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説課稿錦集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説課稿錦集7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識字5》是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韻文。本課將與大海有關的詞語串起來組成韻語(第一、二、四行最後一個字押韻),讓學生誦讀。第一行三個詞表現海灘上的情景,第二行表現海上的景色,第三行體現了海產的豐富,第四行表現了傍晚海港景色。一共12個詞,恰如一篇描繪大海景色的詩歌,意境優美,讀來琅琅上口。本課訓練的重點是識字、寫字。

二、説教法:

1、情境教學法:教學時,通過音樂、圖畫、語言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展開想象,把圖上所描繪事物同課文中的詞語聯繫起來。

2、朗讀體會法: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詞語描繪的情景和藴涵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語感。

3、遊戲鞏固法:通過遊戲“歡樂大轉盤”中的轉一轉、讀一讀,“找朋友”中的貼一貼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掌握詞語,理解詞語的意思。

4、動手操作法:讓學生在動腦想一想,動手拼一拼中,再次與生字接觸,強化對生字的記憶。

三、説學法:

讓學生運用在讀中學,在玩中學的方法掌握、理解詞語,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

四、説教學思路: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的確,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強化劑,在學生的認識活動中起着巨大的推動作用。新課標對識字、寫字教學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我想,學生也只有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才會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本課的教學中,我時時注重激發學生興趣,處處催化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玩得不亦樂乎,學得不亦樂乎。

一、感受濤聲入情境

小朋友們,輕輕地閉上你們的眼睛,仔細地聽一聽這是什麼聲音呢?(播放一段大海的聲音)誰能説説你聽到了什麼呢?或者想象一下這是什麼地方呢?

對啊,小朋友們可真聰明。那麼,你們想象中的大海或者海邊是什麼樣子的呢?(暢談)

二、欣賞優美小韻文

1、剛才大家説了這麼多,就讓我們一起來到海邊,看看它是否和小朋友想象中的一樣呢?(課件展示)

2、提問:小朋友,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呢?誰來説説?(指名説)

(1)根據學生説的師隨機貼卡片並領讀。

(2)誰來做做小老師,領着大家讀。(隨機獎勵)

(3)老師把這些詞語分成了四組,你最喜歡哪組呢?請你讀給大家聽。(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組讀)

(4)讀得真好!老師能問問你為什麼喜歡讀嗎?

3、師隨機點撥

(1)沙灘是什麼樣子的啊?(指名説)

如果我們把鞋子脱了,赤着腳丫走在上面會是什麼感覺呢?快讓我們把舒服的感覺讀出來吧。(領讀“沙灘”)、

哎,大家見過貝殼嗎?老師這兒有許多的貝殼,你們想看看嗎?(想)好的,那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一邊看課件一邊問)

誰能用“有的……有的……”説句話呢?(指名從顏色、形狀等方面説)

小結:光着腳丫走在沙灘上,還能看到這麼多的貝殼,真實一件幸福的事啊!能把第一組詞語讀好嗎?

(2)海風吹來了,聽!它把誰也帶來了呢?

(欣賞課件)問:浪花怎樣啊?一羣海鷗飛過來了,它們好象在説什麼呢?

師小結:海風吹過,浪花在跳舞,海鷗在唱歌,多快樂啊!讓我們美美地把第二組詞語讀一讀吧!(齊讀)

(3)讀得真好!大海可真是個物產豐富的地方。(示課件)問:那個綠色的是什麼呀?吃過嗎?珍珠見過嗎?(實物出示)

師小結:美麗的珍珠,調皮的魚蝦,長長的海帶,誰來讀的美一點呢?(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那你想不想去看看呢?(想)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示課件)

大海里除了珍珠、魚蝦、海帶之外,還有很多其它的寶貝,你們想不想見識一下。(示課件)指名説

(4)師問:什麼是港灣啊?

