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説課稿集錦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63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説課稿集錦7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趙州橋》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説明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開頭先交代趙州橋的所在地,設計人及建橋時間,然後重點介紹趙州橋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最後講作者由衷的讚美。全文層次清晰、重點突出,通過對趙州橋設計特點的説明,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二.教學目標

①認知目標:瞭解趙州橋的建造的特點。

②技能目標:學習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

③情感目標:瞭解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趙州橋雄偉、堅固、 美觀的建築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2)、教學難點:

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及其好處。

四、説教法、學法

A.教法

1、“以讀代講”法

重視培養同學們的朗讀能力,幫助同學們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課文寫趙州橋“美觀”部分,語言生動優美,教學這一部分讓同學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2、“直觀教學”法

通過圖片直觀演示,激發同學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啟發孩子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B.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問——讀——説——畫——議——説”的學習方法,在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五、説教學程序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你見過哪些橋呢?那些橋是用什麼材料建造的?出示圖片。

為什麼課本不説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不介紹精鋼做的橋、木頭做的橋,而偏偏介紹一座石頭橋呢?

2.以讀促悟,説説收穫。

教學開始,我引導孩子們大膽發言,説説自己想知道關於趙州橋的知識。然後帶着自己的問題走進課文。通過讀,從課文中知道趙州橋在哪,有多久的歷史,什麼時候建造的.和是誰建造的等等。

3.集體探究,解決“這是一座怎樣的橋”。

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大膽放手,讓孩子們在初步感知課文後用課文中的詞來説説這是一座怎樣的橋。通過同學們的反饋板書關鍵詞:世界聞明、雄偉、堅固、美觀等等.再讓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些詞的相關句子讀一讀畫一畫説一説。重點圍繞趙州橋的設計展開深入的學習。

4.小組合作,共同探究

1、體會趙州橋的雄偉。

2、理解趙州橋的設計特點

(1) 運用簡筆畫的方法,直觀地表現趙州橋的設計特點。

(2)理解趙州橋設計的優點

(3)初步認識過渡句。

5、總結全文,昇華感情。

用課文中的最後一段話來讚美趙州橋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周長》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是學生在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就其內容來説,本課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學習難度並不大。但是為以後學習圓的周長以及長、正方形面積奠定基礎。因而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正確的計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説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強,但是本課內容概念性很強,又較抽象,因此要通過個人的探究歸納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顯然對很多同學是有一定的困難的。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感知周長的含義,並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測量認識周長,特別是針對長方形的周長要讓學生先同桌合作認識長方形的周長,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聆聽別人的方法,再同桌合作驗證得出結論。只有這樣的探究活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

三、教學目標

依據前面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探索,鍛鍊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觀察、動手操作、比較和遷移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進一步瞭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滲透“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理解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二)教學難點

理解周長的含義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算理。

五、説教法和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

演示法:邊演示邊講解周長的一般概念,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突破在認知上的障礙,又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抽象概括。

討論法: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合作交流,各抒己見。這樣既能啟迪思維,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識,便於形成平等、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參與。同時讓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索發現,並解決問題,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會在教室中間圍一個大大的心形,並請幾位同學按照我的示範來沿着這個圖形的邊線走一圈,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緊接着提出疑問:剛才這位同學是沿着圖形的什麼走了一圈?從而抽象出周長的直觀概念。但是在數學概念的確立過程中我會通過邊演示邊講解來勾起學生的理解來感知周長的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示範、學生的觀察加之演示過程,真正讓學生感知周長的概念。這樣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可以真正讓學生參與其中。

(二)生成新知

接下來我會出示若干平面圖形,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計算周長。

此時學生可能會提出使用用繩子圍一圈,將繩子的長度量一量或是分段用尺子來進行測量周長。期間我會巡視進行指導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周長的含義。接下來我會要求學生:計算一下課前準備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具的周長。在此過程中,我會要求學生先和同桌指一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分別是指哪裏的長度,再同桌合作驗證並做好記錄。具體探究長方形周長的過程中主要通過測量數據、計算周長、交流彙報來得出結論;理解正方形的周長計算過程則是將長方形的長逐漸縮短,變成正方形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計算周長,此時針對學生的不同選擇給予適時地指導加深學生對於周長概念的理解。在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過程中由學生來探究、討論、分析,輔助學生優選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計算公式,這樣可以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鞏固新知

