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數學説課稿集錦1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91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説課稿集錦15篇

數學説課稿1

一、設計思路:

梯形是隻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兒認識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徵,能找出相應的圖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兒用語言描述梯形的特徵。我把本活動的目標定為: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徵,並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在各種圖形中找出梯形。

2、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動手能力。

3、誘發孩子們學習圖形的興趣。

重點:初步瞭解梯形的特徵。

難點:認識不同的梯形。

二:説準備

為了更好的進行教學,我做出以下準備:

環境創設:活動室內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圖畫。

教師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長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兒學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圖畫若干張(沒塗色)。

三。説教學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得主體。因此我採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動法,並設計遊戲形式,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地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幼兒聽一聽,説一説、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説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複習整理基礎上,滲透新知識點——新授活動——鞏固活動——生活化延伸

1、通過尋找、塗色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徵。

讓幼兒找出圖中不是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並塗上顏色。

由於梯形的概念幼兒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動設計我就不從概念入手,而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反覆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徵。

2、觀察瞭解梯形特徵。

(1)出示梯形,提問:這個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你們看,它上面的邊短,下面的邊長,上下兩條邊平平的,旁邊兩條邊斜斜的。這個圖形像什麼?

(2)小結:這個像滑梯的圖形,名叫——梯形。

(3)不過,梯形寶寶可調皮呢,它一會兒翻跟頭,一會兒躺下睡覺,你們看這樣還是梯形嗎?(小結:原來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們都是梯形。)

(4)分別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讓幼兒瞭解它們也是梯形。

提問: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幼兒認識梯形的另外一個難點是梯形的多樣性。幼兒認識的特點是先入為主,容易形成定勢。所以活動開始時就要讓幼兒接觸各種梯形,每個環節中幼兒所看到的、製作的梯形都是各種各樣的。

3、通過再一次的操作活動讓幼兒鞏固瞭解梯形的基本特徵。

(1)來了一些小客人,他們説肚子餓了,想吃梯形餅乾,小朋友能幫助他們嗎?

(2)先請小朋友們從各種形狀的餅乾中挑選出1塊梯形餅乾,舉起來給老師檢驗。

(3)再選擇2塊不同的梯形餅乾,給同伴檢驗後喂小客人,並對小客人説:"請吃梯形餅乾".(教師在旁註意檢驗)

此環節是我在教學中有意設置的一個難點,給小客人喂梯形餅乾幼兒得選擇2塊不同的梯形餅乾,給同伴檢驗後喂小客人,並對小客人説:"請吃梯形餅乾".這裏必須選擇不同的梯形餅乾,對一部分幼兒來説,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讓幼兒經過一定的.努力跨越過去才能從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心底裏得到滿足。

4、通過尋找生活中常見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對梯形特徵的認識。

(1)讓幼兒在活動室周圍張貼的圖片中,尋找梯形寶寶,先請一名幼兒找找、説説。

(2)鼓勵全體幼兒尋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師説説梯形寶寶藏在哪裏。

在整個指導過程中哦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觀察(努力觀察每位幼兒,避免籠統評價);最小的干預(教師角色進行退位,不干預替代);最多的鼓勵(鼓勵幼兒的點滴進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數學"的度。不在遊戲中刻意地"教",讓幼兒在遊戲中充分發泄情感,感受愉悦。

這節課,我通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遊戲,操作,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與批評指正,謝謝各位領導!

數學説課稿2

一、説教材

猜一猜是在學生了解事件可能發生或一定發生、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進一步知道事件發生有幾種可能的結果,體會可能性結果是有大小的。教材中提供了轉轉盤、拋紙杯和摸球3個實驗活動,其中猜測轉轉盤的結果目的是使學生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拋紙杯實驗進一步研究簡單事件發生的幾種可能的結果,以及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摸球實驗是由摸出一個球來羅列事件發生的所有可能結果,進一步探討複雜的、摸出2個球的所有可能結果,以及不同結果的可能性大小。教材中提供的實驗活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猜測與實驗相結合,通過具體的活動來體驗隨機事件中所藴涵的規律,突出實驗在研究隨機現象中的作用。

學習目標:

1、經歷可能性的試驗過程,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到數學實驗的意義與作用。

2、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學會和同伴交換意見,發展合作交流意識。

3、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獲取數據、並利用數據進行合理的猜測,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善於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事物。

教學重點:

完整列出事件發生可能性,會判斷可能性大小。

教學難點:

判斷較複雜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二、説學前準備

轉盤,紙杯,表一,表二,乒乓球,透明袋,獎品等若干個,摸獎箱一個,課件。

三、説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之中,我採用了孩子喜歡的遊戲方式導入。這種導入適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同時營造了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設計意圖:利用猜一猜的活動,為學生提供挖掘已有的可能性知識儲備條件。】

第二個環節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這裏我設計了三個操作活動:

活動一 轉動轉盤

讓學生通過猜一猜,再轉一轉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做好分工,在優雅的樂曲中進行實驗。讓學生參與驗證的全過程,同時感受到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小組彙報實驗結果,全班彙總,從整理出的數據中你發現了什麼?哪種顏色的區域大,那麼指針停在這種顏色的可能性就大。在觀察第二個轉盤統計結果時,指針落在兩種顏色的次數如果不同,教師應該給學生説清這種現象是由於數學的隨機性造成的,轉動的`次數越多,結果就會越接近的。

活動二 拋紙杯

也是採用先猜一猜,再拋一拋的方法。在猜測結果發生分歧的情況下,學生自己想用拋一拋的方法來驗證,這時教師提出活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在樂曲的伴奏下,每個學生都親自參與拋紙杯,小組內做好記錄,完成表二,最後全班彙報,得出結論。總之,讓學生通過實驗、彙報等一系列的活動感受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學數學最講究的是知識的嚴密性,可不能光靠猜測,一定要進一步驗證、觀察、比較才能得出結論。進一步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體驗了獲取數學知識的途徑。】

活動三 摸球

學生已經知道了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接下來的摸球遊戲進一步證明這個結論。這裏我設計裏三次摸球遊戲:

1、當箱子裏有兩個綠、三個紅球時,任意摸一個球,所出現的結果與可能性的大小。

2、再加四個黃球時,任意摸一個球呢?;

3、一個箱子裏有兩個紅球、兩個綠球時,任意摸兩個球,可能出現哪些結果。此時學生經過討論就能説出結果。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在這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在箱子裏又放進了二個黃球。現在已經有二紅、二綠、二黃,任意摸出兩個球,可能出現哪些結果。學生經過討論會説出所有的結果。

【設計意圖: 前兩次摸球進一步證明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後兩次摸球主要是對知識的拓展延伸。】

第三個環節 鞏固新知運用生活

這裏我設計了四個練習題:

1、一個盒子中裝有1到8的數字球,任意摸一個有幾種可能的結果?為什麼?

