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三年級語文説課稿合集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66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三年級語文説課稿合集六篇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先打出幻燈片1)

大家好。我是安達市第六中學語文教師範偉華,説課的題目是《松鼠》。

(打出幻燈片2)愛默生説:“思想是行動的種子。”有怎樣的教學思想就有怎樣的教學實踐。

 一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法國作家、博物學家布封寫的科學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蘇教版國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位居單元之首,是教讀課文中的重點篇目,起提綱挈領的作用。(着眼於國中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心理特點,把握教材,運用教材, 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整體感知、閲讀賞析,掌握抓住特徵描述事物的方法。學習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述觀察所得。前者為教學重點,後者為教學難點。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閲讀簡單説明文的能力,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述觀察所得的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獨立思考的習慣,樹立科學求實的價值觀。

 二. 説學法與教法

(説明文的`寫作目的是給人以知識,“作者思有路,緣路識斯真。”遵循作者的寫作思路,結合教學目標,我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1. 説學法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先整體感知--再閲讀賞析--後遷移訓練。閲讀賞析環節,我採用導讀引路法,重點賞析第二段,導讀點撥第三段,放手自學四、五段,從而突出教學重點,即學習抓住特徵説明事物的方法。為了分散難點,每一段文字的閲讀,都輔之相應內容的幻燈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並描述觀察到內容。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懂得細緻觀察是準確説明事物的基礎,而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揭示被説明事物特徵的關鍵所在。

2.説教法:

由講讀到導讀再到自學,學生始終處於學習主體地位。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幫助老師改錯誤,動手幫助小松鼠搭窩,編寫小松鼠兒歌等教學過程和方法。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製作了十多幅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幻燈片,放映松鼠的錄像,遷移訓練中放映長頸鹿的錄像,這樣更有助於生動,形象,直觀地進行教學,有助於創設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三.説程序

1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一定知道這樣一首兒歌,“小白兔,白又

白,兩隻耳朵豎起來,……”這首兒歌從兔子的外形、習性等方面進行描述,語言生動、形象。你想學習這種抓住特徵描述事的方法嗎?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活潑,喜歡新奇事物的特點,採用兒歌導入法。激發學習興趣,營造輕鬆活潑的課堂氛圍,為後面編寫小松鼠的兒歌作鋪墊。)

2.整體感知:(1)作者介紹:

布豐:(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進化思想的先驅者,從小受教會

教育,愛好自然科學。用40年時間著成36卷《自然史》。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主要寫家鄉五月的田野是孩子們的樂園,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美麗迷人的五月、純樸可愛的鄉村孩子的喜愛。文章寫景又寫人,景與人交融在一起,相得益彰,讓我們瞭解到了農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濃濃的鄉土氣息。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照樣子寫重疊詞語。

3、讀懂課文,感受鄉下孩子們在田野中的快樂,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最近你仔細觀察校園了嗎?是不是校園變得更美麗了?花開了許多,樹的葉子也變得更綠了,能告訴老師這是為什麼嗎?對呀,春天已經到了,我們一起到樹林裏聽聽鳥叫,到小河邊摸摸小魚,到田野上賽幾趟跑,捉幾次謎藏,好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五月的田野(板書:五月的田野)

二、初讀課文

下面請同學按要求學習課文。

出示自學提示:

1、自讀課文,注意把音讀準確,把生字多讀幾遍並試着組成詞。

2、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標記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

忙碌、削皮、鞭子、撒歡、咕咕叫、鐵鍋、噴香

在認讀生詞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認識兩個多音字及“撒歡”一詞的意思。

2、提問這一課共有幾個自然段(5個)並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hbb學生可能對“田埂”“竹管”等詞不理解,教師可做簡單解釋。3、檢查讀課文。誰願意來讀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想,五月的田野給你帶來什麼感覺?

