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彙總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18K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説課稿彙總5篇

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種子植物。本單元主要介紹綠色植物的類羣、形態、生理和分佈。重點介紹與人類生產、生活關係最密切的種子植物。本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種子的結構及不同種類植物種子結構的異同。重點在於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思考、討論,得出正確的科學的結論。

難點是:

1.學生實驗的順利進行;

2.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説學生

七年級學生生物學知識積累不多,特別是實驗的機會少、動手能力差,教學在重視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同時,更應該教會他們初步的實驗方法及步驟。

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知道種子的主要結構;

2.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能力培養

1.學會科學觀察的基本步驟及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生物科學素養和合作意識。

三、情感教育

1.參與蒐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人的交流和合作;

2.培養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重點: 1.掌握種子的主要結構,

2. 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難點: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説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説教學流程:

引言-------新課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反饋與交流、鞏固練習、學以致用)----總結提升-------進一步探究

一、引言:多媒體引入新課。導入新課:種子結構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新課學習:

(一)菜豆種子的結構:

1、自主學習:學生自學菜豆種子的解剖過程。

(1)觀察浸軟的黃豆種子的外形,圖Ⅲ-8進行觀察和操作;

(2)試着撥去外面的一層薄皮—種皮,分開合攏的兩片子葉;

(3).對照書85頁,用放大鏡觀察子葉、胚根、胚軸和胚芽

設計意圖:通過反饋交流,瞭解自主學習的效果,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小組合作探究:兩人一組對菜豆種子的結構進行觀察,結合書85頁圖Ⅲ-8,識別菜豆種子的結構名稱。

設計意圖:此過程是通過菜豆種子的觀察,學會觀察的方法和順序。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3:反饋、交流、總結,同時突破重點和難點:

學生:板書總結菜豆種子的結構

學生:實物投影展示觀察結果

學生:交流 過程中突破難點,認識種子的胚及胚的組成。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反饋能力,同是通過分析突破難點胚和胚的組成。

4:鞏固練習:填圖菜豆種子的結構圖。

(二)玉米種子的結構:

1、自主學習:學生自學玉米種子的解剖過程。玉米種子的內部結構。

(1)觀察浸軟的玉米種子的外形,按照85頁圖Ⅲ-8中虛線的位置,用刀片將玉米種子從中央縱向切開

(2)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被碘液染成藍色的胚乳以及未被染成藍色的種皮和果皮、胚根、胚軸、胚芽和子葉

通過反饋交流,瞭解自主學習的效果,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小組合作探究:兩人一組對玉米種子的結構進行觀察,結合書85頁圖Ⅲ-8,識別玉米種子的結構名稱。

3:反饋、交流、總結,同時突破重點和難點。

學生:板書總結玉米種子的結構

學生:實物投影展示觀察結果

學生:交流 過程中突破難點,認識玉米種子的胚乳。

4:鞏固練習:填圖玉米種子的結構名稱。

(三)歸納總結:通過學生的觀察和分析總結菜豆與玉米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鞏固練習:填表

相同點

不同點

菜豆種子

有種皮和()

玉米種子

有種皮和()

(四)學以致用:展示不同的種子並分類

三、總結與提升:

設計意圖:對於以上完成的實驗,小組總結自己的得與失,並對實驗中的注意事項提出自己的認識,為以後的實驗提供依據

四、進一步探究:

板書設計:

第二節種子結構

觀察種子

種皮:保護 果皮和種皮:保護

菜豆 子葉:兩片,營養。 子葉:一片

種子 胚芽:玉米 胚芽:

胚 胚軸:種子 胚胚軸:

胚根: 胚根:

胚乳:營養

説課稿 篇2

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 我是x號考生陳光倩。我説課的內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1

第一章第三節第一課時《函數的單調性》,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學習評價五個方面向大家介紹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首先,學生在國中學習了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圖象,對增減性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本節課進一步學習函數單調性的嚴格定義,從數和形兩個方面理解單調性的概念。而在高三利用導數為工具研究函數的單調性。所以本節課的學習,既是國中學習的延續和深化,又為高二、三學習不等式、極限、導數等其它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也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常用工具,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和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素材。因此本節課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二,教學目標。

