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錦集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0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錦集7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2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説的是其中的第2課時。解決問題是小數除法單元的一小節,讓學生學習用小數乘、除法計算解決常見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課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數學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實際應用。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計算在解決問題中的實際作用和價值,同時可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策略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過“四捨五入法”,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都曾滲及過,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培養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難點: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法、學法:

根據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以“創境激趣”為關鍵,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展開的多維合作活動。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思維衝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收集信息

1、播放課件,出示生活情景圖。

2、導入,出示課題:解決問題。

這節課我是從生活中的“倒油”的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生活中許多問題的'確要用數學去解決,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二)整理信息、提出問題

1、課件出示例題

(1)大家能從中得到什麼數學信息?

(2)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提問題的情境,體會提問題在生活中的應用,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問題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求出6.25和16.6這兩個商,由於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捨五入法),因此可能會出現可以分裝在6個瓶子和包裝17個禮盒的結果,這兩個結果與實際不相符,引發學生的質疑和爭議。藉此時機組織學生在組內交流探究,讓他們繼續爭議下去,在辯論中明確為什麼要7個瓶子和只能包裝16個禮盒,使學生印象深刻,方法的形成水到渠成,同時也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不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而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近似值的道理。

本節課我通過實物的演示,幫助學生對“進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理解,既直觀又形象地證實了生活中確實存在這兩種情況,也引發學生今後在探究有些數學問題時,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或實驗來驗證事實的必要性。

我通過學生對兩個實例的比較,在比較中揭示兩種取商近似值的方法,使學生對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也更體會了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交流方法、解決問題

1、指名説板,呈現不同的解題過程。

2、小結:分析問題時,我們要弄清楚題目的數量關係,再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解答,怎樣取“近似值”心中都要很清楚。

(設計意圖: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激勵創新,拓展思維。呈現學生的不同解法,讓學生在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後,享受成功的快樂。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發現問題的良性循環。讓學生學會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又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五)嘗試訓練、反饋評價

課件出示33頁“做一做”

其目的是歸納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一般情況採用“四捨五入法”,特殊情況要根據實際情況採用“進一法”和“去尾法”,使得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更加完善,一目瞭然。在整個練習中充分讓學生説一説用什麼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為什麼?這樣有利於學生靈活應用方法,依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

(六)深化練習,學會分析

出示P35

頁的第7題,小組討論交流,再彙報,集體訂正。

設想是數學教學從生活入手,最後又迴歸生活,更加充分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當然,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價值,聯繫生活理解掌握知識,這並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能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數學方法,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再去創造,去解決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於創新的精神,形成技能。

(七)小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生討論,師再總結

(八)佈置課外作業:35頁6、7題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分數的意義》是在三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一)教學目標

縱觀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以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

1.藉助直觀操作和展示,在説説、分分、畫畫、寫寫、折折、塗塗等活動中經歷“分數意義”的建構過程,理解單位”1”,溝通分數和整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2.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理解分數單位的含義,經歷豐富的現實情境,通過具體的數量感知分數的豐富內涵。

能力目標:

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通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情感目標:

瞭解到分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二)教學重點

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抽象。

(三)教學難點

把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二、説教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採用創設情景、啟發誘導、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等教學法,並穿插直觀演示。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三、説學法: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動手的材料,

圓餅模型、正方形紙、四個蘋果、一米長的繩子,讓學生用這些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表示四分之一。然後觀察、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2次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四、説教學程序: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説、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圖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知: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一天,行至途中,都感到又飢又渴,師傅吩咐悟空找些吃的東西。不一會兒,悟空抱回一個大西瓜。師傅吩咐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吃一份。剛一分好,豬八戒就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塊。這時,師傅問:“八戒,你能説出你手中的西瓜是多少個嗎?你能用一個數把它表示出來嗎?”八戒抓耳撓腮,怎麼想也想不出來該怎麼表示。

聰明的同學,你們能幫八戒説出他手中的西瓜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嗎?該是多少個嗎?