4、(學生帶來交流感覺)誰來説一説?(快樂、高興)

5、細細地讀讀課文,把課文裏帶給你這種感覺的詞語、句子或段落勾畫出來(寫出勾畫標誌)。

四、品析課文

1、導讀1—2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

(2)這一自然段中的哪幾句話寫出了快樂?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①“麥子是黃黃的,豆莢是青青的”如果把它換成“麥子是黃的,豆莢是青的”你們覺得怎樣?

生分析:“黃黃的、青青的”是寫顏色特別好看,同時,説明作者很喜歡這裏的.景色,心情很好。

②“它們甜甜地笑了”是指誰笑了?為什麼笑呢?

生分析:表面上是寫麥子和豆莢的快樂,實際上是寫鄉下孩子們的快樂。

(3)帶着這種感受讀讀。

2、導讀3—4自然段。

(1)大聲讀課文

(2)快樂是從哪幾句中體現出來的?

①“五月的風暖暖的,油光光的泥土軟軟的……冒出來,真舒服。”問:課文中怎麼描寫泥土的?你以前有過這種感受嗎?誰能讀出這種感受?②“折一根柔軟的柳條……在田野上撒着歡地跑。

問:你從哪兒讀出高興的?你有過這麼高興的時候嗎?

自己帶着這種心情再讀這一句。

③“噴香的飯菜比什麼都可口”為什麼這麼説呢?

生分析:因為是自己做出來的;因為孩子們太累了;因為孩子們心情很好……

(3)讀三四自然段誰給大家讀讀三四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想,五月的田野在你的腦海裏呈現了一個怎樣的畫面?(播放音樂)

學生交流。

(4)小結:是啊,在家鄉的田野上,無論是趕羊、攆鴨,還是摘豆角、做飯,都能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快樂。

3、師有感情地讀第五段,要求學生配合。

問:先看到了什麼?又看到了什麼?為什麼?

五、聯繫實際進行擴展

五月的田野真美呀!孩子們玩的真開心。我們家鄉的五月,麥子雖然沒有成熟,但別有一番風味。想不想看看我們家鄉的五月是什麼樣的。(出示本地五月景色的圖片,配音樂)播放完問:此時你有什麼話想説?(家鄉的風景太美了)

課堂小結:五一長假就要到了,一定要讓你的爸爸、媽媽帶着你到我們家鄉的景點去看一看。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教學內容:蘇教版實驗教材,P95——98第17課《石頭書》。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2、在反覆朗讀中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瞭解課文大意,認識人物對話。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

教學難點:初步瞭解課文大概內容,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與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

課前準備:各種石頭、生字卡片、電腦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對比導入:

1、同學們,再一次看到大家,老師心裏很高興,所以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禮物,這第一件禮物就是:出示語文書,問這是什麼啊?那你們能告訴老師語文書用什麼用麼?(生答)説得真好,老師帶來的的第二件禮物就是:出示石頭(生答)其實這也是一種書,他同樣教給我們知識,這叫做石頭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

2、板書課題:17、石頭書(齊讀課題)

3、當你們第一次讀到這一課題,讀到石頭書這三個字時,你們想到了什麼?你們有什麼疑問嗎?

學生質疑:

(1)石頭怎麼能做書呢?

(2)石頭書有多重啊?

(3)石頭書的作者是誰?

(4)石頭書上有什麼內容?

(5)石頭書有什麼作用啊?

過渡:石頭書裏的學問可真不少啊!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些石頭書,你們來看看裏面有哪些學問?(課件)

過渡: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説得也很富有想象力,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裏是怎麼説石頭書的。

二、初讀指導

1、出示自學要求。(投影)

2、學生自學課文。

3、檢查詞語自學情況。

(1)快速認讀生字。(生字卡片)

(2)開火車認讀生字。

(3)學生認讀詞語。(投影)

4、檢查讀書自學情況。

(1)師生分句對讀。

(2)男女生分節對讀。

過渡: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見一個勘探隊員正趴在一塊石頭上,聚精會神地看着什麼。那他們都看到了哪些呢?