新課改的精神在於以學生髮展為本,能力培養為重。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課程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內容和結構。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從形與數兩方面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函數圖象和單調性定義判斷,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

2.通過對函數單調性定義的探究,滲透數形結合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 觀察,歸納,抽象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函數單調性的證明,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3.通過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嚴謹論證的良好思 維習慣;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其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教學重在教學過程,學生在探索的活動過程中,能夠主動認知,建構創造力使學生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所以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判斷、證明函數的單調性。

對單調性直觀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這種由形到數的翻譯,從直觀到抽象的轉變對高一的學生來説比較困難.其次,單調性的證明是學生在函數學習中首次接觸到的代數論證內容,而學生在代數方面的推理論證能力是比較薄弱的.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叫教學難點難點是引導學生歸納並抽象出函數單調性的定義以及根據定義證明函數的單調性.。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 主要採取教師啟發講授,學生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並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提供的線索,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展示相應的數學思維過程,使學生有機會經歷數學概念抽象的各個階段,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思維活動,深入探究。學法指導,新課改將以學生髮展為本,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積極主動、用於探索的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一做、畫一畫,讓學生主動獲得知識,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概念,獲得方法,培養能力。

三 教學過程的設計

為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四個階段:創設情境,引入課題;歸納探索,形成概念;掌握證法,適當延展;歸納小結,提高認識.具體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對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只有學生對學習對象有了豐富具體經驗以後,才能使學生對學習對象進行主動的,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本階段的教學中,我從具體材料——有關奧運會天氣的例子,引入函數的單調性。使學生體會到研究函數單調性的必要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精神。

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兩個任務:

(1) 由於某種原因,20xx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間由原定的 7 月 25 日推遲 到 8 月 8 日,請查閲資料説明做出這個決定的主要原因.

(2) 通過查閲歷史資料研究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天氣温變化情況.

課上通過交流,可以瞭解到開幕式推遲主要是天氣的原因,北京的天氣到 8 月中旬,平均氣温,平均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天數等均開始下降,比較適宜大型國 際體育賽事.

課上我引導學生觀察 20xx 年 8 月 8 日的氣温變化曲線圖,引導學生體會在某些時段温度升高,某些時段温度降低.

然後,我指出生活中我們關心很多數據的變化,並讓學生舉出一些實際例子 (如燃油價格等). 隨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所有這些數據的變化,用函數觀點看,其實就是隨着自變量的變化,函數值是變大還是變小.

(二)歸納探索,形成概念

在本階段的教學中, 為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概念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和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經歷觀察、歸納、抽象的探究過程,加深對函數單調性的本質認識,我設計了三個環節,引導學生分別完成對單調性定義的三次認識.

1. 藉助圖象,直觀感知

本環節的教學主要是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 即從學生熟悉的常見函數的圖象出發,直觀感知函數的單調性,完成對函數單調性定義的第一次認識.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

問題 1:分別作出函數y?x?2,y??x?2,y?x2以及y?

變量變化時,函數值有什麼變化規律?

在學生畫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圖象,獲得信息:第一個圖象從左向右 逐漸上升,y 隨 x 的增大而增大;第二個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下降,y 隨 x 的增大 而減小.然後讓學生明確,對於自變量變化時,函數值具有這兩種變化規律的函數,我們分別稱為增函數和減函數. 而後兩個函數圖象的上升與下降要分段説明,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函數的單調性是對定義域內某個區間而言的,是函數的局部性質.

對於概念教學,若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概念的相關屬性,則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設計了問題

問題2:能否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什麼是增函數,減函數?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增函數的定義:

如果函數f(x)在某個區間上的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上升,或者如果函數f(x)在某個區間上隨自變量 x 的增大,y 也越來越大,我們説函數f(x)在該區間上為增函數.

然後讓學生類比描述減函數的定義.至此,學生對函數單調性就有了一個直觀、描述性的認識.