師小結:晚霞落下去的時候,港灣靜悄悄,靜悄悄,出海的漁船都回來了。誰能把第四組讀好呢?(分組讀)

(5)讓我們帶着感情齊讀這些詞語。(齊讀)

三、樂做“沙灘小導遊”

現在老師可要給小朋友出一個難題了,這回啊,老師想請大家來當一回“沙灘小導遊”,用上學到的詞語,説一句話或者幾句話,你們行不行啊?(行)好的,現在你們就説給同桌的小朋友聽聽,開始吧!(師巡視,生走下去介紹,過一會交流,師加以點評)

聽了這麼美的介紹啊!老師也想寫首詩了,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讀吧!(伴着音樂誦讀,鞏固詞語)

海風吹,浪花湧,海鷗飛,

讓我們漫步沙灘。

光腳丫,拾貝殼,

讓我們盡情歡笑。

晚霞落,港灣靜,漁船歸,

珍珠、魚蝦、海帶滿艙。

五、帶情入境讀韻文

今天這節課,老師跟小朋友們一起去海邊走了走,看到了大海迷人的風光。最後,讓我們伴着優美的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識字5(配着音樂,齊讀課文)

六、感悟大海,寫生字

1、激發寫字興趣。同學們喜歡大海嗎?大海媽媽也喜歡小朋友,瞧!她送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禮物,想要嗎?(想!)那得把有記號的生字寫漂亮,有信心寫好嗎?(沙、浪、漁)

2、大家先把這幾個字讀一讀,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麼?(左右結構,偏旁都是三點水)

3、孩子們真聰明,誰再能告訴老師,為什麼是三點水旁呀?(因為這幾個字都和水有關)

4、師指導:先來看看"沙",右邊是一個"少"字,這説明水"少"了"沙"子就露出來了.

5、誰想説説:你覺得哪個字你學會寫了想教教大家?(師根據生回答書寫,相機拓展,並提醒學生注意看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6、還有一個字我們大家都學過了:漁.請大家抬起小手和老師一起寫(師生交流)

7、你能不能給剛剛這幾個字找個夥伴呀?什麼叫漁船?(指名回答)

8、學生描紅,教師巡視。

板書設計

識字5

沙灘 貝殼 腳丫

海風 海鷗 浪花

珍珠 魚蝦 海帶

港灣 漁船 晚霞

説課稿 篇2

感受自然美麗,親近自然,熱愛自然是本單元教學目標,自然要制定目標2:在品味清麗靈動的語言的同時,感受作者筆下溪水的性情,並體會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用心體味生活的精彩。但要感受作者的情感還須品味文章語言,所以將此作為教學重點。

語言美是每一個初次接觸此文的讀者的第一感受,所以首先應引領學生品味這點,並探討語言美的原因,進而嘗試自己寫作,由此制度目標3:感悟文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因為在語言美,修辭的運用和細緻觀察,豐富想象之間的聯繫以及能力的提高上,有一定難度,所以將此作為教學難點。

一、説教法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用圖片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更快投入;用對比方式引發學生興趣,有讀完全文的慾望即成功。

2、誦讀法。文章不長又優美,適合誦讀,在讀中細細品味。

3、合作探究。同桌共同為溪水和紅葉設計一段對話,可彼此激發,發揮想象,既加深課文理解,也鍛鍊合作精神。

4、自主研讀。注重個人的閲讀體驗,多角度全方位解讀文本,有時學生的解讀,教師還不一定想到。這種方式,給學生更多空間,也給教師更多挑戰。

二、説學法

與教法相配合,引導學生掌握:“讀→品→寫”的學習方法。通過讀(自由誦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自主誦讀課文,從詞語、修辭、精神等入手品味,從深層次上進一步領會文章內容,領悟作者的情感;通過寫,學習本文寫作方法,訓練類似文章的寫作,鞏固課文,提高寫作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文章通篇以擬人化手法來描寫,充滿靈氣而傳神,這麼獨特的語言少見。為了讓學生能儘快明顯而深刻感受蘇雪林的語言風格,設計用對比導入。另一方面也鍛鍊學生的口頭描述能力。

(二)散讀課文,整體感知

設計播放大自然音樂《雪溪》,創設情境,營造一個輕鬆氛圍,另外在音樂的伴隨下,更容易把握誦讀節奏,也更能沉浸文本。在誦讀基礎上,初步瞭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戲紅葉,鬥石頭情形,為下一環節深入探討在此過程中流露溪水的性情做鋪墊。同時整體把握作者親近自然熱愛自然這一主題。