下面針對學生容易混淆的易錯點: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才是周長,設置判斷題。

為了進一步突破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這一難點,我會呈現一道基礎題和一道變式題,並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探究。

1、基本練習

(1)學校有一個花壇,長11米,寬8米,求花壇的周長。

(2)一塊正方形土地,邊長是6米,要在它的四周圍上籬笆,籬笆至少長多少米?

2、提升練習

王伯伯有一塊一面靠牆的長方形菜地,長10米,寬6米,如果要圍上籬笆,籬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課堂小結

回顧這節課的學習過程,請多個同學談談這節課學到的知識並要求學生:尋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長的知識、測量一下課桌、凳子、書本的面,並計算它們的周長。希望大家在計算時都能認真、仔細,不做小馬虎。

七、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着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準備、教學過程”七個方面來説《走向明天》一課。

一、 教材分析:

《走向明天》這一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美術六年級下冊(湘版)中的第九課。從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看,本單元屬於“設計應用”的範疇,按照學習要求,學生能運用相關藝術字知識設計自己的名字,和全班同學一起製作一塊母校紀念留言板。從美術學習的角度看,運用平面設計的知識設計留言冊頁,同學之間互贈畢業留言冊頁交流情感。從學習的方式上看,綜合性學習是本課較突出的特點,集設計、製作、交流於一體,有機會的話,我們還將利用圖形處理軟件,讓學生使用電腦設計製作畢業留言冊頁。

二、學生分析: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也是進入藝術學習的起點,對於國小六年級的學生來説,學校是他們成長的搖籃。歷經六年的學習時光,一個個天真無邪是孩子就象剛出芽的幼苗,在教師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畢業之際,面對即將離去的母校,即將迎來中學的生活,同學們的心情是既興奮又留念,而明天飽含着孩子們的期望,所以《走向明天》一課的設置對於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説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三、教學目標:

1、 用已有的美術知識設計自己的名字,製作母校紀念留言板,設計畢業留

言冊頁。

2、 在設計活動中能表現出創意,能有意識地運用美術設計與組合應用的形

式原理。

3、 體驗即將畢業時與母校、老師、同學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對未來學習

生活的憧憬。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學生要從多角度欣賞和認識美及美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特徵,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開闊學生藝術視野,拓展藝術想象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慾望,並在美術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為了更好地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將重點定在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設計自己的名字,集體制作班級留言板上。 難點定在培養能運用美術設計與組合應用的形式原理,能表現出獨到的創意上。

重、難點的突破要緊緊圍繞以學生髮展為本,把學生設計、製作、情感擺在重要位置,引導學生體驗情感珍惜友情,調動學生潛能,發展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因此,我選擇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本課我將採用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體驗交流情感,獲得設計製作的方法,在師生和生生的交流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力求使學生從多感官、多形式的參與到“母校留言紀念板”活動中來。

六、教學準備:

本課的教學前期準備十分重要,我在前一節課給同學們出示了一個詞語聯想的活動,“綠色”——“樹”,引導學生漫談大樹,重點突出“綠葉對根的情意”。再由樹聯想到母校、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對母校的懷念對老師的感激。同時,向學生提議:手工製作一棵紙大樹。 提示學生合作交流設計樹型,討論製作流程,合理分工。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教師適時地拍攝活動照片以便下一次課製作。 教學用具的準備如下:、手工樹、膠水、剪刀、水粉、教師名字設計等。

七、説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暢談理想、討論方案。

情感是創作的動力。我首先打開,展示學生在學校裏學習、生活、成長的有代表性的照片,並配上背景音樂《上學歌》、《同桌的你》,引導學生回憶六年前剛入學時的情景,談談即將畢業的想法和感觸。

採用情感交流的方式,注意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採用六年成長趣事為主線,創設情境。在這節課中我很多學生參加軍訓、運動會、課堂及課餘玩耍的圖片,通過這些真實、熟悉又親近的圖片感染學生爆發情感,從而引出本課課題。學生自由選擇座位,尊重學生的個人喜好,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創作空間。

第二,在情感交流之後,就“我們應為母校留點什麼”展開討論:母校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我們在這裏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們即將與母校離別之時,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的不捨之情、什麼樣的活動給母校留下一個永久的紀念呢?

