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總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2W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彙總10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跳繩》是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第三單元的一節新授課,本課是在7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8的加減法教學的。學生基本掌握了簡單的説和算。

二、學生分析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0-10並掌握了7以內的加減法,已具備瞭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這個班的學生大部分上過學前班,數的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學生會看圖説算式。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相關的加減法問題的能力,組織學生交流加減法算式,體會加減法之間的關係。

三、説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並掌握“8”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能根據實際情境列出算式,並能説出算式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指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

4.初步養成仔細觀察、主動思考、認真傾聽、大膽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

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計算“8”的加減法,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能用“8”的加減法解決問題。

四、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採取情景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引導學生結合情景圖,鼓勵學生仔細觀察、主動思考,然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説出算法,掌握8

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五、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口算。

(二)創設情景引入。

(三)學習新知。

課件出示課本第38頁主題圖

1、仔細觀察圖,從圖中你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

2、提出問題並解決

(1)一共有幾個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決嗎?

(2)你能説一説算式中各數字的含義嗎?

(3)你是怎麼計算出來的?能給大家講講嗎?

(4)根據剛才找到的數學信息,你還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嗎?你能説説這個算式表示什麼嗎?

(5)你能提出一個用減法解決的問題嗎?

3、師寫算式學生猜算式表示的意義。

4、“8”的組成。

學生動手操作將8個桃子分給兩隻猴子。

5、説一説。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結合給出的算式3+5=□進行交流。

練習

1、課本練一練1、2題。

2、手指遊戲:同桌兩人進行,要求兩人的手指合起來是8個。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的表現怎麼樣?

(五)作業佈置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 置與順序”第二課時:上下。

教材簡析: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具體目標。本單 元是通過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從而初 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屬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第一學段。本節內容“上下” 是學生學完“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學習的,繼續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 述事物的好習慣,學會用上下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而初步發展學生的空 間觀念,為以後的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 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體驗上、下位置關 系的相對性,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知識技能目標)

(2)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能力培 養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素質培養目標)

(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重點:學會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説教法與學法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 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 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 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法。

創設小動物去大樹爺爺家做客這一情境,引導學生 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地明確三種動物的位置關係,體驗到上下的位置關係, 並創設三種動物變換位置關係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觀察討論,互動合作法。

新課標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 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説説教室的物品 的位置關係,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互動合作給動物分房 子等活動,進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合作意 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通過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整理書架、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 關係,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具準備:主題畫、投影儀、小書架

學具準備:剪刀、膠水

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引疑。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這一情境導入新課: 今天,天氣晴朗,森林裏特別熱鬧,原來大樹爺爺今天請客,小兔和小鳥一大早 就到了(出示主題畫,先出示小兔和小鳥)讓學生觀察直觀到小鳥和小兔的位置 不一樣,我順勢引出課題:“上下”。通過設疑引出課題,能讓學生有發現問題 的機會。

第二環節: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觀察思考。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仔細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位置,讓學生自 由説説小鳥在小兔的哪個位置上,小兔在小鳥的哪個位置上,讓學生初步理解上 下的位置關係。

1、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讓學生體驗由於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 系是相對的。我注意使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説明小動物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再讓學生描述松鼠的正確位置,從而體會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由於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與相對性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時教師要發 揮引導作用,有必要作出適當的説明,對學生理解新知很有幫助。)

2、換換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對性。

讓學生動手換一換小鳥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學生互相説説三種動物各自的位 置關係。(學生能在變化中進一步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學會舉一反三, 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指導看書,書寫。 指導學生根據判斷的三種動物的相對位置,填寫好書本的內容,注意上下的書寫,培養學生正確書寫的習慣。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應用新知去解決問題。

3、聯繫身邊的例子説一説。

觀察教室,討論哪些物體的位置關係可以用“上下”來描述。學生自由觀察, 自由發表意見。(設計意圖:聯繫學生身邊的例子來應用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 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聽口令,擺物品。要求每人準備好數學書,練習本,文具盒和鉛筆等學習用 品。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可以設計以下口令:數學書放在桌面上,文具盒 放在數學書的上面,練習本放在數學書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組織教學,可 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整理書架。每個小組一個小書架,一些書和其他學習用品。要求:小組內互 相商量如何擺放這些物品,然後動手一起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説出物品的上下 位置關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4、參觀小明的房間。