2、看要求,來操作有兩小題。由小組探討合作,全班彙報交流。

3、走進生活:結合六一兒童節的到來,我設計一個摸獎活動。

【設計意圖:一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二使學生感受到節日的快樂。】

4、看天氣預報片段

【設計意圖:瞭解可能性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第四個環節 總結概括師生互評

總之,本節課體現新的課程理念,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玩中學,玩中悟,既增長知識,又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愛學、會學、樂學的情感。

數學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充滿童趣的略讀課文。本文是國小階段第一次引導嘗試默讀的文章,也是學生第一次嘗試學習比較長的一篇課文,課文分為18個自然段,情節曲折,主人公卡羅爾情感變化豐富,文中所反映出孩童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令人感動。所以文章分文故事情節線索和主人公情感變化線索兩條線索。課文以小貓的得得失失展開,閲讀文章給人帶來無比的樂趣。文本純摯的感情,不僅感動了我,更深深吸引了這羣喜愛小動物的孩子,課堂閃現出無限的靈動和精彩生成。

二、目標定位

知識與技能:

1、練習並掌握默讀的技巧。

2、默讀課文,瞭解課文曲折的情節,説説課文哪些地方寫的有趣。

3、體會卡羅爾的情感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默讀了解大致內容,瞭解寫的有趣的地方。

2、串講、朗讀重點段落,體會卡羅爾對貓的喜愛之情,體會小貓給人們帶來的生活情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卡羅爾美好善良的童心,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真摯的情感,並從中受到薰陶。

教學重點:

默讀課文,瞭解課文曲折的情節,説説課文哪些地方寫的有趣。

教學難點:

體會卡羅爾對貓的喜愛之情,體會小貓給人們帶來的生活情趣。體會愛才能創造美好的一切。

教具準備:生字卡、PPT

三、教學流程以及重難點突破方法

1、複習導入。

2、互動學習。

由於課文比較長,我選擇了化總體為部分的教學方法,把這篇較長的課文分為三個部分來讀,1--9段默讀,10、11兩段較重要、較精彩,齊讀,13---18段也用默讀的方法進行。

1---9段裏比較能凸現卡羅爾對小貓的情感的第五自然段再表演讀,能體現小貓淘氣可愛的第10、11自然段除了讀之外,再看小貓的一些其他PPT圖片,再讓學生説一説小貓怎樣淘氣,學生對小貓也一下子就產生喜愛的情感,這樣重難點就輕而易舉的突破了一部分。13---18段也有比較精彩而且重要的段落,比如説12段,看似不起眼,但我選擇了這段讓孩子們仿照第二自然段編寫廣告,鍛鍊學生説話的能力,同時滲透對廣告的教學。然後讓學生對PPT上的米奇和米妮告別,學生已經有了對小貓依依不捨的情感,同時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第15、16段又是課文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和起伏點,抓住這裏展開對伯洛出現時卡羅爾的驚喜與伯洛的心裏話的對話讓學生也轉悲為喜,集體來表演它們相見時的.對話。學生對兩者之間濃濃的愛理解的就比較深刻了。再總結全文,滲透愛的教育,完成板書。最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找一找自己覺得有趣的地方,這樣學生輕而易舉的就能找出自己覺得有趣的地方。課後延伸我給學生安排了老舍的《貓》的精彩選段小聲默讀。

我覺得本節課我這樣設計的較好的地方是板書和説PPT中那些小貓淘氣圖片,還有表演讀16、17段。不足之處是沒抓住後面的那個“蹭着”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其實這個詞在這兒更能體現出兩者之間的愛與信賴,如果抓住這個詞會更好,一個小小的遺憾吧。

四、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以默讀展開,其次以老師引導重點段落,學生以讀、説、想象等方式展開學習,學生的運動較多,老師指路就好。

數學説課稿4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要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必修一1.1節《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本次説課包括五部分: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和説板書。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集合是現代數學的基本語言,可以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內容。 本節是讓學生學會用集合的語言來描述對象,章末我們會用集合和對應的語言來描述函數的概念,可見它是今後數學學習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素材

2、教材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①知識與技能:(1)瞭解集合的含義與集合中元素的特徵

(2) 熟記常用數集符號

(3) 能用列舉、描述法表示具體集合

②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從集合實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徵的過程,感知集合的含義. 讓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總結的過程,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集合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集合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集合的兩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説教法

1.學情分析

《集合的含義及表示》這一課時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接觸到高中數學的第一堂課,它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對高中階段數學學習的認識;如果我們教學上過於草率,學生很容易對數學失去學習興趣。再者,這是高中數學課程的第一章的第一課時,是整個高中數學的奠基部分,所以我們不僅要正確地傳授知識,更要把握好教學的難度。如果傳授得過於簡單,那麼學生容易麻痺大意,對今後的學習埋下隱患;如果講得太深,那麼學生會有畏難心理,也會對今後的學習造成影響。

2. 方法選擇

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引導,通過預習學案的形式把知識問題化,通過實例引導學生觀察歸納,上課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他們經歷觀察、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的理性思維的基本過程,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説學法

讓學生通過課前結合學案,閲讀教材,自主預習,課上交流、討論、概括,課後複習鞏固三個環節,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值得提出的是:集合作為一種數學語言,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使用,所以應該多做轉換練習,

説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軍訓前學校通知:*月*日*點,高一年段在體育館集合進行軍訓動員;試問這個通知的對象是全體的高一學生還是個別學生?

在這裏,集合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我們感興趣的是問題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對象的總體,而不是個別的對象,為此,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集合(宣佈課題),即是一些研究對象的總體。

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了學生求知慾,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

(二)研探新知,建構概念

讓學生閲讀課本P2內容,讓小組思考討論,代表發言,師生共同補充答案它們的共同特徵:它們都是指定的一組對象。這時我藉此引入集合的概念,把一些元素組成的總體叫做集合,簡稱集,通常用大寫字母A,B,C,?表示。 把研究的對象稱為元素,通常用小寫拉丁字母a,b,c,?表示;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把集合的`涵義進行拓展,期間結合一些師生互動:我們班上的女生能不能構成一個集合,班上身高在1.75米以上的男生能不能構成一個集合,班上高的男生能不能構成一個集合??,通過身邊這些大量例子,讓學生了解集合的概念,並切實感受到學習集合語言的重要性。

對於集合元素的特徵: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我則在學生了解集合概念基礎上,通過設置三個問題(1)班裏個子高的同學能否構成一個集合?(2)在一個給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3)班裏的全體同學組成一個集合,調整座位後這個集合有沒有變化?調整後的集合和原來的集合是什麼關係?讓學生思考:任意一組對象是否都能組成一個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麼特徵?

這樣設計將知識問題化,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歸納出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為——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用兩集合相等的概念。

思考3:(1)設集合A表示“1~20以內的所有質數”,那麼3,4,5,6這四個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2)對於一個給定的集合A,那麼某元素a與集合A有哪幾種可能關係?

(3)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

(4)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用符號∈或?填空:

[設計説明]這幾個問題比較簡單,直接提問同學回答,並師生一起完善答案。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目的是引導學生歸納出元素與集合的關係及表示方法。

反饋練習:

(1)設A為所有亞洲國家組成的集合,則

中國____A, 美國____A,

印度____A, 英國____A;

對於集合中常用的符號,我做了這樣處理:簡要介紹後,讓學生用兩三分鐘的時間結合符號特點記憶。目的在於給學生一個信號:課堂上能消化的東西要及時記住。

2.集合的表示法:列舉法和描述法

讓學生自習閲讀課本P3——P4的內容5-7分鐘,接着讓同學試着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1) 由大於10小於20的所有整數組成的集合;

(2) 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

(3) 由1——20以內的所有素數組成的集合;

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並用花括號“{}”括起來表示的方法叫做列舉法。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徵表示集合的方法稱為描述法。具體方法是:在花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範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後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通過三個問題不僅檢驗了學生的自學效果,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列舉法和描述法兩種方法各自的優缺點,更重要的是對集合的列舉法和描述法的規範表達做進一步強調, 最後,我帶領學生分析了課本P4的例題,對集合的列舉法和描述法的規範表達做進一

步的強調,讓學生完成書上的習題,並請幾個學生上台來演練,通過練習達到及時的反饋。

(四)歸納整理,整體認識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內容?

2.你認為學習集合有什麼意義?

3. 比較列舉法與描述法的優缺點。

(五)佈置作業

作業:習題1.1A組: 2、3、4.

