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中位數和眾數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39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位數和眾數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位數和眾數説課稿

中位數和眾數説課稿1

一、 説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數與眾數》是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8章第2節內容。《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是:“根據具體問題,能選擇合適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集中程度。”“根據統計結果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體會統計對於決策的作用,能比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進行交流。”“認識到統計在社會生活及科學領域中的應用,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中位數與眾數同平均數一樣是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數據代表,是幫助學生學會用數據説基本概念,在此之前,教材已經安排了第1節《平均數》,本節內容是繼《平均數》學習之後的後續內容,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深化與拓展,又是聯繫現實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質疑習慣的良好素材。教材有意識地安排了一些以表格、統計圖等方式呈現數據,這樣既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繫,鞏固了學生對各種圖表信息的'獲取能力,同時也增強學生對生活中所見到的統計圖表進行數據處理和評判的主動意識。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能根據所給信息正確求出中位數和眾數。同時注意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自適用的範圍。

(2)能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三者的差別,能初步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做出自己的評判。

(3)能從表格統計圖等參考資料中獲取信息,並能求出相關數據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過程與方法:在數據的處理中,理解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區別與聯繫,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價值,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特質,喚起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3、重點與難點

重點: 掌握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並會正確 計算一組數據的中位數和眾數。

難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並作出自己的判斷。

4、對教材的處理:

為了創設一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充分挖掘趣味因素,限度的吸引學生的課堂投入,在引入課題時將引例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為了體現數學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又增加了“問題1”;為更好地突出重點在“合作探究”中,增加了“概念學習”1、中位數、2、眾數,同時都各配以兩個小練習,引出了相應的點評以完成對兩概念的補充説明;為了內化知識形成框架,將:“議一議”作為課堂小結處理。

二、 説學生

學生在國小五年級下時已學習過中位數、眾數的概念,並能夠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認識到了兩個統計量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價值。前兩節又學習了平均數,具備了一定的數據處理、描述和分析能力。而且八年級學生身心一進一步成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三、説教學法

1、説教法

課前將學生分為六個組,按成績由低到高的順序編上1~5號。根據教材內容和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首先在課前將教學內容以“預習學案”的形式印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先獨立自學完成,再通過小組交流合作學習完成。重點、難點問題課上分組展示解決。教師調控課堂及時追問與點評。在課前準備中,要求分組調查八年級各班男同學的運動鞋號碼。

2、説學法

基於以上分析,學生以在自學教材、查閲相關參考書籍的基礎上,獨立自主完成學案為主,以課前小組內合作交流為輔進行。最後分組展示突破重難點。內化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

中位數和眾數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十章《統計初步認識》中,第三節的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數據統計中三個基本統計量,是一堂概念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直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知識目標:理解平均數、眾數與中位數的含義,掌握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計算方法,明確平均數、中位數肯定有,眾數卻不一定有的事實;

能力目標: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會確定一組較簡單的數據的眾數與中位數,培養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滲透誠實、上進道德觀念,培養吃苦創新精神。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三個基本統計量的概念以及其計算和確定方法;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計算,中位數眾數的確定。

二、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平台;概念教學中,主要以生活實例為背景,從具體的事實上抽象出三個統計量的概念,通過三個統計量的計算與確定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並鞏固概念;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以生動有趣的實例吸引與激勵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採用情境教學法。

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閲讀理解能力與自學協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探究自學”“小組討論”“相互學習”的學習方式而進行。

三、教學過程的分析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3分鐘)引入採用“故事法”引入——《從四十名到第十名》。通過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全面瞭解並分析數據的必要性。如何能對數據全面瞭解分析?今天我們將學習從三個不同側面反映一組數據的三個統計量——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通過生動的故事,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二)自學輔導,建構新知(11分鐘)

提出概念:(3分鐘)

在學生還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節的中時,對故事的情節設問:主人公的成績在哪一檔次?中等成績約是多少?哪一檔分數的人最多?學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礎上,老師把平時生活中的説法(如:中等成績)規範化並抽象出統計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數)。

這樣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便於理解和記憶。自學輔導:(8分鐘)

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必須想辦法求出故事中的三個統計量,並找出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計算方法。(小組討論、教師輔導)。