(課本練一練第1 先引導學生説一説看到了什麼?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再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把各種物品的上下關係補充完整,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藉助這一情境,要 求學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間,養成物品擺放整齊的良好行為習慣。

(以上活動是根據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設計的。)

5、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題。注意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在寫數過程中,讓學生説説哪個數在上,哪個數在下。 課本第59 題:説一説。利用圖畫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道有一定開 放性的題目,有多種的説法和答案,如船在橋的下面,人在橋的上面,橋在船的 上面等。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

(完成第59 活動要求:先引導學生弄懂題意,然後指導學生剪下附頁中的動物頭像,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安排房子。 活動形式:學生可以在小組中合作完成,分完後,與小組同學交流是如何安 排的,説一説它們的上下位置關係與順序。這樣做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 的能力,同時增強交流合作的意識。

第五環節:拓展思維,強化新知。

(第59 這是一道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不做統一的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饋的過程中,適當引導 學生有條理説出自己的推理過程。

第六環節:總結深化,自我評價。

結合新課標裏提出新的評價體系,我在這一個環節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 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做個評價,每人一張評價表,在認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畫上 一個笑臉。

對學習數學有興趣 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交流 能積極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樂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通過以上六個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樂意學習,主動 參與數學活動,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初步培養,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鐘錶的組成部分,知道時針、分針及鐘面的數字。

2.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並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看整時

教學難點:整時時針、分針所在的位置

教學具準備:實物鍾、模型鍾,實物展示及相關多媒體課件,頭飾。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聽聽這是什麼聲音?(嘀嗒……)

再聽聽這是什麼聲音?(鬧鐘聲……)

2.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離不開鐘錶,鐘錶有着各種不同的形狀,(圓的、方的、扇形的……)鐘面上還有豐富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

二、整合問題:

1.説一説,關於鐘錶,你都知道哪些知識內容?

2.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鐘錶。

三、解決問題:

1.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拿出學具鍾,説説在鐘面上你都看見了什麼?

2.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同桌比一比,看鐘面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指名彙報)

3.教師點撥,解決問題

(1)時針、分針、12個數(數一數)12個大格、一些小格(秒針)

(2)師撥動按鈕,生説針是按怎樣的方向轉的?(順時針)

四、總結歸納

1.認識整時

(1)師:聽鬧鐘又響了,文文還在睡懶覺呢。(出示情境圖)

快告訴文文,現在是什麼時刻了,再睡下去,她會遲到的。

(糾正7點説成7時)

(2)師:再説説這些是什麼時刻?(出示圖片)8時、3時、6時

生觀察這些鐘面上的針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

生彙報: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3)整時的常用方法8時、3時、6時(文字表示法)

(4)整時的另一種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見過這種時間嗎?在哪見過?(電子表示法)

(5)怎樣用電子表示法記錄時間?(同桌互練)

五、拓展應用

1.找朋友(頭飾)時間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別找錯呀。

2.撥鐘錶説時間。(同桌互做)

3.過一小時是幾時?(出示圖片)生思考動手操作

六、升成創新

出示缺少時針的鐘面,分針指向12.問:這是幾時,你想讓它是幾時,怎麼辦?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及其換算關係;能力目標是會用小額人民幣解決簡單的購物問題;情感目標是愛護人民幣,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掌握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係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購物情境中進行簡單的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一年級學生一般對人民幣都有一些認識,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幣面值的大小。學生比較困難的是元、角、分之間的關係及如何使用人民幣進行購物,如何付錢、找錢等。我根據學生的原有的認知基礎和年齡特點,在教學時突出了以下幾點: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繫。

2、在教師的主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課的設計我將自己定位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習材料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試圖讓學生髮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3、在落實雙基的基礎上滲透應用性和開放性。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時候都是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我在此基礎上設計學生自主購物活動,適當滲透應用性和開放性,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學法

這節課是一年級的教材,學生的年齡小,但對人民幣的有關知識並不是一片空白。因為日常生活中的買賣活動已豐富了學生對人民幣的感性認識,故在教學時,我對學生放的較開,儘量讓學生多説,力圖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這一教學理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設計讓學生小組活動,共同參與到購物遊戲中,使學生在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

四、説教學過程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北師大版數學《買文具》説課稿二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北師大版數學《買文具》説課稿二為了落實教學目標,解決重難點問題,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創設笑笑過六一買文具情境,引出本節課的主題認識人民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在第二大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小環節:

1、認識人民幣

這裏,由於是學生上過的課,因此人民幣的分類我沒有花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只是口答了一下分類方法,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單位。接下來通過看一看、説一説的活動讓學生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以及它們的特點。這裏在交流中豐富學生的識別方法,構建學生對人民幣多種特徵的瞭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學中教育學生愛護人民幣,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2、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關係

通過笑笑買文具這一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並在購物過程中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人民幣的功能。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認識了元角分之間的關係。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第三個環節是實踐運用,拓展延伸。首先完成課本P71填一填(1)(2)小題,接下來通過模擬買水果這一購物活動,讓學生在遊戲中進一步鞏固人民幣的換算,完成教學目標。

之後,通過課件你知道嗎我又同孩子一起了解了貨幣的產生過程,使學生對貨幣有了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瞭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的慾望。

最後,以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總結全課,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交流傾聽的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不亂花錢的思想教育。

五、説板書設計

認識人民幣

單位: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這樣設計簡單明瞭,重點突出。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一冊,第95頁的《5、4、3、2加幾》。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8加幾、7加幾、6加幾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5、4、3、2加幾,本節課在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佔據重要的位置,為學生熟練計算20以內的進位奠定基礎。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加法算式基本上是較小的數加較大的數,例題可以促進學生探究,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可以是湊十法,也可以聯繫已經學過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數,鼓勵算法的多樣性。試一試的三道題目可以讓學生自己計算,4+9和5+8的算式可以引導學生聯想9+4和8+5,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計算。想想做做第1、2題注意算式之間的對比,感受知識間的聯繫,便於實現算法的遷移,然後安排實際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

二、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提出並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5、4、3、2加幾的方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5、4、3、2加幾。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發展探究、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重視算法多樣化,發展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

3、繼續培養合作意識和學習興趣,應用知識解決生活裏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

教學重點: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聯繫學過的相應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數。

針對這一教學重難點,可以課前先複習舊知,回憶湊十法的計算過程。在新科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並列式計算,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探索計算方法。

三、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去小白兔家做客的情境,啟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並列式計算,自主探索計算方法。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法: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和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的樂趣。

學法:

自主觀察思考: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和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有利於後面學生之間合作學習和更好地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

四、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複習舊知。

師:今天老師要帶我們班的小朋友去一位小動物家做客,讓他看看小朋友們最近的表現和學習情況,讓他誇誇我們班聰明的小朋友,你們説好不好?為了能讓小朋友們表現得更好,我們先來做個熱身運動,怎麼樣?

1、出示口算卡片。

8+6= 9+5= 7+5=

指名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2、3+( )=10 5+( )=10

(二)自主嘗試,探索新知。

1、自主學例題。

師:小兔子家門口種了許多蘑菇,小兔子為了招待我們,正提着籃子在採蘑菇呢。

(1)看一看,小兔子的蘑菇是怎麼種的呢?

(2)小兔子出了個難題考考大家:一共有多少個蘑菇?用什麼方法計算?你會列式嗎?

(3)學生獨立計算,然後請學生説説你是如何計算的。集體交流算法。

板書湊十法的過程。

師:小朋友真能幹,想出了這麼多方法來解決問題,這些辦法都不錯,我們大夥再議一議。你最喜歡用什麼方法來算?為什麼?

學生回答。

師:做題時,用自己會做的和喜歡的方法做就行。

2、 試一試。

下面就用你最喜歡來的方法來計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這些題目吧。這些題目就是我們教科書95頁中間的試一試。

5+8= 4+8= 3+9=

請你選一道題説説你是怎麼樣很快做出來的。

(三)遊戲實踐,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1

述:小兔子還為大家請來了幾位動物朋友。(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圖。)

這些朋友都在書上的95頁,小朋友能根據所看到的小動物,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嗎?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後全班彙報。

2、想想做做2

(1)想要吃到小白兔準備的好吃的水果嗎?那要先答對小白兔的難題才行。(出示第2題)先觀察每組算式,你發現他們有什麼特點?你猜想一下,他們的得數會有什麼樣的特點?