第三,教師小結:製作一塊母校紀念留言板(何不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策劃製作母校紀念留言板,將自己的名字寫在留言板上,留給母校一份最有意義的紀念品)。

(二)欣賞評述、探究方法。

1、展示出各種美術字及設計獨到、美觀的'簽名供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美術字的審美性。

2、小組討論:這些字都有哪些特點?你比較欣賞哪一種創意?

3、學生以“留言板”為例,嘗試設計。教師點評反饋。提醒學生主要從創意、字體、字形和色彩四個方面考慮。如創意:是否有新意;字體:是否美觀;字形:大小是否合適;色彩:是否具有藝術性。

4、師生共同探討美術字設計的一般性原則:可讀性、藝術性、時代性。

放手讓學生嘗試製作,教師巡迴觀看學生活動及時發現問題,並針對問題加以引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到知識與技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有效發揮,課堂教學才能成功。在《走向明天》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考慮到學生參與的“面”與“度”,採用讓學生自己感受設計,再班級合作交流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夠動腦、動手、動嘴,相信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個性能得到張揚,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三)延伸應用,設計製作。

1、 針對剛才的嘗試製作,學生思考:你準備怎樣設計自己的名字?關於自

己的名字,你有什麼樣更好的設計構想?教師出示自己姓名設計圖。

2、比較欣賞:同一名字或同一內容的幾個不同效果的設計。展示圖片。

3、呈現活動要求:運用已有的美術知識設計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學一起來

製作一起母校紀念留言板。

4、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工具進行創作。

在學生製作過程中我還是選擇了《同桌的你》伴奏作為背景音樂,創設情感氛圍。學生用各種製作方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名字設計製作上,並採用不同方法進行加工裝飾以達到美化效果,彰顯設計的個性。學生的情感也在教師一步一步的引導中得到昇華。

(四)展示交流。

學生將自己設計的名字剪貼在留言板上,組成一塊班級留言板:

1、談談自己的設計與想法。

2、 説説能吸引你的名字設計,並談談你的看法和認識。

3、教師將設計好的自己的名字也貼在留言板上,留做紀念。

4、集體出謀劃策將“留言板”進行合理的裝飾,使其整體感覺更為美觀。

在這一環節我選擇了歌曲《友誼地久天長》作為背景音樂,與主題配合。

(五)體驗贈送。

看,多茂盛的一棵大樹啊!粗壯的樹幹就是我們的母校,我們的班級,樹葉就是我們每個同學。提議:以班級為單位,將“母校畢業留言板”贈送給學校大隊委。以較贈送紀念的方式結束今天的課題,這樣既是為了使美術教學與生活融合,也是為了讓學生能記住這堂生機盎然的美術課,對美術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説課稿 篇4

《敍事要完整》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寫作訓練,本單元的單元主題是“成長”,所選課文或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或展示他人成長的歷程,都給學生以有益的啟迪。對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並學習的表達技巧。

本次訓練要求學生把握兩點:一是感知作文的完整性,明確記敍的六要素和寫作的順序;二是學習運用描寫生動記敍事情的經過。

基於此,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幾點:

1、初步感知作文的完整性

2、回憶和再現記敍六要素

3、學習運用描寫生動地記敍事情的過程

其中教學重點是:學習完整敍事

教學難點是:選取生活事件或片斷進行記敍

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和片段訓練法。讓學生在交談中加深對記敍文六要素及寫作訓練的認識。同時輔以相關訓練。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導課;二是寫作導引;三是寫作實踐