5、默讀課文,然後説一説你讀懂了什麼?(相機板書)

6、小結。

學到這裏,你們覺得石頭書到底是一本()的書。(課件)

三、總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石頭書裏有很多知識,裏面既有字,還有畫,那這些字啊、畫啊是怎麼形成的,石頭書裏還有哪些知識,我們將下節課來學習。

四、鋼筆字指導。

1、指導寫法。

2、學生描紅。

字:雨痕、波痕、礦物

板書設計:17、石頭書畫(化石):樹葉、貝殼、小魚

教後記:通過多遍朗讀課文,以老師的感情帶動學生的感情,整體感知課文,學懂課文。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領悟教材、確定目標(説教學目標)

《燕子專列》是三年級第六冊第二組以愛護周圍環境為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標”關於第二學段閲讀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要“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積累課文中的優秀詞句、精彩句段”。

本組課文的單元要求是要學生留心周圍的環境,想想為保護環境我們能做什麼。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和燕子有關的一個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從南方飛回北方的燕子經過瑞士,因當地氣温驟降,風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飢寒交迫,面臨死亡的危險。瑞士政府得知這一情況後,呼籲人們尋找凍僵的燕子,並用帶有空調的列車將這些獲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這個故事表現了人類對鳥兒博大的愛心,呼喚人們要保護動物。

依據年段目標及本冊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對於本課的教學,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學會破折號和冒號的用法。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能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3、感受貫穿全文的愛心,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願望,並把各自的想法寫出來。

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生活經驗和聯繫上下文引導學生理解詞意,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和貫穿全文的愛心。難點:領會三四自然段中描寫惡劣氣候與環境的內容同人們奉獻愛心的關係,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二、生為主體,選擇教法(説教法)

採用“讀為基礎,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書聲琅琅,讀讀議議,互動交流,真正奏響了“讀”這一主旋律,切實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使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教育融為一體。採用多種形式地讀,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培養能力,指導學法(説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不只是單純的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技能,變“我學會”為“我會學”。

1、課外預習為提高自學能力服務。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重點,三年級的學生已有獨立識字的能力,因此本課的字詞學習將由學生在家預習完成。

2、在讀中學會找重點詞句、重點段落,理清課文思路,以讀促理解;學習閲讀方法,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對關鍵詞句的理解,要善於啟發引導,培養學生獨立理解詞義的能力,如聯繫上下文、利用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義等。

3、尊重學生的閲讀實踐,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積累和運用。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默讀,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培養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內容和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學媒體,合理利用(説教學手段)

“課標”指出要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較傳統媒體有着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體的選擇和利用,要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用得“恰到好處”;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視頻去衝擊學生的閲讀實踐和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我只在導入新課與課文結束(列車揮手告別)兩處分別利用多媒體課件去創設情景。

五、優化結構、心靈對話(説教學過程)

閲讀課的生命在於師生互動、心靈對話。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新聞激趣、導入課題

1、葉聖陶先生説過:“入境始於親。”在課的開始時,播報新聞。(CAI展示地球儀上歐洲的瑞士,放大地形圖。)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後,揭示課題。燕子的處境十分危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燕子專列》一課。去新聞現場,瞭解當時的情況。這樣拉近了孩子們與燕子的情感距離,為後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2、緊接着學生讀題、審題。出示:運送抗震救災物資專列、運送新兵專列等專列形式,讓學生在類比中明白“專列”的意思。

3、學生已獨立學習了生字,出示生字詞,檢查預習情況;交流個別字形難點。如“驟”字這個形聲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通過範讀課文,披文入境,融情於聲,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以其聲、情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起到傳授知識、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讀水平的作用。

2、教師用鼓勵性地語言:“這麼感人的故事,誰願意來讀一讀嗎?”引導學生讀書,並提出讀的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3、進行全班交流。這一程序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1、略讀第一段,讓學生交流所知,隨機指導破折號的用法。

2、老師順學而導,書上的這個問題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鳥,能長途飛行,怎麼還用專列送呢?指名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

(出示文字:當地氣温驟降,風雪不止,幾乎所有昆蟲都被凍死了。燕子經過長途跋涉,已經非常疲勞,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飢寒交迫,瀕臨死亡。)