通過創設情景引入,不僅對分數有了再現,同時也使學生明白分數產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學生在故事中產生滿足感,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從而自然而然的點題。

揭示課題:分數的產生和意義

(二) 瞭解分數的產生史:

分數起源於分。在原始社會,人們集體勞動要平均分配果實和獵物,逐漸有了分數的概念。以後在土地計算、土木建築、水利工程等測量過程中,當得不到一個整數的結果時,便產生了分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展現了分數的發展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積極傳播了數學文化。

(三) 動手操作

操作分數

1、 感知單位“1”

(1)畫一畫,塗一塗,塗畫出圓餅模型的四分之一。

(2)折一折,將正方形紙折成相等的四份,並把其中的一份上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3)分一分,四個蘋果分給四個同學。

(4)剪一剪,1米長的繩子平均剪成四份,表示出它的一份。

學生動手操作完之後,拋出問題,讓生展示激烈的討論:

在表示四分之一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通過知識經驗的遷移,明白許多物體也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從而突顯單位“1”的豐富含義。

1、理解意義和分數單位。

此環節的設計,是在學生充分感知單位“1”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形象地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同時通過具體的操作明白由於分的份數不相同,因而分數單位也不相同,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的數學結論。同時積極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概念的理解。

(四) 學以致用: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基礎知識練習: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説生活中的分數:此題設計旨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五、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是一個整體,從而彰顯本節課的重難點:“單位1”,其實旨在向學生説明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東西皆可被看作一個整體,即單位“1”。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我將分以下五個部分進行説課

一、對本課的理解和思考

二、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把握

三、對教學設計的思考

四、對教法、學法的理解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對本課的理解和思考

1、對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

梯形面積的計算是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徵以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學習的。本單元知識的學習,能滿足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需要,要進一步學習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的表面積的基礎。

本單元包括四部分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和組合圖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是以長方形面積計算做基礎的,先借助數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通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繼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又是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做基礎的。最後是梯形的面積,既可以轉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做基礎。三種基礎圖形面積計算的聯繫比較緊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組合圖形的面積更是以這些基本圖形為基礎來計算的

2、對學生的分析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能力基礎:

五年級學生,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他們已經掌握了梯形的特徵和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積推導過程,知道了拼擺、割補、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數學的“轉化”思想。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學生能力的增長點:

學生對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讓學生理解由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的方法來求面積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3)困惑點:

學生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是否能呈現多樣,即使方法呈現多樣,公式推導存在困難。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

掌握梯形面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

經歷小組探索、討論、歸納等探索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梯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樣化,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梯形面積公式。

三、對教學設計的思考

1)提出問題、關注學生生活經驗。

2)遷移類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學生課堂生成。

4)練習梯度、促使學生各有所獲。

四、對教法、學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本課採用引導法、嘗試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學習方法:本課運用、知識遷移類推、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情境引入

學生認真觀察情景圖,瞭解車窗的形狀,

師:車窗的玻璃是什麼形狀?要做這塊玻璃需要多大面積的玻璃?(讓學生明確要求梯形的面積。)

師:梯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有沒有計算公式呢?這節課就一起來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

(二)遷移類推、主動探究

1、回顧舊知,深化“轉化”思想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的推導出來的?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的推導出來的`?

學生交流、教師用課件演示推導過程,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 )

2、小組合作,歸納推理

指導操作實驗,推倒梯形面積公式。

(1)師: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學過的圖形面積推導方法來研究呢?

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

(2)反饋交流,學生反饋和課件同步。

(3)導出公式。

①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原梯形的兩底是什麼關係?

②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原梯形的高又是什麼關係?