(2)學生獨立計算,指名校對,發現規律:加數不變,交換位置,得數不變。

3、想想做做3

要求: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指名報得數,共同訂正。

(四)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國小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是要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的規律,獲得數學源於生活的體驗,教師就應該轉變角色,成為真正的組織者、引導者。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這節課。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1.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善於動腦的認知感以及思維的邏輯美感,樹立解決問題的自信心。2.培養學生的自我表露技能,能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的參與性。3.讓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體驗到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

知識點目標:1.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提供實際情境引出計算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動手操作,探索出多種算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十幾減7。2.引導學生從依靠操作和實物思考到脱離實物思考,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交流、合作,體驗到十幾減7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難點: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分析問題的思路,掌握十幾減七的計算方法。

 教學思路:1.通過動手操作和聯繫實際激發興趣,提出數學問題;2.緊密結合數學概念和實際應用,由表及裏、由此及彼,逐步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形成認知結構;3.在認知形成的過程中組織討論交流、合作學習,體驗成功、增強自信,提升合作意識。

聊聊我的教學設計與分析:

一、誘發情感,導入新課

這一部分由課前談話與複習舊知組成。針對一年級小朋友喜歡動物的特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參與到小動物的計算比賽當中去。首先出現的是之前學習過的口算題,即複習舊知。然後與學生談話:獅子王又給動物們出了一道題,可是動物們卻遇到了困難,他們知道我們班的小朋友特別聰明,想讓你們幫助他們,你們願意嗎?這時學生的興趣已被調動,激起了他們“想參與”及積極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提高情感,自主探究

1.問題引思:出現動物們感覺困難的題目,即例1。讓學生先用小棒擺擺看,

先拿出1捆又2根,想一想,要從中拿走7根,有哪些拿法?

2.自學探究,討論質疑

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了以下想法:

(1)從12根裏一根一根拿,拿走7根,就是從12根裏減1,減1……一共減了七個1,還剩5根,所以12-7=5。算式:12-1-1-1-1-1-1-1=5

(2)先從1捆中拿走7根,剩3根,再把另兩根加上得5,所以12-7=5。算式:10-72=5

(3)想:7加幾等於12,7加5等於12所以12-7=5。算式:7(5)=12,12-7=5,這是通過想加算減得出的。

(4)從1捆又2根中先拿走2根,再從1捆中拿走5根,還剩5根。所以12-7=5。算式:12-2-5=5

(5)從12根中拿走1捆,剩2根,多拿走了3根,用剩下的2根再加上3根是5根,所以12-7=5。算式:12-103=5

學生每説出一種想法教師都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另外還有一種想法很獨特,很有創新意識。他的想法是用減數7減2得5,10減5得5。所以12-7=5。這種想法在平時教學中比較少見。這時教師並不急於下結論,而是和全班一起討論,得出這種想法是正確的。12-7=102-7=10-72=10-(7-2)=10-5=5

3.揭示課題,引導歸納

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計算。

提問:剛才我們計算的這些題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從而歸納出被減數都是十幾,減數都是7。教師揭示課題:十幾減7。

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還有哪些十幾減7的算式,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得數。出示例三。

教師通過讓學生擺小棒,自己主動探索,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12-7,打破了以往的“想加法算減法”的唯一思路,培養了學生敢於探索的精神與大膽嘗試的能力,開拓了學生的思路。

三、增添情感,實踐反思

1.跳一跳,摘蘋果

將教科書第12頁的做一做中的題目放在蘋果樹的蘋果上,讓學生跳一跳,摘蘋果。誰回答對了蘋果上的題目,這個蘋果就獎給誰。

練習中採用了“獎勵法”的形式,學生的參與勁頭濃厚,同時又鞏固了新知識,並對學生的計算速度有了一個新的要求。

2.數學小遊戲

以上三個環節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變教師的“講”為“引”,變學生被動的聽為主動的探索,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我的教學內容是“比一比物體的長短和高矮”,是數學一年級上冊第4、第5頁上的內容。

1.教材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通過客廳裏的生活畫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認識長短和高矮;接着通過找一找、比一比,體會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感受長短和高矮都是比較的結果。教學重點是知道長短、高矮的含義,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的思維方法。教學難點是掌握比較的標準和方法,會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述比較的結果。關鍵是體會比較的方法,感受長短、高矮都是比較的結果,而且比較的結果都是相對的。