“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引導學生朗讀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煩:冷、餓、累,簡單瞭解冒號的用法,並隨文理解詞語“氣温驟降”、“長途跋涉”、“飢寒交迫”、“瀕臨死亡”,觀看圖片,學生談此時的心情(着急、擔心等);再次朗讀。

3、播放CAI、音樂,教師的範讀,充分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並通過多次不同層次地讀,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和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這羣疲勞的、飢餓的、寒冷的燕子,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卻得到了政府的關心保護,用專列運送到温暖的地方去。能做

出這樣的決定真是(生:了不起!)彙報交流時再抓住兩個感人的片段輻射開去,把朗讀、想象、體驗、感受以及情感的昇華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披文以明理,體驗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感悟居民們的了不起:聽到消息後,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着料峭的春寒,頂着漫天飛舞的大雪,踏着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出示帶點的詞。學生從內容體會思想,通過多次的朗讀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嚴寒、以極大的熱心和熱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動。學生在讀中議、議中讀,在讀中感悟,邊讀邊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生在自讀自議中和文本、教師、同學進行着心靈的對話,情感得到了昇華,個性得到張揚。

(2)感悟貝蒂的了不起:一個叫貝蒂的小姑娘,聽到廣播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在覆蓋着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裏,尋找凍僵的燕子。一天下來,她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從“凍僵、僵硬、皚皚白雪、凍得通紅”,感受到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為弱小的、更需要保護的燕子,進一步感受了人們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博大的愛心。

播放音樂,學生配樂朗讀。課文中的含蓄的詞語、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場面、生動的意境,學生只有通過多次的朗讀,才能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引導學生對貝蒂説自己想説的話。讀説結合,使學生感情蓄勢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時宣泄,也是加強理解,內化情感,昇華情感的手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多讀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讀是發展語言的一種最經常的重要手段。課堂應該保證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他們在這種最基本的語言實踐中走進語言,感知語言,積累語言。

4、想像説話,昇華情感。

出示站台上人頭攢動,與正待啟程的列車揮手告別的畫面。

(1)請同學們配樂朗讀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列車開動了,載着燕子的列車,帶着人類的友情駛向遠方;燕子在車廂裏唧唧喳喳,彷彿在向人類致謝。

(2)想像説話,《愛的奉獻》輕輕響起。師:列車啟動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中,你會説什麼?豐富的想象激發豐富的情感,豐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前蘇聯優秀教師阿英那什維裏曾説:“學生不是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點燃的火把。”想象説話也是如此,當教師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發時,學生的火種就會點燃起來。

(3)師:多麼感人的一幕啊!讓我們也來愛護動物,愛護環境,因為我們同在一個地球上。(多媒體出示地球儀,顯示這段話。)《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種精神影響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薰陶。

第二課時

(四)、繼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讀為基礎”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積累好詞佳句。

(五)、創設情境,指導寫話。

1、列車載着獲救的小燕子,也載着人們對燕子的關愛之情,駛向温暖的遠方。你讀了這個故事,想對誰説點什麼呢?請用幾句話寫下來吧!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感情共鳴。

2、學生自主寫。葉聖陶先生説得好:“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只有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在讀寫結合中,才能提高閲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先説後寫)。

3、指名讀,評價,修改。評價應着眼於學生語言是否流暢,用詞是否準確。允許學生內容有所不同,只要發自內心,合乎情理即可。

(六)、指導寫字。

1、自主記憶字形。提出難寫的字。

2、指導書寫。

3、學生抄寫生字詞。

(七)、交流有關其它的愛護動物的故事。

1、你還知道這樣的故事嗎?請講一講。

2、總結。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樣愛護動物,愛護環境,更希望這樣的故事不再是新聞!