(4)不同推導方法的交流,教師評價。

3、生活運用、實例解答

①出示例3,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②拿出大壩模型,認識橫截面,使學生明白大壩橫截面是一個平面。

③學生試做。

④訂正。提問:你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除以2”

(三)交互反饋、鞏固練習

(1)第89頁做一做

(2)第90頁的第一題

(3)科技小組製作飛機模型,機翼的平面圖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組成的,它的面積是多少?

(4)一條新挖的渠道,橫截面是梯形(如圖)。渠口寬2.8米,渠底寬1.4米,渠深1.2米。它的橫截面積多少平方米?

(四)開放延伸、拓展訓練

(1)第90頁的第3題

(2)第90頁的第4題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眾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及特點;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對於國小數學教學內容而言,眾數是一個全新的內容,但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他們對眾數的應用並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設計的舞蹈隊選隊員、生活中衣服的均碼問題等。教材編寫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與所學統計知識的聯繫。二是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凸現統計知識的價值。

2、學生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有三個基礎:1.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的含義,會用平均數、中位數反映數據特徵。2.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統計思想方法。3.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學生對眾數的產生並不陌生,有些生活體驗,如舞蹈隊選隊員、均碼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如何根據統計量對事物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並作出簡單的預測或決策。

教材的重點數學思想是讓學生感知眾數產生的必要性,幫助學生理解眾數的統計意義。本節課在整個統計教學中有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3、基於前面的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制定瞭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求真的科學態度,揭示數學中美的因素。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眾數,理解眾數的含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二、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鼓勵探究,變教為引”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學法上則通過學生的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進行學習。我讓學生在觀察交流中學會“擇優錄取”。在討論合作中來辨別應該選擇哪一種統計量。學生通過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議一議、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動,逐步認識眾數的意義和求法。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五個環節來完成:第一環節:依據情境,理解眾數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我分三個小環節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讓學生試着來選擇合適的身高,讓學生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個統計量再次進行討論,然後得出眾數的選擇——整齊美觀(即集中性的`特點)。

第二環節為説明一組數據中眾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設計了“找眾數”環節:其中第一、二組是隻有一個眾數的,第三組是有兩個眾數的,第四組是沒有眾數的。這樣學生對眾數就會有進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環節:比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首先是説一説三個統計量的不同作用,然後出示不同的情境題,讓學生來選擇其中的統計量。這樣很好地體現了練習的針對性和層次感。

第四環節:聯繫情境,應用眾數。

1、通過出示班級成績情況,讓學生可以怎樣表示個人成績在班級中的水平。

2、介紹均碼,讓學生了解眾數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環節:全課小結,課後延伸談談這堂課的收穫,加深整堂課的理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XXX》。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地位與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單元第XX個課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XX,這為過渡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後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XX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各種形式的 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和創造力,使學生能自主創編出一些簡單、新穎的 方法。

(2)學生能熟練地掌握 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 ,以發展學生的 .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練,體驗 這一系列的創新學習過程和樂趣。

3.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學會合作學習,敢於質疑、創新,充分體現團結協作、競爭拼搏精神,明白在相互交流的同時去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體育》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重點的依據是隻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學難點:難點的依據是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説教法。

我們都知道XX是一門培養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XX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設置情景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周邊的客觀事物,發展思辯能力,注重濱心理狀況。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 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 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語境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課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本並思考,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課的教學實際,根據學生的對技術動作的認識、思維、形成等發展規律,設計了"引導學練—質疑解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等五個階段的課堂結構教學模式,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 引導學練:(2~3分鐘)

我通過語言、問題等形式引出學習內容,向學生陳述教學目標,讓學生心中有數,以利於刺激學生學習的動機。具體設計:

(1)教師提問題,陳述教學目標。

(2)編制學練小組。

(3)學練小組討論學練目標步驟。

2. 質疑解難(10分鐘)