作業的佈置是要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集合概念的理解以及集合的表示法,讓學生對數學符號的適用在課外進行延伸和鞏固。

説板書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是課本例題演練,右側是實例應用。在左側的知識要點主要列出了集合、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特性: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和集合的表示法:列舉法和描述法。

以上是我對《集合的含義與表示》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對這節課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一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題,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為指導思想,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數學説課稿5

各位專家領導,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的地位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華東版),八年級第十九章第二節“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性質,是幾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個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係,它可以解決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據之一,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分析,拼圖等活動,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印象;通過聯繫比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於正確的進行運用。

(二)三維教學目標:

⒈理解並掌握勾股定理的內容和證明,能夠靈活運用勾股定理及其計算;

⒉通過觀察分析,大膽猜想,並探索勾股定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邏輯推理的能力。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思想,並體會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通過介紹中國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和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鑽研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勾股定理的證明與運用

用面積法等方法證明勾股定理

對於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數學結論,而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歸納的思維方法和運用數學的思想意識,但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可預見性和耐挫折能力並不是很成熟,從而形成困難。

⒈創設情景,激發思維:創設生動、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問題衝突,讓學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狀態下進入學習過程;

⒉自主探索,敢於猜想:充分讓自己動手操作,大膽猜想數學問題的結論,老師是整個活動的組織者,更是一位參入者,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協作,從而形成生動的課堂環境;

⒊張揚個性,展示風采:實行“小組合作制”,各小組中自己推薦一人擔任“發言人”,一人擔任“書記員”,在討論結束後,由小組的“發言人”彙報本小組的討論結果,並可上台利用“多媒體視頻展示台”展示本組的優秀作品,其他小組給予評價。這樣既保證討論的有效性,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針對八年級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本節課可選擇“引導探索法”,由淺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種教學理念緊隨新課改理念,也反映了時代精神。基本的教學程序是“創設情景-動手操作-歸納驗證-問題解決-課堂小結-佈置作業”六個方面。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生”,因此教師要有組織、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並參入到學習活動中,鼓勵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習慣與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

多媒體課件演示FLASH小動畫片: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瞭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雲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牆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問題的設計有一定的挑戰性,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兩邊,求第三邊?”的問題。學生會感到一些困難,從而老師指出學習了今天的這節課後,同學們就會有辦法解決了。這種以實際問題作為切入點導入新課,不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是為更好“服務於生活”。

(二)動手操作

⒈課件出示課本P99圖19.2.1:

觀察圖中用陰影畫出的三個正方形,你從中能夠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可能考慮到各種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師要給予肯定,並鼓勵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引導學生髮現SP+SQ=SR(此時讓小組“發言人”發言),從而讓學生通過正方形的面積之間的關係發現:對於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即當∠C=90°,AC=BC時,則AC2+BC2=AB2。這樣做有利於學生參與探索,感受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⒉緊接着讓學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況,那麼在一般情況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於是再利用多媒體投影出P100圖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學生可以同樣求出正方形P和Q的面積,只是求正方形R的面積有一些困難,這時可讓學生在預先準備的方格紙上畫出圖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後,學生就能夠發現:對於一般的以整數為邊長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獲取知識,這樣設計有利於突破難點,也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的數學思想及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⒊再問:當邊長不為整數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投影例題:一個邊長分別為1.5,3.6,3.9這種含有小數的直角三角形,讓學生計算。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從特殊到一般”的情形,這樣歸納的結論更具有一般性。

(三)歸納驗證

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邊長為整數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再到邊長為小數的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與斜邊的關係,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感受學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學會“文字語言”與“數學語言”這兩種表達方式,各小組“發言人”的積極表現,整堂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先後三次驗證“勾股定理”這一結論,期間學生動手進行了畫圖、剪圖、拼圖,還有測量、計算等活動,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而且這一過程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

(四)問題解決

⒈讓學生解決開始上課前所提出的問題,前後呼應,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⒉自學課本P101例1,然後完成P102練習。

(五)課堂小結1.小組成員從內容、數學思想方法、獲取知識的途徑進行小結,後由“發言人”彙報,小組間要互相比一比,看看哪一個小組表現最佳。 2.教師用多媒體介紹“勾股定理史話”

①《周髀算徑》:西周的商高(公元一千多年前)發現了“勾三股四弦五”這一規律。

②康熙數學專著《勾股圖解》有五種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積求勾股法是其獨創。

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奮發向上。

(六)佈置作業:課本P104習題19.2中的第1.2.3題。目的一方面是鞏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定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以上內容,我僅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上來説明這堂課“教什麼”和“怎麼教”,也闡述了“為什麼這樣教”,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次説課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數學説課稿6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高中數學新課程《選修1-2》中第二章“推理與證明”的第一課。本章知識將通過生活實例和數學實例,介紹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的含義,以及如何利用合情推理去猜測和發現一些新結論,探索和提供解決一些問題的思路和方向。數學發現的過程往往包括合情推理的成分,在人類發明、創造活動中,合情推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維方法是歸納和類比。本節課將着重介紹歸納推理。本節課的內容屬於數學思維方法的範疇,教科書的編寫意圖是把過去滲透在具體數學內容中的推理的思維方法,以集中的、顯性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更加明確這些方法,並能在今後的學習中有意識的使用它們。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結合已學過的數學實例,瞭解歸納推理的含義;

2、能利用歸納進行簡單的推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引例讓學生體會並認識歸納推理在數學發現中的作用.

2、讓學生利用歸納推理去猜測和發現一些簡單的數學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有意識地利用歸納推理來解決問題,感受歸納推理具有猜測和發現結論、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意識。根據本節教材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認知結構特點,確定上述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重點:通過具體實例瞭解歸納推理的含義,能利用歸納進行簡單的推理.

難點:用歸納進行推理,作出猜想.由於學生的觀察和歸納推理的能力有欠缺,在用歸納進行推理,作出猜想過程中會出現困難.

學情分析

授課班級08-14班為美術特色班。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較差,歸納推理能力偏弱。但由於本課着重介紹思維方法,對學生原有的數學知識基礎要求不高,因此學生接受起來會相對容易一些。

學生可能存在的困難:

1、尋找規律時欠缺方法;

2、不能準確的用數學語言將發現的規律表述出來。

教學設計:

一、情境引入:

1、引言:當我們開始認識這個世界時,數學就和我們在一起了。那麼,這些知識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呢?其實每一個數學知識的誕生,最初的發現大多是帶有偶然性的,然後通過大膽的猜測,反覆的推理與論證,最終才得到正確的結論。也就是説猜測、推理與證明是我們發現新知識,獲得新結論的重要手段。

2、本章知識結構:

教法分析本科採用啟發引導式教學,並結合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學法分析由於本課要讓學生充分體會歸納推理的思維方法,在課上我將讓學生經歷自己思考—表述—糾錯—再思考—歸納的過程,我在適當的時候做引導。

教學流程:

→ → → →

設計意圖:

由於本課是本章的起始課,通過引言和本章知識結構圖可讓學生先對新的一章知識有個整體的瞭解。

3.哥德巴赫猜想:

師生活動:(學生活動)計算:3+3=6, 5+3=8, 5+5=10, 5+7=12, 7+7=14, 13+3=16, 11+7=18, 13+7=20,

觀察6=3+3, 8=5+3, 10=5+5, 12=5+7, 14=7+7, 16=13+3, 18=11+7, 20=13+7, ……,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通過對上面幾個等式的觀察,你能的出什麼結論?

