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四年級數學説課稿錦集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58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四年級數學説課稿錦集5篇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研讀。

1、教材編排。

(1)邏輯分析:

方程是等式裏的一類特殊對象,傳統教材都用屬概念加種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數→方程”的線索教學方程的意義,考慮到方程是在刻畫生活中的等量關係時產生的,而且在北師大教材體系中一年級到四年級上冊,學生對等式和不等式有所瞭解,只是沒有把“等式”這樣一個概念交給學生。並且已經採取逐步滲透的方法來培養代數思維。例如:( )+8=14,90-( )〉65,因此,在北師大教科書裏沒有從方程和等式的內涵上作太多比較,直接以等式為立足點,立足點較高。

(2)語言信息及價值分析:

本課教材的三幅情境圖,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層層遞進。第一幅情境藉助平衡,讓學生領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第三幅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找到多種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2、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簡單情境中尋找等量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

(3)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在簡單具體情境中尋找等量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數”和“等式”兩個核心關鍵詞建立方程的概念。

(2)難點: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是用算術方法來解決問題,算術思維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維。由於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的認識發展是非連續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性思維轉向藉助等量關係列方程的新思維方式比較困難。列算式時以分析數量關係為主,知與未知,涇渭分明;在代數法中,辯證地處理知與未知、求與不求,使這一矛盾雙方和諧地處於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設計:

為了更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引“典”激趣,誘發思考。

引用“曹衝稱象”的故事,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找相等關係,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藉助天平,啟發思考。

我將教材情境動態化,通過FLANSH課件,讓學生充分感知當天平兩端都沒放物品的時候天平左右兩邊是平衡的。當我們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時候,或者兩端放的物品質量不等的時候,天平的兩臂不平衡,表示兩邊物體的質量不相等。這時候左邊大於右邊,或右邊大於左邊。當我們經過調整,天平兩臂再次平衡時,表示兩邊的物體質量相等,即左邊=右邊。讓學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觀情境中體會等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對情境中數據也進行了分批給出的處理。先給出了左邊魚食和小砝碼的重量,讓學生用一個數學表達式來表示天平左邊的質量,再給出天平右邊的質量,讓學生列出等式。這樣就較好地避免了學生習慣性的使用算術的思維方式,同時也順利地進行了用數字表示向用符號表示的轉化。在這一情境的教學中,藉助天平這一載體,啟發學生理解了平衡,認識了等式。

第二個主題圖是本節課教學的核心內容。首先,我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塊月餅的質量一共是380克”。然後引導學生結合情境圖,把這一信息轉化為等量關係。4塊月餅的質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數量關係“每塊月餅的質量×4”來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4”表示的是4塊月餅的質量,380克也表示4塊月餅的質量,所以他們相等。從而完成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算術思想向代數思想的轉化,改變學生的長達4年的慣性思維方式。

3、變換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圖隱含着多樣的等量關係,也正是引發學生數學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據學生認識的深入程度,可適當讓學生體會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並放手讓學生探究,根據不同的認識找到不同的等量關係,列出等量關係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學中,先引導孩子發現情境中的基本相等關係: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壺水的水量,並且列出等式2z+200=20xx,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發現其他的等量關係。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激發孩子探求知識的慾望,調動孩子思考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從而找到多樣化的等量關係,並進一步提高孩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斷鞏固。

在前面教學的基礎上總結、抽象出方程的含義。通過三道例題的簡潔數學式子表達,讓小組合作尋找他們的共同特點,從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數”與“等式”是方程概念的兩點最重要的內涵。並通過“練一練”讓學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應用,提高能力。

數學應該服務於生活,緊接着我讓同學們根據直觀圖象列方程。這些題目都來自於生活實際,並且分別以現實情境圖、線段、文字敍述、綜合拓展為順序,層層遞進。學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觀情境裏的相等關係後,他們在寫方程時會更加關注方程的本質屬性,從而鞏固方程的概念。練習強調學生在按照“數量關係—等量關係—方程”這樣一個過程,通過想一想,找一找,説一説,寫一寫等不同的形式學會用方程來表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體會到方程的作用,為以後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附板書:

方程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左邊的質量=右邊的質量 兩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壺水的水量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教學》四年級下冊38頁-39頁。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教材通過文具店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藉助直觀模型,使學生體會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設計具體情境和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瞭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2)結合小數乘法的意義,使學生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3)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三、説教法學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為主,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過程。有目的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習結果,更要重視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自己去發現,讓學生做中學,學中悟,悟中創。

四、説教學流程

圍繞以上總體思路,我設計了激趣導課探索新知鞏固應用課堂總結四個環節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激趣導課

創設文具店,用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買四塊橡皮多少元,小組展開討論。賦予數學知識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促進學生主動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學生各小組討論採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提出的問題。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並交流。