因為新教材的編寫比較適合學生閲讀,這一節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較多,學生多有體驗,要讓學生理解並沒有太大的困難。這樣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觀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小組協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資源”,使他們互相幫助,體驗在集體中的成長與發展。鞏固整理:(20分鐘)

本節課的概念是一種動態性、操作性校強,所以學生需要在具體的操作演練中去體驗、理解與鞏固概念。為此,首先給學生編排瞭如下的練習任務,其中任務1是要求學生基本獨立完成:

作業單:

1、填表(6分鐘)數 據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15,20,20,22,35,38

3,0,-1,5,9,-3,14

-5,-4,-4,0,4,21

2、小組討論訂正,總結三個統計量的求法。(4分鐘)3、小組交流,完成書後練習。(4分鐘、6分鐘)同時在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困惑,如:表中第二行的眾數如何確定?第三行中位數如何確定?這些希望學生能總結出來,當然不一定能實現,但能使它們有所體驗。必要時教師給一定的指導,如看教村長某一地方等。

這樣讓學生在練習中,特別是在“小組的相互訂正中”熟練三個統計量的計算方法;加深對概念理解;有效鞏固概念與算法。

(三)、探究交流,發展能力。(6分鐘)

作為這節課的內容,還可以適當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特別是閲讀圖表、分析數據並計算的綜全能力。為此,我設計一個機動題:

TOM班數學成績有兩張統計表下:

表176829082908776635195

100766182768787958287

76767687828276878282

76828776828776877635

表2

人數111112108351

成績355161637682879095100

就第一表我們已經算出這個班的成績的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你能只用第2表的數據算出這三個統計量嗎?小組為單位進行,看哪個小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計算,首先需要學生讀懂這些數據的含義,其次能正確的使用國小裏乘法的意義導出“加權平均數”計算方法,第三這樣的數據的中位數的確定有一定的技巧,對學生的思維與分析要求教高。這是對學生的一次挑戰,利於對學生“思想方法”與“意志品質”的提升。

(四)結束新課,佈置作業。(5分鐘)

學生交流心得。老師相應補充:分析數據切不可盲目片面,學會全面分析;確定中位數:關鍵是將數據排序;確定眾數:作好頻數統計。完成作業本10.2.1。

四、板書設計。

中位數和眾數説課稿3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七章《統計》中,第三節的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數據統計中三個基本統計量,是一堂概念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基礎。

本節內容是繼平均數學習之後的後續內容,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深化與拓展,又是聯繫現實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含義

(2)掌握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計算方法

能力目標: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會確定一組較簡單數據的中位數和眾數,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各中真實、貼近生活的素材和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體驗事物的多面性和學會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交流,相互評價,提高合作意識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中位數、眾數的數據代表的概念難點: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作出判斷教學方法

本節課採用多媒體教學平台,在概念教學中,以生活實例為背景,從具體事實上抽象出三個統計量的概念,通過對三個統計量的計算和確定幫助學生完善新知的建構,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方式啟發學生,以生動的實例吸引和鼓勵學生,在整個教學中採取情景教學法學法指導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心理特徵,在學法上,引導學生採取自主探索與互相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儘量讓每一位學生參與研究,最終學會學習。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多媒體課件演示)以故事“騙人的平均數”為切入點。

1、課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圖

師:同學們,你們都是熱心助人的好孩子,現在我的朋友阿衝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願意幫他解決嗎?剛畢業的阿衝還沒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衝路過某超市時看到一份招聘啟示上寫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員,月平均工資是1000元,阿衝覺得條件不錯,就去應聘。

2.課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圖

師:可是過了一週後,阿衝發現大部分工作人員的工資都在1000元以下。於是阿衝找經理理論,認為是經理欺騙了他,經理拿出了員工工資表給阿衝看,平均工資確實是每月1000元。

二、合作交流,探索問題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統計表,幫助阿衝解決問題。

1、小組合作探討:

問題1:月平均工資是1000元,為什麼大部分人的工資在1000元以下?小組交流並彙報:表面上看月平均工資是1000元,但是由於經理和副經理的工資偏高,使平均工資高於其他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所以大部分人的工資不到1000元。在這裏,用平均數1000元來反映他們的月平均工資水平是不合理的。基於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更誘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從而引發學生提出問題:究竟什麼數據能反映工人的真實工資水平?