第一環節通過美文導入讓學生明白生活中每天面對的人和事都可以入文,想引起學生表達的興趣。

第二環節,學生通過病文分析、閲讀教材,明確記敍的六要素及其作用,並進一步思考分析如何才能把“經過”寫得清楚、完整、有意思。由此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第三環節寫作實踐,通過兩個板塊來完成。第一板塊,要求學生閲讀教材41—42頁所給材料,討論怎樣給它們排序最好,並説明理由。在這一活動中主要讓學生感受不同記敍順序在中的不同體現及不同效果。第二板塊,要求學生補充材料,完成片段敍寫,並完善成文。材料為:

“昨天,我遲到了,被老師批評了一頓,心裏很不舒服。我暗下決心今後再也不遲到了。”

從而突破本課難點。

縱觀本節課設計,我覺得整體授課思想清晰,課堂上給了足夠的討論和寫作時間,學生對訓練內容容易把握,教學目標的實現、重難點的突破都不是問題。雖説寫作能力的培養、提高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點滴訓練,循序漸進,假以時日,一定會看到成效。

説課稿 篇5

《體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以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主要目的實踐性課程,要保證絕大多數教學時間用於體育活動實踐。只有讓學生經常參與體育活動,他們的身體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我的整個教學設計立足點在於: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引領學生自練自悟。用學生自己對籃球的“玩練”體會動作過程和方法,用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和體驗感知取代統一答案,用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揚學生靈性服務。同時,課標特別強調“練”的重要性,提倡讓學生充分地練,在練中整體感知,在練中產生感悟,在練中培養球感和球性,在練中受到小組同伴合作情感薰陶。在這種教學指導思想下,我將摒棄繁鎖的講解分析和動作示範,力求在動作講解和示範時簡練,直接切入要點,把“體”“練”作為這堂課的重點,讓圍繞籃球的“練”貫穿課堂始終。

基於這樣的設計理念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積極熱情的參與小籃球上手胸前傳接球練習和遊戲,敢於在同伴面前自我展示。

2、能初步掌握小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方法,提高傳接球的能力。

3、在練習中和遊戲中表現出與同學合作的行為,培養良好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

為達到上述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安排四個環節進行: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課程伊始,老師和學生通過語言交流及通過老師的鼓舞,讓學生隨着音樂一起做球操,使學生在快樂中接觸籃球、喜愛籃球。

2、親歷體驗,自主探究。通過語言的導入,使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主動探究,自主學習,掌握籃球的運球動作,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自主創新、團結協作的精神。

3、挑戰遊戲,拓展練習。在技術拓展階段,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創新活動和穿越迷宮使學生的運球本領有了用武之地,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此環節既鍛鍊了學生的'機智反應能力,培養了學生不怕困難、敢於挑戰的精神,又使他們更加懂得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4、共舞放鬆,共話收穫。最後在《我們都是好孩子》的音樂中,師生共跳律舞、共話本節課的收穫。這一設計充分讓學生體會到體育課的形體、技能、音樂、舞蹈等藝術的結合,從而使學生受到運動美的薰陶。

在這四個環節中,以快樂大本營為主線,設計了一系列的闖關活動:

第一關:熱身運動,學生在《大家一起來》的音樂聲中做球操。

第二關:運球探究營——主要是學習籃球運球要領。

安排了一下環節:

1、自由運球 2、小組交流

3、學生示範

4、總結運球要領

5、鞏固運球要領

6、小比賽——看誰拍球的個數多。

第三關:運球創新營——主要是學生自己創新各種運球方法,安排了三個環節:

1、以小組為單位創新運球方法

2、交流展示

3、練習自己喜歡的方法。

第四關:運球娛樂營,設計了遊戲:穿越迷宮。

第五關:快樂放鬆營 ,最後學生在《我們都是好孩子》的音樂聲中進行放鬆活動。

在課堂中,學生喜歡的運動情景,將發展學生素質、掌握動作技能、關注學生情感和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有機整合,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新理念。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自主創新、小組合作等形式感受新知,掌握新知。教師在這期間利用展示交流、觀察評價、遊戲競賽、激勵評價等手段,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主動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探究發現、合作交流中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