板書設計:板書是一節課的精華。這一板書,把課文中最精煉、最關鍵的詞句精選了出來,不但把文章的結構顯現出來,而且把大家對燕子的關愛之情也表達出來,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理解課文,把課文的中心內容也表達完整,使文章的內容一下印在學生的腦子裏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冊的一篇寫景文章。寫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顏色變化。文章語言優美,適宜學生在品讀優美語句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斕的美。鄭老師恰恰抓住文本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將朗讀教學作為貫穿整堂課始終的主線,並適當輔以一些“技術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加深對文章的感悟,以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鄭老師的朗讀教學體現這樣幾個層次:

一、抓關鍵詞指導朗讀

比如教學“春天的五花山”時,師抓住“淡淡的”這個詞,引導學生讀出淡淡的綠,並問:這芽是怎麼出來的(抓住冒體會),“冒”可以換成什麼詞呢?哪個詞更好?這讓你感覺(生:舒服,精神煥發……)就帶着這種感覺讀讀吧。教學“夏天的五花山”,師同樣抓住“濃濃的”、“塗”、“染”等詞進行指導。

二、讀好關鍵詞,邊讀邊想象

在教學“秋天的五花山”時,鄭老師出示這句話:有的樹林變成了火紅色,風一吹,樹林跳起舞來,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躍。師問: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了它的美?(火紅色、跳起舞來、跳躍)在關鍵詞找出來後,老師相機板書:讀好關鍵詞 邊讀邊想象 接着,老師根據學生的讀標出停頓和重音,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陽光的温暖與舒適。

三、運用朗讀方法,自學其他幾句

當學生明瞭這種抓關鍵詞讀書的方法之後,鄭老師便將下面兩句:“有的樹林變得紫紅紫紅”“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綠”讓學生進行自學交流,最後迴歸秋的整體感受。

且先不談這樣進行朗讀教學的效果如何,單這樣一種教學的層次性,我認為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對於一到三年級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很需要實實在在!教學中,我們不要嫌辦法“笨”,不要怕形式“老”。因為,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很需要經歷“模仿”、掌握“技巧”、強化“訓練”。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慢慢地掌握朗讀方法,逐步提高朗讀能力。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開啟》講述了一位婦女在一列南下的火車上,用巧妙的方法教會了一個不知如何開啟易拉罐的農村青年的故事。這位婦女用自己的細心與善良維護了這位男青年的自尊心,令男青年至今感動不已。本文故事雖小,但情深意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有了大量的識字量,已基本具備了識字能力,掌握了識字的方法。但識字仍然是三年級閲讀教學的任務之一,要堅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在閲讀教學過程中完成識字任務。識字教學要與低年級有所區別,要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查字典,自學生字,具有初步的識字能力。加強形近字的'辨析,讀準音近字、多音字。

在閲讀方面,學生已掌握一些閲讀方法,應逐步在閲讀課文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語言的關注、思維的訓練以及朗讀的訓練,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識字上。生字的學習主要是以自主識字為主。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閲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所創設的情境。而在這一點上,教師要設定能引領全文的問題,或部分關鍵詞句。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1、在閲讀中認識8個生字,理解並積累“開啟”、“滿臉稚氣”、“倚窗而坐”、“奢侈”、“記憶猶新”等詞語,並積累詞語若干。

本文的生字並不難學難記,本課需在閲讀中認識生字“倚、廂、奢、侈、飲、罐、顛、嘭”8個生字,其中“倚、廂、侈、飲”4個字的字形結構比較簡單,學生容易掌握,可放手讓學生學習識記。教師只需對極少數易錯字稍作強調即可。如“罐”字的筆畫較多,教師在教學時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梳理。在詞語的理解上,學生已學會了不少方法,本課主要採用了在課文所提供的語言環境中自然理解的方法。

目標二: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讀文,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男青年為什麼不會開啟這罐飲料?這位婦女的方法巧妙在哪裏?”等句子的含義。

朗讀應貫穿全文教學。讓學生通過自讀初步感知課文,男女生分讀等多種形式進一步眼讀課文。在交流品讀中領悟作者語言表達的特點,以讀促感,以感促讀,在朗讀中促進學生感悟、體驗語言文字,積累語言素材

本課教學應緊扣語言文字設計各教學環節,運用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品詞品句,在反覆的朗讀中體驗、感悟,養成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的良好習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