問題2:師:同學們説得真好,用平均數1000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他們的月平均工資水平,那麼你認為用哪個數才能更好地表示他們的月平均工資水平呢?

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通過學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發現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認識到研究數據的必要性。

(三)、理性概括,構建新知

師:找中間的數表示中等水平是比較合理的,我們給它取一個名字,在統計量中叫它中位數。(板書:中位數)

(1)按照你們的理解,能説説一組數據中什麼樣的數叫做中位數嗎?學生:

A:中位數可能就是中間的那個數。

B:應該是按大小順序排列好後,中間的那個數,否則把經理的3000元放在中間就不行了。(板書:排列大小)

(2)、師生小結:

將一組數據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排列,中間的數稱為這組數的中位數。師:用平均數1000元和中位數650元,哪個表示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更合適?

2.認識眾數

師:還有的同學剛才想用600元代表員工的工資水平,為什麼?説説你的理由。學生回答後,

師:

這裏又出現了一種新情況,600元在這組數據中出現的次數最多,我們在統計量中也給它一個名稱叫做眾數。(板書:眾數)

(1)用自己的話説一説什麼是眾數。同桌互相説,然後師生小結:

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稱為這組數的眾數。

3.師:用中位數和眾數來表示這個公司員工的`月工資水平了是比較合適的。

4、【試一試】

(1)求出下列這組數的中位數和眾數。 83,92,96,88,83,90,83(2)求出下列這組數的中位數

10、

15、

18、

25、

32、

34、

48、50師小結:當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時,中位數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 (3)小結:怎樣求出一組數據的中位數?怎樣求出一組數據的眾數?

三、練一練:

1、紅星配件廠生產組有11名工人,4月份每人的日均生產零件個數是:42,44,44,46,48,48,48,50,51,51,56,請根據這些數據求出工人的日生產量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2.某小組進行跳繩比賽,每個成員1分時間跳的次數如下: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1)分別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中位數(答案:平均數135,中位數125)

(2)你認為平均數、中位數哪一個能更好地表示這組同學的跳繩水平?(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答案:因為出現了234這樣的極端數據,用平均數不合適,眾數又只有2個,所以,可以用中位數代表這組同學的跳繩水平。)

這一環節,通過問題的設置,使學生思維分層遞進,目的是突出本節重點;通過變式練習,揭示概念的實質,不斷完善新的知識結構。同時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現的快樂,繼而轉化為進一步探索的內驅力。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哪些收穫?

學生説後,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中位數與眾數,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更多的統計的知識,希望同學們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知識成為你解決問題的工具。

五、實踐型作業:

調查班級每個學生的身高,記錄下來。並找出這些數據的中位數和眾數。這一環節通過設計了實踐活動,以延伸課堂教學,讓知識的學習與鞏固貫穿於實踐活動中

中位數和眾數説課稿4

一、説教材

1、教學主要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最後課內容。

2、教材編寫特點本節課是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七章《統計》中第三節的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數據統計中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個基本統計量,是一節概念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做出決策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能直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3、教材內容的核心數學思想: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統計意識,發展統計觀念。統計的內容在國小數學中佔有越來越多的比重,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平均數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掌握中位數與眾數的概念,並能分清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進而根據具體問題選擇這三種不同的統計量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學數學有用並激發出學生想去學想去用的一種迫切的情感態度。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理解掌握了平均數的意義,會求平均數,會用平均數來表示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2、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該內容的經驗:學生在現實的生活中已經積累了用平均數來比較數據水平的生活經驗,同時也有了觀察、比較、分析數據的經驗和合作交流學習的經驗。

3、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的困難:

(1)平均數雖然求的很好但對於意義的理解卻不深刻。

(2)對於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區別等總結性的發言,有可能出現表述不清楚的情況。

(3)如何合理選用三種統計量來解決實際問題也是學生即將遇到的問題。

(4)學生容易出現爭論究竟用哪種統計量才對,而忽略了其實只是應用哪種統計量更合理的錯誤。

4、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式和學法分析:

本節內容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較容易調動。引導學生用觀察、猜測、比較、討論等學習方式來發現掌握知識,採用“認知衝突——否定——建構新概念”的探究方法來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課始終貫穿為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而學的一種教學理念。

