7=7×35題的設計目的在於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思維,是應用的加法交換律嗎?如果不是,又是什麼呢?

五、類比拓展

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繼續引發學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換律,是什麼呢?由此引出減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換律?啟發學生想到用剛才舉例驗證的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使學生明白從個別特例中形成猜想,並舉例驗證,是一種獲取結論的方法;但有時,也可以從已有的結論中通過適當變換、聯想,形成新的猜想,進而形成新的結論。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説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瞭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國小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展,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數據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數據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遊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瞭解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制”計數方法。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遊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國小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係)

4、把所學數位按數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個千萬

為了便於讀億以內的數,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即:從右起每4個數位是一級,分為個級、萬級和億級。

(三)學習億以內數的讀法

1、拿出作業本上的最末題

(1)讓學生自由讀(2)小組交流討論,該怎樣讀,為什麼

(3)反饋,老師做引導,而後總結讀作:八千四百五十萬七千六百

A、從高位讀起B、按照個級的讀法,每一級的數讀後加讀‘萬’或“億”

(4)思考:怎樣去分辨這個數是在個級或萬級?

目的在於明確在讀數之前必須先分級,有助於簡單的讀數。

2、讀數:

13819000各自讀,交流

分級-從高位讀起-按照個級讀法,只是在後面加讀級名最好在數位順序表上體現,或進行分級。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讀,將其讀法寫下來,而後集體交流讀法

按照四位分級的原則,我國的讀數法則是:(1)四位以內的數,按照數位順序從高位讀起。

(2)四位以上的數,先從右向左四位分級,然後從最高位起,順次讀出各級裏的數和它們的級名。(3)如果一個數末尾有“0”,末尾的“0”不讀;每一級末尾的“0”也不讀;其他數位上,不論連續有幾個“0”,只讀一個零。例如30500804500,讀作三百零五億零八十萬四千五百。

(四)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

1、六千八百五十萬四千二百學生嘗試寫數-交流-確定方法(分級,藉助數位順序表)

2、三千零八萬一千五百六十九萬三千六百七十二萬三千一百一十二

學生練習後,指名到前板演,而後講評,最終得出寫數的方法:先分級,從高位寫起,某一位一個計數單位也沒有寫0佔位。

3、討論:

什麼時候寫0,寫幾個0

(五)複習鞏固

(六)全課小結:説一説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運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和同學交流你課前收集的這些更大數的實際意義。

練習設計了5道題,2道讀法題,2道寫法題還有一個思考題。最後是回顧整理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