(三)深入文本,自主品讀

新課程標準強調文學作品的個性化閲讀,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環節是引導學生自主品讀,獲得個人獨特閲讀感受,對於學生個人獨特體驗,教師適時引導和尊重,並及時補充糾正,以便對文本有正確的解讀,又不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分析中,教師適時提出一些小問題追問,引導學生讀得深入、深刻,把握溪水的性情,作者的情感。以便提高學生閲讀理解水平,同時也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在此環節通過學生自主品讀,教師的適時點撥引導,突現教學重點。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總括全文語言特點,引出為什麼,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藉此引導學生明白細緻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是寫好文章的基礎。抓住文中一句話來幫助學生理解,突破難點。最後也讓學生明白只有熱愛生活,學會欣賞身邊美景,才能使生活精彩。推薦閲讀蘇雪林另一文章《綠天》,進一步體會她的文章語言風格。

(五)作業設計

以積累素材、訓練寫作為主,設計了選幾段背誦,仿寫語段及設計對話。課外閲讀蘇雪林作品,提高學生自身文學修養。

《溪水》表格式教案3(滬教版七年級下冊)

説課稿 篇3

一、背景分析

《聽聽,秋的聲音》是部編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7課的課文,是一首現代詩,也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以大自然中秋的聲音為視角,通過充滿童趣、富有想象的詩歌語言,讚美了美好的秋天。全文分“言傳的聲音”“意會的聲音”兩部分來描寫。黃葉、蟋蟀、大雁、田野是大自然中發出聲音的物象,道別、告別、叮嚀、歌吟是發出聲音的內容,都傳遞着對秋的情感,聲音是表達這些情感的媒介、手段。當充分感受對秋的這份獨特的情感時,一切盡在不言中,意會的聲音便在“每一片葉子裏”,“每一朵小花上”,“每一滴汗水裏”,“每一顆綻開的穀粒裏”,在每一個學生的心中迴響。

本課是一首詩歌,又是一篇略讀課文,因為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因此,我在教學時沒有講對內容的理解與評析,而是體現詩歌特點,幫助學生想象畫面,讀出詩歌的童趣,讀出詩歌的韻味。基於此,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以想象為手段,將學生帶入秋的世界感受秋的美好,激發學生對秋天的讚美、不捨之情。

2.模仿詩歌,提供句式,通過聲音的形式,來表達對秋天的獨特的情感。

其中,模仿詩歌形式,提供句式,通過聲音的形式來表達對秋天的獨特的情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

二、教法、學法

本文的核心是作者對秋的情感,表現形式是大自然中秋的聲音。本文有時一篇現代詩歌,因此我採用“想象畫面,朗讀課文”的教學形式,通過“創設情境,走進秋天——朗讀想象,尋找秋天——模仿寫話,分享秋天”三個教學板塊,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在走出文本,層層遞進。圍繞“聽(想象)——讀(想象)——説(想象)——寫(想象)”這一語文基本技能的培養展開教學,將想象貫穿整堂課,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又不失童趣。

三、教學過程

主要分了三個教學板塊:

(一)創設情境,走進秋天

1.遊戲導入

自然界中許多美妙的聲音,同學們,你們想欣賞一下嗎?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聽,然後説一説你聽到了哪些聲音。(播放四段聲音依次是:風吹樹林的聲音、風聲、蟋蟀的叫聲和雨聲。)

2.展開想象

同學們説得真好,聽到這些美妙的聲音,你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的想法説出來。

3.導入新課

有一位詩人聽到這些美妙的秋天的聲音,就寫了這樣一首詩,你們想聽一聽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12課《聽聽,秋的聲音》。

設計意圖:通過聽不同的聲音,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也可以使學生對於聲音有個更具體的瞭解,從而對聽聽秋天的聲音課文有大致的印象。

(二)朗讀想象,尋找秋天

1.老師配音示範朗讀,讀完讓學生學着老師的樣子讀讀課文,並出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考課文中具體寫了幾種秋天裏的聲音。讀完之後引導學生歸納四種秋天的聲音(黃葉道別、蟋蟀告別、大雁叮嚀、田野歌吟)。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讀中尋找秋的聲音,既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還鍛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在讀中感受秋的聲音,感受秋的美好,激起學生對秋天的喜愛。