2.本課時是入學後的第二課時,小朋友對國小學習生活還不熟悉,還不習慣,容易“坐不住”。因此,我努力營造一種愉快的情境,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於學習內容。如,通過小熊邀請大家參觀客廳來導入新課、引導學生髮現客廳的數學祕密;用小故事來串聯“想想做做”的題目;通過“發現獎”、“合作獎”“秩序獎”等獎項的頒發,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課堂中始終洋溢着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3.由於學生在幼兒園已經學會辨認物體的長短、高矮,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關於長短、高矮的感性認識,可以説學生對長短、高矮有了一定的初步認識。因此本節課上我讓學生在觀察客廳裏有了些什麼東西后,就直接讓學生找東西來比一比,然後再用到了書上的小圖來鞏固比較的方法,並指導學生用√或O來表示。另外,我的教學在關注知識性學習的同時,更關注的是如何設計更多的有意義的活動(如找一找、剪一剪、搭一搭、排一排等),讓學生探究、體驗比較的方法,培養仔細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教學中,我還通過找身邊的物體進行長短、高矮的比較,排排隊等活動,讓學生獲得用數學的體驗;而“幫小熊解決疑問”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為下一節課到廚房比大小、輕重埋下伏筆,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課後佈置的調查實踐作業是為了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讓學生的學習不再侷限於課堂;學習的指導者也不再侷限於教師;學習的內容也不再侷限於書本,可以是整個世界。瞭解本校的最高建築,瞭解我國和世界上最高的山峯和最長的河流,既拓寬學生的視野,又培養學生熱愛學校、熱愛祖國和放眼世界的美好情感。

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使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2.使學生聯繫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的含義,初步建立比較的意識,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

3.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教具準備:課件,小熊頭飾, “秩序獎”“發現獎”“合作獎”的小獎狀,吹塑紙條,2張幻燈片。生準備小剪刀,膠水,可以搭的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誰呢?(師戴好小熊的頭飾)

你們好,我是小熊,今天我邀請大家到我的好朋友小莉家去參觀一下美麗的客廳,你們想去嗎?

二、指導觀察,引導比較

1.(課件出示 )小朋友,小莉家的客廳到了。你們看,漂亮嗎?都有些什麼東西呢?(同桌互説)

(讓生看圖充分地説)(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

2。其實,小莉家的客廳裏還藏着許多數學祕密呢,你們想不想把這些祕密找出來?要想找到這些祕密並不難,只要小朋友睜大眼睛仔細看,開動腦筋用心想,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祕。你們看,小莉家的客廳裏有許多東西,他們有的長短不同,有的高矮不同,你能把他們找出來嗎?哪個小組能找滿5對就能獲得“發現獎”。

小組討論,然後分組彙報。根據回答頒獎。

3.剛才,我們是小組同學一塊兒來找了一些東西來比一比的(板書課題:比一比)通過“比”,我們知道了一些東西的長短、高矮,白菜老師和茄子老師想看看是不是每位同學都會比一比了。(指導翻書)(課件出示小圖,比較小圖,指導畫√,畫O)

4.打開你的文具盒,再找一找,比一比。(面對大家,舉着東西説一説)(表現好的繼續頒發“發現獎”)

5.體會比的相對性

(1)師出示一枝鉛筆: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

生討論,還需要再拿一枝鉛筆來比一比,沒有比較就沒有長短、高矮之分。

(2)師拿出不同的鉛筆分別與之比較,使學生明確長短、高矮是比較的結果;長短、高矮是相對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3)這三枝鉛筆中哪一枝最長,哪一枝最短。使學生明確最長的`只有一枝,最短的也只有一枝。

三、實踐感悟,鞏固方法

1.“想想做做”(以故事串聯)

小莉學校有一位大哥哥腿受傷了,有一天小莉推着大哥哥去上學。(課件出示)

(1)“想想做做”第1題(説一説是怎麼想的)

從家到學校有兩條路,走哪條路近一些呢?(為什麼呢?)(課件出示)

(2)“想想做做”第2題

剛出家門,家門前的兩棵樹就引起了他們的注意。(課件出示)

(3)“想想做做”第3題(讓生討論可以怎麼看,怎麼比)

小熊還帶了兩位好朋友來了。(課件出示)

(4)“想想做做”第4題(怎麼比的,強調“最”的唯一性)

生比出來以後,師追問:為什麼小熊的下面既不打√也不打O。

下面,讓我們來動動手吧!