猜測:任一偶數(除去2,它本身是一素數)可以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哥德巴赫給歐拉寫信提出這個,歐拉及以後的數學家無人能解,成為數學史上舉世聞名的猜想。1973年,我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充分大的偶數可表示為一個素數與至多兩個素數乘積之和,數學上把它稱為“1+2”。

設計意圖: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過程是一個典型的運用歸納推理的過程,在這裏我讓學生充分的經歷和感受此猜想的提出過程,可以讓他們從中體會和提煉出歸納推理的含義。

另一方面,通過讓學生經歷數學家的思維過程,可以讓他們體會數學家的創新精神,滲透數學的文化價值,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4.四色猜想:1852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的弗南西斯.格思裏來到一家科研單位搞地圖着色工作時,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每幅地圖都可以用四種顏色着色,使得有共同邊界的國家着上不同的顏色.”,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數學界關注的問題.1976年,美國數學家阿佩爾與哈肯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兩台不同的電子計算機上,用1200個小時,作了100億邏輯判斷,完成證明.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概念:

由引例得出歸納推理的定義

①概念:由某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些特徵,推出該類事物的全部對象都具有這些特徵的推理,或者由個別事實概括出一般結論的推理,稱為歸納推理.簡言之,歸納推理是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

②歸納練習:

(i)由銅、鐵、鋁、金、銀能導電,能歸納出什麼結論?

(ii)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內角和180度,能歸納出什麼結論?

③討論:

(i)統計學中,從總體中抽取樣本,然後用樣本估計總體,是否屬歸納推理?

(ii)歸納推理有何作用?(發現新事實,獲得新結論,是做出科學發現的重要手段)

2.教學例題:

出示例題:例1、觀察等式:1=12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由上述事實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師生活動:

問題:

1、加數的個數與和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加數具有什麼特點?

3、觀察右圖,你能的出等式的幾何意義嗎?

猜想:

前n個連續正奇數的和等於n的平方,即1+3+ ... +(2n-1)=n2

動手練一練:練習1

1.觀察圖中○和△的個數,猜想第n個圖形中○和△的個數。

2.試求第幾個圖中○和△的個數相等?

例2已知數列的第1項,且,試歸納出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

師生活動:分析思路:試值n=1,2,3,4 →猜想

引導學生反思:利用歸納推理的思想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由特殊到一般。

設計意圖:本例是讓學生利用數列的一個一般結論—遞推公式,寫出數列的前幾項,通過觀察,歸納出數列的通項公式。本例歸納過程較簡單,但學生可能對遞推公式的用法及通項公式的定義不清楚,教師可在此處加以引導。

3.師生小結:

①歸納推理的要點: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

②典型例子: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數列通項公式的歸納

③歸納推理的作用:具有猜測和發現結論、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

④強調:歸納推理有猜想的成分,因此推理所得的結論未必正確,有待證明。

費馬猜想:法國業餘數學家之王—費馬(1601-1665)在1640年通過對xxx的觀察,發現其結果都是素數,於是提出猜想:對所有的自然數,任何形如的數都是素數.後來瑞士數學家歐拉,發現不是素數,推翻費馬猜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合情推理的結論未必可靠,數學結論的正確性必須通過邏輯推理的方式加以證明才能得到確認。引導學生無論在學習和做事方面都要養成一個嚴謹的好習慣。

三、鞏固練習:1.練習:教材P38 1、2題.

四、佈置作業:教材P44習題A組1、2、3題.

數學説課稿7

一、説教材

大班數學活動《誰先吃桃子》根據數學繪本改編而成。繪本幽默生動、結尾出人意料,故事中六個動物圍繞誰先吃桃子展開了有意思的爭論,並且根據各自明顯的特徵進行排序。PPT教學在活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活動利用自制的P盯畫面形象地展示了小動物爭論排序的全過程,並展示調整作品與幼兒經驗的契入面,同樣的幾次排序活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Plyf的直觀形象設計巧妙地推動幼兒對於排序經驗、比重經驗的不斷建構。

二、説教學目標

1 、結合動物的某一特徵按指定要求進行排序,初步體驗序列中物體的相對性和可變性。

2 、學習運用觀察、比較、類推等方法比較動物的輕重。

3 、能細緻操作,並大膽講述操作結果。

三、説教學準備:

(1)PPT課件:《誰先吃桃子》

(2)動物圖卡、記錄卡、動物與石頭的比較圖、鉛筆橡皮若干。

四、説教法

本活動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1、觀察法2 、提問法3 、直觀演示法五、説活動過程

結合活動流程,

重點介紹P盯課件在整個環節中重要的作用。活動流程}環節分析

第一環節:初步瞭解動物的主要特徵。師(點擊課件):它們都是誰?(PPT出示六種動物畫面)這些動物朋友都有一個最大的特徵,你能把它的特徵和它們的名字一塊兒説出來嗎?(長耳朵小兔、大嘴巴餌魚、高個子長頸鹿、長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蟲)這是什麼呢?這是一個怎樣的桃子?(PPT出示桃子畫面)

師:動物們看到這個桃子,饞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都想先吃到這個桃子,哪誰先吃好呢?

本環節通過觀察六種動物的典型特徵,為接下來的“按動物的某一特徵進行排序”作好鋪墊。而桃子的引出,既“勾”起了幼兒品嚐桃子的慾望,又“喚”起了幼兒對動物看到桃子後急切品嚐心情的理解,適時、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動的一條暗藏線索“讓誰先吃好呢?"

在課件中,出示六種動物和桃子的畫面,讓幼兒看到生動形象的動物,細緻地觀察畫面的動物特徵。

第二環節:按動物的某一特徵排序。截取繪本中的圖片做成PPT

1 、觀察按動物嘴巴大小、耳朵長短排序圖

師:(出示按嘴巴從大到小PPT排序圖)一開始娜魚要按照嘴巴的大小來吃桃子,嘴巴最大的第一個吃,嘴巴最小的最後吃。看看,誰的嘴巴最大呢?接下來是誰?

師:兔子不同意,猜猜長耳朵兔子想按照什麼順序來吃桃子?(出示按耳朵從長到短PPT排序圖)小動物們是怎麼排的?誰在第一,誰在最後?

2 、按動物個子的高矮排序長頸鹿不答應了,它要按照動物個子的高矮來排序,他們這樣比公平嗎?(出示PPT圖片)那應該怎麼比才公平呢?

請小朋友在記錄板上操作,提醒孩子要把動物放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比較,然後按“從高到矮”的順序進行排序。(點擊畫面)

為了引發孩子仔細觀察及比較,在進行PPT畫面觀察時,特意把動物的嘴巴和耳朵進行了處理,讓它們動起來,這樣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可以提醒幼兒進行細緻的比較,進一步凸顯P盯的功能。

“怎樣比才公平?”是孩子認知的關鍵點,在引發孩子討論的基礎上,為了讓孩子獲取公平比高矮的經驗,首先突出了“小動物和什麼比?",使幼兒掌握了高矮比較中參照對象的統一性,同時在P盯畫面上運用紅色橫線讓孩子進一步明確比高矮要站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比較才是公平的道理,這樣可讓幼兒掌握科學比高矮方法。在操作卡設計上,同樣通過紅線加以提示。

3 、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1)討論比較輕重的方法。師:犀牛説“不行,我要按照體重的重和輕來決定吃桃子的順序,最重的第一個吃,最輕的最後一個吃。那體重應該怎麼比呢?你有什麼好辦法?(點擊畫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猴子跟石頭比體重,誰重誰輕呢?蹺得高的一頭表示重還是輕?蹺得低呢?如果蹺蹺板是平的,又説明什麼?師:小動物用蹺蹺板來比體重了,一頭坐小動物,一頭放與動物體重相接近的石頭,石頭多的表示什麼?石頭少的呢?(繼續點擊畫面,出示記錄單)