三、説教法學法

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考慮到學生在生活中常用“平均數”來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我將教學的起點定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直接出現與學生原有認知衝突的的情境,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平均數已經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極端數據出現的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這種舊知識經驗與新問題的衝突,使學生強烈的感受到必須用用另一種統計量來代表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經歷“認知衝突——否定——建構新概念”的探求新知的過程。用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真實的感覺到所學內容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讓學生迫切的想去學,想去思考,想去研究,想去應用,進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為可持續學習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奠定堅實、完整的知識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並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並解釋其實際意義;根據具體的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

2、過程與方法(數學思考、解決問題):觀察、比較、討論,經歷“認知衝突——否定——建構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數和眾數這兩個統計量的必要性,體驗應用三種統計量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統計意識,發展統計觀念。讓學生以一種迫切需要自主學習探究的心態去學習,從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到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知識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學有所用的,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

教學重點:

認識並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並解釋其實際意義。

教學難點:

根據具體的問題,能選擇恰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髮衝突

1、教師課件出示阿衝到華聯超市應聘的情境圖,並邊解説信息:

一個職員説我每月650元,處於中等收入水平,另一個職員説我每月600元,經理説超市員工的月平均工資在1000元。聽完之後,你覺得有什麼好奇的嗎?

2、同時出示華聯超市月工資表圖,學生交流,你覺得阿衝月工資應該是多少?

3、教師拋出問題,那麼這三個數據是怎麼得來的?經理的每月1000元是否欺騙?

4、生練習求華聯超市員工工資的平均數。並交流討論得出:當一組數據相差過大時,平均數不能發映出這組數據的整體水平。那麼,我們前面同學説的每月650元,每月600元又是怎麼回事呢?

評析:教師通過具體的情境創設,引導學生分析數據,藉助鞏固平均數的概念,反映出平均數所存在的缺陷,喚醒學生對新知的學習期待。温故知新,實現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繫,數學與生活的緊密關聯。

(二)分析探究,建構概念

1、師問,為什麼説阿衝每月的工資是650元呢?生自主討論,思考並分析原因。

2、反饋交流,教師適時引導並強調,從大到小的順序或從小到達的順序排列,取這組數據的中間那個數。

3、小結並出示中位數的概念。

4、650元每月的工資是通過中位數反映出來的,那麼為什麼有同學説阿衝每月600員工資呢?你們是怎麼想的?生自主討論。

5、學生交流,指導分析一組數據中的同一個數出現的次數。強調那個數出現的次數最多。

6、小結並出示眾數的概念。

7、同桌練習説概念,教師巡視並指導概念中關鍵詞的表述。

評析:立足學生的認知衝突,給與學生充分的時空思考、討論、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明白一組數據特徵的可以用不同的統計量來表示。自主合作,適度引導,積極強調概念的關鍵詞,明確概念。

(三)遷移練習,鞏固提高

1、課件出示教材練習第一題,要求學生自主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個學生板演。

2、師生合作驗證,進一步鞏固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

3、出示一組數據,7,36,7,20,18,16請同學找出求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同時引導學生,當一組數據為偶個數是,中位數怎麼求?

4、小結,當一組數據為奇個數時,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排列,取最中間的那個數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當一組數據為偶個數時,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排列,取最中間的兩個數的平均數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5、學生完成課後練習,師巡視指導並個別輔導。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集體講解。

評析:學練結合,及時的鞏固和練習有益於學生對概念的掌握,並設置不同的練習類型,生成教學資源,進一步鞏固取中位數的方法。在練習中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質疑、驗證獲得新的知識。

(四)交流收穫,小結課堂

1、師,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教師提示,比如説怎麼取中位數?你知道了什麼?或者學會了什麼方法。

2、生交流反饋,關注學生對概念的敍述的精準和規範。

3、立足學生的疑問,有些數據裏找不到眾數。師生合作探討眾數的不性。

小結,同學們不僅在這節課學會了這麼多,而且還發現了問題,很不錯。今後的學習就是這樣邊學邊思考,才是會學習。

評析:一堂完整的課堂教學絕對不能缺少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梳理分析數據,尋找統計量的方法。進一步規範精準的表述數學概念,並且對學生的不懂問題進行了探討。既是課堂小結,又是教學內容的延伸。

五、板書設計

中位數和眾數

將一組數據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排列,中間的數稱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稱為這組數據的眾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