總之,本課以籃球作為發展學生個性與特長的一種手段,通過籃球運球動作的學習,讓學生對籃球建立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使籃球運動成為學習中的一部分,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班數學活動《去小熊家做客》。下面我將分別從教材分析、目標定位、活動準備、教法學法、活動過程幾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內在聯繫:

一一對應是比較物體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不僅可以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現相等關係,這是幼兒數概念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步驟。因此,讓幼兒通過嘗試一一對應的操作匹配能較好地為幼兒進行"比較活動"作好準備。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經常不能持久地參與活動,而且他們對自己感知到的東西缺少表達的習慣和方法。因此萌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培養表達他們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本次活動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較為感性的活動。一是以去小熊家做客引出課題,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引導幼兒學習重疊對應,對於幼兒而言,通過重疊的方法更容易發現兩個集合之間的對應關係。二是感知一一對應的關係,教師提供給幼兒誘發對應性的材料,去給小熊買水果。容易使幼兒進行一一對應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形成了一一對應的意識。三是比較男女小朋友的多少,這主要是數與量的對應,將一一對應提升一個高度。

(二)活動目標活動中幼兒通過一系列的操作來獲得重疊和並置的對應方法.並通過這種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係。在活動中教師不向幼兒傳授一一對應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這有利於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利於他們以後對數概念的理解。

1.學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

2.學會運用多、少、一樣多來表達兩組物體的數量關係。

喜歡數學活動,對數學操作活動感興趣。

(三)活動重難點

1.能準確運用多幾個、少幾個、一樣多來表達兩組物體間的數量關係。

二、教材特點

小班幼兒在學會了區別"l"和"許多"的基礎上,可以學習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相等或不相等,即所謂的"一樣多"和"不一樣多"。在比較的過程中通常會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對應一般有兩種:重疊對應(即將第一組物體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排成一行,再把第二組物體一個一個分別疊在第一組物體的上面)。並置對應(即把第一組物體排成橫列或豎行.第二組物體一一對應分別擺在第一組物體的下方或左、右方)。

一一對應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物與物的一一對應和物與數的一一對應。比較常見的形式有:相關物體的匹配、數和量的對應匹配、顏色的對應、形狀的對應、大小的對應等。小班第二學期的幼兒對5以內的.數量關係、物體的明顯特徵,物體簡單的排列(橫排、豎排)以及生活中常見的相關事物。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為進行一一對應的教學做了較好的鋪墊。他們對操作性較強的遊戲活動較感興趣,一一對應的活動正是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生動的操作機會,使幼兒在玩一玩、排一排的過程中感知到抽象的數、物之間的邏輯關係。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進行了以下準備:活動準備:教學掛圖兩張,音樂,幼兒操作材料若干。

四、活動方法

(一)説教法小班幼兒年齡小、愛玩、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充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以下方法進行教學,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小班幼兒易受情境感染的特點,有目的地創設了去"去小熊家做客"的情節,以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排序興趣,讓幼兒積極觀察,動腦,以達到個性與素質的共同發展。

2.交流討論法:恰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在排序過程中,我積極引導幼兒觀察物體的排序規律,在觀察探索的過程中充分讓幼兒表達自己的看法,進一步感受到了參與活動的樂趣。

(二)説學法

1.操作法:本活動的操作是通過讓幼兒觀察,嘗試圖形的排序方法。有一位教育專家曾經這樣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學習是聽過就忘記,看過就記住,做過就理解。這句話很好地闡明瞭孩子的思維和學習特點:直接行動思維接受知識的速度優於具體形象思維,更優於抽象邏輯思維。因此,為幼兒創設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機會,是幫助他們獲得知識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徑。本次活動就是以這種理念為依據,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裏自由地操作。

2.情境體驗法: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創設情境的方法,通過情節,使每個幼兒都有實際體驗,獲得愉快感、輕鬆感與成就感。在情節中輕鬆掌握了比較多少的方法。在反反覆覆的觀察和交流中,並不缺少的是為孩子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地接近成功,從而培養孩子們喜歡幫助他人和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活動過程

(1)談話引入,激起幼兒學習興趣

1.小朋友們好,今天小熊送來一張請柬,邀請我們去它們家做客,你們願意嗎?