2.品讀想象,體會交流

品讀各小節,交流各自腦海中的畫面以及各種聲音都在訴説着什麼。(三)模仿寫話,分享秋天

要求學生先讀後寫,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課文的語言與大自然的聲音交相輝映,必能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學生的想象都帶着自己的獨特感受,這種感受是老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鑰匙。每一位同學的想象不同,感受就不同,表達能力不同,效果就不同。

(四)課堂小結

在學生的朗讀中結束課文,使學生再次感受秋天你的美好。

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新編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敍事散文。本單元以“親情”為話題,兼顧古今,兼顧中外,意在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懷念》是一篇充滿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樸實含蓄的文字和真摯細膩的感情,表現了母愛的無私、深沉與寬容,字裏行間藴含着作者對自己生活經歷、情感變化的回顧與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達了對母愛遲到的領悟,也表明自己在母愛的感召下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

【學情分析】

描寫母愛的文章不勝枚舉,濃濃親情總能喚醒學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學生受閲歷的影響,容易淺層次地閲讀母愛,無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愛的內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選擇適宜的教學視角,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讀出作者對母親的感念之情及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教學過程】

(為實現我的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我準備用1個課時來完成教學。)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3分鐘)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課導入的環節十分重要。導入語如下:)

同學們,老師在正式講課之前先請大家大聲地朗讀《合歡樹》中的這段文字,並説説讀懂了什麼?

(師生共同探討出這是作者懷念母親的句子,從而激發了學生閲讀興趣,導入本課——《秋天的懷念》,接下來,我將繼續要求學生:)

1、齊讀生字詞,如癱瘓、暴怒、沉寂、侍弄…教師糾正字詞讀音。

2、自主舉手介紹作者史鐵生,以及寫作背景,教師適當補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

(在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的基礎上,進入整體感知環節:)

1、通讀全文,找出三次看花的句子?

(這一問題,只要求學生通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不做過多的分析。通過以上三次看花的尋找,學生已經從整體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內容和作者的大致的情感變化,進入深入研讀環節。)

(三)三次看花,深入研讀(22分鐘)

初次看花,對比之處見真情。

(三次看花是本文的敍事線索也是感情線索,但在具體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時各有側重,以避免授課方式重複給學生帶來的疲勞感。

初次看花,側重於從母親與我的言行描寫的對比中,發現母親關愛兒子的深情,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與無私。)

小組分段朗讀,討論回答:第一次提到看花時,“我”是什麼樣的表現?有怎樣的情緒和心態?母親是什麼樣的表現?她為什麼想讓我去北海看花?

從而師生共同探討出:(板書)

對比:母親生病,默默承受——兒子生病,暴怒無常(板書)

母親生病,兒子毫不知情——兒子生病,母親默默鼓勵。

(通過直觀的對比,學生明白母愛是無私,偉大的。為接下來突破教學重點奠定基礎:)

2、二看菊花,細節之處見真情。

(第二次看花,側重於從細節描寫方面的分析,讓學生明白母親的愛不僅是偉大的、無私的,也是最細膩的。)

默讀全文,小組討論:從課文哪些細節描寫的句段看出母親的細心,母愛的細膩?

教師適當點撥,進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a)“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母親為什麼要擋在窗前?怕兒子看到窗外蕭瑟的秋天景色而觸景傷情。

b)“她忽然不説了……比我還敏感”:由於兒子癱瘓,怕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勾起兒子傷心。這是一位心細如髮的母親,疼愛而又理解兒子的母親,她在乎兒子的`感受勝過她自己,這樣的母愛不僅是偉大無私的,更是細膩的。

3、三看菊花,“重生”之後悟真情。

(突破部分教學重點,第三次看花,側重於對文章最後一段的探討,把握全文感情基調,體會作者生活態度的變化:)