這階段,我根據各小組的學練情況,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學生質疑解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練情況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學練體會,提出自己的疑難問題,然後我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以及學練過程中我對學生的觀察,對問題進行一一講解、示範,分析其中原理,找出其中的規律。使學生既能達到認識的目的,又能通過觀察、思維、討論等形式,強化其學練技能,還能使學生心理產生豐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內部矛盾,進而獲得身心發展的內部動力和技能能力。

3. 自主探究(15分鐘)

本階段,首先通過語言激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我效能感,並有主動探究的慾望,再按預定的活動設計方案及情境,讓依據學習目標,自我組織、自我練習、自我感知、自我發現、自我調控進行嘗試性體驗學練活動。對於自我探究有困難的小組,在幫助和點撥的同時給予鼓勵,引導他們自我尋找問題答案,以增強努力探究的信心。

4、合作交流(10分鐘)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根據質疑解難的結果,進行小組合作驗證,是對其探究知識、技術和技能的鞏固深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術和技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5、總結歸納(2~3分鐘)

這一環節是"自主學練—合作應用"模式的最後一個環節,主要是以此檢驗"自主學練—合作應用"的結果。教師首先組織開展小組交流,讓各小組陳述學練活動的情況,學練效果如何?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樣的希望?促進小組間的瞭解,發展學生總結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自我意識。再由教師評價總結,評價採用結果性評價,針對教學目標主要是肯定學生的學練結果,讓學生體驗成功,激發學生對自己的發展產生新的.動力。

七、説小結

1. 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的增有減。

2. 教學策略的選用

(1)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XXX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我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亂放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2)組織學生探究知識形成新的知識。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八、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XX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説課完畢,謝謝!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節課我教學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五年級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數學與交通》第3節《看圖找關係》。本課教學屬於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它既是一個全新的課例,又承接了“折線統計圖和數對”的相關知識,學習它能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最後又服務於生活的辯證關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讀懂一些用來表示數量關係的圖表,能從圖表中獲取有關信息,體會圖表的直觀性。

(2)結合實際問題情境,學會分析量與量之間的關係。

(3)瞭解圖表在生活中的應用,能看懂用圖來描述的事件或行為。

2、過程與方法

經歷運用圖表描述事件行為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現象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圖形語言簡潔明瞭的特點,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法學法:

1、“引導—探索”是本節課我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只是適當的點撥引領,而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2、為學生提供具有應用性的實例。《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要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知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繫。”

3、讓學生親身經歷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數學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建構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課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交流探究、發現新方法。在與他人交流,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應用,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得新知識的愉悦。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不同程度發展。

教學過程:

一、欣賞激趣,引入課題。

1、 欣賞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表。

2、 引出課題。

二、 探究新知,建構模型。

(一)創設情境,獲取信息。

1、多媒體課件呈現情境圖,學生看圖找信息。

2、引導學生整理有價值的信息,滲透觀察圖表的方法。

(二)及時反饋,解決問題。

3、利用瞭解到的信息,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三)聯繫實際,深化理解。

4、用語言描述:請一位小司機來介紹一下這次公共汽車的運行情況。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教材試一試1。

2、教材試一試2。

3、教材試一試3。

四、全課總結,課後拓展。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兩個問題:第一,本節課的知識學生掌握並不難,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對學習活動充滿熱情?第二,如何將教材中零散的圖表設計在大的情境中,既能把所有的知識串連起來,又使問題情境相對完整?帶着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我將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和重組,通過“淘氣坐公交車去商場” “淘氣與同學去上課”,、“淘氣與父母去散步”,等情境將課堂內容串連起來,全課以淘氣的學習、生活為主線,以理解實踐、自主探索、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為主要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參與對數學圖表的認識、解釋活動中,喚發了數學的生機和活力。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而用於生活”的理念。

板書設計:

看圖找關係

軸 折線

橫 軸

簡潔 明瞭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P58旅遊費用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已有的知識,依據實際情況給出較經濟的方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運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合作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依據實際情況給出較經濟的方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難點:

能依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愛好

師:誰願意大聲地向同學介紹一下你的愛好?