2.隨音樂帶幼兒進教室。

(2)參觀卧室,初步學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多少

1.引導幼兒觀察小熊家的卧室設置,數一數每一種物品都有幾件?

2.請幼兒説一説如果每一隻小熊睡一張牀,那麼牀的數量多還是小熊的數量多,怎樣比較他們的多少。

3.教師示範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多少,並引導幼兒説出熊的數量比牀的數量多(或少)一個。

4.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比較小熊和拖鞋的數量,並説出小熊和拖鞋的數量關係。

5.教師小結:比較兩種物體數量的多少,我們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就可以説出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了。

(3)參觀餐廳,重點學習表達數量關係1.請幼兒觀察餐廳內的設置,並比較小熊和椅子數量的關係,並嘗試表達他們之間的關係。

2.請幼兒操作掛圖並表達小熊和帽子的數量關係。

3.請個別幼兒操作比較蘋果與小熊數量的關係,並引導幼兒説出蘋果與熊之間的數量關係。

(4)遊戲:選水果

1.教師交代操作要求:幼兒每人為小熊家選一種水果,並數一數水果的數量,老師説出水果的名稱,幼兒用重疊的方法比較水果與小熊的數量關係。

2.拓展延伸:比較男女朋友數量的多少。

説課稿 篇7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7課《端午的鴨蛋》。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我國部分地區的節日風俗,民間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學習這個單元能夠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並通過這些民俗風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藴涵的無窮樂趣。本文屬於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後的文化意味和濃郁的民俗風情。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慾望,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説,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學生缺乏認識瞭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需要教師指導。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自然傳神的表現手法。

3、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重點: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

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方法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富有表現力。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閲讀主體的作用:

1。採用朗讀法,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用心品味;2。合作探究法;3。延伸拓展法(引導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教室走向社會,增加知識儲備)。

四、教學過程

1、導語:讓學生説説自己在家鄉過節日的風俗,少數民族同學也可以説説本民族的過節習俗。如果讓你寫文章來介紹你會怎麼寫。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汪曾祺是如何介紹的。

2、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投影作者簡介和字詞

(2)概括文章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感知文意。

思考:本文的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初步閲讀,歸納出文章先從端午的風俗談起,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高郵的鴨蛋,最後涉及正題,端午的鴨蛋。

(板書)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3)學生再讀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家鄉的鴨蛋?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時孩子們是如何把玩鴨蛋的?作者為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設計這幾個問題在於培養學生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進一步細讀課文,從而理解作者對家鄉的任何小事都如數家珍,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對童年的懷念,從而突破重點。

3、要求學生精讀課文,選出自己喜歡的.文句。小組進行交流,品味語言,多媒體顯示汪曾祺的創作特點。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總結: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行文閒適自由,語言輕鬆幽默,趣味盎然,能夠雅俗共賞。設計這個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品味文章語言,從而對教學難點進行分解。

4、迴歸生活分享體驗

(1)談談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的習俗?這些習俗的緣由是什麼?

(2)我們新疆有許多少數民族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你知道哪些,介紹一下。

學生分組討論,選代表發言,針對學生回答情況,教師進行點評。設計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端午等傳統節日的認識從粗淺瞭解轉向探究根源。讓學生認識到節日的習俗寄託了我們對美好生活期盼和祝福,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這個環節培養學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語言生動講述見聞,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主動意識。

5、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國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日漸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是他們認識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6、小結

讓學生暢談學習本文的收穫或疑惑,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

7、佈置作業

課外閲讀汪曾祺的《受戒》

板書:

端午的鴨蛋

端午的風俗——家鄉的端午——端午的鴨蛋

Tags:説課稿 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