(2)第一次操作

每個幼兒一張操作卡,引導幼兒觀察石頭的數量,然後用數字進行記錄。(提醒孩子把數字記錄在對應的動物

本環節比較動物的輕重是活動的難點,所以在畫面的處理上要既簡潔又清晰,便於孩子觀察。特別在示範猴子與石頭比輕重時,讓蹺蹺板同真的一樣翹起來,使孩子鞏固已有的`認知經驗,知道怎樣來比較誰重誰輕,為接下去的活動做好了鋪墊。接着再出示所有動物比輕重的畫面,請孩子進行觀察記錄,學習根據記錄的石頭的數量來給動物們從重到輕排隊。

數一數幾塊石頭,就在下面對應的空格中填上數字。

展示個別孩子的記錄單,請其他孩子對照驗證自己記錄結果。

幼兒操作活動在這裏採用了記錄單,在記錄單的設計上基於對大班孩子認知能力的考慮,設計了兩個障礙,這樣孩子既要總體參考石頭數量的多少進行比較,又要通過兩兩比較類推來進行判斷,使活動更加具有挑戰性。為了突破活動難點,首先讓孩子運用已有經驗,討論運用蹺蹺板比輕重的方法,然後藉助記錄單的方式直觀展示給孩子,點擊畫面出現了一個答案,更直觀地讓幼兒理解記錄的要求。

(3)第二次操作

引導孩子根據石頭數量的記錄和蹺蹺板圖,幫小動物來比比誰重誰輕?

(4)講解操作卡:重點與孩子討論為什麼猴子和兔子都是三塊石頭,小猴比小兔重?長頸鹿和鱷魚都是九塊石頭,為什麼長頸鹿比鱷魚重?

(5)操作錯誤的孩子進行糾錯。

對孩子操作結果的展示通過投影儀來完成,特別對操作錯誤的記錄單大家一起通過投影儀的展示來進行集體糾錯。

4 、初步瞭解逆向排序

師:毛毛蟲不答應了,猜猜為什麼它不答應?

師:如果反過來排的話,會怎麼樣呢?

首先出示正向排序(點擊畫面,按身高從高到矮排列),再一起給動物從矮到高排(點擊畫面)然後出示正逆排序圖(點擊畫面)讓孩子感知逆向排序後,毛毛蟲都是第一名。

師:你們覺得毛毛蟲説得有道理嗎?為什麼?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生?(排隊、坐座位、做操時)第三環節:品嚐挑子

1、師(點擊圖片):最後毛毛蟲與其它動物一起分享又大又紅又香的桃子。

2、教師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繼續引發孩子對排列的探究慾望)

在這裏藉助PPT畫面,把正向排序和逆向排序的畫面放在一起,整個畫面對比強烈,較好地讓孩子感知正逆排序的相對性和可變性,從而領悟大小、長短、高矮、輕重正逆排序的實際意義,在師幼、幼幼的拋接中,活動重點迎刃而解。

最後環節“大家一起品嚐桃子”是一個有趣的結尾,讓幼兒在感受分享的同時,又使“讓誰先吃好呢?”的線索貫穿始終。

數學説課稿8

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換一換”説課稿

一.説教材

本節課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109頁例2的一節課,本課是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等量代換思想用等式的性質來體現就是等式的傳遞性:如果a=b,b=c,那麼a=c。這個數學思想方法不僅有着廣泛的應用,而且是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等量代換有廣泛的應用,是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但等量代換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現,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而它又是一個非常抽象、非常難以理解的內容,三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相關經驗但比較淺顯。本課設計理念上,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與交流等活動,突顯課堂教學的可操作性、創新性、科學性、思考性、互動性。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序地、嚴密的思考問題意識,同時使他們逐步形成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慾望,發現、欣賞數學的意識。

三、説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以“體驗等量關係”、“建構模型、形成數學思想方法”、“運用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這三大版塊為教學主線,體現了教師的“引”到“放”直至“創”的過程。通過“師生、生生的多元互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思考貫穿課堂教學始終,注重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四、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初步認識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學會根據已知信息尋找事物間的等量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觀察、思考、猜想、分析等過程,從中認識到“換”是按一定規則進行的,並能找出規則解決生活中和簡單問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初步體驗代換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和現實價值,並通過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使學生感受用數學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説教學重難點

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為以後學習代數知識做準備。

六、説媒體運用

理解、接受並運用等量代換思想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等量代換的過程,幫助學生建構數學模型,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思想並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當中。從而解決了有些孩子僅憑直覺作出判斷,脱離實物或直觀圖就完全失去了方向的問題。

七、説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為了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我以同學們喜歡的動畫形式引入,(動畫1)播放《曹衝秤象》的課件。在學生看完這個動畫後談話,曹衝解決稱象的的問題實際是應用了數學中的一種思想方法,是什麼思想呢,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曹衝稱象應用的是什麼數學思想?”這一問題將學生帶入到了有意義的、思維含量高的問題情境中,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二)構建模型,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主題圖(圖片1)並引導學生觀察:小明、小紅分別在水果攤裏提出了什麼數學問題?接着引導學生先弄明白第1個和第2個天平的含義:通過天平你知道了什麼?能否解答小紅提出的問題?〔設計意圖:這樣引導是為了讓學生更細緻地去認識、觀察天平,感知、體驗等量關係,使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學習後面的“換”。為解決例2這個問題作鋪墊。〕通過以下三步,突破難點,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想:

(1)牛刀小試----小組內動手擺一擺,並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構建模型。(視頻1、2)

〔設計意圖:正是在這樣的擺一擺、換一換、算一算的數學活動中,學生感悟到“等”是“換”的必要條件。學生在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初步構建了模型,感悟到等量是如何進行代換的〕(2)曲徑通幽----觀看課件演示過程,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動畫2)〔設計意圖:隨着學生對“等量代換”問題的直觀感知,隱藏在直觀感知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會逐漸顯現出來,在這樣一個“朦朦朧朧”、“似有所悟”的關鍵時刻,作為教師就應抓住知識的發展點,進行及時地啟發與引導,直至產生頓悟。〕

(3)拂塵見金----提煉等式,使學生形成數學思想方法。(視頻3)〔設計意圖:學生對“等量代換”這一問題的建模需要有一個不斷滲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逐步積累形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教師做一個“過程”的加強者和引導者,去“敲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敲打”過程中,積累、感悟、直到學會應用。〕

(三)鞏固內化,拓展提升

適當的教學高度和教學深度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合理的擴充,將書中一個例題和幾個孤零零的習題進行了巧妙重組,設置了三個練習情境,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思維的方法,提升邏輯思維的能力。(1)我能行。(圖片2)

肯德基店為了慶祝六一,進行了促銷活動,一個漢堡換2對雞翅,一對雞翅換3個聖代,兩個漢堡可以換幾個聖代?(學生直接搶答)讓學生重點説出換的過程(動畫3),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2)挑戰自我。(圖片3)

用天平可以準確的稱出物體的重量,那麼,在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比較出物體間的重量。出示:兩隻鴨和一隻鵝在玩翹翹板左邊兩隻鴨右邊一隻鵝(平衡)左邊四隻雞右邊兩隻鵝(重些)

1只雞和1只鴨,誰重些?

〔這是等量代換思想的一種變式練習。直接比較1只雞和1只鴨誰重比較困難,引導學生可以轉化為2只雞和2只鴨,或4只雞和4只鴨比較。〕

(3)題目大變臉。(圖片4)○+□=91△+□=63○+△=46○=?△=?□=?