師生共同概括總結小數乘整數的方法,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突出本節課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鞏固應用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思維,設計了填一填,練一練,算一算等練習,使學生活躍起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通過學生自主總結梳理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特別對學習方法的總結有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是發展性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體現。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三角形有了直觀地認識,能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它的特徵,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生活經驗,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但本班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理解三角形的意義,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

2、經歷觀察、分析、猜想、實踐的學習過程,培養空間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掌握三角形畫高的方法。教學中,為了形象直觀的展示學習內容,我使用了多媒體、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紙板和彩色平面圖形等教具和學具。

這節課,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舊知導入,激發興趣。

在第一環節我分為兩個層面:

首先我出示一組生活中圖片,讓學生找學過的平面圖形,我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將這些平面圖形貼在黑板一側,然後重點問對平行四邊形都有哪些瞭解? 我對高和特性作重點板書。

接下來讓學生回顧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過我提供的第二組生活中的三角形圖片,引出課題。

這一環節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導入,在情境中自然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達到舊知遷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邊形的複習,尤其是高和特性的複習,為新知過渡做了較好的鋪墊。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我安排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三角形意義的教學,安排了以下活動:

1、摸三角形,觀察三角形特徵。

2、小組交流,派代表闡述小組意見。

3、師生共同總結三角形的意義及特徵

多媒體演示三角形的特徵,教師介紹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義教學既是本節課重點也是難點,我安排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的活動,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學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義和特徵,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

第二層面:畫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學生嘗試畫高,一名學生板眼,試説方法,選擇畫高工具,然後我引導畫高的方法。此環節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1)是學生畫的高和説的方法都正確,教師就可以借用他的話來説,重新演示。(2)是學生畫得不正確,這時可安排其他學生表述意見,教師再引導。接下來多媒體演示用三角板畫一條高,然後學生獨立畫出一條高。通過展示學生畫的不同底的高,師生共同總結高和底的概念,然後學生嘗試畫另外兩條高。最後通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使學生掌握在一個任意三角形內畫出三條高的方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接下來通過一組判斷練習,既鞏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高。

這個層面中,主要是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學會高的畫法,還能領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思想,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及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第三層面:感受三角形穩定性

首先通過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圖片,使學生產生疑問:這些物體中三角形起什麼作用?然後學生猜想。最後學生動手實踐,用老師提供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

整個層面通過觀察——分析——推理——驗證為主線,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獲得感性的認識,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

第三環節、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體現數學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出示一組基礎判斷題,達到鞏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層面是實踐應用題:首先出示一個三角形狀的枱曆,使學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接着多媒體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讓學生思考如何修理。

這個精心設計的練習,不僅幫助學生建立了正確的概念,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應用數學的能力,體會到把數學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學任務分析:

這課在教材編排上分三個層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條件,從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據除法算式,學生根據不同的算法説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兩題)。在對本課教材進行分析時,基於我對教材的理解與不同地區學生的差異性,對教材進行了如下的處理:

1、由於主題圖與學生的生活相差較遠,所以採用學校最近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作為信息讓學生解決問題。

2、此課之前,學生已有表內除法與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口算作為基礎,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應該不是很難,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它的算理,並運用算理進行快速的口算。

二、設計理念:

如何讓枯燥的口算內容變得豐富,讓乏味的算理變得有情趣,使學生由間接接受轉化為直接參與,從而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等方面得到發展呢?我設計此課時,將重點放在引題、算理的推導與練習的.設計上。引用學校開展的活動與學生進行聊天,取學生熟悉的素材進行導課,然後與學生一起探討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後設計了幾道練習,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口算除法的含義,理解用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算理,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正確口算。

2、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滲透轉化、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除數昌一位數,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算理。

教學難點: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口算。

四、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想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學會新知識,不僅僅滿足於讓學生掌握計算法則,學會計算,而更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參與算理、算法的探索過程,注意轉化、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使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得以培養和發展。

(1)注重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探索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計算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把計算教學置於現實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為一體,從而使計算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節課中,我儘量讓學生參與“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點理解80÷20這種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學生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再讓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説算理,讓每個學生有説話的機會。通過“説”提升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通過“説”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寬思路,彼此受益。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由於學生的個別差異,部分學生的領悟能力較強,但也有個別同學的理解能力不強,所以明算理時,教師借用直觀的小棒圖來幫助有些學生的理解,化抽象為直觀,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諧過渡。

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往往利用前面學習的經驗,看被除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商的末尾添幾個0。這裏,我不僅讓學生説清算理,還安排了判斷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4)注重練習多樣化

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通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於是,我在教學中注意練習的多樣化,既有學生平時最熟悉的口算比賽,還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安排了拓展題,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於樂。