師:猜一猜老師的愛好?(旅遊)

2、導入新課

師:旅遊最需要準備的是什麼?(錢)都花在哪些地方呢?

師:通常我們把旅遊用的錢統稱為旅遊費用。

板書:旅遊費用

師:旅遊費用的多少是因人而異的,即使同一個景點花費也會不同。聰明的人往往會利用智慧節省很多錢。你們想不想當聰明人?

( 針對國小生求知慾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依據教學內容創設製造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密的問題意識。)

二、研究探討

1、單選方案問題探討

師:據我瞭解,你們最熟悉的王新運同學也很喜歡旅遊,而且還碰到了一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吧!

(放錄像1:母子倆討論旅遊方案 )

(有道是:“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國小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這種與學生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着一種多麼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師:王新運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你們敢接受這個挑戰嗎?請看大屏幕!

出示:旅行社推出兩種優惠方案

A 景園一日遊 B 景園一日遊

大人每位160元 團體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師:從旅行社推出的兩種優惠方案中,你瞭解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分析。

師:究竟選哪種方案比較省錢呢?

同桌兩人合作,先討論方法,再把思考過程寫在紙上。看哪個組最快。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學生彙報:(可能出現)

第一種: 第二種:(大力表揚)

A 4×160=640 4-1=3

640+40=680 3×60=180

B 5×100=500 選B方案

680>500

選B方案

(對方法奇特的給予鼓勵,對兩人有明確分工的更要大力表揚其主動合作意識)

板書: 4大1小 B

師:誰能總結一下我們的思考過程?

板書:計算 比較 選擇

師:同學們選擇的結果和王新運一樣不一樣呢?讓我們看一看。

(放課件2:結論)

師:看來你們的想法是一致的,不愧是好同學好夥伴。就在王新運與媽媽繼續商量準備的東西時,事情發生了變化。

(放課件3:三個老師加入)

師:三個老師家究竟要選哪個方案呢?這可累壞了王新運,我們能不能替他分擔一下呢?

出示:蔡老師家: 2個大人 4個小孩

王老師家: 3個大人 2個小孩

劉老師家: 1個大人 6個小孩

要求:選擇一個老師家,自己完成任務。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彙報

教師板書: 2大3小 A 1大6小 3大2小

師:我們每位同學都能作出準確地判斷,不愧是聰明人!

那如果去6個大人3個孩子,你能很快地判斷嗎?

2個大人5個孩子呢?

你們發現了什麼祕密?

隨學生彙報板書: 小孩多 大人多

師:你們不僅通過計算、比較、選擇為四個家庭作出了較準確的判斷,還通過認真觀察、分析發現了規律,並加以運用,真厲害!

(現代教學論指導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格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障。所以,教學時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師表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讓愛充滿着整個課堂,學生之間形成了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良好關係。課上,我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為師生、互相合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

板書:發現 運用

2、組合方案問題探討

師:就在我們這邊熱列討論時,老師們那裏又發生了變化

(放課件4:組團去)

師:組團去,誰能快速口算一下他們去幾個大人幾個孩子呢?

出示投影: 組 團: 10個大人13個小孩

師:這麼多人去,怎樣選擇最省錢呢?

學生討論:AB組合方案

板書:靈活

(備用:如果去4個大人7個孩子,怎樣選擇最省錢呢?)

(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認識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覆漸進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認知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衝突,從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產生探求新知的慾望。這樣由淺入深不斷施問的情境,誘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產生探求強烈願望。)

師:看來我們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不僅掌握了基本方法,還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選擇方案已達到最佳目的。

三、小結

説一説你有什麼收穫?

四、作業

1、回家向家長講一講我們今天探討的問題,讓家長了解我們的理財本領,並允許我們參加家庭理財活動。

2、運用我們智慧的雙眼,去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類似問題,並嘗試着去解決。下節課與同學進行交流。

(國小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繫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