〔這道題屬於課後題,有一定的難度,直接用等量代換的方法來解決很困難,可以先把三個等式的左邊相加,右邊相加,可得到2X(○+□+△)=200所以○+□+△=100,然後再利用等量代換,依次求出○、□、△的值。〕

(四)小結回顧,突出重點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了哪些知識?你們對自己今天的收穫滿意嗎?

(五)佈置作業,課堂延伸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在古代,人們不是用錢來買物品的,而是用物品來換物品,你能幫幫這個老爺爺嗎?(圖片5)用4個番薯可以換2棵大白菜。用8棵大白菜可以換2斤米。用2只雞可以換10斤米。

老爺爺:我今天帶了一隻雞,可以換些什麼呢?(圖片6)

八、説教學反思

等量代換的理論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需要形象直觀的演示來幫助學生構建模型,電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給數學教學灌輸了新的動力,在本課教學中,電化媒體為學生們提供了形象的直觀演示,在學生形成表象的過程中起到了使學生頓悟的作用。學生不僅輕鬆地的學會了數學知識,還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很好地實現數學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數學説課稿9

一、説教材

(一)地位:《買書》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認識了小數並會讀寫、比較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安排的是計算人民幣適用過程中的小數加減,學習本節課對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的進位加、退位減以及後續學習小數的抽象運算奠定基礎。

(二)目標:1、結合“買書”的具體生活情境,探索沒有進位或退位的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2、通過交流活動,讓全體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3、能用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重點:探索並掌握小數加減的算法,能正確計算

(四)難點:理解小數加減的算理

二、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來學習數學。因此本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主要採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觀察、發現、應用的過程。主要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學習。

三、説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去書店買書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中獲取數學信息。(設計意圖: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交流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完成,第一個層次:學習小數加法。當學生從情境中獲取信息後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問題獨立審題,嘗試列式,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能夠列出算式。然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算法,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結果,接着通過組際之間的彙報交流想法,生生互動,掌握算法。最後採用師生交流的形式以“三種算法有什麼共同點?小數加法為什麼要把小數點對齊?你覺得哪種方法比較簡便?”這幾個問題展開,從而明晰算理。

(設計意圖: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在遇到新問題能轉化為熟悉的已知問題加以解決,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列豎式,並運用元、角、分的知識解釋算理)第二個層次:學習小數減法:

有了前面小數加法的學習基礎,這個環節以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彙報為主,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兩個條件,嘗試提出數學問題即:數學世界比童話故事貴多少元?然後嘗試用豎式計算,在計算的基礎上,嘗試總結方法。(設計意圖:運用類推的方法探究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訓練應用,解決問題

本環節分三個層次展開:

1、基礎練習,鞏固方法。讓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1.2元+5.7元6.8元—5.1元

2、綜合應用,形成能力: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

一隻玩具小熊4。2元,一輛玩具小汽車15.40元,(1)買這兩個玩具共花多少元?(2)玩具小熊比玩具車便宜多少元?

3、拓展應用,提升能力:每個玻璃杯13.60元,每個陶瓷杯10.20元,每個塑料杯6.10元,20元買兩個杯子,可以怎樣買?

(設計意圖: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達到學以致用,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回顧整理,總結提升

以讓學生談收穫展開本環節,達到對知識的回顧、整理。

數學説課稿1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並進行良好的情感和態度的培養,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師只有在教學中靈活處理教材、調整教材內容、聯繫生活實際,吸收並引進現代數學信息資料充實到課堂教學中,落實《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才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就我所上的《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二)》教學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作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及處理:

《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二)》這部分內容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發展。它是在求比一個數多(少)幾分之幾的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種題實際上還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題,只是有一個數題目裏沒有直接給出來,需要根據題裏的條件先算出來。通過解答比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可以加深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提高百分數應用題的解題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我大膽改變教材材:從學生身邊的事出發,以收集、整理學生植樹活動的數據情況分析來建構。從植樹活動情景中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本中數學之間的聯繫,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讓數學成為學生髮展的動力源泉,這樣更會體現課堂教學“以生為本”、以“發展為本”和教師由“教教材”向創造性的“用教材”的新理念。

二、學情現狀分析:

用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數量關係有助於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係。再通過“想”幫助學生弄清,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頃數是原計劃造林公頃數的百分之幾。然後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這樣既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又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的改變題中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這類百分數應用題的認識,看到題裏條件和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繫,同時也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一種“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在過程中體驗數學與周圍的聯繫,發展自己的解決問題策略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促進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的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理念。教學目標是1、學生在學習瞭解答“一個數上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學習 “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2、提高學生遷移類推和分析、比較、解決問題的能力。3、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的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重點: 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難點:理解題中的數量關係、能夠正確解答。

四、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課,我用植樹造林活動作為教學主線,讓學生在自己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力求教學設計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1、在內需的情感導入中,使學生積極參與、探索新知。2、在寬鬆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經歷過程、主動探究。3、在多樣的課堂評價中,使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4、在開放的教學教程中,讓學生應用數學、體驗成功。

1、情景引入,通過植樹節,同學們都踴躍地參加植樹活動的數據。讓學生説説下面每個百分數的含義。(1)六年級同學今年植樹的參加率是98%.(2)六年級同學今年植的樹成活率是85%.(3)同學們植樹的棵數是去年的120%。目的是讓學生回顧解答“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用什麼方法?關鍵是什麼?為後面的新課探究打下基礎。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的多(或少)百分之幾”, 是在“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基礎上延伸。

2、探究新知,通過紫金鎮今年大力開展了植樹造林活動的情景圖及數學信息,讓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條件提出用百分數解決的問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在過程中體驗數學與周圍的聯繫,發展自己的解決問題策略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促進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的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理念。通過改一改,讓學習利用已有學習經驗解決比一個數少百分之幾的問題。體現一題多解、一題多改、一題多意的用材要求。

3、深化鞏固,由於人們過度砍伐樹木,造成了水土流失。我國著名的淡水湖----洞庭湖,因水土流失引起泥沙沉積等原因,面積已由原來的大約4350平方千米縮小為約2700平方千米,沒庭湖的面積減少了百分之幾?國家實施天然林和藏羚羊保護工程。我國西藏地區藏羚羊的數1999年是7萬隻左右,到20xx年9月增加到10萬隻左右。藏羚羊的數量1999年增加了百分之幾?兩道題的練習,學生進一步明白“求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問題,應注意找應用題中的標準量,也就是確定單位“1”,用標準量作除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減少)百分之幾的題,它的解題思路和直接求一個數是另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問題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兩個量在比較,誰是單位“1”,但是這裏比較的兩個量中有一個條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必須先求出。

實際應用

4、課後延伸:我鎮今年實際造林14公頃。明年計計劃造林比今年造林多20%,估計明年造林多少公頃?我們下節課研究.讓學生進一步想對數學研究,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

總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數學説課稿11

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題目是《統計》,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來説:

一、説教材。

先來説説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課程第(三)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教材為了便於學生掌握,為學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內容的選擇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統計喜歡的動物卡片、統計學生喜歡看的比賽,喜歡的玩具等等。本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學會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作好鋪墊。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進一步吐豔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難點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我認為是(選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內容,並且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2、在學生填寫統計表,畫條形統計圖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具上需要準備的

(多媒體課件,動物圖片,練習紙等)。

二、説説教法學法。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是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着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首先説説教法的設想:本課時的學習是在學生一年級原有的基礎之上來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將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數學建模和學習經驗,選擇和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在學習過程中儘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從而感受統計的意義,形成統計的觀念。

再來説説學法的設想:《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分析、研究,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統計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全情參與中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知,發展能力。