快速瀏覽全文,仔細閲讀最後一段,小組討論回答:與第一次相比較,母親已經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説説“我”的生活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是什麼促使了這種變化?教師適當點撥,共同歸納出:

a)第一次時,“我”情緒上暴怒無常,心態上悲觀絕望,第三次時,對花的描寫,結尾重複母親“好好兒活”的話,説要好好兒活,體現了心中的堅強與自信。是母愛促使了“我”的這一轉變。

老師範讀全文,小組討論回答:找出表現“我”心懷愧疚,同時又懷念母親的句子?思考“好好活”是怎樣活?

b)“我”生病暴怒無常,悲觀絕望,母親生病默默承受病痛,默默鼓勵兒子,“我”感到愧疚和自責;但正是這種愧疚與自責,帶給“我”心靈的震顫與反省,懷念起母親而決定,決定和妹妹“好好兒活”,實現了“重生”。

(基本突破教學重難點,為拓寬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完全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拓展延伸環節:)

(四)再讀作者、拓展延伸(3分鐘)

1、師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向學生明確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

2、向學生介紹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告訴學生和史鐵生相比,作為健康的我們,更應該“好好活”,學會熱愛生活。

(完全突破教學重難點:)

(五)應用知識,作業佈置(2分鐘)

(開放性的作業佈置可以更好的應用新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熱愛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推薦課外閲讀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思考“好好活”在其間的表現。

2、根據本課的學習,回顧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的生活細節,寫一篇回憶性散文,字數不限,要求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內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編的第12冊第四組教材的首篇重點講讀課文。文章講述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內選出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諸葛亮為顧全大局,與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説明諸葛亮有膽有識、謀劃周密、才智過人。這是一篇落實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發展語言、啟發思維、啟迪智慧的好課文。

二、教學目標

本組教材讀寫的訓練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教學時,應當把這一練重點有機地融進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使學生知道草船借箭這件事有它的前因後果,文中每個細節也有它的前因後果。讓學生在理清課文敍述順序和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後果的方法,並能在學習本組教材的後兩篇課文中加以運用,進一步提高閲讀的能力,並領會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於此,教學目標為: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傑出的才幹和顧全大局的廣闊胸懷。

2.理清文章敍述的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領會其在閲讀和寫作中的作用。

3.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會用“委託”、“輕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學習從重點詞入手讀懂課文、探究課文的讀書方法。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圍繞上述的第1、2、4進行。教學重點是“諸葛亮是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學難點是“瞭解諸葛亮借箭為什麼能成功,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全面落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努力啟發誘導,變“教”’為“導”,變為學生探索、發現的過程。針對訓練的重點項目和課文的特點,設計富有思考價值的重點項目,和符合課文特點、富有思考價值的、多層次、多梯度的問題來導讀課文,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充分發揮朗讀、默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培養。

三、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的教學方法為:

1.採用啟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劃詞劃句,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弄懂弄通課文的內容。

2.採用“導讀法”教學。導之以讀、導之以思、導之以説、導之以寫、導之以疑。

3.採用實物演示法教學。實物演示起着直觀的作用,有助於突破教材的難點。此外,運用講讀法、板書法等,多法並舉,目的在於變閲讀教學“模模糊糊一大片”;為“清清楚楚一條線”。

四、學法指導

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進行學法指導,因“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根據本課特點,着重指導學生運用下面三種方法學習課文。

説課稿 篇6

我説的是湘版國小美術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十課《風鈴叮噹》。本課是集“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為一體的綜合美術課。新的美術課程更多地呼喚人文關懷的迴歸,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欣賞,鼓勵學生大膽創作,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我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倡導學生快樂地學、主動地學。我説課設計將採用“四説”的模式,即一説教材,二説教法,三説學法,四説教學程序,突出“巧設情境,激趣創新”這一主題。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風鈴原本是佛殿、寶塔等古建築檐下懸掛的鈴鐺,人們喜愛它悦耳的聲音,於是模仿它的形狀以及發聲原理,利用各種不同材料製成工藝品。本課將表現與製作融為一體,巧妙利用身邊的玻璃瓶、易拉罐等多種材料,運用捆、綁、剪、貼等基本方法制作一件風吹作響的工藝作品。