2. 探究規律,理性認識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通過對兩個問題的研究,交流,討論,將 函數的單調性研究從研究函數圖象過渡到研究函數的解析式, 使學生對單調性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使學生完成對概念的第二次認識

問題 1:下圖是函數y?x?2

x(x?0) y 的圖象,能説出這個函數分別在哪個區間為增 函1x的圖像,並且觀察自

數和減函數嗎? 函數和減函數嗎?

對於問題 1,學生的困難是難以確定分界點的確切位置. 通過討論, 使學生感受到用函 數圖象判斷函數單調性雖然比較直觀, 但有時不夠精確,需要結合解析式進行嚴密化,精確化的研究,使學生體會到用數量大小關係嚴格表述函數單調性的必要性, 從而將函數的單調性研究,從研究函數圖象過渡到研究函數的解析式.

問題 2:如何從解析式的角度説明f(x)?x2在 [0,+∞ ) 上為增函數?

在前邊的鋪墊下,問題 2 是形成單調性概念的關鍵.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 先分組探究,然後全班交流,相互補充,並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反饋,評價, 對普遍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辨析中達成共識.

對於問題 2,學生錯誤的回答主要有兩種:

(1)在給定區間內取兩個數, 例如 1 和 2, 因為12?22,所以f(x)?x2在 [0,+∞) 上為增函數.

(2)仿(1),取很多組驗證均滿足,所以f(x)?x2在 [0,+∞) 上為增函數.

對於這兩種錯誤,我鼓勵學生分別用圖形語言和文字語言進行辨析.引導學生明確問題的根源是兩個自變量不可能被窮舉.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給定的區間內任意取兩個自變量 x1,x2 ,然後求差比較函數值的大小,從而得到 正確的回答:

任意取0?x1?x2,有x1?x2?(x1?x2)(x1?x2)?0, 所以f(x)?x在 [0,+∞ )

為增函數.

這種回答既揭示了單調性的本質,也讓學生領悟到兩點:(1)兩自變量的取值具有任意性;(2)求差比較它們函數值的大小.事實上,這種回答也給出了證明 單調性的方法,為後續用定義證明其他函數的單調性做好鋪墊,降低難度.至此, 學生對函數單調性有了理性的認識.

3. 抽象思維,形成概念

本環節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抽象出函數單調性的定義,使學生經歷從特殊

222

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完成對概念的第三次認識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嚴格的數學符號語言歸納,抽象增函數的定義,並讓學生類比得到減函數的定義.然後我指導學生認真閲讀教材中有關單調性的概念, 對定義中關鍵的地方進行強調.

同時我設計了一組判斷題:

判斷題: ①已知函數f(x)?1

x,因為f(?1)?f(2), 所以函數f(x)是增函數 .

②若函數f(x)滿足f(2)?f(3),則函數f(x)在[2,3]上為增函數.

③若函數f(x)在 (1,2] 和(2,3)上均為增函數,則函數f(x)在(1,3)上為增函數. ④ 因為函數f(x)?1

x在(-∞,0)和(0,+∞ )上都是減函數 , 所以f(x)?1

x在(-∞,0)

∪(0,+∞ )上是減函數.

通過對判斷題的討論,強調三點:

①單調性是對定義域內某個區間而言的, 離開了定義域和相應區間就談不上單調性. ②有的函數在整個定義域內單調(如一次函數), 有的函數只在定義域內的某些區間單調(如二次函數),有的函數根本沒有單調區間(如常函數).

③函數在定義域內的兩個區間 A,B 上都是增(或減)函數,一般不能認為函數在 A ∪ B 上是增(或減)函數.從而加深學生對定義的理解,完成本階段的教學.

(三)掌握證法,適當延展

本階段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對例題和練習的思考交流,分析講解以及反思小結,使學生初步掌握根據單調性定義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探究定義的等價形式,對證明方法做適當延展.

例 證明函數f(x)?x?2

x在(2,??)上是增函數.