三、説説教學程序的設計

《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課堂生活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培養良好的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特地設計了一下的教學環節:

1、情景激趣,揭示課題。

課的開始,我創設了班級“迎新大聯歡”的情景,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進行活動,準備了虎、狗、兔、烏龜動物圖片貼於黑板之上,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在題卡上打“radic;”。教師提問,老師該如何準備這些頭飾,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統計。這樣設計,特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為新課的探究準備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學生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養能力。

A、探究整格的塗法。

(1)學生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整理數據,填入統計表中,然後彙報數據記錄情況,教師提問,你們是用什麼方法進行統計的,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學生各種統計的方法,可能會有正字法,“畫△”等方法,這樣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並且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每格表示1個單位,最多數量為10

)中表示出每種頭飾的數量,在答題紙卡上完成。教師提供的統計圖只有10個格子,比如小兔有16個時,學生們肯定會有不少意見,認為在這個條形統計圖上無法再繼續,這是老師抓住機會,問“小兔有16個,畫16個格子不夠了怎麼辦”,小組內進行第一次的討論,交流,動腦筋、想辦法,教師巡迴指導,及時瞭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反饋交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邊一欄中繼續畫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多媒體上出示。③當有學生想到把1格分成兩小格,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的媒體展示,問問學生怎麼一分為二就夠了,1格表示幾個,多請兩個學生講講為什麼一格表示兩個單位之後,小兔的數量16能科學的表示。

對於以上反饋的三種方法,學生先獨立觀察比較並思考,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再進行第二次的小組交流,然後統一看法:當數據較大時,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後的學習中還可以用“表示一格3個、5個。。。。。。甚至更大的單位。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從學生的困惑和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統計活動中去,讓學生根據收集的數據自己提出問題,並尋求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在一次一次的討論、交流、傾聽中深刻理解了統計意義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上,學生把每種動物頭飾的數量表示出來。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教師提問:如16個頭飾為什麼只塗8格?4個頭飾在剛才的統計圖上塗了4格,現在為什麼只塗2格就可以了?等等這樣看似簡單而不經意的提問,其實能對學生理解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和含義有很大的幫助。

接着請學生看着統計圖,説説從中瞭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採用同桌一問一答的形式分析這個統計圖。

B、探究半格的塗法。

(1)創設“開聯歡會老師去買冷飲”的情景,出示所買的各種冷飲的統計表,數據分別是:10、6、11、17,以及兩個條形統計圖(分別是每格表示1單位,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讓學生進行選擇,統一意見,選第二種統計圖比較合理。

(2)接下去是學生嘗試這完成這個統 計圖,有困難的進行小組的第三次討論:11該塗幾格,怎麼塗?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思維的時間,然後進行交流反饋,教師根據反饋在多媒體上進行講解和示範,帶給學生科學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師問:看了這個統計圖,假如你是冷飲店的老闆,你會怎樣進貨?説説理由。

象這樣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學生對這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很感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另一方面,學生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是實用性,比老師空洞的説教強得多!並且《課標》要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注意在統計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並樂於與同伴交流,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以及分析、比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環節的設計,都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

3、鞏固深化,課外延伸。

(1)教師創設“聯歡會演節目”的情景,出示一個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下面沒有內容),請學生觀察説説缺了什麼?然後給出提示,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將統計圖補充完整。這使學生將統計圖的有關知識與分析統計圖反方法的有機結合。

(2)設計了一個“課後小調查”。小組合作調查班級同學最愛看的圖書種類,製成統計表,並根據調查結果對學校圖書室提出建議。

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是“有用的”,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一種反饋以及課堂的延伸。

4、總結全課,談談該受。

這一環節,請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剛才學習時的表現,你有什麼收穫?

談談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感受或本組同學在這節課中的表現。

這樣,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學會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始終堅持“將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以上就是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統計説課稿全部內容供家長參考,祝能夠進入是適合的學校!

數學説課稿1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代數式的值》。我準備從如下幾個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程序設計,評價與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數式的值》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第二章,是我個人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較差、認知能力不強以及思維品質不夠活躍等實際情況而在教學中加以補充的一節課。代數學作為一門學科,它的課題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變形規則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節課既是算術知識的延續,又為後面知識的學習起着導航作用,即:對於代數我們研究什麼?如何研究?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結合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瞭解代數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數式求值的書寫格式,能區分易混淆語言,清楚代數式求值過程中易出錯的地方,會解決簡單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應用變式訓練進行拔高。

情感目標: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同時通過多媒體演示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代數式求值的書寫格式。

教學難點:代數式求值的書寫格式,變式訓練知識的運用。

二: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點不多,知識的切入點比較低,根據課標的要求,代數式

的值的概念屬於瞭解內容,所以本節課較多的時間用在代數式求值知識的運用上。教師以多媒體為教學平台,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串和活動系列,採取精講多練、講練結合的方法來落實知識點並不斷地製造思維興奮點,讓學生腦、嘴、手

動起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學生在教師的鼓勵引導下小結方法,克服思維定勢,並通過小組討論、組際競賽等多種方式增強學習的成就感及自信心,從而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板 書 設 計:

代數式的'值

一、定義 四、小試牛刀 七、練習 二、例1五、階段小結 八、總結 三、例2六、例3 九、作業

四.評價與反思

新課標要求我們合理選用教學素材,優化教學內容。所以我在教學中,選用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並注意學科間的聯繫。忠實於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在研究的基礎上使用教材,對於課堂和課外練習一部分取材於課本,而概念的引入卻有別於教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探究數學問題的熱情。

教學方法合理化,不拘泥於形式。在教學中,通過問題串與活動系列,實施開放式教學,隨處可見學生思維間碰撞的火花,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思考的習慣,增強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無論是教學環節設計,還是課外作業的安排上,我都重視知識的產生過程,關注人的發展,意到個體間的差異,注意分層教學,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數學體驗,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説課稿13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是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十八章第一節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等幾何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它不僅是對已學平行線、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應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進行有關的證明和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猜測、歸納、證明,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發展學生合理的推理意識,培養主動探究的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應用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3、教學重點、難點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究與應用;難點是: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究,即如何添加輔助線將平行四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決的思想方法。

二、學情及教法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敦促,針對這種情況及本節課的特點,結合我校課題"因材施教,當堂達標"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引導-輔導-指導-講評-歸納"有目的的輔助學生學習。

1、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模型,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發現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發揮學生的觀察能力、聯想力,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學生參與,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性。

三、學法指導

1、觀察猜想以學生的觀察、猜想為主,要求學生多觀察,大膽猜想,主動探索來了解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2、合作交流採取積極引導、主動參與、互相交流來組織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體會成功的喜悦。

四、教學準備

ppt課件,平行四邊形教具

五、教學過程

(一)温故思新,情境導入

首先複習四邊形的定義及四邊形的有關性質然後課件顯示章前圖和一些圖片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找出我們熟悉的幾何圖形嗎?

這個問題是校園操場的圖片,學生可以見識各種四邊形的形狀通過查找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起到複習的作用,為進一步比較系統地學習這些圖形做準備,並明確本章的學習任務

(二)自主學習,發現問題

通過觀察圖片,讓學生舉出身邊存在的平行四邊形的例子通過舉例,為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求知慾,培養學生形象思維

然後自學課本83頁-84頁例1上面的內容,教師出示問題:

1、通過觀察圖片,找出圖形的共同特徵,説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2、你會用符號表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嗎?想一想用符號表示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如圖平行四邊形ABCD記作:□ABCD(略)

3、通過觀察測量自做的平行四邊形你能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嗎?