2、教學目標: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瞭解風鈴的結構特徵,學會製作和裝飾風鈴。

技能目標:在運用繩線進行捆、綁、扎等精細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耐心細緻的學習習慣。

情感目標:在製作過程中,體驗創造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捆、綁、扎、剪、貼等方法進行造型設計製作。

難點:把風鈴裝飾成漂亮的藝術品,以美化居室、美化生活。

4、教學準備:課件、手工製作的風鈴、易拉罐、玻璃瓶、鑰匙、色紙、綵帶、剪刀、膠水等。

5、教學課時:一課時。

二、 説教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我運用實物、遊戲、演示、音樂演渲染等手段,創設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情景,並把兒童帶入這種情景,讓其在濃烈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智力活動,開發兒童智力潛能。

2、演示法:根據心理學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據詞語的描述或圖樣、圖解、符號、記錄等的示意,在人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因此,我採用演示法,把演示與講解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更直觀、清楚地掌握風鈴的製作方法。

同時,我還運用引導發現法、觀察分析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多層面地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 説學法

在學法的指導上,我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藉助圖片、音樂及老師的演示,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性學習活動,產生“記憶”與“聯想”,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中,發展創造思維,陶冶藝術情操。

四、 説教學程序

課改強調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課前我讓學生收集生活中能製作風鈴的廢舊物品,課堂上我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 情景導入

創設情境:小鳥飛來覓食,聽到聲音就飛走了。請同學們猜猜“是什麼聲音嚇跑了小鳥?”在歡樂的氣氛中引出課題。通過創設一種“聲臨其境”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 欣賞感知

首先課件展示各種款式的風鈴,讓學生欣賞後,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風鈴來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鼓勵學生大膽評價,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然後在黑板上用不同顏色的卡紙貼出風鈴結構圖,讓學生明確風鈴是由主線、鈴託、吊線、鈴鐺等部件組成的。

(三) 引導探究

讓學生討論交流:我們應該怎樣製作風鈴呢?引導學生歸納風鈴的製作過程:

1、 選取材料。課件出示動畫選材遊戲,老師介紹遊戲規則,師生互動共同完成。通過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出示圖片小結制作鈴鐺的材料:一種是本身能發聲的鈴鐺,一種是碰撞能發聲的材料。接着讓學生次序自己收集的材料(老師引導學生將材料大致分類),學生按同類材料自由組合小組。

2、 設計草圖。我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形式多們、造型美觀的風鈴。

3、 製作部件。我用實物演示捆綁、扭轉等技法,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制作方法。

4、 組合造型。我先讓小組討論:風鈴的鈴託有哪些不同的造型?發散學生思維, 引導學生創作出造型別致的鈴託。接着出示幾種風鈴的不同組合結構圖,請同學們猜猜風兒吹來,哪幾種風鈴會發出聲音(課件配音)。最後老師小結:碰撞能發聲的材料要考慮鈴鐺之間的距離,可有序懸掛,如螺旋狀、階梯狀均可。

5、 裝飾風鈴。用課件演示裝飾過程。通過動畫演示,突破難點。

(四) 自主創作

首先由我展示手工製作的風鈴,讓學生在欣賞中萌發創作的慾望。接着播放背景音樂,並出示作業要求:

1、 小組合作,共同設計製作的風鈴。

2、 運用已學過的裝飾手法來美化風鈴。

通過小組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在美妙和諧的音樂情境中,創作出造型奇特、裝飾美觀的風鈴,適時對學生進行安全和環保教育,並通過觀摩、評價,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 知識拓展

先讓學生裝説説:“風鈴給我們的生活還來哪些樂趣?”然後小結:風鈴可以美化居室,美化生活(出示圖片)。接着再出示圖片並介紹:古代佛殿、寶塔等檐下懸掛的鈴鐺給人們還來吉祥如意。風鈴還可以當作送給親朋好友的節日禮物。(課件出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請把你的祝福送給你最喜歡的人。)