2.剪一剪

用吹塑紙條小組內每人剪一條任意長的紙條,然後比一比長短,最後按一定的順序將這些紙條排列好。最先完成的小組獲得“合作獎” (比一比:誰剪得最長,誰剪的最短)(組長上來彙報時,注意貼法的多樣性)

4.搭一搭

拿出自己帶來的東西,小組合作,看哪一組搭得高。

(生活動:拿出學具,和自己的小夥伴一起搭出高矮不同,形狀各異的模型。)

比一比:哪一組搭得最高。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1.剛才,我們從參觀小莉家的客廳開始找一找,後來又自己動手剪一剪、搭一搭,比較了一些東西的(長短和高矮)。在生活中,我們除了比高矮、長短以外,還能比什麼?(長短、大小、輕重、快慢……)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對一些事物進行比較,比一比它們的長短、大小、輕重、快慢等。今天,老師只是和大家一起學習了“比一比物體的長短和高矮”,以後,我們還要學會比其它的。

2,學習了今天的比一比,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呢?(生各抒己見)

有的事,我們只能課後再做,我們選現在就能做的事來試一試自己學的怎麼樣吧!

(1)兩人比身高

a(請兩位差不多身高的同學來比一比身高)你們能一下子看出誰比誰高嗎?(不能)那你們猜測一下,誰比誰長得高些呢?你能想出什麼方法來知道他們誰高誰矮嗎?(比一比)怎樣比呢?大家討論一下。(兩個人站在一起;人站在牆壁旁,頭頂在牆壁上的位置做個記號,看誰的記號高誰就高等等)

b説一説,誰比誰長得高,誰比誰長得矮。

c小結:看來比身高的方法很多,但比較時要注意,一是兩個人的腳要放在同一個面上,二是人要挺直,三是用做記號的辦法時,人還要貼着牆壁。

(2)小組排隊活動

a四人一組。同桌兩個比,另兩人看一看,説一説,然後交換。

b每個小組要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隊。

c請小組長負責,哪個小組排得最快最整齊就能得到“秩序獎”。

d小組長彙報交流本組排隊的方法。

e小結:小朋友剛才合作得都很好,明天我們再到小莉家去的時候就這樣排着整齊的隊伍去吧!

3.明天,小莉還要請我們到她家去吃飯呢,到時我們還可以去她家的廚房看看,小熊想好了明天給小莉一家每人送一份禮物,不過它碰到了一個疑問,看看你們能幫它解決嗎?(出示幻燈片)

小熊要給他們每人準備一條皮帶,誰的皮帶最長?誰的皮帶最短?(你是怎麼想的?)

4.今天天氣真好,小熊還想出去放風箏,看,(出示幻燈片)已經有人在放風箏了。3個小朋友的風箏線是一樣長的,猜一猜哪個小朋友的風箏放得最高?哪個小朋友的風箏放得最低?

看來,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身邊的世界,你就會發現你的身邊處處都有數學。

五、課後作業

1.課後與小夥伴一起,找一找校園裏最高的建築。

2.課後與父母一起,找一些自己家裏的東西來比一比他們的長短或者高矮。

3.自己想辦法去了解我國最高的山峯,最長的河流;世界上最高的山峯,最長的河流。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與學法、説教學過程和説板書設計這四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對本教才進行簡單的分析,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認識圖行》是本冊教材《認識圖形》的起始課,是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立體圖形,體現從平面到立體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他們的、周長、面積體積、三視圖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説教學目標

依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體,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能力,建立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4、評價目標: 用評價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建立自信。

3、説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容易將長方體體和正方體混淆,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分析各類圖形的特點,進行分類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四維目標呢?新課程標準指出:教無定法,

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對於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它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好動,愛説。針對這種情況,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採用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經歷探索,獲得知識。

學法: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會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在本課教學中,我融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為一體,安排學生在摸一摸,説一説,做一做,塗一塗這一系列活動中動眼、動手、動口、動腦中來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的特徵。

三、説教學過程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通過多媒體展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和三稜柱,並提出問題一:這裏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嗎,是誰呢?我想通過這個問題幫助學生回憶起已學過的知識,這裏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學生應該能説出他們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學生不認識三稜柱,這裏我要簡要的介紹一下,為後面認識三角形做準備 。提出問題二:今天我們來這裏要認識幾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要知道什麼?學生可能會説我想知道他的名字,還想知道它長得怎麼樣,住哪裏等等,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這個環節是本課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置了四個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學習中體驗,時間控制在18分鐘左右。