邊:對邊平行且相等

角:對角相等,鄰角互補

4、你能證明你發現的結論嗎?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從實例圖片中抽象出平行四邊形的幾何圖形,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自學加深理解,發現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感受動手測量,猜想的樂趣,培養猜想的意識教師巡視引導,幫助學生自學。

(三)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小組合作交流,共同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尋找證明的方法當學生有疑惑時,教師巡視輔導:我們目前證明線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麼?(利用三角形全等來證明)而圖中沒有三角形該怎麼辦?引導學生得出需構造輔助線,將四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決學生完成證明,歸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鄰角互補並引導學生寫出性質的幾何語言。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和引導,明確目前證明線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證明三角形全等學生完成證明,驗證猜想的正確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和證明的必要性對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歸納,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四)小組展示,學以致用

1、小組代表展示交流的結果,通過實物投影講解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證明過程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

2、探究例1:

小明用一根36米長的繩子圍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場地,其中一條邊AB長為8米,其他三條邊各長多少?

教師引導學生審題,學生弄清題意後教師示範解題過程,並重點強調解答中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幾何表述。

設計意圖:通過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學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五) 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在□ABCD中,AB=5,BC=3求它的周長。

(2)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外角是38,這個平行四邊形的每個內角的度數分別是多少?為什麼?

(3)剪兩張對邊平行的紙條,隨意叉疊放在一起,轉動其中一張,重合的部分構成了一個四邊形線段AB和DC有什麼關係?

練習(2)(3)需説出理由,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學生有條理的寫出解題過程。

(六) 作業設計,強化新知

1、選擇題:

(1)平行四邊形的兩鄰角的角平分線相交所成的角為()

A、鋭角B、直角C、鈍角D、不能確定

(2)平行四邊形的周長為24cm,相鄰兩邊的差為2cm,則平行四邊形的各邊長為( )

A、4cm,4cm,8cm,8cm B、5cm,5cm,7cm,7cm C、5.5cm,5.5cm,6.5cm,6.5cm D、3cm,3cm,9cm,9cm

(3)下面的性質中,平行四邊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對角互補 B、鄰角互補 C、對角相等 D、對邊相等

2、填空題:

(1)如圖所示,DE∥AB,EF∥BC,DF∥AC,圖中有_個平行四邊形

(2)平行四邊形的一組對角度數之和為200°,則平行四邊形中較大的角為

3、解答題:

如圖,在□ABCD中,∠A+∠C=160°,求∠A、∠B,∠C,∠D的度數

設計意圖:課堂練習的“及時性”是很重要的。練習的設計目的在於鞏固當堂課上的主要內容。

(六)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2、還有什麼困惑?

設計意圖:通過評價反思引導學生概括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分析和小結的能力。

六、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定義: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 例1:(略)

記作:□ABCD

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且平行;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鄰角互補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突出了本節教學重點,便於理清本節知識結構,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着激發興趣,積極投入,由易到難,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技能,這一主體思路下設計的。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初淺的認識和想法,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數學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九年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小節第一部分《圓錐的認識》。這一部分是在學生掌握了圓和圓柱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之上而安排的內容。我們要想認識圓錐,進一步學習有關它的知識,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徵。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這一部分內容的第一節,為下面學習起到一個良好的鋪墊作用。由於圓柱與圓錐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因而教材把圓錐的認識安排圓柱的認識之後,為學習圓錐的特徵以及體積起到了一個橋樑的作用。

2、學生情況分析:

由於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已經有較大的提高,能夠有意識的去主動探索未知世界。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所發展。所以在教學時適宜讓學生主動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親自體驗感知圓錐的特徵。另外,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操作、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能根據具體情況想出測量高的方法。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特點,以及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圓錐,知道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錐的特徵,會看圓錐的平面圖,瞭解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用生活中的圓錐讓學生體會所學知識的生活價值,培養學生熱愛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

4、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徵

教學難點: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5、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圓錐形物體多個、圓錐的模型一個、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圓錐形實物,模型一個、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二、説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這部分教材的內容特點,經過我對學生和教材的分析,本節課主要用動手實踐、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流程

1、複習提問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圓柱的有關知識,誰能告訴老師圓柱有什麼特徵?(指名答)

2、導入新課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物體,觀察一下,觸摸感覺一下,它與圓柱有什麼不一樣?

生觀察感知後,説出自己的結果,師肯定:這個物體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

教師指出: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新的立體圖形。(板書課題:圓錐的認識)

3、講授新課

(1)、教學圓錐的認識

課件展示,如果我們沿着些圓錐的輪廓畫線,可得到圓錐的幾何圖形。

教師根據幾何圖形指出:圓錐的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

再觸摸,得出圓錐的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錐的側面。

再觀察物體,教師指出:從圓錐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你能從物體上找到圓錐的高嗎?(教師指出母線不是高)

你能從圖形上找到圓錐的高嗎?(學生回答)

你能確定圓錐高的條數嗎?(學生回答並根據定義總結:只有一條)

(2)、小結

第一步,學生拿出學具,同桌互指圓錐的底面、側面、頂點、高。(師生總結: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請學生歸納一下圓錐有什麼特徵。(指名試答)

師板書: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教學測量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的高能直接測量嗎?為什麼?

(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

你能根據測量圓柱高的啟示,來測量圓錐的高嗎?(小組嘗試)

請同學展示,測量圓錐的高的過程。

師生總結: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讀出數值。

<2>閲讀時一定要讀平板下沿與直尺交會處的數值。

<2>轉動含30度的三角板,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4、課堂練習

利用課件,展示習題,指名口答。

5、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圓錐,想一想:圓錐有什麼特徵?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圖形?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為了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引導為主,幫助為輔,我進行了嘗試。從教學內容方面,本部分知識適合採取這種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動的空間。從學生方面,學生的求知慾較強,活動能力與國小相比有大的提高,他們能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學生情感方面來看,他們喜歡合作交流的方式。

數學説課稿15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性目標:使學生掌握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並能應用規律靈活、熟練地進行判別。

2、發展性目標: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新性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小組合作等學習策略的應用,激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教學模式的更新

本節我選用了“猜想——探究——發現——引伸”的教學模式來教學。以猜想提出為起始,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動”,檢驗——質疑——發出1——舉例——質疑——發現2——最後引伸。我力求突出學生的“親歷性”,即知識讓學生去探索,規律讓學生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不僅掌握規律,還學會數學的思想。

三、教學內容的創新處理及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猜”

創設:老師能一下子“看出”練習題中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情境,與學生做練習計算的費時費勁對比,讓學生知道可以用“看”的方法,判別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讓學生猜一猜:老師能判別的方法是看什麼,怎麼看?

2、自主探究————“探”

⑴給學生自由的猜想與討論:

看什麼?(分子)怎麼看?

(分母)(奇數、偶數、質數、合數?)

⑵過程分兩塊:

一探一發現:

是在學生髮現發看分母的基礎上,引導討論到底看分母的`什麼特點?(老師必要時加以引導,使學生探索中獲取新知:一個分數,分母中含有2或5兩個質因數外,不含有其他質因數,這個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

二探二發現:

讓學生在再舉的例證中檢驗、修改得出一個分數必須是一個最簡分數。

學生參與了探索規律的全過程,體現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創新精神。

3、引伸問題————“引“

討論⑴:

為什麼一個最簡分數,分母除2和5外,不含有其它質因數,這個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反之,這個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呢?

在這個環節裏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達到高潮,體現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所在。

討論⑵:

一個最簡分數裏所含的質因數2、5的個數與它化成小數時,所得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呢?

這題僅做為課後的思考題,讓我們學生的思維能延續拓展到課外去,使學生永保一顆求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