在引入導數後,用定義證明單調性的作用已經有所降低,我選擇一個較難的例子,主要是考慮讓學生對證明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

證明過程的教學分為三個環節:難點突破,詳細板書,歸納步驟.

1. 難點突破

對於函數單調性的證明, 由於前邊有對函數f(x)?x在[0,+∞)上為增函數的研究作鋪墊, 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取值和求差兩個步驟:

2

證明:任取x1,x2?(2,??), 且x1?x2,

f(x1)?f(x2)?(x1?2x1)?(x2?2x2),

因此學生的難點主要是兩個函數值求差後的變形方向以及變形的程度.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變形,不敢動筆; 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變形不徹底,理由不充分的情形下就下結論.

針對這兩方面的問題 ,教學中,我組織學 生討論,引導學生回 顧函數f(x)?x2在

[0,+∞)上為增函數的説明過程,明確變形的主要思路是因式分解.然後我引導學生從已有的認知出發,考慮分組分解法, 即把形式相同的項分在一起, 變形後容易找到公因式(x1?x2),提取後即可考慮判斷符號.

2.詳細板書

在上面分析的基礎上,我對證明過程進行規範,完整的板書,引導學生注意證明過程的規範性和嚴謹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證明:任取任取x1,x2?(2,??), 且x1?x2, 設元

f(x1)?f(x2)?(x1?2x1)?(x2?2x2

2

x2) 求差 ?(x1?x2)?(2x1?) 變形 ?(x1?x2)?2(x2?x1)x1x2 ?(x1?x2)x2x1?2x1x2 由於x1,x2?(2,??),得x1x2?2, 斷號

又由x1?x2,得x1?x2?0

於是f(x1)?f(x2)?0,即f(x1)?f(x2) 所以,函數f(x)?x?

3.歸納步驟

2x在(2,??)上是增函數。 定論

在板書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歸納利用定義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 (設元,求差,變形,斷號,定論).通過對證明過程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每一步的必要性和目的,特別是第三步,讓學生明確變形的方法以及變形的程度,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為了鞏固用定義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強化解題步驟,形成並提高解題能力,我設計了課堂練習:

證明:函數f(x)?x在 [0,+∞) 上是增函數.

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分析這種敍述與定義的等價性.然後,讓學生嘗試用這種定義等價形式證明之前的課堂練習.這種方法進一步發展可以得到導數法,為今後用導數方法研究函數單調性埋下伏筆.

(四)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本階段通過學習小結進行課堂教學的反饋, 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知識, 技能, 方法的一般規律,深化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1.學習小結

在知識層面上,引導學生回顧函數單調性定義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對單調性概念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體會到數學概念形成的主要三個階段: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和嚴格定義.

在方法層面上,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判斷,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然後引導學生回顧知識探究過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法,如數形結合,等價 轉化,類比等,重點強調用符號語言來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來解釋定性結 果;同時對學習過程作必要的反思,為後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2.佈置作業

在佈置書面作業的同時,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 習需要,我設計了探究作業供學有餘力的同學課後完成.

(1) 證明 : 函數f(x)在(a, b)上是增函的充要條件是對任意的x.,x?h?(a,b),且h ≠ 0, 有f(x?h)?f(x)

h?0

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定義的理解, 而且這種方法進一步發展同樣也可以得到導數法.

(2) 研究函數y?x?1

x(x?0)的單調性,並結合描點法畫出函數的草圖.

目的是使學生體會到利用函數的單調性可以簡化函數圖象的繪製過程, 體會由數到形的

研究方法和引入單調性定義的必要性,加深對數形結合的認識.