(六) 體驗感受

讓學生把創作好的風鈴分別掛在教室的鐵線上,打開電風扇,吹動風鈴,風鈴在風中發出悦耳的聲音,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本節課的設計,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引導學生收集材料,變廢為寶。通過美術與音樂學科的整合,引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採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欣賞中感受美、體驗美,在實踐操作中表現美、創造美。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集體處處有規則》是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課文。在集體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遵守規則,它是社會安定的保證,又是人們日常學習、生活正常進行的前提與基礎。本課讓學生感受到作為集體的一員,在集體生活中應該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好孩子。課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集體生活處處有規則。第二部分要求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一些規則。第三部分指導學生通過討論,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班級公約。

這一課屬於第三單元《生活在集體中》,學校是兒童最主要的生活空間,同時學校也提供了兒童道德發展和社會性成長所需要的同伴關係和集體生活環境,所以教學的重點在於集體生活。

二、説設計理念

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我結合新課程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本課教學將以活動為中心,活動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中發展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踐操作、表達交際的能力。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特點,主要採取課前蒐集資料、創設情景、分享交流、遊戲、探究討論等形式,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教法與學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感受、體驗、領悟、內化中,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做到“小、近、實”,從兒童的實際出發,以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為起點,考慮到兒童的差異性,貼近兒童的生活。兒童的集體生活,指兒童所處的學校集體、班級集體等。根據兒童和教材的結合點,有所側重,有所針對,有所捨棄,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⒈ 知道集體處處有規則,懂得規則可以使世界變得文明有序的道理,領會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⒉ 瞭解作為國小生、小公民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

⒊ 能自覺遵守規章制度,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四、説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規則的意義,理解國小生相關的規則,遵守規則,按規則辦事;教育學生遵守規則,懂得規則的重要性。

五、説活動過程

(一)話題引入,感知規則的普遍性

上課伊始,播放“一次集體活動”的短片,提問學生紅蘋果隊為什麼會掃興而歸,引發學生思考,在兒童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積極討論和探索,瞭解規則的重要性。從無規則的混亂到有規則的公平、合理,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規則概念”也在學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二)尋找規則,體驗規則的重要性。

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要了解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現實。所以我在設計的時候,對教材進行科學取捨。

1、尋找生活中的規則。課件出示各種圖片,要求學生找出相關規則,如籃球規則、交通規則等,並讓學生舉例説説自己知道的其他規則,利用舉例的方式,由淺入深、由近到遠地幫助學生了解了規則的基本內涵。讓學生在瞭解生活中處處有規則的基礎上,引發他們關注生活現象,思考不遵守規則的後果,促進其深入有效地理解規則的重要性。

2、尋找與學生緊密聯繫的規則,首先教師讓學生獲悉與之關係密切的學校規則是《國小生守則》,並出示相關圖片讓學生把圖片與守則內容連起來。通過核對,引導小組討論:國小生守則的意義,並結合實際説出對哪一條的理解最深刻。在學生的交流彙報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回答:如果沒有這條規則,學校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對每個同學可能有什麼影響。舉個例子説明一下。讓學生把單一的“規則”遷移到日常行為上,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以學校生活作為課程資源,用圖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隱藏在校園裏的規則,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規則,對比自己的行為,從而引導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做一個遵守規則、熱愛學校的孩子。

3、播放圖片“沒有規則的世界”。教師配上解説: “是啊,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則,馬路上將交通堵塞,車禍橫行;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則,公園裏將遍地垃圾,破敗不堪;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則,車站裏人們不再排隊,爭搶無序;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則,校園裏將追逐打鬧,混亂不堪;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則,課堂裏將各做各的,一無所成……一句話,假如沒有規則,世界將一片黑暗、一片混亂,十分可怕。”我們都要遵守規則,從小做一個文明人。”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意識到沒有“規則的世界”的可怕,從而深刻領悟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通過發現別人的缺失,對比自己的行為,為自己以後遵守規則,打下基礎。

(三)交流學習體會,指導現實生活

要使教學向學生的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進行推理、判斷,必須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創新性。

在課的最後一個環節中,我首先通過競賽讓學生知曉一些基本規則,激發熟知規則的積極性,為遵守規則做好知識準備。然後借用“拍手歌”的形式來齊唱《規則歌》,讓學生在輕鬆、歡快的集體氛圍中自然地強化規則意識,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總結了全課的教學內容。

Tags:説課稿 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