劉瑞濤些學生的理解,化抽象為直觀,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諧過渡。

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往往利用前面學習的經驗,看被除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商的末尾添幾個0。這裏,我不僅讓學生説清算理,還安排了判斷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4)注重練習多樣化

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通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於是,我在教學中注意練習的多樣化,既有學生平時最熟悉的口算比賽,還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安排了拓展題,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於樂。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説明

1、教學內容。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27 —28頁的內容。主題圖呈現的是李叔叔騎車去旅遊,今天上午騎了40千米,下午騎了56千米。問: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兩個算式,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式得數相等,可以用“=”連接,然後再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進而發現加法交換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2、加法交換律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中,研究數地運算,在給出運算的定義後,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就是“運算定律”,可見,運算定律在數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數學大廈的基石”,而“加法交換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換律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都有過淺顯的認知基礎,只是沒有明確的概括,本節課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是要將學生以前比較零散的感性認識經過整理、明晰後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但是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則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難點,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從研究確定的數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數,比較抽象,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讓學生自然地經歷由用數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中感受字母表示的優越性,從而為後面的其他運算定律的教學,以及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換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經歷加法交換律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以及應用符號解決問題的意識。

(3)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

5、教學難點: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二、設計意圖

設計本節課時,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總結規律?

我思考——“加法交換律”是不是應該“濃墨重彩”去渲染? 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會,只是比較零散,沒有系統的表達,這樣的活動是不是教者自娛自樂、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課的難點是學生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換律。怎麼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舊教材上在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後,直接出示還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還是讓學生經歷“具體的數——個性化的符號——學會數學的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

我思考——我們的國小數學教學是否應該不僅關注“是什麼”和“怎樣做”,還應該引導學生去猜想、去探究“為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這樣是不是才能夠凸顯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一學科特色?是不是應該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促使學生養成研究問題的良好意識?“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我們數學老師是否可以給學生一個問題模式,讓學生“知道怎樣思維”,讓學生感悟一些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四部分教學。

(一) 口算練習,引發猜想。

考慮到,我上課時已經是第三節課,學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題圖也不是很吸引學生,所以我乾脆撇開主題圖,採用直接進入法,上課鈴一響,我就直奔主題:“聽説咱們班同學的口算能力特別強,敢不敢挑戰一把?比一比誰的口算能力強!”隨即出現一組口算題: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學生一邊做,我一邊問:“猜一猜,下一題會是什麼?”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規律。此時,我適時問:“你想説點什麼?”學生可能還不會用完整的語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課教學中,共分4個環節進行。

1、 舉例説明。

在第一個環節之後,我以:“這樣的題目,你會考考大家嗎?”

為題接着讓學生出題,根據學生的題目,我有選擇地板書,這樣的設計,一是想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模仿能力,同時也為下一環節概括“加法交還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概括規律。

“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和周圍的同

學交流交流。”學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題後,急於想表達、想交流,這時的同桌交流就滿足了他們的願望,然後再在全班交流,進而組織學生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概括出加法交換律,並板書出課題——加法交換律, “同學們總結出的,就是加法的一個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在加法交換律中變的是兩個加數的——位置,不變的是——和”。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規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還滲透了“變”與“不變” 辯證關係。

3、 個性展示。

《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符號感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

個重要的數學學習內容。於是在上一個環節中,我繼續讓學生舉例,通過大量的實例,使學生髮現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總也舉不完,再用特定的數已經滿足不了這種需要,造成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怎樣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啟發學生探究新的表達方式,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緊接着組織學生先在小組裏説説自己是怎麼想到這樣的表達方式的,然後把用不同的符號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寫到黑板上,並追問“為什麼可以這樣表示?每一個符號或字母表示什麼數?”待全部彙報完後,再把這些個性化的符號、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和用具體的數以及語言文字表示的進行比較,讓學生談談有什麼感受?這樣,就使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變化規律,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優越性,還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4、 統一字母。

在學生板書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號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後,我向學生説明,為了溝通和交流的方便,數學上通常把加法交換律用α+b=b+α表示,再一次比較,再一次讓學生談感受,使學生體會到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簡單、明瞭。

四、鞏固應用

用一組基礎練習,強化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其中25+69+75=25+( )+( )一題,既能檢驗新知,又能使學生初步感知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在判斷是否應用了加法交換律的練習中,254+100=100+254 的出現,會再一次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同樣是等式,為什麼不是應用的加法交換律?”強化對新知的理解。

35×7=7×35題的設計目的在於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思維,是應用的加法交換律嗎?如果不是,又是什麼呢?

五、類比拓展

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繼續引發學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換律,是什麼呢?由此引出減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換律?啟發學生想到用剛才舉例驗證的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使學生明白從個別特例中形成猜想,並舉例驗證,是一種獲取結論的方法;但有時,也可以從已有的結論中通過適當變換、聯想,形成新的猜想,進而形成新的結論。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