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1、説課的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一冊第18頁。

2、自然數有兩方面的含義,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時,稱為基數,用來表示

事物的次序時,稱為序數。本節教學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含義。在學生了解了1-5的基數含義的基礎上,教材通過一幅常見的排隊購票圖,引入序數含義的教學。

3、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初步感知自然數的基數含義和序數含義,並能用“第幾”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2)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向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教育。

(3)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理解、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學會區分5以內的幾個和第幾個,這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對第幾來描述物體的位置是教學的難點,可通過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從而獲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二、説教法學法

為全面準確地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本着學生全面發展的特點,教學時將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教學時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給運動員排名次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幾和幾個的概念。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來獲取新的知識。同時創設遊戲,讓學生在玩的同時自然的獲取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三、説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開運動會嗎?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在教室裏舉行一次小小的運動會吧!安排學生看運動員跑步的快慢,看看誰跑得最快?誰跑得最慢?讓學生在給運動員排名次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幾”的概念。

(二)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運動員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師找幾個平時接受知識較慢的或課堂上不愛參加活動的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來發獎牌,從中瞭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1、發獎。師説:跑步比賽結束了,現在我們要舉行發獎儀式,請學生代表給運動員發獎牌。師提出不同的要求:請你給第一名的運動員發獎牌;請你給第二名的運動員發獎牌等等。2、送水。運動員很辛苦,現在他們正在休息,你能把這杯水送給第3個運動員嗎?(這時運動員已經打亂跑步名次,與同學們面對面坐着。學生在給運動員送水的時候發生了分歧,一個學生給從左數的第三個運動員送水,另一個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把水送給另一個運動員。在學生分辨不清的時候,讓學生説説自己送水的理由,在兩個學生的爭論中,同學們理解了“從左數和從右數”的含義,同時也意識到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同時巧設練習,把知識的難點放給學生,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從而獲取知識。

(三)分組合作,運用新知

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理解、運用本節課的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師説:運動會還在進行着,天真熱,老師準備了一些太陽帽,請各小組長把帽子發給同學們吧。要求:讓小組成員按一定的順序排成一隊,組長仿照老師剛才組織同學給運動員送水的遊戲,組織本組的同學玩分帽的'遊戲,要求每一個同學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組長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同學們戴帽子。如:給從左面數第4名同學戴帽子,給從右面數第2名同學戴帽子,給從左數 等。

(四)再設練習,擴展知識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第幾和幾個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師説:運動會結束了,同學們表演了團體操,老師有兩個問題想讓同學們幫着解答:(1)小林的前面有2人,後面有3人,小林這排一共有幾人?(2)小紅從前面數排在第2,從後面數排在第3,小紅這排一共有幾人?讓個小組討論,提示學生可以演示,找出規律,全班交流。

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圓的周長》。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的周長》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節內容,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力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同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學生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結構特點的分析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目標: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認識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

2、 能力目標:通過對圓周長的測量,圓周率的探索和圓周長公式的推導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學習的能力。

3、 情感目標:通過圓周率的探索,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結合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理解並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圓是曲線圖形,是一種新出現的平面幾何體,這在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教學上又深了一層。特別是圓周率這個概念較為抽象,所以我把探索圓周率的含義以及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説教法學法】

學生是開放的、有創造性的個體,他們會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的師生交往。他們會用自己的猜想,驗證來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堂充滿着活力。因此,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學習充滿着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和結論的準確性,進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正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所必須的基本素質。帶着這些對新課程的認識,在《圓的周長》教學中,我採用操作、猜想、驗證等方法,具體如下:

1、 運用猜想、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再用語言引導學生想辦法進行驗證猜想,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感知數學的嚴謹性。

2、 動手操作、積極互動法:教師讓學生通過測量、實驗、計算等活動,發現問題,自主探究。具體的做法是: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發現規律,從而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在探索過程中,老師給予點撥引導,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3、 觀察討論、交流合作法: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時效性。

【教學程序】

整個教學過程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建立圓周長概念

1。出示一塊鐘錶,鐘錶上的小秒針頂端一分鐘走的軌跡是什麼圖形?那麼小秒針頂端一小時走多少路程?引出課題(圓的周長)

2。讓學生拿出圓形學具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圓周長指的是哪部分?自己體驗、領會圓的周長的含義。(有效的觸摸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

第二環節:動手實踐,感悟測量方法

1。提出疑問:圓的周長是曲線,該怎麼來測量圓的周長?