活動一:認識新朋友,我創設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新朋友都在這幅圖中,請大家找一找然後再分分類,看這裏有幾種圖形(多媒體展示分類結果)問題一:你想和這些圖形做朋友嗎?學生會異口同聲的説:想!我就説,那我們來個比賽,看哪隊交的朋友最多:綠隊,藍隊,黃隊,橙隊。提出問題二:你們知道這些圖形的名字嗎?這裏我讓學生進行嘗試,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出示圖形,邊板書圖形名稱。小結:知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都叫做平面圖形。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活動二:瞭解新朋友,提出問題一: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麼地方,我們到哪去找它們呢?這個問題,孩子們非常想知道答案,有利於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

在找家的活動中,我採用啟發式教學法:首先手拿一個長方體,用手摸着它的一個面問:這個面是什麼形狀?接着我通過問題二引導學生從桌面的物體中找出長方形,可能有學生從長方體上找出,也有可能從三稜柱中找到長方形,甚至會有學生找到幾個長方形,對這樣的同學我會進行這樣的評價,比如:你真棒,你觀察的真仔細,同時將小圖形獎給他們小組,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經過老師的引導找出長方形後,提出拓展性的問題三:你能從桌面的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嗎?這個問題我會採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討論的形式進行。我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採取先輔後方的策略,在這裏我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希望他們能夠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身體驗從體上找面,面在體上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從模型中找出這幾種圖形後,提出問題四:請把你剛才找到的幾個面摸給同桌看看,並説説摸得時候你有什麼感覺。學生可能説,摸起來,平平的、滑滑的等等,這裏我想通過摸一摸的活動讓學生體驗這幾個面都是平的。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課件演示:面在體上滑下,加深學生對面在體上的理解,因為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平面圖形,但是對體和麪的關係理解的不透徹。我想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更直觀更生動的揭示體和麪的關係,幫助學生建立起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活動三:給新朋友畫像,提出問題一:小組討論,看誰能想個好方法,把你喜歡的新朋友從立體圖形中請出來?我希望通過這個既有挑戰性也有探索性,同時還具有操作行的問題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經過交流,學生可能想到畫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如果學生只説到畫的方法,我就會引導他還有別的方法嗎?這裏我會給機會學生來説,説操作過程,並且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獎勵評價好的小組。接着,學生活動,提出要求:請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得到這些新朋友。學生活動: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我想讓學生通過做數學來讓他們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活動四:找朋友,提出問題:生活中,你在哪裏還見過這些圖形呢?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自由發言,學生可能説到門的形狀,窗的形狀,在必要的時候我還會進行引導,比如我們黑板面的形狀,紅領巾的形狀等等,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圖片,讓學生先觀察,然後再來説一説。我想通過找圖形,讓學生體驗到這些圖形在生活中有着廣範的應用。為了體現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創設一個小朋友上學路上的情景:並提問,這些交通標誌牌的表面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呢?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景中,實現數學經驗生活化,並且我

想通過對這些標誌牌的認識來增進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我還進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這裏我設置了不同層次的4道練習題:

第1題:連一連

我想通過該這道題目來加深學生對這四種圖形的認識,區別形和體

第2題:猜一猜

我想通過這道題目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

第3題:塗一塗

通過動手加深學生對這四種圖形的認識

第4題:數一數

這裏我會引導學生數紅色的三角形有4個,綠色的三角形也有4個,所以共有8個三角形,黃色正方形一個,綠色一個,紅色一個,共有3個正方形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我想借助這個環節及時反饋本課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説出這四種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提出問題,這些都是今天認識的新朋友,你打算怎樣把它介紹你的爸爸、媽媽呢?

在教學結束前,我會對小組評價進行總結,評選出優勝組,給予鼓勵,表揚。、

四、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5、4、3、2加幾是在9加幾和8、7、6加幾的基礎上設置的,經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上掌握了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與前兩節內容相關的小數加大數的式題,都可以用交換加數的位置來計算,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完成這些計算。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湊十法,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研究怎樣湊十,而是算法的多樣化。

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1.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5、4、3、2加幾的2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利用9、8、7、6加幾的計算方法學習5、4、6、2加幾的遷移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認真負責的品質.

教學重點:

使學生熟練掌握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悟出5、4、3、2加幾的最好的計算方法就是交換加數的位置,想大數加小數.