2。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找出測量圓周長的方法。

3。學生彙報並演示測量方法 。(繞繩法、滾動法)

4。這些圓比較小,如果有一個很大的圓還能用繞繩法、滾動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嗎?如果不能直接測出,怎麼辦呢?

(通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評價,使學生辯證性地感受到了“纏繞”、“滾動”方法的侷限性,引發其探索“計算公式”的積極性,為深入研究圓周長的計算問題作好了“心理”鋪墊。)

第三環節:提出合理猜想,並驗證猜想

1。正方形的周長是它邊長的4倍,那麼圓的周長是否也和某條線段有關呢?(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2。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課前準備的圓形學具,分別量出它們的周長和直徑,並算出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把結果填入下表:(測量值精確到毫米)

物品名稱周長直徑 1號圓

2號圓

3號圓

3。學生觀察比較後,可以發現不管圓的大小發生怎樣的變化,

圓的周長和其直徑的比值大概都是三倍多一些。

4。教師介紹圓周率。≈3。14

5。學生閲讀圓周率有關資料,教師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6。你能通過分析表格,得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嗎?由於

前面的層層鋪墊,學生很容易得出圓的周長計算方法:

C=πd C=2πr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討,並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參與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例1(設計目的:通過實例計算,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於生活,又能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的作用,又可為最後的實踐打下很好的伏筆)

2.現在你能告訴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針頂端,在一個小時時間內所走過的路程了嗎?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想得到什麼樣的數據 (設計目的: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此題和前面的引入題互相呼應,做到解決問題有始有終。)

3.總結

【板書設計】

圓的周長

圓周率 ∏≈3。14

圓的周長 C= ∏d C=2∏r

以上這些是我對教材的膚淺認識,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章《細胞的生活》以全新的視角引導學生認識細胞是有生命的,細胞的生活不但需要物質和能量,還需要信息。本章包括“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和“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三小節。本節“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主要講述了細胞中有哪些物質、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和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等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細胞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的。本節內容雖然比較抽象,與學生的距離較遠,教學難度較大,但本節內容在本章有着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學習能明白細胞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具有生命力,細胞膜能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內還有能量轉換器。因此,本課內容為後面兩節課的學習作好了鋪墊,打下了基礎。

(二)重點、難點的確立

1..教學重點

①細胞中含有哪些物質,以及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

②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

③理解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

2.教學難點

①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

②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

(三)如何進行取材的分析和處理

本節內容多、抽象,學生難於理解,並且學生不具備一些物理、化學知識,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我大膽嘗試利用,強化直觀效果,比如:導入新課,我通過一段“植物體由小長大”的錄像,再配以生動的語言來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如:糖溶解於水的過程和細胞膜如何控制物質的進出都製作成動態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和細胞膜是怎樣控制物質進出的認識。另外學生對分子和原子這些微觀粒子難於理解,我通過水分子與原子的結構模型的展示,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具體化,以便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關於細胞中所含物質的分類,我採用學生分組探究的方式學習,並通過學生實驗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有機物和無機物能否燃燒的認識。為了解決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對能量的轉換這個難點,我採用了舉實例、演示實驗(手搖式發電機的轉動)的方式來組織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活動,深切感受到能量的轉換過程,從而調動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學到了新知識,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本節教學要注意合理利用重、難點來啟發思維,要一環扣一環地貫穿着知識的因果關係,運用邏輯思維抓住學生的思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例如,分子與原子、無機物和有機物、能量與能量轉換器、線粒體和葉綠體等概念的給出,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以及細胞生活需要能量的知識,教師要積極運用形象的比喻、舉例、類比、推理的方式教學,使“物質”、“能量”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並與生活聯繫起來、縮短抽象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鼓勵學生課後自己設計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另外,還要適時地通過學生看圖、閲讀、討論、思考、探究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處理信息、表達交流的能力和集體協作精神。明確要求,不隨意拔高,加強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不要急於給出結論,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概括和體驗。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大膽讓學生用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老師“以逸待勞”效果反而更好。