在設計本課時,依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同時注重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我的整節課設計,要體現以下設計意圖: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髮展為主,合作交流。

有關20以內進位加法,學生已經學過9、8、7、6加幾,所以,整堂課我沒有像前面那樣教學怎樣去湊十,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討論、交流。在出示5+7=後,讓學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説一説。這樣,既創設了一個合作交流的氛圍,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補充、完善,使每一個人都取長補短,同時也養成傾聽別人説話的好習慣。

2.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在開放自主的環境裏,讓學生的思維開闊和活躍起來。在探究新知環節5+7=教學後,我進行了算法統計和優化,明確:在計算時,只要計算準確,你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就用哪種方法。在學習完例4後,我引導學生想:5加幾、4加幾、3加幾、2加幾的題還有哪些?並適時地給出兩個提示,這樣學生就能迅速、準確地想出來,比起老師直接給出20以內進位加法表記憶更深刻。

3.尊重學生的思維多樣性,鼓勵算法多樣化。

國小生的思維是靈活多樣的。他們在課堂上時常會冒出許多智慧的火花,我們應給予保護,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在出示5+7=後,學生想出很多種方法,我適時引導,鼓勵創新,提倡學生算法多樣化。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變得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一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課本34—35頁)讀數和寫數在學生掌握100以內數數及數的組成的基礎了進行的,讀數和寫數是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概念的過程。每讀、寫一個數,都要應用數的組成、數位意義來進行,它又是後面要學的數的大小比較,及100以內數的計算的重要基礎,教材通過具體事物的數量——説出數的組成——在計數器上用算珠表示——數的讀、寫這樣一個過程來掌握100以內數的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説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是本課的重點。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法和學法

本課時的教法和學法打算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時,教師藉助教具、實物等的演示和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感性認識。

2、揮教師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從一年級起就要學會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像、操作等學習方法。因此,教師教的過程要與學生學的過程統一起來,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讀數、寫數的活動。

四、説教學程序

①、鋪墊

1、複習數位順序表。

2、口答:

1個十和4個一組成()。

20是()十組成的。

6個一和1個十組成()。

()個十和()個一組成19。

15讀作

(),八寫作(),20讀作(),十九寫作()。

②、創設情景

課件演示:甲、乙兩位學生爭論:在計數器上撥了13要用幾顆珠子?(甲13顆,乙4顆),學生獨立思考誰説有理?並説明理由。

指名回答:生:甲説得對,這時我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操作,通過操作學生找準了答案,接着讓學生撥20要幾顆珠子。

引導得出:個位上的一顆珠子表示1個一。

十位上的一顆珠子表示1個十。

③、講授新課

1、教學例4。

(1)出示計數器。通過計數器加深認識數的讀、寫。教師指名回答:計數器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教師出示2捆鉛筆和4枝鉛筆。提問:這裏共有幾枝鉛筆?24枝是幾個十和幾個一?學生回答後教師接着問:計數器上應該怎樣表示呢?教師要啟發學生説出2捆鉛筆表示2個十,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4枝鉛筆表示4個一,在個位上撥4個珠子。

教師強調:寫數時,要先寫十位,再寫個位,十位上是幾就在十位上寫幾,個位上是幾就在個位上寫幾,這個數寫作“24”。讀數時,先讀十位上的數,再讀個位上的數,十位上是幾就讀幾;個位上是幾就讀幾,這個數讀作“二十四”。

2、教學例5。

(1)出示計數器。

讓學生分別讀出和寫出計數器上各數。

(2)出示計數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圖,並讓學生討論:為什麼這樣寫?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後,教師小結:十位上是幾就寫幾,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用“0”佔位,寫作“40”,讀作“四十”。

第二個圖和第三個圖讓學生嘗試,並互相交流。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這個數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麼位?”集體訂正。

3、教學例6。

(1)出示10捆小棒與計數器。

提問:這裏有幾捆小棒?每捆小棒有幾根?幾個十?10個十是多少?一百應該怎樣寫?

(2)讓學生討論:怎樣在計數器上表示?

引導學生説出:先在百位上寫“1”十位上和個位上一個也沒有用“0”佔位,這個數寫作“100”,讀作“一百”。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這個數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麼位?”

4、小結:

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按數位順序寫,個位或十位一個也沒有就寫“0”佔位。

④、鞏固練習

1、看圖寫數。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提問,集體訂正。

2、撥一撥。

894172643528

教師説數,學生撥數,再讀一讀。

3、做一做。

35讀作(),九十九寫作(),

96讀作(),五十四寫作(),

77讀作(),八十九寫作()。

⑤、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讀、寫100以內的數。誰願意來説説怎樣讀、寫100以內的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