(四)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結構已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對動植物細胞的區別也已掌握,但對細胞中到底有哪些物質,這些物質是如何進出細胞的,以及細胞是如何完成各項生命活動的卻不盡瞭解,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感到好奇、新鮮而又難於理解。本課時要求學生對細胞的認識上升到對細胞的生活有一個基本瞭解,並進一步理解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就要求老師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交流。本課時設計學生採用自學探究、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真正讓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

(五)目標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①學生能説出細胞含有的物質,以及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

②能夠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

③學生通過類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

2.能力目標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具有運用觀察、推測、分析、比較等方法去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②會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自己設計實驗、善於思考、與人合作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④培養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終身學習能力。

⑤通過學生課後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細胞中物質的認識和細胞內能量的理解,使學生能夠認同細胞生命活動具有物質基礎,逐步建立“細胞是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一生物學基本觀點。

②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發表的意見。

③培養學生樂於探究生命的奧祕,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六)教學方法

1、説教法:教學中運用演示法、談話法、討論法、類比法、推理法、啟發式教學法和現代教學手段法等多種教學手段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2、説學法 : 教學中設計以學生自學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七)過程分析

主要是從以下四個環節來設計本課時的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

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人們常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我設計的導入是讓學生通過錄像的觀看和老師的介紹,使學生明白細胞也與植物體一樣會逐漸長大衰老和死亡,細胞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新課引入的方式,可以激發探索細胞奧祕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從而明確學習目標。學生通過觀察形象生動的畫面,知道了細胞會長大、變老、死亡以及形成新的細胞,理解細胞是活的,它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動植物體都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細胞中不同的結構又有不同的功能。

(二)

誘導發現,引出問題

關於“細胞中有哪些物質”的教學,

1、“細胞中含有的物質”是本節的重點,我先後採用了老師設問引出問題 學生分析推測 、得出結論 、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手段,使學生參與教學。

2、關於細胞中所含物質的分類,我採用學生討論的方式學習,並通過學生實驗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有機物和無機物能否燃燒等特性的認識。

3、針對學生對分子與原子的概念難於掌握的特點我嘗試運用,將糖溶解於水的過程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製作成動態,加深學生對物質是由分子組成、分子是不斷運動的認識。另外學生對分子和原子這些微觀粒子難於理解,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具體化,以便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通過老師提問:“除了剛才我們提到的這些物質,細胞中還有一些廢物,你知道細胞在生活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呢?這些廢物不及時排出行嗎?那麼這些物質是怎樣進入細胞,而廢物又是怎樣排出去的呢?你們認為是細胞中哪一個結構來控制的呢?”問題層層深入,誘導學生髮現,引出學生探究細胞膜功能的問題。由於內容抽象,我是將細胞膜的這一功能製作成動畫,讓學生自己歸納和總結其功能,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對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非常重要。

1、學生分析思考教師所提供的事實,進行活動一:推測細胞中有哪些物質?進一步得出結論。

2、學生活動二:學生分組討論細胞中物質的分類。通過閲讀、學生演示實驗和比較,讓學生了解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特性。

3、仔細觀察演示實驗和模型展示,體會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嘗試分析糖溶於水的原因,理解這些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不斷運動着的,分子是由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原子組成的。

4、通過老師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生觀看“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的動畫,學生形象、生動的掌握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學生能層層深入,分析、思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三)

合作探究,

解決問題

1、“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和“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先後採用類比、設問 、舉例、看圖 的手段,讓學生自己歸納細胞中的能量轉化器是線粒體和葉綠體。接着我通過舉例和學生演示實驗(手搖式發電機的轉動),讓學生理解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並且能量能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

2、“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方式來學習線粒體和葉綠體是怎樣轉換能量的。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而且學習熱情更高漲,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1、通過學生對書上圖片進行分析,得出物體的運動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

2、通過學生演示實驗,讓學生知道能量有光能、熱能、化學能等多種形式,並且可以從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

3、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探討線粒體和葉綠體是怎樣轉換能量的。從中學生不但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合作,而且小組的團隊精神也得到培養。

(四)

師生小結(顯示)

通過學生自我測試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並及時給其插漏補缺,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